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5:49


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光学技术发展,包括液晶面板、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已经充分应用在各种领域中。这类显示装置更是充分应用在例如是汽车、机车的车辆中,借以提供驾驶一种更完善的辅助。

为了在现代的车辆中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多的车辆配备了抬头显示器(HUD:Head-Up Display)。通常抬头显示器是通过反射成像系统将小显示屏显示的行车信息成像为悬浮在发动机盖上方的虚拟的图像。由于驾驶员不必低头、眼睛不需要重新聚焦就能观察到重要的行车信息,驾驶员的视线能够一直保持在路面,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因此HUD正在广泛应用于车辆中,给与车辆中驾驶员和乘客等观察者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实现双组显示的抬头显示器,该双组显示是指悬浮在发动机盖上方的虚拟的图像包括显示行车信息的状态投影(近投影)和显示驾驶辅助信息的增强现实投影(远投影)两个不同投影距离的虚拟图像。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AR:Augmented Reality)通过内部特殊设计的光学系统将图像信息精确地结合在实际交通路况中,从而增强了驾驶者对于实际驾驶环境的感知。

虽然与传统功能单一的HUD相比,AR-HUD实现了包括近投影和远投影两个不同投影距离的状态投影和增强投影,视野范围较大,并且能更加真实的与周边环境融合,提高了用户体验度。但是现有技术中,需采用两套HUD设备才能生成两组HUD成像光路,实现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两个不同距离的投影,具有占用较大车内空间、增加系统成本和复杂度的缺点。

因此,提供一种可以实现显示远近两个虚像的同时,还可以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效果的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实现显示远近两个虚像的系统复杂、占据空间大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双面显示模组、反射组件、曲面镜;双面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在第一方向上,曲面镜位于第一出光面的一侧,第一出光面的出射光线沿第一方向投射至曲面镜上的第一位置;反射组件至少将第二出光面的出射光线反射至曲面镜上的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重合;在第二方向上,曲面镜将双面显示模组的出射光线和/或反射组件的出射光线反射,形成第一虚像和第二虚像,其中,沿第一方向,第一虚像和第二虚像之间具有间距;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成像系统,包括成像玻璃和上述显示装置,成像玻璃用于反射上述第一虚像和第二虚像供观察者观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双面显示模组,双面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用于分别在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显示画面,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显示画面后,由于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曲面镜位于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则至少从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可以沿第一方向直接投射至曲面镜上的第一位置,再经曲面镜反射后可以形成第一虚像;而从第二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反射后可以投射至曲面镜上的第二位置,再经曲面镜反射后可以形成第二虚像,反射组件可以包括具有反射功能的平面镜。由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重合,即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直接投射至曲面镜上的位置和第二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反射后再投射至曲面镜上的位置不同,从而可以形成远近不同的两个虚像,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虚像和第二虚像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反射组件、曲面镜与双面显示模组的光路配合,能够实现近远两个虚像,并且双面显示模组可以直接提供集成式的双像源,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提高成像质量。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的双面显示面板和第三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2是图20中的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和第四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四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四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系统应用于汽车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000,包括:双面显示模组10、反射组件20、曲面镜30;

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

在第一方向X(曲面镜30和双面显示模组10的排列方向)上,曲面镜30位于第一出光面E1的一侧,第一出光面E1的出射光线沿第一方向X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

反射组件20至少将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反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其中,第一位置A1和第二位置A2不重合;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示中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仅以一束光线为例进行示例,但并不表示实际出光面出射的全部光线;

在第二方向Y上,曲面镜30将双面显示模组10的出射光线和/或反射组件20的出射光线反射,形成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其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之间具有间距;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可选的,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包括双面显示模组10,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可选的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可以为双面显示模组10相互背对设置的两个不同的出光面(如图1所示),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包括双面显示面板,用于分别在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画面,可选的,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显示的画面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的画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的显示画面和第二出光面E2的显示画面可以通过相同的驱动单元驱动显示,以显示相同画面,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驱动单元驱动显示,以显示不同的画面,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画面后,由于在第一方向X上,设置曲面镜30位于第一出光面E1的一侧,则至少从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N1可以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再经曲面镜30反射后可以形成第一虚像M1;而第二出光面E2和第一出光面E1相互背对设置,则至少从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以粗细不同的线区分从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N1和从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的路径)经反射组件20反射后可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可选的,反射组件20可以包括具有反射功能的平面镜,再经曲面镜30反射后可以形成第二虚像M2,由于第一位置A1和第二位置A2不重合,即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位置和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20反射后再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位置不同,从而可以形成远近不同的两个虚像,即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通过反射组件20、曲面镜30与双面显示模组10的光路配合,能够实现近远两个虚像,并且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直接提供集成式的双像源,无需两套HUD设备生成两组成像光路,且即使是一套HUD设备,也无需两个投影装置,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并且由于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和第二位置A2不重合,可以尽量避免叠加干扰,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图2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可应用于车载显示领域,如可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实现车载显示中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技术,即通过双面显示模组10直接提供的集成式的双像源,与反射组件20、曲面镜30光路配合,从而可以在汽车前挡玻璃40前的发动机盖上方形成远近距离不同的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其中,距离前挡玻璃较近的虚像内容可以包括行车信息的状态等较为重要的信息,而距离前挡玻璃较远的虚像内容可以是驾驶辅助信息等内容。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中以第一虚像M1距离前挡玻璃40较近为例进行示例,由于形成第一虚像M1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1为第一出光面E1到曲面镜30的距离,而形成第二虚像M2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2为第二出光面E2到反射组件20的距离与反射组件20到曲面镜30的距离之和,u2>u1,而对于同一个曲面镜30,在物距小于焦距(曲面半径为R的曲面镜的焦距近似为R/2,本实施例的物距小于焦距)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因此第二虚像M2距离前挡玻璃40较远,第一虚像M1距离前挡玻璃40较近。可选的,当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显示中时,沿第二方向Y,前挡玻璃40可以位于曲面镜30的一侧,前挡玻璃40将经过曲面镜30反射后的光线再反射进入观察点K(如驾驶室观察者的人眼),观察点K最终看到的是前挡玻璃40反射后的光线反向延长形成的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从而使得车内观察者的视野范围较大,并且能更加真实的与周边环境融合,提高了用户体验度和安全性,还可以在不影响显示效果的同时,减小车载显示结构在车内的占用体积,降低制作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曲面镜30的曲率、反射组件20与双面显示模组10的摆放角度不作具体限定,反射组件20可以为平面反射镜或者非平面反射镜等,曲面镜30可以为自由曲面反射镜,如凹面镜、凸面镜等,也可以为非球面镜,仅需满足其反射面为一曲面、能够与反射组件20和双面显示模组10光路配合形成两个远近不同的虚像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可选的,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与曲面镜30的下边缘(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或者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曲面镜30的下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与反射组件20的下边缘可以齐平(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或者,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反射组件20的下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反射组件20的反射面上进行反射;曲面镜30的上边缘与反射组件20的上边缘可以齐平(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或者反射组件20的上边缘可以低于曲面镜30的上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20反射后能够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避免光线损失,提高光线利用率。

可选的,曲面镜30可以为凹面镜,沿第一方向X,曲面镜30朝远离双面显示模组10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面镜,从而可以通过朝远离双面显示模组10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面反射由双面显示模组10和反射组件20投射过来的光线。

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中仅以框图示意双面显示模组10,但并不表示双面显示模组10的具体结构,对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结构可以包括双面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背光组件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仅需满足能够实现双面显示效果、提供集成式的双像源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微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中的任一种。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包括无背光的自主发光双面屏,如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双面显示屏、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双面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双面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量子点是一种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体,通常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其结构由内到外分为核、壳、配体三层。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量子点会发光,光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在理想状态下,通过控制量子点材料直径的连续变化,可以得到接近自然光的连续光谱效果)双面显示屏中的任一种。

如图3所示,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双面显示屏、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双面显示屏可以包括一衬底基板101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11相对两侧的第一驱动基板1021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衬底基板1011用于作为双面显示屏的各膜层结构的载体,第一驱动基板1021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用于制作驱动发光的驱动电路,第一驱动基板1021远离衬底基板1011一侧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该侧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分别与第一驱动基板1021内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意)电连接,第二驱动基板1022远离衬底基板1011一侧也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该侧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分别与第二驱动基板1022内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意)电连接,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通过第一驱动基板1021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中的驱动电路实现自主发光,第一驱动基板1021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的驱动方式可以不同,从而可以分别在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不同的画面。可选的,第一驱动基板1021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的驱动方式也可以相同,从而可以分别在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相同的画面。可选的,显示相同画面时第一驱动基板1021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可以复用,有利于减薄双面显示模组10,减小体积。可选的,第一驱动基板1021上排列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和第二驱动基板1022上排列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的排布密度、排布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所需显示的画面是否相同来选择设置。可选的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可以为不同颜色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以实现彩色画面的显示。

如图4所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双面显示屏可以包括一衬底基板1012,衬底基板1012一侧可以依次设置第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1、第一发光层1051、第一封装层1061,衬底基板1011的另一侧可以依次设置第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2、第二发光层1052、第二封装层1062,第一发光层1051和第二发光层1052可以均设置多个发光器件105,发光器件105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发光器件105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05A、第二电极105B和设置于第一电极105A、第二电极105B之间的有机发光层105C,可选的,第一电极105A可以是阳极电极,第二电极105B可以是阴极电极,第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2中分别设有多个薄膜晶体管104,第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1中的薄膜晶体管104的漏极可以与第一发光层1051电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2中的薄膜晶体管104的漏极可以与第二发光层1052电连接,第一封装层1061和第二封装层1062可以至少为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的层叠设置的薄膜封装结构(图中未示意),从而可以通过第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1驱动第一发光层1051的发光器件105自主发光,通过第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042驱动第二发光层1052的发光器件105自主发光,实现在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的双面显示效果。

如图5所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双面显示屏可以包括一衬底基板1014,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14相对两侧的第三驱动基板102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衬底基板1014用于作为双面显示屏的各膜层结构的载体,第三驱动基板102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用于制作驱动发光的驱动电路,第三驱动基板1023远离衬底基板1014一侧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该侧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分别与第三驱动基板1023内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意)电连接,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远离第三驱动基板1023一侧覆盖有第一量子点膜1071;第四驱动基板1024远离衬底基板1014一侧也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该侧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分别与第四驱动基板1024内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意)电连接,该侧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远离第四驱动基板1024一侧覆盖有第二量子点膜1072,衬底基板1014两侧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通过第三驱动基板102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中的驱动电路实现自主发光,第三驱动基板102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的驱动方式可以不同,从而可以分别在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不同的画面。可选的,第三驱动基板102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的驱动方式也可以相同,从而可以分别在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相同的画面。可选的,显示相同画面时第三驱动基板102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可以复用,有利于减薄双面显示模组10,减小体积。可选的,第三驱动基板1023上排列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和第四驱动基板1024上排列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的排布密度、排布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所需显示的画面是否相同来选择设置。可选的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可以为不同颜色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以实现彩色画面的显示。可选的,本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中,由于第一量子点膜1071和第二量子点膜1072在电致的条件下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的发光具有良好的荧光强度和稳定性,发射光谱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大小来控制,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和它的化学组成可以使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因此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的可以仅选择短波长的发光二极管,如发出蓝紫光颜色的微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为无背光的自主发光双面屏结构,从而有利于减薄双面显示模组10的厚度,减小整个显示装置000的占用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微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双面显示屏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第一背光模组10C、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第一背光模组10C为直下式背光或侧入式背光中的任一种;

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包括第一出光面E1,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包括第二出光面E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双面显示模组10还可以为带背光模组的液晶双面显示屏,即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第一背光模组10C、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第一背光模组10C为直下式背光或侧入式背光中的任一种,可选的,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阵列基板10A1、第一彩膜基板10A2以及位于第一阵列基板10A1和第一彩膜基板10A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10A3,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阵列基板10B1、第二彩膜基板10B2以及位于第二阵列基板10B1和第二彩膜基板10B2之间的第二液晶层10B3,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包括第一出光面E1,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包括第二出光面E2。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组10中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和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可以共用一个第一背光模组10C,从而有利于减小双面显示模组10的整体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液晶显示面板10A、第一背光模组10C、第二液晶显示面板10B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例如彩膜基板可以包括黑矩阵层和色阻层,阵列基板可以包括驱动晶体管阵列层、电极层等,第一背光模组10C可以包括反射片、增亮膜、扩散板等光学膜片以及背光源等,第一背光模组10C中的背光灯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液晶显示面板和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源的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第二背光模组10F、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第二背光模组10F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2;

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包括第一出光面E1,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包括第二出光面E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为带背光模组的液晶双面显示屏,即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第二背光模组10F、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其中,第二背光模组10F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且第二背光模组10F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2;可选的,第二背光模组10F可以包括驱动基板10F1和设置于驱动基板10F1相对两侧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微发光二极管1032,即驱动基板10F1靠近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一侧设置多个与驱动基板10F1电连接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微发光二极管1032,驱动基板10F1靠近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一侧也设置多个与驱动基板10F1电连接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微发光二极管1032,以实现同一个第二背光模组10F为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和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共同提供背光源。可选的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阵列基板10D1、第三彩膜基板10D2以及位于第三阵列基板10D1和第三彩膜基板10D2之间的第三液晶层10D3,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阵列基板10E1、第四彩膜基板10E2以及位于第四阵列基板10E1和第四彩膜基板10E2之间的第四液晶层10E3,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包括第一出光面E1,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包括第二出光面E2,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组10中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和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可以共用一个第二背光模组10F,从而有利于减小双面显示模组10的整体厚度。本实施例的第二背光模组10F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2,具有低功耗、高亮度、超高解析度与色彩饱和度、反应速度快、超省电、寿命较长、效率较高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第二背光模组10F、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例如第三彩膜基板10D2和第四彩膜基板10E2可以均包括黑矩阵层和色阻层,第三阵列基板10D1和第四阵列基板10E1可以包括驱动晶体管阵列层、电极层等,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液晶显示面板和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源的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第二背光模组10F、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第二背光模组10F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2;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包括第一出光面E1,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包括第二出光面E2。其中,第二背光模组10F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微发光二极管1032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和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不包括色阻层。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为带背光模组的液晶双面显示屏,即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第二背光模组10F、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其中,第二背光模组10F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且第二背光模组10F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2时,第二背光模组10F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1或微发光二极管1032至少包括三种颜色,则第三液晶显示面板10D的第三彩膜基板10D2和第四液晶显示面板10E的第四彩膜基板10E2中可以均不设置色阻层进行彩色滤光,可选的,第三彩膜基板10D2和第四彩膜基板10E2仍然可以保留黑矩阵层用于遮光,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双面显示模组10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反射组件20位于双面显示模组10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的方向;可选的,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的方向可以与第二方向Y平行;

反射组件20包括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相互连接且相交设置;可选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可以为一体结构;

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的出射光线N1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

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N2依次经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反射后,出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沿第一方向X,即在双面显示模组10和曲面镜30的排列方向上,反射组件20可以设置于双面显示模组10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而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的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可以使得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N1能够尽可能多的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000形成的第一虚像M1的成像质量。由于第一出光面E1正对曲面镜30,而第二出光面E2与第一出光面E1相互背对设置,则需要通过反射组件20将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反射至曲面镜30上的与第一位置A1不同重合的第二位置A2。本实施例设置反射组件20包括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相互连接且相交设置;可选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可以为一体结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构成的反射组件20的反射面可以朝向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从而可以通过相交设置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反射光路的配合,使得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N2依次经第一平面镜201反射至第二平面镜202上之后,再经第二平面镜202反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最终经曲面镜30的曲面反射形成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本实施例的双面显示模组10的放置方式简单,仅需保持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的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互垂直,即可通过相交结构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实现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的光路设计,达到形成近远两个虚像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相交设置的相交角度不作具体限定,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可选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相交夹角α范围为45-135度,且第一平面镜201的反射面和第二平面镜202的反射面均朝向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是,第一平面镜201的反射面和第二平面镜202的反射面朝向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进一步的,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相交夹角α朝向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相交夹角α范围可以在45-135度之间,从而可以使得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尽可能沿第一方向X或者与第一方向X夹角较小的方向投射至反射组件20的第一平面镜201上,进而保证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尽可能多的经反射组件20反射至曲面镜30上,有利于尽量避免因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损失造成第二虚像的画面缺损,提升成像品质。

可选的,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相交夹角α可以为90度,即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相互垂直,从而可以使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均可以沿第一方向X尽可能多的出射,可以进一步避免光线的损失。

可选的,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曲面镜30的下边缘、第一平面镜201的下边缘三者可以齐平(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或者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曲面镜30的下边缘、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第一平面镜201的下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第一平面镜201上;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上边缘不高于第一平面镜201和第二平面镜202的相交处(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从而可以避免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进入第二平面镜202产生干扰;曲面镜30的上边缘与第二平面镜202的上边缘可以齐平(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或者第二平面镜202的上边缘可以低于曲面镜30的上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经第二平面镜202反射后能够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避免光线损失,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遮光阑501;可选的,第一遮光阑501的制作材料可以为任意不透光的、具有遮光效果的材料,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沿第一方向X,第一遮光阑501的长度为L1,沿第二方向Y,双面显示模组10的长度为L2,其中,L1=A×L2,A的取值范围为5%-2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双面显示模组10和曲面镜30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X)上,反射组件20设置于双面显示模组10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的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互垂直时,可以在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两侧固定设置第一遮光阑501(如图11所示),其中,第一遮光阑501可以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双面显示模组10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两个第一遮光阑501用于防止双面显示模组10的出射光线发散。可选的,由于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因此,第一遮光阑501可居中位于双面显示模组10的侧面,即沿第一方向X,第一遮光阑501的一端到第一出光面E1的距离可以等于第一遮光阑501的另一端到第二出光面E2的距离,从而可以对双面的光线都进行较好的遮挡,避免双面散光。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遮光阑501防止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太发散,避免双面显示模组10的光线发散出射至显示装置的外部,影响双面显示模组10的出光率,造成光线浪费,影响成像质量。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出射至显示装置000外部的光线很可能经过车内的某些反射元件反射后进入观察者视线内,造成杂散光,影响驾驶安全性,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两侧固定设置第一遮光阑501,防止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发散造成杂散光。

可选的,沿第一方向X,第一遮光阑501的长度为L1,沿第二方向Y,双面显示模组10的长度为L2,其中,L1=A×L2,A的取值范围为5%-20%,优选的,A可以为10%,即第一遮光阑5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L1可以为双面显示模组10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L2的A倍,其中,A取值5%-20%,优选A等于10%,从而可以在保证遮光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第一遮光阑5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L1过大影响装置的体积,有利于保证减小设备体积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图15,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双面显示模组10连接有第一电机601,第一电机601控制双面显示模组10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12和图13所示);

或者,反射组件20连接有第二电机602,第二电机602控制反射组件20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14所示);

或者,双面显示模组10连接有第一电机601,反射组件20连接有第二电机602,第一电机601控制双面显示模组10沿第一方向X移动,第二电机602控制反射组件20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15所示)。

如图12所示,双面显示模组10连接有第一电机601,可以通过第一电机601控制双面显示模组10沿第一方向X来回移动,移动方向如图12中的箭头G所示,从而可以通过第一电机601的控制,移动双面显示模组10,从而控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成像距离。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可根据车内观察者的身高差别以及在车辆内的坐姿习惯,通过第一电机601带动双面显示模组10在移动方向G上来回移动,进而调整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不同像距,进而满足不同观察者的使用要求,可调性强,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由于形成第一虚像M1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1为第一出光面E1到曲面镜30的距离,而形成第二虚像M2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2为第二出光面E2到第一平面镜201的距离与第一平面镜201到第二平面镜202的距离与第二平面镜202到曲面镜30的距离之和,u2>u1,而对于同一个曲面镜30,在物距小于焦距(曲面半径为R的曲面镜的焦距近似为R/2,本实施例的物距小于焦距)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因此第二虚像M2距离前挡玻璃(图12中未示意,可参考图2中的前挡玻璃的位置进行理解)较远,第一虚像M1距离前挡玻璃较近,而若通过第一电机601控制双面显示模组10朝靠近曲面镜30的方向移动(如图13所示),则物距u1进一步减小,则第一虚像M1的像距也随着减小,物距u2进一步增大,则第二虚像M2的像距也随着增大,此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之间的间距也随之增大,从而实现通过第一电机601调节像距的目的。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为了达到调节像距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反射组件20连接第二电机602来实现,第二电机602控制反射组件20沿第一方向X移动,进而改变物距u2,其原理与通过第一电机601控制双面显示模组10移动的原理相似,本实施例不作赘述。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为了达到调节像距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双面显示模组10连接有第一电机601,且反射组件20连接第二电机602来实现,通过双面显示模组10和反射组件20的共同移动,以达到更加灵活的调节像距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机601和第二电机602的型号和工作电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设置的体积大小和运行状态选择设置,仅需满足第一电机601能带动双面显示模组10移动、第二电机602能带动反射组件20移动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6,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中,反射组件20至少包括第三平面镜203,第三平面镜203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出光面E2;第一方向X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可选的,该夹角β可以为锐角;

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的出射光线N1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

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N2经第三平面镜203反射后,出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反射组件20可以至少包括一个第三平面镜203,并通过将双面显示模组10斜放设置,即第三平面镜203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出光面E2,第一方向X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该夹角β可以为锐角,则第一出光面E1仍然朝向曲面镜30,使得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的出射光线N1可以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而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N2只需经过一个第三平面镜203反射后,即可出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实现近远两个虚像的成像,可以通过减小反射组件20的体积来进一步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

可选的,如图16所示,当第三平面镜203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出光面E2;第一方向X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第三平面镜203的反射面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β,即第三平面镜203的反射面所在平面可以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相互平行,避免第三平面镜203的反射面所在平面可以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相交时容易增大第三平面镜203与双面显示模组10占用的空间,从而可以有利于减小显示装置000的内部空间,进而减小设备体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7和图18,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中,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独立且相互贴合的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和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以及第三背光模组10H,沿第一方向X,第三背光模组10H位于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的出光面为第一出光面E1,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的出光面为第二出光面E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为带背光的双面显示屏,即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独立且相互贴合的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和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以及第三背光模组10H,且沿第一方向X,第三背光模组10H可以设置于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第三背光模组10H用于为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提供背光源,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和第二出光面E2显示画面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的出射光线N1可以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而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的出射光线N2经过一个第三平面镜203反射后,出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二位置A2,实现近远两个虚像的成像,可以通过减小反射组件20的体积来进一步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和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构成的双面显示面板10K与第三背光模组10H相互独立且具有一定距离,从而可以在为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提供背光功能保证双面显示模组10的双面显示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双面显示模组10具有一定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的第三背光模组10H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或侧入式背光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可选的,双面显示面板10K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和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的出光面为第一出光面E1,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的出光面为第二出光面E2,本实施例的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可以为图3中的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者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者还可以是图4示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者还可以是图5示意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本实施例对于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的结构不作具体赘述,具体可参考上述图3-图5实施例中的结构描述。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013、第五阵列基板10K21、第五液晶层10K23、第五彩膜基板10K22,其中,第五阵列基板10K21包括第一反射层10K211。可选的,衬底基板1013供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和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共用,有利于显示屏的减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具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功能,可以利用环境光线与第三背光模组10H共同为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提供背光源,有利于降低显示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和第三背光模组10H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可参考相关技术中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理解。

可选的,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曲面镜30的下边缘、第三背光模组10H的下边缘三者可以齐平(如图17中的虚线所示),或者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曲面镜30的下边缘、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第三背光模组10H的下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第三背光模组10H的上边缘与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上边缘可以齐平,则第三背光模组10H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上;第三平面镜203的下边缘不低于双面显示模组10和第三背光模组10H的上边缘(如图17中的虚线所示),避免第三平面镜203遮挡光线;第三平面镜203的上边缘与曲面镜30的上边缘可以齐平(如图17中的虚线所示),或者第三平面镜203的上边缘可以低于曲面镜30的上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经第三平面镜203反射后能够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避免光线损失,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7和图19,图19是图17中的双面显示面板和第三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三背光模组10H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4;

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不包括色阻层。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双面显示模组10可以为带背光模组的双面显示屏,即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独立的双面显示面板10K和第三背光模组10H,沿第一方向X,第三背光模组10H位于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双面显示面板10K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自主发光式显示面板10K1和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其中,第三背光模组10H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且第三背光模组10H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4时,第三背光模组10H可以包括驱动基板10H1和设置于驱动基板10H1靠近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一侧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即驱动基板10H1靠近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与驱动基板10H1电连接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本实施例的第三背光模组10H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至少包括三种颜色,则第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K2的第五彩膜基板10K22中可以不设置色阻层,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双面显示面板10K的厚度,进而可以减小双面显示模组10的体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0-图22,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2是图20中的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和第四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双面显示模组10包括相互独立的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和第四背光模组10M,沿第一方向X,第四背光模组10M位于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远离曲面镜30的一侧;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和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的出光面为第一出光面E1,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的出光面为第二出光面E2,第四背光模组10M用于为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提供背光源。反射组件20包括第四平面镜204和第五平面镜205,第四平面镜204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出光面E1,第五平面镜205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出光面E2;

第一方向X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可选的,夹角β可以为锐角,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所在平面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示中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仅以一束光线为例进行示例,但并不表示实际出光面出射的全部光线;

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的出射光线N4沿第一方向X投射至第四平面镜204,经第四平面镜204的反射面反射至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后,为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提供背光源,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显示画面,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N1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的第一位置A1;

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的出射光线N4沿第一方向X出射至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后,为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提供背光源,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显示画面,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投射至第五平面镜205的反射面,经第五平面镜205反射至曲面镜30的第二位置A2。

可选的,如图21和图22所示,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和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的出光面为第一出光面E1,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的出光面为第二出光面E2,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013、第六阵列基板10G11、第六液晶层10G13、第六彩膜基板10G12,其中,第六阵列基板10G11包括第二反射层10G111;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013、第七阵列基板10G21、第七液晶层10G23、第七彩膜基板10G22,其中,第七阵列基板10G21包括第三反射层10G211。可选的,衬底基板1013供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和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共用,有利于显示屏的减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和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具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功能,可以利用环境光线与第四背光模组10M共同为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提供背光源,有利于降低显示能耗。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反射组件20包括第四平面镜204和第五平面镜205,沿第二方向Y,第四平面镜204和第五平面镜205分别设置于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两侧,且第四平面镜204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出光面E1,第五平面镜205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出光面E2,可选的,第四平面镜204的反射面与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可以相互平行,第五平面镜205的反射面与第二出光面E2所在平面可以相互平行,从而有利于减小设备占用的空间。第一方向X与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第一出光面E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可选的,夹角β可以为锐角,第一方向X与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所在平面的方向可以相互垂直,从而可以使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出射的光线N4能够尽可能多的投射至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上,有利于提升背光光线利用率,进而提高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显示画面质量。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在使用过程中,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的出射光线N4沿第一方向X投射至第四平面镜204,经第四平面镜204的反射面反射至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后,为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提供背光源,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显示画面,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N1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的第一位置A1,而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的出射光线N4沿第一方向X出射至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后,为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提供背光源,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显示画面,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N2投射至第五平面镜205的反射面,经第五平面镜205反射至曲面镜30的第二位置A2,最终经曲面镜30的曲面反射形成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

可选的,如图22所示,第四背光模组10M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且第四背光模组10M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多个阵列排布的微发光二极管1034时,第四背光模组10M可以包括驱动基板10M1和设置于驱动基板10M1靠近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一侧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即驱动基板10M1靠近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与驱动基板10M1电连接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第四背光模组10M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至少包括三种颜色,则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的第六彩膜基板10G12和第三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2的第七彩膜基板10G22中均可以不设置色阻层,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厚度,进而可以减小双面显示模组10的体积。

可选的,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曲面镜30的下边缘可以齐平(如图20中的虚线所示),或者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下边缘可以高于曲面镜30的下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第四背光模组10M的上边缘与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上边缘可以齐平,第四背光模组10M的下边缘与第四平面镜204的下边缘可以齐平(如图20中的虚线所示),从而可以使得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的出射光线可以尽可能多的投射至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和第四平面镜204上反射;第五平面镜205的下边缘不低于双面显示模组10和第四背光模组10M的上边缘,避免第五平面镜205遮挡光线;第五平面镜205的上边缘与曲面镜30的上边缘可以齐平(如图20中的虚线所示),或者第五平面镜205的上边缘可以低于曲面镜30的上边缘,从而可以使得从双面显示模组10的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经第五平面镜205反射后能够尽可能多的投射至曲面镜30上,避免光线损失,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3,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五平面镜205连接有第三电机603,第三电机603控制第五平面镜205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中的朝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五平面镜205连接有第三电机603,第三电机603控制第五平面镜205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23所示)。

如图23所示,第五平面镜205连接有第三电机603,第三电机603控制第五平面镜205沿第一方向X移动,移动方向如图23中的箭头G所示,从而可以通过第三电机603的控制,移动第五平面镜205,从而控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成像距离。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可根据车内观察者的身高差别以及在车辆内的坐姿习惯,通过第三电机603带动第五平面镜205在移动方向G上沿第一方向X来回移动,进而调整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不同像距,进而满足不同观察者的使用要求,可调性强,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由于形成第一虚像M1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1为第一出光面E1到曲面镜30的距离,而形成第二虚像M2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2为第二出光面E2到第五平面镜205的距离与第五平面镜205到曲面镜30的距离之和,u2>u1,而对于同一个曲面镜30,在物距小于焦距(曲面半径为R的曲面镜的焦距近似为R/2,本实施例的物距小于焦距)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因此第二虚像M2距离前挡玻璃较远,第一虚像M1距离前挡玻璃(图23中未示意,可参考图2中的前挡玻璃的位置进行理解)较近,而若通过第三电机603控制第五平面镜205朝靠近曲面镜30的方向(即靠近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图23中的向左方向)移动,则物距u2减小,则第二虚像M2的像距随着减小,物距u1不变,则第一虚像M1的像距也不变,此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之间的间距随第二虚像M2的像距的减小而减小,从而实现通过第三电机603调节像距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三电机603的型号和工作电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设置的体积大小和运行状态选择设置,仅需满足第三电机603能带动第五平面镜205移动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4-图27,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四平面镜204和/或第五平面镜205连接有第四电机604,第四电机604控制第四平面镜204和/或第五平面镜205转动。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四平面镜204连接有第四电机604,第四电机604可以控制第四平面镜204转动(如图24所示);或者第五平面镜205连接有第四电机604,第四电机604控制第五平面镜205转动(如图26所示);或者第四平面镜204连接有第四电机604,第四电机604可以控制第四平面镜204转动,第五平面镜205连接有第八电机608,第八电机608控制第五平面镜205转动(如图27所示)。

如图24所示,第四平面镜204连接有第四电机604,第四电机604可以控制第四平面镜204转动,转动方向如图24中的箭头J所示,从而可以通过第四电机604的控制,转动第四平面镜204,从而改变第四背光模组10M经第四平面镜204反射的光线路径,进而可以控制第一虚像M1的成像高度。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可根据车内观察者的身高差别以及在车辆内的坐姿习惯,通过第四电机604的控制,转动第四平面镜204,使得观察者眼睛位置高低不同的时候仍然可以平视看到第一虚像M1,提高观察者的使用体验满意度。

如图25所示,若通过第四电机604的控制,转动第四平面镜204后,第四平面镜204位于图25中所示的位置(虚线表示第四平面镜204未转动之前的位置和原始光路走向),此时,第四背光模组10M出射的光线N4经第四平面镜204反射后进入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后,第二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10G1的第一出光面E1显示画面,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N1沿第一方向X直接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第一位置A1’,此时的第一位置A1’比图24中的第一位置A1高,则经曲面镜30反射后形成的第一虚像M1的位置也相对升高,从而可以提升形成的第一虚像M1的成像高度。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为了达到调节成像高度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第五平面镜205连接第四电机604来实现,第四电机604控制第五平面镜205转动,进而改变第二虚像M2的成像高度,其原理与通过第四电机604控制第四平面镜204转动的原理相似,本实施例不作赘述。

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为了更好的达到调节成像高度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第四平面镜204连接第四电机604,且第五平面镜205连接第八电机608来实现,通过第四平面镜204和第五平面镜205的共同转动,以达到更加灵活的调节成像高度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第四电机604和第八电机608的型号和工作电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设置的体积大小和运行状态选择设置,仅需满足第四电机604能带动第四平面镜204转动、第八电机608能带动第五平面镜205转动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8,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四背光模组10M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遮光阑502,沿第一方向X,第二遮光阑502的长度为L3,沿第二方向Y,第四背光模组10M的长度为L4,其中,L3=B×L4,B的取值范围为5%-2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可以在第四背光模组10M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第二遮光阑502(如图28所示),其中,第二遮光阑502可以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四背光模组10M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两个第四背光模组10M用于防止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射光线发散。可选的,由于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朝向双面显示模组10,因此,第二遮光阑502可在第四背光模组10M的两侧尽量靠近双面显示模组10,即沿第一方向X,第二遮光阑502的远离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一端与第四背光模组10M远离双面显示模组10的一侧齐平,从而可以对第四背光模组10M出光面E4的光线进行较好的遮挡,避免散光。本实施例通过第二遮光阑502防止第四背光模组10M出光面E4的出射光太发散,避免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光线发散出射至显示装置的外部,影响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率,造成光线浪费,影响成像质量。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发散出射至显示装置000外部的光线很可能经过车内的某些反射元件反射后进入观察者视线内,造成杂散光,影响驾驶安全性。

可选的,沿第一方向X,第二遮光阑502的长度为L3,沿第二方向Y,第四背光模组10M的长度为L4,其中,L3=B×L4,B的取值范围为5%-20%,优选的,B可以为10%,即第二遮光阑502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L3可以为第四背光模组10M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L4的B倍,其中,B取值5%-20%,优选B等于10%,从而可以在保证遮光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第二遮光阑502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L3过大影响装置的体积,有利于保证减小设备体积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6-图28、图29,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四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背光模组10M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第四背光模组10M包括准直层10M2,可选的,第四背光模组10M可以包括驱动基板10M1和设置于驱动基板10M1靠近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一侧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即驱动基板10M1靠近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与驱动基板10M1电连接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准直层10M2可以位于驱动基板10M1靠近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一侧。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四背光模组10M靠近其出光面E4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准直层10M2,准直层10M2可以包括多个遮光帘10M21,可选的遮光帘10M21的制作材料可以与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中的黑矩阵层的制作材料相同;相邻两个遮光帘10M21形成的空间可以至少与驱动基板10M1上一个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一一对应,每个遮光帘10M21在驱动基板10M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之间,从而可以使得第四背光模组10M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在相邻两个遮光帘10M21形成的空间内出射,即使得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出光面E4出射的光线尽量沿着垂直于出光面E4的方向出射,进而可以使得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光强分布比较集中,提升光线利用率,有利于增强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如图30所示,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四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准直层10M2还可以是带有棱角等微结构的膜层结构,进一步可选的,该准直层10M2可以为不同折射率的光学膜片贴合构成,准直层10M2远离驱动基板10M1一侧的表面和/或靠近驱动基板10M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棱角结构(如图30所示),从而可以使得驱动基板10M1上的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出射的光线进行一定角度的折射,并通过选择设置棱角等微结构的不同角度,使得最终从准直层10M2出射的光线尽量沿着垂直于出光面E4的方向出射,进而可以使得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光强分布比较集中,提升光线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30中仅是示意出一种带有棱角的微结构的准直层10M2的形状,但不仅限于此种结构,准直层10M2表面的微结构可以为其他形状,仅需满足能够通过折射关系,将次毫米发光二极管1033或微发光二极管1034出射的光线经过该准直层10M2后,尽量沿着垂直于出光面E4的方向出射,使得第四背光模组10M的光强分布集中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1,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连接有第五电机605,第五电机605控制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31所示,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连接有第五电机605,第五电机605控制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沿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中的朝第四平面镜204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移动方向如图31中的箭头G所示,由于形成第一虚像M1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1为第一出光面E1到曲面镜30的距离,而形成第二虚像M2的光线在投射至曲面镜30上时,其总物距u2为第二出光面E2到第四平面镜204的距离与第四平面镜204到曲面镜30的距离之和,u2>u1,而对于同一个曲面镜30,在物距小于焦距(曲面半径为R的曲面镜的焦距近似为R/2,本实施例的物距小于焦距)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因此第二虚像M2距离前挡玻璃较远,第一虚像M1距离前挡玻璃(图31中未示意,可参考图2中的前挡玻璃的位置进行理解)较近,而若通过第五电机605控制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朝靠近第四平面镜204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图31中的向左方向)移动,则物距u1进一步减小,则第一虚像M1的像距也随着减小,物距u2可能不变或可能增大,则第二虚像M2的像距也可能不变或可能增大,此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之间的间距则会随着第一虚像M1的像距的减小而增大,从而可以仅通过第五电机605的控制,移动一个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即可共同控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成像距离。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可根据车内观察者的身高差别以及在车辆内的坐姿习惯,通过第五电机605带动双面反射式显示面板10G在移动方向G上沿第一方向X来回移动,进而调整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不同像距,进而满足不同观察者的使用要求,可调性强,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32和图33,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曲面镜30连接有第六电机606,第六电机606控制曲面镜30转动。如图32所示,曲面镜30连接有第六电机606,第六电机606可以控制曲面镜30转动,转动方向如图32中的箭头J所示,从而可以通过第六电机606的控制,转动曲面镜30,从而改变投射至曲面镜30上的光线N1(可以为第一出光面E1出射的光线)和光线N2(可以为第二出光面E2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20反射后的光线)经曲面镜30反射的光线路径,进而可以控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成像高度。可选的,若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000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中,可根据车内观察者的身高差别以及在车辆内的坐姿习惯,继续通过第六电机606的控制,转动曲面镜30,即可使得观察者眼睛位置高低不同的时候仍然可以平视看到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提高观察者的使用体验满意度。

如图33所示,若通过第六电机606的控制,曲面镜30转动后位于图33中所示的位置(虚线表示曲面镜30未转动之前的位置和原始光路走向),此时,由于曲面镜30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曲面镜30转动后,光线N1和光线N2投射在曲面镜30的第一位置A1”和第二位置A2”也发生了变化,经曲面镜30反射的光线N1形成的第一虚像M1、经曲面镜30反射的光线N12形成的第二虚像M2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可以控制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的成像高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3、图34、图35,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系统应用于汽车内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系统111,包括成像玻璃70和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11可应用于车载显示领域,成像玻璃70即汽车的前挡玻璃,例如,如图35所示,汽车200至少包括主驾驶位804、仪表台801和前挡玻璃,仪表台801位于主驾驶位804与前挡玻璃之间,显示装置000位于仪表台801的内部。通常地,仪表台801所在位置为前挡玻璃的下方。

示例性地,汽车200还可以设置有中控台802和操纵杆803,中控台802位于前挡玻璃与操纵杆803之间,显示装置000还可以位于中控台802的内部,也就是说,显示装置000既可以为位于仪表台801位置的显示器件,也可以为位于中控台802位置的显示器件。成像玻璃70用于将曲面镜30反射的光线再反射进入驾驶座或者副驾驶座的观察者的人眼(观察点K),人眼在观察点K处看到的则是经成像玻璃70反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形成的第一虚像M1和第二虚像M2(如图3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成像系统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装置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和成像系统,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双面显示模组,双面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用于分别在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显示画面,双面显示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显示画面后,由于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曲面镜位于第一出光面的一侧,则至少从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可以沿第一方向直接投射至曲面镜上的第一位置,再经曲面镜反射后可以形成第一虚像;而从第二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反射后可以投射至曲面镜上的第二位置,再经曲面镜反射后可以形成第二虚像,反射组件可以包括具有反射功能的平面镜。由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重合,即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直接投射至曲面镜上的位置和第二出光面出射的光线经反射组件反射后再投射至曲面镜上的位置不同,从而可以形成远近不同的两个虚像,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虚像和第二虚像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反射组件、曲面镜与双面显示模组的光路配合,能够实现近远两个虚像,并且双面显示模组可以直接提供集成式的双像源,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提高成像质量。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相关技术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显示装置
  • 光学成像系统及具有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98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