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滤油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08:35


滤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滤油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用于支承过滤部件(过滤器)的多个肋的滤油器。多个肋在滤油器内部与滤油器的主体一体地设置。

一般情况下,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的滤油器附设于固定在变速箱下部的控制阀主体。

在堵塞变速箱的下部开口的油盘,贮存有用于变速机构部的动作及润滑的油。滤油器使油的吸入口位于贮存在油盘的油OL内而设置。

在自动变速器中,当油泵被驱动时,油盘内的油经由滤油器被油泵吸入。油泵对吸入的油进行加压,供给到控制阀主体内的油压控制电路。

供给到油压控制电路的油压,用于变速机构部的动作和润滑后,再次贮存在油盘内。

用于变速机构部的动作和润滑的油中含有金属粉等异物。因此,在滤油器中设置有用于除去油中所包含的异物的过滤器(过滤网)。

近年来,为了能够更多地捕捉油中所含的异物,提出了除了现有的过滤网之外还具备无纺布的滤油器。

在此,在设置了无纺布的滤油器中,无纺布成为对油的通过的抵抗。因此,通过使滤油器比以往的滤油器更大型化,扩大无纺布的面积,从而增加通过无纺布吸入到油泵侧的油量的总量。

在这种情况下,从油盘侧观察滤油器的面积变大的结果是,控制阀主体的油盘侧的下面遍及大范围被滤油器覆盖。

在控制阀主体的油盘侧的下面,开口有从调压阀排泄油的排出孔。

因此,当滤油器大型化后,从油盘侧观察,为了覆盖油的排出孔而配置了滤油器时,从排出孔排出的油就会迂回滤油器的外周缘,返回到油盘。

在此,当油的粘度高的情况下,油返回到油盘的速度变慢。

这种情况下,油盘内的油的油面比滤油器的油的吸入口低,有时会产生吸气的情况。

于是,从油盘侧来观察,为了覆盖控制阀主体的油的排出孔,在配置滤油器的情况下,要求能够将更多的油返回到在油盘侧开口的吸入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263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滤油器配置在油盘与控制阀主体之间,所述油盘堵塞变速箱的下部开口,所述控制阀主体设置在所述下部开口内,其中,

所述控制阀主体在与所述滤油器的相对部具有油的排出孔,

所述滤油器在与所述油盘的相对部具有油吸入口,并且在与所述控制阀主体的相对部的表面具有向所述控制阀主体侧突出的肋,

从所述油盘侧观察,所述油吸入口和所述排出孔错开位置而设置,

从所述油盘侧观察,所述肋在所述油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孔之间的区域,横切(横穿)通过所述油吸入口和所述排出孔的直线而设置。

根据本发明,从排出孔排出的油到达油吸入口为止的移动距离(路程)变长。

朝向油吸入口流动的油,因为会吸引附近区域的油,所以附近的油会被拉入(取入)到朝向油吸入口的油的流动。

因此,由于移动距离(路程)变长,相应地,被拉入(取入)的油的量变多,所以可以通过油吸入口供给更多的油。

在没有设置肋的滤油器的情况下,油的流动为连接排出孔和油吸入口的最短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在油盘内产生了不产生朝向油吸入口的油流的区域。

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延长路程,在没有产生油的流动的区域也能产生油的流动。

由此,通过路程变长,未产生油流动的区域的油就会被卷入,所以被拉入(取入)的油量会变多。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油盘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油压控制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图3是说明变速箱的下部开口的滤油器的配置的图。

图4是说明从排出口排出的油的移动路径的图。

图5是说明变形例的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车辆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情况为例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说明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油盘25周围的结构的图。

在图1中,以车辆中的无级变速器1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铅垂线VL方向用箭头表示。在下面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铅垂线VL方向的“上侧(上方)”、“下侧(下方)”来说明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

在图1中,通过附加符号“OL_level”的细线表示贮存在油盘25内的油OL的高度。

无级变速器1具有收纳变速机构部(变速机构)的变速箱2(参照图1)。

在变速箱2的下部设置有开口20(下部开口),其用于将用于变速机构部的动作或润滑的油OL返回到油盘25侧。油盘25用螺栓固定在包围开口20的周边部21的下面,变速箱2的下部的开口20被油盘25堵塞。

在边缘部21的内侧区域(开口20内的区域)设置有固定于变速箱2的控制阀主体3和油泵OP。

油泵OP吸入贮存在油盘25内的油OL,加压后供给控制阀主体3内的油压控制电路4(参照图2)。

控制阀主体3具有在阀主体30、30之间夹持有分离板31的基本构成,在内部形成有油压控制电路4。

在油压控制电路4,设置有基于来自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令驱动的螺线管、由螺线管产生的信号压等动作的调压阀。

油压控制电路4根据油泵OP中产生的油压,对变速机构部(变速机构等)的工作油压进行调压。

图2是说明控制阀主体3内的油压控制电路4的一例的图,是表示与油压控制电路4中的变速机构部(初级带轮、次级带轮)的工作油压的调压有关的部分的图。

第一调压阀41通过调整该第一调压阀41中的油OL的排泄漏,由此,根据在油泵OP中产生的油压调整管路压(主压)。

由第一调压阀41调整的管路压被提供给初级调压阀43、次级调压阀44和第二调压阀42。另外,管路压也被供给油压控制电路4所具备的其他调压阀。

第二调压阀42根据管路压调整先导压。

由第二调压阀42调节的先导压提供给初级螺线管45和次级螺线管46。

初级螺线管45和次级螺线管46基于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令而动作,对供给初级调压阀43和次级调压阀44的信号压进行调压。

在初级调压阀43和次级调压阀44中,未图示的滑阀根据信号压沿轴线方向移动。

当滑阀沿轴线方向移动时,由第一调压阀41调压的管路压被调节为与滑阀的位置相对应的压力,然后供给到对应的带轮(初级带轮、次级带轮)的受压室。

所述第一调压阀41位于油压控制电路4的最上游侧(油泵OP侧),最初被供给由油泵OP产生的油压。

在第一调压阀41中,根据从油泵OP中产生的油压调整管路压时,使油泵OP中产生的油的一部分排泄。

第一调压阀41设置在控制阀主体3内,在控制阀主体3的油盘25侧的下面,开口有从第一调压阀41排出的油OL的排出孔41a(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在控制阀主体3的油盘25侧(下侧)附设有滤油器5。滤油器5具有在上壳体51和下壳体52之间夹持入过滤器53的基本结构。

上壳体51和下壳体52为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例如通过喷射成型分别制作。

过滤器53是将无纺布制的过滤器531和过滤网532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体的结构。过滤器53将无纺布制的过滤器531设置在下壳体52侧,将过滤网532朝向上壳体51侧而设置。

上壳体51具有在远离下壳体52的方向凹陷的基部510和遍及整周包围基部510的外周缘的凸缘部511。

下壳体52具有在远离上壳体51的方向凹陷的基部520和遍及整周包围基部520的外周缘的凸缘部521。

上壳体51和下壳体52以相互的凸缘部511、521彼此重叠的状态相互接合,过滤器53被夹持在重叠的凸缘部511、521的部分。

过滤器53将在上壳体51的基部510和下壳体52的基部520之间形成的空间S划分成在铅垂线VL方向相邻的两个空间S1、S2。

在滤油器5的上壳体51,在油泵OP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圆筒状的连接筒515。连接筒515从上壳体51向油泵OP侧的上方突出,插入到油泵OP侧的吸入路(未图示)中。连接筒515在设置滤油器5时,使油泵OP侧的吸入路和滤油器5内的空间S1连通。

图3是说明变速箱2的开口20内的滤油器5的配置的图。图3的(a)是从油盘25侧的下方观察设置在开口20内的滤油器5的图。图3的(b)是说明控制阀主体3侧的排出孔41a与滤油器5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的(c)是从变速箱2侧的上方观察滤油器5的平面图。

另外,在图3的(a)中,以虚线表示设置在滤油器5的变速箱2侧的上面(图3的(a)的纸面里侧的面)的肋56。

此外,在图3的(a)中,以虚拟线表示设置在与滤油器5重叠的位置处的变速箱2侧的排出孔41a。

在图3的(b)中,表示在滤油器5中与控制阀主体3侧的排出孔41a重叠的区域被切口并在滤油器5被隐藏的位置处的排出孔41a。

在图3的(c)中,以虚线表示在滤油器5的油盘25侧(图3的(c)的纸面里侧的面)开口的吸入口52a。

此外,为了方便起见,以下,说明将肋56中的第一部位561和第二部位562的边界与第三部位563和第二部位562的边界处于与图3的(c)所示的直线Lm平行的虚线bo上的情况。

如图3的(a)所示,从油盘25侧观察,油盘5位于变速箱2的开口20内,形成扁平的细长形状,并且其长度方向朝沿着搭载了无级变速器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而设置。

滤油器5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具有遍及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覆盖变速箱2的开口20的长度。

滤油器5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2具有比变速箱2的开口20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的长度。

因此,开口2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与设置油泵OP的区域相反侧(图3的(a)的左侧),残留有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特别地,该区域Rx在沿着滤油器5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个侧缘部501、502中的一个侧缘部501的侧上变宽地形成。

滤油器5以覆盖控制阀主体3的油盘25侧的下面的方式设置。而且,在控制阀主体3,所述排出孔41a在从油盘25侧观察与滤油器5重叠的区域开口。

如图1所示,在滤油器5的下壳体5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靠近油泵OP的位置,设置有油OL的吸入口52a。

吸入口52a设置在下壳体52的伸出到油盘25侧的伸出部520a。

如图3的(a)所示,从油盘25侧观察,吸入口52a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

从油盘25侧观察,吸入口52a和控制阀主体3侧的排出孔41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错位而设置。滤油器5的吸入口52a设置在滤油器5的车辆后方侧的区域,比控制阀主体3侧的排出孔41a更位于车辆后方侧。

从油盘25侧观察,吸入口52a设置在油盘5的靠近一侧缘部501的位置。

图4是说明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移动路径的图。图4的(a)是说明在设置有肋56的滤油器5的油OL的移动路径Px的图。图4的(b)是说明在没有设置肋56的以往例的滤油器5A的油OL的移动路径Pa的图。

如图4的(b)所示,从油盘25侧观察,滤油器5A的吸入口52a与滤油器5同样地位于控制阀主体3侧的排出孔41a的车辆后方侧。吸入口52a设置在滤油器5A中的靠近一侧缘部501的位置。

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沿着滤油器5A的上面(控制阀主体3侧的面)移动。

在油泵OP驱动时,从吸入口52a吸入油盘25内的油OL,在变速箱2下部的开口20内,产生油OL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在滤油器5A的上面朝着滤油器5A的侧缘部501、502移动,然后下落到油盘25侧的下方。而且,下落到油盘25内的油OL朝向油OL的吸入口52a移动。

此时的油OL的移动路径Pa如图4的(b)所示。

在移动路径Pa中,虚线所示的部分是在滤油器5A的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面的油OL的移动路径。实线所示的部分是从滤油器5A的侧缘部501、502下落到油盘25侧后的油OL的移动路径。

从图4的(b)中可知,从排出口41a排出的大部分油OL在以最短的移动距离到达吸入口52a的移动路径Pa上移动。

因此,从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面朝向油盘25侧的下面移动的油OL的流动主要产生在滤油器5A的侧缘部501、502及其附近。

因此,在开口20的没有被滤油器5A覆盖的区域Rx,几乎没有油OL的流动。因此,在该区域Rx,滞留有不被油泵OP侧吸入的油OL。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中,在与控制阀主体3相对的上面设置有肋56。

肋56用于规定从排出口41a排出到滤油器5和控制阀主体3之间的油OL的移动方向而设置。

如图3的(c)所示,在滤油器5的表面设置有形成大致U字形状的肋56。肋56与滤油器5的上壳体51(参照图1)一体地形成。肋56从上壳体51的上面向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方突出,以避免与控制阀主体3干涉的高度形成。

如图3的(c)所示,从变速箱2侧的上方观察,肋56从另一侧(侧缘部502侧)向一侧(侧缘部501侧)横切通过排出孔41a的中心C1和吸入口52a的中心C2的直线Lm而设置。

肋56是第一部位561、第二部位562和第三部位563串联的线状突起。

第一部位561以在上壳体51的排出孔41a和吸入口52a之间的区域从一侧(侧缘部501侧)向另一侧(侧缘部502侧)横切直线Lm的方向设置。

第三部位563从排出孔41a观察在与吸入口52a相反侧的区域,以从一侧(侧缘部501侧)向另一侧(侧缘部502侧)横切直线Lm的方向设置。

第一部位561和第三部位563隔着直线Lm在一侧(侧缘部501侧)的长度比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的长度长。

第二部分562位于直线Lm的另一侧(侧缘部502侧),并且从变速箱2侧观察形成半圆形。

第二部位562的一端在平行于直线Lm的虚线bo上,并与第一部位561的一端连接。

第二部位562的另一端在平行于直线Lm的虚线bo上,并与第三部位563的一端连接。

肋56的第一部位561和第二部位562的边界和第三部位563和第二部位562的边界位于与图3的(c)所示的直线Lm平行的虚线bo上。

第一部位561和第三部位563在随着离开第二部位562,直线Lm方向上的间隔距离W1变宽的朝向,相对于直线Lm交叉。

如图3的(a)所示,开口20中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第一部位561的延长线La上。开口20中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也位于第三部位563的延长线Lb上。

从油盘25侧观察,开口20中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在这些第一部位561侧的延长线La和第三部位563侧的延长线Lb之间。

说明具有肋56的滤油器5的作用。

在搭载了无级变速器1的车辆中,当通过驱动源的起动等驱动油泵OP时,油泵25内的油OL经由滤油器5被油泵OP吸入。油泵OP对吸入的油进行加压,供给到控制阀主体3内的油压控制电路4。

由此,由油泵OP产生的油压最初向油压控制电路4的第一调压阀41供给。第一调压阀41根据油泵OP中产生的油压调整管路压。此时,由油泵OP产生的一部分油被排泄。

在控制阀主体3的油盘25侧的下面,开口有从第一调压阀41排泄的油的排出孔41a(参照图1),从该排出孔41a排出被排泄出的油OL。

如图1所示,滤油器5位于垂直VL方向上的排出孔41a的正下方。

滤油器5被设置为覆盖控制阀主体3的油盘25侧的下面。然后,在控制阀主体3,所述排出孔41a开口于从油盘25侧观察与滤油器5重叠的区域。

如图4的(a)所示,从滤油器25侧观察,滤油器5的吸入口52a比控制阀主体3侧的排出孔41a更位于车辆后方侧。吸入口52a在滤油器5中设置在隔着直线Lm靠近一侧即侧缘部501的位置。

此外,形成大致U形形状的肋56以包围排出孔41a正下方的位置的方式而设置。

如图4的(a)所示,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沿着滤油器5的上表面(控制阀主体3侧的面)移动。

在油泵OP驱动时,从吸入口52a吸入油盘25内的油OL,在变速箱2下部的开口20内,产生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的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在滤油器5的上面通过肋56被引导,同时,向滤油器5的侧缘部501移动,然后下落到油盘25侧的下方。并且,下落到油盘25内的油OL向油OL的吸入口52a移动。

此时的油OL的移动路径Px如图4的(a)所示。

在移动路径Px中,虚线所示的部分是在滤油器5的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面的油OL的移动路径。实线所示的部分是从滤油器5的侧缘部501下落到油盘25侧后的油OL的移动路径。

如图4的(a)所示,在滤油器5的上面(控制阀主体3侧的面)设置有形成大致U字形状的肋56。

在此,肋56的第一部位561设置在横切没有设置肋56的情况下的油OL的移动路径Pa(从排出孔41a向吸入口52a侧以最短距离移动的移动路径)的位置,阻止油OL以最短距离的移动。

肋56的第二部位562从直线Lm观察位于另一侧(侧缘部502侧),并且形成以规定间隔包围排出孔41a的半圆形状。因此,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限制向直线Lm的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的移动,而向一侧(侧缘部501侧)移动的油OL比向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移动的油OL多。

进而,肋56的第三部位563以随着从第二部位562向一侧(侧缘部501侧)离开而与第一部位561的间隔距离W1变宽的方向设置。从油盘25侧观察,开口20的没有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第一部位561的延长线La和第三部位563的延长线Lb之间。

因此,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迂回过开口20中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从滤油器5的一侧的侧缘部501侧返回到油盘25侧的下方。

由此,从排出孔41a朝向油的吸入口52a的油OL到达吸入口52a为止的移动距离(路程)变长。

由于沿着油的移动路径Px流动的油OL将位于移动路径附近的油OL吸引到移动路径,所以位于移动路径附近的油OL被拉入到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的流动。

因此,移动距离(路程)变长,相应地,被拉入的油OL的量就变多,所以能够将更多的油OL供给到吸入口52a。

由此,能够改善被排出的油OL向吸入口52a的返回,所以不容易发生吸气。

在没有设置肋56的情况下,从排出孔41a排出的大部分油OL在能够以最短的移动距离到达吸入口52a的移动路径Pa上移动(参照图4的(b))。

因此,从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方朝向油盘25侧的下方移动的油OL的流动主要发生在滤油器5A的侧缘部501及其附近。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开口20处没有被滤油器5A覆盖的区域Rx中几乎没有发生油OL的流动,所以滞留在该区域Rx内的油OL,如设置有肋56的情况那样,不会被引导到油OL的吸入口52a。

因此,当油OL的粘度高且流动性低时,排出的油OL向吸入口52a的返回会变差。

在这样的状态下,在油盘25内贮存的油OL的高度变低,若吸入口52a露出到大气中,则成为空气向油泵OP侧被吸入的所谓吸气状态。当变为吸气状态时,供给到变速机构部的工作压会变得不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肋56以包围在油泵OP中产生的油压最初供给的第一调压阀41的排出孔41a(排泄孔)正下方的位置而设置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油泵OP中产生的油压最初供给的调压阀(第一调压阀41)其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量最多。

滤油器5中的肋56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也可以以以包围其他调压阀的排出孔正下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肋56。

另外,肋56的数量也不限于1个,也可以是设置了多个肋56的构成的滤油器。

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1)滤油器5配置在堵塞变速箱2下部的开口20(下部开口)的油盘25和设置在下部的开口20内的控制阀主体3之间。

控制阀主体3在与滤油器5的相对部的下面具有油OL的排出孔41a。

滤油器5在与油盘25的相对部的下面具有油的吸入口52a(油吸入口)。

滤油器5在与控制阀主体3的相对部的表面具有向控制阀主体3侧突出的肋56。

从油盘25侧观察,吸入口52a和排出孔41a错开位置而设置。

从油盘25侧观察,肋56具有第一部位561,该第一部位561设置在吸入口52a和排出孔41a之间的区域,横切通过吸入口52a和排出孔41a的直线Lm。

当这样构成时,能够防止从排出孔41a排出并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以最短路径到达吸入口52a。

由此,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到达吸入口52a为止的移动距离(路程)变长。

因为沿着油的移动路径Px流动的油OL吸引位于移动路径附近的油OL,所以位于移动路径Px附近的油OL被拉入到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的流动。

因此,由于移动距离(路程)变长,相应地,被拉入的油OL的量变多,所以能够通过吸入口52a供给更多的油OL。

另外,在从控制阀主体3的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粘度低的情况下,粘度低的油OL通过肋56扩散到滤油器5的周围。

在滤油器5周围扩散的粘度低的油OL,与周围的粘度比较高的油混合的时间变长。这样一来,混合的时间越长,周围的粘度越高的油OL的粘度越变低,吸入口52a的油OL的返回与没有设置肋56的情况相比变得圆滑。

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2)在从油盘25侧观察到的直线Lm的一侧(侧缘部501侧),在从油盘25侧观察到的变速箱2的开口20有未被油盘5覆盖的区域Rx。

在从油盘25侧观察直线Lm的一侧(侧缘部501侧),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肋56的第一部位561的延长线La上。

在变速箱2下部的开口20,油OL有滞留在从油盘25侧观察未被油盘5覆盖的区域Rx的趋势。

当这样构成时,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迂回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最终到达吸入口52a。

此时,滞留在开口20的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的油被拉入到沿着移动路径Px流动的油OL中,因此能够通过吸入口52a供给更多的油。

即,通过设置肋56的第一部位561,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的移动路径(路径)变长,在未产生油OL的流动的区域Rx也能产生油OL的流动。

由此,未产生油OL的流动的区域Rx的油OL,从排出孔41a经由区域Rx被拉入到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的流动中,因此到达吸入口52a的油OL的量变多。

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3)肋56具有第二部位562,第二部位562从油盘25侧观察位于直线Lm的另一侧(侧缘部502侧)。

从油盘25侧观察,第二部位562设置在从直线Lm的长度方向上的吸入口52a侧直至排出孔41a的相反侧横切排出孔41a与滤油器5的侧缘部502之间的范围内。

当这样构成时,通过第二部位562限制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向位于直线Lm的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的侧缘部502侧的移动。

变速箱2的开口20中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从直线Lm观察位于一侧的侧缘部501侧,油OL滞留在该区域Rx。

因此,通过设置第二部位562,可以将从排出孔41a排出的大部分油OL向区域Rx方向引导。因此,大部分油OL通过区域Rx到达吸入口52a侧。因此,滞留在区域Rx的油OL被拉入到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流动的油OL中,并到达吸入口52a。由此,可以通过吸入口52a提供更多的油。

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4)肋56在从排出孔41a观察与吸入口52a的相反侧具有横切直线Lm设置的第三部位563。

从油盘25侧观察,肋56形成为由直线状的第一部位561、圆弧状的第二部位562、直线状的第三部位563串联而成的U字形状。

形成U字形状的肋56使第一部位561和第三部位563之间的开口朝向在变速箱2的开口20中没有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

当这样构成时,能够将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引导到油OL滞留的区域Rx(直线Lm的一侧(侧缘部501侧)。

由于能够将滞留在区域Rx的油OL拉入到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流动的油OL中,所以能够通过吸入口52a供给更多的油。

另外,如上所述,肋56以避免与控制阀主体3干涉的高度形成。因此,通过设置U字形状的肋56,从排出孔41a排出的大部分油OL被引导到区域Rx侧。另一方面,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一部分越过肋56,迂回与滤油器5的区域Rx相反侧的侧缘部502而到达吸入口52a。

因此,U字形状的肋56的第二部位562发挥降低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向侧缘部502侧移动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5)从油盘25侧观察,第一部位561和第三部位563设置成随着离开第二部位562而相互间的间隔距离W1变宽。

当这样构成时,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中的被引导至区域Rx侧的油OL在扩散的同时通过区域Rx。由此,能够拉入更多滞留在区域Rx的油OL,并将其引导到吸入口52a。

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6)肋56与滤油器5的构成素材相同,与滤油器5一体地形成。

当这样构成时,在制作滤油器5时,也可以一起制作肋56。

如果将肋56与滤油器5分开设置,则需要肋56的制作工序和将肋56设置在滤油器5的工序,与一体形成相比,与制作相关的工序增加,其结果是制作成本变高。

通过一体地形成,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7)滤油器5内的空间S通过具有以与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无纺布制的过滤器531的过滤器53(过滤材料),划分为在厚度方向上邻接的两个空间S1、S2。

厚度方向是沿着具有滤油器5的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的车辆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铅垂线VL的方向。

当这样构成时,可以使过滤器53的面积变大,增加向油泵OP侧被吸入的油OL的总量。

在除了油泵OP之外还设置了电动油泵EOP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油泵OP和电动油泵EOP共用一个滤油器5。

与在油泵OP和电动油泵EOP中分别设置一个一个的滤油器5相比,可以减少设置所需的空间,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8)在控制阀主体3内设置有多个油OL的调压阀。

排出孔41a是最初将经由滤油器5吸入的油OL调压的第一调压阀41(调压阀)的排出孔。

最初将吸入的油OL调压的第一调压阀41的排出孔41a,由于排出的油OL的量最多,所以可以将更多的油OL引导到吸入口52a。

通过控制阀主体3分配、调压的油OL从排出孔41a被很好地排出。被排出的油OL在滤油器5的与控制阀主体3的相对部(上面)碰撞后,通过肋56被引导到开口20内的区域Rx。

因此,被引导的油OL拉入滞留在区域Rx内的油OL,并返回到吸入口52a,所以难以发生油盘25内的油不足。另外,这种效果不仅在低温下,在高温下也能发挥,能改善油OL向油盘25侧的返回性。

图5是说明变形例的肋56A的图。

图5的(a)是说明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移动路径的图,是从油盘25侧的下方观察滤油器5周围的图。

图5的(b)是说明肋56A的配置的图,是从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方观察了滤油器5的图。

另外,在图5的(a)中,用虚拟线表示设置在滤油器5的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面(图5的(a)的纸面里侧的面)上的肋56A。进而,在图5的(a)中,用虚拟线表示设置在与滤油器5重叠的位置的变速箱2侧的排出孔41a。在图5的(b)中,用虚拟线表示在滤油器5的油盘25侧(图5的(b)的纸面里侧的面)开口的吸入口52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肋56以第一部位561、第二部位562和第三部位563串联,并包围排出孔41a的正下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成大致U字形状的情况。

肋的形状不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形状的肋56A。

肋56A不具有与上述肋56的第二部位562相当的部分,由一对直线状的突起564(第一部位)、突起565(第三部位)构成。这些突起564、565突出到控制阀主体3侧的上方,以避免与控制阀主体3干涉的高度形成。

突起564设置在上壳体51中的排出孔41a与吸入口52a之间的区域。突起564以从另一侧(侧缘部502侧)横切通过排出孔41a的中心C1和吸入口52a的中心C2的直线Lm的方向而设置。

突起565在从排出孔41a观察与吸入口52a相反侧的区域,以从另一侧(侧缘部502侧)至一侧(侧缘部501侧)横切直线Lm的方向而设置。

突起564和突起565隔着直线Lm,一侧(侧缘部501侧)的长度比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的长度长。

突起564和突起565以随着从直线Lm离开一侧(侧缘部501侧),直线Lm方向的间隔距离W1变宽的朝向,相对于直线Lm交叉。

突起564的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的端部564a与突起565的另一侧(侧缘部502侧)的端部565a的间隔距离W2最小。

如图5的(a)所示,开口20的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突起564、565的延长线La、Lb上。

从油盘25侧观察,开口20的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位于这些突起564侧的延长线La和突起565侧的延长线Lb之间,。

说明肋56A的作用。

如图5的(a)所示,在控制阀主体3,所述的排出孔41a在从油盘25侧观察与滤油器5重叠的区域开口。

从滤油器25侧观察,在滤油器5,设置有构成肋56A的一对突起564、565,该对突起564、565隔着排出孔41a正下方的位置之间,从油盘25侧观察,排出孔41a位于一对突起564、565之间。

因此,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被排出到一对突起564、565之间的区域。在此,一对突起564、565随着从直线Lm朝向区域Rx侧,直线Lm方向的间隔距离W1变宽。

因此,在一对突起564、565之间排出的油OL中的大部分流向从直线Lm观察区域Rx位于的一侧(侧缘部501侧)。

由此,从排出孔41a排出的大部分油OL迂回开口20的未被滤油器5覆盖的区域Rx,从滤油器5的一侧的侧缘部501侧返回到油盘25侧的下方。

这样,形成从排出孔41a迂回区域Rx朝向油的吸入口52a的油OL的流动(移动路径Px),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到达吸入口52a为止的移动距离(路程)变长。

由于沿着油的移动路径Px流动的油OL将位于移动路径Px附近的油OL吸引到移动路径,所以位于移动路径附近的油OL被拉入到从排出孔41a朝向吸入口52a的油的流动中。

因此,移动距离(路程)变长,相应地,被拉入的油OL的量变多,所以能够将更多的油OL供给到吸入口52a。

由此,能够改善被排出的油OL向吸入口52a的返回,所以不容易发生吸气。

另外,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一部分从滤油器5的另一侧的侧缘部502侧返回到油盘25侧的下方。

因此,即使在设置肋56A并在侧缘部501a侧积极地形成油的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滤油器5的侧缘部502侧,可靠地形成朝向吸入口52a的油的流动。

因此,不使油OL滞留在滤油器5周围,能够将油引导到吸入口52a侧,所以能够确保到达吸入口52a的油OL的量。

这样,具有变形例的肋56A的滤油器5具有以下结构。

(9)从油盘25侧观察,肋56A具有:

在吸入口52a和排出孔41a之间的区域,横切通过吸入口52a和排出孔41a的直线Lm而设置的突起564(第一部位);

从排出孔41a观察,在与吸入口52a相反侧具有横切直线Lm而设置的突起565(第二部位)。

从油盘25侧观察,突起564和突起565在直线Lm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并且,随着从直线Lm向一侧(侧缘部501侧)分离而接近区域Rx,直线Lm方向的间隔距离W1变宽。

当这样构成时,从排出孔41a排出的大部分油OL从滤油器5的侧缘部501侧返回到油盘25侧的下方,另一方面,油OL的一部分从滤油器5的侧缘部502侧返回到油盘25侧的下方。

油OL滞留的区域Rx位于侧缘部501侧,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大部分迂回区域Rx而到达吸入口52a。由此,朝向吸入口52a移动的油OL拉入滞留在区域Rx的油OL的同时到达吸入口52a,因此,能够确保到达吸入口52a的油OL的量。

另外,在滤油器5的侧缘部502侧,也能够形成朝向吸入口52a的油OL的流动。由此,在滤油器5周围不使油OL滞留,能够通过吸入口52a侧引导更多的油,所以能够确保到达吸入口52a的油OL的量。

另外,在从排出孔41a排出的油OL的粘度低的情况下,油OL的流动通过肋65A扩散。

这样,确保粘度低的油OL和滤油器5周围比较粘度高的油OL混合的机会,同时,能延长混合的时间。

当能够延长混合时间,则粘度相对较高的油OL的粘度会变低,因此,油OL向吸入口52a的返回会得到改善。

如上所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在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适当地变更。

相关技术
  • 特别可用作滤油器介质的自支撑可起褶纤维性幅材和包含其的滤油器
  • 滤油器及用于滤油器的盖体
技术分类

0612011243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