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4:54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核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核电站的安全级仪控系统设计中,其系统需求具有可追溯性、来源多和数量大等特点,为了避免造成需求的实现过程无法追踪、系统的设计开发偏离保护系统的需求,进而导致部分安全功能的缺陷或丧失等严重后果,需要有效管理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

相关技术中,可采用静态追踪和动态追踪两种方式实现需求跟踪,但是采用静态追踪方式,其时间和人力成本大,易引入人因失误,效率低下;采用动态追踪方式,其算法复杂,实现困难,若算法及系统不完善,导致生成的需求跟踪关系准确度不高,容易出现系统性偏差,人工纠错成本大。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该方法通过静态跟踪方式与动态跟踪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管理,提高了维护需求管理的效率,有效减轻了需求管理的负担。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所述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确定为所述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确定为所述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所述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所述需求的信息,并判断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所述目标用户修正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之后判断所述规则跟踪与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若所述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则保持所述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若所述准确率低于所述目标阈值,则修正所述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可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并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目标用户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之后判断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包括NPL部分,若识别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保持原有算法;若低于准确率阈值,需要人工修正改进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该方法通过静态跟踪方式与动态跟踪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管理,提高了维护需求管理的效率,有效减轻了需求管理的负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包括:需求追踪,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文件体系,定义文件的需求追踪关系;需求状态追踪,用于查询所述需求及所处状态和能够对所述需求的状态历史进行追踪;需求变更控制,用于根据所述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对所述需求的变更进行控制;版本控制,用于需求文件内的所有需求确定后,确定所述需求文件的版本,并同时确定所述需求文件的基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包括:根据所述需求文件体系,确定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根据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创建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原则;根据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原则,创建所述需求追踪矩阵,并应用所述需求追踪矩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为所述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包括:接收到需求变更请求或接收到对所述需求的意见时,确定为所述事件触发跟踪事件;将所述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对所述发生变更的需求进行人工判别。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包括:根据所述需求的属性以及预先建立的所述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判断所述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包括:确定所述需求的属性相匹配后,对所述需求自身依次进行需求分类的属性匹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所述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所述需求的信息,以实现所述动态跟踪方法之后,切换为所述静态跟踪方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创建模块,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触发模块,用于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所述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发送模块,用于确定为所述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判断模块,用于确定为所述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所述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识别模块,用于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所述需求的信息,并判断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所述目标用户修正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评价及修正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规则跟踪与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若所述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则保持所述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若所述准确率低于所述目标阈值,则修正所述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可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并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目标用户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之后判断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包括NPL部分,若识别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保持原有算法;若低于准确率阈值,需要人工修正改进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由此通过静态跟踪方式与动态跟踪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管理,提高了维护需求管理的效率,有效减轻了需求管理的负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需求跟踪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创建需求追踪矩阵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对需求定义属性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国内外多个核电站的安全级仪控系统设计中,其系统需求具有可追溯性、来源多和数量大等特点。如果不能有效管理这些需求,将会造成需求的实现过程无法追踪、系统的设计开发偏离保护系统的需求,进而导致部分安全功能的缺陷或丧失等严重后果,这对于核电站是不可接受的。为了避免发生上述严重后果,需引入有效的需求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需求管理是需求工程的主要组成内容,原属于软件工程的一部分。由于核电工程的文件体系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软件工程,以及上文中提到缺失需求管理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故需求管理也被引入到核电仪控系统设计中,尤其是安全级仪控系统(主要是反应堆保护系统)。

在实际的需求管理和维护中,维护需求追踪关系占有很大比重。同时,需求管理的其他三方面内容(状态追踪、变更控制和版本控制)与需求追踪都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如果能做好需求追踪,在很大程度上就保证了需求管理的有效性。

静态追踪和动态追踪是需求追踪的两种方法。各行业目前仍普遍采用静态追踪方法,包括追踪矩阵、追踪图及交叉引用等,其追踪关系只能静态表示,需要设计人员手动生成,无法自动生成。在实际的应用经验中,静态追踪具有易引入人因失误和时间成本大等问题。尤其是在规模和周期都较大的项目中,若采用静态追踪方法,对于需求追踪关系的维护已成为一个巨大负担。在核电站仪控系统设计项目中,一直采用的是静态追踪方法,所以在核电仪控项目中,采用静态方法建立需求追踪关系可以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静态追踪方法的不足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与静态追踪相比,动态追踪是在2005年需求工程大会上被提出,与静态追踪不同的是,需求追踪关系的建立是自动化实现的,且在需求变更时可以根据追踪关系进行变更提醒。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需求追踪面临的维护困难、易出错和成本高等问题,也是当前需求追踪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当前动态追踪方法主要包括基于信息检索(IR)、基于规则和基于事件触发等多种追踪方法。虽然动态追踪优点不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主要是因为不同行业的需求的表述特点存在诸多差异,导致没有通用易实践的方法;对应的算法复杂,若算法出错,将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在需求的结构和维度发生变化时,算法也需要调整,在调整时也可能引入人因失误,从而影响需求追踪关系的建立。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的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该装置可应用于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上,该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可配置在电子设备上。其中,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PC机或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PAD、个人数字助理等具有各种操作系统的硬件设备)。

如图1所示,该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方法包括:

S110,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通过预先建立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

其中,所述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包括:需求追踪,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文件体系,定义文件的需求追踪关系;需求状态追踪,用于查询需求及所处状态和能够对需求的状态历史进行追踪;需求变更控制,用于根据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对需求的变更进行控制;版本控制,用于需求文件内的所有需求确定后,确定需求文件的版本,并同时确定需求文件的基线。

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文件体系,确定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根据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创建追踪矩阵的原则,根据追踪矩阵的原则,创建需求追踪矩阵,并应用需求追踪矩阵。具体的实现过程可参考后续实施例。

S120,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

S130,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接收到需求变更请求或接收到对需求的意见时,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事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以使目标用户对发生变更的需求进行人工判别。

可理解为,当新的需求变更请求出现,或者是有权限的人员对某条需求提出意见时,可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事件,根据需要变更的需求内容或/和其标识编码,定位至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需求的具体位置,或在系统中录入对某条需求意见后,根据需求的流程属性“目标用户”信息,通过系统自动向其发出通知,目标用户接到通知后,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即对发生变更的需求进行人工判别。

S140,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根据所述需求的属性以及预先建立的所述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

例如,需求的属性包括但不仅限于设计阶段、文件名称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需求的属性匹配后,进行下一步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

其中,可通过对需求自身依次进行需求分类的属性匹配以实现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

S150,匹配时,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并确认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匹配时,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并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目标用户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

例如,需求的信息包括需求的语法、词性和结构等信息。

举例而言,判断需求自身属性匹配时,自然语言处理NLP可按照核电厂仪控系统需求的特点,定义算法,以识别需求的语法、词性和结构,进行最后一步的自动对应,给出建议并标识出来。

在本申请的一个是实施例中,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或判断需求自身属性不匹配时,则继续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直至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需求自身属性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是实施例中,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以实现动态跟踪方法之后,需要切换为静态跟踪方式,并由目标用户对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进行确认和修正,即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人工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

S160,判断规则跟踪与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是否低于目标阈值。

S170,若是,则修正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若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则保持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也就是说,在实现动态跟踪方式之后,可判断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PL部分,若判断规则跟踪与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则保持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若低于目标阈值,则人工修正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可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并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目标用户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之后判断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包括NPL部分,若识别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保持原有算法;若低于准确率阈值,需要人工修正改进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该方法通过静态跟踪方式与动态跟踪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管理,提高了维护需求管理的效率,有效减轻了需求管理的负担。

为了本领域人员更容易理解本申请,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可以包括:

S210,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

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包括:需求追踪,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文件体系,定义文件的需求跟踪关系;需求状态追踪,用于查询需求及所处状态及能够对需求的状态历史进行追踪;需求变更控制,用于根据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对需求的变更进行控制;版本控制,用于需求文件内的所有需求确定后,确定需求文件的版本,并同时确定需求文件的基线。

其中,需求文件体系可理解为需求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文件进行表述,为了便于进行需求管理,可预先建立需求文件体系。

例如,可参考IEC61513标准中的系统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和内容,通常保护系统的文件体系分为以下四类:总体需求类文件、功能和系统设计类需求文件、软件和硬件设计类需求文件、系统实现和集成文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建立需求文件体系后,可定义文件的需求跟踪关系,例如,需求跟踪关系可如图3所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需求状态是需求的属性之一,对于保护系统需求,需求状态包括但不仅限于已创建且通过需求跟踪、已创建且未通过需求跟踪、被删除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需求变更控制,用于根据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对需求变更进行控制,可理解为参考实际的核电项目设计经验,保护需求管理系统的需求变化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没有对需求变更进行控制,那将导致需求更新失控,无法维护需求跟踪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对每一次的需求变更进行控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版本控制,用于需求文件内的所有需求确定后,确定需求文件的版本,并同时确定需求文件的基线,可理解为版本控制是需求管理系统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当需求文件内的所有需求确定后,应确定此需求文件的版本,并同时确定此需求文件的基线。

S220,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文件体系,确定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之后根据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创建追踪矩阵的原则,然后根据追踪矩阵的原则,创建需求追踪矩阵,并应用需求追踪矩阵。为了本领域人员更容易理解本申请,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具体地实现方式可如图4所示:

S410,根据需求文件体系,确定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通过定义需求标识,需求冻结以及需求追踪确定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其中,定义需求表示可理解为每一条需求创建一个唯一编码,便于后续辨识和追踪;需求冻结可理解为执行变更请求并进行验证通过后,冻结需求的内容;需求追踪,可理解为需求冻结后,对需求文件体系内的所有需求建立追踪关系,保证每一条需求都被追踪或反向追踪到上游需求。

S420,根据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创建需求追踪矩阵的原则。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原则为:为每一个需求文件创建一个对应的追踪矩阵;追踪矩阵以该文件内的单条需求作为基本单位;追踪矩阵中,应包含所有与基本单位存在直接被跟踪和跟踪关系的上层需求和下层需求。其中,下层的需求是上层需求的子功能、补充说明或实现,且依赖于上层需求。

例如,以功能需求为例,建立的需求追踪矩阵形式如表1:

表1

S430,根据需求追踪矩阵的原则,创建需求追踪矩阵,并应用需求追踪矩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需求追踪矩阵的应于可理解为某一个需求追踪矩阵可用于查阅某一需求以及与其存在直接跟踪关系的上层需求和下游需求;多个需求追踪矩阵共同使用,可查阅需求从上到下设计、实现和说明的过程,即正向跟踪,反之也可以查阅最下层需求和设计对上层需求的层层跟踪关系,即反向跟踪,便于设计、V&V和测试等工作。

S230,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

其中,需求发生变更包括但不仅限于新增、删除或修改。

S240,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接收到需求变更请求或接收到对需求的意见时,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事件,进而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以使目标用户对发生变更的需求进行人工判别。

举例而言,判断新的需求变更请求出现,或有权限的人员对某条需求提出意见时,可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

例如,当上述事件发生时,可根据需要变更的需求内容或/和其标识编码,定位至数据库中需求的具体位置,或在系统中录入对某条需求意见后,根据需求的流程属性“需求负责人”信息,通过系统自动向其发出通知。需求各负责人接到通知后,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即对发生变更的需求进行人工判别。

S250,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

其中,需求的属性可包括但不仅限于设计阶段和文件名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根据所述需求的属性以及预先建立的所述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

也就是说,可先对不同需求间的“设计阶段”和“文件名称”两项属性进行匹配,引入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的“需求跟踪关系”,确认不同需求所在的文件是否存在需求跟踪关系,若存在,进行下一步的属性匹配。

其中,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需求管理系统、需求属性、流程属性。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如图5所示:

510,需求管理系统。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需求管理系统,包括需求跟踪关系,需求的状态信息,变更请求和版本信息的四部分。

其中,需求跟踪关系,即各设计阶段的需求文件之间的跟踪关系和所有需求之间的链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需求追踪关系的维护原则为“一对一”,即一个高层次需求仅被一个下层需求满足,同时该下层需求仅被更下层需求满足。以此类推,最后可实现整个系统的需求跟踪关系可由同一个需求追踪矩阵表达。但在实际的需求管理应用中发现,需求跟踪关系的表现形式,不仅存在“一对一”,还存在大量的“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形式。根据以上实际情况,在维护需求跟踪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这些原则同时适用于静态和动态需求跟踪。

其中,需求变更为修改:在各需求文件执行完成需求变更请求,打上新的基线后,根据需求追踪矩阵,重新确认是否能继续保持原有的需求跟踪关系。若可以保持,维持需求追踪矩阵该部分内容不变;若不能保持,则需要重新确认需求变更请求是否恰当。

其中,需求变更为新增:确认原有的需求能够与新增的需求存在关系;若原有需求未能完全满足新增需求,应增添新的需求来满足和实现,并将新的需求跟踪关系添加到需求跟踪矩阵中。

其中,需求变更为删除:应将该需求从需求追踪矩阵中删除。若对应的下游需求与其存在唯一跟踪关系,应同时将下游需求删除;若下游需求同时跟踪其他上游需求,则仍保留下游需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变更请求包括该变更请求的属性信息,如时间和影响范围等,及变更请求中的需求内容。为了便于应用动态需求跟踪方法,变更请求中要明确写明需要变更的需求内容或其唯一标识编码,便于定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版本信息包括需求所在的文件版本信息,以及历史各版本下的需求文件中对应的需求内容,如修改人、修改时间和修改内容等。

520,需求属性。

为了能高效利用动态跟踪方法,减少系统运行负荷,如图6所示,应对所有需求定义如下的属性。

530,流程属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需求是存在于某一个文件中,而文件在创建时,就已确定是处于某一具体的设计阶段和具体名称,所以这两个标签无需设计人员进行创建。而其他的属性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自定义创建。根据设计的自上向下,由粗到细的原则,上层需求的属性,其数量一定不多于下层需求,以便于后续动态跟踪算法程序的执行。在此特别定义的是,如图4中,需求属性“需求分类2”,一定是“需求分类1”的子属性(如子系统、子功能、组成部分等);“需求分类3”一定是“需求分类2”的子属性。以此类推,“需求分类N”一定是“需求分类N-1”的子属性。

除上述标签外,为提高效率,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还包括流程属性,例如:需求的负责人,对需求的意见,需求变更的原因等。

S260,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确定需求的属性相匹配后,可对需求自身依次进行需求分类的属性匹配。

举例而言,在经过“设计阶段”和“文件名称”两项属性匹配后,确认不同需求所在文件存在“需求跟踪关系”时,再对需求本身依次进行“需求分类N”的属性匹配。例如:两条不同需求ID1和ID2,已确认所在文件存在“需求跟踪关系”,上层文件中的需求ID1其“需求分类”属性为“需求分类1”到“需求分类3”,而下层文件中的需求ID2其“需求分类”属性为“需求分类1”到“需求分类4”。按照定义,“需求分类N”一定是“需求分类N-1”的子属性,那么在匹配过程中,若两条需求的“需求分类1”和“需求分类3”一致,那么ID2和ID1存在需求跟踪关系,且ID2是ID1的下层需求。反之,若出现“需求分类1”到“需求分类3”中某一项不一致,那么ID1和ID2不存在需求跟踪关系,是两条独立的需求。

S270,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以实现动态跟踪方法。

例如,需求的信息包括需求的语法、词性和结构等信息。

举例而言,判断需求自身属性匹配时,自然语言处理NLP可按照核电厂仪控系统需求的特点,定义算法,以识别需求的语法、词性和结构,进行最后一步的自动对应,给出建议并标识出来。

S280,切换为静态跟踪方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以实现动态跟踪方法之后,需要切换为静态跟踪方式。

S290,确认并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结果适用性的识别结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目标用户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以实现动态跟踪方法之后,切换为静态跟踪方式,并由目标用户对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进行确认和修正。

也就是说,经过以上两轮的属性匹配,将属性不匹配的需求筛除,极大降低了系统确认不同需求是否存在跟踪关系的负担,但仍不足以确认不同需求之间是否存在跟踪关系。这就需要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按照核电厂仪控系统需求的特点,定义一个算法,识别需求的语法、词性和结构等信息,进行最后一步的自动对应,给出建议并标识出来。以上动态跟踪方法的运行已结束,此时将切换为静态跟踪方法,并由目标用户对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进行确认和修正。

S2110,判断规则跟踪与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是否低于目标阈值。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若规则跟踪与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时,则保持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S2120,若是,则修正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也就是说,若准确率低于目标阈值,则修正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的识别结果,可判断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PL部分,若判断规则跟踪与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则保持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若低于目标阈值,则人工修正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为了本领域人员更容易理解本申请,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以下为动静态结合需求跟踪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应用流程。

其中,应用场景的实现方式可如下所示:需求变更为修改:若需求变更请求的内容为修改某需求的内容,先导入该需求的修改内容,再利用系统和算法判别修改后的需求是否依然满足其跟踪的上层需求。若能满足,继续利用算法给出其下游需求的修改建议,人工判别确认;否则,将重新判别此需求变更的内容是否合理。

需求变更为增加:此类型的变更存在一种典型情况,即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出于对系统和设计的优化等原因,增加了在某一层的需求。此时,需要利用算法进行判别:是否满足已有的上层需求,是否已有的下游需求能完全满足该新需求,是否需要创建新的上下游需求来实现需求跟踪。最后由人工确认,是否接受算法给出的建议。

需求变更为删除:此部分内容可参考需求追踪关系的维护原则中的“需求变更为删除”内容。

其中,应用流程的实现方式可如图2所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若是,进一步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以实现动态跟踪方法,之后切换为静态跟踪方式,并由目标用户对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进行确认和修正。该方法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建立需求管理系统,之后再利用动态跟踪方式为主,静态跟踪方式为辅,维护需求跟踪关系及需求管理系统,通过静态跟踪方式与动态跟踪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管理,提高了维护需求管理的效率,有效减轻了需求管理的负担。

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相对应,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相对应,因此在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方法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700可以包括:创建模块710、触发模块720、发送模块730、判断模块740、识别模块750和评价及修正模块760。

具体地,创建模块710,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

触发模块720,用于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所述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

发送模块730,用于确定为所述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

判断模块740,用于确定为所述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所述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

识别模块750,用于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所述需求的信息,并判断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所述目标用户修正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

评价及修正模块760,用于判断所述规则跟踪与所述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的结果的准确率,若所述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则保持所述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若所述准确率低于所述目标阈值,则修正所述规则跟踪方式的规则和算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核电站安全级仪控系统的需求管理装置,可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采用静态跟踪方式创建需求追踪矩阵,检测需求发生变更时,触发动态跟踪方式,其中,动态跟踪方式包括事件触发跟踪方式和规则跟踪方式,确定为事件触发跟踪方式时,将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确定为规则跟踪方式时,判断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以及判断需求自身属性是否匹配,若是,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需求的信息,并判断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的适用性,若是,则保持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若否,则目标用户修正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的结果,之后判断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包括NPL部分,若识别结果的准确率高于目标阈值,保持原有算法;若低于准确率阈值,需要人工修正改进动态需求跟踪的算法。由此通过静态跟踪方式与动态跟踪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管理,提高了维护需求管理的效率,有效减轻了需求管理的负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先建立的需求管理系统,包括:需求追踪,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需求文件体系,定义文件的需求追踪关系;需求状态追踪,用于查询所述需求及所处状态和能够对所述需求的状态历史进行追踪;需求变更控制,用于根据所述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对所述需求的变更进行控制;版本控制,用于需求文件内的所有需求确定后,确定所述需求文件的版本,并同时确定所述需求文件的基线。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创建模块7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需求文件体系,确定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根据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创建条件,创建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原则;根据所述需求追踪矩阵的原则,创建所述需求追踪矩阵,并应用所述需求追踪矩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730,具体用于:接收到需求变更请求或接收到对所述需求的意见时,确定为所述事件触发跟踪事件;将所述发生变更的需求发送至目标用户,以使所述目标用户对所述发生变更的需求进行人工判别。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74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需求的属性以及预先建立的所述需求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判断所述需求的属性是否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740,具体用于:确定所述需求的属性相匹配后,对所述需求自身依次进行需求分类的属性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还包括:切换模块770,用于所述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化识别所述需求的信息,以实现所述动态跟踪方法之后,切换为所述静态跟踪方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下面参考图9,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9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9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9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9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9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9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9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9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9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901、ROM 902以及RAM 903通过总线9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905也连接至总线9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9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9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9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908;以及通信装置909。通信装置9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9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9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9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9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908被安装,或者从ROM 9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9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向节点评价设备发送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节点评价请求,其中,所述节点评价设备从所述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中,选取网际协议地址并返回;接收所述节点评价设备返回的网际协议地址;其中,所获取的网际协议地址指示内容分发网络中的边缘节点。

或者,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接收包括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节点评价请求;从所述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中,选取网际协议地址;返回选取出的网际协议地址;其中,接收到的网际协议地址指示内容分发网络中的边缘节点。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申请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技术分类

0612011469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