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缓冲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4:58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缸体内部装入有阻尼力发生机构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使设于泄压阀的止回阀开阀并将下游侧室的压力导入背压室而将逆行程时的主阀保持于闭阀状态的缓冲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49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缓冲器中,因为设置在泄压阀的孔(通路)被盘状的止回阀直接关闭,所以当止回阀贴附于泄压阀而开阀困难时,在逆行程时,不能将下游侧室的压力快速导入背压室。其结果是存在如下问题,因逆行程时的上游侧的室的压力而主阀开阀,产生了压力泄漏导致的阻尼力的响应延迟。另外,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缓冲器未进行主阀开阀时的体积保障,即,不能将工作液从背压室快速排出,因此阻尼力可能过冲。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抑制阻尼力的响应延迟的缓冲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中,具备:封入工作液体的缸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插入该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二个室;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产生工作液体的流动;主阀,其对该通路的工作液体从上游侧的室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施加阻力;背压室,其向该主阀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有底筒状的壳部件,其一端具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配置有所述主阀,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背压室;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从上游侧的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液体;副阀,其落座于在所述壳部件的所述底部外侧形成的第一座部,在所述第一座部的内周侧划分出与所述背压室连通的第一受压室,利用所述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并对工作液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施加阻力;所述缓冲器还具备:与所述第一受压室隔绝的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形成于所述壳部件的底部,相对于通过所述活塞向另一方向的移动而产生的工作液体的流动从成为上游侧的室导入工作液体;第二座部,其形成于所述壳部件的所述底部内侧,并在内侧划分出与所述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连通的第二受压室;止回阀,其落座于所述第二座部,能够利用来自所述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的工作液体开阀。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中,具备:封入工作液体的缸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插入该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二个室;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产生工作液体的流动;主阀,其对该通路的工作液体从上游侧的室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施加阻力;背压室,其向该主阀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有底筒状的壳部件,其一端具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配置有所述主阀,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背压室;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从上游侧的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液体;副阀,其落座于在所述壳部件的所述底部外侧形成的环状的第一座部,在所述第一座部的内周侧划分出与所述背压室连通的第一受压室,利用所述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并对工作液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施加阻力;共通通路,其使伸长侧背压室和收缩侧背压室连通;先导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共通通路;所述缓冲器还具备:与所述第一受压室隔绝的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形成于所述壳部件的底部,相对于通过所述活塞向另一方向的移动而产生的工作液体的流动从成为上游侧的室导入工作液体;第二座部,其形成于所述壳部件的所述底部内侧,并在内侧划分出与所述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连通的第二受压室;止回阀,其落座于所述第二座部,能够利用来自所述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的工作液体开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能够抑制阻尼力的响应延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3是将图2的右侧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4是示出用于第一、第三、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的先导壳的第一座部的形状的图。

图5是将图2的左侧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先导阀的工作的说明图,中心线的右侧示出开阀时的先导阀,中心线的左侧示出闭阀时的先导阀。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与图2对应。

图8是示出用于第二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先导壳的第一座部的形状的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中的上方向(上侧)以及下方向(下侧)为缓冲器1中的上方向(上侧)以及下方向(下侧)。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单缸型的阻尼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但也可以适用于具备储液器的多缸型的阻尼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

如图1所示,在缸体2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3。活塞3将缸体2内划分成缸体上室2A和缸体下室2B两个室。在缸体上室2A以及缸体下室2B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液体的油液。值得注意的是,在缸体2内设置有在缸体2内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自由活塞(图示省略)。自由活塞将缸体2内划分为活塞3侧(上侧)的缸体下室2B和底部侧(下侧)的气室(图示省略)。另外,在气室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液体的高压气体。

在活塞3的轴孔3A内插入有活塞螺栓7的轴部8。在活塞螺栓7的大致圆筒形的头部9的上侧部分通过螺纹结合部11连接有大致圆筒形的螺线管壳10的下端部。在活塞螺栓7中形成有共通通路13。该共通通路13是沿着轴向(上下方向)向前端侧(下侧)延伸且上端在头部9的底面中央开口的有底的轴孔。参照图2,共通通路13由在共通通路13的上部形成且上端开口的轴孔14、在共通通路13的下部形成的轴孔15、连通轴孔14、15之间的轴孔16构成。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共通通路13的内径(孔径),轴孔15最大,轴孔14、轴孔16依次变小。

如图1所示,在螺线管壳10的上端部通过螺纹结合部12连接有活塞杆6的下端部。活塞杆6插入在缸体2的上端部安装的杆引导部(图示省略),上端(他端)从缸体2向外部伸出。螺母18螺纹接合于活塞杆6的下端部,通过使螺母18抵接于螺线管壳10的上端并拧紧,而抑制螺纹结合部12的松动。在活塞杆6的下端形成有小径部19。在该小径部19的外周面形成的环状槽中安装O形圈20。该O形圈20将螺线管壳10和活塞杆6之间密封。

如图2所示,在活塞3中,设置有一端(上端)向缸体上室2A侧开口的伸长侧通路21和一端(下端)向缸体下室2B侧开口的收缩侧通路22。在活塞3的下端设置有控制伸长侧通路21的工作液体的流动的伸长侧阻尼阀101(伸长侧主阀机构)。另一方面,在活塞3的上端设置有控制收缩侧通路22的工作液体的流动的收缩侧阻尼阀201(收缩侧主阀机构)。

伸长侧阻尼阀101具备在活塞3的下端部的外周侧形成的环状的座部102、落座于该座部102的伸长侧主阀103、通过螺母23固定于活塞螺栓7的先导壳104(壳部件)、在伸长侧主阀103的背面和先导壳104之间形成的伸长侧背压室105。伸长侧背压室105内的压力作用为使伸长侧主阀103闭阀。

在螺母23和先导壳104之间,从下侧依次设置有垫圈24、保持器25、以及由多枚盘组成的盘阀106。盘阀106的内周部夹持在先导壳104的内周部114和保持器2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伸长侧主阀103是使由弹性体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107(弹性密封部件)遍及整周地与先导壳104的环状壁部108(筒部)的内周面接触的密闭阀。另外,密封部107一体地固定安装于伸长侧主阀103。

如图3所示,在先导壳104的上端部(底部)形成有沿着环状壁部108延伸的环状凹部109。另外,在先导壳104的上端部形成有经由环状的座部110(第二座部)而与环状凹部109的内周侧相邻的环状凹部111。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伸长侧主阀103的密封部107的可动区域,环状凹部109形成为比环状凹部111更深。

参照图2、图3、图4,在先导壳104和盘阀106之间设置有多个室(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室)的第一受压室112。第一受压室112通过在先导壳104的下表面113(从内周部114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面,参照图2)上形成的异形的座部115(第一座部)被划分。座部115由沿着先导壳104的外周延伸的圆弧部116(环状的座部),和在径向延伸连接圆弧部116的各端和内周部114直线部117组成。这样,在先导壳104和盘阀106之间,通过座部115扇形划分的伸长侧阻尼阀101的五个第一受压室112在周向等间隔地形成。

如图3所示,在先导壳104形成有使各第一受压室112和环状凹部109连通的通路118(第一通路)。该通路118的下端在先导壳104的下表面113的由座部115(第一座部)围绕的部分开口。在先导壳104的内周部114(内周面)形成有上端开口的大内径部119。在该大内径部119和活塞螺栓7的轴部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120。该环状通路120通过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上形成的多条(图3中示出两条)通路121而与共通通路13的轴孔15连通。

盘状的止回阀122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先导壳104的座部110(第二座部)。止回阀122是只允许工作液体从缸体下室2B向伸长侧背压室105流动的止回阀。在座部110的内周侧形成有通过环状凹部111和止回阀122划分出的环状的第二受压室124。该第二受压室124与第一受压室112隔绝,如图5所示,通过在先导壳104上形成的多条(第一实施方式中5条)通路125(图4参照)而与缸体下室2B连通。

参照图5,在收缩行程时(逆行程时,活塞3向另一方向的移动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112隔绝的伸长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下室2B(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通路125、第二受压室124、以及止回阀122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这样,通过在收缩行程时(逆行程时)使止回阀122开阀,将缸体下室2B的压力(工作液体)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而能够抑制通过逆行程时发生的压力而伸长侧主阀103开阀所导致的压力泄漏。值得注意的是,通路125的下端在先导壳104的下表面113的、相邻的第一受压室112之间的内周侧开口。另外,止回阀122的内周部保持于先导壳104的内周部114和与活塞螺栓7的轴部8嵌合的间隔件123之间。

在止回阀122中形成有从内周侧端部向径向延伸的多条狭缝126(连通缺口)。由此,伸长侧背压室105经由止回阀122的狭缝126、在先导壳104的大内径部119形成的环状通路120、以及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的通路121而与共通通路13的轴孔15连通。由此,能够保障伸长行程时(顺行程时,活塞3向一个方向的移动时)伸长侧主阀103开阀时的伸长侧背压室105的体积。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活塞3的下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座部127。该座部127配置于座部102的内周侧,并且距离活塞3的下表面的高度(突出长度)比座部102低。在活塞3的下端部的座部102和座部127之间的环状面,伸长侧通路21的下端开口。盘阀128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座部127。在活塞3的内周部和座部127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129。在活塞3的下端部形成有通过环状凹部129和盘阀128划分出的环状通路130。

在活塞3的轴孔3A形成有下端开口的大内径部131。在该大内径部131和活塞螺栓7的轴部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132。在活塞3的内周部形成有使环状通路130和环状通路132连通的多条通路133。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有使共通通路13的轴孔15和活塞3的环状通路132连通的多条(图3中示出“两条”)通路134。值得注意的是,盘阀128的内周部保持于活塞3的内周部和保持器135之间。

而且,形成有伸长侧背压导入通路(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在伸长行程时(顺行程时),将缸体上室2A(上游侧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伸长侧通路21、在盘阀128形成的节流孔128A、环状通路130、通路133、环状通路132、通路134、轴孔15、通路121、环状通路120、以及止回阀122的狭缝126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

接着,说明收缩侧阻尼阀201。如图2所示,收缩侧阻尼阀201具备在活塞3的上端部的外周侧形成的环状的座部202、落座于该座部202的收缩侧主阀203、固定于活塞螺栓7的先导壳204(壳部件)、在收缩侧主阀203的背面和先导壳204之间形成的收缩侧背压室205。收缩侧背压室205内的压力作用为使收缩侧主阀203闭阀。

在垫圈27和先导壳204之间设置有盘阀206。盘阀206的内周部夹持于先导壳204的内周部214和保持器28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收缩侧主阀203是使由弹性体形成的环状的密封部207(弹性密封部件)遍及整周地与先导壳204的环状壁部208(筒部)的内周面接触的密闭阀。另外,密封部207一体地固定安装于收缩侧主阀203。

如图5所示,在先导壳204的下端部形成有沿着环状壁部208延伸的环状凹部209。另外,在先导壳204的下端部(底部)形成有经由环状的座部210(第二座部)而与环状凹部209的内周侧相邻的环状凹部211。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收缩侧主阀203的密封部207的可动区域,环状凹部209形成为比环状凹部211深。

参照图2、图4、图5,在先导壳204和盘阀206之间设置有多个室(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室)的第一受压室212。第一受压室212通过在先导壳204的上表面213(从内周部214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面)形成的异形的座部215(第一座部)划分出。座部215由沿着先导壳204的外周延伸的圆弧部216(环状的座部)和沿径向延伸并将圆弧部216的各端和内周部214连结的直线部217构成。这样,在收缩侧阻尼阀201的先导壳204和盘阀206之间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通过座部215呈扇形划分出的五个第一受压室212。

如图5所示,在先导壳204形成有使各第一受压室212和环状凹部209连通的通路218(第一通路)。该通路218的上端在先导壳204的上表面213的由座部215(第一座部)围绕的部分开口。在先导壳204的内周部214(内周面)形成有下端开口的大内径部219。在该大内径部219和活塞螺栓7的轴部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20。该环状通路220经由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的外周面形成的沿轴向延伸的多条(图5中示出“一条”)槽26、以及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的多条(图5中示出“两条”)通路221而与共通通路13的轴孔14连通。

盘状的止回阀222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先导壳204的座部210(第二座部)。止回阀222是只允许工作液体从缸体下室2B向收缩侧背压室205流动的止回阀。在座部210的内周侧形成有由环状凹部211和止回阀222划分出的环状的第二受压室224。该第二受压室224与第一受压室212隔绝,并如图3所示,通过在先导壳204形成的多条(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五条)通路225而与缸体下室2B连通。

参照图3,在伸长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212隔绝的收缩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上室2A(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通路225、第二受压室224、以及止回阀222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这样,通过在伸长行程时(逆行程时)使止回阀222开阀,将缸体上室2A的压力(工作液体)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能够抑制由于在逆行程时产生的压力使收缩侧主阀203开阀而导致的压力泄漏。值得注意的是,通路225的上端在先导壳204的上表面213的、相邻的第一受压室212之间的内周侧开口。另外,止回阀222的内周部保持于先导壳204的内周部214和与活塞螺栓7的轴部8嵌合的间隔件223之间。

如图5所示,在止回阀222形成有从内周侧端部向径向延伸的多条狭缝226(连通缺口)。由此,收缩侧背压室205经由止回阀222的狭缝226、在先导壳204的大内径部219形成的环状通路220、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的槽26、以及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的通路221,而与共通通路13(伸长压共通通路)的轴孔14连通。由此,能够保障收缩行程时(顺行程时)收缩侧主阀203开阀时的收缩侧背压室205的体积。

另一方面,在活塞3的上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座部227。该座部227配置于座部202的内周侧,并且距离活塞3的上表面的高度(突出长度)比座部202低。收缩侧通路22的上端在活塞3的上端部的座部202和座部227之间的环状面开口。盘阀228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座部227。在活塞3的内周部和座部227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229。在活塞3的上端部形成有由环状凹部229和盘阀228划分出的环状通路230。

在活塞3的轴孔3A形成有上端开口的大内径部231。在该大内径部231和活塞螺栓7的轴部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32。在活塞3的内周部形成有使环状通路230和环状通路232连通的多条通路233。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有使共通通路13的轴孔14和活塞3的环状通路232连通的多条(图3中示出“两条”)通路234。值得注意的是,盘阀228的内周部保持在活塞3的内周部和保持器235之间。

而且形成有收缩侧背压导入通路(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在收缩行程时(顺行程时),将缸体下室2B(上游侧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收缩侧通路22、在盘阀228形成的节流孔228A、环状通路230、通路233、环状通路232、通路234、轴孔14、通路221、在活塞螺栓7的轴部8形成的槽26、环状通路220、以及止回阀222的狭缝226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

活塞螺栓7的共通通路13内的工作液体的流动通过先导控制阀控制。如图2所示,先导阀具有能够滑动地嵌装于共通通路13的阀轴31(阀芯)。阀轴31由实心轴形成,与活塞螺栓7一起构成先导阀。阀轴31具有轴孔14的上部、换言之能够滑动地嵌合于通路221的上侧部分的基部32、位于轴孔14内并经由锥形部33而与基部32连接的阀部34、在先导阀的闭阀时(参照图2)位于轴孔15内的前端部35(嵌合部)、设置于该前端部35和阀部34之间的连接部36。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阀轴31的外径,基部32最大,阀部34、前端部35、连接部36依次变小。另外,阀部34的外径比轴孔16的内径大。

阀轴31通过夹装于前端部35的弹簧支撑部37和活塞螺栓7的轴孔15的底部之间的阀弹簧38,而相对于活塞螺栓7被向上方施力。由此,阀轴31的基部32的端面与用作控制阀轴31的移动的致动器的螺线管51的杆52抵接(按压)。参照图6,阀轴31的前端部35的在轴垂直平面(与阀轴31的轴线垂直的一个平面)上的截面形成为具有两面缺口39的圆形。而且,当螺线管51的控制电流为0A时(故障时),阀轴31向开阀方向(图6中上方向)移动,前端部35嵌合于轴孔16。由此,在前端部35和轴孔16之间形成使轴孔15、14间连通的一对节流孔40。

在轴孔16的上端(轴孔14侧)的开口周缘部形成有环状的座部41,阀轴31的阀部34落座于该环状的座部41。在阀部34的下端(连接部36侧)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具有锥形状的落座部42。在阀轴31的落座部42落座于在活塞螺栓7的共通通路13形成的座部41的状态下,即,在先导阀的闭阀状态下,阀轴31的前端部35通过大致圆形的受压面A(参照图6)承受轴孔15侧的压力,锥形部33通过环状的受压面B(参照图6)承受轴孔14侧的压力。

如图1所示,螺线管51具有螺线管壳10、杆52、以及线圈53,在杆52的外周面结合有插棒54。也称为可动铁心的插棒54由铁类的磁性体形成为大致圆筒形。插棒54利用因向线圈53通电而发生的磁力来产生推力。杆52形成为圆筒形。在杆52的内部(轴孔)形成有沿轴向(上下方向)贯通杆52地延伸的杆内通路55。杆52通过内置于定子铁芯56的衬套57而被支承为能够向上下方向(轴向)移动。

在螺线管51的定子铁芯58中,在定子铁芯58的轴孔59的内部形成有阀轴背压室60(室)。阀轴31的上端和杆52的下端在先导阀的阀轴背压室60中抵接。在先导阀的闭阀时,阀轴背压室60通过上室侧连通路而与缸体上室2A连通。上室侧连通路由在杆52的前端部(下端部)形成的缺口61、杆内通路55、在定子铁芯56形成的杆背压室62、在定子铁芯56内沿径向延伸并使连通杆背压室62和定子铁芯56的外周面连通的通路63、以及在螺线管壳10的侧壁形成的排气孔64构成。

如图2所示,在活塞螺栓7的头部9和先导壳204之间从上侧依次设置有盘状的阀轴背压泄压阀65(止回阀)、保持器66、垫圈27、盘67、保持器28、盘阀206。垫圈27的外周面嵌合于活塞螺栓7的头部9的环状壁部29的下部的内周面。在垫圈27的外周面形成有安装O形圈68的环状槽69。O形圈68将垫圈27和活塞螺栓7的头部9的环状壁部29之间、换言之、后述的圆周槽70和缸体上室2A之间液密地密封。

阀轴背压泄压阀65中,内周部由保持器66和活塞螺栓7的头部9的内周部挟持,外周缘部落座于在活塞螺栓7的头部9的下表面形成的环状的座部71。在活塞螺栓7的头部9和垫圈27之间形成有用于使阀轴背压泄压阀65开阀的可动区域的所述圆周槽70。阀轴背压泄压阀65是只允许工作液体从阀轴背压室60向圆周槽70流动的止回阀。

阀轴背压室60经由下室侧连通路(连通路)而与缸体下室2B连通。下室侧连通路具有在定子铁芯58的下表面的凹部72和活塞螺栓7的头部9之间的、在阀轴31(基部32)的周围形成的圆周槽73。下室侧连通路具有在活塞螺栓7的头部9的上表面形成的环状槽74、由阀轴背压泄压阀65划分出的座部71的内侧的环状槽75、以及在上下方向贯通活塞螺栓7的头部9地延伸并将环状槽74、75间连通的通路76。由此,阀轴背压室60通过圆周槽73、环状槽74、通路76、环状槽75、以及阀轴背压泄压阀65与圆周槽70连通。

下室侧连通路具有在垫圈27的上表面形成的从垫圈27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槽77、从在垫圈27的下表面形成的垫圈27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槽78、在上下方向贯通垫圈27地延伸并将槽77、78间连通的通路79、以及使槽78和活塞螺栓7的轴部8的通路221连通的槽26。由此,圆周槽70经由槽77、通路79、槽78、槽26、以及通路221而与共通通路13的轴孔14连通。值得注意的是,槽26通过对活塞螺栓7的轴部8两面加工而形成。

接着,说明工作液体的流动。

参照图5,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以下称为“收缩行程时”),缸体下室2B的工作液体在收缩侧主阀36的开阀前,经由收缩侧通路22、节流孔228A、环状通路230、通路233、环状通路232、通路234、轴孔14、通路221、槽26、环状通路220、狭缝226(连通缺口)、收缩侧背压室205、通路218、第一受压室212、以及盘阀206的节流孔206A,向缸体上室2A流动。

而且,阀轴31(阀芯)移动而阀部34从座部41离开,即,先导阀开阀时(参照图6),缸体下室2B的工作液体通过收缩侧通路22、节流孔228A、环状通路230、通路233、环状通路232、通路234、共通通路13、通路134、环状通路132、通路133、环状通路130、盘阀128、以及伸长侧通路21向缸体上室2A流动。在此,通过控制螺线管51的线圈53的通电电流,能够调整先导阀的开阀压力。同时,因为从止回阀222(收缩侧背压导入阀)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的工作液体的压力也被调整(作为背压调整机构的功能),因此能够控制收缩侧主阀203的开阀压力。

参照图3,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以下称为“伸长行程时”),缸体上室2A的工作液体在伸长侧主阀103的开阀前,通过伸长侧通路21、节流孔128A、环状通路130、通路133、环状通路132、通路134、轴孔15、通路121、环状通路120、狭缝126(连通缺口)、伸长侧背压室105、通路118、第一受压室112、以及盘阀106的节流孔106A,向缸体下室2B流动。

而且,阀轴31(阀芯)移动而阀部34从座部41离座,即,先导阀开阀时(参照图6),缸体上室2A的工作液体通过伸长侧通路21、节流孔128A、环状通路130、通路133、环状通路132、通路134、共通通路13、通路234、环状通路232、通路233、环状通路230、盘阀228、以及收缩侧通路22,向缸体下室2B流动。在此,通过控制螺线管51的线圈53的通电电流,能够调整先导阀的开阀压力。同时,因为从止回阀122(伸长侧背压导入阀)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的工作液体的压力也被调整(作为背压调整机构的功能),因此能够控制伸长侧主阀103的开阀压力。

另一方面,在伸长行程时,缸体上室2A的工作液体通过上室侧连通路流入阀轴背压室60(室)。即,缸体上室2A的工作液体通过排气孔64节流,通过通路63、杆背压室62、杆内通路55、以及杆52的缺口61流入阀轴背压室60。另外,流入阀轴背压室60的工作液体通过下室侧连通路(连通路)向缸体下室2B流动。即,流入阀轴背压室60的工作液体通过圆周槽73、环状槽74、通路76、环状槽75、阀轴背压泄压阀65(止回阀)、圆周槽70、槽77、通路79、槽78、槽26、通路221、轴孔14(共通通路13)、通路234、环状通路232、通路233、环状通路230、节流孔228A、以及收缩侧通路22向缸体下室2B流动。

在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缓冲器(以下“现有的缓冲器”)中,通过在泄压阀上重叠设置的止回阀,使连通背压室和下游侧的室的通路直接关闭,因此在逆行程时,产生由于止回阀贴附于泄压阀而导致的止回阀的开阀延迟,其结果是,存在产生阻尼力的响应延迟的问题。另外,在现有的缓冲器中,在顺行程时,未进行主阀开阀时的体积保障,即,不能使工作液从背压室快速地排出,因此阻尼力可能过冲。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中,具备与背压室105、205连通的第一受压室112、212;和与该第一受压室112、212隔绝并与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连通的第二受压室124、224;利用来自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的工作液体开阀的止回阀122、222落座于划分出第二受压室124、224的座部110、210(第二座部)。换言之,在逆行程时只允许工作液体从下游侧的室2B、2A向背压室105、205的流动的止回阀122、222(下游侧背压导入止回阀)和在顺行程时利用背压室105、205的压力开阀并对工作液体从背压室105、205向下游侧的室2B、2A的流动施加阻力的盘阀106、206(副阀)为不同的系统。

由此,在逆行程时,能够使落座于环状的座部110、210(第二座部)的止回阀122、222快速开阀,能够将下游侧的室2B、2A的工作液体快速导入背压室105、205。从而,能够抑制因止回阀122、222贴付于泄压阀(盘阀106、206)而导致的阻尼力的响应延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经由设置于止回阀122、222的狭缝126、226(连通缺口)使背压室105、205与轴孔15、14(共通通路13)连通,因此在顺行程时,能够保障主阀103、203开阀时的背压室105,205的体积,能够抑制现有的缓冲器中成为问题的阻尼力的过冲。

进而,在现有的缓冲器中,经由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导入背压室的工作液体从止回阀和盘阀的高低差异产生的隙间流出而引起在顺行程时的背压室的压力泄漏成为问题,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

以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中,具备:封入工作液体的缸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插入该缸体内,将缸体内划分为二个室;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并向缸体的外部伸出;通路,其(顺行程时)通过活塞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产生工作液体的流动;主阀,其对该通路的工作液体从上游侧的室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施加阻力;背压室,其向该主阀的闭阀方向施加内压;有底筒状的壳部件,其由一端具有开口部的筒部和底部构成,在该开口部配置有主阀,并在内部形成有背压室;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从上游侧的室向背压室导入工作液体的;副阀,其落座于在壳部件的底部外侧形成的环状的第一座部,在第一座部的内周侧划分出与背压室连通的第一受压室,利用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并对工作液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施加阻力;缓冲器包括:与第一受压室隔绝的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形成于壳部件的底部,对于通过活塞向另一方向的移动而产生的工作液体的流动从成为上游侧的室导入工作液体;第二座部,其形成于壳部件的底部内侧,并在内侧划分出与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连通的第二受压室;止回阀,其落座于第二座部,能够利用来自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的工作液体开阀。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活塞向另一方向的移动时(逆行程时),能够快速使落座于第二座部的止回阀开阀,因此通过抑制止回阀贴付于盘阀所导致的阻尼力的响应延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现有的缓冲器中经由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导入背压室的工作液体从因止回阀和盘阀的高低差异而产生的隙间流出所导致的顺行程时背压室的压力泄漏。

第一实施方式具备伸长侧主阀机构和收缩侧主阀机构,具有通过共通的控制阀调整伸长侧背压室和收缩侧背压室的背压的背压调整机构,在止回阀设置有将背压室和共通通路连通的连通缺口,因此在顺行程时,能够保障主阀开阀时的主阀的体积,能够抑制阻尼力的过冲。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主阀设置有弹性密封部件,该弹性密封部件在成为背压室侧的面的外周部对背压室进行密封,因此能够将背压室液密地密封。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密封部件一体地固定安装于主阀,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通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异形的座部115,215(第一座部),在先导壳104、204的底部端面(下表面113、上表面213)划分出多个室的第一受压室112、212。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先导壳104、204的底部端面(下表面113、上表面213)形成供盘阀106、206的外周缘部落座的环状的座部141、241(第一座部)和相对于该座部141、241设于内周侧并供盘阀106、206落座的环状的座部142、242(第三座部),通过座部141、241、座部142、242、以及盘阀106、206划分出第一受压室112、212。

盘阀106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在先导壳104的下表面113形成的环状的座部141(第一座部)。换言之,在先导壳104的底部外侧设置有环状的座部141。另外,在先导壳104的下表面113的相对于座部141的内周侧设置有环状的座部142。在先导壳104的座部141和座部142之间形成有由盘阀106划分出的环状的第一受压室112。

在先导壳104的座部142和内周部114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143。在先导壳104的底部下端形成有由环状凹部143和盘阀106划分出的环状室144。换言之,第一受压室112和环状室144由座部142分隔开。第一受压室112通过沿上下方向贯通先导壳104的底部的多条(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六条”)通路145而与相反侧的环状凹部109、即伸长侧背压室105连通。另一方面,环状室144由沿上下方向贯通先导壳104的底部的多条(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六条”)通路146而与相反侧的第二受压室124连通。

在构成盘阀106的多枚盘中、座部141、142直接抵接的最上位置的盘147形成有与环状室144连通的开口部148。另外,在与盘147相邻的上数第二个盘149形成有从外周侧端部向径向延伸的多条缺口150。由此,在收缩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112隔绝的伸长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下室2B(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盘149的缺口150、盘147的开口部148、环状室144、通路146、第二受压室124、以及止回阀122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

另一方面,盘阀206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在先导壳204的上表面213形成的环状的座部241(第一座部)。换言之,在先导壳204的底部外侧设置有环状的座部241。另外,在先导壳204的上表面213的相对于座部241的内周侧设置有环状的座部242。在先导壳204的座部241和座部242之间形成有由盘阀206划分出的环状的第一受压室212。

在先导壳204的座部242和内周部214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243。在先导壳204的底部下端形成有由环状凹部243和盘阀206划分出的环状室244。换言之,第一受压室212和环状室244通过座部242分隔开。第一受压室212通过沿上下方向贯通先导壳204的底部的多条(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六条”)通路245而与相反侧的环状凹部209、即收缩侧背压室205连通。另一方面,环状室244通过沿上下方向贯通先导壳204的底部的多条(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六条”)通路246而与相反侧的第二受压室224连通。

在构成盘阀206的多枚盘中的、座部241、242直接抵接的最下位置的盘247形成有与环状室244连通的开口部248。另外,在与盘247相邻的下数第二个盘249形成有从外周侧端部向径向延伸的多条缺口250。由此,在伸长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212隔绝的收缩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上室2A(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盘249的缺口250、盘247的开口部248、环状室244、通路246、第二受压室224、以及止回阀222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通部分,使用相同称呼以及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具备先导控制阀,并构成为通过使用螺线管51对活塞螺栓7的共通通路13内的工作液体的流动进行控制,来使阻尼力特性可变。与此相对,第三实施方式不具备这样的先导控制阀。

在先导壳104和盘阀106之间设置有多个室(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室)的第一受压室112。第一受压室112由在先导壳104的下表面113形成的异形的座部115(第一座部)划分出。在伸长侧阻尼阀101的先导壳104和盘阀106之间,通过座部115呈扇形(参照图4)划分出的五个第一受压室112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在先导壳104形成有使各第一受压室112和环状凹部109连通的通路118。

在伸长侧主阀103和活塞3的内周部之间层叠有多枚盘。该多枚盘中的与伸长侧主阀相邻的盘162形成有从外周侧端部向径向延伸的多条缺口163。在伸长侧主阀103的内周部设置有与盘162的缺口163连通的开口部161。而且,形成伸长侧背压导入通路(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在伸长行程时(顺行程时),将缸体上室2A(上游侧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伸长侧通路21、盘162的缺口163、以及伸长侧主阀103的开口部161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

另外,盘状的止回阀122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先导壳104的座部110(第二座部)。止回阀122是只允许工作液体从缸体下室2B向伸长侧背压室105流动的止回阀。在座部110的内周侧形成有由环状凹部111和止回阀122划分出的环状的第二受压室124。该第二受压室124与第一受压室112隔绝,并通过在先导壳104形成的多条(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五条)通路125而与缸体下室2B连通。

而且,在收缩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112隔绝的伸长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下室2B(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通路125、第二受压室124、以及止回阀122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

另一方面,在先导壳204和盘阀206之间设置有多个室(第三实施方式中五个室)的第一受压室212。第一受压室212由在先导壳204的上表面213形成的异形的座部115(第一座部)划分出。在收缩侧阻尼阀201的先导壳204和盘阀206之间,通过座部215呈扇形(参照图4)划分出的五个第一受压室212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在先导壳204形成使各第一受压室212和环状凹部209连通的通路218。

在伸长侧主阀203和活塞3的内周部之间层叠有多枚盘。在该多枚盘中的与伸长侧主阀相邻的盘262形成有从外周侧端部向径向延伸的多条缺口263。在收缩侧主阀203的内周部设置有与盘262的缺口263连通的开口部261。而且,形成收缩侧背压导入通路(上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在收缩行程时(顺行程时),将缸体下室2B(上游侧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收缩侧通路22、盘262的缺口263、以及收缩侧主阀203的开口部261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

另外,盘状的止回阀222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先导壳204的座部210(第二座部)。止回阀222是只允许工作液体从缸体上室2A向收缩侧背压室205流动的止回阀。在座部210的内周侧形成有由环状凹部211和止回阀222划分出的环状的第二受压室224。该第二受压室224与第一受压室212隔绝,并通过在先导壳204形成的多条(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五条)通路225而与缸体上室2A连通。

而且,在伸长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212隔绝的收缩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上室2A(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通路225、第二受压室224、以及止回阀222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对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共通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是在不带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先导控制阀的缓冲器中应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结构。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先导壳104、204的底部端面(下表面113、上表面213)形成供盘阀106、206的外周缘部落座的环状的座部141、241(第一座部)、相对于该座部141、241设于内周侧并供盘阀106、206落座的环状的座部142、242,通过座部141、241、座部142、242、以及盘阀106、206划分出第一受压室112、212。

由此,在收缩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112隔绝的伸长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下室2B(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通过盘149的缺口150、盘147的开口部148、环状室144、通路146、第二受压室124、以及止回阀122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05。另一方面,在伸长行程时(逆行程时)形成与第一受压室212隔绝的收缩侧背压保持通路(下游侧背压导入通路),其将缸体上室2A(上游的室)的工作液体的压力经由通路225、第二受压室224、以及止回阀222导入收缩侧背压室205。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对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通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伸长侧阻尼阀101以及收缩侧阻尼阀201的各主阀103、203是使由弹性体形成的环状的密封部107、207(弹性密封部件)遍及整周地与先导壳104、204的环状壁部108、208(筒部)的内周面接触的密闭阀,密封部107、207一体地固定安装于主阀103、203。

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各主阀103、203中,外周缘部落座于活塞3的环状的座部102、202的盘阀171、271和环状的阀轴172、272(弹性密封部件)分体地构成。阀轴172、272被设置在先导壳104、204的环状凹部109、209(底部内侧)的圆锥线圈弹簧173、273(施力机构)按压于成为背压室105、205侧的面、即先导壳104、204的环状壁部108、208的内周面、以及盘阀171、271的外周缘部的与座部102、202相反的一侧的面。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由盘阀171、271、阀轴172、272(密封部)以及圆锥线圈弹簧173、273(施力机构)组成的主阀103、203能够适用于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详细地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具有所说明的所有结构。另外,可以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且,可以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添加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追加、删除、置换成其他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9年1月18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007104号主张优先权。2019年1月18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007104号包含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公开的内容通过参照而整体编入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缓冲器;

2:缸体;

2A:缸体上室;

2B:缸体下室;

3:活塞;

6:活塞杆;

21:伸长侧通路(通路);

22:收缩侧通路(通路);

103、203:主阀;

105、205:背压室;

104、204:壳部件;

106、206:盘阀(副阀);

110、210:座部(第二座部);

115、215:座部(第一座部);

112、212:第一受压室;

122、222:止回阀。

相关技术
  • 缓冲器用润滑油组合物、摩擦调整用添加剂、润滑油添加剂、缓冲器及缓冲器用润滑油的摩擦调整方法
  • 一种电梯缓冲器用复位触发机构及电梯缓冲器
技术分类

0612011322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