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0:51


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涉及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深静脉导管主要用于危重患者及围术期患者的补液和用药,但是置管时间不宜过长,会有增加感染及血栓的风险,一般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5-14天必须更换,穿刺置管本身是有创性操作,经常更换会增加患者出血及感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既能够抗感染,又能够抗血栓的具有双重作用的静脉导管,该深静脉导管不但能延长了置管时间,还可以通过减少患者感染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对患者躯体的损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

其中,上述深静脉导管本体,由深静脉导管主体、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组成;

上述深静脉导管主体,具有中通管路;

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该深静脉导管本体的两端部可为惯常的静脉管的结构,一般来说,其末端(即、深入患者注射部位端)连接有保护头套,在使用前摘去该头套即可,故而,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内缓释层的末端可以为封闭结构也可以为开放式结构。该本体的头端与若干个液体输入端连接,并通过多通保护结构实现多管路的收纳、保护和控制。

考虑到药物的缓释效果和成本问题,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内缓释层一般覆盖,并略长于传统使用长度/内置长度即可。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为嵌套于深静脉导管主体外部的套管结构;

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外视面上密布有纳米级通孔;

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深静脉导管主体之间填充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为嵌套于深静脉导管主体内部的套管结构;

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内视面上密布有纳米级通孔;

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和深静脉导管主体之间填充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

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彼此独立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填充有不同的药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螺旋式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交错状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

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彼此独立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内填充有不同的药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螺旋式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上述第一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彼此独立的、呈交错状的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为网状载药结构;

上述网状载药结构,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造而成。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为网状载药结构;

上述网状载药结构,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造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2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3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4提供的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的管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从内之外依次嵌套设置;

其中,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内填充有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如: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肝素等抗血栓的药物,此类药物可根据常规用量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

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内填充有缓释具有抗感染和/或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如: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肝素等抗血栓的药物,此类药物可根据常规用量比例进行混合后填充。

另外,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外视面上密布有纳米级通孔(该通孔的实际大小根据),当导管置入静脉后,由于静脉管壁自然伸缩形成的压迫作用,将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的药物缓慢空过纳米孔压迫而出,从而形成缓释的效果,同时,由于管体置入静脉后,其中的血液通过纳米孔进出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能够能实现逐步将药物通过冲刷的方式,在作用部位被逐渐缓释而出。

通过,另外,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内视面上也同样密布有纳米级通孔,当导管置入静脉后,由于药物的注入以及血液的导入对管壁产生压迫,将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内的药物缓慢空过纳米孔压迫而出,从而形成缓释的效果,同时,由于管体置入静脉后,其中的血液通过纳米孔进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能够能实现逐步将药物通过冲刷的方式,在作用部位被逐渐缓释而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互相抵消药效或混合保存导致药效变差的问题。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同药物独立缓释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两种药物为例,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

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彼此独立的、呈螺旋式的盘旋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中填充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该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填充有肝素。

同样,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的外视面上均布满纳米孔,以利于药物的渗出。

同样,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结构也可以如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的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互相抵消药效或混合保存导致药效变差的问题。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同药物独立缓释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两种药物为例,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包括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

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与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彼此独立的交错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该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中填充米诺环素、利福平等消炎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该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内填充有肝素。

同样,第一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1和第二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32的外视面上均布满纳米孔,以利于药物的渗出。

同样,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的结构也可以如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的结构的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本体100;

该深静脉导管本体100,由深静脉导管主体110、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和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组成;

该深静脉导管主体100,具有中通管路,其一端部具有保护头101,另一端部安装有分路器10,通过分路器10实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和第三支管13与深静脉导管主体100的分路连通;

为了实现不同注射药物的输入第一支管11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1-1,第二支管12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2-1,第三支管13的末端具有注射端子13-1,此外为了实现对该支管的控制其上还可设有阀门等类似结构;

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外表面;

该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位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管体部分的构成为深静脉导管内缓释层13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的内表面,该深静脉导管外缓释层120设置于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缓释的结构。

如图5所示,药物缓释层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造的外膜层实现,该外膜层的具体制造方法为:用等量的聚乙烯醇和胶原蛋白糖,以及利福平(聚合物总浓度与抗炎药物的质量比为10:0.5-1,该药物也可以为替换为其他消炎药或者抗血栓药或其混合),溶解于6毫升HFIP中,常温下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浓度为5%(克/毫升)的静电纺丝液。将得到的静电纺丝液置于注射器中,进行静电纺丝:电压为12千伏,注射器推进速度为0.8毫升/小时,接收距离为150毫米,铝箔纸接收,真空干燥后得到载有抗炎药的复合纳米纤维,其后将其以热烫的方式覆盖在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外表面。

如需达到双层静电纺效果,药物缓释内层也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造的内膜层实现,该外膜层的具体制造方法为:用等量的聚乙烯醇和胶原蛋白糖,以及肝素(聚合物总浓度与抗炎药物的质量比为10:0.5-1,该药物也可以为替换为其他消炎药或者抗血栓药或其混合),溶解于6毫升HFIP中,常温下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浓度为5%(克/毫升)的静电纺丝液。将得到的静电纺丝液置于注射器中,进行静电纺丝:电压为12千伏,注射器推进速度为0.8毫升/小时,接收距离为150毫米,铝箔纸接收,真空干燥后得到载有抗炎药的复合纳米纤维,其后将其以热塑的方式覆盖在深静脉导管主体110内表面。

相关技术
  • 一种纳米双抗深静脉导管
  • 一种抗直流纳米晶双磁芯电流互感器磁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