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0:46


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压力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

背景技术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唯一授权可以由护士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术,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或高渗透性液体对血管的刺激,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是目前最安全的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之一。PICC为深静脉置管,据统计,置管过程中因操作人员的原因或由患者体质、病情、自身状况、配合度等因素导致导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异位率高达34.2%。若导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后不及时正位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目前对于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异位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颈部静脉阻断法,即利用外力对患者的颈静脉进行压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静脉压迫方法为医护人员手动按压,但是这种手动按压的方式不仅压力大小难以控制,而且压迫的位置以及压迫的效果均难以保证,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提供稳定压迫力的颈部静脉压迫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手动按压颈静脉存在的压迫力不稳定、压迫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包括压力器本体和设置在压力器本体上的两个正对的调节式按压机构,压力器本体为弧形结构,且压力器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开口;调节式按压机构均包括可沿压力器本体径向移动的按压组件,按压组件的一端位于压力器本体的内侧、另一端位于压力器本体的外侧,按压组件位于压力器本体内侧的一端固定有气囊,气囊连通有气管。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本技术方案中,压力器本体起到整体支撑的作用,在PICC置管前,需要压迫颈部静脉时,将压力器本体套设在患者的颈部外围,而后将按压组件沿压力器本体径向移动,进而带动气囊沿压力器本体径向移动,并与患者的颈部相抵,实现压迫位置的“粗调”过程;在“粗调”完毕后,通过气管向气囊内通气,使得气囊体积逐步增大,进而精确的调节按压的力度,该过程为颈部静脉压迫的“微调”过程。实际使用时可以选择颈部单向按压,也可以选择双向按压,适用范围广,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本技术方案实现了PICC置管前,颈部静脉的机械按压,且按压阻断颈部静脉的过程中利用“粗调”和“微调”能够精确按压位置以及按压力度,能长时间维持按压力的稳定一致,保证最佳的静脉压迫阻断效果。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气囊远离按压组件的一侧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压力器本体的外壁上固定有压力显示屏。

目前在判断静脉压力器压迫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医护人员经验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气囊的侧部安装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压力显示屏实时显示静脉阻断的压力值,从而保证最佳的压迫效果,也能够避免因误判使得压迫力过大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按压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压力器本体上的调节螺杆,调节螺杆位于压力器本体外部的一端固定有调节旋钮。

本技术方案中,在调节气囊位置时,操作人员只需要转动调节旋钮,即可带动调节螺杆转动,调节螺杆在转动过程中会沿着压力器本体径向移动,即可完成气囊位置的调整,操作非常方便,适于临床使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调节螺杆位于压力器本体内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弧形的压片,气囊固定在压片上。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调节螺杆的端部设置弧形的压片,一方面能够对气囊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进行单侧压迫时,弧形的结构也能够保证与患者的颈部紧密贴合,结构设计合理。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压力器本体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调节式的前颈托组件。

本技术方案中,前颈托组件用于对患者的前颌进行支撑,保证患者颈部处于相对竖直的状态,避免影响颈部静脉压迫的效果,同时也避免影响PICC置管操作。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前颈托组件包括颈托本体和颌托,颈托本体和颌托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颌托高度的升降组件。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颈托本体与颌托之间设置升降组件,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颈部长度等特征,对颌托的位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能够提高装置的使用范围。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升降组件包括操作腔、调节齿轮和升降齿条,操作腔固定在颈托本体上,调节齿轮转动连接在操作腔内,且调节齿轮的一端穿出颈托本体的侧壁并同轴固接有调节轴,升降齿条竖向滑动连接在操作腔内,且升降齿条的底部与调节齿轮啮合,升降齿条的顶端穿出操作腔的顶壁并固定在颌托的底部。

本技术方案中,在调节颌托高度位置时,操作人员仅需要转动调节轴,是调节轴带动调节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与调节齿轮啮合的升降齿条沿操作腔竖向滑动,将转动驱动力转化为升降驱动力,即可完成颌托高度的调节,操作方便。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压力器本体的底部连接有肩部支撑组件,肩部支撑组件包括弧形的肩托,肩托与压力器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肩托与压力器本体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

本技术方案中,肩部支撑组件用于对压力器本体进行辅助的支撑,在使用时,将肩托卡设在患者的肩膀上,利用调节组件能够根据患者的颈部长度,对肩膀到颈部的距离进行调整,以保证最佳的支撑位置;而且调节组件除了能够调节压力器本体的位置之外,还能够对压力器本体与肩部支撑组件之间进行支撑,结构设计合理。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气管连通有打气筒,且气管上安装有泄压阀。

本技术方案中,在对气囊进行充气时,利用打气筒逐步的打气即可,操作方便且利于对充气量(气囊压迫程度的微调)进行调节,在使用结束后,打开泄压阀即可使气囊放气并恢复初始状态,便于下一次使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压力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垫,且压力器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患者后颈部的后颈垫。

本技术方案中,压力器本体内部的缓冲垫具有缓冲作用,能够提高患者使用的舒适性,而后颈垫用于支撑患者的后颈部,进一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前颈托组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压力器本体1、缓冲垫2、后颈垫3、调节螺杆4、调节旋钮5、压片6、气囊7、气管8、打气筒9、泄压阀10、压力显示屏11、颈托本体12、颌托13、第二魔术贴14、操作腔15、调节齿轮16、升降齿条17、调节轴18、肩托19、调节钮20。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包括压力器本体1和设置在压力器本体1上的两个正对的调节式按压机构。

压力器本体1为圆环状的硬质结构,压力器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开口,便于患者使用。压力器本体1的内部粘接有一层缓冲垫2,且压力器本体1上与开口正对的位置上缝合有后颈垫3。

调节式按压机构包括两个可沿压力器本体1径向移动的按压组件,两个按压组件分别设置在开口的两侧,并以开口为中心对称设置。按压组件均包括调节螺杆4、调节旋钮5、压片6和气囊7;调节螺杆4横向螺纹连接在压力器本体1上,且调节螺杆4的一端位于压力器本体1的内部、另一端位于压力器本体1的外部,调节旋钮5粘接在调节螺杆4位于压力器本体1外部的一端上,压片6转动连接在调节螺杆4位于压力器本体1内部的一端上,气囊7粘接在压片6的内侧壁上(远离调节螺杆4的一侧),且气囊7连通有气管8,气管8远离气囊7的一端连通有手动式的打气筒9,气管8上安装有泄压阀10。气囊7远离压片6的一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压力器本体1的外壁上固定有压力显示屏11,压力显示屏11可以实时显示压力值。

压力器本体1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调节式的前颈托组件,前颈托组件包括颈托本体12和颌托13,颈托本体12和颌托13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颌托13高度的升降组件。本实施例中颈托本体12与压力器本体1的具体可拆卸连接方式为:压力器本体1的开口两侧的外壁上粘接有第一魔术贴(图中未示出),颈托本体12的两端固定有可与第一魔术贴相配合的第二魔术贴14。

结合图2所示,升降组件包括操作腔15、调节齿轮16和升降齿条17,操作腔15粘接在颈托本体12的内侧部上,调节齿轮16转动连接在操作腔15内,且调节齿轮16的一端穿出颈托本体12的侧壁并同轴固接有调节轴18,调节轴18同轴固接有调节钮20,升降齿条17竖向滑动连接在操作腔15内,且升降齿条17的底部与调节齿轮16啮合,升降齿条17的顶端穿出操作腔15的顶壁并粘接在颌托13的底部。

压力器本体1的底部连接有肩部支撑组件,肩部支撑组件包括弧形的肩托19,肩托19与压力器本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肩托19与压力器本体1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也包括操作腔、调节齿轮和升降齿条(图中未示出,调节组件的结构基本与升降组件结构相同),操作腔粘接在肩托19的顶端,调节齿轮转动连接在操作腔内,且调节齿轮的一端穿出颈托本体的侧壁并同轴固接有调节轴,调节轴同轴固接有调节钮20,升降齿条竖向滑动连接在操作腔内,且升降齿条的底部与调节齿轮啮合,升降齿条的顶端穿出操作腔15的顶壁并粘接在压力器本体1的底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PICC置管前,需要压迫颈部静脉时,将压力器本体1套设在患者的颈部外围,将肩托19套设在患者的肩部,而后利用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14将前颈托组件粘接固定在压力器本体1上。

而后调节肩托19与压力器本体1之间的距离,调节时,操作人员仅需要转动调节钮20,通过调节轴带动调节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与调节齿轮啮合的升降齿条沿操作腔竖向滑动,即可完成肩托19与压力器本体1之间的距离的调节,调节完毕后,还能够实现反向固定。

而后再调节颌托13与颈托本体12之间的距离,调节时,操作人员仅需要转动调节钮20,通过调节轴18带动调节齿轮16转动,进而带动与调节齿轮16啮合的升降齿条17沿操作腔15竖向滑动,将转动驱动力转化为升降驱动力,即可完成颌托13高度的调节,使得患者的下颌能够被固定在颌托13内,对患者的颈部起到支撑的作用。调节完毕后,还能够实现反向固定。

而后操作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颈部静脉的单向压迫或双向压迫。当选择单向压迫时,操作人员仅需要转动调节旋钮5,即可带动调节螺杆4转动,调节螺杆4在转动过程中会沿着压力器本体1径向移动,进而带动气囊7沿压力器本体1径向移动,并与患者的颈部相抵,实现压迫位置的“粗调”过程。在“粗调”完毕后,操作人员通过打气筒9向气囊7内逐步缓慢的打气,使得气囊7体积逐渐增大并对患者的颈部施加压力,能够实现精确调节按压力度的目的,该过程为颈部静脉压迫的“微调”过程。在此过程中气囊7对于患者颈部的压力值会实时的显示在压力显示屏11上,通过压力值的显示,能够准确掌握气囊7充气的终点,进而保证最佳的压迫效果,避免因人为误判使得压迫力过大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在患者置管完毕后,打开泄压阀10即可使气囊7放气并恢复初始状态,便于下一次使用。

本技术方案实现了PICC置管前,颈部静脉的机械按压,且按压阻断颈部静脉的过程中利用“粗调”和“微调”能够精确按压位置以及按压力度,能长时间维持按压力度稳定一致,保证最佳的静脉压迫阻断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相关技术
  • 一种阻断颈内静脉压力器
  • PICC穿刺用自动阻断颈内静脉血流颈托
技术分类

0612011307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