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梯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电梯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CN202011578616.9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梯轿厢负载信息确定层站是否发生偶发性大客流,并在判定发生偶发性大客流时增派电梯前往发生偶发性大客流的楼层以尽快将该客流的乘客运离该楼层的方案。但由于仅利用电梯轿厢负载信息而无法获取层站上的候梯乘客信息,因此该方案并不能准确根据实际的候梯人数来恰当增派电梯。

专利文献JP2002302348A公开了:拍摄轿厢内部图像和层站候梯厅图像,并通过对所拍摄图像实施图像识别得到电梯轿厢内部的剩余可搭乘乘客空间和候梯厅候梯乘客的占用面积,最终根据识别结果确定增派电梯。该方案虽然能够准确确定并实施增派电梯,但需要在电梯轿厢内和层站上同时设置摄像头,因此具有成本高、施工复杂以及只有当乘客到达侯梯厅后才能实施等缺点。另外,当偶发性大客流发生楼层位于建筑物的中间楼层(即偶发性大客流发生楼层上既可能有上行乘客,也可能有下行乘客),由于摄像头不能获取乘客的上下行方向信息,因此不能很好地实施电梯增派。

专利文献CN201280070755.8公开了一种根据会议信息调配电梯的方案。该方案虽然不需要摄像头,但其仅能应对确定的会议(会议楼层、会议起始时间和会议结束时间),当会议出现临时变化(如结束时刻提前或延后)时,对于电梯的调配方案则不再合理,并且通常需要预先经由大楼管理方向电梯提供会议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会议室位于建筑物的中间楼层,会议结束后参会人员集中来到层站登记乘梯,因短时间内候梯人数众多而导致侯梯厅拥挤;同样的还用电影院电影结束后的散场;同样的还有餐后返回时的客流高峰,等等。这些场景都有以下共同点:1)拥挤发生楼层位于建筑物的中间层;2)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乘梯需求;3)大客流拥挤的发生时间不定,具有随机性(如:会议结束时刻提前或延后;电影散场时观影人员通常会提前数分钟离场;餐后返回时的客流高峰会收到餐食品种和用餐人员的性别年龄等属性的影响);4)同时有上行和下行乘客。显然,为了尽快缓解层站拥挤、缩短乘客的候梯时间,应当调配多台电梯来该拥挤发生楼层以便能够尽快运送拥挤楼层的候梯乘客。

为了完成多台电梯的调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1)例如采用CN202011578616.9公开的方式,但该方式需要在乘客进入一台电梯轿厢后才能追加其它电梯,因此在将乘客运离拥挤楼层的时效方面有待提高;2)例如采用JP2002302348A的图像识别方式,该方式虽然能够根据候梯乘客数量同时调派多台电梯,但方式需要在乘客已经等候梯侯梯厅、拥挤已经发生后才进行电梯调派,尤其是由于仅知道总的候梯乘客数量但不知道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导致其调派的多台电梯并不能根据上行和下行运力的需求而对调配来的电梯进行合理的方向配置,因此该方式在时效性和候梯乘客运离效率方面都有待改善;3)例如采用CN201280070755.8方式,但由于本需求中的客流高峰时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是提前将会议信息告知给电梯,当大客流的到来时刻提前或延后时都不能实现多台电梯的同时调配,因此几乎不会产生任何预期时效;4)在拥挤发生楼层设置目的楼层登记装置,利用乘客登记的目的楼层信息确定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并根据该数量信息调派适当数量电梯来完成拥挤楼层乘客的运送,但该方式需要配置目的层登记装置,成本高,不适用未配置目的层登记装置的场合,而且要求乘客至少分别输入各个目的楼层及其对应的乘客数量,对于会议散场这种特定场景,乘客的输入登记耗时费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位于中间楼层的会议结束等导致的临时性大客流拥挤,如何简单、直接且准确地实施增派电梯以尽快缓解侯梯厅的拥挤就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控制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S1、获取中间楼层的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

S2、确定拥挤楼层,当所述中间楼层的上行乘客数量或下行乘客数量超过预设阈值时,所述中间楼层被相应确定为上行拥挤楼层和/或下行拥挤楼层;

S3、根据所述步骤S2的确定结果计算所述拥挤楼层的运力需求,所述运力需求包括上行运力需求和/或下行运力需求;

S4、根据所述步骤S2的确定结果,利用各台电梯当前的运行信息确定待选电梯,所述待选电梯包括可为所述上行拥挤楼层提供上行运送服务的上行待选电梯和/或可为所述下行拥挤楼层提供下行运送服务的下行待选电梯;

S5、根据所述步骤S2的确定结果,利用待选电梯的轿厢负载以及运行信息计算所述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时的可提供运力,所述可提供运力包括上行可提供运力和/或下行可提供运力;

S6、根据运力需求与可提供运力,按预设匹配方法从所述待选电梯中确定选定电梯,所述选定电梯包括上行选定电梯和/或下行选定电梯;

S7、控制选定电梯服务拥挤楼层。

优选地,当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上行且运行前方有已分配的未响应呼梯信号,或者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上行且轿厢内有至少一位目的楼层位于拥挤楼层前方的目的楼层乘客时,所述步骤S4将其作为上行待选电梯;当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为下行且运行前方有已分配的未响应呼梯信号,或者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下行且轿厢内有至少一位目的楼层位于拥挤楼层前方的目的楼层乘客时,所述步骤S4将其作为下行待选电梯;当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时没有已分配的未响应呼梯信号且轿厢内没有乘客时,所述步骤S4将其作为上行待选电梯或下行待选电梯。

优选地,当至少一台电梯可同时纳入上行待选电梯和下行待选电梯范围时,根据以下规则中的任意一条确定上行待选电梯和下行待选电梯;规则一、使上行待选电梯数量和下行待选电梯数量间的差值最小;规则二、使所有上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与所有下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间的差值最小;规则三、使上行待选电梯数量与下行待选电梯数量之比和上行乘客数量与下行乘客数量之比间的差值最小;规则四、使所有上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与所有下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的比值减去上行乘客数量与下行乘客数量的比值得到的差值最小;规则五、当电梯抵达拥挤楼层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时,所述电梯被确定为上行待选电梯;当电梯抵达拥挤楼层的运行方向为下行时,所述电梯被确定为下行待选电梯。

优选地,当存在上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上行选定电梯;C11、针对各个上行待选电梯,枚举其所有可能的组合,得到各个上行待选电梯组;C12、分别计算每个上行待选电梯组中的各台上行待选电梯的上行可提供运力之和,并将其作为该上行待选电梯组的组可提供运力;C13、分别计算组可提供运力与上行运力需求的差值;C14、从所有非负差值中选定最小的差值作为选定差值;C15、将所述选定差值对应的上行待选电梯组中的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当存在下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下行选定电梯;C21、针对各个下行待选电梯,枚举其所有可能的组合,得到各个下行待选电梯组;C22、分别计算每个下行待选电梯组中的各台下行待选电梯的下行可提供运力之和,并将其作为该下行待选电梯组的组可提供运力;C23、分别计算组可提供运力与下行运力需求的差值;C24、从所有非负差值中选定最小的差值作为选定差值;C25、将所述选定差值对应的下行待选电梯组中的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

优选地,当存在上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上行选定电梯;A11,估算各台上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A1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上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A1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上行待选电梯的上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为止;A14,将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当存在下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下行选定电梯;A21,估算各台下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A2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下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A2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下行待选电梯的下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为止;A24,将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

优选地,当存在上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上行选定电梯;B11,估算各台上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B1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上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B1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上行待选电梯的上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为止;B14,判断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的超过部分运力是否大于累计过的上行待选电梯中的至少一台电梯的可提供运力,若是转入步骤B15,若否将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B15,根据选定电梯数量最少原则在各台上行待选电梯中确定上行选定电梯;当存在下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下行选定电梯;B21,估算各台下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B2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下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B2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下行待选电梯的下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为止;B24,判断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的超过部分运力是否大于累计过的下行待选电梯中的至少一台电梯的可提供运力,若是转入步骤B25,若否将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B25,根据选定电梯数量最少原则在各台下行待选电梯中确定下行选定电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B15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B15-1、获取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数量,所述条件是指步骤B14中所述的,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超过部分运力大于累计过的上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所涉及的上行待选电梯;当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数量为1时,进入子步骤B15-2;当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数量大于1时,进入子步骤B15-3;步骤B15-2、将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从对应于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的上行待选电梯中删除,并将剩下的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结束;步骤B15-3、将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上行待选电梯按照其可提供运力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步骤B15-4、依次计算前面几台电梯的总可提供运力,直至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为止;步骤B15-5、确定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之前的最后一个的待选电梯组合;步骤B15-6、将该组合中的待选电梯从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上行待选电梯删除并将剩下的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B25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B25-1、获取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数量,所述条件是指步骤B24中所述的,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超过部分运力大于累计过的下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所涉及的下行待选电梯;当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数量为1时,进入子步骤B25-2;当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数量大于1时,进入子步骤B25-3;步骤B25-2、将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从对应于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的下行待选电梯中删除,并将剩下的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结束;步骤B25-3、将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下行待选电梯按照其可提供运力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步骤B25-4、依次计算前面几台电梯的总可提供运力,直至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为止;步骤B25-5、确定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之前的最后一个的待选电梯组合;步骤B25-6、将该组合中的待选电梯从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下行待选电梯删除并将剩下的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S7中还包括:实时获取各台电梯当前的运行信息,当所述运行信息的变化导致确定待选电梯的结果发生变化时,返回步骤S4,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7至所有选定电梯完成对拥挤楼层的服务。

优选地,所述电梯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8,当上行选定电梯提供的可提供运力之和小于拥挤楼层的上行运力需求时,计算该拥挤楼层的上行剩余运力需求;或者,当下行选定电梯提供的可提供运力之和拥挤楼层的小于下行运力需求时,计算该拥挤楼层的下行剩余运力需求;S9,根据确定的服务于该拥挤楼层的选定电梯情况、除该拥挤楼层外的其它楼层的呼梯信号及其响应电梯分配结果估计各台电梯的未来运行信息;S10、将各台电梯的未来运行信息作为当前的运行信息,返回步骤S4。

优选地,所述上行乘客数量和/或下行乘客数量通过预设的操作方式操作设置于所述中间楼层的层站登记装置的乘梯方向登记按钮进行输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获取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通过更加合理地分配电梯运力以实现尽快将乘客从拥挤楼层运离的目的。

附图说明

本发明附图旨在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结构和/或材料的一般特性,对说明书中的描述进行补充。然而,本发明附图是未按比例绘制的示意图,因而可能未能够准确反映任何所给出的实施例的精确结构或性能特点,本发明附图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或限制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所涵盖的数值或属性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电梯控制方法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发明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发明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目前,对于电梯的调配控制而言,其对电梯实施调配控制的基础信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设置在各个层站的上下行登记按钮来获取乘客的出发楼层和上下行方向信息,电梯沿当前方向逐一响应分配给该电梯的期望出发方向与电梯当前方向一致的呼梯信号,在完成分配给该电梯的期望出发方向与电梯当前方向一致的呼梯信号的响应后改变运行方向响应另一方向的呼梯信号;另一种是在层站配置有供乘客输入其目的楼层的目的层登记装置,利用该装置获取乘客的出发楼层和目的楼层信息,然后利用电梯当前的运行信息以及乘客的出发楼层和目的楼层信息,对电梯进行调配,但在其生成调配结果的过程中并未考虑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因此仅能应用在拥挤楼层在终端楼层的场景,而不能应对拥挤楼层在中间楼层的需求,例如公开文献CN201780095708.1和CN201870007381.2。

本发明的电梯控制方法不同于现有技术的两种情况,本发明利用的是乘客的出发楼层以及在该出发楼层上的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电梯控制方法,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基于对运力的需求与可提供的运力的匹配的控制方法,下面用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种电梯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包含如下步骤:

S1、获取中间楼层的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

S2、确定拥挤楼层,当所述中间楼层的上行乘客数量或下行乘客数量超过预设阈值时,所述中间楼层被相应确定为上行拥挤楼层和/或下行拥挤楼层;具体的,在步骤S2中,上行拥挤楼层或下行拥挤楼层是独立判断的,某一中间楼层只要被确定为上行拥挤楼层或下行拥挤楼层,该楼层就是拥挤楼层。另外某一中间楼层的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都超过预设阈值时,该中间楼层既为上行拥挤楼层又为下行拥挤楼层。

S3、根据所述步骤S2的确定结果计算所述拥挤楼层的运力需求,所述运力需求包括上行运力需求和/或下行运力需求;

S4、根据所述步骤S2的确定结果,利用各台电梯当前的运行信息确定待选电梯,所述待选电梯包括可为所述上行拥挤楼层提供上行运送服务的上行待选电梯和/或可为所述下行拥挤楼层提供下行运送服务的下行待选电梯;

电梯当前的运行信息至少包括电梯的当前位置、运行方向和拥挤楼层的位置。

S5、根据所述步骤S2的确定结果,利用待选电梯的轿厢负载以及运行信息计算所述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时的可提供运力,所述可提供运力包括上行可提供运力和/或下行可提供运力;

S6、根据运力需求与可提供运力,按预设匹配方法从所述待选电梯中确定选定电梯,所述选定电梯包括上行选定电梯和/或下行选定电梯;

S7、控制选定电梯服务拥挤楼层。

当存在上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上行选定电梯;C11、针对各个上行待选电梯,枚举其所有可能的组合,得到各个上行待选电梯组;C12、分别计算每个上行待选电梯组中的各台上行待选电梯的上行可提供运力之和,并将其作为该上行待选电梯组的组可提供运力;C13、分别计算组可提供运力与上行运力需求的差值;C14、从所有非负差值中选定最小的差值作为选定差值;C15、将所述选定差值对应的上行待选电梯组中的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

当存在下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下行选定电梯;C21、针对各个下行待选电梯,枚举其所有可能的组合,得到各个下行待选电梯组;C22、分别计算每个下行待选电梯组中的各台下行待选电梯的下行可提供运力之和,并将其作为该下行待选电梯组的组可提供运力;C23、分别计算组可提供运力与下行运力需求的差值;C24、从所有非负差值中选定最小的差值作为选定差值;C25、将所述选定差值对应的下行待选电梯组中的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

上述预设匹配方法采用的是运力匹配原则,另外预设匹配方法还可以根据各台待选电梯的当前位置及其运行方向以及到达拥挤楼层前的待停靠楼层估计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需要花费的时间来构建,以缩短拥挤楼层候梯乘客的等候时间,具体的预设匹配方法如下:

当存在上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上行选定电梯;A11,估算各台上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A1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上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A1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上行待选电梯的上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为止;A14,将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

当存在下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下行选定电梯;A21,估算各台下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A2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下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A2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下行待选电梯的下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为止;A24,将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

还可以根据选定电梯数量最少原则来构建预设匹配方法,具体的预设匹配方法如下:

当存在上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上行选定电梯;B11,估算各台上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B1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上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B1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上行待选电梯的上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为止;B14,判断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的超过部分运力是否大于累计过的上行待选电梯中的至少一台电梯的可提供运力,若是转入步骤B15,若否将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B15,根据选定电梯数量最少原则在各台上行待选电梯中确定上行选定电梯。

所述步骤B15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B15-1、获取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数量,所述条件是指步骤B14中所述的,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上行运力需求时,超过部分运力大于累计过的上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所涉及的上行待选电梯;当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数量为1时,进入子步骤B15-2;当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数量大于1时,进入子步骤B15-3;步骤B15-2、将符合条件的上行待选电梯从对应于累计的上行可提供运力的上行待选电梯中删除,并将剩下的上行待选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结束;步骤B15-3、将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上行待选电梯按照其可提供运力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步骤B15-4、依次计算前面几台电梯的总可提供运力,直至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为止;步骤B15-5、确定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之前的最后一个的待选电梯组合;步骤B15-6、将该组合中的待选电梯从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上行待选电梯删除并将剩下的电梯作为上行选定电梯。

当存在下行拥挤楼层时,在所述步骤S6中按如下预设匹配方法确定下行选定电梯;B21,估算各台下行待选电梯到达拥挤楼层的到达时刻;B22,根据所述到达时刻对各台下行待选电梯按照到达拥挤楼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B23,依照先后顺序累计各台下行待选电梯的下行可提供运力,直至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为止;B24,判断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的超过部分运力是否大于累计过的下行待选电梯中的至少一台电梯的可提供运力,若是转入步骤B25,若否将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的各台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B25,根据选定电梯数量最少原则在各台下行待选电梯中确定下行选定电梯。

所述步骤B25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B25-1、获取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数量,所述条件是指步骤B24中所述的,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首次超过下行运力需求时,超过部分运力大于累计过的下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所涉及的下行待选电梯;当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数量为1时,进入子步骤B25-2;当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数量大于1时,进入子步骤B25-3;步骤B25-2、将符合条件的下行待选电梯从对应于累计的下行可提供运力的下行待选电梯中删除,并将剩下的下行待选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结束;步骤B25-3、将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下行待选电梯按照其可提供运力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步骤B25-4、依次计算前面几台电梯的总可提供运力,直至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为止;步骤B25-5、确定首次出现总可提供运力超过前面的总的可提供运力与运力需求的差值之前的最后一个的待选电梯组合;步骤B25-6、将该组合中的待选电梯从首次可提供运力超过运力需求时的下行待选电梯删除并将剩下的电梯作为下行选定电梯。

对上行待选电梯和下行待选电梯的确定,示例性地,当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上行且运行前方有已分配的未响应呼梯信号,或者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上行且轿厢内有至少一位目的楼层位于拥挤楼层前方的目的楼层乘客时,所述步骤S4将其作为上行待选电梯;当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为下行且运行前方有已分配的未响应呼梯信号,或者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前下行且轿厢内有至少一位目的楼层位于拥挤楼层前方的目的楼层乘客时,所述步骤S4将其作为下行待选电梯;当电梯即将抵达所述拥挤楼层时没有已分配的未响应呼梯信号且轿厢内没有乘客时,所述步骤S4将其作为上行待选电梯或下行待选电梯。

当然,在同时存在上行拥挤楼层和下行拥挤楼层时,在确定上行待选电梯和下行待选电梯的范围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同一台电梯同时纳入两个范围。当同一台电梯既可以纳入上行待选电梯的范围又可以纳入下行待选电梯的范围时,根据以下规则中的任意一条确定上行待选电梯和下行待选电梯;

规则一、使上行待选电梯数量和下行待选电梯数量间的差值最小;

规则二、使所有上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与所有下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间的差值最小;

规则三、使上行待选电梯数量与下行待选电梯数量之比和上行乘客数量与下行乘客数量之比间的差值最小;

规则四、使所有上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与所有下行待选电梯的可提供运力之和的比值减去上行乘客数量与下行乘客数量的比值得到的差值最小;

规则五、当电梯抵达拥挤楼层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时,所述电梯被确定为上行待选电梯;当电梯抵达拥挤楼层的运行方向为下行时,所述电梯被确定为下行待选电梯。

上述各规则中的差值可以通过枚举的方式分别进行计算。

优选地,随着各台电梯运行信息的变化,待选电梯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优选地,在步骤S7,控制选定电梯服务拥挤楼层时还包括:

实时获取各台电梯当前的运行信息,当所述运行信息的变化导致确定待选电梯的结果发生变化时,返回步骤S4实时更新待选电梯,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7至所有选定电梯完成对拥挤楼层的服务。

实施例2

当拥挤楼层的候梯乘客数量过多时,为拥挤楼层一次调度的电梯可能仍不足以将拥挤楼层的乘客全部运力或消除拥挤楼层的拥挤,此时就需要再次为拥挤楼层调度电梯,这样就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再次实施为拥挤楼层的电梯调度。

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步骤S7后还包括步骤:

S8,当上行选定电梯提供的可提供运力之和小于拥挤楼层的上行运力需求时,计算该拥挤楼层的上行剩余运力需求;或者,当下行选定电梯提供的可提供运力之和拥挤楼层的小于下行运力需求时,计算该拥挤楼层的下行剩余运力需求;

S9,根据确定的服务于该拥挤楼层的选定电梯情况、除该拥挤楼层外的其它楼层的呼梯信号及其响应电梯分配结果估计各台电梯的未来运行信息;

S10、将各台电梯的未来运行信息作为当前的运行信息,返回步骤S4。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示例性地提供获取中间楼层的上行乘客数量和下行乘客数量的方法。

所述上行乘客数量和/或下行乘客数量通过预设的操作方式操作设置于所述中间楼层的层站登记装置的乘梯方向登记按钮进行输入。

一种预设的操作方式:乘客根据期望乘梯方向按压相应方向的乘梯方向登记按钮,层站登记装置则产生与被按压按钮对应的信号,同时利用层站登记装置其内在的与所在楼层对应的内置信息生成乘客的出发楼层信息,二者组合在一起得到乘客登记的乘梯方向和出发楼层信息;

另一种优选的预设的操作方式:当检测到乘客以第一预设按压方式操作登记装置时,登记装置就会由常规登记方式切换至乘客数量登记模式。这里的第一预设按压方式可以是任意不同于常规登记方式下乘客操作登记装置的操作方式(只要不会引起混淆即可),如:同时按压按钮,或进一步要求持续一定时间;以一定的长短不一方式按钮一个或两个按钮,或进一步要求重复若干次,等等。

在所述乘客数量登记模式下,通过乘梯方向登记按钮的第二预设按压方式输入上行乘客数量或下行乘客数量;第二预设按压方式可以采用乘客按压层站上/下行乘梯方向登记按钮,按钮对应方向,按压次数对应乘客数量。这种方式适用于楼层数量较少的场合,如大型酒店的裙楼。每次按压对应的乘客数量可以为1,也可以是大于1的变化量(此时最好是配置有向操作乘客告知当前对应的登记乘客数量的告知装置——如语音播放或显示等);或者乘客持续按压层站上/下行乘梯方向登记按钮,按钮对应方向,持续时间对应乘客数量,登记装置以视觉可接收到的显示方式或语音播放当前对应的乘客数量方式向登记操作乘客告知当前对应的登记乘客数量。

第二预设按压方式中的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对应的乘客数量的变化量决定于该出发楼层上面的楼层数和下面的楼层数,如其值取为上面的楼层数和下面的楼层数的n分之一。

在完成上行的登记后,只要检测到下行按钮被按压,则认为进入到下行登记中。在完成登记后,需要将登记方式切换回常规登记方式,即在所述乘客数量登记模式下,通过乘梯方向登记按钮的第一预设按压方式退出所述乘客数量登记模式。

本实施例的登记方式,主要是面向这样一种应用场景:会议室位于建筑物的中间层,会议结束时刻可能提前或延后,会议组织者事前指导参与的总人数以及会议结束后需要从会议室所在楼层乘梯上行或下行以便返回其原岗位楼层的上行/下行参会人员数量。会议组织者不能通过手机等方式向电梯控制系统提供所述上行/下行参会人员数量,也不便请求大楼管理方通过大楼管理系统向电梯提供。此时,即可采用本实施例的预设的操作方式(可以提前向大楼管理方获取)在会议实际结束时刻或稍提前一点呼叫电梯,使得电梯能够尽快在会议结束参会人员集中来到侯梯厅欲乘坐电梯返回其原岗位楼层,同时避免或尽快缓解侯梯厅的拥挤状况。

优选地,为了避免预设的操作方式被滥用,可以由会议组织者提前向大楼管理方申请,大楼管理方经过审核同意会议组织者的操作请求后,设定一定的验证方式(主要是用于切换至预设的操作方式,同时设定该预设的操作方式的有效次数和/或有效时间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还将理解的是,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这类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语境中的意思相一致的意思,而不以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加以解释。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592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