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可穿戴电子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一种便携式设备,可以直接穿在用户身上,方便用户携带。可穿戴电子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还能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有线充电或者无线充电的方式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其中,有线充电的方式较为麻烦,每次充电都需要拔插可穿戴电子设备,容易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充电孔造成损坏,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可以做到随放随充,不用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拔插。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在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时充电效率低下,用户体验感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无线充电时的充电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设置有无线充电主体部;以及

表带,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表带上可拆卸地安装有无线充电扩展部,所述无线充电扩展部用于与所述无线充电主体部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无线充电主体部,所述壳体用于与无线充电扩展部可拆卸地安装;当所述无线充电扩展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时,所述无线充电主体部与所述无线充电扩展部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通过在壳体上设置无线充电主体部,并将无线充电扩展部可拆卸地安装在表带上,从而当需要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从表带上拆卸后与无线充电主体部一起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此时无线充电扩展部与无线充电主体部的配合能有效增大无线充电结构的有效充电面积,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以下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背面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背面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无线充电扩展部安装在壳体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扩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带、无线充电扩展部和遮盖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可穿戴电子设备作为一种便携式设备,可以直接穿在用户身上。随着技术不断完善和需求逐渐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还能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因此可穿戴电子设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可穿戴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或其他可以穿戴到用户身上的设备。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可穿戴电子设备100的具体种类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以智能手表为例,对可穿戴电子设备100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可穿戴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10、主体屏幕20和表带30。其中,壳体10起到容纳和保护电子元器件的功能,诸如容纳和保护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印制电路板)以及电源模块等。主体屏幕20安装在壳体10上,用于显示时间等功能信息,主体屏幕20可以采用具有触屏控制功能的屏幕,既可以显示时间等功能信息,也可以进行触屏操作以实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诸如时间的设定或者其他功能的选择。表带30与壳体10连接,使得智能手表能够佩戴至用户的手上。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有线充电或者无线充电的方式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其中,有线充电的方式较为麻烦,每次充电都需要拔插可穿戴电子设备,容易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充电孔造成损坏,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可以做到随放随充,不用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拔插,因此越来越多的智能手表配置了无线充电功能,目前常规的无线充电设计是在壳体的底部区域设置无线充电结构,当可穿戴电子设备需要充电的时候,将壳体底部贴向无线充电器的无线充电线圈区域,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相关技术中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在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时充电效率低下,用户体验感不佳。

基于此,请参阅图2至图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背面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背面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无线充电扩展部安装在壳体上时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100,在壳体10内设置无线充电主体部41,并在表带30上可拆卸地安装有无线充电扩展部42,无线充电扩展部42用于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以增大无线充电结构的有效充电面积,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当需要对可穿戴电子设备100进行充电时,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表带30上拆卸后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一起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此时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的配合能有效增大无线充电结构的有效充电面积,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其中,无线充电扩展部42也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充电完成后,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壳体10上拆下并重新安装到表带30上。

可以理解的,表带30能起到收纳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作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扩展部42也可以不是收纳在表带30上,诸如无线充电扩展部42也可以通过收纳盒进行收纳。当需要对可穿戴电子设备100进行充电时,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收纳盒中取出并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一起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此时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的配合能有效增大无线充电结构的有效充电面积,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充电完成后,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壳体10上拆下并重新收纳在收纳盒中。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可穿戴电子设备100除了时间显示功能外,往往还搭配了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包括了诸如ECG(Electro cardio gram,心电图),PPG(Photoplethysmography,光电容积脉搏波法)等健康检测模块,用于心率和血压监测。

可以理解的,ECG是通过生物电来进行检测,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发生电位和极性变化,这些电变化统称为生物电。心脏生物电即是生物电的一种,心脏在每次跳动中,都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健康检测功能模块5050通过捕捉心脏发出的电信号,经过数字化信号处理后,就能输出准确、详细的心脏健康信息。

PPG是通过PPG传感器中的LED(发光二极管)发射绿光穿过皮肤中的组织和动脉静脉,并被吸收和反射回到光电二极管中。可以理解的,像肌肉、骨骼、静脉和其他连接组织等对光的吸收是基本不变的(前提是测量部位没有大幅度的运动),但是血液不同,由于动脉里有血液的流动,那么对光的吸收自然也有所变化。当把光转换成电信号,正是由于动脉对光的吸收有变化而其他组织光的吸收基本不变,得到的信号就可以分为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提取其中的交流信号,就能反应出血液流动的特点。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可穿戴电子设备100的体积通常较小,而健康检测模块往往会占用较大的面积,一般会在可穿戴电子设备100的中间区域设置该健康检测模块,而此时安装在可穿戴电子设备100壳体10内的无线充电结构则需要避开该健康检测模块,诸如无线充电结构环绕在该健康检测模块的外围,此结构使得无线充电结构的有效充电面积大大减小,在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漏磁严重,导致充电效率低下,从而增加了充电时长。

基于此,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100中,无线充电主体部41具有中空区域43,从而可以在中空区域43设置功能模块50,中空区域43能起到避让功能模块50的作用。无线充电扩展部42能够安装在壳体10上以遮挡功能模块50并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此时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的配合能有效增大无线充电结构的有效充电面积,不会由于中空区域43的存在而出现漏磁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无线充电的效率。当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壳体10上拆下时,露出功能模块50,此时功能模块50不会被无线充电扩展部42所遮挡,从而不会限制到功能模块50的功能,诸如功能模块50包括了健康检测模块时,由于健康检测模块需要与人体进行信号的交互,在不充电的时候,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从壳体10上拆下,将功能模块50露出,从而不会影响到健康检测模块与人体之间的信号交互,此时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安装在表带30上,表带30能起到收纳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功能模块50可以包括传感器模块,通过传感器模块检测人体信息。诸如采用PPG检测时,通过PPG传感器中的LED(发光二极管)发射绿光穿过皮肤中的组织和动脉静脉,并被吸收和反射回到光电二极管中,从而获取心率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电连接以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请继续参阅图3,在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上设置第一导电部421,在壳体10上设置第二导电部411,第二导电部411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电连接,其中,第一导电部421能够与第二导电部411电连接以使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示例性的,当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表带30上拆下后,可以安装在壳体10上,当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安装在壳体10上时,第一导电部421与第二导电部411电连接使得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形成完整的无线充电线圈。

可以理解的,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是通过将电磁能转换为电能的结构,无线充电扩展部42和无线充电主体部41用于接收充电座中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电磁能并将电磁能转变为电能,并储存在电源模块中,可穿戴电子设备100通过其中的电源模块对各个电子元器件进行供电。示例性的,电源模块可以包括电池,由电池对各个电子元器件进行供电,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电能的传输,从而给电池进行充电。可以理解的,电源模块还可以包括整流稳压电路,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发射电磁能,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接收到电磁能,进而得到交流电压,整流稳压电路用于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对得到的直流电压进行稳压后,再给电池充电。

其中,可穿戴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成无线充电主体部41能够单独为电池充电,即,在没有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情况下无线充电主体部41也能为电池充电,此时的充电效率较低。可穿戴电子设备100也可以设置成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配合后再一起为电池充电,此时充电效率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扩展部42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示例性的,在壳体10上设置插接孔,在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上设置与插接孔对应的插接部,当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表带30上拆卸下来时,插接部能插接在插接孔上从而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安装在壳体10上,此时,第一导电部421与第二导电部411电连接以使得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形成无线充电线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上的第一导电部421做成能与插接孔插接的插接部,将与无线充电主体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411设置在插接孔处,此时,第一导电部421既能起到物理连接的作用,也能起到电连接的作用。即当插接部插接在插接孔内时既实现了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安装在壳体10上,也实现了第一导电部421与第二导电部411之间的电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示例性的,在壳体10上设置第一磁性件,在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上设置第二磁性件,无线充电扩展部42通过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的磁力作用安装在壳体10上。当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安装在壳体10上时,第一导电部421与第二导电部411电连接以使得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形成无线充电线圈。通过磁吸的方式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时,第一导电部421和第二导电部411可以做成触点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线充电扩展部42在不充电的时候可以连接在表带30上,表带30佩戴在人体上时需要与佩戴部位的形状相适配,诸如佩戴在手腕上时,表带30需要弯曲以能更好的与手腕相配合。因此,无线充电扩展部42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随着表带30的变形适应性的拉伸和弯曲,以提高表带30在被用户佩戴时的顺畅性和舒适性。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扩展部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包括第一接收线圈422和承载部423,其中,第一接收线圈422设置在承载部423上,承载部423上设置有与第一接收线圈422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421,承载部能够起到承载第一接收线圈422的作用,在拿取或者安装无线充电扩展部42时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握住承载部423,承载部423能方便用户抓取。其中,承载部423和第一接收线圈422具有一定的柔性以能随着表带30的变形适应性的拉伸和弯曲。诸如承载部423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设有印刷电路,印刷电路形成第一接收线圈。

以表带30背离人体的一面作为正面,表带30与人体接触的一面为背面进行说明,其中,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安装在表带30的正面。如图2所示,无线充电扩展部42也可以安装在表带30的背面。由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汗水,汗水可能会影响到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使用情况,因此可以把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安装在表带30的正面,能防止无线充电扩展部42被汗水浸湿。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与表带3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表带30上设置限位部31,无线充电扩展部42通过限位部31可拆卸地设置在表带30上。其中,限位部31可以设置成卡扣结构,通过卡扣的方式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卡接在表带30上。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拆卸连接在表带30上。诸如在无线充电扩展部42设置第三磁性件,在表带30上设置第四磁性件,通过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的吸合作用使得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拆卸地连接在表带30上。也可以采用铁质的表带30,在无线充电扩展部42上设置磁铁,使得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直接吸附在表带30上。磁吸的方式有多种,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设置在表带30的表面。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4,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带、无线充电扩展部和遮盖部的结构示意图。也可以在表带30上设置凹槽32,其中凹槽32可以容纳无线充电扩展部42。当不需要充电时,无线充电扩展部42可以容纳在凹槽32内。通过设置凹槽32,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进行隐藏。

为了提高表带30的顺畅性和舒适性,可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厚度设置成与凹槽32的深度相等。为了便于理解,以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容纳在凹槽32内为例进行说明,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朝向凹槽32槽口的一面称为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上表面,将充电扩展部42背离的凹槽32槽口一面称为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下表面,如图6所示,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厚度即为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上表面与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d。凹槽32的深度为表带30外表面凹陷的距离h。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厚度设置成与凹槽32的深度相等时,此时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容纳在凹槽32内后,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上表面与表带30的外表面平齐。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厚度可以设置成小于凹槽32的深度,此时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容纳在凹槽32内后,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上表面低于表带30的外表面。请继续参阅图6,可穿戴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遮盖部60,可以通过遮盖部60盖合凹槽32的槽口。在可穿戴电子设备100未充电时,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容纳在凹槽32内,此时遮盖部60盖合凹槽32的槽口以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隐藏在凹槽32内。当需要对可穿戴电子设备100进行充电时,打开遮盖部60,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从凹槽32中取出,将无线充电扩展部42安装在壳体10上以遮挡功能模块50并与无线充电主体部41配合形成无线充电线圈。遮盖部60可以起到固定和保护无线充电扩展部42的作用。可以理解的,遮盖部60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随着表带30的变形适应性的拉伸和弯曲。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技术分类

0612011562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