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智能调控电梯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4:49


一种智能调控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调控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能够大大提高人们在不同楼层之间移动的速度,且能够大大减小人们在楼层之间移动的运动量。

但是目前的电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满载检测,现在的满载检测一般通过重量判断是否超重,一般电梯内满载之后,电梯的控制器将会使得电梯直接到达电梯内乘客需要到达的楼层,而不会再在其余楼层进行停靠,但是实际生活中由于不同人的身高以及体重的差异,通常会出现电梯内可用空间已经让乘客无法继续进入,但是电梯的负载未达到警戒值,例如当电梯内多是女生,由于女生体重较轻,电梯内剩余空间不足,但是电梯未超重的情况,这将会使得当有人需要乘坐电梯时,电梯依旧在该楼层停靠,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这将会出现电梯一楼一停的状况,且在人员满载的情况下,电梯内的空气质量大大的减低,而这种情况下乘客又将长时间处在电梯内,这样将会使得电梯内乘客的体验极差,同时一楼一停的方式将会使得电梯在高峰期的运客效率大大减低。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调控电梯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调控电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调控电梯,包括厢体以及对电梯状态进行反馈的信号器,所述厢体内顶壁设有多组换气风扇,所述厢体设有与厢体滑动连接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通过多组第一弹簧与厢体内底壁相连接,所述厢体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对支撑板负载重量进行检测的触点,所述支撑板内设有多个对于电梯内乘客数量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所述支撑板内设有通过检测机构进行控制的液压机构,所述液压机构与触点共同控制信号器的工作,所述液压机构上连接有控制换气风扇功率大小的变阻机构。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所述检测机构由滑动板、伸缩杆以及液压杆组成,所述滑动板底端通过伸缩杆以及液压杆实现与支撑板相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所述液压机构由液压管、液压腔、液压板以及限位环组成,所述液压管与液压杆内部连通设置,所述液压管另一端与液压腔连通设置,所述液压板密封滑动连接在液压腔内,所述限位环固定连接在液压腔内。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所述所述液压腔以及液压杆内部盛有液压油。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所述变阻机构由固定环以及滑动杆组成,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在液压板上,所述滑动杆一侧通过液压板与换气风扇电性连接,所述滑动杆另一端通过固定环与换气风扇所在电路连通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电梯负载满载时,支撑板将会在负载作用下向下移动,当支撑板与触点接触时,触点将会使得信号器发出信号,进而实现电梯控制系统接收信号之后使得电梯只会在电梯内的乘客需要到达的楼层进行停靠。

当人员电梯内负载未满载但电梯内的人员较多没有空余空间使得乘客继续进入时,此时电梯内大部分的滑动板都将会被踩踏,滑动板将会实现将液压杆内的液压油压入至液压腔,进而实现在液压油的作用下液压板将会移动并且对于使得挤压件触发,进而使得信号器发出信号,使得电梯能够只会在电梯内的乘客需要到达的楼层进行停靠,避免出现一楼一停的状况。

本发明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对于电梯内的负载以及电梯内人员的踩踏面积共同对于电梯内的环境进行判断,进而能够避免出现电梯内满客但未过载的情况下还一楼一停等情况,进而能够提高电梯实际的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支撑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伸缩杆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液压杆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调控电梯中元件电性连接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厢体、2信号器、3换气风扇、4支撑板、5第一弹簧、6触点、7检测机构、71滑动板、72伸缩杆、721固定筒、722移动杆、723第二弹簧、724滑槽、73液压杆、731连接筒、732压动杆、733密封板、734密封槽、8液压机构、81液压管、82液压腔、83液压板、84限位环、9变阻机构、91固定环、92滑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6所示,一种智能调控电梯,包括厢体1以及对于电梯状态反馈的信号器2。

当信号器2开始工作时,即表示电梯处于满载的状态,电梯内的控制系统接收到信号器2的信号之后将会只根据电梯内的乘客的需求进行停靠,而不会受电梯外人员的需求而停靠。

如图1所示,厢体1设有与厢体1滑动连接的支撑板4,支撑板4底端通过多组第一弹簧5与厢体1内底壁相连接,厢体1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对支撑板4负载重量进行检测的触点6。

触点6为压敏电阻材料,触点6与信号器2串联设置,当支撑板4与触点6相接触时,触点6受到挤压自身阻值大大变小,进而将会使得触点6所在电路将会处于连通的状态,进而实现信号器2将会发出信号,提示电梯已经满载。

支撑板4内设有多个检测机构7,如图2所示,检测机构7由滑动板71、伸缩杆72以及液压杆73组成,滑动板71底端通过伸缩杆72以及液压杆73实现与支撑板4相连接。

多个滑动板71相抵设置,滑动板71表面为正六边形结构,进而实现多个滑动板71之间能够很好的连接而不会有缝隙。

如图4所示,伸缩杆72由固定筒721、移动杆722以及第二弹簧723组成,固定筒721与支撑板4固定连接,移动杆722与滑动板71固定连接,固定筒721内设有滑槽724,移动杆722滑动连接在固定筒721内,第二弹簧723上下两端分别与移动杆722底壁以及滑槽724底壁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液压杆73由连接筒731、压动杆732以及密封板733组成,连接筒731底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上,连接筒731内设有密封槽734,密封板733滑动连接在密封槽734内,压动杆732与密封板733固定连接,压动杆732顶端与滑动板71相连接。

密封板733在密封槽734内的移动行程为8mm,进而实现滑动板71能够上下移动的最大行程差为8mm,进而避免相邻的滑动板71之间的高度差过大导致乘客在厢体1内活动不便等情况,且滑动板71的厚度大于8mm。

支撑板4内设有通过检测机构7进行控制的液压机构8,液压机构8由液压管81、液压腔82、液压板83以及限位环84组成。

液压腔82内部盛有液压油,液压管81与液压杆73内部连通设置,液压管81与密封槽734连通设置,液压管81另一端与液压腔82连通设置。

液压板83密封滑动连接在液压腔82内,限位环84设置在液压腔82侧壁上,且限位环84位于液压板83远离液压管81的一侧,限位环84为压敏电阻材料,限位环84与信号器2串联设置。

当大部分的滑动板71被向下踩压时,此时多个滑动板71内的液压油将会被挤入液压腔82内,且液压油将会使得液压板83移动至与限位环84相抵处,进而实现限位环84被挤压,限位环84电阻迅速减小,限位环84所在电路将会处于导通状态,进而实现信号器2开始工作。

厢体1内顶壁设有多组换气风扇3,液压机构8上连接有控制换气风扇3功率大小的变阻机构9。

变阻机构9由固定环91以及滑动杆92组成,滑动杆92固定连接在液压板83上,滑动杆92一侧通过液压板83与换气风扇3电性连接,滑动杆92另一端通过固定环91与换气风扇3所在电路连通设置。

滑动杆92穿过限位环84与固定环91相抵设置,滑动杆92为电阻均匀的电阻棒,当液压板83移动至不同位置时,滑动杆92接入液压板83以及固定环91之间的长度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实现接入换气风扇3所在电路的阻值将会不断发生改变。

本发明使用时,首先人员进入电梯之后,人员将会通过踩踏使得滑动板71向下移动,滑动板71向下移动时,与下压的滑动板71固定连接的液压杆73内的液压油将会被挤入到液压腔82中,进而实现液压腔82内的液压板83将会在液压油的作用下朝着限位环84的方向移动。

当电梯内的人员越多时,电梯内被下压的滑动板71数量越多,进而实现密封板733与固定环91之间的距离越小,进而实现滑动杆92接入换气风扇3所在电路的长度越小,进而实现换气风扇3两端的电压越大,换气风扇3的功率越大,进而能够随电梯内人员的数量使得换气风扇3功率一同发生改变,进而确保电梯内的始终具有较好的空气质量且能够在人员较少时减小换气风扇3的功率,进而起到节能的作用。

同时当电梯重量满载时,支撑板4将会向下移动至与触点6相抵的状态,进而实现触点6电阻将会大大减小,进而实现触点6所在电路将会处于导通的状态,参照图6,进而实现触点6-信号器2的支路导通,进而实现信号器2开始工作,进而实现电梯的控制系统接收到信号器2的信号后使得电梯只会在电梯内的乘客需要到达的楼层进行停靠。

当电梯重量为满载,但是电梯内没有足够的空间使得乘客继续进入时,此时电梯内人员数量足够多,进而实现此时液压腔82内的液压板83将会与限位环84相抵,进而实现此时限位环84电阻将会大大减小,参照图6,进而实现限位环84-信号器2所在支路处于导通状态,进而实现信号器2开始工作,而实现电梯的控制系统接收到信号器2的信号后使得电梯只会在电梯内的乘客需要到达的楼层进行停靠。

此时能够避免电梯出现电梯内无空间使得乘客继续进入,但是电梯还是会受到外部乘客的控制使得电梯出现一层一停的状况,从而能够实现使得电梯在高峰期能够更加智能化的对于电梯内的环境进行判定,使得电梯实际的运输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智能调控电梯
  • 一种升降式电梯智能空调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227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