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半挂车主框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半挂车主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挂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挂车主框架。

背景技术

半挂车包括车架、主连接基座、牵引销、悬挂系统、行走机构、支撑装置等构成。其中主连接基座安装在车架上且实现供货物堆放。常规的主连接基座的结构包括安装在车架上的底板(有固定连接、配合液压缸转动连接等方式)、设置在底板前端的前挡、设置在底板后端的后挡、设置在底板两侧的侧挡。其中侧挡包括多个设置在底板上的立柱、多个铰接在底板且分别位于两个立柱之间的侧板、多个设置在侧板和立柱之间且实现固定或解锁侧板活动的固定装置。

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有的货物的高度较高则需要较高的侧挡,有的货物高度较低只需较低的侧挡,而现有车连接基座的侧挡的高度通常都是固定的,无法针对不同的货物调整到相适配的高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挂车主框架,具有实现调整侧挡高度的作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半挂车主框架,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前端的前挡、设置在底板后端的后挡、设置在底板两侧的侧挡,所述侧挡包括多个设置在底板上的立柱、多个铰接在底板上且分别位于两个立柱之间的侧板、多个设置在侧板和立柱之间且实现固定或解锁侧板活动的固定装置,所述侧板包括铰接在底板上的下板体、上板体、设置在上板体底部且伸缩设置在下板体上的中间板体、设置在下板体和中间板体之间且实现调节中间板体相对下板体的高度的第一高度调节机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升降设置在立柱上的升降柱、设置在立柱和升降柱之间且实现调节升降柱的高度的第二高度调节机构、设置在升降柱上端且在上板体向上运动过程中实现套设在相邻的上板体的折角处的限位套,位于端部的所述固定装置具有一个限位套,位于中部的所述固定装置具有两个分别对应两个相邻上板体的折角处的限位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板包括下板体、上板体和中间板体,通过第一高度调节机构调节中间板体相对下板体的高度以实现对侧板的整体高度进行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升降柱、第二高度调节机构和限位套,在侧板的高度调节后,通过第二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升降柱的高度以实现对限位套的高度进行调整,以使得限位套的高度能适配上板体的折角处的所在高度以实现套设固定;同时在侧板使用过程中,因上板体顶部两个折角处分别通过两个固定装置的限位套进行限位,此时可通过第一高度调节机构带动上板体小幅度升降,以实现上板体和两个限位套的连接和脱离;另外升降柱、限位套连接在上板体的折角处,可实现对侧板进行加固,提高整个侧挡的结构稳固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板体顶部设置有多个伸缩设置在上板体上且具有防脱落功能的伸缩轴,所述伸缩轴上套设有抵触在上板体和中间板体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所述上板体外侧设置有拉手,当所述拉手向下拉以使得上板体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过程中,所述上板体的折角处逐渐和限位套脱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第一高度调节机构带动上板体小幅度升降,以实现上板体和两个限位套的连接和脱离的操作较为不便,此时通过伸缩轴、第一压缩弹簧、拉手的设置,当拉手向下拉以使得上板体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过程中,上板体的折角处逐渐和限位套脱离,从而可打开侧板,同理在松开拉手时,上板体在第一压缩弹簧复位作用下可实现嵌入在限位套内进行限位,从而可固定侧板。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靠近侧板的位置设置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中间板体顶部两侧伸缩设置有实现嵌入在限位槽内的限位轴,所述中间板体和限位轴之间设置有驱使限位轴朝向远离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的第二压缩弹簧,所述上板体、中间板体和两个限位轴之间设置有在上板体向下运动过程中使得限位轴和与限位槽相脱离且在上板体向上运动过程中使得限位轴逐渐嵌入到限位槽内的联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侧板和立柱之间仅在上板体和限位套之前存在连接关系,此时两者的连接稳定性相对较差,此时通过联动机构的设置使得在上板体的折角处和限位套连接时,限位轴可嵌入在限位槽内进行加固,此时在上板体向下运动与限位槽相分离后,限位轴也与限位槽相分离,最终实现提高侧板和立柱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上板体底部中间的连接基座、设置在连接基座两侧的第一锲型块、设置在限位轴端部且与第一锲型块相抵触的第二锲型块,当所述第一锲型块向下运动时,所述第二锲型块朝向靠近连接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板体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一锲型块和第二锲型块的接触面出现变化,以使得第二锲型块、限位轴和第二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朝向靠近连接基座的方向运动,以使得限位轴逐渐脱离限位槽以实现打开侧板,反之在侧板固定时也不影响侧板的安装固定。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立柱上设置有驱使限位轴克服第二压缩弹簧的作用力并逐渐回缩到中间板体内的引导斜面,在所述中间板体伸缩过程中,所述限位轴均处于引导斜面所在的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现关闭侧板时,通过拉手向上转动侧板,在侧板转动过程中通过引导斜面的设置,在第二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使得限位轴逐渐回缩到中间板体内,且此时第二锲型块也对第一锲型块施加压力,在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上板体向下运动,从而方便实现关闭侧板,无需在关闭时对拉手施加向下的拉力。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手铰接设置在上板体上,所述第二锲型块上设置有挂钩,当所述上板体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以实现和限位套相脱离的过程后,所述拉手转动后可嵌入在挂钩上且在第一压缩弹簧复位作用下实现抵紧,且此状态时所述上板体转动过程中不与限位套出现干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现打开侧板后,使得拉手连接在两个挂钩上以阻止第一压缩弹簧完全复位,从而在关闭侧板时无需进行向下拉动拉手以使得上板体向下运动的操作,提高操作便捷性;同时在侧板打开后自然垂落时,拉手的设置可提高上板体和中间板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板体和中间板体之间的第一高度调节机构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下板体上的第一螺纹杆、设置在上板体上的第二螺纹杆、两端具有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端的螺纹管,所述螺纹管两端分别和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相连接,所述螺纹管周侧设置有呈正多边形的转动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中间板体的高度时,通过同时转动多个螺纹管,可使得对应的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带动中间板体升降,以实现调节中间板体的所在高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柱下端设置有穿出立柱底部的螺纹轴,所述第二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升降柱上且不影响限位套和上板体的扣合的限位环、套设在升降柱上且抵紧限位环和立柱之间的第三压缩弹簧、螺纹连接在螺纹轴上且实现抵紧在立柱底部的调节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侧板高度后实现对升降柱的高度进行调节时,通过转动调节手轮实现改变调节手轮和螺纹轴螺纹连接的位置,从而实现调节升降柱突出立柱的高度,且在升降柱高度调节后,可通过第三压缩弹簧的设置,使得升降柱不会向下运动;同时在主连接基座上覆盖篷布后用绳子捆绑固定时,螺纹轴的下端可作为捆绑固定连接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位于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5是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前挡;3、后档;4、侧挡;41、立柱;411、限位槽;412、引导斜面;42、侧板;421、下板体;422、上板体;4221、腰型孔;4222、拉手;423、中间板体;4231、伸缩轴;4232、限位螺栓;4233、限位轴;4234、第二压缩弹簧;424、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5、第一压缩弹簧;4251、第一螺纹杆;4252、第二螺纹杆;4253、螺纹管;426、联动机构;4261、连接基座;4262、第一锲型块;4263、第二锲型块;427、挂钩;43、固定装置;431、升降柱;4311、螺纹轴;432、第二高度调节机构;4321、限位环;4322、第三压缩弹簧;4323、调节手轮;433、限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半挂车主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设置在底板1前端的前挡2、设置在底板1后端的后挡、设置在底板1两侧的侧挡4。侧挡4包括多个设置在底板1上的立柱41、多个铰接在底板1上且分别位于两个立柱41之间的侧板42、多个设置在侧板42和立柱41之间且实现固定或解锁侧板42活动的固定装置43。

如图1和图2所示,侧板42包括铰接在底板1上的下板体421、上板体422、设置在上板体422底部且伸缩设置在下板体421上的中间板体423、设置在下板体421和中间板体423之间且实现调节中间板体423相对下板体421的高度的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4。

如图2和图3所示,下板体421和中间板体423之间的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4排列设置有多个,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4包括设置在下板体421上的第一螺纹杆4251、设置在上板体422上的第二螺纹杆4252、两端具有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端的螺纹管4253,螺纹管4253两端分别和第一螺纹杆4251和第二螺纹杆4252相连接,螺纹管4253周侧设置有呈正多边形的转动端。中间板体423顶部设置有多个伸缩设置在上板体422上且具有防脱落功能的伸缩轴4231,上板体422上设有腰型孔4221,伸缩轴4231上端螺纹连接有位于腰型孔4221内的限位螺栓4232。伸缩轴4231上套设有抵触在上板体422和中间板体423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425,上板体422外侧设置有拉手4222,当拉手4222向下拉以使得上板体422克服第一压缩弹簧425的弹力向下运动过程中,上板体422的折角处逐渐和限位套433脱离。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装置43包括升降设置在立柱41上的升降柱431、设置在立柱41和升降柱431之间且实现调节升降柱431的高度的第二高度调节机构432、设置在升降柱431上端且在上板体422向上运动过程中实现套设在相邻的上板体422的折角处的限位套433,位于端部的固定装置43具有一个限位套433,位于中部的固定装置43具有两个分别对应两个相邻上板体422的折角处的限位套433。升降柱431下端设置有穿出立柱41底部的螺纹轴4311,第二高度调节机构432包括设置在升降柱431上且不影响限位套433和上板体422的扣合的限位环4321、套设在升降柱431上且抵紧限位环4321和立柱41之间的第三压缩弹簧4322、螺纹连接在螺纹轴4311上且实现抵紧在立柱41底部的调节手轮4323。

实施效果:侧板42包括下板体421、上板体422和中间板体423,通过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4调节中间板体423相对下板体421的高度以实现对侧板42的整体高度进行调节,固定装置43包括升降柱431、第二高度调节机构432和限位套433,在侧板42的高度调节后,通过第二高度调节机构432调节升降柱431的高度以实现对限位套433的高度进行调整,以使得限位套433的高度能适配上板体422的折角处的所在高度以实现套设固定;同时在侧板42使用过程中,因上板体422顶部两个折角处分别通过两个固定装置43的限位套433进行限位,此时可通过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4带动上板体422小幅度升降,以实现上板体422和两个限位套433的连接和脱离;另外升降柱431、限位套433连接在上板体422的折角处,可实现对侧板42进行加固,提高整个侧挡4的结构稳固性。因第一高度调节机构424带动上板体422小幅度升降,以实现上板体422和两个限位套433的连接和脱离的操作较为不便,此时通过伸缩轴4231、第一压缩弹簧425、拉手4222的设置,当拉手4222向下拉以使得上板体422克服第一压缩弹簧425的弹力向下运动过程中,上板体422的折角处逐渐和限位套433脱离,从而可打开侧板42,同理在松开拉手4222时,上板体422在第一压缩弹簧425复位作用下可实现嵌入在限位套433内进行限位,从而可固定侧板42。

实施例2:一种半挂车主框架,如图1到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立柱41靠近侧板42的位置设置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槽411,中间板体423顶部两侧伸缩设置有实现嵌入在限位槽411内的限位轴4233,中间板体423和限位轴4233之间设置有驱使限位轴4233朝向远离限位槽411的方向运动的第二压缩弹簧4234,上板体422、中间板体423和两个限位轴4233之间设置有在上板体422向下运动过程中使得限位轴4233和与限位槽411相脱离且在上板体422向上运动过程中使得限位轴4233逐渐嵌入到限位槽411内的联动机构426。

如图4所示,联动机构426包括设置在上板体422底部中间的连接基座4261、对称设置在连接基座4261两侧的第一锲型块4262、设置在限位轴4233端部且与第一锲型块4262相抵触的第二锲型块4263,当第一锲型块4262向下运动时,第二锲型块4263朝向靠近连接基座4261的方向运动。同时两个立柱41上设置有驱使限位轴4233克服第二压缩弹簧4234的作用力并逐渐回缩到中间板体423内的引导斜面412,在中间板体423伸缩过程中,限位轴4233均处于引导斜面412所在的范围内。

实施效果:因侧板42和立柱41之间仅在上板体422和限位套433之前存在连接关系,此时两者的连接稳定性相对较差,此时通过联动机构426的设置使得在上板体422的折角处和限位套433连接时,限位轴4233可嵌入在限位槽411内进行加固,此时在上板体422向下运动与限位槽411相分离后,限位轴4233也与限位槽411相分离,最终实现提高侧板42和立柱41的连接稳定性。在上板体422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一锲型块4262和第二锲型块4263的接触面出现变化,以使得第二锲型块4263、限位轴4233和第二压缩弹簧4234的作用下朝向靠近连接基座4261的方向运动,以使得限位轴4233逐渐脱离限位槽411以实现打开侧板42,反之在侧板42固定时也不影响侧板42的安装固定。

实施例3:一种半挂车主框架,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引导斜面412,但拉手4222铰接设置在上板体422上,第二锲型块4263上设置有挂钩427,当上板体422克服第一压缩弹簧425的弹力向下运动以实现和限位套433相脱离的过程后,拉手4222转动后可嵌入在挂钩427上且在第一压缩弹簧425复位作用下实现抵紧,且此状态时上板体422转动过程中不与限位套433出现干涉。

实施效果:在实现打开侧板42后,使得拉手4222连接在两个挂钩427上以阻止第一压缩弹簧425完全复位,从而在关闭侧板42时无需进行向下拉动拉手4222以使得上板体422向下运动的操作,提高操作便捷性;同时在侧板42打开后自然垂落时,拉手4222的设置可提高上板体422和中间板体423的连接稳定性。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撑壁连杆机构的管道清淤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 一种管道清淤机器人
  •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排污机器人系统及其清淤排污的方法
  • 管道清淤用机器人及具有该机器人的管道清淤系统
  • 一种管道清淤方法及管道清淤机器人
技术分类

0612011655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