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0:39


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急指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地下综合体是集商业、住宅、写字楼、公寓、酒店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地下空间建筑,近年来伴随着城市集约化的推进,地下综合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地下综合体存在以下特点:人流量聚集、通道及出入口众多、地下环境密闭、标高低于地面。因此,地下综合体火灾、雨水倒灌、恐袭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一直是当前城市地下综合体运营工作中的难题。

传统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系统采用典型的树状组织管理架构,应急处理流程自上而下,虽具备较好的应急组织调度能力,却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方面,灾害事件和预案关联模型单一,没有考虑现场的灾害事态以及应急物资及人员等条件参量的实时变化对应急预案内容的影响,从而导致应急资源利用及调度效率较低;其二,应急指挥调度方面,针对地下综合体的多通道、多出入口、大空间的复杂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应急组织径路,从而导致应急处置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根据地下综合体的灾害及突发事件特点,制定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应急调度指挥方案,采用多参量下的灾害事件和预案关联模型,解决传统应急预案与灾害事件的关联模型过于单一问题,采用基于概率模型的蚁群算法,应用于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解决多通道、多出入口、大空间复杂环境下地下综合体的应急组织最优径路选择难题。本发明确保了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高效响应、实时可控、有效处置,从而为地下综合体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基于地下综合体灾害、突发事件分析及应急能力评估的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

S2、实时监测地下综合体运行环境,并上传监测数据至诊断平台;

S3、诊断平台判断现场是否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继续监测;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下一步;

S4、以步骤S3中采集到的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的监测数据,作为初始响应条件输入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由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推送最优径路以及应急预案,发布应急调度指挥指令,一方面对人员进行疏散,另一方面对灾害或突发事件进行处置;

S5、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动态衍化以及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结果进行动态反馈,将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态的再确认作为第一动态响应条件再次作为步骤S4中的输入;

S6、对应急资源随着调度指挥工作的进行发生的变化进行动态反馈,将对应急资源条件的再确认作为第二动态响应条件再次作为步骤S4中的输入;

S7、经动态反馈后,重复执行步骤S4-S6;

S8、诊断平台判断灾害或突发事件是否解决,若灾害或突发事件动态衍化情况趋于好转并最终判断灾害或突发事件已经解决,则该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完毕。

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的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是指针对地下综合体的包括灾害或突发事件类型、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级、重要通道的人流量大小、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位置、应急物资、人员的参量,所编制的多参量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与预案间的关联模型。

优选地,在步骤S2中,地下综合体环境实时监测的内容包含:地下综合体内部温升、水位变化、人流量突变的数据。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所述诊断平台对现场是否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判断,是基于诊断平台的专家知识库诊断子系统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与相应监测指标的阈值进行比对分析实现。

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初始响应条件包括第一初始响应条件,所述第一初始响应条件包括灾害或突发事件类型、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级、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位置、重要通道的人流量。

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初始响应条件还包括第二初始响应条件,所述第二初始响应条件包括应急物资的数量及位置、应急人员的数量及位置。

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推送最优径路及应急预案,是基于蚁群算法得出大概率统计下的最优应急组织径路,以及基于多参量下灾害或突发事件与预案间的关联模型提取的最优应急预案。

优选地,在步骤S8中,灾害或突发事件是否解决的判断,是基于诊断平台的专家知识库诊断子系统的分析及现场应急人员的确认,所进行的双重判断完成的。

优选地,只有当诊断平台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恢复到相应的灾害或突发事件监测指标阈值范围以内,且应急人员确认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则判断本次灾害或突发事件已经最终解决。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实现如前所述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监测传感模块:基于感温光纤、水位光纤、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地下综合体现场多维度监测数据的采集;

通信传输模块:基于无线通信或光缆通信,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

专家知识库诊断子系统:基于灾害或突发事件机理分析和时空插值算法建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知识库系统,通过监测数据实时分析结果及理论预测趋势,实现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在线监测、及时判别与实时预警;

应急调度指挥子系统:基于系统内置多参量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与预案间的关联模型,以及蚁群算法,实现最优应急组织径路及应急预案的自动推送;基于系统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应急工作对灾害或突发事件衍化的正循环控制。

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根据地下综合体的灾害及突发事件特点,制定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应急调度指挥方案,采用多参量下的灾害事件和预案关联模型,解决传统应急预案与灾害事件的关联模型过于单一问题,采用基于概率模型的蚁群算法,应用于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解决多通道、多出入口、大空间复杂环境下地下综合体的应急组织最优径路选择难题。

2、本发明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确保了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高效响应、实时可控、有效处置,从而为地下综合体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基于地下综合体灾害、突发事件分析及应急能力评估的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

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的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是指针对地下综合体的包括灾害或突发事件类型、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级、重要通道的人流量大小、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位置、应急物资、人员等参量,所编制的多参量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与预案间的关联模型。

S2、实时监测地下综合体运行环境,并上传监测数据至诊断平台。

优选地,在步骤S2中,地下综合体环境实时监测的内容包含:地下综合体内部温升、水位变化、人流量突变等数据。

S3、诊断平台判断现场是否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继续监测;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下一步。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所述诊断平台对现场是否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判断,是基于诊断平台的专家知识库诊断子系统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与相应监测指标的阈值进行比对分析实现。

S4、以步骤S3中采集到的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的监测数据,作为初始响应条件输入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由应急预案组织数据库推送最优径路以及应急预案,发布应急调度指挥指令,一方面对人员进行疏散,另一方面对灾害或突发事件进行处置。

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初始响应条件包括第一初始响应条件,所述第一初始响应条件主要是有关灾害或突发事件方面的信息,包括灾害或突发事件类型、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级、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位置、重要通道的人流量等。

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初始响应条件还包括第二初始响应条件,所述第二初始响应条件主要是有关应急物资、人员方面的信息,包括应急物资的数量及位置、应急人员的数量及位置等。

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推送最优径路及应急预案,是基于蚁群算法得出大概率统计下的最优应急组织径路,以及基于多参量下灾害或突发事件与预案间的关联模型提取的最优应急预案。

S5、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动态衍化以及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结果进行动态反馈,将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态的再确认作为第一动态响应条件再次作为步骤S4中的输入。

S6、对应急资源随着调度指挥工作的进行发生的变化进行动态反馈,将对应急资源条件的再确认作为第二动态响应条件再次作为步骤S4中的输入。

S7、经动态反馈后,重复执行步骤S4-S6。

所述动态反馈是指根据推送的应急最优径路及应急预案,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指挥调度工作之后,一方面,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动态衍化以及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结果进行动态反馈,将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态的再确认、作为第一动态响应条件再次补充更新到步骤S4中第一初始响应条件中;另一方面,应急物资和人员的数量、位置发生了变化情况将进行动态反馈,将对应急资源条件的再确认、作为第二动态响应条件再次补充更新到步骤S4中第二初始响应条件中,然后循环执行原步骤。

S8、诊断平台判断灾害或突发事件是否解决,若灾害或突发事件动态衍化情况趋于好转并最终判断灾害或突发事件已经解决,则该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完毕。

优选地,在步骤S8中,灾害或突发事件是否解决的判断,是基于诊断平台的专家知识库诊断子系统的分析及现场应急人员的确认,所进行的双重判断完成的。优选地,只有当诊断平台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恢复到相应的灾害或突发事件监测指标阈值范围以内,且应急人员确认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则判断本次灾害或突发事件已经最终解决。

如图2所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如前所述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的系统,包括:

监测传感模块:基于感温光纤、水位光纤、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地下综合体现场多维度监测数据的采集;

通信传输模块:基于无线通信或光缆通信,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

专家知识库诊断子系统:基于灾害或突发事件机理分析和时空插值算法建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知识库系统,通过监测数据实时分析结果及理论预测趋势,实现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在线监测、及时判别与实时预警;

应急调度指挥子系统:基于系统内置多参量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与预案间的关联模型,以及蚁群算法,实现最优应急组织径路及应急预案的自动推送;基于系统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应急工作对灾害或突发事件衍化的正循环控制。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案具有如下显著优势:

本发明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根据地下综合体的灾害及突发事件特点,制定一种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应急调度指挥方案,采用多参量下的灾害事件和预案关联模型,解决传统应急预案与灾害事件的关联模型过于单一问题,采用基于概率模型的蚁群算法,应用于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解决多通道、多出入口、大空间复杂环境下地下综合体的应急组织最优径路选择难题。

本发明的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确保了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高效响应、实时可控、有效处置,从而为地下综合体运营安全提供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不同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另外,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申请文件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发明实施例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实施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

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实施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动态反馈机制下的地下综合体应急调度指挥方法及系统
  • 一种基于BIM的应急调度指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219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