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调湿的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9:35


用于调湿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湿度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商场或仓库等一些商业区域对内部空气的湿度往往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需求,但是室内空气中的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波动较大,因此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湿度调节,如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进行加湿或除湿,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两个独立的装置对环境进行加湿、除湿,比较占用空间且成本较高。

相关技术中存在通过将吸湿转盘部分设置于室内,其余部分设置于室外,通过吸湿转盘的转动不断切换与室内、室外空气接触的部分,利用吸湿转盘的特性来起到室内除湿或加湿的效果,但是相关技术中在对室内除湿或加湿的过程中,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的状态,空气质量较差。

因此,如何提高除湿或加湿过程中室内空气的质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以提高除湿或加湿过程中室内空气的质量,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壳体和吸湿转盘。壳体内部限定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吸湿转盘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且部分位于第一通道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通道内;其中,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设有补风口。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将吸湿转盘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使吸湿转盘的部分位于第一通道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通道内,室外的空气能够在第一通道内流动,室内空气能够在第二通道内流动,通过持续转动的吸湿转盘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加湿或除湿,且在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室外的空气能够通过补风口进入室内,向室内补充室外的新鲜空气,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罩壳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罩壳与吸湿转盘下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进风端、第一出风端、第二进风端与第二出风端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罩壳与隔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吸湿转盘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部与第二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01、第一气流腔;102、第二气流腔;103、第三气流腔;104、第四气流腔;110、第一通道;120、第二通道;130、补风口;140、开关结构;141、安装框;142、闸板;150、第一进风口;160、第一出风口;170、第二进风口;180、第二出风口;200、吸湿转盘;210、框架部;220、转盘部;300、罩壳;310、第一流道;320、第二流道;330、第一进风端;340、第一出风端;350、第二进风端;360、第二出风端;370、安装座;400、第一隔断板;410、第一部;420、第二部;500、隔断机构;510、第一隔板;520、第二隔板;521、第一板;522、第二板;530、连接架;531、第一架;532、第二架;600、第二隔断板;610、第三部;620、第四部;700、第一驱动部;710、连接盘;711、第一环形齿条;720、第一电机;800、第二驱动部;810、传动圆盘;811、第二环形齿条;820、输出轴;830、第二电机;900、加热部;910、框架;911、通孔;920、电热片;921、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壳体100和吸湿转盘200。壳体100内部限定出第一通道110和第二通道120;吸湿转盘20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0内,且部分位于第一通道110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通道120内;其中,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之间设有补风口130。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装置,将吸湿转盘200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00内,使吸湿转盘200的部分位于第一通道110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通道120内,室外的空气能够在第一通道110内流动,室内空气能够在第二通道120内流动,通过持续转动的吸湿转盘200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加湿或除湿,且在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室外的空气能够通过补风口130进入室内,向室内补充室外的新鲜空气,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可选地,第一通道110连通室外环境,第二通道120连通室内环境。这样,使室外的空气进入第一通道110内流动,然后排出到室外,室内的空气进入第二通道120内流动,然后排出到室内,在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的情况下对室内环境进行加湿或除湿,而且在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还能通过设置于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之间的补风口130向室内补充室外的空气,形成微新风的室外循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例中,在对室内进行加湿的情况下,室外的常温气流在流经吸湿转盘200位于第一通道110内的部分时,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室内的加热空气在流经吸湿转盘200位于第二通道120内的其余部分时,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使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再生释放到气流中,然后排入室内,对室内起到加湿的作用;在对室内进行除湿的情况下,室内的常温气流在流经吸湿转盘200位于第二通道120内的部分时,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然后排入室内,室外的加热气流在流经吸湿转盘200位于第一通道110内的其余部分时,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使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再生释放到气流中,并随着气流排入室外,对室内起到除湿的作用。

可选地,该用于调湿的装置还包括:罩壳300和第一隔断板400。罩壳300设置于壳体100内,吸湿转盘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罩壳300内;第一隔断板400设置于罩壳300外侧,且罩壳300与第一隔断板400在壳体100内限定出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这样,通过罩壳300以及设置于罩壳300外侧的第一隔断板400在壳体100内限定出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使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的流通面积均匀,气流能够在第一通道110和第二通道120内通畅的流通,且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内流通的气流互不干扰,提高了加湿或除湿的稳定性,且将吸湿转盘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罩壳300内,使吸湿转盘200的转动更加稳定,进一步提高加湿或除湿的稳定性。

可选地,罩壳300为圆柱状结构。这样,使吸湿转盘200能够更好的安装在罩壳300内,进一步提高吸湿转盘200持续转动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加湿或除湿的稳定性。

可选地,补风口130设置于第一隔断板400上。这样,由于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120是由罩壳300以及设置于罩壳300外侧的第一隔断板400在壳体100内限定出的,因此将补风口130设置于第一隔断板400上,使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室外空气能够通过第一隔断板400上的补风口130进入第二通道120内,然后排入室内,在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除湿或加湿的情况下,通过补风口130向室内补充室外的新鲜空气,形成微新风的外循环,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可选地,补风口130内设有开关结构140。这样,通过开关结构140能够调节补风口130的开闭以及补风量,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及时关闭补风口130,避免较差的室外空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

可选地,开关结构140包括:安装框141和闸板142。安装框141设置于补风口130的边沿处,且其内侧壁设有对应于闸板142的滑槽;闸板142可滑动地卡设于滑槽内。这样,将安装框141设置在补风口130的边沿处,闸板142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框141内,通过控制闸板142的滑动,能够调节补风口130的开闭以及补风量,更好的根据室外环境质量对补风口130进行调节,避免较差的室外空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

可选地,罩壳300内限定出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吸湿转盘200部分位于第一流道310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流道320内。这样,使第一通道110内的气流能够进入位于罩壳300内的第一流道310,然后流出到第一通道110内,第二通道120内的气流能够进入位于罩壳300内的第二流道320,然后流出到第二通道120内,进入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内的气流能够充分的与设置于罩壳300内的吸湿转盘200接触,更好的对气流进行吸湿或加湿,从而更好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第一流道310位于第一通道110内,第二流道320位于第二通道120内,且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的一端具有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和第二出风端360。这样,使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穿过第一流道310,第二通道12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穿过第二流道320,由于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和第二出风端360均位于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的一端,因此使穿过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内气流均能二次穿过吸湿转盘200,提高气流与吸湿转盘200的接触时间,使气流中水分能够更高效的被吸附,以及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能够更高效的再生出被气流带走,从而提高了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一出风端340均位于第一通道110内,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均位于第二通道120内,且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一出风端340与第一通道110连通,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与第二通道120连通。这样,使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进风端330进入第一流道310内,然后通过第一出风端340再次流出到第一通道110内,第二通道12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二进风端350进入第二流道320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端360再次流出到第二通道120内,使气流在第一通道110和第二通道120内更好的流通。

可选地,罩壳300内设有隔断机构500,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通过隔断机构500与罩壳300内壁之间限定出。这样,通过隔断机构500与罩壳300内壁限定出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使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内流动的气流互不干扰,提高了该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且便于吸湿转盘200的安装。

可选地,隔断机构500包括:第一隔板510和第二隔板520。第一隔板510设置于罩壳300内部的上方;第二隔板520与第一隔板510连接,设置于罩壳300的下方;其中,吸湿转盘200设置于第一隔板510与第二隔板520之间,且沿其径向上将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封堵。这样,通过第一隔板510与第二隔板520限定出吸湿转盘200的安装空间,使吸湿转盘200能够更稳定的安装在罩壳300内,而且通过第一隔板510与第二隔板520在罩壳300内限定出竖直的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使安装后部分位于第一流道310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流道320内的吸湿转盘200能够更好的持续转动,且吸湿转盘200沿其径向上将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封堵,使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内的气流能够更好的穿过吸湿转盘200,增大气流与吸湿转盘200的接触面积,使气流中水分能够更高效的被吸附,以及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能够更高效的再生出被气流带走,从而提高了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二隔板520包括:第一板521和第二板522。第一板521与第一隔板510平行,且中心处于同一竖直线上;第二板522与第一板521交叉设置;其中,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由第一板521与第二板522在吸湿转盘200的下端限定出。这样,使第二隔板520中的第一板521与第一隔板510处于同一竖直面上,能够更好的与罩壳300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且通过交叉设置的第一板521与第二板522在吸湿转盘200的下端面上限定出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使位于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进风气流与出风气流之间互不干扰,提高吸湿转盘200一端面上的进风与出风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的稳定性,而且进风气流穿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进入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然后再次穿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流出,使穿过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内气流均能二次穿过吸湿转盘200,提高气流与吸湿转盘200的接触时间,使气流中水分能够更高效的被吸附,以及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能够更高效的再生出被气流带走,从而提高了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隔板510与第二隔板520之间通过连接架530连接,连接架530包括第一架531与第二架532,第一架531与第二架532均为竖直设置的板状结构,且第一架531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板521的一端与第一隔板510的一端,第二架532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板521的另一端与第一隔板510的另一端。这样,由于第二隔板520中的第一板521与第一隔板510处于同一竖直面上,且两端均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架530连接,提高了隔断机构500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在罩壳300内限定出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

可选地,第一板521的中心与第二板522的中心交叉连接,且第一板521与第二板522垂直。这样,使通过第一板521与第二板522在吸湿转盘200一端面上限定出的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大小均匀,进风量也比较均匀,使室内和室外的气流能够更好的进入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然后流出。

结合图8-11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用于调湿的装置还包括:第二隔断板600。第二隔断板600设置于罩壳300的外侧,且第二隔断板600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隔断板400所在的平面交叉设置,罩壳300与第一隔断板400以及第二隔断板600在壳体100内限定出第一气流腔101、第二气流腔102、第三气流腔103和第四气流腔104。这样,通过改变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第二出风端360与第一流道310以及第二流道320的连通关系,能够改变第一气流腔101、第二气流腔102、第三气流腔103和第四气流腔104的连通关系,能够实现在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室内空气的循环状态的改变,使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或外循环状态,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发生交换,或者不发生交换,进而在对室内有换风需求的情况下使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发生交换,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没有换风需求的情况下使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之间不发生交换,避免室外污浊的空气进入到室内,有选择性的利用室外气流,降低对室外环境的依赖,提高湿度调节的稳定性,保持室内空气的质量。

可以理解的,第一气流腔101与第二气流腔102连通形成第一通道110,第三气流腔103与第四气流腔104连通形成第二通道120。

可选地,罩壳300设置于壳体100内部的中间位置,第一隔断板400包括第一部410与第二部420,且第一部410与第二部420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隔断板600包括第三部610与第四部620,且第三部610与第四部620处于同一平面内;其中,第一部410、第二部420、第三部610与第四部620分别设置于罩壳300外周的12点钟位置、3点钟位置、6点钟位置与9点钟位置。这样,通过罩壳300、第一隔断板400以及第二隔断板600能够在壳体100内部分隔出均匀的第一气流腔101、第二气流腔102、第三气流腔103和第四气流腔104,使气流能够通畅的流动。

可选地,第一部410位于第一气流腔101与第三气流腔103之间,第二部420位于第二气流腔102与第四气流腔104之间,且补风口130设有两个,其中一个位于第一隔断板400的第一部410上,另一个位于第一隔断板400的第二部420上。这样,使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更好的进入第二通道120内,向室内补充室外的新鲜空气,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

可选地,隔断机构500可转动地设置于罩壳300内。这样,由于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是通过隔断机构500与罩壳300内壁之间限定出的,而在吸湿转盘200的一端面上又设有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因此通过隔断机构500的转动能够改变第一流道310、第二流道320与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以及第二出风端360连通关系,来切换室内空气的循环状态,使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除湿或加湿、外循环除湿或加湿的状态,在更好的对室内进行除湿或加湿的同时,还能改变室内与室外的连通状态,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第一进风端330位于第一气流腔101内,第一出风端340位于第二气流腔102内,第二进风端350位于第四气流腔104内,第二出风端360位于第三气流腔103内。

在一些实例中,在隔断机构5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一出风端340连通第一气流腔101与第二气流腔102,由于第一气流腔101与第二气流腔102连通形成第一通道110,此时第一流道310位于第一通道110内连通室外,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连通第四气流腔104与第三气流腔103,由于第三气流腔103与第四气流腔104连通形成第二通道120,此时第二流道320位于第二通道120内连通室内,此时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状态;在隔断机构5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二出风端360连通第一气流腔101与第三气流腔103形成室外连通室内的通道,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一出风端340连通第四气流腔104与第二气流腔102形成室内连通室外的通道,此时室内空气处于与室外连通的外循环状态。

可以理解的,在隔断机构500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时,隔断机构50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从而第二位置切换到第一位置时,隔断机构50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

可选地,第二气流腔102与第三气流腔103内均设有风机。这样,通过风机能够使第二气流腔102与第三气流腔103内的气流更好的排出,在第二气流腔102与第三气流腔103内产生负压,给气流流动提供足够的动力。

可选地,吸湿转盘200包括:框架部210与转盘部220。框架部210呈圆盘状,且内侧限定出圆形安装框141,框架部210的外周与罩壳300内壁连接;转盘部220可转动地的设置于圆形安装框141内。这样,通过框架部210的外周与罩壳300的内壁连接,将罩壳300封堵,能够防止气流从吸湿转盘200的边缘通过,引导气流更好的穿过转盘部220,使流经转盘部220的气流更好的被加湿或除湿,从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转盘部220沿径向上封堵圆形安装框141。这样,使流经圆形安装框141的气流均能穿过转盘部220,进一步使吸湿转盘200能够更好的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提高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转盘部220包括:骨架和吸湿材料。骨架为圆盘形;吸湿材料填充在骨架内。这样,通过设置骨架,可提高转盘部220的结构稳定性,防止转盘部220的损坏,将吸湿材料填充在骨架内,在气流穿过骨架时气流中的水分被填充在骨架内的吸湿材料吸收,或吸湿材料中的吸收的水分释放带气流中,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骨架由玻璃纤维或陶瓷纤维组成。这样,时骨架的结构稳定且轻巧,便于转盘部220的旋转,提高了转盘部220的稳定性。

可选地,吸湿材料包括:硅胶、MOF、分子筛中的一个或多个。这样,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在常温下高效的吸收气流中的水分,且在加热情况下可高效的释放水分。

可选地,第二隔板520下端设有第一驱动部700,能够驱动第二隔板520转动,且第一驱动部700包括:连接盘710和第一电机720。连接盘710设置于第二隔板520下端,且与第二隔板520的下端面连接,其外周设有第一环形齿条711;第一电机720其输出端与第一环形齿条711啮合连接。这样,在隔断机构500需要切换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一电机720驱动连接盘710转动,进而驱动第二隔板520转动,由于第二隔板520通过连接架530与第一隔板510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第二隔板520带动第一隔板510同步转动,使隔断机构500转动时的稳定性更高,从而更好的切换第一流道310、第二流道320与第一进风端330、第一出风端340、第二进风端350以及第二出风端360连通关系,来切换室内空气的循环状态,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连接盘710下侧面设有第二驱动部800,能够驱动吸湿转盘200转动,且第二驱动部800包括:传动圆盘810、输出轴820和第二电机830。传动圆盘810可转动地的设置于驱动盘下侧面,且与驱动盘同心,传动圆盘810的外周设有第二环形齿条811;输出轴820穿过驱动盘与第二隔板520的中心设置,且其一端与传动圆盘810的圆形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吸湿转盘200的圆心处固定连接;第二电机830其输出端与第二环形齿条811啮合连接。这样,能够通过第二电机830驱动传动圆盘810转动,进而通过传动圆盘810带动输出轴820转动,通过输出轴820来带动设置于罩壳300内的吸湿转盘200持续转动,使吸湿转盘200位于第一流道310的部分与位于第二流道320内的其余部分不断切换,从而在转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吸湿与放湿,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由于传动圆盘810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盘下侧面,且与驱动盘同心,输出轴820穿过第二隔板520的中心与吸湿转盘200连接,使吸湿转盘200的驱动与第二隔板520的驱动之间互不干扰,提高了吸湿转盘200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输出轴820与第二隔板520的中心位置的连接处通过密封轴承连接。这样,使输出轴820能够相对于第二隔板520自由转动,降低了第二隔板520中心与输出轴82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更好的通过输出轴820驱动吸湿转盘200转动,进一步提高吸湿转盘200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连接架530与罩壳300连接,罩壳300上端设有安装座370,罩壳300可转动地的安装于安装座370上。这样,使罩壳300能够连接架530与隔断机构500连接,能够随着隔断机构500转动,在需要切换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与室内外的连通关系时,通过驱动罩壳300与隔断机构500同时转动,能够进一步增强隔断机构500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罩壳300上端的安装座370固定设置于壳体100的上侧内壁上。这样,通过壳体100的上侧内壁对安装座370进行支撑,提高罩壳30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结合图12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连通室外的第一进风口150与第一出风口160,连通室内的第二进风口170与第二出风口180,第一进风口150与第一通道110的一端连通,第一出风口160与第一通道110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进风口170与第二通道120的一端连通,第二出风口180与第二通道120的另一端连通。这样,使室外的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50进入第一通道110内,然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60排出到室外,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170进入第二通道120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80排出到室内,使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加湿或除湿的状态,在对室内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气流的流动稳定,从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50与第一气流腔101连通,第一出风口160与第二气流腔102连通,第二进风口170与第四气流腔104连通,第二出风口180与第三气流腔103连通。这样,由于第一气流腔101与第二气流腔102连通形成第一通道110,第三气流腔103与第四气流腔104连通形成第二通道120,因此通过隔断机构500的位置切换,能够切换壳体100内的流道的连通关系,进而切换室内与室外的连通关系,在对室内环境持续加湿或除湿的同时还能根据室外环境的质量或用户需求进行气流通道的切换,提高了环境适应性。

在一些实例中,在隔断机构5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室外的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50进入第一气流腔101,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一进风端330穿过吸湿转盘200进入第一流道310内,然后经第一出风端340吹出流入第二气流腔102内,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160吹出到室外,完成一次室外气流的循环,即室外气流在第一通道110内流通,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170进入第四气流腔104内,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二进风端350进入第二流道320内,然后经第二出风端360吹出流入第三气流腔103内,最终通过第二出风口180吹出到室内,完成一次室内气流的循环,即室内气流在第二通道120内流通,此时室外与室外连通,室内与室内连通;在隔断机构5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室外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50进入第一气流腔101内,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一进风端330穿过吸湿转盘200进入第一流道310内,然后经第二出风端360吹出到第三气流腔103内,最终通过第二出风口180吹出到室内,完成一次室外到室内的循环,室内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170进入第四气流腔104内,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二进风端350进入第二流道320内,然后经第一出风端340流出到第二气流腔102内,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160排出到室外,完成一次室内到室外的循环,此时室内与室外连通。

结合图13-14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用于调湿的装置还包括:加热部900。加热部900设置于第一通道110和/或第二通道120内,且加热部900包括框架910和电热片920,框架910设有通孔911,电热片920设置于通孔911内。这样,能够对流经第一通道110和/或第二通道120内的气流进行加热,被加热的气流在穿过吸湿转盘200时能够使吸湿转盘200内吸收的水分更好的再生,更好的带走吸湿转盘200内再生出的水分,起到加湿或除湿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持续的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框架910为矩形框状结构,通孔911设置于矩形框状结构的内侧,电热片920设有多个,且多个电热片920沿矩形框状结构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相邻的电热片920之间限定出一气道921。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均匀排布的电热片920增大换热面积,流经的气流穿过相邻的电热片920之间限定出的气道921流过,增大流经的气流与电热片92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气流与加热部900之间的换热效率,使被加热的气流能够更高效的使吸湿转盘200中的吸收的水分再生释放,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加热部900设置于第一流道310和/或第二流道320内。这样,由于第一流道310位于第一通道110内,第二流道320位于第二通道120内,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会穿过第一流道310,第二通道120内流通的气流会穿过第二通道120,因此通过加热部900能够对穿过第一流道310和/或第二流道320内的气流进行加热,被加热的气流在穿过吸湿转盘200时能够使吸湿转盘200内吸收的水分更好的再生,更好的带走吸湿转盘200内再生出的水分,起到加湿或除湿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持续的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第一流道310或第二流道320内设有加热部900。这样,通过加热部900能够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使加热后的气流能够带走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从而更好的对室内环境进行加湿或除湿。

在一些实例中,在室内气流处于内循环状态的情况下,即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一出风端340连通室外,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连通室内,若第一流道310内设有加热部900,则流经第二流道320内的室内气流中的水分被位于第二流道320内的吸湿转盘200吸收,流经第一流道310内的室外气流被加热部90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使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室内气流中的水分再生释放,将水分排放到室外,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若第二流道320内设有加热部900,则流经第一流道310内的室外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流经第二流道320内的气流被加热部90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使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室外气流中的水分再生释放,将水分排放到室内,起到对室内加湿的作用;在室内气流处于外循环的情况下,即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二出风端360连通室外与室内,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一出风端340连通室内与室外,若第一流道310内设有加热部900,则室内的常温气流通过第二流道320流出到室外,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室外的气流通过第一流道310流入室内,室外气流被第一流道310内的加热部90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使吸湿转盘200内吸收的室内气流中的水分再生释放到室内,起到对室内加湿的作用,若第二流道320内设有加热部900,则室外的常温气流通过第一流道310流入室内,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二流道320流出到室外,气流被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使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室外气流中的水分再生释放到室外,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均设有加热部900。这样,使室内空气无论处于内循环或外循环的情况下,均能够通过控制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的开启或关闭来起到对室内环境除湿或加湿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在一些实例中,在室内气流处于内循环状态的情况下,即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一出风端340连通室外,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二出风端360连通室内,通过控制第一流道310内的加热部900开启,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关闭,即可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通过控制第一流道310内的加热部900关闭,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开启,即可起到对室内加湿的作用;在室内气流处于外循环的情况下,即第一流道310通过第一进风端330与第二出风端360连通室外与室内,第二流道320通过第二进风端350与第一出风端340连通室内与室外,通过控制第一流道310内加热部900的开启,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关闭,即可起到对室内加湿的作用,通过控制第一流道310内加热部900的关闭,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开启,即可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

可选地,加热部900封堵第一流道310和/或第二流道320的过流面。这样,使流经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的气流能够更好的与加热部900接触,提高气流与加热部900之间的换热效率,更好的对流经的气流加热,被加热的气流能够更高效的使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再生释放,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流道310内设有加热部900的情况下,加热部900封堵第一流道310的过流面,在第二流道320内设有加热部900的情况下,加热部900封堵第二流道320的过流面,在第一流道310与第二流道320内均设有加热部900的情况下,第一流道310内的加热部900封堵第一流道310的过流面,第二流道320内的加热部900封堵第二流道320的过流面。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相关技术
  • 调温调湿设备,具有调温调湿设备的处理设施和用于运行调温调湿设备的方法
  • 调湿系统、用于控制调湿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5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