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样本检测流水线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样本检测流水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样本检测流水线。

背景技术

临床检验是指将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获得检测结果的检验方式。通过临床检验所获得的检测结果表征了病人的患病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用于临床检验的样本检测流水线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但是传统的样本检测流水线的检测效率始终有限。在大型医院,由于标本量大,传统的样本检测流水线根本无法适应巨大的检测需求,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的样本检测流水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的样本检测流水线。

一种样本检测流水线,所述样本检测流水线包括:

在一实施例中,试管座运输装置,用于驱动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的试管座沿第一方向运动,并用于驱动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的所述试管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

多个检测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布设,每个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接收分配的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的所述试管座,并对接收的所述试管座上的试管进行吸样检测,且在检测完成后将所述试管座输送至所述试管座运输装置上;

变轨装置,用于接收所述试管座运输装置上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的所述试管座,并在接收的所述试管座上的检测完成的试管更换成未检测的试管后将所述试管座输送至所述试管座运输装置上并释放,以使所述试管座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试管架运输装置,用于将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的试管架由第一转移工位输送至试管回收工位,且用于将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的试管架由试管取料工位运输至第二转移工位;以及

试管转移装置,用于将所述变轨装置接收的所述试管座上检测完成的试管转移至位于所述第一转移工位的所述试管架上后,将位于所述第二转移工位的所述试管架上的未检测的试管转移至该所述试管座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试管座运输装置包括支撑座、送样带及回收带,所述送样带及所述回收带均设于所述支撑座上,且所述送样带的上方构造形成有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分配通道及送检通道,所述回收带的上方构造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回收通道;

所述送检通道包括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布设并连通的送检子通道,至少部分所述送检子通道与所有所述检测装置一一对应,每条所述送检子通道具有均与所述分配通道连通的入检口及出检口;

所述分配通道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运输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的所述试管座,与所述检测装置对应的所述送检子通道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运输由所述分配通道分配至其上的所述试管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试管座运输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送样带上方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隔板,所有所述第一子隔板的同一侧构造形成所述分配通道,每个所述第一子隔板背向所述分配通道的一侧构造形成一条所述送检子通道;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最上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及位于最下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送样带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游的空间界定形成位于最上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一侧的所述送检子通道的入检口,所述送样带上位于所述第二端面下游的空间界定形成位于最下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一侧的所述送检子通道的出检口;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隔板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共同界定形成一共用口,该所述共用口构造形成位于上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一侧的所述送检子通道的所述出检口,且该所述共用口构造形成位于下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一侧的所述送检子通道的所述入检口。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送样带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游的空间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隔板与最上游的所述第一子隔板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试管座运输装置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包括多个第三子隔板,全部所述第三子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布设并用于分隔所述分配通道及所述回收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拦截机构、送检机构、切换机构及检测机构;

所述检测机构具有吸样工位,所述拦截机构位于所述吸样工位的上游,所述切换机构位于所述吸样工位的下游,所述拦截机构用于将所述分配通道内的所述试管座拦截至对应的所述送检子通道,所述送检机构用于接收对应的所述送检子通道内的所述试管座,并将所述试管座运输至所述检测机构的所述吸样工位吸样检测,检测完成后,所述送检机构将所述试管座运输至对应的所述送检子通道内并释放,所述切换机构用于将释放的所述试管座输送至所述分配通道或者所述回收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检测装置还具有第一接收工位、处理工位及第一释放工位;

所述送检机构包括送检驱动件、送检件及护位座,所述送检件上具有送检部,所述送检驱动件与所述送检件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送检件旋转,以使所述送检部能够在所述第一接收工位接收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的所述试管座,并驱动所述试管座依次经过所述处理工位、所述吸样工位及所述第一释放工位,所述护位座沿所述送检件的周向设置,并用于对所述试管及所述试管座进行护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送检件为圆盘状,所述送检部为送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送检机构包括滚动件,所述滚动件设于所述护位座上,并与所述护位座及所述送检件上的所述试管座滚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在全部所述检测装置中,存在至少两个所述检测装置中的所述检测机构不同,不同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不同的检测项目。

上述样本检测流水线,通过设置试管座运输装置、多个检测装置、变轨装置、试管架运输装置及试管转移装置,任意两个检测装置之间可以独立进行检测,且试管座运输装置、多个检测装置、变轨装置、试管架运输装置及试管转移装置配合,还可实现自动检测,从而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样本检测流水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中局部结构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去掉每个检测装置中的检测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中试管座运输装置、送检机构、变轨装置及支撑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中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中送检机构的俯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中送检机构的仰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样本检测流水线中变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试管与试管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样本检测流水线1,其包括试管座运输装置10、检测装置20、变轨装置30、试管架运输装置40及试管转移装置50。此外,样本检测流水线1还可以包括台柜60,试管座运输装置10、检测装置20、变轨装置30、试管架运输装置40及试管转移装置50均设于台柜60上。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试管座运输装置10、检测装置20、变轨装置30、试管架运输装置40及试管转移装置50也可以直接设置于地面、桌面等等。

试管座运输装置10用于驱动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座2沿第一方向X1运动并实现试管3的送样,且试管座运输装置10还用于驱动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座2沿与第一方向X1相反的第二方向X2运动并实现试管3的回收。检测装置20为多个,并沿第一方向X1依次间隔布设,每个检测装置20用于接收分配的沿第一方向X1运动的试管座2,并对接收的试管座2上的试管3进行吸样检测,且在检测完成后将试管座2输送至试管座运输装置10上,以使得试管座运输装置10能够驱动试管座2及试管3沿第一方向X1运动至下一检测装置20并进行下一检测项目的检测,或者,以使得试管座运输装置10能够驱动试管座2及试管3沿第二方向X2运动并回收。变轨装置30用于接收试管座运输装置10上沿第二方向X2运动的试管座2,并在接收的试管座2上的检测完成的试管3更换成未检测的试管3后将该试管座2输送至试管座运输装置10上并释放,以使试管座2能够沿第一方向X1运动并送样。试管架4用于承载试管3,试管架运输装置40用于将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架4由第一转移工位43输送至试管回收工位45,且用于将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架4由试管取料工位46运输至第二转移工位44。试管转移装置50用于将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上后,将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的未检测的试管3转移至该试管座2上。

实际作业时,试管架运输装置40将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架4由试管取料工位46运输至第二转移工位44,而后,试管转移装置50将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转移至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接着,变轨装置30释放该试管座2,试管座运输装置10驱动试管座2及试管3沿第一方向X1运动并实现送样。接着,检测装置20接收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座2,且对该试管座2的未检测的试管3进行吸样检测。检测完成后,检测装置20将承载有完成部分检测项目的试管3及试管座2运输至试管座运输装置10,在试管座运输装置10的作用下,试管座2带动试管3沿第一方向X1运动至下一检测装置20进行下一检测项目的检测。或者,检测装置20将承载有完成所有检测项目的试管3及试管座2沿第二方向X2运动并回收。接着,变轨装置30接收沿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座2,而后,试管转移装置50将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上,之后,试管转移装置50再将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转移至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接着,变轨装置30将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座2释放,试管座运输装置10驱动试管3及试管座2沿第一方向X1运动,并循环作业。当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装满检测完成的试管3之后,试管架运输装置40将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架4由第一转移工位43输送至试管回收工位45回收试管3。当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全被取出后,试管架运输装置40将未承载有试管3的试管架4由第二转移工位44转移至试管取料工位46重新取料。

通过设置试管座运输装置10、多个检测装置20、变轨装置30、试管架运输装置40及试管转移装置50,任意两个检测装置20之间可以独立进行检测,且试管座运输装置10、多个检测装置20、变轨装置30、试管架运输装置40及试管转移装置50配合,还可实现自动检测,从而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

其中,试管座运输装置10包括支撑座11、送样带12及回收带13,送样带12及回收带13均设于支撑座11上,送样带12的上方构造形成有分配通道121及送检通道122,分配通道121及送检通道122均沿第一方向X1延伸,且送检通道122及分配通道121沿与第一方向X1及第二方向X2垂直的第三方向Y1并排设置。送检通道122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X1依次布设并连通的送检子通道1221,至少部分送检子通道1221与所有检测装置20一一对应。每条送检子通道1221具有入检口1222及出检口1223,每条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及出检口1223沿第一方向X1间隔布设并均与分配通道121连通。分配通道121用于沿第一方向X1运输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座2,与检测装置20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用于沿第一方向X1运输由分配通道121分配至其上的试管座2,并将该试管座2运输至与自身对应的检测装置20进行吸样检测。回收带13的上方构造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2延伸的回收通道131,回收通道131用于驱动承载有完成所有检测项目的试管3的试管座2沿第二方向X2运动并回收。

其中,可选地,送检子通道1221的数量可以与检测装置20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优选地,送检子通道1221的数量大于检测装置20的数量,部分送检子通道1221与所有检测装置20一一对应,剩余送检子通道1221与所有检测装置20之间的所有间隔一一对应,且剩余送检子通道1221中的每个送检子通道1221均连通于与之相邻的上游的送检子通道1221,以及与之相邻的下游的送检子通道1221之间。比如,以检测装置20为两个为例,两个检测装置20沿第一方向X1依次间隔布设时,相邻的两个检测装置20形成一间隔,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送检子通道1221为三个,其中两个送检子通道1221与两个检测装置20一一对应,最后一个送检子通道1221与两个检测装置20之间的间隔对应,且最后一个送检子通道1221连通于位于其上游的送检子通道1221以及位于其下游的送检子通道1221之间。

以下实施例均以送检子通道1221的数量大于检测装置20的数量,部分送检子通道1221与所有检测装置20一一对应,剩余送检子通道1221与所有检测装置20之间的所有间隔一一对应,且剩余送检子通道1221中的每个送检子通道1221均连通于与之相邻的上游的送检子通道1221,以及与之相邻的下游的送检子通道1221之间为例进行说明。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并同时参阅图6,每个检测装置20包括拦截机构23、送检机构24、切换机构26及检测机构25,检测机构25具有吸样工位251,且拦截机构23位于吸样工位251的上游,切换机构26位于吸样工位251的下游。拦截机构23用于将分配通道121内的试管座2拦截至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送检机构24用于接收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内的试管座2,并将试管座2运输至检测机构25的吸样工位251吸样检测。检测完成后,送检机构24驱动试管座2运输至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内并释放。切换机构26用于将释放的试管座2输送至分配通道121或者回收通道131。若试管座2上的试管3仅完成部分检测项目,则切换机构26驱动试管座2带动试管3经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移动至分配通道121,以使得试管3及试管座2能够沿分配通道121的延伸方向继续运动至下游的其他检测装置20进行检测。若试管座2上的试管3完成所有检测项目,则切换机构26驱动试管座2带动试管3移动至回收通道131内回收。

变轨装置30用于接收回收通道131内的试管座2,并在接收的试管座2上的检测完成的试管3更换成未检测的试管3后驱动试管座2由回收通道131运动至分配通道121。试管架运输装置40包括第一运输机构41及第二运输机构42,第一运输机构41用于驱动其上的试管架4在第一转移工位43与试管回收工位45之间往复移动,第二运输机构42用于驱动其上的试管架4在第二转移工位44与试管取料工位46之间往复移动。试管转移装置50包括第一转移机构51及第二转移机构52,第一转移机构51用于将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上,第二转移机构52用于在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取出后,将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转移至该试管座2上。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座11可以为沿支撑台、支撑板或者其他支撑结构,具体在此处不做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3,并同时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送样带12由整条沿第一方向X1的皮带形成,试管座运输装置10还包括设于送样带12上方的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包括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隔板141,所有第一子隔板141的同一侧构造形成分配通道121,每个第一子隔板141背向分配通道121的一侧构造形成一条送检子通道1221。在第一方向X1上,位于最上游的第一子隔板141及位于最下游的第一子隔板141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送样带12上位于第一端面上游的空间界定形成位于最上游的第一子隔板141一侧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送样带12上位于第二端面下游的空间界定形成位于最下游的第一子隔板141一侧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隔板141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共同界定形成一共用口,该共用口构造形成位于上游的第一子隔板141一侧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且该共用口构造形成位于下游的第一子隔板141一侧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

通过设置送样带12由整条沿第一方向X1的皮带形成,可降低试管座运输装置10的装配难度,具有较高的装配效率。此外,该种设计还能提升试管座运输装置10布局的紧凑性,便于减小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占用空间。而设置多个第一子隔板141,可使得每个送检子通道1221均能够与分配通道121相互隔开,从而可防止试管座2在分配通道121与送检子通道1221之间串流,从而保证了运输及送检的可靠性。

当然,分配通道121及送检子通道122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样带12也可以由均沿第一方向X1延伸的第一皮带及第二皮带共同构造形成,第一皮带及第二皮带沿与第一方向X1及第二方向X2相交的第三方向Y1并排布置,第一皮带的上方构造形成分配通道121,第二皮带的上方构造形成送检通道122。

在一实施例中,送样带12与回收带13沿第三方向Y1紧密排布,这样,可以提升试管座运输装置10布局的紧凑性,便于减小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试管座运输装置10也可以包括整块的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沿第一方向X1并分隔形成位于第一隔板14两侧的分配通道121及送检通道122,第一隔板14上开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开口,每个第一隔板14的开口均与第一隔板14两侧的分配通道121及送检通道122连通。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口之间的送检通道122形成一条送检子通道1221,且在第一隔板14上相邻的两个开口中,位于上游的开口构造形成该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位于下游的开口构造形成该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相邻的两个送检子通道1221中,上游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可以于下游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共用同一个开口,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两个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试管座运输装置10还包括第二隔板15,第二隔板15设于送样带12上位于第一端面上游的空间内,并沿第一方向X1延伸,且第二隔板15与最上游的第一子隔板141间隔设置。

当变轨装置30驱动试管座2由回收通道131运动至分配通道121时,第二隔板15可以阻挡试管座2,以保证试管座2能够沿分配通道121运动且进行分配。

在一实施例中,试管座运输装置10还包括第三隔板16,第三隔板16包括多个第三子隔板161,全部第三子隔板161沿第一方向X1布设并用于分隔分配通道121及回收通道131。每相邻的每个第三子隔板161之间为间隔设置并界定形成切换口162,全部切换口162和与检测装置20对应的全部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一一对应,与检测装置20对应的每个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依次经分配通道121及对应的切换口162与回收通道131连通。每个送检子通道1221内承载有完成所有检测项目的试管3的试管座2能够在切换机构26的作用下,依次经该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分配通道121、与该出检口1223对应的切换口162输送至回收通道131内回收。

通过设置第三隔板16,可隔开分配通道121及回收通道131,以避免防止分配通道121与回收通道131内的试管座2相互串流,从而有助于提升样本检测流水线1检测的可靠性及精准度。而切换口162的设置,使得承载有完成所有检测项目的试管3的试管座2能够经分配通道121直接被运输至回收通道131回收,该种方式有利于提升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试管3回收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切换口162与对应的出检口1223在第三方向Y1上连通。在该种设计下,切换机构26可沿第三方向Y1直接将试管座2依次经出检口1223、分配通道121及切换口162推送至回收通道131。该种设计能够减短试管座2由送检子通道1221运动至回收通道131的路径,使得样本检测流水线1具有更高的试管3回收效率。

当然,第三隔板16的具体形式不限于上述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6为整块,且其上开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切换口162,全部切换口162与和与检测装置20对应的全部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一一对应,与检测装置20对应的每个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依次经分配通道121及对应的切换口162与回收通道131连通。

任意两个检测装置20中的检测机构25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同的检测机构25可以用于检测相同的检测项目,不同的检测机构25可以用于检测不同的检测项目。若两个检测装置20中的检测机构25相同,则认为该两个检测装置20相同,若两个检测装置20中的检测机构25不同,则认为该两个检测装置20不同。

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在全部检测装置20中,存在至少两个检测装置20中的检测机构25不同,不同的检测机构25用于检测不同的检测项目。也就是说,检测装置20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的检测装置20,相同的检测装置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若为多个,则所有相同的检测装置20亦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以检测装置20包括两种不同的检测装置20,且每种相同的检测装置20均为多个为例,定义沿第一方向X1布设的两种不同的检测装置20分别为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所有第一检测装置21沿第一方向X1间隔布设,所有第二检测装置22位于所有第一检测装置21的下游,并沿第一方向X1间隔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1用于检测第一检测项目,第二检测装置22用于检测第二检测项目,且第一检测项目与第二检测项目不同。

实际工作时,根据检测装置20的控制器或者外部终端的预设程序,每个试管座2用于将承载于其上的试管3分配至对应的检测装置20进行对应检测项目的检测。以检测装置20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且以试管座2上承载的未检测的试管3需要检测第一检测项目及第二检测项目为例,当每个试管座2经过分配的第一检测装置21所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时,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拦截机构23将该试管座2拦截,以使得试管座2能够承载试管3运动至送检子通道1221内。而后,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送检机构24接收试管座2,并将试管座2及试管3运输至分配的第一检测装置21的检测机构25的吸样位检测第一检测项目。检测完成后,第一检测装置21的送检机构24将检测完成的试管座2释放。若分配的用于检测第二检测项目的第二检测装置22与检测第一检测项目的第一检测装置21相邻设置,则此时,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切换机构26不启动,释放的试管座2直接在送样带12的作用下,沿与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的间隔所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进入至第二检测装置22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内,并被第二检测装置22的送检机构24接收。若分配的用于检测第二检测项目的第二检测装置22与检测第一检测项目的第一检测装置21不相邻,则此时,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切换机构26将试管座2输送至分配通道121,以使得试管座2能够在分配通道121的作用下运输至分配的第二检测装置22进行检测。当试管座2上的试管3完成第二检测项目后,第二检测装置22中的切换机构26将完成第二检测项目的试管座2经分配通道121推动至回收通道131进行回收。

又例如,以检测装置20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且以试管座2上承载的未检测的试管3仅需检测第一检测项目为例,当每个试管座2经过分配的第一检测装置21所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时,检测装置20中的拦截机构23将该试管座2拦截,以使得试管座2能够承载试管3运动至送检子通道1221内。而后,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送检机构24接收试管座2,并将试管座2及试管3运输至分配的第一检测装置21的检测机构25的吸样位检测第一检测项目。检测完成后,送检机构24将检测完成的试管座2释放,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切换机构26将试管座2经分配通道121推动至回收通道131进行回收。

当然,检测装置20的设置不限于上述一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的检测装置20中的检测机构25也可以设置为相同。也就是说,样本检测流水线1仅具有一种检测装置20,且仅能用于检测一种检测项目。在该实施例中,检测过程与上述检测装置20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且试管座2上承载的未检测的试管3仅需检测第一检测项目的过程相同,故在此处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拦截机构23包括拦截驱动件及与拦截驱动件带传动连接的拦截件231,拦截件231具有穿设于对应的入检口1222并用于将分配通道121的试管座2拦截至送检子通道1221的拦截位置,以及与分配通道121及送检子通道1221上的试管座2避让设置的避让位置,拦截驱动件驱动拦截件231旋转,拦截件231可在拦截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实际作业时,位于分配通道121内的试管座2输送至与分配的检测装置20所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时,拦截驱动件驱动拦截件231旋转,以使得拦截件231能够穿设于入检口1222并伸入至分配通道121内拦截试管座2。这样,在送样带12的作用下,试管座2仅能沿着拦截件231的指引方向运动至送检子通道1221内并实现送检。

通过设置拦截驱动件及拦截件231,可实现试管座2的自动拦截及送检。

具体地,拦截驱动件为拦截电机,拦截件231为弯杆,拦截电机驱动弯杆旋转,使得弯杆可在拦截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切换,以实现拦截或者避让。该种方式简单易操作,能够提升拦截及送检效率。

当然,拦截驱动件及拦截件231驱动方式不限于上述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拦截驱动件可以通过驱动拦截件231沿第三方向Y1伸长来实现试管座2的拦截,拦截驱动件通过驱动拦截件231沿与第三方向Y1相反的第四方向Y2收缩来实现避位。比如,拦截驱动件为伸缩气缸,拦截件231为拦截杆、拦截块等等。

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切换机构26包括切换驱动件261、切换传动件262、切换件263、切换滑轨264及切换滑块265,切换驱动件261用于通过切换传动件262驱动切换件263沿第三方向Y1伸长或沿第四方向Y2收缩,切换滑轨264沿第三方向Y1延伸,切换滑块265可滑动地设置于切换滑轨264上,并与切换件263连接。

实际作业时,切换驱动件261驱动切换传动件262带动切换件263沿第三方向Y1伸长并推动试管座2由送检子通道1221的出检口1223运动至分配通道121或者回收通道131。推送结束后,切换驱动件261驱动切换传动件262带动切换件263沿第四方向Y2收缩运动至送检子通道1221内,以等待下一次推送。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切换驱动件261驱动切换件263滑动来实现试管座2变道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试管座2的变道效率。而切换滑块265及切换滑轨264能够引导切换件263的滑动,从而有助于提升切换件263滑动的稳定性。

具体地,切换驱动件261为切换电机,切换传动件262为切换齿轮,切换件263包括切换齿条2631、切换杆2632及切换推块2633,切换齿条2631及切换推块2633沿第三方向Y1布设于切换杆2632,且切换齿条2631沿第三方向Y1延伸并与切换滑块265连接,切换齿轮套设并固定于切换电机的转轴上,并与切换齿条2631啮合。

切换电机正转,可驱动切换齿轮旋转,进而带动切换齿条2631、切换杆2632及切换推块2633滑动,以使得切换推块2633能够沿第三方向Y1将试管座2由送检子通道1221内推送至分配通道121或者回收通道131。推送结束后,切换电机反转,切换推块2633沿第四方向Y2运动至送检子通道1221内,以等待下一次推送。

切换电机、切换齿轮、切换齿条2631、切换杆2632及切换推块2633的设置,可以提升动力传递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切换机构26能够稳定地推动试管座2滑动。

当然,切换机构26的形式不限于上述一种。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机构26仅包括切换杆2632与切换推块2633中的至少一种、切换电机及切换齿条2631。

请参阅图6及图7,送检机构24包括送检驱动件241、第一传动件242、第二传动件243、送检件244、护位座245、滚动件、送检感应件247及送检接收件248。每个检测装置20还具有第一接收工位27、处理工位28及第一释放工位29,第一接收工位27及第一释放工位29位于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内,处理工位28及吸样工位251位于送检子通道1221外,送检件244上具有送检部。送检驱动件241依次通过第一传动件242及第二传动件243与送检件244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送检件244旋转,以使得送检部能够依次经过第一接收工位27、处理工位28、吸样工位251及第一释放工位29。送检部处于第一接收位时,送检部能够接收送检子通道1221内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座2;每个检测装置20还具有与处理工位28对应设置的处理机构,送检部驱动试管座2运动至处理工位28时,每个检测装置20中的处理机构可对试管座2上的试管3进行处理,处理包括穿刺、开盖、扫码、稀释搅拌、混匀等中的至少一者。送检部驱动试管座2运动至吸样工位251时,检测机构25可对试管3进行吸样及检测;送检部驱动试管座2运动至第一释放工位29时,送检部可将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座2释放至送检子通道1221内。护位座245沿送检件244的周向设置,并用于对试管3及试管座2进行护位,以防止试管座2及试管3在转动的过程中晃动。滚动件设于护位座245上,并与护位座245及送检件244上的试管座2滚动连接,以在能够支撑试管座2的同时还可减小自身与试管座2之间的摩擦。在送检件244旋转的过程中,送检感应件247每次经过送检接收件248的接收区域时,送检接收件248则发出一次送检计数信号,根据送检计数信号,可知晓检测装置20的检测次数,从而提升了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工作可靠性。

当然,处理工位28的设置工位不限于上述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整个样本检测流水线1仅具备一个处理工位28及一个与处理工位28对应设置的处理机构,且该处理工位28可以设于送检通道122内(如图3中箭头C所指的位置)或者分配通道121内(如图3中箭头B所指的位置),在试管座2承载试管3经过处理工位28时,处理机构可对试管进行处理,处理包括穿刺、开盖、扫码、稀释搅拌、混匀等中的至少一者。

优选地,处理工位28位于分配通道121内(如图3中箭头B所指的位置)内,且位于所有送检子通道1221的上游,处理机构在每个试管座2未进入送检子通道1221之前对试管座2上的试管3进行处理。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仅需设置一个处理机构即可,既可降低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制造成本,还可减小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占用体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样本检测流水线1也可以不具备处理工位28及处理机构。

具体地,送检驱动件241为送检电机、第一传动件242包括送检驱动轮2421、送检传动轮2422及送检传动轴2423,送检驱动轮2421套设并固定于送检电机的转轴上,送检传动轮2422套设并固定于送检传动轴2423上并与送检驱动轮2421啮合,第二传动件243包括送检主动轮2431、送检从动轮2432、送检旋转轴2433及送检同步带2434,送检主动轮2431套设并固定于送检传动轴2423上,送检从动轮2432及送检件244均套设于送检旋转轴2433上,送检同步带2434套设于送检主动轮2431与送检从动轮2432外。送检件244为圆盘状,送检部为四个,且每个送检部为送检口2441,四个送检口2441沿送检件244的周向设置,并与检测装置20的四个工位一一对应。当第一个送检口2441位于第一接收工位27时,第二个送检口2441位于处理工位28,第三个送检口2441位于吸样工位251,第四个送检口2441位于第一释放工位29。

送检机构24工作时,送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送检驱动轮2421、送检传动轮2422、送检传动轴2423、送检主动轮2431、送检同步带2434、送检从动轮2432及送检旋转轴2433传递至送检件244上,以使得每个送检口2441可以依次经过第一接收工位27、处理工位28、吸样工位251及第一释放工位29。通过设置送检主动轮2431、送检从动轮2432、送检旋转轴2433及送检同步带2434,能够进一步提升动力传动的稳定性,从而使得试管座2能够带动试管3运输至对应的工位作业,以最终实现提升送检精准度的目的。而将送检部设置为送检口2441,则可方便送检件244接收及释放试管座2。

当然,送检口2441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四个,在一些实施例中,送检口2441为多个,并沿送检件244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送检口2441可以为五个、六个或更多个,或者,送检口2441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等,具体可以根据检测装置20中工位的数量来设定。也就是说,送检件244上送检口2441的数量可以大于检测装置20内的工位数量,也可以小于检测装置20内的工位数量,优选地,送检口2441的数量与检测装置20的工位数量相等。

护位座245具有护卫面2451,护卫面2451环绕送检件244的周向设置,并和位于第一接收工位27与第一释放工位29之间的每个送检口2441的壁面均界定形成一封闭的环形区域,以防止试管座2从限位其的送检口2441内退出,从而具有较优的送检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滚动件包括多对滚珠246,所有对数的滚珠246设于护位面上,并沿送检盘的周向间隔设置。优选地,滚珠246的对数与检测装置20上位于第一接收工位27及第一释放工位29之间的工位数量相同并对应。以检测装置20位于第一接收工位27及第一释放工位29之间的工位包括处理工位28及吸样工位251为例,滚动件包括两对滚珠246,两对滚珠246分别设置于处理工位28及吸样工位251。

由于试管座2在处理工位28及吸样工位251停留的时间较长,则在该种设计下,既能降低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制造成本,且还可避免试管座2及试管3在运动至处理工位28及吸样工位251时晃动,从而可方便对试管3进行处理及吸样。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滚动件包括多个滚珠246,滚珠246的个数与检测装置20上位于第一接收工位27及第一释放工位29之间的工位数量相同并对应。

在一实施例中,送检接收件248为一个并设置于护位座245上,送检感应件247设置于送检件244上,且送检感应件247的数量与送检口2441的数量相同并对应,每相邻的两个送检口2441之间具有一个送检感应件247。在每个送检感应件247经过送检接收件248的接收区域时,送检接收件248均发出送检计数信号给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控制器或者外部终端,并用于计数。

以送检口2441为四个为例,送检感应件247也为四个,并与四个送检部一一对应。当与四个送检口2441依次对应的四个送检感应件247依次经过送检接收件248的接收区域时,送检接收件248依次发出送检计数信号,累计为四次,则说明已对四个试管3进行检测。

请再次参阅图3,并同时参阅图8及图9,变轨装置30包括变轨座31、变轨驱动件32、变轨传动件33、变轨件34、复位感应件35、复位接收件36、变轨接收件37及变轨感应件38,变轨驱动件32、变轨件34、复位接收件36及变轨接收件37均设于变轨座31上,复位感应件35及变轨感应件38均与变轨件34连接。

变轨件34相对变轨座31具有第二接收工位341、上料工位342及第二释放工位343,第二接收工位341位于回收通道131内,第二释放工位343位于分配通道121内,上料工位342位于回收通道131或者分配通道121内,变轨件34具有变轨部。变轨驱动件32通过变轨传动件33驱动变轨件34旋转,以使得变轨部能够依次经过第二接收工位341、上料工位342及第二释放工位343。变轨部处于第二接收位时,变轨部能够接收回收通道131内的试管座2,以使得第一转移机构51能够将位于第二接收工位341的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上;变轨部位于上料工位342时,第二转移机构52能够将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转移至变轨装置30接收的取出试管3后的试管座2上;变轨部位于第二释放工位343时,变轨部释放试管座2。变轨感应件38上具有标记部,在变轨件34旋转的过程中,标记部经过变轨接收件37的接收区域时,变轨接收件37发出一次变轨计数信号,根据变轨计数信号,可知晓变轨装置30的上料次数,从而可知晓检测装置20检测的试管3数量,故能够提升了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工作可靠性。此外,为保证样本检测流水线1在下次启动时,第二接收工位341能够位于回收通道131内,且第二释放工位343能够位于分配通道121内,则在样本检测流水线1关闭或者启动前应进行复位。具体地复位过程为:在样本检测流水线1工作的过程中,复位感应件35经过复位接收件36的接收区域时,复位接收件36向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控制器或者外部终端发出复位信号,之后,控制器或者外部终端在样本检测流水线1根据关闭前或者启动前最近接收的一次复位信号控制变轨驱动件32关闭。

当然,变轨装置30上工位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上料工位342与第二接收工位341重合,并均位于回收通道131内。

具体地,变轨驱动件32为变轨电机,变轨传动件33包括变轨主动轮、变轨从动轮332、变轨皮带333及变轨旋转轴334。变轨旋转轴334沿与第一方向X1及第三方向Y1垂直的第五方向Z延伸,变轨主动轮套设并固定于变轨电机的转轴上,变轨从动轮332及变轨件34套设并固定于变轨旋转轴334上,变轨皮带333套设于变轨主动轮及变轨从动轮332外。变轨部为圆盘状,变轨部至少为三个,且每个变轨部为变轨口344,全部变轨口344沿变轨部的周向设置,当一个变轨口344位于第二接收工位341时,还有一个变轨口344位于第二释放工位343,以及还有一个变轨口344位于由第二接收工位341移动至第二释放工位343的路径上。在这样的变轨装置30中,变轨装置30能够同时执行下料、上料及释放操作,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变轨装置30工作时,变轨电机的动力依次经变轨主动轮、变轨皮带333、变轨从动轮332及变轨旋转轴334传递至变轨件34上,并驱动变轨件34旋转。通过设置变轨主动轮、变轨皮带333、变轨从动轮332及变轨旋转轴334,能够进一步提升动力传动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变轨部能够稳定地带动试管座2进行上下料。而将变轨部设置为变轨口344,则可方便变轨件34接收及释放试管座2。

在一实施例中,变轨装置30还包括张紧轮39,张紧轮39设于变轨座31上并用于张紧变轨皮带333。张紧轮39的设置,使得变轨皮带333能够始终保持张紧状态,从而有助于提升变轨皮带333动力传递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变轨感应件38上具有多个标记部,多个标记部与变轨件34上的全部变轨部一一对应,每个标记部由一缺口381构造形成。在每个缺口381通过变轨接收件37的感应区域时,变轨接收件37发出变轨计数信号给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控制器或者外部终端,并用于计数。

以变轨部为变轨口344且为四个为例,缺口381也为四个,并与四个变轨口344一一对应。当与四个变轨口344依次对应的四个缺口381依次经过变轨接收件37的接收区域时,变轨接收件37依次发出变轨计数信号,累计为四次,则说明变轨装置30已经接收或者释放了四个试管座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转移机构51及第二转移机构52均可以二维机械手或者三维机械手。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运输机构41包括沿第三方向Y1延伸的第一运输带411,第一运输带411上设置有用于承载并运输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架4,第一运输带411上的试管架4用于承载第一转移机构51转移的检测完成的试管3,且在装满时沿第三方向Y1运动并将试管架4由第二转移工位44运输至试管回收工位45,以对检测完成的试管3进行回收。回收之后,第一运输带411沿第四方向Y2将试管架4重新运输至第一转移工位43并用于接收检测完成的试管架4。通过设置第一运输带411,且在第一运输带411上设置试管架4,能够提升试管3回收的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运输机构42包括沿第三方向Y1延伸的第二运输带421,第二运输带421上设置有用于承载并运输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架4,第二运输带421沿第三方向Y1运动至第二转移工位44后,第二转移机构52将位于第二运输带421上的试管架4上的未检测的试管3逐步转移至位于上料工位342的试管座2上。当位于第二运输带421上的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全部取出时,第二运输带421沿第四方向Y2运动至试管取料工位46取料,并在试管架4上装满未检测的试管3时,再次将该试管架4重新运输至第二转移工位44。通过设置第二运输带421,且在第二运输带421上设置试管架4,能够提升试管3的取料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转移工位43、第二转移工位44、试管取料工位46、试管回收工位45可以设置于支撑座11上,或者,也可以位于试管架运输装置40上,或者,也可以为设置于支撑座11外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一转移工位43、第二转移工位44、试管取料工位46及试管回收工位45均设置于用于试管3运输装置及试管转移装置50的安装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运输带411及第二运输带421沿第二方向X2连续排布。如此,能够提升试管架运输装置40布局的紧凑性,从而有助于减小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占用体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收工位341与第一转移工位43在第二方向X2上对齐,第一转移机构51通过在第一方向X1、第二方向X2及第五方向Z上往复运动即可实现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转移。上料工位342与第二转移工位44在第二方向X2上对齐,第二转移机构52通过在第一方向X1、第二方向X2及第五方向Z上往复运动即可实现未检测的试管3的转移。在这样的样本检测流水线1中,试管3具有较高的转移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样本检测流水线1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检测机构25、拦截机构23、切换机构26、变轨装置30、第一转移机构51、第二转移机构52、第一运输机构41及第二运输机构42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检测机构25、拦截机构23、切换机构26、变轨装置30、第一转移机构51、第二转移机构52、第一运输机构41及第二运输机构42工作。

下面,以检测装置20包括多个第一检测装置21及多个第二检测装置22,且试管3需要进行第一检测项目及第二检测项目为例,对整个样本检测流水线1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运输带421将装满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架4由试管取料工位46输送至第二转移工位44,以使得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在第二方向X2上与第二转移工位44对齐。然后,第二转移机构52将第二运输带421上的试管架4上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上料工位342的试管座2上。接着,变轨装置30驱动试管座2带动试管3旋转至第二释放工位343,并在分配通道121内释放,以使得试管座2能够带动试管3在分配通道121内运动。当试管座2经过与分配的第一检测装置21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的入检口1222时,第一检测装置21中拦截机构23的拦截驱动件驱动拦截件231旋转,以使得试管座2及试管3能够被拦截进入至该送检子通道1221内,而后,拦截件231反转并切换至避让位置,试管座2及试管3能够沿第一方向X1输送。接着,试管座2被送检件244位于第一接收工位27的送检口2441接收,而后,送检驱动件241驱动送检件244旋转,送检件244可带动试管座2及试管3依次途径第一检测装置21的处理工位28及吸样工位251,并实现检测。检测完成后,送检件244推动试管座2及试管3移动至第一释放工位29进行释放。

此时,若分配的用于检测第二检测项目的第二检测装置22与检测第一检测项目的第一检测装置21相邻设置,则第一检测装置21中的切换机构26不启动,释放的试管座2直接在送样带12的作用下,沿与第一检测装置21及第二检测装置22的间隔所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进入至第二检测装置22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内。若分配的用于检测第二检测项目的第二检测装置22与检测第一检测项目的第一检测装置21不相邻,则此时,切换机构26中的切换件263将试管座2及试管3推送至分配通道121内,以使得试管座2及试管3能够继续沿第一方向X1移动,并在分配的第二检测装置22的拦截机构23的作用下进入与分配的第二检测装置22对应的送检子通道1221。之后,试管座2被分配的第二检测装置22的送检机构24接收,并被运送至第二检测装置22中的吸样工位251进行第二检测项目的检测。第二检测项目检测完成后,则第二检测装置22中切换机构26的切换件263将试管座2及试管3经分配通道121推送至回收通道131进行回收。

接着,位于第二接收工位341的变轨口344接收回收通道131中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座2,而后,第一转移机构51取出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并将其放置于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上。接着,变轨驱动件32驱动变轨件34带动试管座2旋转至上料工位342,而后,第二转移机构52将第二运输带421上的试管架4上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上料工位342的试管座2上。接着,变轨装置30驱动试管座2带动试管3旋转至第二释放工位343,并在分配通道121内释放,以使得试管座2能够在分配通道121内运动并循环。当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放满试管3时,第一运输带411将该试管架4输送至试管回收工位45回收试管3,之后,将卸载试管3后的试管架4重新输送至第一转移工位43等待。当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未检测的试管3全部取出时,第二运输带421将该试管架4输送至试管取料工位46取料,之后,第二运输带421将装满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架4重新输送至第二转移工位44等待。当样本检测流水线1检测完成后,变轨驱动件32驱动复位感应件35旋转,当复位感应件35经过复位接收件36的感应区域时,复位接收件36发出复位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变轨驱动件32关闭,复位完成。至此,整个检测过程结束。

以上为有关样本检测流水线1具体工作过程的详细描述。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检测流水线1中的各个装置之间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或者。

或者,样本检测流水线1中的各个装置由于各自具有单独的功能,则各个装置也可以单独进行使用及保护。

比如,试管座运输装置10可以单独用于驱动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座2沿第一方向X1运动并实现试管3的送样,且试管座运输装置10还用于驱动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座2沿与第一方向X1相反的第二方向X2运动并实现试管3的回收。

比如,检测装置20可以单独用于接收分配的沿第一方向X1运动的试管座2,并对接收的试管座2上的试管3进行吸样检测,且在检测完成后将试管座2输送至试管座运输装置10上,以使得试管座运输装置10能够驱动试管座2及试管3沿第一方向X1运动至下一检测装置20并进行下一检测项目的检测,或者,以使得试管座运输装置10能够驱动试管座2及试管3沿第二方向X2运动并回收。

比如,变轨装置30可以单独用于接收试管座运输装置10上沿第二方向X2运动的试管座2,并在接收的试管座2上的检测完成的试管3更换成未检测的试管3后将该试管座2输送至试管座运输装置10上并释放,以使试管座2能够沿第一方向X1运动并送样。

比如,试管架运输装置40用于将承载有检测完成的试管3的试管架4由第一转移工位43输送至试管回收工位45,且用于将承载有未检测的试管3的试管架4由试管取料工位46运输至第二转移工位44。

比如,试管转移装置50可以单独用于将变轨装置30接收的试管座2上检测完成的试管3转移至位于第一转移工位43的试管架4上后,将位于第二转移工位44的试管架4上的未检测的试管3转移至该试管座2上。

相关技术
  • 一种闪存、闪存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及设备
  • 一种基于闪存阵列的关联元数据删除方法、装置及设备
  • 一种闪存器的擦除验证设备和方法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闪存设备
  • 一种闪存控制器、闪存控制系统及闪存控制方法
  • 一种闪存控制系统及其闪存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633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