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顶管管节吊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2:28


一种顶管管节吊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顶管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管管节吊具。

背景技术

顶管法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下通道施工中,顶管法施工技术不需要开挖路面、封闭交通以及迁改管线,并且具有低噪音、无扬尘等优势。为了解决在顶管法施工中大截面尺寸的顶管管节的运输问题,管节的新工艺采用二分式预制拼装,即在工厂内预制分段结构,运输至现场后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将分段结构对称连接浇筑,形成如图1所示的管节100,管节100的两端均设置有两个吊装孔101,且同一端的两个吊装孔101关于管节10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对称。

目前,采用4点吊的方法起吊图1中的管节100,即吊具的四个吊绳分别连接四个吊装孔101以水平提升管节100,而对于管节100的翻身需使用另一个具有两个吊绳的吊具,吊具的两个吊绳分别连接于位于管节100的中心轴同一侧的两个吊装孔101以实现管节100的翻身。采用现有的方法在管节100每次提升-翻身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两套吊具,期间需要更换吊具,操作繁琐,施工效率低。

因此,亟需一种顶管管节吊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顶管管节吊具,使用同一套吊具既能够满足管节的整体提升,又能实现翻身,操作简单,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顶管管节吊具,包括:

吊绳;

扁担梁,所述吊绳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扁担梁的顶部的两端,所述扁担梁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二连接部,过所述扁担梁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且与所述扁担梁垂直的平面为基准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关于所述基准面对称,同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关于所述基准面对称设置;

两个翻身绳,每个所述翻身绳的一端对应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能够连接于管节的吊装孔;

四个提升绳,每个所述提升绳的一端对应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另一端能够连接于所述吊装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翻身板和中轴,两个所述翻身板连接于所述扁担梁的底部,且关于所述基准面对称设置,所述中轴同时穿设于两个所述翻身板,所述翻身绳的一端套接于所述中轴且位于两个所述翻身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提升板和边轴,所述提升板连接于所述扁担梁且位于一个所述翻身板背离另一个所述翻身板的一侧,所述扁担梁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提升板关于所述基准面对称设置,所述提升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翻身板同时穿设有所述边轴,所述提升绳的一端套接于所述边轴且位于所述提升板和与所述提升板相邻的所述翻身板之间。

作为优选,在垂直于所述扁担梁的方向上,所述翻身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提升板的长度,所述中轴与所述扁担梁的间距大于所述边轴与所述扁担梁的间距。

作为优选,所述翻身板垂直于所述扁担梁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提升板距其相邻的所述翻身板的间距从连接所述扁担梁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扁担梁的一端逐渐增大。

作为优选,所述扁担梁的顶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位于所述基准面内,所述吊绳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吊耳。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吊耳向相互朝向的斜上方延伸。

作为优选,对应一个所述吊耳设置有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连于所述扁担梁,所述吊耳夹设于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

作为优选,还包括加强部和两个端板,所述加强部连接于所述扁担梁的底部,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连接于所述扁担梁的两端,所述加强部的端部与所述端板间的间隔形成安装空间,每个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同一端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顶管管节吊具,起吊设备通过吊绳将扁担梁移动至其基准面与管节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四个提升绳分别连接管节的四个吊装孔,通过起吊设备起吊则实现管节的水平提升;然后将管节移动至翻身场地上,断开提升绳与吊装孔的连接,将两个翻身绳分别连接于管节中心轴同一侧的两个吊装孔,起吊设备提升后,在自重的作用下,管节从水平姿态翻转成垂直姿态,完成管节翻身的动作。利用本发明提出的顶管管节吊具,吊装过程中仅需要一套吊具,整个提升-翻身动作流程简单可靠,施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管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在提升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在翻身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在翻身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管节;101、吊装孔;

1、吊绳;2、扁担梁;3、翻身绳;4、提升绳;7、吊耳;8、固定板;9、加强部;10、端板;11、销轴;

51、翻身板;52、中轴;61、提升板;62、边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管管节吊具,其包括吊绳1、扁担梁2、两个翻身绳3及四个提升绳4,吊绳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扁担梁2的顶部的两端,扁担梁2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二连接部,过扁担梁2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且与扁担梁2垂直的平面为基准面,第一连接部关于基准面对称,同一端的两个第二连接部关于基准面对称设置;每个翻身绳3的一端对应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能够连接于管节100的吊装孔101;每个提升绳4的一端对应连接于一个第二连接部,另一端能够连接于吊装孔10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销轴11完成提升绳4及翻身绳3与吊装孔101的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第一连接部关于基准面对称,能够使得翻身绳3位于基准面内,且同一端的两个第二连接部关于基准面对称设置,使得提升绳4关于基准面对称分布,从而保证了该吊具吊装时的稳定性,确保了该吊具能够实现水平提升和翻身的动作。如图2所示,利用起吊设备通过吊绳1将扁担梁2移动至其基准面与管节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四个提升绳4通过四个销轴11分别连接于管节100的四个吊装孔101,通过起吊设备起吊则实现管节100的水平提升;然后将管节100移动至翻身场地上,拆卸四个销轴11,以断开提升绳4与吊装孔101的连接,如图4所示,将两个翻身绳3通过两个销轴11分别连接于管节100中心轴同一侧的两个吊装孔101,起吊设备提升后,在自重的作用下,管节100从图4的水平姿态翻转成图5的垂直姿态,完成管节100翻身的动作。利用本实施例提出的顶管管节吊具,吊装过程中仅需要一套吊具,整个提升-翻身动作流程简单可靠,施工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吊绳1、翻身绳3及提升绳4均为钢丝绳,具有足够的强度且易获得。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翻身板51和中轴52,两个翻身板51连接于扁担梁2的底部,且关于基准面对称设置,中轴52同时穿设于两个翻身板51,翻身绳3的一端套接于中轴52且位于两个翻身板5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中轴5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翻身板51,翻身绳3一端的套环套设于中轴52,翻身绳3另一端的套环套设于插装在吊装孔101的销轴11上。

具体地,第二连接部包括提升板61和边轴62,提升板61连接于扁担梁2且位于一个翻身板51背离另一个翻身板51的一侧,扁担梁2同一端的两个提升板61关于基准面对称设置,提升板61和与其相邻的翻身板51同时穿设有边轴62,提升绳4的一端套接于边轴62且位于提升板61和与提升板61相邻的翻身板5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边轴6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提升板61和一个翻身板51,提升绳4一端的套环套设于边轴62,提升绳4另一端的套环套设于插装在吊装孔101的销轴11上。

可选地,在垂直于扁担梁2的方向上,翻身板51的长度大于提升板61的长度,中轴52与扁担梁2的间距大于边轴62与扁担梁2的间距。该种设置能够避免提升板61对翻身板51造成遮挡,使得位于中间的中轴52便于安装,及翻身绳3便于套接于中轴52。

由于在翻身操作时,翻身绳3位于竖直平面内,将翻身板51垂直于扁担梁2设置,保证翻身绳3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减小翻身板51的占用空间。

具体地,提升板61距其相邻的翻身板51的间距从连接扁担梁2的一端向远离扁担梁2的一端逐渐增大。由于提升绳4在提升操作时处于倾斜状态,将提升板61朝向背离翻身板51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能够避免提升板61对提升绳4造成干涉。提升板61的倾斜角度可以大于或等于提升绳4在抬升状态下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例中,二者的倾斜角度优选为相同。

具体地,扁担梁2的顶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吊耳7,吊耳7位于基准面内,吊绳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吊耳7。整个吊具设置为对称结构,使得该吊具的吊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更具体地,两个吊耳7向相互朝向的斜上方延伸。该种设置提高了扁担梁2与吊绳1连接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吊耳7的延伸方向与起吊状态时吊绳1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地,对应一个吊耳7设置有两个固定板8,固定板8固连于扁担梁2,吊耳7夹设于与其对应的两个固定板8之间。固定板8的设置提高了吊耳7与担梁2连接的牢固性。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管管节吊具还包括加强部9和两个端板10,加强部9连接于扁担梁2的底部,两个端板10分别连接于扁担梁2的两端,加强部9的端部与端板10间的间隔形成安装空间,每个安装空间内设置有同一端对应的第一连接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即翻身板51、中轴52、提升板61和边轴62位于安装空间内,使得外形美观,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顶管管节吊具
  • 城市密集区大断面顶管管节吊装吊具及其吊装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3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