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2:36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现有的方形柜机产品,风机大多采用柜机前侧出风,风机效率低,难以满足大风量出风需求,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申请提出一种设有双吸式离心风机的空调室内机,可以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的两侧同时进风,增大进风量,然而,在有较大进风量的场合,如何实现较大的出风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内机进风口和内机出风口,所述机壳内形成有连通所述内机进风口和所述内机出风口的壳体风道,所述内机出风口设置两个;以及,

双吸式离心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风道内,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包括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内形成有风机风道,所述风机风道具有对应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的两个风机进风口、以及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的侧部的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出风口与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相连通;

其中,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能够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均与所述内机进风口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出风口包括前内机出风口和顶部内机出风口,所述前内机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机壳的前面板,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机壳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顶部出风开闭组件,所述顶部出风开闭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的顶部盖板,在所述顶部盖板的转动行程内,所述顶部盖板具有第一封堵位置以及第一开启位置,在所述第一封堵位置,所述顶部盖板封堵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隔断,在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所述顶部盖板开启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出风开闭组件还包括顶部出风驱动组件,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组件包括:

顶部出风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机壳;以及,

顶部出风齿轮齿条结构,包括相互啮合的顶部齿条和顶部齿轮,所述顶部齿轮驱动连接于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

所述顶部盖板与所述顶部齿条固定连接,所述顶部齿条呈弧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顶部设有安装框,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包括所述安装框的框口,所述安装框的侧部向下延伸出安装臂,所述安装臂设有避让孔;

所述顶部盖板的侧部向下延伸出与所述安装臂相对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能够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框内,所述顶部齿条设于所述连接臂;

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的电机座设于所述安装臂,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的主轴穿过所述避让孔并与所述顶部齿轮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顶部格栅板,所述顶部格栅板设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

在所述第一封堵位置,所述顶部盖板封堵所述顶部格栅板的格栅孔,在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所述顶部盖板开启所述顶部格栅板的格栅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格栅板的端部下凹以形成开口朝上的限位槽;

所述顶部盖板设于所述顶部格栅板的上方,所述顶部盖板的端部能够转动地伸入至所述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出风口包括前内机出风口,所述前内机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机壳的前面板,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出风开闭组件,所述前出风开闭组件包括前出风盖板,所述前出风盖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前内机出风口,在所述前出风盖板的转动行程内,所述前出风盖板具有第二封堵位置以及第二开启位置,在所述第二封堵位置,所述前出风盖板封堵所述前内机出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隔断,在所述第二开启位置,所述前出风盖板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盖板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前出风盖条,在所述第二封堵位置,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共同封堵所述前内机出风口,在所述第二开启位置,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共同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开闭组件还包括前出风驱动组件,所述前出风驱动组件包括:

联动结构,包括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转动安装部,每个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均铰接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以及,

前出风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机壳;

其中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与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或者,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与所述联动结构驱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前出风盖条的端部均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所述连接板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转轴中的一个,所述连接板包括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转轴中的另一个;

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对应的连接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前端部设有前出风框,所述前内机出风口包括所述前出风框的框口;

所述前出风开闭组件还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与所述前出风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杆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转动安装部,每个所述第二转动安装部上均设有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所述前出风盖条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三安装孔和第三转轴中的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包括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三转轴中的另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盖条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出风盖条体和第二出风盖条体,所述第二出风盖条体局部朝所述第一出风盖条体的一侧凹设,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盖条体和所述第二出风盖条体共同形成有容设槽;

其中,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安装在所述容设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出风口包括前内机出风口和顶部内机出风口;

所述机壳包括:

机壳本体,所述机壳本体的上端和前端均设有开口;

顶盖座,设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座呈镂空设置,所述顶盖座的下端连通所述机壳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顶盖座的前部侧端形成有安装缺口;以及,

出风框组件,设于所述机壳本体的前端开口,所述出风框组件的上端部与所述安装缺口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

其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设于所述出风框组件的前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组件包括:

上出风框组件,设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上端,与所述安装缺口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以及,

下进风框组件,设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下端,且与所述上出风框组件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设于所述上出风框组件;

所述内机进风口设于所述下进风框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机进风口设置两个,两个所述内机进风口包括前后方向分布的前内机进风口和后内机进风口;

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均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连通,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也均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连通;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进风开闭组件,所述进风开闭组件设置在所述前内机进风口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所述进风开闭组件可选择性地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闭组件包括:

前进风挡板,所述前进风挡板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和/或,

后进风挡板,所述后进风挡板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所述后内机进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闭组件包括:

前进风挡板,所述前进风挡板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在所述前进风挡板的转动行程内,所述前进风挡板具有第三封堵位置以及第三开启位置,在所述第三封堵位置,所述前进风挡板封堵所述前内机进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隔断,在所述第三开启位置,所述前进风挡板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和/或,

后进风挡板,所述后进风挡板在所述机壳上的位置可调整,所述后进风挡板具有封挡位置以及避让位置,在所述封挡位置,所述后进风挡板遮挡所述后内机进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隔断,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后进风挡板避让所述后内机进风口,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进风驱动组件,所述前进风驱动组件包括前进风驱动电机,所述前进风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机壳,所述前进风驱动电机与所述前进风挡板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前进风挡板在所述第三封堵位置和所述第三开启位置之间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后进风驱动组件,所述后进风驱动组件包括后进风驱动电机以及后进风齿轮传动结构,所述后进风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机壳,所述后进风齿轮传动结构包括相互啮合的后进风齿条和后进风齿轮,所述后进风齿轮与所述后进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后进风齿条设置于所述后进风挡板。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内机进风口和内机出风口,所述机壳内形成有连通所述内机进风口和所述内机出风口的壳体风道,所述内机出风口设置两个;以及,

双吸式离心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风道内,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包括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内形成有风机风道,所述风机风道具有对应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的两个风机进风口、以及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的侧部的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出风口与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相连通;

其中,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能够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机壳上开设有内机进风口和内机出风口,所述机壳内形成有连通所述内机进风口和所述内机出风口的壳体风道,所述内机出风口设置两个,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风道内,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包括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内形成有风机风道,所述风机风道具有对应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的两个风机进风口、以及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的侧部的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出风口与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相连通,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能够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以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即可选择所述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启,以使得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不同的出风模式,在上述不同的出风模式下,外部的气流自所述内机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风道内,然后自所述两个风机进风口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内,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的加压,自所述风机出风口吹向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可以是全部的气流自其中一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也可以是全部的气流自另一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也可以是全部的气流分流自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在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大风量出风需求,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功耗的基础上,还满足了空调器的不同的出风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前内机出风口开启和顶部内机出风口封堵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前内机出风口和顶部内机出风口均开启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前内机出风口封堵和顶部内机出风口开启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顶部出风开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二角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上出风框组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上出风框组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三角度)的第一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四角度)的第一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四角度)的第二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三角度)的第二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中局部D的放大示意图;

图26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第五角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局部E的放大示意图;

图28为图1中双吸式离心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为采用图1中空调室内机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功率-风量对比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市面上现有的方形柜机产品,风机大多采用柜机前侧出风,风机效率低,难以满足大风量出风需求,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针对上述缺陷,本申请提出一种设有双吸式离心风机的空调室内机,可以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的两侧同时进风,增大进风量,然而,在有较大进风量的场合,如何实现较大的出风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只要是包括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其中图1至图28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9为采用图1中空调室内机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功率-风量对比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8,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以及双吸式离心风机2,所述机壳1设有内机进风口和内机出风口,所述机壳1内形成有连通所述内机进风口和所述内机出风口的壳体风道13,所述内机出风口设置两个,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设于所述壳体风道13内,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包括风机壳体21,所述风机壳体21内形成有风机风道211,所述风机风道211具有对应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21的轴向上的两端的两个风机进风口212、以及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21的侧部的风机出风口213,所述风机出风口213与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相连通,其中,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能够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机壳1上开设有内机进风口和内机出风口,所述机壳1内形成有连通所述内机进风口和所述内机出风口的壳体风道13,所述内机出风口设置两个,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设于所述壳体风道13内,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包括风机壳体21,所述风机壳体21内形成有风机风道211,所述风机风道211具有对应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21的轴向上的两端的两个风机进风口212、以及形成在所述风机壳体21的侧部的风机出风口213,所述风机出风口213与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相连通,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能够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即可选择所述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启,以使得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具有不同的出风模式,在上述不同的出风模式下,外部的气流自所述内机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风道13内,然后自所述两个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内,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加压,自所述风机出风口213 吹向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可以是全部的气流自其中一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也可以是全部的气流自另一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也可以是全部的气流分流自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在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大风量出风需求,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耗的基础上,还满足了空调器的不同的出风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前面板、后壁以及位于所述前面板、后壁之间的两个相对的侧壁,通常情况下,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壁分别位于机壳1的相对两侧,所述前面板正对用户,所述后壁靠墙(或者对墙)设置,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布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两侧处。

在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大风量出风需求的模式下,可以将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设于(开设在/形成在)所述机壳1的前面板和侧壁,也可以将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均设于(开设在/形成在)所述机壳1的前面板,还可以是将两个所述内机出风口对应设于(开设在/形成在)所述机壳1的两个相对侧壁,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出风口包括前内机出风口11a和顶部内机出风口11b,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开设在所述机壳1的前面板,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开设在所述机壳1的顶部,采用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吹风,可以快速降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前侧的温度,采用在所述空调室内机 100的顶部吹风,可以减少冷却风或者热风直接对着用户,采用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和顶部同时吹风,能够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出风,可以扰动房间内的气流、提高房间内整体温度的均匀性,改善用户使用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当只有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开启时,请参阅图3及图4,可以理解为:所述机壳1在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处设置有顶部盖板61,所述顶部盖板61能够隔断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与所述机壳1 外部连通,其中,所述顶部盖板61可拆卸地(例如,螺钉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设置在所述机壳1 上并位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部盖板61也可以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

当只有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开启时,请参阅图7及图8,可以理解为:所述机壳1在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处设置有前出风盖板71,所述前出风盖板71能够隔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与所述机壳 1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前出风盖板71可拆卸地(例如,螺钉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并位于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盖板71也可以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

当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和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同时开启时,请参阅图5及图6,可以理解为:所述机壳1在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处未设置所述前出风盖板71,所述机壳1在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 11b处也未设置所述顶部盖板61。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会有不同的气流路径,当选择仅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开启时,请参阅图3及图4,对于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前出风盖板71,以使得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前出风盖板 71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当将所述前出风盖板71 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出风口 11a的开启;对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而言,即此时需要采用所述顶部盖板61隔断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与所述机壳1外部连通,如,可以采用将所述顶部盖板61安装于所述机壳1上的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处,封堵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也可以是将所述顶部盖板61自所述机壳1上的避让位置移动至封堵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的封堵位置,当将所述顶部盖板6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的关闭。

当选择仅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开启时,请参阅图7及图8,对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顶部盖板61,以使得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顶部盖板61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当将所述顶部盖板6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的开启;对于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而言,即此时需要采用所述前出风盖板71隔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与所述机壳1外部连通,如,可以采用将所述前出风盖板71安装于所述机壳1上的前内机出风口11a处,封堵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也可以是将所述前出风盖板71自所述机壳1上的避让位置移动至封堵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的封堵位置,当将所述前出风盖板7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的关闭。

当选择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和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同时开启时,请参阅图5及图6,对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顶部盖板61,以使得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顶部盖板61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当将所述顶部盖板6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的开启;对于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前出风盖板71,以使得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 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前出风盖板71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当将所述前出风盖板7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的开启。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16,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顶部出风开闭组件6,所述顶部出风开闭组件6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的顶部盖板61,在所述顶部盖板61 的转动行程内,所述顶部盖板61具有第一封堵位置以及第一开启位置,在所述第一封堵位置,所述顶部盖板61封堵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隔断,在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所述顶部盖板61开启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通过所述顶部盖板61转动安装的方式来实现所述顶部出风口的开闭,一方面,开闭的方式简单,易于实现,另一方面,转动的开闭方式,可以合理布设所述顶部盖板61,减少占用空间,在保证出风量的前提下,简化所述机壳1的尺寸。

所述顶部盖板61转动安装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顶部出风转动连接结构64,请参阅图13,所述顶部出风转动连接结构64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一安装轴中,一个设于所述顶部盖板61,另一个设于所述机壳1上,该转动连接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在所述顶部盖板61的端部位置设有所述第一安装轴,对应的,在所述机壳1的顶部开口的内壁处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安装时,将所述第一安装轴插入至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实现快速安装。

另外,为了提高所述顶部盖板61转动的稳定性,可以是将所述顶部出风转动连接结构64设置多个,如,设置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顶部盖板61的相对两端上,如此,限制了所述顶部盖板61的两端转动,提高了所述顶部盖板61转动的稳定性。

所述顶部盖板61的转动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如,通过电机驱动,马达驱动等等,还可以通过齿轮传动,连杆结构传动等等方式,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电机的驱动方式,具体地,请参阅图13及图 14,所述顶部出风开闭组件6还包括顶部出风驱动组件,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组件包括顶部出风驱动电机 62以及顶部出风齿轮齿条结构63,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设于所述机壳1,所述顶部出风齿轮齿条结构63包括相互啮合的顶部齿条631和顶部齿轮632,所述顶部齿轮632驱动连接于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所述顶部盖板61与所述顶部齿条631固定连接,所述顶部齿条631呈弧形设置,以与所述顶部盖板61的转动行程相适应,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动作,其主轴旋转,然后带动所述顶部齿轮632转动,所述顶部齿轮632转动带动所述顶部齿条631的移动,以使得所述顶部盖板61转动活动,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中控制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的动作即可快速地控制所述顶部盖板61的开闭状态,另外,采用所述顶部齿条631和所述顶部齿轮632相啮合的方式,该齿轮啮合的传动方式还可以实现自锁,以使所述顶部盖板61定位在所述第一封堵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开启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可以直接驱动连接所述顶部出风齿轮齿条结构63,也可以是在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与所述顶部出风齿轮齿条结构63之间还设置其他的传动结构。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图13及图14,所述机壳1的顶部设有安装框144,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包括所述安装框144的框口,所述安装框144的侧部向下延伸出安装臂1441,所述安装臂1441 的下端部贯设有避让孔1441a,所述顶部盖板61的侧部向下延伸出与所述安装臂1441相对的连接臂 611,所述连接臂611的能够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框144内,所述顶部齿条631设于所述连接臂611,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的电机座设于所述安装臂1441,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的主轴穿过所述避让孔1441a并与所述顶部齿轮632连接,如此,一方面,可以将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组件的结构布设的紧凑,另一方面,可以将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组件藏设于所述顶部盖板61的下方,外观一致性较好,提高了用户体验。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顶部格栅板10,所述顶部格栅板10设于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在所述第一开启位置,所述顶部盖板61开启所述顶部格栅板10的格栅孔,在所述第一封堵位置,所述顶部盖板61封堵所述顶部格栅板10的格栅孔,通过所述顶部格栅板10的格栅孔的遮挡作用,减少异物进入所述机壳1内的风险。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顶部出风驱动电机62动作可以调整所述顶部盖板61的角度,实现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处的导风作用,以将自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吹出的风导向需要的位置,满足不同的出风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及图10、所述顶部格栅板10的端部下凹以形成开口朝上的限位槽101,所述顶部盖板61设于所述顶部格栅板10的上方,所述顶部盖板61的端部能够转动地伸入至所述限位槽101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顶部盖板61为开启状态时,所述顶部盖板61的端部伸入至所述限位槽101内,并与所述限位槽101的槽壁抵接,以限制所述顶部盖板61的开启角度,在所述顶部盖板 61为关闭状态时,所述顶部盖板61的端部脱离所述限位槽101并盖设在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处,通过改变所述顶部格栅板10的局部形状即可实现限位所述顶部盖板61,使得所述顶部盖板61开启在一个合理的角度范围内,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及图12,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前出风开闭组件7,所述前出风开闭组件7包括前出风盖板71,所述前出风盖板71转动安装于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在所述前出风盖板71的转动行程内,所述前出风盖板71具有第二封堵位置以及第二开启位置,在所述第二封堵位置,所述前出风盖板71封堵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隔断,在所述第二开启位置,所述前出风盖板71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通过所述前出风盖板71转动安装的方式来实现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的开闭,一方面,开闭的方式简单,易于实现,另一方面,转动的开闭方式,可以合理布设所述前出风盖板71,减少占用空间,在保证出风量的前提下,简化所述机壳1的尺寸。

通常情况下,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的出风面积较大,采用单一的所述前出风盖板71转动安装于机壳1上时,所述前出风盖板71占用的所述机壳1风道的尺寸较大,不利于所述机壳1风道内其他的结构的布设,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盖板71包括多个沿上下向间隔设置的前出风盖条71a,在所述第二封堵位置,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共同封堵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在所述第二开启位置,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共同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通过分别控制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活动的方式,每一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占用所述机壳1风道的尺寸较小,便于所述机壳1风道内的其余的结构的安装。

在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共同封堵或者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时,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 是需要联动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开闭组件7还包括前出风驱动组件,所述前出风驱动组件包括联动结构72以及前出风驱动电机73,所述联动结构72包括沿上下向延伸设置的联动杆72a,所述联动杆72a上形成有上下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转动安装部721,每个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721均铰接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设于所述机壳1,其中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与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驱动连接,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驱动其中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 活动时,受到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驱动的前出风盖条71a可带动所述联动结构72活动,而所述联动结构72可带动其余前出风盖条71a活动,如此,前出风驱动组件可实现驱动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活动,即可共同封闭或者开启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出风驱动电机73也可以不直接与前出风盖条71a驱动连接,而是先与联动结构72驱动连接,再通过联动结构72与前出风盖条71a驱动连接,此时,前出风驱动电机73与联动结构72之间可设置有传动结构或者前出风驱动电机 73直接与联动结构72驱动连接,前出风驱动电机73通过驱动联动结构72运动,而使得联动结构72 带动前出风盖条71a活动。

每个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721均铰接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具体而言,请参阅图 15及图16,各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后侧面设有连接板711,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721上设有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20,所述连接板711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20,其中,所述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2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转轴中的一个,所述连接板711包括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转轴中的另一个,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驱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对应的连接板711,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驱动所述连接板711转动,各所述前出风盖条71a 通过所述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20联动转动,快速实现了所述多个前出风盖条71a的同步转动,以快速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出风盖条71a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板711上的盖条转轴,所述盖条转轴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机壳1上,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与所述盖条转轴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前出风盖条71a转动,其中,所述盖条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20的转动轴线平行但不重合。

考虑到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尺寸较大,对应的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长度较长,宽度较短,在所述前出风盖条71a会出现较大的下扰量,特别是对应在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中部位置,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5及图16,所述机壳1的前端部设有前出风框,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包括所述前出风框的框口,所述前出风开闭组件7还包括安装杆74,所述安装杆74对应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中部位置设置,所述安装杆74与所述前出风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杆74上形成有上下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转动安装部741,各所述第二转动安装部741上设有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所述前出风盖条71a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其中,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三安装孔和第三转轴中的一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包括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三转轴中的另一个,通过在各所述前出风盖条71a上设置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相当于是在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中部位置加设有转动连接点,使得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活动更稳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包括前后向分布的第一出风盖条体712和第二出风盖条体713,所述第二出风盖条体713局部向前凹设,以使得所述第一出风盖条体712和所述第二出风盖条体713 共同形成有开口向上和向后的容设槽714,其中,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藏设于所述容设槽 714内,一方面,所述前出风盖条71a为所述第一出风盖条体712和所述第二出风盖条体713的组合结构,加强了主要其导风作用的第一出风盖条体712的强度,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出风盖条体712和所述第二出风盖条体713之间形成有容设槽714,可以将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藏设起来,即使在所述前出风盖条71a开设有很大开启角度的情况下,用户也很难发现所述第二前出风转动连接结构30,外观一致性较好,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前出风驱动电机73动作可以调整多个所述前出风盖条71a的角度,实现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处的导风作用,以将自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吹出的风导向需要的位置,满足不同的出风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9及图12,所述机壳1包括机壳本体141、顶盖座142以及出风框组件143,所述机壳本体141的上端和前端均设有开口,所述顶盖座142设于所述机壳本体141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座142呈镂空设置,所述顶盖座142的下端连通所述机壳本体141的上端开口,所述顶盖座142的前部侧端形成有安装缺口,所述出风框组件143设于所述机壳本体141的前端开口,所述出风框组件143的上端部与所述安装缺口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其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设于所述出风框组件143的前端部,如此,可以取消常见的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前面板组件,采用所述顶盖座142、所述出风框组件143以及所述机壳本体141共同组合形成的结构,便于成型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以及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简化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整机零件,降低了结构成本,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组件143包括上出风框组件143a以及下进风框组件143b,所述上出风框组件143a设于所述机壳本体141的上端,与所述安装缺口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所述下进风框组件143b设于所述机壳本体141的下端,且与所述上出风框组件143a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设于所述上出风框组件143a,所述内机进风口设于所述下进风框组件143b,通过分别加工所述上出风框组件143a以及所述下进风框组件143b,分别在所述上出风框组件143a上形成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在所述下进风框组件143b形成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然后将所述上出风框组件143a以及所述下进风框组件143b共同装配形成所述出风框组件143,便于加工成型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和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均与所述内机进风口相连通,外部的气流经过所述内机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风道13内,一部分自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另一部分自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加压,吹向所述内机出风口排出,增大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量,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大风量需求,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耗,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至图28,所述内机进风口设置两个,两个所述内机进风口包括前后方向分布的前内机进风口12a和后内机进风口12b,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均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 12a连通,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也均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连通,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设置在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可选择性地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即可选择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中的至少一个开启,以使得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具有不同的进风模式,在不同的进风模式下,外部的气流进入所述壳体风道13内,一部分自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另一部分自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加压,吹向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和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排出,在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大风量需求,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耗的基础上,还满足了空调器的不同的性能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可选择性地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可以理解为:对应在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置有进风开闭组件8,所述进风开闭组件 8可选择性地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使得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通过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动作,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选择性开启和关闭,操作便捷,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可以是可拆卸的进风挡板,也可以是转动安装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后内机进风口12b处的进风挡板。

当只有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开启时,请参阅图19及图20,可以理解为:所述机壳1在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处设置有后进风挡板82,后进风挡板82能够隔断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与所述机壳1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后进风挡板82可拆卸地(例如,螺钉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设置在所述机壳1 上并位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进风挡板82也可以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

当只有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开启时,请参阅图21及图22,可以理解为:所述机壳1在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处设置有前进风挡板81,所述前进风挡板81能够隔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与所述机壳 1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前进风挡板81可拆卸地(例如,螺钉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并位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进风挡板81也可以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

当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和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同时开启时,请参阅图17及图18,可以理解为:所述机壳1在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处未设置有前进风挡板81,同时所述机壳1在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12b处设置有后进风挡板82。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会有不同的气流路径,当选择仅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开启时,请参阅图19及图20,对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前进风挡板81,以使得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前进风挡板81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当将所述前进风挡板 8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的开启;对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而言,即此时需要采用所述后进风挡板82隔断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与所述机壳1外部连通,如,可以采用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安装于所述机壳1上的后内机进风口12b处,封堵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也可以是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自所述机壳1上的避让位置移动至封堵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封堵位置,当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关闭。

当选择仅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开启时,请参阅图21及图22,对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后进风挡板82,以使得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当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开启;对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而言,即此时需要采用所述前进风挡板81隔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与所述机壳1外部连通,如,可以采用将所述前进风挡板81安装于所述机壳1上的前内机进风口12a处,封堵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也可以是将所述前进风挡板81自所述机壳1上的避让位置移动至封堵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的封堵位置,当将所述前进风挡板8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的关闭。

当选择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同时开启时,请参阅图17及图18,对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后进风挡板82,以使得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当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开启;对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而言,即此时需要自所述机壳1上拆除所述前进风挡板81,以使得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与所述机壳1的外界连通,当然,还可以是将所述前进风挡板81自所述机壳1上封堵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以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当将所述前进风挡板81替换为开关门或阀件时,此时只需要转动所述开关门内的开关件或者阀芯即可实现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的开启。

具体地,当选择仅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开启时,外部的气流经过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进入所述壳体风道13内,一部分自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另一部分自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加压,吹向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和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排出,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两端进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 可以获得较大的进风量;当选择仅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开启时,外部的气流经过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12b进入所述壳体风道13内,一部分自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另一部分自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加压,吹向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和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排出,同样地,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两端进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较大的进风量;当选择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同时开启时,外部的气流可同时经过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进入所述壳体风道13 内,一部分自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另一部分自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 212进入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加压,吹向所述顶部内机出风口11b和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排出,此时,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两端进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也具有较大的进风量,当采用此种进风模式时,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可以直接和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 对应,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也可以直接和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对应,如此,可以减少气流的路径,进一步地减少风阻,使得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获得更大的进风量,无论采取上述哪种进风模式,均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大风量需求,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耗,提高了用户体验,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应不同的进风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如,安装需求,在安装需求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为安装位置,如,可以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安装在靠墙的位置,减少占用室内的空间,也可以是在室内设置一个安装孔(如,在墙体上打孔洞,或者预留空调器的安装孔洞等方式),直接将所述室内空调机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还可以是将所述室内空调机挂置安装等等,具体地,考虑到尽量减少占用室内的空间,需要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安装于靠墙的位置,墙体处会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后壁贴近,此时会影响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后壁上的进风口的进风,为了获得大风量,此时可以选择关闭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仅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的进风模式;当需要进行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 安装至安装孔洞内时,孔洞的侧壁会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内侧壁贴近,此时会影响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侧壁上的进风口的进风,此时会影响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一般会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侧壁上,后续会详细介绍),为了获得大风量,此时可以选择关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仅选择开启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进风模式;当不太限制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安装位置时,如室内有较大的空间时,此时,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对安装的位置没有太大的限定要求时,可以选择同时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进风模式,气流可以自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同时进风,可以获得更大的风量,适应了不同的安装需求,扩大了所述空调室内机 100的适用范围,具有较好的效果。

不同的性能需求,如,还可以是外观需求,当用户要求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前视外观较好时,可以选择仅开启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关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以减少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前端的开口,如此,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一致性较好,获得较好的外观;当用户对外观需求不太高时,可以选择仅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或者同时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此时,弱化外观需求,而满足了更大风量的需求场合,具有较好的效果。

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可以是可拆卸的进风挡板,也可以是转动安装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后内机进风口12b处的进风挡板,在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是可拆卸的进风挡板的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包括前进风挡板81和/或后进风挡板82,请参阅图19及图21,所述前进风挡板81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所述后进风挡板82可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或者隔断,通过简单的安装及拆卸的方式,可以快速实现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与所述机壳1外部的连通与隔断,安装方式简单,便于现场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进风模式需要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 安装的初期,即初始安装时,需要确定下来,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变动或者很少变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图19及图21,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格栅组件,所述格栅组件包括前进风格栅83和/或后进风格栅84,所述前进风格栅83可选择性地设置在所述前内机进风口 12a,所述后进风格栅84可选择性地设置在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以使得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一进风模式、第二进风模式以及第三进风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进风模式下: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 设有所述前进风挡板81,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有所述后进风格栅84;在所述第二进风模式下: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有所述前进风格栅83,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有所述后进风格栅84;在所述第三进风模式下: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有所述前进风格栅83,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有所述后进风挡板82,所述前进风格栅83和/或所述后进风格栅84起到阻挡异物进入所述机壳1内的风险,保护了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以上采用所述前进风挡板81、所述后进风挡板82以及所述前进风格栅83和所述后进风格栅84组合使用的三种进风模式,满足不同的进风需求,扩大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适用范围,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所述进风开闭组件8是转动安装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处的进风挡板的实施例中,即为以下叙述的开关门或阀件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6及图27,所述进风开闭组件 8包括前进风挡板81和/或后进风挡板82,所述前进风挡板81转动安装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在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转动行程内,所述前进风挡板81具有第三封堵位置以及第三开启位置,在所述第三封堵位置,所述前进风挡板81封堵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隔断,在所述第三开启位置,所述前进风挡板81开启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所述后进风挡板82在所述机壳1上的位置可调整,所述后进风挡板82具有封挡位置以及避让位置,在所述封挡位置,所述后进风挡板82遮挡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隔断,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后进风挡板82避让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以与所述机壳1的外部连通,通过调整所述前进风挡板81和/或所述后进风挡板82的姿态即可实现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或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操作简单,可以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另外,上述进风模式可以在所述空调室内机100使用过程中调整,可以实时调整,不受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实时适应客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后进风格栅84,所述后进风格栅84设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在所述封挡位置,所述后进风挡板82遮挡所述后进风格栅84的格栅孔,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后进风挡板82避让所述后进风格栅84的格栅孔,通过所述后进风格栅84的格栅孔的遮挡作用,减少异物进入所述机壳1内的风险。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前进风驱动组件85,所述前进风驱动组件85包括前进风驱动电机851,所述前进风驱动电机851设于所述机壳1,所述前进风驱动电机851与所述前进风挡板81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前进风挡板81在所述第三封堵位置和所述第三开启位置之间转动,通过所述前进风驱动电机851动作直接带动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转动,即可实现快速地在所述第三封堵位置和所述第三开启位置之间切换,实时切换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模式。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包括进风转动连接结构852,所述进风转动连接结构852设置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处并位于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两端之间,所述前进风挡板81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进风转动连接结构852,其中,所述进风转动连接结构852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转轴中的一个,所述前进风挡板81包括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二转轴中的另一个,该转动连接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在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端部位置设有所述第二转轴,对应的,在所述机壳1的前内机进风口12a的内壁处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安装时,将所述第二转轴插入至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实现快速安装。

另外,为了提高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活动稳定性,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转动连接结构852设置多个,且沿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可以设置为两个、三个等等,多个所述进风转动连接结构852可以实现多点支撑所述前进风挡板81,提高了所述前进风挡板81的活动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所述后进风挡板82可以是沿所述机壳1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或者高度方向调整,一个实施例中,沿上下向上,所述后进风挡板82在所述机壳1上的位置可调整,所述机壳1在上下向上的尺寸较大,不需要明显地去调整所述机壳1高度方向的尺寸与结构,比较容易布设对应的结构,具有较好的效果。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3至图25,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后进风驱动组件86,所述后进风驱动组件86包括后进风驱动电机861以及后进风齿轮8622传动结构862,所述后进风驱动电机861设于所述机壳1,所述后进风齿轮8622传动结构862包括相互啮合的后进风齿条8621和后进风齿轮8622,所述后进风齿轮8622与所述后进风驱动电机861驱动连接,所述后进风齿条8621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后进风挡板82与所述后进风齿条8621固定连接,通过所述后进风驱动电机861 动作,所述后进风齿轮8622转动,所述后进风齿条8621上下向活动,实现了将所述后进风驱动电机 861的旋转动作转化为所述后进风齿条8621的直线活动,进而转化为所述后进风挡板82的直线活动,使得所述后进风挡板82在所述封挡位置与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时更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后进风挡板82与所述后进风齿条8621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粘结,螺纹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等等,当然,所述后进风挡板82与所述后进风齿条8621还可以是一体设置,仅在所述后进风挡板82上加工成型齿形即可。

为了提高所述后进风挡板82活动的稳定性,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导向结构 9,所述导向结构9包括在所述机壳1上形成的导向槽9a,所述导向槽9a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后进风挡板82的边缘可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槽9a内,通过所述导向槽9a的导向作用,限制所述后进风挡板82水平向的颤动,提高了所述后进风挡板82活动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进一步地,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9a设置两个,且沿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向槽9a用以与所述后进风挡板82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边缘相配合,进一步地限定了所述后进风挡板82在水平向的颤动,进一步地提高了所述后进风挡板82活动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与所述后进风挡板82固定连接的后进风齿条8621与所述后进风齿轮8622装配时,需要从上向下插入所述导向槽9a内,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9a的上端形成有导引槽部91,由上至下,所述导引槽部91的截面呈减小设置,先将所述后进风挡板82的下端插入至所述导引槽部91内,然后在缓慢地向下插入,直至所述后进风挡板82全部进入所述导向槽9a内,实现了所述后进风挡板82与所述导向槽9a的快速对位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具有较好的效果。

所述内机进风口设置两个,两个所述内机进风口包括前后方向分布的前内机进风口12a和后内机进风口12b,关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以及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具体设置形式以下详细叙述。

在满足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大风量需求的模式下,可以将所述内机出风口设于(开设在/形成在) 所述机壳1的前面板或侧壁,可以将所述前内机出风口11a设于(开设在/形成在)所述机壳1的前面板或侧壁,也可以将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于(开设在/形成在)所述机壳1的侧壁或后壁,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1的前面板,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于所述机壳1的至少一个侧壁,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于所述机壳1的后壁,通过选择所述机壳1的侧壁和/或后壁进风的进风模式,在获得大风量的基础上,还满足了空调器的不同的性能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当然,还可以选择在同一个所述侧壁的前后方向上开设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12b,即选择在所述机壳1的一个侧板上同时形成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只需要对一个所述侧板进行加工即可,加工便捷,加工完成后组装形成所述机壳1;还可以是选择在两个所述侧壁上,一个所述侧壁上开设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另一个所述侧壁上开设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12b,选择在两个所述侧壁上分别形成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便于分别加工两个所述侧板,加工完成后组装形成所述机壳1。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不限制所述内机进风口的个数,如可以是设置两个,还可以是设置三个,当所述内机进风口设置两个时,即分别设置一个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一个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此时,可以将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置在所述机壳1任意一个侧壁,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后壁,也可以将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均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侧壁,可以是相同的侧壁,也可以是分设的两个不同的侧壁;当所述内机进风口设置三个时,即分别设置两个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一个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如,可以将两个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两个侧壁上,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后壁上,还可以是将可以将两个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同一个侧壁上,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置在所述机壳1 的后壁上,以上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设于所述机壳1的后壁,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于所述机壳1的侧壁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3、图26及图28,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对应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设置,且通过所述连通流道3连通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对应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12b设置,且可通过所述连通流道3连通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所述空调室内机100从所述后壁和所述侧壁进风,从所述前面板出风,降低了噪音,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具有较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定义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 连通的所述连通流道3为第一连通流道3,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连通的所述连通流道3为第二连通流道3,所述第一连通流道3与所述第二连通流道 3可以是同一个连通流道3,也可以是不同的流道,且所述第一连通流道3与所述第二连通流道3的形成位置、截面形状也可以和所述第二连通流道3的形成位置、截面形状均设置的不相同,以上均属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便于结构的成型,以下仅以所述第一连通流道3与所述第二连通流道3为同一个连通流道3来阐述。

请参阅23、图26及图28,所述连通流道3使得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 相连通,所述连通流道3还使得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与所述后内机进风口12b相连通,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不限制所述连通流道3的形成位置,如,在所述壳体风道13内和在所述壳体风道13外,在所述壳体风道13外时,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风道13的内侧壁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流道3 位于所述壳体风道13内,且形成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上和/或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与所述壳体风道13的内壁之间,将所述连通流道3设置于所述壳体风道13内,只需要设置所述壳体风道13内的结构即可,不需要另外单独设置,可以简化结构,另外,所述连通流道3可以形成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 2上,或者形成于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与所述壳体风道13的内壁之间,或者同时在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上和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与所述壳体风道13的内壁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同时在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上和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与所述壳体风道13的内壁之间,可以使得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获得更多的进风风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也不限制所述连通流道3的结构形式,如,可以是设置为孔的形式,也可以是两个结构之间限定出的流道的形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壳体21上贯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连通孔3a,所述连通流道3包括所述连通孔3a,通过设置连通孔3a的形式,结构简单,便于成型。

本发明中也不限制所述连通孔3a的设置位置,如,可以是在所述风机壳体21的周向上任意一个位置,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壳体21包括蜗壳214以及设于所述蜗壳214上的蜗舌215,所述蜗壳214 和所述蜗舌215共同限定出所述风机风道211,所述连通孔3a的延伸路径位于所述蜗舌215的一侧,对应于所述蜗舌215的旁侧的区间较大,可以便于开设较大面积的所述连通孔3a,以增大另一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的进风风量。

当然,本发明不限制所述连通孔3a的具体成型方式,如,可以是机械式加工成型,也可以是在形成所述蜗壳214和所述蜗舌215时焊接预留成型,还可以是采用铸造成型方式时,直接铸造形成所述连通孔3a。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壳体21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壳体风道13的底壁的上方,以在所述风机壳体21的下端部与所述壳体风道13的底壁之间形成有连通间隙3b,所述连通流道3包括所述连通间隙 3b,如此,通过调整所述风机壳体21的安装位置即可形成所述连通间隙3b,设置较为便捷。

另外,所述连通孔3a和所述连通间隙3b可以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两者同时设置的形式,当所述连通孔3a和所述连通间隙3b两者同时设置时,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可以获得更大的进风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连通孔3a的具体截面形状,请参阅图28,如,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方孔,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孔,根据所述蜗壳214和所述蜗舌215的形状,可以将所述连通孔3a设置为类似三角形的形状,当然,所述连通孔3a的具体壁厚也不一定全部设置为均匀等厚,可以局部设置为较厚,局部设置为较薄,如,采用的是中间较厚,两端较薄的形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也不限制所述连通间隙3b的具体截面形状,请参阅图28,如,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所述连通间隙3b的具体形状由所述风机壳体21的下端部和所述壳体风道 13的底壁之间限定的具体形状来决定,当然,所述连通间隙3b的具体壁厚也不一定全部设置为均匀等厚,可以局部设置为较厚,局部设置为较薄,如,采用的是中间较厚,两端较薄的形式,也可以是采用中间较薄,两端较厚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29,图29为采用本方案中的空调室内机100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 100的功率-风量对比示意图,在该对比示意图中,2为采用本方案的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功率-风量曲线,1为采用传统方案的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功率-风量曲线,在本方案中,采用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在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的前侧和顶部出风,通过图29中明显可以看出,在相同功率(横坐标)的情况下,本方案中的风量(纵坐标)明显较大,即以相同的横坐标作一个铅垂线会与曲线1和曲线2产生两个交点,每一个交点会对应一个纵坐标的风量值,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得到,曲线1上的纵坐标数值明显高于曲线2上的纵坐标的数值,即本方案可实现在相同箱体尺寸及相同噪音下更大的出风风量;当然,还可以选择为了获得相同的风量(纵坐标)的前提下,即以相同的纵坐标作一个水平线会与曲线1和曲线2产生两个交点,每一个交点会对应一个横坐标的功率值,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得到,曲线1上的横坐标的数值明显小于曲线2上的横坐标的数值,本方案中的功率(横坐标)明显较小,即本方案可以实现在相同风量下更低的噪音及更低的电机功耗。

考虑到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布设形式以及所述内机进风口的布设位置,需要优化设计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以满足整体大风量的进风要求,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离心风轮22沿其轴向上的两个风轮段设置为长度不相等,具体的长度差异以及比例,如3:2、4:5、6:7、6:8、7:8、7:9等等,可以根据实际的所述内机进风口的大小,所述风机进风口212与所述前内机进风口12a和所述后内机进风口 12b之间的对应位置关系来调整,合理分配两个所述风轮段的长度,可以获得较大的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所述风轮段可以是设置两个风轮,然后组合为一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风轮,在所述风轮内设置隔离结构,分隔成两个所述风轮段,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离心风轮22内设有中隔板23,两个所述风轮段形成在所述中隔板23的相对两侧,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所述离心风轮22的旋转是通过电机来驱动的,所述电机可以直接驱动连接所述中隔板23,当然,直接驱动的方式,不限定在所述电机主轴与所述中隔板23之间设置有减速装置,如,齿轮减速器等,所述中隔板23直接带动两个所述风轮段转动,当然,还可以是间接驱动两个所述风轮段转动,如,所述驱动电机分别带动两个并联的传动系统,分别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两个所述风轮段的轮体上,如,两个并联的齿轮传动结构,外啮合的齿轮传动系,一个主动齿轮同时外啮合两个传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同轴安装,两个所述传动齿轮分别与两个所述风轮段对应固定连接。

具体地,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壳体21内形成有处在所述风机风道211上的安装腔,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还包括离心风轮22、中隔板23以及风轮驱动电机24,所述离心风轮22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的风轮本体,所述中隔板23设于所述风轮本体内且与所述风轮本体连接,所述中隔板23 将所述风轮本体间隔成沿其轴向分布的两个风轮段,所述风轮驱动电机24驱动所述中隔板23转动,以带动所述离心风轮22转动,所述中隔板23将所述风机风道211间隔成两个分风机风道211,通过两个所述风机进风口212分别吸风,经过两个所述分风机风道211分别加压后,交汇自所述风机出风口213 排出,实现更大的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4,所述室内换热器4设于所述壳体风道 13内,且位于所述风机出风口213和所述内机出风口之间,气流经过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机2加压后,经所述室内换热器4换热后,自所述内机出风口吹出,气流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4使得气流更均匀,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功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壳、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空调器室内机的外壳、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96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