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9:35


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现阶段最先进和理想的治疗手段是介入疗法。介入疗法是采用微创方法并融合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达到治疗效果的新兴学科,对病人的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性高。

对于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常用到支架,支架通过微小创口或人体自然腔道输送到病灶位置然后调整释放。其中,部分覆膜支架在具体的制作,装载,释放和调整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支架束缚工艺。束缚工艺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将支架压缩束缚并定型到所需要的尺寸,在适当的时候解除束缚利用支架自身弹性恢复原有形状。其优点是可以将支架压缩到尽量小的尺寸减小占用输送器具的尺寸空间,还可以在释放过程中起到半释放(径向尺寸缩放一部分)的效果,能够保证血液流通还具有调整空间。

目前使用的束径工艺有线环依次捆缚再用金属丝统一固定释放;还有使用完整的高分子管材完全包缚等方法。

以上方法中的固定线环的金属丝需要贯穿整个支架头尾端,且释放时必须撤出很长距离满足所有线环解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释放容易的覆膜支架、输送系统以及输送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覆膜支架,包括:

覆膜支架本体,呈筒状;

束缚机构,包括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线束组件;各所述线束组件均能够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轴向延伸而提供一连接孔;任意相邻两所述线束组件中,分别为第一线束组件和第二线束组件,所述第一线束组件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轴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线束组件处,所述第二线束组件穿过所述第一线束组件的所述连接孔而实现连接;

多个所述线束组件均沿同一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线束组件至所述第二线束组件延伸的方向,位于末端的所述线束组件的连接孔供牵拉导丝穿过;

在多个所述线束组件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轴向依次连接时,各所述线束组件均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径向收缩,而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沿径向收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组件均位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内;

各所述线束组件均包括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牵拉线束和至少一固定线束,所述固定线束的两端均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牵拉线束的两端均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牵拉线束能够穿过所述固定线束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所围合形成的线孔,并沿轴向延伸至与其相邻的所述线束组件处,并提供所述连接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所述线束组件中,各所述固定线束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内周壁之间形成该固定线束的线孔;

所述固定线束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固定线束的线孔重叠的部分构成供所述牵拉线束穿过的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经所述束缚机构收缩后的直径与所述固定线束的长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束缚机构收缩所述覆膜支架本体时,所述覆膜支架本体收缩后的直径及相邻两所述线束组件组之间的轴向距离之和与所述牵拉线束的长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组件位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外周;

所述线束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外周固定连接,且其中部区域以所述第一端为起点绕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周向一圈后回到所述第一端,并穿过所述线束组件与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外周之间围合形成的线孔后向远端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组件的两端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组件的两端沿所述覆膜支架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组件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包括支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架表面的覆膜;

所述线束组件与所述支架连接或所述覆膜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沿轴向排布的多个支撑圈,各所述支撑圈呈环状结构,且所述支撑圈包括多个呈角度依次相连的支撑杆并能够沿周向开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覆膜支架及与所述覆膜支架配合的输送装置;所述覆膜支架采用如上所述的覆膜支架;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鞘管,其内部中空,用于装载收缩后的所述覆膜支架;

牵拉导丝,位于所述输送鞘管内;所述牵拉导丝的近端伸出所述输送鞘管,所述牵拉导丝的远端穿过所述覆膜支架其中一端的所述线束组件的连接孔,以控制所述覆膜支架的半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包括支架和覆膜,所述支架包括伸出所述覆膜远端的多个延长部;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

控制导丝,位于所述输送鞘管内,并沿所述输送鞘管的轴向延伸;所述控制导丝的近端伸出所述输送鞘管;

固定锚,位于所述输送鞘管的远端,并与所述控制导丝的远端连接;

端头,卡接于所述固定锚的远端;

多个连接丝,与多个所述延长部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连接丝的近端与所述固定锚的远端固定连接,各所述连接丝的远端穿过所述延长部后与所述固定锚共同卡入所述端头内;

在所述控制导丝向近端移动时,带动所述固定锚向近端移动,而使所述固定锚和所述连接丝脱离所述端头,解除对所述延长部的束缚,完成后释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输送方法,用于输送覆膜支架,所述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如上所述的覆膜支架;

沿所述覆膜支架轴向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将所述线束组件连接而使所述覆膜支架沿径向收缩;

提供一牵拉导丝,使所述牵拉导丝的轴向沿所述覆膜支架的轴向延伸;所述牵拉导丝的远端穿过所述覆膜支架第二端端部的所述线束组件的连接孔,所述牵拉导丝的近端伸出所述覆膜支架的第一端;

提供一内部中空的输送鞘管,将所述牵拉导丝以及压缩后的所述覆膜支架装入所述输送鞘管内,所述牵拉导丝的近端伸出所述输送鞘管;

将所述输送鞘管、所述牵拉导丝以及所述覆膜支架一起输送至目的地;

将所述输送鞘管向近端方向撤出,使所述覆膜支架从所述输送鞘管内释放;

将所述牵拉导丝向近端移动,解除对所述覆膜支架远端端部的所述线束组件的连接,使各所述线束组件由第二端至第一端依次释放,完成半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支架本体包括支架和覆膜,所述支架包括伸出所述覆膜远端的多个延长部;

在将所述覆膜支架装入所述输送鞘管后,还包括:

提供固定锚,固定于所述固定锚近端的控制导丝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锚远端的多个连接丝;将各所述连接丝的远端一一对应穿过所述延长部,将所述控制导丝穿过所述输送鞘管内,并伸出所述输送鞘管的近端;

提供一端头,将多个所述连接丝与所述固定锚共同卡入所述端头内;

在完成所述覆膜支架的半释放后,还包括:

将所述控制导丝向近端移动,带动所述固定锚向近端移动,解除所述固定锚以及所述连接丝与所述端头之间的连接,解除对所述延长部的束缚,完成后释放。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的覆膜支架包括覆膜支架本体和束缚机构,束缚机构包括沿覆膜支架本体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线束组件,各线束组件均能够沿覆膜支架本体的径向延伸,进而使覆膜支架本体能够沿径向收缩。其中任意相邻两所述线束组件中,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能够沿覆膜支架本体的轴向延伸至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处,且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提供一连接孔以供位于远端的所述线束组件穿过而实现连接,进而实现多个线束由近端至远端的串联连接,该串联连接方式为线束组件与线束组件之间的活扣相连。且位于远端端部的所述线束组件收缩后的连接孔供牵拉导丝穿过,而实现对收缩后的覆膜支架的约束,即通过单一结点就实现了覆膜支架的稳固。因此,该覆膜支架能够通过牵拉导丝向近端移动较短的距离而实现对覆膜支架的释放,且释放时,一环一环的解开,如同发生链式反应,使得该覆膜支架的释放方便。进一步地,由于覆膜支架的上述优点,使得具有该覆膜支架的输送系统具有自动解锁,释放动作小,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覆膜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方向视图。

图2是本发明覆膜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方向视图。

图3是本发明覆膜支架第一实施例中线束组件的收缩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线束组件继续收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线束组件继续收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相邻两线束组件进行收缩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覆膜支架第一实施例中覆膜支架由近端至远端收缩过程中支架变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线束组件变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覆膜支架进一步收缩过程中支架变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线束组件变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中其中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中另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中又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覆膜支架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的覆膜支架收缩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的覆膜支架完全收缩并通过牵拉导丝稳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A处的放大图。

图18是图16中B处的放大图。

图19是输送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的输送系统除去输送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输送系统与覆膜支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C处的放大图。

图23是图21中D处的放大图。

图24是输送系统中的输送鞘管撤离覆膜支架后在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覆膜支架半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覆膜支架后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覆膜支架;11、覆膜支架主体;111、支架;1111、近端支撑圈;1112、远端支撑圈;1116、大波谷;1117、小波谷;1118、延长部;112、覆膜;121、第一固定线束;122、第二固定线束;123、第三固定线束;124、牵拉线束;126、线孔;127、连接孔;

21、覆膜支架主体;22、线束组件;

31、覆膜支架主体;32、线束组件;327、连接孔;

51、输送鞘管;52、牵拉导丝;53、控制导丝;54、固定锚;55、端头;

8、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可用于微创伤介入疗法,例如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输送系统包括覆膜支架和输送装置,覆膜支架能够沿径向收缩而减小尺寸即实现束缚效果,输送装置能够装载束缚后的覆膜支架并将其输送至目的地。且输送装置撤回后,覆膜支架在生物体腔道内的释放较方便。

以下具体说明该输送系统的覆膜支架及输送装置。

为便于表述,本文中定义近端是指远离心脏位置的一端,远端为靠近心脏位置的一端。

覆膜支架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包括覆膜支架本体11和束缚机构。

覆膜支架本体11包括支架111和设置于支架111表面的覆膜112。

支架111包括多个支撑圈,且多个支撑圈沿轴向方向排布并使整体呈筒状。

各支撑圈均呈环形,并沿周向设置一整圈。各支撑圈均能够沿径向方向收缩或展开,进而使支架111能够沿径向收缩或展开。

具体地,各支撑圈均包括多个呈角度依次相连的支撑杆。本申请中,“呈角度相连”是指相互连接并且形成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多个支撑杆依次相连而形成具有起伏的波浪形式,使支撑圈能够沿周向开合。

本实施例中,定于位于远端端部的支撑圈为远端支撑圈1112,其余支撑圈均为近端支撑圈1111。支架111包括多个近端支撑圈1111和一远端支撑圈1112,以下对近端支撑圈1111和远端支撑圈1112进行具体介绍。

其中,任意两支撑杆朝向近端的连接点构成波峰,任意两支撑杆朝向远端的连接点构成波谷。

多个近端支撑圈1111的结构相同。具体地,近端支撑圈1111中的各支撑杆的长度相同,并构成正弦波形。

远端支撑圈1112中,支撑杆的长度不完全相同,其为延长波形式。具体地,波峰平齐,波谷包括在周向上交替布置的大波谷1116和小波谷1117。表现为,沿周向方向的设置顺序为:……小波谷1117→大波谷1116→小波谷1117→大波谷1116……。

其中,大波谷1116在远端方向超出小波谷1117,即大波谷1116相对于小波谷1117向远端延长。具体表现为:支撑杆包括短支撑杆和长支撑杆,两短支撑杆相连构成小波谷1117,两长支撑杆相连构成大波谷1116。长支撑杆的长度大于短支撑杆的长度。

大波谷1116向远端超出小波谷1117的部分构成延长部1118。本实施例中,延长部1118的数量为三个。

其他实施例中,支架111的多个支撑圈的波浪形还可以是其他波形,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而设置。

支架111的材质为镍钛合金丝。镍钛合金丝具有高弹性和形状记忆特性,因此,支架111能够沿径向收缩,并能够恢复成原形。

支架111可由模具和热处理工艺定型而成。

支架111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再与覆膜112连接,也可以是多个支撑圈分别与覆膜112连接。

覆膜112位于支架111的内周或外周。

具体地,覆膜112的材质为涤纶纤维布。

覆膜112的制作过程如下:

依据覆膜支架1的尺寸,裁剪出相应大小的涤纶纤维布,再将其采用丝线缝合成一筒状。

覆膜112在与支架111连接时,将覆膜112包缚在支架111内部或外部并将两者缝合在一起,构成覆膜支架本体11。

束缚机构设置于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以对覆膜支架本体11进行收缩。

具体地,束缚机构包括沿覆膜支架本体11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线束组件,各线束组件均能够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径向收缩而使覆膜支架本体11沿径向收缩。

本实施例中,覆膜支架本体11的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有多个线束组件。

本实施例中,各线束组件包括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三个固定线束和一牵拉线束124。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线束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其他数量,具体可以依据实际而设置。

具体地,固定线束和牵拉线束124位于同一轴向高度。

各固定线束的两端均与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壁固定连接,且固定线束的两端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固定线束可以与支架111连接,也可以与覆膜112连接。

在束缚机构收缩覆膜支架本体时,固定线束的长度与覆膜支架本体11通过束缚机构收缩后的直径相等。其中,覆膜支架本体11收缩后的直径依据覆膜支架1的具体用途以及操作流程、释放过程的要求确定。

固定线束的中部区域能够相对于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壁靠近或远离。本申请中,固定线束的中部区域并不特指固定线束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正中心位置,而是指在包括固定线束长度方向正中心位置在内的一定长度范围的区域,不包括固定线束长度方向两端端部。

本实施中,固定线束自然状态时,固定线束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周向延伸。在固定线束收缩时,其中部区域向覆膜支架1的轴心靠近,而远离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壁,此时,固定线束与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壁之间围合形成该固定线束的线孔126。

本实施例中,固定线束的材质为镍钛丝。

三个固定线束的线孔126重合的区域构成线束组件的线孔126。

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的三个固定线束分别为第一固定线束121、第二固定线束122和第三固定线束123。

牵拉线束124的两端均与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壁固定连接,且牵拉线束124的两端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牵拉线束124可以与支架111连接,也可以与覆膜112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线束和牵拉线束124均与覆膜112连接。

在束缚机构收缩覆膜支架本体时,覆膜支架本体经束缚机构收缩后的直径及相邻两线束组件组之间的轴向距离之和与牵拉线束的长度相等,即牵拉线束124的长度=2×相邻两线束组件之间的轴向距离+覆膜支架本体11收缩后的直径。

其中,相邻两线束组件之间的轴向距离依据实际需要而设置。

牵拉线束124的中部区域能够相对于覆膜支架本体11的内周壁靠近或远离。本申请中,牵拉线束124的中部区域并不特指牵拉线束124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正中心位置,而是指在包括牵拉线束124长度方向正中心位置在内的一定长度范围的区域,不包括牵拉线束124长度方向两端端部。

本实施例中,牵拉线束124的材质为镍钛丝。

第一固定线束121、第二固定线束122、第三固定线束123和牵拉线束124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周向依次布置,即牵拉线束124位于第一固定线束121和第三固定线束123之间。

线束组件的收缩原理如下:

参阅图3,将第一固定线束121的中部区域、第二固定线束122和第三固定线束123的中部区域同时向覆膜支架本体11的轴心靠近,使第一固定线束121的线孔126、第二固定线束122的线孔126和第三固定线束123的线孔126具有重合部分。

参阅图4,将第二固定线束122的中部区域向轴心靠近,使第二固定线束122同时与第一固定线束121和第三固定线束123具有重合部分,该重合部分构成该线束组件的线孔126。

参阅图5,再将牵拉线束124的中部区域向覆膜支架本体11的轴心靠近,由近端至远端穿过线束组件的线孔126,并向远端延伸。

牵拉线束124与覆膜支架本体11形成一闭环结构,该闭环结构穿过线束组件的线孔126后,该牵拉线束124的远端提供一连接孔127。

束缚机构的束缚原理如下:

参阅图6,相邻两线束组件中,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先进行收缩,且其牵拉线束124向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延伸。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的牵拉线束124不仅穿过该线束组件的线孔126,同时位于远端的牵拉线束124还穿过位于近端的牵拉线束124的连接孔127,实现相邻两线束组件的活扣连接。

即本实施例中,相邻两线束组件中,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为第一线束组件,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为第二线束组件。第一线束组件至第二线束组件的延伸方向为近端至远端。

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线束组件中,还可以是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为第一线束组件,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为第二线束组件。第一线束组件至第二线束组件的延伸方向为远端至近端。

参阅图7、图8、图9和图10,束缚机构的多个线束组件采用上述方式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进而实现多个线束组件的串联连接。且位于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牵拉线束124伸出覆膜支架本体11,并用于与牵拉导丝连接。

束缚机构的释放原理如下:

解除位于远端端部的牵拉线束124与导丝头端的连接,覆膜支架本体11由于支架111的自身弹性而扩张,并带动线束组件的运动,使位于远端的牵拉线束124松开对位于近端的牵拉线束124的约束,进而一环一环的解开,如同发生链式反应,直到覆膜支架本体11半释放过程完成,实现束缚机构对覆膜支架本体11的释放。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束缚机构采用活扣线环,且环环相扣的结构,实现对覆膜支架本体11的束缚。且该束缚机构能够通过对位于远端端部的牵拉线束124的稳定或释放而实现整个覆膜支架1的束缚或释放。

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覆膜入支架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覆膜支架本体21的外周还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而在局部设置线束组件22。

示例性地,参阅图11,仅在覆膜支架主体21的远端设置至少两个线束组件22。

参阅图12,仅在覆膜支架主体21的中部区域设置至少两个线束组件22。

参阅图13,仅在覆膜支架主体21的近端设置至少两个线束组件22。

应用于覆膜支架主体21近端或中间或远端的情景可以但不仅是覆膜支架在对应部位有开窗要求或有分支支架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束缚方案可以让支架在具体应用中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定位和调整。

本实施例中覆膜支架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覆膜支架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14、图15和图16,本实施例与覆膜入支架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束缚机构位于覆膜支架本体31的外周。

束缚机构同样包括沿覆膜支架本体31间隔设置的多个线束组件32。

各线束组件32的两端均与覆膜支架本体31的外周固定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线束组件32的两端沿覆膜支架本体31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端端部之间的连线与覆膜支架本体31的轴线平行。

具体地,线束组件32的材质为镍钛丝。

线束组件32的收缩原理如下:

参阅图17,线束组件32在收缩时,其中部区域以端部为起点绕覆膜支架本体31的周向绕设一周,再回至端部。在线束组件32绕覆膜支架本体31绕设时,线束组件32与覆膜支架本体31的外周之间形成线孔,因此,绕覆膜支架本体一周后的线束组件由近端至远端方向穿过该线孔,并向远端延伸。

由于线束组件32的两端之间的连线与覆膜支架本体31的轴线平行,因此,在线束组件32绕覆膜支架本体31的周向绕设时,所呈现的是两端呈闭环的双股线的形式。在向远端延伸时,线束组件的远端提供一连接孔327。

束缚机构的束缚原理如下:

相邻两线束组件32中,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32先进行收缩,且在收缩完毕后向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32延伸。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32不仅穿过该线束组件32的线孔,同时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32还穿过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32的连接孔,实现相邻两线束组件32的活扣连接。

束缚机构的多个线束组件32采用上述方式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进而实现多个线束组件32的串联连接,如图16所示。且位于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32伸出覆膜支架本体31,提供一连接孔327,以供牵拉导丝穿过,进而实现覆膜支架收缩后的稳固,如图18所示。

束缚机构的释放原理如下:

解除位于牵拉导丝对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32的约束,覆膜支架本体31的远端由于支架的自身弹性而扩张,并带动线束组件32的运动,使位于远端的线束组件32松开对位于近端的线束组件32的约束,进而一环一环的解开,如同发生链式反应,直到覆膜支架本体31半释放过程完成,实现束缚机构对覆膜支架本体31的释放。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束缚机构采用活扣线环,且环环相扣的结构,实现对覆膜支架本体31的束缚。且该束缚机构能够通过对位于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32的稳定或释放而实现整个覆膜支架的束缚或释放。

本实施例中覆膜支架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覆膜支架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线束组件的两端沿覆膜支架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端位于同一轴向高度。

定义线束组件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

线束组件的收缩原理如下:

线束组件在收缩时,其中部区域以第一端为起点,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绕设并回至第一端,在第一端处,线束组件由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穿过线孔,并向远端延伸。

其中,线束组件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均可。

束缚机构的束缚原理以及释放原理均可以参照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覆膜支架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不再详述。

在其他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同一线束组件的两端端部表现为即沿周向间隔设置,同时也沿轴向间隔设置。

在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对于同一覆膜支架,其束缚机构中的多个线束组件可以分别采用覆膜支架第二实施例中的线束组件和第三实施例中的线束组件。例如,第二实施例中的线束组件和第三实施例中的线束组件交替设置,或者覆膜支架靠近近端的几个采用第二实施例中的线束组件,靠近远端的几个采用第三实施例中的线束组件。

输送装置第一实施例

输送装置可以输送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意一覆膜支架。

本实施例中,以输送装置输送第一实施例中的覆膜支架为例进行介绍。

具体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鞘管和牵拉导丝。

输送鞘管呈一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具体地,输送鞘管内由于中空而具有容纳空间,以用于装载收缩后的覆膜支架。

牵拉导丝的轴向沿覆膜支架的轴向延伸,且牵拉导丝的远端穿过覆膜支架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孔,以稳固收缩后的覆膜支架,使覆膜支架保持收缩状态。

牵拉导丝位于输送鞘管内,且其近端伸出输送鞘管的近端,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该输送装置输送覆膜支架的原理如下:

将覆膜支架由近端至远端依次收缩后,将牵拉导丝穿过覆膜支架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孔,稳固收缩后的覆膜支架。

再将牵拉导丝和收缩后的覆膜支架一起装入输送鞘管内,并使牵拉导丝的近端伸出输送鞘管。

将输送装置与覆膜支架一起放入血管内,并输送至目的地。

将输送鞘管向近端方向撤出,使覆膜支架从输送鞘管内释放。具体地,输送鞘管撤离后,还可以通过牵拉导丝继续调整覆膜支架的位置。例如,使覆膜支架的远端与血管的分支下沿对齐。

将牵拉导丝向近端移动,解除对覆膜支架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使各线束组件由远端至近端依次释放,完成半释放。完成半释放后,覆膜支架与血管贴合紧密。

完成释放后,输送鞘管以及牵拉导丝将撤出人体,完成覆膜支架的释放过程。

输送装置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输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参阅图19和图20,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鞘管51、牵拉导丝52、控制导丝53、端头55、固定锚54以及连接导丝。即本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相较于第一实施例增加了控制导丝53、端头55、固定锚54以及连接导丝(图中未示出),增加的结构用于与覆膜支架1配合完成后释放。

参阅图21、牵拉导丝52沿覆膜支架1的轴向延伸,结合图22和图23可知,牵拉导丝52仅仅穿过覆膜支架1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孔127。

继续参阅图20,控制导丝53位于输送鞘管51内,且控制导丝53沿输送鞘管51的轴向延伸。控制导丝53的近端伸出输送鞘管51的近端,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固定锚54位于输送鞘管51的远端,并与控制导丝53的远端连接。

多个连接丝均固定于固定锚54的远端,即连接丝与控制导丝53分列于固定端的远端和近端。

多个连接丝与多个延长部1118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延长部1118的数量为三个,相应地,连接丝的数量也为三个。其他实施例中,延长部1118以及连接丝的数量均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而设置。

各连接丝的近端与固定锚54的远端固定连接。

端头55位于固定锚54的远端,并与固定锚54卡接。具体地,端头55的近端设有凹槽,与固定锚54的远端适配,而实现卡接。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端头55的尺寸沿远端至近端的方向逐渐增大。示例性地,端头55呈锥形。

端头55、固定锚54以及连接丝卡接时,各连接丝的远端穿过延长部后,再与固定锚54共同卡入端头55内。

该输送装置输送覆膜支架1的原理如下:

将覆膜支架1由近端至远端依次收缩后,将牵拉导丝52穿过覆膜支架1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孔127,稳固收缩后的覆膜支架1。

再将牵拉导丝52和收缩后的覆膜支架1一起装入输送鞘管51内,并使牵拉导丝52的近端伸出输送鞘管51。

将控制导丝53由输送鞘管51的远端放入输送鞘管51内,并伸出输送鞘管51的近端。

将固定锚54以及连接丝一起与端头55卡接。

将输送装置与覆膜支架1一起放入血管8内,并输送至目的地。

将输送鞘管51向近端方向撤出,使覆膜支架1从输送鞘管51内释放。具体地,输送鞘管51撤离后,还可以通过牵拉导丝52继续调整覆膜支架1的位置。例如,使覆膜支架1的远端与血管8的分支下沿对齐。

将牵拉导丝52向近端移动,解除对覆膜支架1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使各线束组件由远端至近端依次释放,完成半释放。完成半释放后,覆膜支架1与血管8贴合紧密。

将控制导丝53向近端移动,带动固定锚54向近端移动,解除固定锚54以及连接丝与端头55之间的连接,解除对延长部1118的束缚,完成后释放。

具体地,连接丝解除对延长部1118的束缚后,延长部1118在其自身的弹性作用下伸展开,从而完成覆膜支架1的后释放。

完成后释放的覆膜支架1,其远端与血管8的内壁贴合。

输送鞘管51、牵拉导丝52等将撤出人体,完成覆膜支架1的释放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输送方法,以输送系统第二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

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覆膜支架1由近端至远端依次收缩,并将牵拉导丝52穿过覆膜支架1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孔127,以稳固收缩后的覆膜支架1。

S2、将牵拉导丝52和收缩后的覆膜支架1一起装入输送鞘管51内,并使牵拉导丝52的近端伸出输送鞘管51。

S3、将控制导丝53由输送鞘管51的远端放入输送鞘管51内,并伸出输送鞘管51的近端。

S4、将固定锚54以及连接丝一起与端头55卡接。

S5、将输送装置与覆膜支架1一起放入血管8内,并输送至目的地。

S6、将输送鞘管51向近端方向撤出,使覆膜支架1从输送鞘管51内释放。

具体地,参阅图24,输送鞘管51已撤离覆膜支架1处,此时,覆膜支架本体11与血管8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输送鞘管51撤离后,还可以通过牵拉导丝52继续调整覆膜支架1的位置。例如,使覆膜支架1的远端与血管8的分支下沿对齐。

S7、将牵拉导丝52向近端移动,解除对覆膜支架1远端端部的线束组件的连接,使各线束组件由远端至近端依次释放,完成半释放。

具体地,参阅图25,线束组件已解除对覆膜支架本体11的约束,覆膜支架本体11由于其自身弹性,已伸展开,而使覆膜支架本体11的外周与血管8的内周壁贴合。即完成半释放后,覆膜支架1与血管8贴合紧密。

参阅图26,此时覆膜支架本体11的延伸部1118由于连接丝依然卡接于端头55中,因此,延伸部1118还未释放。

S8、将控制导丝53向近端移动,带动固定锚54向近端移动,解除固定锚54以及连接丝与端头55之间的连接,解除对延长部1118的约束,完成后释放。

具体地,参阅图27,连接丝解除对延长部1118的约束后,延长部1118在其自身的弹性作用下伸展开,从而完成覆膜支架1的后释放。

S9、完成后释放的覆膜支架1,其远端与血管8的内壁贴合。

其中,完成释放后,将输送鞘管51、牵拉导丝52、端头55、固定锚54等撤出人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方案,可以相互适用。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相关技术
  • 覆膜支架、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及覆膜支架的装载方法
  • 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24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