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配线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7:45


配线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线构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电线熔敷于形成为片状的功能性封装构件而得到的线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7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线束(配线构件)在车辆中组装到仪表板、门、车顶等各个部位。这些配线构件制造成与组装部位、规格等对应的形态,有多种多样。在将配线构件自动地组装到车辆的情况下,期望从多个配线构件中容易地确定规定的配线构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确定规定的配线构件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具备: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及片材,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排列的状态固定于该片材,所述片材包含从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1片材以及从另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2片材,在所述片材中的沿着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窗区域,所述窗区域设置于在该配线构件被折叠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一侧,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窗区域的部分能够被识别。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容易地确定规定的配线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配线构件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如下所述。

(1)一种配线构件,具备: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及片材,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排列的状态固定于该片材,所述片材包含从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1片材以及从另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2片材,在所述片材中的沿着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窗区域,所述窗区域设置于在该配线构件被折叠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一侧,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窗区域的部分能够被识别。通过识别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中的配置于窗区域的部分,从而能够识别该配线构件的种类等。将配线构件在折叠的状态下向组装作业部位搬运并在组装作业部位处展开的情况较多。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配线构件被折叠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一侧设置有窗区域,所以,在组装作业部位处,也能够容易地确定处于折叠状态的规定的配线构件。

(2)也可以是,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配置成包含干线部分和支线部分的形态,所述片材具有固定所述干线部分的干线固定部以及固定所述支线部分的支线固定部,所述窗区域设置于所述支线固定部。通过窗区域,除配线构件的确定之外,还能够一并进行支线部分的确定。

(3)也可以是,所述支线部分具有第1支线部分和第2支线部分,所述窗区域具有设置于与所述第1支线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第1窗区域以及设置于与所述第2支线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第2窗区域,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中的所述第1窗区域的外观与所述第2窗区域的外观不同。由此,通过窗区域,还能够识别多个支线部分。

(4)也可以是,所述窗区域设置于在该配线构件被折叠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折叠的部分重叠而看不到窗区域。

(5)也可以是,所述片材还包含覆盖在所述窗区域的透明片材。由此,在设置片材的同时,还设置窗区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配线构件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线构件。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配线构件10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配线构件10具备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和片材30。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成包含干线部分24和支线部分26的形态。

线状传输构件20只要是传输电或者光等的线状的构件即可。例如,线状传输构件20既可以是具有芯线21和芯线21的周围的包覆体22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

作为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被用作对空间发送信号或者电力或者从空间接收信号或者电力的天线、线圈等。

线状传输构件20包含传输电或者光等的传输线主体和覆盖传输线主体的包覆体。在线状传输构件20是一般电线的情况下,传输线主体是芯线21,包覆体是绝缘包覆体22。芯线21也可以由多个线材构成。也可以将多个线材扭绞。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将多根直径、结构相同的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于一张片材30,但适当设定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直径、结构等即可,也可以将直径、结构等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于相同的片材30。

线状传输构件20既可以是单个线状物,也可以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使双绞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用护皮将其覆盖而成的电缆等)。在线状传输构件20的端部,根据线状传输构件20与对方构件的连接形态,适当设置端子、连接器C等。

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成包含干线部分24和支线部分26的形态。在这里,设置有2个支线部分26。下面,关于2个支线部分26,有时区分为第1支线部分26A、第2支线部分26B。

第1支线部分26A从干线部分24的一个侧部分支,第2支线部分26B从干线部分24的另一个侧部分支。第1支线部分26A、第2支线部分26B从干线部分24的沿着长度方向相互不同的位置分支。第1支线部分26A、第2支线部分26B的长度方向与干线部分24的长度方向正交。当然,干线部分24和支线部分26的路径不限于上述。例如,支线部分26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例如,2个支线部分26也可以从干线部分24的一个侧部分支。另外,例如,2个支线部分26也可以从干线部分24的沿着长度方向相同的位置分支。另外,例如,支线部分26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与干线部分24的长度方向既不平行也不正交。即,支线部分26的长度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干线部分24的长度方向,以大于0度且小于90度的角度交叉。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将7根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于片材30上。7根线状传输构件20分别沿着规定的路径配置。下面,关于7根线状传输构件20,有时区分为线状传输构件20A、20B、20C、20D、20E、20F、20G。具体来说,线状传输构件20A、20B在片材30上以仅构成干线部分24的方式配置。线状传输构件20C、20D在片材30上以一部分构成干线部分24、另一部分构成第1支线部分26A的方式配置。线状传输构件20E、20F在片材30上以一部分构成干线部分24、另一部分构成第2支线部分26B的方式配置。线状传输构件20G在片材30上以中间部构成干线部分24、一端部构成第1支线部分26A、另一端部构成第2支线部分26B的方式配置。

将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片材30。片材30保持线状传输构件20的配线形态。在这里,片材30包含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第1片材31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一方。第2片材32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另一方(与第1片材31相反的一侧)。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中间部被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包裹。由此,抑制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中间部露出。

在这里,线状传输构件20仅固定于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中的第1片材31。线状传输构件20与第1片材31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粘接、熔敷等。粘接是指2个构件隔着粘接剂、双面胶带等夹杂物紧贴在一起。熔敷是指不隔着夹杂物,2个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中包含的树脂熔化而2个构件紧贴在一起。在这里,线状传输构件20的包覆体22中包含的树脂和第1片材31中包含的树脂中的至少一方熔化而与对方侧的构件紧贴在一起,从而将线状传输构件20与第1片材31固定。

构成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例如由包含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尼龙等树脂的材料形成。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既可以是无纺布、织物、针织物等具有纤维的纤维材料等,也可以是非纤维材料。作为非纤维材料,也可以是内部均匀填埋的实心状的构件或者对树脂进行发泡成形而成的发泡体等。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也可能包含金属等材料。

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层叠多层。在层叠多层的情况下,例如考虑将树脂层与树脂层层叠。另外,例如考虑将树脂层与金属层层叠。另外,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既可以是使非纤维材料层与非纤维材料层重叠而成的,也可以是使非纤维材料层与纤维材料层重叠而成的,也可以是使纤维材料层与纤维材料层重叠而成的。

第1片材31例如形成为双层结构。第1片材31中的第1层是适于与线状传输构件20进行固定的层。例如,第1层以与线状传输构件20的包覆体22相同的树脂作为材料,形成为内部均匀填埋的实心状的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第1层上。第2层是提高片材30的功能的层。例如,第2层是无纺布。第1层既可以遍布第2层整体地设置,也可以局部地设置。例如,第1层也可以沿着第2层的宽度方向(线状传输构件20的并排方向)仅设置于中间部,不设置于侧边缘部。另外,例如,第1层也可以沿着第2层的长度方向(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

第2片材32例如形成为单层结构。第2片材32形成为刚性比第1片材31的刚性高。第2片材32例如以尼龙作为材料,形成为内部均匀填埋的实心状的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未固定于第2片材32。第2片材32的边缘部与第1片材31固定。第1片材31与第2片材32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熔敷、粘接等。第2片材32既可以固定于第1片材31中的第1层,也可以固定于第2层。

片材30包含干线固定部34和支线固定部36。干线固定部34是固定有干线部分24的部分。支线固定部36是固定有支线部分26的部分。支线固定部36从干线固定部34分支。即,支线固定部36与干线固定部34连接接。在这里,支线固定部36在干线固定部3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处分支。支线固定部36具有第1支线固定部36A和第2支线固定部36B。第1支线固定部36A是固定有第1支线部分26A的部分。第2支线固定部36B是固定有第2支线部分26B的部分。

在配线构件10设置有易折弯部12。易折弯部12设置于片材30存在的区域。易折弯部12是第2片材32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而成的部分。即,易折弯部12是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不存在第2片材32的部分。此外,在上述中示出了不存在第2片材32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本结构,例如,只要使与易折弯部12对应的位置的第2片材32的刚性与易折弯部12以外的区域的第2片材32的刚性相比变低即可。即,易折弯部也可以形成为第2片材32容易局部地折弯的形状。作为容易折弯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折皱形状。折皱形状是形成为在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上峰、谷交替地连续的折皱状的部分。通过将末端侧部分在易折弯部12的位置处折弯,从而配线构件10成为折叠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中,作为易折弯部12,列举了一个例子,但易折弯部12只要是例如折缝(未图示)等容易局部地折弯的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例如通过不对第2片材32而对第1片材31加入狭缝等(未图示)而形成为易折弯部12的形状。

在配线构件10处,设定真空吸附部位。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区域A是真空吸附部位。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设定有2处真空吸附部位。真空吸附部位设定于当在该位置处对配线构件10进行真空吸附而提起的情况下配线构件10不易倾斜而大概保持平衡的部位。一个配线构件10的真空吸附部位的数量不限于2处。例如在配线构件10较小的情况等下,真空吸附部位也可以是1处。另外,例如在配线构件10较大的情况等下,真空吸附部位也可以是3处以上。在折叠配线构件10的情况下,真空吸附部位最好设置于在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中露出的部位。此外,为了方便说明,记载为真空吸附,但不限定于真空,这自不待言。只要具有能够吸附并提起的程度的负压即可。

在配线构件10设置有窗区域14。在从外侧观察配线构件10时,能够识别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中的配置于窗区域14的部分。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中的配置于窗区域14的部分的识别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基于由摄像元件拍摄到的摄像图像,由识别装置或者操作员进行识别。另外,例如也可以由操作员直接进行视觉辨认来识别。窗区域14设置于片材30中的沿着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

沿着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窗区域14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窗区域14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即使线状传输构件20露出也没问题的部位。例如,在配线构件10中的设置有片材30的部分,设定第1保护区域和第2保护区域。第2保护区域是与第1保护区域相比保护的必要性更高的部位。保护的必要性更高的部位例如是在配线构件10处容易与周边构件发生干扰的部位、或者热的影响大的部位。窗区域14也可以避开第2保护区域而设置于第1保护区域。此外,在这里,为了保护窗区域14中的线状传输构件20,设置有透明片材33,但在保护的必要性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透明片材33。

窗区域14设置于支线固定部36。窗区域14具有第1窗区域14A和第2窗区域14B。第1窗区域14A设置于与第1支线部分26A对应的位置。第1窗区域14A设置于第1支线固定部36A。第2窗区域14B设置于与第2支线部分26B对应的位置。第2窗区域14B设置于第2支线固定部36B。

窗区域14设置于在配线构件10被折叠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一侧。在这里,配线构件10以将第2片材32设为内侧的方式进行折叠。然后,窗区域14设置于配线构件10中的相比折弯部位更靠末端侧的部分。因此,窗区域14在相比折弯部位更靠末端侧的部分,设置于朝向外侧的第1片材31侧。当然,窗区域也可以设置于第2片材32。以下的窗区域14的结构设为设置于第1片材31来进行说明。以下的窗区域14的结构在设置于第2片材32的情况下,只要不矛盾,则也能够适当应用。

窗区域14是在第1片材31中沿着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局部地消除的部分。在这里,窗区域14设定于第1片材31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在第1片材31中的与窗区域14对应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贯通孔。沿着第1片材31的宽度方向,在窗区域14的旁边,存在第1片材31。第1片材31中的沿着宽度方向位于窗区域14的旁边的部分与第2片材32固定。

不过,窗区域14既可以设置成达到第1片材31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一方端部,也可以设置成达到两端部。在后者的情况下,成为由窗区域14将第1片材31完全截断的状态。即,第1片材31成为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状态,第1片材31之间的部分成为窗区域。

在窗区域14设置于第1片材31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窗区域14的宽度尺寸以及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只要设定成能够识别至少一部分的线状传输构件20即可。窗区域14的宽度尺寸以及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也可以设定成能够识别构成形成该窗区域14的支线部分26的全部线状传输构件20。

窗区域14例如通过切除均匀地扩展的第1片材31中的与窗区域14对应的一部分而形成。此时,第1片材31既可以在固定线状传输构件20的工序之前预先切除,也可以在固定线状传输构件20的工序之后切除。在后者的情况下,在第1片材31中的被切除的部分,最好不固定线状传输构件20。

窗区域14设置于在配线构件10被折叠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的位置。在配线构件10被折叠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的位置是指在折叠配线构件10的状态下配线构件10中的朝向外部的位置,是指折叠于其上的末端侧部分不重叠的位置。在这里,窗区域14由于相比折弯部位设置于末端侧,从而设置于在配线构件10被折叠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的位置。

片材30还包含透明片材33。透明片材33覆盖在窗区域14。在这里,在窗区域14中,没有第1片材31。因此,透明片材33代替第1片材31而覆盖窗区域14。透明片材33既可以位于第1片材31的外侧,也可以位于内侧。

透明片材33既可以固定于第1片材31,也可以固定于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固定于第2片材32。透明片材33与固定对方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粘接、熔敷等。透明片材33例如形成得比窗区域14大,窗区域14的外侧的周缘部分最好固定于固定对方。

透明片材33的厚度尺寸没有特别限定。透明片材33的厚度尺寸既可以与第1片材31的厚度尺寸相同,也可以比它厚,也可以比它薄。透明片材33的厚度尺寸既可以与第2片材32的厚度尺寸相同,也可以比它厚,也可以比它薄。

第1片材31、第2片材32的颜色没有特别限定。第1片材31、第2片材32中的成为将窗区域14隔开的框的一方(在这里是第1片材31)也可以是与线状传输构件20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第1片材31、第2片材32中的成为窗区域14中的背景的一方(在这里是第2片材32)也可以是与线状传输构件20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第1片材31的颜色与第2片材32的颜色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片材31和第2片材32也可以比透明片材33更不透明。透明片材33的颜色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无色。

窗区域14最好位于在机器人将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组装到车辆时成为基准的位置(下面称为基准位置)的附近。由此,机器人容易一并识别窗区域14和基准位置。

作为基准位置,例如也可以如上述真空吸附部位那样,是机器人保持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的保持部位。作为机器人保持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的位置,除真空吸附部位之外,例如还考虑抓持部位。抓持部位是机器人抓持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的部位。对保持部位也可以赋予适于机器人保持配线构件10的结构。进一步地,该结构也可以是配线构件10中的外观上特殊的结构。

作为基准位置,除保持部位之外,例如还可列举将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固定于车辆的车辆固定部位。对车辆固定部位也可以赋予固定用的结构。例如,在车辆固定部位处,考虑以能够将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固定于车辆的方式设置固定构件,或者,设置固定车辆侧的固定构件的承受部。

在折叠配线构件10的情况下,窗区域14也可以处于比折叠之前的状态(展开状态)更接近于基准位置的位置。在这里,窗区域14相比折弯部位位于末端侧,并且,相比折弯部位更靠末端侧的部分设置于接近于作为基准位置的保持位置的位置。因此,窗区域14设置于比折叠之前的状态更接近于基准位置的位置。

通过识别配置于窗区域14的线状传输构件20来识别配线构件10的种类等。识别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根据窗区域14的大小、窗区域14中的面积(线状传输构件20的面积)、配置于窗区域14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颜色(包覆体22的颜色)、窗区域14的位置(距连接器C的距离)等的差异来识别其种类。即,在多种配线构件10中,由于窗区域14的大小不同,或者窗区域14中的面积不同,或者配置于窗区域14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颜色不同,或者窗区域14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识别其种类等。

进一步地,在这里,在配线构件10中,通过窗区域14也能够识别多个支线部分26。在该情况下,在识别窗区域14时,最好对窗区域14的大小、窗区域14中的面积(线状传输构件20的面积)、配置于窗区域14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颜色(包覆体22的颜色)、窗区域14的位置(距连接器C的距离)等识别方式进行多个识别。即,用于识别配线构件10的种类等的识别方式与用于识别多个支线部分26的识别方式最好不同。

具体来说,在一个配线构件10中,在第1窗区域14A、第2窗区域14B中设定第1识别方式。第1识别方式用于识别一个配线构件10与其他配线构件。因此,基于第1识别方式的观点,将第1窗区域14A、第2窗区域14B设定为通用的外观。例如,在一个配线构件10中,第1窗区域14A、第2窗区域14B中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颜色是通用的。该颜色与其他配线构件的窗区域中的线状传输构件的颜色不同。由此,能够识别一个配线构件10与其他配线构件。在一个配线构件10中,在第1窗区域14A、第2窗区域14B中设定第2识别方式。第2识别方式用于识别第1支线部分26A和第2支线部分26B。因此,基于第2识别方式的观点,将第1窗区域14A、第2窗区域14B设定为不同的外观。例如,第1窗区域14A、第2窗区域14B中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面积不同。由此,在一个配线构件10中,能够识别第1支线部分26A和第2支线部分26B。

<实施方式的效果等>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配线构件10,通过识别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中的配置于窗区域14的部分,从而能够识别该配线构件10的种类等。将配线构件10在折叠的状态下向组装作业部位搬运、并在组装作业部位处展开的情况较多。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配线构件10被折叠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一侧设置有窗区域14,所以,在组装作业部位处,能够容易地确定处于折叠状态的规定的配线构件10。

另外,由于窗区域14设置于支线部分26,所以,通过窗区域14,除了配线构件10的确定之外,还能够一并进行支线部分26的确定。

另外,由于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中的第1窗区域14A的外观与第2窗区域14B的外观不同,所以,能够识别第1支线部分26A和第2支线部分26B。

另外,由于窗区域14设置于在折叠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折叠的部分重叠而看不到窗区域14。

另外,由于将透明片材33覆盖在窗区域14,所以,能够在设置片材30的同时,还设置窗区域14。

[变形例]

窗区域14不需要设置于支线部分26。窗区域14也可以设置于干线部分24。另外,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不配置成包含干线部分24和支线部分26的形态。

在有多个支线部分26情况下,窗区域14既可以仅设置于多个支线部分26中的一部分的支线部分26,也可以仅设置于一个支线部分26。在窗区域14设置于多个支线部分26的情况下,其外观不需要不同。例如,在想要通过识别多个窗区域14中的某一个来确定该配线构件10的种类的情况下,多个窗区域14也可以具有通用的外观。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则能够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 配线构件

12 易折弯部

14 窗区域

14A 第1窗区域

14B 第2窗区域

20、20A、20B、20C、20D、20E、20F、20G 线状传输构件

21 芯线

22 包覆体

24 干线部分

26 支线部分

26A 第1支线部分

26B 第2支线部分

30 片材

31 第1片材

32 第2片材

33 透明片材

34 干线固定部

36 支线固定部

C 连接器

A 区域

相关技术
  • 配线构件的支承结构及配线构件
  • 配线构件的支承结构及配线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3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