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解析计算方法及优化设计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解析计算方法及优化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构筑物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解析计算方法及优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不过由于光伏电站占地面积巨大,而新能源需求旺盛的沿海地区往往人口密集、土地紧缺。为解决以上矛盾,许多研究提出了海洋环境中光伏系统的概念。由于环境温度低,避免了土地使用冲突,浮动光伏在生产效率和成本方面比陆地光伏更具竞争力。与湖泊或水库不同,在海上部署光伏设施需要设计一个稳定耐用的支撑平台,以承受连续的波浪作用,考虑到光伏产业的大规模生产,这个支撑平台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超大型浮体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物,其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海上光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考虑到持续的波浪作用和光伏组件的低自重,超大型浮体光伏支撑结构可设计为由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面板和聚苯乙烯泡沫(EPS)底板组成的轻型高刚度浮动双层结构,该结构是大面积且成本可控的。其中的EPS泡沫市场价格较低,具有较强的变形性,在提供浮力的同时,可缓冲波浪对混凝土层的作用,而混凝土层则可以抑制泡沫结构的过度变形,增强结构安全性。然而,当前的超大型浮体解析计算方法多数仍然局限于假设浮式结构为单层均质结构,忽略了控制自重和改善结构性能(如刚度和强度),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基本不涉及结构的内部变形响应以及弹塑性状态判断。以传统水弹性理论模型为例,根据波浪参数及基本海况,计算所得的结构挠度、弯矩以及剪力,无法在实际工程中为结构物的设计与分析提供直接指导。当对前述超大型双层浮动结构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整体结构规模很大,长度可达数百米,与整体结构相比,双层复合材料微观组分的尺寸约为毫米甚至微米级。不同几何尺度下的水动力、结构和材料特性建模与分析必须是一个复杂的多尺度问题,其中的关键步骤是实现波浪作用、浮体结构的分层与几何特征以及材料的微观组分等的串联计算。为了直接为工程设计提供具体指导,应为此类海洋结构的设计开发一种包括弹塑性状态判断在内的水动力-结构-材料耦合的新型多尺度计算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解析计算方法。

进一步,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优化设计方法。

进一步,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解析计算方法,所述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由面层和底层组成,所述面层由UHPC基体以及嵌入所述UHPC基体内的钢纤维组成,所述底层为EPS材料;

所述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多个面层RVE模型,根据所述面层RVE模型获取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S2、建立结构物的动力学等效模型,根据所述动力学等效模型以及所述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和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

S3、建立波浪下结构物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根据所述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和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获得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

S4、根据结构物的结构参数和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获得面层的接触面应变;

S5、将该面层的接触面应变与材料拉伸屈服应变进行比较,若面层的接触面应变大于材料拉伸屈服应变,则说明该面层具有塑性损伤区域。

进一步,步骤S1中,建立多个面层RVE模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根据UHPC基体材料性能参数,建立UHPC基体模型;

S12、根据钢纤维的体积分数,建立多个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单元;

S13、将钢纤维单元嵌入UHPC基体模型中,完成面层装配;

S14、分别对UHPC基体和钢纤维划分网格,形成具有不同微观组分的面层RVE模型。

进一步,步骤S1中,所述根据所述面层RVE模型获取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5、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对每个面层RVE模型进行位移加载分析,获得每个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

S16、根据每个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获得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进一步,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弯矩曲率方程;

S22、假设结构物为完全贴合的均匀化双层复合结构,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的挠曲微分方程;

S23、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的非均匀界面连续性方程;

S24、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所受总弯矩方程;

S25、根据弯矩曲率关系方程、挠曲微分方程、非均匀界面连续性方程以及总弯矩方程,获得到整体结构在接触面处的应变方程以及双层结构的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为:

其中,ε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结构物的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为:

其中,K

进一步,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建立波浪下结构物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

S32、将结构物所在的流体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建立每个区域的空间速度势需要满足的边界条件方程以及结构物端部条件方程;

S33、根据结构物的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新型水弹性模型、区域的边界条件方程以及结构端部条件方程,获得双层浮体结构物的空间挠度方程;

S34、根据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和空间挠度方程,获得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

S35、根据新型水弹性模型,将步骤S34获得的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转化线性方程。

进一步,所述步骤S3中,所述面层的接触面应变函数为:

其中,ε

进一步,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根据设计工况构建具有初始结构参数和初始微观组分的初始设计结构物;

S200、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判断所述结构物在设计工况下是否具有塑性损伤区域;若是,则执行步骤S300;

S300、优化所述初始设计结构物的结构参数或/和微观组分,获得优化后的结构物;并重复执行步骤S200,直至塑性损伤区域为无。

进一步,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采用上述优化设计方法设计而成,所述钢纤维的体积分数为1%~4%。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所述建立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微观组分RVE模型;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浮动双层结构的小挠曲变形动力学等效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浮动双层结构在分离状态下每个单独层和层合状态下等效整体结构的应变分布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浮动双层结构在波浪作用下水弹性问题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浮动双层结构工程设计尺寸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原始设计计算所得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随波数变化的变化曲线;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原始设计计算所得的无量纲化挠度、无量纲化弯矩、无量纲化剪力和接触面应变幅值的结果;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模型计算所得的无量纲化挠度、无量纲化弯矩和无量纲化剪力的结果;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模型计算所得的接触面应变幅值的频域解以及对应最大幅值的应变时域解;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模型计算所得的最大接触面应变随UHPC材料钢纤维体积分数变化的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解析计算方法,该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由面层和底层组成,面层由UHPC基体以及嵌入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基体内的钢纤维组成,钢纤维的体积占面层总体积的1%-4%,底层为EPS(聚苯乙烯泡沫)材料。

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在海面上受到持续的海浪作用,其上的太阳能发电组件的自重相对较低,在计算时其重量可忽略不计。

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解析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多个面层RVE(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根据面层RVE模型获取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具体的,步骤S1中,建立多个面层RVE模型在仿真软件中进行,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根据UHPC基体材料性能参数,建立UHPC基体模型。

UHPC基体材料性能参数可根据基体材料性能试验获得,主要包括UHPC基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屈服强度等,根据试验获得的UHPC基体材料性能参数,建立UHPC基体模型。

S12、根据钢纤维的体积分数,建立多个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单元。

钢纤维的体积分数为:钢纤维的体积占面层总体积的百分比。本实施例中,钢纤维的体积占面层总体积(面层总体积为UHPC基体体积与钢纤维体积之和)的1%~4%。

具体的,钢纤维的体积分数可分别取1%、2%、3%和4%。

UHPC基体和钢纤维单元均采用实体单元进行建模,建模后为二者赋予材料。

S13、将钢纤维单元嵌入UHPC基体模型中,完成面层装配。

具体的,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钢纤维单元嵌入对应的UHPC基体模型中,完成多个面层的装配。

在装配时,采用设定内置区域的嵌入约束方法,使钢纤维单元界面与UHPC基体模型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以实现UHPC基体和钢纤维都能单独划分结构化网格。

S14、分别对UHPC基体和钢纤维划分网格,形成具有不同微观组分的面层RVE模型。

微观组分是指面层RVE模型中,钢纤维的体积分数含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分别按照钢纤维体积分数为1%、2%、3%和4%,建立四个面层RVE模型。

步骤S1中,根据面层RVE模型获取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5、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对每个面层RVE模型进行位移加载分析,获得每个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

通过仿真软件中的微观力学插件对面层RVE模型施加材料周期性边界条件,对面层RVE模型进行位移加载分析,验证面层的应力和应变连续性,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得到每个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

其中,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均匀化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拉伸屈服强度。

S16、根据每个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获得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即,通过多个面层RVE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拟合得到面层的弹性模量与钢纤维体积分数之间的函数、泊松比与钢纤维体积分数之间的函数以及拉伸屈服强度与钢纤维体积分数之间的函数,作为后续建立双层复合结构的整体动力学等效模型的参数。

在获得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后,还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对上述函数关系的拟合度进行验证。

S2、建立结构物的动力学等效模型,根据所述动力学等效模型以及所述面层的宏观力学性能参数与微观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和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

具体的,当将本申请方法用于已有超大型双层浮体结构物的解析计算时,根据该双层浮体结构物的宏观结构参数和微观组分建立动力学等效模型,用于判断该结构物在对应工况下是否存在安全性风险。

当将本申请方法用于超大型浮体结构物的设计中时,可根据工程需求,根据初始设计的超大型双层浮体结构物的宏观结构参数和微观组分,建立双层浮动结构物的动力学等效模型,获得该双层浮体结构物的塑性损伤区域,并根据该塑性损伤区域优化结构物的参数和微观组分,进行迭代计算,直至结构物在设计工况下无潜在损伤风险为止。

结构参数是指双层浮体结构物的长度(l)、宽度(d)和厚度(t),面层的厚度(t

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弯矩曲率方程。

如图2所示,以双层浮体结构物的长度为x轴,厚度为z轴,底层底面中心处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双层浮体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结构物受到外部弯矩M的作用,其从直线形状变形为曲率半径为R的弯曲形状,首先假定双层结构互相分离、互不影响,则可列出每一层结构所受弯矩M和产生的R与每层材料性质以及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

其中,M

本实施例中,第1层为底层,第2层为面层。

S22、假设结构物为完全贴合的均匀化双层复合结构,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的挠曲微分方程。

假设每个单独层的变形状态与组合层的最终状态相同,即两层结构完全贴合为均匀化双层复合结构,从而考虑到大面积薄板小挠曲变形条件,可认为双层结构的挠度及曲率满足R

其中,W

S23、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的非均匀界面连续性方程。

多层双层复合结构中不同材料层之间接触面的各层在接触面处应变(内部变形)相等,可列相应表达式为:

其中,ε

在双层结构发生小挠曲变形的情况下,每层为保持层合状态在作用力P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可表示如下:

S24、构建结构物在弹性变形阶段所受总弯矩方程。

此外,各层所受作用力P形成一对弯矩M

M=M

其中,M为双层浮体结构物所受总弯矩,M

S25、根据弯矩曲率关系方程、挠曲微分方程、非均匀界面连续性方程以及总弯矩方程,获得到整体结构在接触面处的应变方程以及双层结构的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

具体的,根据公式(2)、(3)、(4a)、(4b)、(5a)和(5b),计算作用力P和接触面处的应变ε

根据公式(2)、(3)、(4a)、(4b)、(5a)、(5b)和(6),计算双层浮体结构物所受总弯矩M:

/>

考虑到后续水弹性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在双层结构的弯曲过程中,浮体单元的长度l和宽度d的尺寸为l=d=1。双层结构可以等效于均质结构,根据公式(9)和(1),计算双层结构的均匀化弯曲刚度K

其中,E

如图3所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面层材料弹性模量远大于底层材料弹性模量,双层浮体结构的中性面大致与面层的中性面处于相同位置,面层的最大应变位于接触面处。此外,EPS泡沫的变形能力较强,UHPC材料变形后易开裂,因此,设计时主要考虑面层的塑性开裂。

S3、建立波浪下结构物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根据所述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和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获得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

S31、建立波浪下结构物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

以双层浮体结构物的长度为x轴,厚度为z轴,中点处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建立超大型双层浮体结构物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假设结构的纵向长度远大于水深和入射波长,对于线性波问题,速度势函数Φ(x,z,t)可以表示如下:

Φ(x,z,t)=Re[φ(x,z)e

其中,φ(x,z)为空间速度势,Re为自变量的实部,e

假设结构在波浪作用下以小振幅进行简谐运动,则可列如下表达式:

其中,P

S32、将结构物所在的流体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建立每个区域的空间速度势需要满足的边界条件方程以及结构物端部条件方程。

如图4所示,将结构物所在的流体域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左侧开放区域1、浮体下方区域2和右侧开放区域3。

其中,左侧开放区域1:x≤-b、–h≤z≤0;浮体下方的区域2:-b≤x≤b、–h≤z≤0;右侧开放区域3:x≥b、–h≤z≤0。

其中,b为浮体宽度的一半,x、z坐标原点位于浮体中点处,h为水深。

对于每个区域,空间速度势满足拉普拉斯方程,可列如下表达式:

进一步,可得到速度势所满足的水面(14)、水底(15)以及远场(16)相关的边界条件,可列如下表达式:

其中,h为水深,

对于结构区域,空间速度势满足横向振动方程,可列如下表达式:

其中,c为双层浮体结构物的厚度,即c=t

空间速度势函数满足拉普拉斯控制方程,则速度势所满足边界条件可列如下:

其中,H为入射波的波高,R

k

ω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

上述方程中的待定系数以及特征函数可以基于相邻区域之间的边界条件(23)和双层浮体结构的端部条件(24)带入求解获得,相应边界条件与端部条件可表示如下:

φ

φ

求解R

K

S33、根据结构物的均匀化弯曲刚度方程、新型水弹性模型、区域的边界条件方程以及结构端部条件方程,获得结构物的空间挠度方程:

基于求解速度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以及特征函数,进一步可计算结构的空间挠度,公式为:

/>

双层结构上的弯矩和剪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S34、根据结构物的接触面应变方程和空间挠度方程,获得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

相比于传统水弹性理论模型,新模型实现了材料组分与结构性能的耦合,得到整体刚度,进而引入应变的计算,作为浮式结构潜在损伤区域的主要判断因素,可列如下表达式:

其中,W′(x,t)=Re[w′(x)e

S35、根据新型水弹性模型,将步骤S34获得的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转化线性方程。

对于线性简谐问题,接触面应变在频域分布上的求解可表示如下:

无量纲化的挠度、弯矩、剪力和接触面应变可定义为:

需要指出的是,接触面应变本身是一个无量纲量,与波高的振幅有较强的相关性。

S4、根据结构物的结构参数和面层的接触面应变方程,获得面层的接触面应变。

S5、将该面层的接触面应变与面层的拉伸屈服应变进行比较,若面层的接触面应变大于拉伸屈服应变,则说明该面层具有塑性损伤区域,其中拉伸屈服应变为ε

为了直观地分析设计参数的影响,在接触面应变计算中,波高可根据工程海域具体工况,设置为恒定值。

当计算所得接触面应变大于相应材料的屈服应变时,则接触面区域的此材料层产生屈服,并进入了弹塑性变形阶段。

由于实际工程中EPS泡沫的变形能力较强,UHPC材料变形后易开裂,因此,设计时主要考虑面层的塑性开裂,即只关注面层产生的塑性区域位置以及幅值。

本申请方法可用于已有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解析计算,根据该已有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结构参数,计算获得其塑性损伤区域;若塑性损伤区域为无,则说明该结构物在对应工况下不存在安全性风险,符合设计要求;否则说明该结构物在对应工况下存在安全性风险。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优化设计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00、根据设计工况构建具有初始结构参数和初始微观组分的初始设计结构物;

S200、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计算方法,判断所述结构物在设计工况下是否具有塑性损伤区域;若是,则执行步骤S300;

S300、优化所述初始设计结构物的结构参数或/和微观组分,获得优化后的结构物;并重复执行步骤S200,直至塑性损伤区域为无。

本申请方法可以用于超大型浮体结构物的设计中,可根据工程需求,根据初始设计的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的结构参数,计算获得该初始设计结构物的塑性损伤区域,并根据该塑性损伤区域,优化结构物的结构参数(各材料层的厚度)和微观组分(钢纤维体积分数),进行迭代计算,直至结构物在设计工况下无潜在损伤风险为止(无塑性损伤区域),使得结构物的安全性符合实际工程需求。

下面以一定尺寸的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多尺度解析计算方法。

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长度设为200m,宽度设为50m,面层中的钢纤维体积分数分别为1%、2%、3%和4%,建立4个面层RVE模型。通过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对上述4个面层RVE模型进行位移加载分析,后处理分析结果,得到了钢纤维体积分数与均匀化弹性模量及均匀化屈服强度之间的参数化关系,拟合相关参数公式。如图5所示,RVE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较为吻合,因此,将参数拟合公式,带入后续计算中。

参见图5,设计面层厚度t

根据EPS泡沫材料行业规范《硬质土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标准规范》(ASTMD6817),设定EPS底层材料密度为14.4kg/m

根据上述设定的基本参数,基于浮动双层结构的动力学等效方法,通过双层结构整体性能的均质化计算,进一步建立起新型水弹性耦合解析模型。

图6为反射系数K

根据图7(d)可以得到初始设计的浮体结构中接触面应变最大值2.31×10

调整面层厚度分别为0.25m和0.35m,即增强高刚度层厚度,其他结构参数控制不变,将初始设计以及后续调整参数后的模型分别设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

图8为各浮体模型挠度、弯矩、剪力随波浪频率(波数k

参见图9,当波高设定为0.65m时,浮体模型1与模型2在特定波浪频率下均存在塑性分布区域,说明此模型在该工况下结构安全性存在风险,而当UHPC层厚度增大到0.35m,即对于浮体模型3,在任何波浪频率下都不存在塑性区域,无潜在损伤风险。

进一步对上述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浮体模型调整面层中的钢纤维含量,以此为水动力结构-材料耦合分析模型提供应用示例说明。

参见图10,利用多尺度耦合解析模型,基于界面应变计算,讨论了各浮体模型面层钢纤维体积分数的最优解,其中,波高H仍恒定设置为0.65m,波数满足条件k

图10显示了随着面层的钢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各浮体模型的最大界面应变的变化,其中的逐渐上升曲线表示具有不同钢纤维体积百分比的UHPC材料的屈服应变。

考虑到实际工程应用,最大界面应变应控制在面层的屈服应变以下,以避免出现塑性损伤。当面层厚度t

然而,当UHPC的钢纤维体积分数超过2%时,随着钢纤维含量的增加,结构性能的改善趋势明显减缓。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和工程效果,对于本实施例中所设计的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模型3且对应的UHPC层的钢纤维体积分数2%是假设波浪条件下(k

实施例3

本申请提供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该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物采用实施例2所述方法优化设计而成,其中,面层中的钢纤维的体积分数为1%~4%。

本申请首先建立面层RVE模型,通过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对面层RVE模型进行位移加载分析,后处理分析结果,得到材料微观组分和均匀化弹塑性特征之间的参数化关系,根据层合结构非均匀界面连续性条件,建立浮动双层结构的动力学等效模型,其中通过参数化关系引入了高刚度面层的微观组分特征;通过这种动力学等效模型分析,建立了宏观波浪作用、细观层合结构和微观材料组分耦合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基于浮动双层结构的新型水弹性解析模型,将多尺度特性之间的关系代入水弹性-结构耦合计算中。可求解包含内部变形的水动力-结构响应耦合方程,通过计算水动力响应和准塑性区,进行结构与材料设计优化,以满足工程要求。本申请既能够对海上双层复合结构进行水动力-结构-材料多尺度计算分析,又能够有效实现对海上双层复合结构的安全性优化设计。

本申请将加入钢纤维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引入到超大型浮体层合结构中,提升了浮体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延性,延缓浮体结构的破坏,同时,通过本申请中的方法,钢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面层在工程中的应用将不再完全依赖大量材料性能试验,通过基本的解析计算即可调整优化生产建设中的材料配料比以及结构尺寸参数。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相关技术
  • 一种海上风机支撑结构整体化降本优化设计方法
  • 一种海上风机支撑结构整体化降本优化设计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3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