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1:54


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工件指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加工对象。它可以是单个零件,也可以是固定在一起的几个零件的组合体,一些圆柱状工件常常要求具有很高的精度,因此采用热处理的方式对工件表面进行处理,在热处理完成后通过输送带将工件输出下料,但是在工件下料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工件在输送带上输送过程中,各个工件是依次相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夹紧头夹紧工件的时候,比较困难,容易夹到相邻的工件上,也可能发生同时夹紧两个工件的情况;同时,在输送圆柱形工件的时候,工件表面具有一凸起,则夹紧头夹紧工件时具有方向性,在夹紧头夹到工件上的凸起的时候,夹紧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包括:适于输送工件的输送带、适于夹取工件的夹紧机构和适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水平滑动的滑动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夹取工件后,所述滑动机构能够带动工件下料;以及所述输送带的一侧还设置有挡料部,其中当前一工件下料时,所述挡料部能够挡住后面其余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挡料部包括一挡料气缸和固定在挡料气缸活动端的挡料杆,所述挡料杆延伸至所述输送带上方,其中一工件被所述夹紧机构夹取后,所述挡料气缸能够驱动挡料杆越过该工件并挡住下一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挡料杆的一侧壁开设有若干挡料槽,且所述挡料槽的开口朝向后面的工件;其中所述挡料杆能够通过各挡料槽弯曲后越过被限位的工件并插入到后一工件前。

进一步地,所述挡料杆的端部设置有一拨动块,其中所述挡料杆越过工件时,所述拨动块能够拨动工件转动至可被夹紧的角度。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挡料槽的开口处相对设置有两限位块,且每个限位块的宽度等于每个挡料槽的开口宽度的1/2,其中所述挡料杆与被夹紧的前一工件相抵时,两限位块相抵,以使挡料杆挡住后面的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挡料部还包括一挡料块,且所述挡料块延伸至所述输送带上;其中所述挡料杆能够推动工件与挡料块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挡料部还包括平行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一侧的挡料底板,且所述挡料气缸固定在所述挡料底板的上端面的一侧,所述挡料块固定在所述挡料底板上端面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还包括底架,所述滑动机构、所述输送带和所述挡料底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架上。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

进一步地,在工件加热后;通过挡料气缸拉伸,以使挡料杆与挡料块相抵;通过输送带将工件输送至与挡料杆相抵;通过滑动机构驱动夹紧机构下降至夹紧机构包围下料位的工件;通过挡料气缸收缩,以使挡料杆向后一工件滑动,通过挡料槽以使挡料杆弯曲并越过前一工件;通过拨动块将工件拨动至可被夹取的角度;当挡料杆插入到两工件之间后,通过挡料气缸拉伸,两限位块相抵以使挡料杆保持直线状态,并推动工件与挡料块相抵;通过夹紧机构夹取工件;通过滑动机构驱动夹紧机构带动工件下降;通过夹紧机构松开工件,以使工件下料;最后通过挡料气缸拉伸,以使下一工件进入下料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在所述输送带的一侧还设置有挡料部,该挡料部能够沿输送带滑动,也能暂停在输送带上,还能发生形变,当前一工件下料时,所述挡料部能够发生形变并越过前一工件,并同时推动工件上的凸块使得工件转动至能够被夹紧头夹取的角度,挡料部越过前一工件后能够对后面其余工件起到挡料作用,进而保证工件下料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挡料部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挡料杆越过工件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滑动机构与夹紧机构安装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滑动机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的顶紧机构安装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顶紧机构松开工件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顶紧机构顶紧工件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顶紧头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顶紧块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中:

底架1、垫块11、支撑架12;

输送带2;

夹紧机构3、夹紧安装座31、夹紧气缸32、三爪卡盘33、卡爪34、夹紧头35、夹紧面351、夹紧孔352、夹紧通道353;

滑动机构4、水平移动副41、水平移动架411、水平电机412、水平丝杆413、水平滑块414、水平导轨415、水平导向块416、竖直移动副42、竖直移动架421、竖直电机422、竖直丝杆423、竖直滑块424、竖直导轨425、竖直导向块426;

顶紧机构5、顶紧头51、合流孔511、分流孔512、顶紧块52、顶紧套筒521、顶紧球面522、通气口523;

挡料部6、挡料气缸61、挡料杆62、挡料槽621、拨动块63、限位块64、挡料块65、挡料底板66。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包括:

底架1,

该底架1为一工作台,该底架1底部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置有一垫块11,垫块11与底架1的距离能够调节,进而调节底架1四个端角高度一致,通过四个垫块11的设计保证了底架1的支撑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工件的输送稳定性。在底架1的上端面后半部分安装有两支撑架12,该两个支撑架12相互平行,以保证架设在两支撑架12上机构的工作稳定性。

输送带2,

该输送带2安装在底架1上端面的前半部分,该输送带2用于输送工件,具体地,该输送带2为倍速链输送机(图中未示出完全),在输送带2的后方具有一下料位,通过输送带2将工件由烘干机向后方的下料位输送,使得烘干完成后的工件能够及时下料,以提高工件的烘干效率,本输送带2输送的工件为电机轴。

夹紧机构3,

该夹紧机构3用于夹取输送带2上的工件,并在工件下料后松开工件,具体地夹紧机构3夹紧工件的结构如下,所述夹紧机构3包括一夹紧安装座31,该夹紧安装座31为方形,在夹紧安装座31的顶部通过四脚架安装有一夹紧气缸32,通过这样的安装方式保证夹紧气缸32的工作稳定性,夹紧气缸32作为夹取工件的驱动源,保证了工件被夹取的稳定性;在夹紧安装座31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三爪卡盘33,夹紧气缸32的活动端自上而下延伸穿过夹紧安装座31后与三爪卡盘33联动,具体地,夹紧气缸32能够控制三个卡爪34相互并拢或撑开,在三个卡爪34并拢时为夹取状态,在三个卡爪34撑开时为松开状态,卡爪34呈倒“L”型,卡爪34的短边与三爪卡盘33固定,在卡爪34长边的内侧壁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安装位,通过这样的设计增大了夹紧区域,进而提高工件的夹紧效果,所述夹紧机构3还包括若干夹紧头35,各夹紧头35与各卡爪34的安装位一一对应,即夹紧头35的数量也为三个,该夹紧头35的内侧壁为夹紧面351,夹紧气缸32驱动各卡爪34并拢时,夹紧头35跟随卡爪34并拢以夹取工件,夹紧头35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位中。

滑动机构4,

该滑动机构4安装在两支撑架12上,该滑动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3滑动,即驱动夹紧安装座31滑动以带动工件滑动,进而实现工件的下料,即两支撑架12的设置,保证了滑动机构4整体的安装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工件的滑动稳定性,进而便于工件下料。具体地滑动机构4结构如下,滑动机构4包括固定在两支撑架12上的水平移动副41和固定在水平移动副41的活动端的竖直移动副42,夹紧安装座31固定在竖直移动副42的活动端。

工件通过输送带2输送至下料位后,通过竖直移动副42驱动夹紧安装座31下降并带动各夹紧头35下降,当各夹紧头35下降至环绕下料位的工件的时候,竖直移动副42停止工作,通过夹紧气缸32驱动各卡爪34并拢带动夹紧头35夹紧工件,再通过竖直移动副42抬升工件,再通过水平移动副41驱动竖直移动副42水平滑动,以带动工件水平滑动并偏离输送带2,最后通过竖直移动副42带动工件下降以完成下料。

需要指出的是,工件在输送带2上输送过程中,各个工件是依次相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夹紧头35夹紧工件的时候,比较困难,容易夹到相邻的工件上,也可能发生同时夹紧两个工件的情况;同时,在输送圆柱形工件的时候,工件表面具有一凸起,则夹紧头35夹紧工件时具有方向性,在夹紧头35夹到工件上的凸起的时候,夹紧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用如下方案,在所述输送带2的一侧还设置有挡料部6,该挡料部6能够沿输送带2滑动,也能暂停在输送带2上,还能发生形变,当前一工件下料时,所述挡料部6能够发生形变并越过前一工件,并同时推动工件上的凸块使得工件转动至能够被夹紧头35夹取的角度,以提高工件的适用性,挡料部6越过前一工件后能够对后面其余工件起到挡料作用,进而保证工件下料的准确性。

具体地挡料部6结构如下,所述挡料部6包括一挡料气缸61和固定在挡料气缸61活动端的挡料杆62,该挡料杆62能够发生形变,所述挡料杆62延伸至所述输送带2上方,其中一工件被所述夹紧机构3夹取后,此时为各夹紧头35包围下料位的工件的时候,各夹紧头35没有起到对工件的夹紧,仅起到对工件的水平限位作用,此时工件可以自转,则通过所述挡料气缸61驱动挡料杆62越过该工件并挡住下一工件,进而实现挡料杆62对后面工件的挡料作用。

为了便于挡料杆62越过工件,在所述挡料杆62的一侧壁开设有若干挡料槽621,且所述挡料槽621的开口朝向后面的工件,通过挡料槽621的设置,使得挡料杆62壁厚变薄,进而便于弯曲,同时挡料槽621开口朝向后面的工件的方式,使得挡料杆62能够向后方弯曲的角度大于向前方弯曲的角度,避免工件尺寸过大时挡料杆62难以越过工件的情况;其中所述挡料杆62能够通过各挡料槽621弯曲后越过被限位的工件并插入到后一工件前,挡料杆62能够通过自身的回弹力插入到两工件之间。

为了挡料杆62越过工件时工件转动至可被夹紧的角度,在所述挡料杆62的端部设置一拨动块63,其中所述挡料杆62越过工件时,所述拨动块63能够拨动工件转动至可被夹紧的角度,具体地,在挡料杆62越过工件的时候,拨动块63会与工件上的凸块相抵,因此,拨动块63的位置应根据工件上凸块的位置进行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挡料杆62自身可以发生形变,在挡料杆62处于两工件之间时,挡料杆62在受到后面的工件顶推时可能会发生形变而无法起到挡料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挡料杆62设置成单向弯曲,需要设计如下方案,在每个所述挡料槽621的开口处相对设置有两限位块64,且每个限位块64的宽度等于每个挡料槽621的开口宽度的1/2,其中所述挡料杆62与被夹紧的前一工件相抵时,两限位块64相抵,进而挡料杆62保持直线状态,以使挡料杆62挡住后面的工件。

为了便于夹取工件,所述挡料部6还包括一挡料块65,且所述挡料块65延伸至所述输送带2上;在挡料杆62处于两工件之间后,挡料气缸61能够驱动所述挡料杆62推动工件,以使前一工件与挡料块65相抵,进而对工件起到定位作用,即为下料位,夹紧头35只需直接夹取工件即可。

优选的,所述挡料部6还包括平行设置在所述输送带2一侧的挡料底板66,挡料底板66固定在底架1上,且所述挡料气缸61固定在所述挡料底板66的上端面的一侧,所述挡料块65固定在所述挡料底板66上端面的另一侧,挡料底板66的设置对挡料气缸61和挡料块65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挡料底板66对挡料杆62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以保证挡料杆62的滑动直线性,进而保证挡料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夹紧头35的夹紧面351为一整个面,在夹紧头35夹取工件的时候,夹紧头35与工件面接触,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受力面积较大,虽然能够很好地夹取工件,但是对于工件的通用性较低,若工件的侧壁为阶梯状的话,则夹紧头35只能夹在最外侧的侧壁上,受力面有限还是无法起到较好的夹紧效果,再者对于工件外表面凹凸不平的时候,难以实现夹紧;再而,由于下料前经过烘干机进行加热以便于烘干,因此工件的表面温度较高,在工件下料时容易造成烫伤工人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如下方案,在所述夹紧机构3的夹紧面351设置有一顶紧机构5,即夹紧机构3位于夹紧头35的内侧壁,在夹紧头35夹紧工件的时候,通过所述顶紧机构5与工件进行接触以顶紧工件,具体地,顶紧机构5与工件点接触,所述顶紧机构5与工件之间能够具有两个接触点,该两个接触点上下设置,以对工件进行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两个接触点能够分别与工件上不同尺寸的位置相抵,以对不平整的工件也起到较好的夹紧效果;所述顶紧机构5具有弹性且内部中空;在夹紧头35夹取带动顶紧机构5顶紧工件的时候,顶紧机构5会发生形变并压缩顶紧机构5内部的体积,通过顶紧机构5的回弹力来实现对工件的顶紧,进而提高工件的夹紧稳定性,同时顶紧机构5内部体积被压缩时会释放空气,释放的空气朝向工件,进而通过顶紧机构5能够对工件吹气,进而对工件起到降温冷却的效果,以保证工件下料的时候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顶紧机构5的安装,同时为顶紧机构5的收缩提供空间,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在所述夹紧头35的内侧壁开设有两夹紧孔352,且两夹紧孔352之间通过一夹紧通道353连通,夹紧孔352开设在夹紧面351上,两夹紧孔352分别与夹紧通道353相切,以使两夹紧孔352与夹紧通道353形成一“U”型,两夹紧孔352的位于工件被夹紧的位置;所述顶紧机构5位于所述夹紧通道353内,且所述顶紧机构5的两端分别凸出于两夹紧孔352,由于顶紧机构5具有弹性,在顶紧机构5松开工件时,顶紧机构5的两端凸出于夹紧孔352,以使顶紧机构5能够顶紧工件,在顶紧机构5顶紧工件时,顶紧机构5的两端能够被压缩并回缩到夹紧孔352中,所述顶紧机构5体积被压缩所释放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夹紧孔352向工件吹气,进而实现工件的冷却降温。

具体的顶紧机构5结构如下,所述顶紧机构5包括两个顶紧头51和位于两顶紧头51之间的若干顶紧块52,两顶紧头51分别凸出于两夹紧孔352,则各顶紧块52均处于夹紧通道353内;所述顶紧块52具有弹性且内部中空;两夹紧头35夹取工件时,两顶紧头51分别与工件接触,在夹紧头35继续夹紧过程中,顶紧头51被工件挤压并向夹紧孔352内回缩,同时顶紧头51挤压与其相邻的顶紧块52,然后各顶紧块52相互挤压,顶紧块52的端部具有弹性,顶紧块52在挤压过程中发生形变体积被压缩,顶紧块52内部的空气释放至夹紧通道353内,释放的空气通过夹紧孔352向工件吹气,进而实现工件的冷却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工件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下,两顶紧头51伸出对应的夹紧孔352的长度是不同的,进而使得顶紧头51能够顶紧工件不同尺寸的侧壁,进而提高了对工件的通用性。

具体的顶紧块52结构如下,所述顶紧块52包括一顶紧套筒52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顶紧套筒521两端的顶紧球面522,所述顶紧套筒521内部中空,且所述顶紧球面522具有弹性,在相邻两顶紧块52相互挤压时,顶紧球面522发生形变并压缩顶紧套筒521内的体积,通过顶紧球面522的回弹力推动顶紧头51顶紧工件;为了空气能够释放至夹紧通道353内,在所述顶紧套筒521外侧壁开设有一通气口523,该通气口523自顶紧套筒521的外侧壁贯穿至顶紧套筒521的内部;在顶紧头51被工件挤压缩回夹紧孔352内时,所述顶紧头51能够挤压所述顶紧球面522,以使所述顶紧球面522被压缩发生形变,进而顶紧套筒521内部的体积被压缩时形成正压,进而顶紧套筒521内的空气通过所述通气口523释放至夹紧通道353内;在工件被松开后,顶紧球面522回弹,使得顶紧套筒521内部形成负压通过通气口523吸入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顶紧套筒521为圆柱体,而夹紧通道353为弧形,顶紧套筒521的中部与夹紧通道353的内侧点接触,通气口523的位置偏离顶紧套筒521与夹紧通道353的接触位置,这样的设计避免顶紧套筒521在夹紧通道353内滑动时通气口523被堵塞的情况,同时这样的设计空气从通气口523释放时能够避免顶紧套筒521在夹紧通道353内滑动时堵住的情况,以保证顶紧头51能够伸出对应夹紧孔352不同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顶紧球面522的设置,减小了相邻两顶紧球面522之间的接触面积,在同等的挤压力作用下对顶紧球面522的压强较大,更容易致使顶紧球面522发生形变,优选的,顶紧球面522的厚度为顶紧套筒521外侧壁直径的1/10,若顶紧球面522的厚度大于顶紧套筒521外侧壁直径的1/10,则顶紧球面522的厚度过大,相邻两顶紧球面522相互挤压时不容易发生形变;若顶紧球面522的厚度小于顶紧套筒521外侧壁直径的1/10,则顶紧球面522的回弹力不够,在顶紧头51松开工件后,顶紧球面522不容易回复圆形。

需要指出的是,若夹紧通道353内的空气通过夹紧孔352吹向工件,由于顶紧头51的外壁与夹紧孔35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是不均匀的,因此吹向工件的风也是不均匀的,对工件的降温冷却效果也是不均匀的,为了对工件均匀吹气,需要设计如下方案,将所述顶紧头51的外侧壁与所述夹紧孔352的内侧壁相贴合,即顶紧头51的外侧壁与夹紧孔352的内侧壁之间不存在间隙,顶紧头51可以沿着夹紧孔352滑动;为了让空气从夹紧通道353排出,在所述顶紧头51内开设有一合流孔511和与所述合流孔511连通的若干分流孔512,所述分流孔512延伸至与工件接触的一侧,且所述合流孔511延伸至与顶紧球面522接触的一侧,即合流孔511与夹紧通道353连通,从所述通气口523被释放的空气能够依次通过合流孔511和各分流孔512向工件吹气,各分流孔512周向均匀分布,以保证出风的均匀性,进而保证工件的降温冷却均匀性。

其中,在夹取工件时,顶紧头51起到对工件的顶紧作用,在夹紧通道353内形成的正压能够继续顶推顶紧头51,进一步提高对工件的顶紧效果,保证了工件的下料稳定性;在松开工件后顶紧头51起到气体回流的导通作用,此时在夹紧通道353内形成的负压能够吸取顶紧头51,避免顶紧头51粘附在工件上,保证了顶紧头51与工件的自动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顶紧头51的位于夹紧通道353内的一端与一顶紧球面522相抵,若合流孔511处于顶紧头51的正中心,则合流孔511会被顶紧球面522堵塞而无法导通,因此合流孔511应不与顶紧头51的中心轴线垂直或平行,优选的合流孔511可以从夹紧头35的侧壁穿出。

所述顶紧头51与工件接触的一端为弧形,进而实现顶紧头51与工件的点接触,各分流孔512环绕所述顶紧头51与工件的接触点,且各分流孔512与合流孔511的连接处处于顶紧头51的中心轴线上,通过这样的方式,空气通过合流孔511均匀地进入到各分流孔512中,再通过分流孔512呈扩散状吹向工件,进而提高对工件的冷却散热效果;顶紧头51弧形的设计,使得分流孔512的开口面积会较大,这样在顶紧头51松开工件后夹紧通道353内形成负压,能够为外界的空气回流到顶紧套筒521内提供便利,以使顶紧球面522恢复形变,节约了松开工件后夹取下个工件的等待时间,进而提高了工件的下料效率。

为了便于顶紧头51挤压顶紧球面522,可以将顶紧头51与顶紧球面522接触的一端也设计成弧形,这样顶紧头51顶推顶紧球面522的时候,顶紧头51与顶紧球面522的接触面较小,在同等的顶推力作用下,顶紧头51对顶紧球面522的压强较大,顶紧球面522更容易发生形变。

具体的水平移动副41结构如下,所述水平移动副41包括水平移动架411,该水平移动架411固定连接在两支撑架12上,在该水平移动架4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水平电机412,且在该水平移动架411的内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一水平丝杆413,该水平丝杆413与水平电机41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在水平丝杆413上设置有与其配合的水平滑块414,水平滑块414与水平丝杆413螺纹配合,使用时,通过水平电机412驱动水平丝杆413转动,通过水平丝杆413转动带动水平滑块414沿水平丝杆413滑动。

具体的竖直移动副42结构如下,所述竖直移动副42包括竖直移动架421,该竖直移动架421固定安装在水平滑块414的侧壁,即水平电机412能够驱动该竖直移动架421水平滑动,在该竖直移动架42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竖直电机422,且在该竖直电机的侧壁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一竖直丝杆423,该竖直丝杆423与竖直电机42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联机,在竖直丝杆423上设置有与其配合的竖直滑块424,竖直滑块424与竖直丝杆423螺纹配合,使用时,通过竖直电机422驱动竖直丝杆423转动,通过竖直丝杆423转动带动竖直滑块424沿竖直丝杆423滑动。

为了实现工件的升降,将夹紧安装座31固定安装在竖直滑块424上,进而工件能够沿着竖直丝杆423升降,同时工件能够沿着水平丝杆413水平滑动。

为了提高工件竖直升降的稳定性,在竖直移动架42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两条竖直导轨425,在竖直滑块424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两块竖直导向块426,两竖直导向块426与两竖直导轨425一一对应,竖直导向块426与竖直导轨425配合滑动能够对竖直滑块424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了竖直滑块424的滑动直线性,即保证工件的升降直线性。

为了避免竖直滑块424滑动过程中超出竖直丝杆423的行程而损坏竖直丝杆423,需要在竖直滑块424滑动至最大行程处时对竖直滑块424进行限位,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在竖直滑块424滑动的最大行程处分别设置两个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竖直移动架421上,在竖直滑块424上固定安装有挡光板,当挡光板跟随竖直滑块424滑动至挡住一侧的两个光电传感器的对射光线后,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竖直滑块424到达最大行程处,进而控制竖直电机422停止工作。

为了提高工件水平滑动固定稳定性,在水平移动架41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两条水平导轨415,在竖直移动架42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两块水平导向块416,两水平导向块416与两水平导轨415一一对应,水平导向块416与水平导轨415配合滑动能够对水平滑块414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了水平滑块414的滑动直线性,即保证了工件的水平滑动直线性。

为了避免水平滑块414滑动过程中超出水平丝杆413的行程而损坏水平丝杆413,需要在水平滑块414滑动至最大行程处时对水平滑块414进行限位,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在水平滑块414滑动的最大行程处分别设置两个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水平移动架411上,在竖直移动架421的背部固定安装有挡光板,当挡光板跟随竖直移动架421滑动至挡住一侧的两个光电传感器的对射光线后,光电传感器检测到水平滑块414到达最大行程处,进而控制水平电机412停止工作。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的生产工艺,其中的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的生产工艺如下,在工件加热后,通过挡料气缸61拉伸,以使挡料杆62与挡料块65相抵;通过输送带2将工件输送至与挡料块65相抵;通过竖直电机422驱动各夹紧头35包围下料位的工件;通过挡料气缸61收缩,以使挡料杆62向后一工件滑动,通过挡料槽621以使挡料杆62弯曲并越过前一工件;通过拨动块63将工件拨动至可被夹取的角度;当挡料杆62插入到两工件之间后,通过挡料气缸61拉伸,两限位块64相抵以使挡料杆62保持直线状态,并推动工件与挡料块65相抵;通过夹紧气缸32驱动三爪卡盘33带动各夹紧头35夹紧工件,以使两顶紧头51分别与工件接触;两顶紧头51顶紧工件时,顶紧头51挤压各顶紧球面522,以使顶紧球面522变形;通过顶紧球面522的回弹力推动顶紧头51顶紧工件;夹紧气缸32继续驱动夹紧头35并拢和张开并多次重复,顶紧套筒521内空气的体积被压缩和回复并多次重复;通过通气口523将顶紧套筒521内被压缩的空气排出,排出的空气依次穿过合流孔511和分流孔512后吹向工件,以使工件降温;通过竖直电机422驱动工件抬升并与输送带2脱离;通过水平电机412驱动工件偏离输送带2;通过竖直电机422驱动工件下料;最后通过挡料气缸61拉伸,以使下一工件进入下料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动整理工件,以使工件能够单个下料,提高了下料稳定性,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表面不均匀的工件也能起到很好的夹紧效果,在夹紧工件的同时对工件吹风,以使工件冷却降温,避免工件下料过程中烫伤工人的情况。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电机轴用单个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 一种电机轴用下料装置及生产工艺
技术分类

0612011320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