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及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4:54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移动电子设备的综合性能与应用生态不断升级,在生活、娱乐、工作等场景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时在多数工作场景下,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依然是大众办公的首选。因此,打通移动电子设备和个人计算机等不同的终端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应用于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

响应于所述操作数据,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并将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由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将所述用户针对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以使所述流化服务程序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

接收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将所述应用画面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应用于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所述装置包括:

操作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

应用界面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操作数据,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并将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由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所述装置应用于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所述装置包括:

操作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将所述用户针对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以使所述流化服务程序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

应用界面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将所述应用画面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系统,包括:

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以及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与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

其中,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响应于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将所述用户针对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

所述流化服务程序,响应于所述操作数据,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并将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由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支持流化传输协议的流化服务程序,以及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运行支持流化传输协议的流化客户端程序,并在流化服务程序和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建立基于所述流化传输协议建立的流化传输通道,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与上述流化服务程序进行跨操作系统的数据传输交互,来远程访问安装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的目标应用,从而可以打通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实现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生态的互补。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的框图。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一定按照本说明书示出和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相应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其方法所包括的步骤可以比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此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单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被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描述;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能被合并为单个步骤进行描述。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移动终端的综合性能与应用生态不断升级,在生活、娱乐、工作等场景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在生产力场景下,PC终端依然是大众办公的首选。因此,这就会导致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在移动终端上访问PC终端上安装的应用,或者,在PC终端上访问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应用的需求。

由于PC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和移动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通常并不相同;而且,不同的操作系统存在应用运行的环境壁垒,通常也具有不同的应用生态。因此,如何打通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实现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生态的互补,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而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打通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实现针对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方案:以下以实现在PC终端搭载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远程访问移动终端搭载的安卓操作系统中安装的安卓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方案中,用户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同时搭载安卓子系统,使并在该安卓子系统中安装安卓应用,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在PC终端搭载的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访问安卓应用。但是,在该方案中,需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安装子系统,针对子系统的下载、安装、管理的操作成本较高。而且,安装在安卓子系统中的安卓应用,与用户的移动终端搭载的安卓系统是完全独立的,二者无法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同步时,或者需要较高的成本来实现二者的数据传输同步。

在另一种方案中,可以通过投屏功能,来打通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例如,可以在移动终端搭载的安卓系统中安装投屏软件,通过该投屏软件,将移动终端的屏幕投射到PC终端,并通过这种投屏的方式让用户可以通过PC终端搭载的Windows操作系统,来远程访问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然而,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投屏的方式来跨操作系统的访问应用,通常需要移动终端将整个操作系统的操作权限都开放给PC终端,存在较大的安全性风险。

在第三种方案中,用户可以向服务提供商购买云服务,将移动终端搭载的安卓系统中安装的安卓应用,部署到云端,使得用户可以在PC终端搭载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通过该云服务,来远程访问部署在云端的安卓应用。然而,在该技术方案中,依赖于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用户需求向服务提供商购买云资源,实现成本高。

在第四种方案中,用户可以在PC终端搭载的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桌面远程控制软件,并通过该远程控制软件,对安卓系统的系统桌面进行桌面级的流化处理,将桌面相关的画面转换成数据流传输至Windows操作系统,以实现针对安卓系统中安装的应用的远程访问。然而,在该技术方案中,针对操作系统进行桌面级的流化处理,可能会提升用户在跨操作系统远程访问应用时的操作复杂度。例如,用户需要远程打开系统桌面,再在系统桌面中进一步打开用户需要访问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打通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实现针对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时,仍然存在面临安全性风险、实现复杂度和实现成本高、以及用户的操作复杂度高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流化传输协议的针对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方案。

本说明书的方案构思在于:

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流化服务程序可以通过该通道将应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界面传输至流化客户端程序,流化客户端程序可以通过该通过将用户针对该应用的操作数据传输至流化服务程序,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可以响应于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发送的上述用户的操作数据,在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上述目标应用完成与上述操作数据对应的操作,并可以将运行上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通过这种方式,第一方面,可以打通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运行环境壁垒,实现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生态的互补。

第二方面,由于用户可以通过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与上述流化服务程序进行跨操作系统的数据传输交互,来点对点的远程访问安装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的目标应用,在整个访问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将第一操作系统整个操作系统的操作权限开放给该用户,因此可以避免将第一操作系统整个操作系统的操作权限开放给用户而面临的安全风险。

第三方面,由于流化传输协议是通用的传输协议,因此基于通用的传输协议实现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点对点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可以显著降低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的实现复杂度和实现成本。例如,基于该方案,用户可以不再需要购买云服务来付出额外的成本。

第四方面,由于本申请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流化传输协议,对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某一具体的目标应用的流化方案,而并不是针对上述第一操作系统的流化方案,因此与传统的针对操作系统进行流化,来实现针对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则是一种比较轻量级的流化方案,可以降低用户在针对应用进行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时的操作复杂度。

例如,相较于以上示出的第四种方案,用户不再需要远程打开系统桌面,再在系统桌面中进一步打开用户需要访问的应用,而是基于流化客户端程序就能够点对点的针对该应用进行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因此用户的操作更加简单便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的应用访问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终端102、连接通道104、第二终端106等。

第一终端102和第二终端106是用户可以使用的一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实际上,用户显然还可以使用诸如下述类型的电子设备: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s,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制。连接通道104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有线或无线连接构建的连接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以第一终端为PC终端,第二终端为移动终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访问PC终端中的应用为例,PC终端可以与移动终端进行配合;其中,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对PC终端中的目标应用进行操作,移动终端将采集到的操作数据通过连接通道104传输至PC终端,然后由PC终端基于本说明书的跨操作系统应用访问方案将目标应用的运行界面进行处理,将应用界面传输至移动终端,以完成针对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102可以访问第二终端106中的应用;其中,由第一终端102将采集到的操作数据通过连接通道104传输至第二终端106,第二终端106基于本说明书的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案将目标应用的运行界面进行处理,将应用界面传输至第一终端102,以完成针对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请参见图2,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运行在第一终端设备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和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该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例如可以为图1所示的PC终端或移动终端等。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可以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

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远程的数据传输交互,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202,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响应于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将所述用户针对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

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可以包括基于终端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所开发的任意形式的客户端程序,具体可以用于在用户访问上述流化服务程序所在的操作系统中安装的某一目标应用时,将用户针对该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远程传输给与之配合的流化服务端程序。

相应的,上述流化服务程序,也可以包括基于终端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所开发的任意形式的服务程序,具体用于根据流化客户端程序传输的操作数据,在该流化服务程序所在的操作系统中运行该目标应用,完成与该操作数据对应的操作,再将该目标应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传输给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其中,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与上述流化服务端程序之间,可以存在至少一条基于上述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访问上述流化服务程序所在的操作系统中安装的某一目标应用时,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可以将用户针对该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该流化传输通道,以流化传输的方式,远程传输给与之配合的流化服务端程序。而上述流化服务端程序,根据该操作数据在所在的操作系统中运行该目标应用之后,也可以将该目标应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也通过该流化传输通道,以流化传输的方式,远程传输给与之配合的流化客户端程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流化传输协议的具体类型,在本说明书中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流化传输协议具体可以是实时流化传输协议;比如,可以是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协议。

而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的具体过程,在本说明书中不再进行详述。

例如,在实现时,可以先建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建立连接的方式可以包括建立有线连接或者建立无线连接。比如,可以通过USB、网线、lightning等有线接口建立有线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传输方式建立无线连接;或者同时建立优先连接和无线连接。而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建立连接之后,可以将该连接作为底层的物理传输通道,可以应用层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建立上述流化传输通道。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流化传输通道,以流化传输的方式远程传输数据,通常是指基于上述流化传输协议,将需要传输的数据转换成数据流的形式,再通过该流化传输通道将转换后的数据流传输给通道对端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以第二终端侧的用户,来远程访问第一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为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上述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并在上述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安装与上述流化服务程序相互配合的流化客户端程序。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与上述第二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可以不相同;例如,上述第一终端可以是搭载windows系统的PC终端,上述第二终端可以搭载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终端也可以是搭载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而上述第二终端可以是搭载windows系统的PC终端,在本说明书中不进行特别限定。

不难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描述的针对应用的远程访问,是指针对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例如,可以是移动终端侧的用户,针对PC终端上安装的应用的远程访问,也可以是PC终端侧的用户,针对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应用的远程访问。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以及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均可以同时安装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和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通过这种方式,除了可以让第二终端侧的用户,远程访问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应用,还可以同时让第一终端侧的用户远程访问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跨操作系统的双向访问。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实现第二终端侧的用户,来远程访问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上述第二终端侧的用户,来远程访问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应用,安装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可以预先维护流化服务程序所在的第二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

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在获取流化服务程序所在的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时,具体可以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一个列表获取请求至上述流化服务程序。而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在收到该列表获取请求时,可以响应于获取到的该列表获取请求,将其所在的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例如,在一个例子中,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可以面向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远程开放一个用于获取上述列表的服务接口,而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列表获取请求则可以是上述流化服务程序提交给上述服务接口的接口调用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列表中的应用,可以仅包括上述流化服务程序所在的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所有应用中的部分应用。例如,在一个例子中,上述列表中的应用可以仅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应用中取得用户授权的应用。

在本说明书中,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还可以将预先维护的上述列表,通过用户界面向第二终端侧的用户进行输出展示。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侧的用户,可以通过在输出的该列表中触发相关的目标应用,来快捷的发起针对该目标应用的发起远程访问。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诸如点击、双击等用户操作,快捷的选中列表中的目标应用,来发起针对该目标应用的访问。

而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在获取到该用户针对上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后,可以响应该访问操作,获取该用户针对该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然后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将该操作数据远程传输至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操作数据的数据类型,通常与用户触发的针对上述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的类型相对应。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针对上述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具体可以包括启动上述目标应用的启动操作,和在启动上述目标应用之后在上述目标应用的应用界面中完成的交互操作。因此,上述操作数据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启动操作对应的启动操作数据,和与上述交互操作对应的交互操作数据。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启动操作和上述交互操作,都可以是用户通过终端对应的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设备触发的用户操作,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比如,上述启动操作,可以是用户触发的针对上述目标应用的诸如点击、双击等选中操作。而上述交互操作,可以是用户在该目标应用的应用界面中触发的诸如针对界面中的内容的复制、剪切、修改等交互操作,在本说明书不再进行一一举例。

步骤204,所述流化服务端程序响应于所述操作数据,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并将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可以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接收上述流化客户端传输的用户针对上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并在接收到该操作数据之后,在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该目标应用,完成与该操作数据对应的操作,并将运行该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其中,上述应用画面的类型,通过与上述操作数据的类型相对应,可以是启动该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启动画面,也可以是该目标应用启动之后用户在上述目标应用的应用界面中完成交互操作的过程中的应用交互画面。

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如果上述操作数据,为与用户针对上述目标应用的启动操作对应的启动操作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可以响应该启动操作数据,在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启动该目标应用,并将启动该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启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上述操作数据,在启动上述目标应用之后用户在上述目标应用的应用界面中完成的交互操作对应的交互操作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流化服务程序可以响应该交互操作数据,在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该目标应用完成与该交互操作数据对应的交互动作,并将该目标应用在完成与该交互操作数据对应的交互动作过程中的应用交互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步骤206,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将所述应用画面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在接收到上述流化服务端程序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在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上运行该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之后,可以将该应用画面向上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

例如,在一个例子中,上述流化传输协议具体可以是实时流化传输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可以将该应用画面通过用户界面向上述用户实时的进行播放,以使该用户能够实时的感知到该目标应用针对该用户的操作反馈。

在以上实施例中,以第二终端侧的用户,来远程访问第一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终端侧的用户,来远程访问第二终端搭载的操作系统中的应用的实现过程,与以上详细描述的实现过程类似,在本说明书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3,图3是本说明书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

流化服务程序302,具体可以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

流化客户端程序304,具体可以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可以不同。

如图3所示,所述流化服务程序302与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304之间,可以存在至少一条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除此之外,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304还可以维护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

其中,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304,可以响应于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访问操作,将所述用户针对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

所述流化服务程序302,可以响应于所述操作数据,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并将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由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例如,以第一终端为PC终端,第二终端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侧的用户远程访问PC终端中的应用为例,移动终端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304可以获取PC终端中的流化服务程序302中的列表,并可以将用户针对该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PC终端中的流化服务程序302,PC终端中的流化服务程序302中的流化服务程序可以响应于该操作数据,将目标应用运行过程中的应用画面,通过上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移动终端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304,由移动终端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304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在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设备。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4,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402、内部总线404、网络接口406、内存4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4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基于软件方式来实现,比如由处理器4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4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409中然后运行。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5,在一软件实施方式中,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应用于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可以包括:

操作数据接收单元510,用于接收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可以包括:

应用界面发送单元520,用于响应于所述操作数据,在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运行所述目标应用,并将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由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可选的,接收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列表发送单元530,用于接收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列表获取请求;响应于所述列表获取请求,将所述列表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至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

可选的,所述流化服务程序面向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开放了服务接口;所述列表获取请求包括所述流化服务程序提交给所述服务接口的用于获取所述列表的接口调用请求。

可选的,所述列表中的应用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应用中取得用户授权的应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包括PC终端,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第二终端包括PC终端。

可选的,所述流化传输协议包括实时流化传输协议。

请参考图6,在一软件实施方式中,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应用于运行在第二终端搭载的第二操作系统中的流化客户端程序;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与运行在第一终端搭载的第一操作系统中的流化服务程序之间,存在基于支持的流化传输协议创建的流化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不同;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维护了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至少部分应用的列表;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装置可以包括:

操作数据发送单元610,用于发送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

应用界面接收单元620,用于接收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以数据流的形式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运行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画面,向所述用户进行输出展现,以完成针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跨操作系统的远程访问。

可选的,所述发送用户针对所述列表中的目标应用的操作数据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列表接收单元630,用于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列表获取请求至所述流化服务程序;接收所述流化服务程序响应于所述列表获取请求通过所述流化传输通道传输的所述列表。

可选的,所述流化服务程序面向所述流化客户端程序开放了服务接口;所述列表获取请求包括所述流化服务程序提交给所述服务接口的用于获取所述列表的接口调用请求。

可选的,所述列表中的应用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中安装的应用中取得用户授权的应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包括PC终端,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第二终端包括PC终端。

可选的,所述流化传输协议包括实时流化传输协议。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量子存储器、基于石墨烯的存储介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跨操作系统的应用访问方法及装置
  • 跨操作系统运行应用的装置、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器
技术分类

0612011469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