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5:22


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肥槽回填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散水是指房屋外墙四周的室外地坪上用片石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的有一定坡度的散水坡。肥槽是为提供建筑施工作业面而多开挖的那一部分基坑,一般情况下是指建筑物地下室外墙或基础外墙与基坑边之间的空间,肥槽回填一般都在地下室结构外墙施工完毕后进行,而室外散水常常施工于肥槽上方。

对于基坑支护设置有地连墙或止水帷幕,肥槽宽度在1m左右,且基坑深度在5米左右的工程项目,此时外墙与基坑边之间的肥槽宽度相对较小,进行肥槽回填土施工时,因空间有限,施工困难,常常很难回填密实。若肥槽内填土不密实,填土厚度较大,后期容易遇水湿陷沉降,而肥槽范围外的原状土部位不沉降,或沉降很小,进而因肥槽内的回填土不均匀沉降造成室外散水开裂。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因肥槽内回填土不均匀沉降,造成室外散水开裂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包括:

S1.在基坑转角位置施工排水井基础;

S2.清理肥槽底,并铺设渗排水管道,渗排水管道与排水井连通;

S3.在渗排水管道上方依次施工防水层和压实层;

S4.在肥槽内分层回填并分层夯实;

S5.将回填土回填至距离地表0.3~0.5m的位置时,埋设两圈主排水通道,两圈主排水通道分别位于肥槽内圈和肥槽的外圈,且主排水通道和排水井连通,主排水通道包括第一轨道板;

S6.埋设副排水通道,且副排水通道两端分别与两圈主排水通道连通,副排水通道包括第二轨道板;

S7.安装预制散水板,所述预制散水板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当所述预制散水板安装完成后,所述预制散水板能上下滑移,且所述第一轨道板插接在第一连接槽内且能够在第一连接槽内滑动,所述第二轨道板插接在第二连接槽内且能够在第一连接槽内滑动,且相邻两块预制散水板的接缝处位于副排水通道上方,预制散水板与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的接缝处位于主排水通道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肥槽底设置渗排水管道,使得地下水能够通过渗排水管道排至排水井内,减少地下水涌进肥槽内的可能性;在渗排水管道上方施工防水层和压实层,能够阻止地下水涌进肥槽内,从而减少因回填土湿陷性塌陷造成的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在肥槽回填顶部埋设主排水通道和副排水通道,并在上方安装预制散水板,使得从预制散水板接缝处,或从预制散水板与地下室外墙、基坑支护侧壁接缝处渗流的积水能够通过主排水通道或副排水通道排流至排水井内,减少地表水进入肥槽回填土内的可能性;同时,设置能够沿着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滑移的第一轨道板、第二轨道板,使得预制散水板能够随着肥槽内回填土的沉降而上下移动,使得预制散水板与肥槽侧壁活动连接,减小预制散水板开裂的可能性,且维护人员能够在肥槽内的回填土发生不均匀沉降时,移开预制散水板,向肥槽内补入回填土。

可选的,所述渗排水管道沿肥槽底环绕设置有多圈,且所述渗排水管道包括弧形段和两个弯槽,所述弧形段两端分别与两个弯槽固定连接,且所述弯槽的弧口朝向和弧形段的弧口朝向相反,所述弧形段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从下向上渗流的地下水能够从弧形段的渗水孔排流至渗排水管道内,并流至弯槽内,最后通过弯槽排至排水井内。

可选的,所述主排水通道还包括主排水带和固定条,固定条和所述第一轨道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排水带的两侧, 所述固定条与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主排水通道使得从预制散水板与地下室外墙缝隙处,或从预制散水板与基坑支护侧壁缝隙处渗流至肥槽内的水能够通过主排水带排至排水井内;设置固定条使得主排水通道能够和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固定连接,从而降低主排水通道与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之间渗水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主排水通道还包括多个副排水带,多个所述副排水带沿主排水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副排水带与所述主排水带连通,所述副排水带远离所述主排水带的一端与所述副排水通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安装副排水通道时,能够将副排水通道与副排水带直接连接,从而实现副排水通道和主排水通道之间的连通,而且避开了因副排水通道与主排水带直接连接,连接处难以密封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支护侧壁上分别沿肥槽路径浇筑有连接台,所述固定条浇筑至所述连接台内,且所述预制散水板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台侧壁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主排水带固定有固定条的一侧能通过连接台与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之间密封固定连接,使得水流难以从主排水带和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的连接处渗流至肥槽内。

可选的,所述固定条包括镶嵌板、锚固板和托撑板,所述锚固板和托撑板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锚固板的板面与所述镶嵌板的板面垂直,所述镶嵌板固定于连接台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与镶嵌板垂直的锚固板,使得浇筑于连接台内的固定条难以从连接台内脱离,另外设置托撑板,在浇筑连接台时,托撑板能够兼作连接台底部的模板,使得支设连接台的模板时,仅需支设连接台与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相对一侧的模板,便于连接台模板的支设,施工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副排水通道还包括排水槽和固定设置在排水槽两端侧的连接板,所述副排水带远离所述主排水带的内壁开设有连接槽,且所述连接板能够卡接至所述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副排水通道和副排水带连通,从相邻两块预制散水板之间缝隙渗流的水能够通过副排水带排至主排水带内,从而排流至排水井内,使得地表的水不易从相邻两块预制散水板之间渗流至肥槽内,从而回填土发生湿陷性沉降。

可选的,所述连接槽槽壁和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止水橡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副排水通道和副排水带的接缝处密封更好,从而增强副排水通道和副排水带接缝处的防水性能,降低水流从接缝处渗流至肥槽内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副排水通道和所述副排水带接缝处设置有多个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副排水通道和副排水带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降低水流从接缝处渗流至肥槽内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预制散水板包括中心散水板和端头散水板,所述端头散水板一侧端设置有搭接头,所述排水井井口开设有卡接槽,所述搭接头能够插接至所述卡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物每侧的散水包括中心散水板和端头散水板,设置端头散水板,使得散水上的积水在排水井处能够通过搭接头直接排流至排水井内,而不易从端头散水板和排水井的接缝处渗流至肥槽内,造成肥槽内回填土的湿陷性沉降。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在肥槽底进行防水结构层施工,并在防水结构层的下方设置渗排水管道,使得由下往上向肥槽内渗流的地下水能够沿着渗排水管道汇聚至排水井内,另外防水结构层能够阻挡地下水渗流至肥槽内,使得肥槽内的回填土发生湿陷性沉降;

2.设置预制散水板,且预制散水板通过拼装的方式安装至回填土上方,当下方回填土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预制散水板能够随着回填土的沉降一起沉降,使得预制散水板不易开裂,且在肥槽内的回填土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便于将预制散水板搬离,并向肥槽内补填回填土;

3.预制散水板的接缝处均设置有主排水通道或副排水通道,使得从预制散水板的接缝处渗流的积水能够通过主排水通道或副排水通道排至排水井内,减少了地表的流水渗流至肥槽内,进一步降低了肥槽内的回填土发生湿陷性沉降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肥槽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渗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预制散水板铺设完成后的散水效果图;

图4本申请实施例主排水通道和副排水通道连接的局部结构图;

图5本申请实施例副排水通道和副排水带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心散水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申请实施例的端头散水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井;11、卡接槽;2、渗排水管道;21、弯槽;22、弧形段;221、渗水孔;3、防水层;4、压实层;5、主排水通道;51、主排水带;52、固定条;521、镶嵌板;522、锚固板;523、托撑板;524、定位板;53、第一轨道板;54、副排水带;541、连接槽;6、副排水通道;61、连接板;62、排水槽;63、第二轨道板;7、预制散水板;71、中心散水板;711、板面;712、第一连接槽;713、第二连接槽;72、端头散水板;721、搭接头;8、连接台;9、固定件。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参照图1,在地下室外墙浇筑之前首先在肥槽底沿着地下室外墙周侧埋设三圈渗排水管道2,且三圈渗排水管道2沿着肥槽宽度方向等间距铺设。

参照图1和图2,渗排水管道2包括弧形段22和两个弯槽21,两个弯槽21间隔设置,弧形段22设置于两个弯槽21中间,且弧形段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弯槽21相靠近的侧端固定连接,弯槽21的弧口朝向和弧形段22的弧口朝向相反,进行渗排水管道2铺设时,弯槽21的弧口朝上,弧形段22的弧口朝下,弧形段22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221。

参照图1和图3,铺设渗排水管道2的同时,在肥槽的各个拐角处施工排水井1基础,排水井1底至少距离渗排水管道2所在平面向下1米,将渗排水管道2与排水井1连通。

参照图1和图3,渗排水管道2设置完成后,进行地下室外墙模板支设,并浇筑地下室外墙。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且地上主体结构施工至1-2层时,及时进行肥槽回填。肥槽回填之前,在预留排水井1的位置处向上砌筑排水井1,排水井1外侧涂抹防水混凝土,且排水井1首次砌筑高度至少为1m。

参照图1和图3,排水井1首次砌筑施工完成后,清理肥槽底部,在肥槽底部施工防水层3,具体的,在渗排水管道2的上方铺设一层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周侧分别沿着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结构或排水井1侧壁上卷25cm高,且相邻两截防水卷材的搭接长度在15-20cm之间。铺设完成后在防水卷材上利用防水混凝土浇筑一层30mm厚的压实层4。

参照图1和图3,待压实层4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肥槽内的土方回填,回填过程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夯实。每层肥槽回填之前,先砌筑排水井1至施工作业面上方50cm。肥槽回填时,每层铺土厚度为20~25cm,铺土完成后,采用蛙式打夯机对铺土进行夯实。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回填土每层填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高出允许偏差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参照图3和图4,待回填土回填至地表下方0.3~0.5米位置时,在肥槽内埋设两圈主排水通道5,两圈主排水通道5分别位于肥槽内圈和肥槽的外圈,且主排水通道5与各个排水井1连通。

参照图1和图4,主排水通道5包括主排水带51、沿主排水带51长度方向固定在主排水带51一侧的固定条52,以及固定在主排水带51另一侧的第一轨道板53,主排水带51呈U型。

参照图4,固定条52包括竖向的镶嵌板521以及平行间隔设置的锚固板522和托撑板523,托撑板523板面面积大于锚固板522的板面面积,且锚固板522和撑托板的板面与镶嵌板521的板面垂直,锚固板522设置于镶嵌板521远离主排水带51的端头。托撑板523一端侧固定设置有定位板524,定位板524板面与托撑板523板面垂直,且定位板524上开设有用于将定位板524固定在地下室外墙或基坑支护侧壁上的锚固孔,施工人员通过锚固孔向地下室外墙内打入锚钉,即可实现固定条52与地下室外墙的固定连接。

参照图1和图4,将主排水通道5安装完成后,对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支护侧壁上进行凿毛,并在凿毛区域浇筑连接台8,连接台8底部与托撑板523底面相抵,顶部与地面标高平齐,而托撑板523靠近第一轨道板53的一侧与回填土顶面相抵。在进行连接台8的模板支设时,仅需支设地下室外墙相对一侧的模板即可,托撑板523能够兼做连接台8下方的支撑模板。

参照图1和图4,固定条52浇筑于连接台8内,使得主排水通道5一侧能够和连接台8固定且密封连接;在固定条52上设置锚固板522,使得固定条52能够更加稳固的嵌于连接台8内,减少固定条52脱离连接台8的可能性。

参照图4,主排水通道5还包括多个副排水带54,多个副排水带54沿主排水带5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副排水带54长度方向与主排水带51长度方向垂直,且副排水带54与主排水带51连通,建筑物每一侧边的主排水通道5均预制而成并运输至现场进行铺设。

参照图4和图5,两圈主排水通道5之间设置有多根副排水通道6,且副排水通道6与主排水通道5连通,连接台8浇筑完成后进行副排水通道6的铺设,副排水通道6包括排水槽62和第二轨道板63,排水槽62呈U型,且排水槽62的两侧边均固定有第二轨道板63,第二轨道板63竖直设置。排水槽62的两端头还分别固定有连接板61,副排水带54远离主排水带51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541。安装副排水通道6时,将每个副排水通道6埋设与相邻两个副排水带54之间,并将副排水通道6两端的连接板61插接并固定于连接槽541内,具体的,在连接槽541侧壁和连接板61之间设置止水橡胶,并通过固定件9实现副排水带54和连接板61之间的密封连接,固定件9可以是带有密封圈的螺栓螺母。副排水通道6安装完成后,在副排水带54和连接板61接缝处涂刷防水涂料,减少副排水通道6和副排水带54之间渗水的可能性。

参照图3和图4,待主排水通道5和副排水通道6安装完成后,铺设预制散水板7。预制散水板7包括中心散水板71和端头散水板72。端头散水板72设置于主体建筑每侧散水的端头,端头散水板72一端与中心散水板71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井1连通;中心散水板71设置于主体建筑每侧散水的中间。

参照图4和图6,中心散水板71包括板面711,板面711上开设有两个平行的第一连接槽712,以及两个平行的第二连接槽713,且第一连接槽712和第二连接槽713为长条状槽。第一连接槽712和第二连接槽713相垂直并连通。当中心散水板71安装至主排水通道5和副排水通道6时,第一轨道板53插接至第一连接槽712内,第二轨道板63插接至第二连接槽713内。由于主排水通道5和副排水通道6之间回填有回填土,回填土能够对预制散水板7提供稳定支撑,使得第一轨道板53的端头不与第一连接槽712的槽底相抵接,第二轨道板63的端头同样不与第二连接槽713的槽底相抵接。

参照图3和图7,端头散水板72结构与中心散水板71结构相同,但端头散水板72还包括搭接头721,搭接头721固定在板面711的一侧端,同时排水井1的侧壁开设有卡接槽11,搭接头721能够插接至卡接槽11内,使得从预制散水板7表面渗流至肥槽的流水能够排流至排水井1内。

参照图3,排水井1上能够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井盖,且排水井1内安装抽水泵,收集至排水井1内的积水能够通过抽水泵抽出,并用于周边绿化区域的灌溉。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肥槽回填施工工艺的实施原理为:在肥槽底部设置渗排水管道2,作为第一层防水屏障,能够将上涌至肥槽内的地下水阻截,并排至排水井1内进行收集,从而进行再利用;在渗排水管道2上方设置防水层3和压实层4,能够阻止地下水渗流至肥槽内,减少肥槽内回填土发生湿陷性沉陷的可能性。

另外,在肥槽回填土的顶部设置主排水通道5和副排水通道6,使得从相邻两块预制散水板7接缝处渗流的积水能够通过主排水通道5和副排水通道6排至积水井内,使得地表的水流难以排至肥槽内,从而降低肥槽内的回填土发生湿陷性沉降的可能性。由于散水上方通常设置有房屋的挑檐或雨棚等结构,因此散水上方的水流量并不大,通过主排水通道5和副排水通道6能够满足排水需求。

最后,预制散水板7四边均为活动连接,当肥槽内的回填土因未回填密实产生不均匀沉降时,预制散水板7能够根据回填土的不均匀沉降向下移动,此时第一轨道板53沿着第一连接槽712滑动,第二轨道板63沿着第二连接槽713滑动。当预制散水板7发生不均匀沉降,维修人员就能够将预制散水板7移出,并重新对肥槽的回填土进行补填,从而阻止肥槽内回填土的进一步发生沉降位移,通过本申请相关结构,使得肥槽内回填土能够随时补填,使得预制散水板7能够处于稳定的位置,且预制散水板7四周均活动连接, 使得预制散水板7能够随着回填土沉降,使得预制散水板7不易断裂。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