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40:48


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样本分析设备中的液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样本分析设备中,尤其是自动型样本分析设备(例如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等),在正常测试过程中需要对某些对象(例如反应杯、样本针、试剂针、混匀等机构)进行清洗,随着对测试结果精准度要求越来越高,对清洗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已不仅仅要求对机构清洗干净,还需要对清洗液体的温度严格控制恒温。

传统的对液体进行加热的结构方案中,通常做法是简单的将加热单元插入到一个容器的容腔内进行加热,然后排出加热后的液体。但,这种方式加热效率低,对液体的加热不充分,容腔内各部位的液体温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用于提高液体加热的均匀性。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具有进液口,用于液体进入到加热腔内;

排液腔,所述排液腔具有出液口,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液体;

以及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具有发热部,在所述加热腔和排液腔中,至少所述加热腔内具有所述发热部,用于对所述加热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腔和排液腔之间隔开,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一通道,所述加热腔和排液腔经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发热部的上方或围绕所述发热部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自加热腔伸入到排液腔内,用于对所述排液腔内液体进行加热。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最大宽度a1的取值范围为:0.5mm≤a1≤6mm;或所述第一通道的最大宽度与第一通道所在加热腔的最大宽度的比值b1取值范围为:1/15≤b1≤1/3。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最外侧与所述发热部的距离c1取值范围为:0.5mm≤c1≤23mm;或所述第一通道最外侧与所述发热部的距离与第一通道所在加热腔的最大宽度的比值d1取值范围为:d1≤1/3。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和排液腔通过第一隔板隔开,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上。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具有第一通孔,所述发热部从所述加热腔伸入或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与发热部之间的间隙。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多个围绕所述发热部设置的孔洞。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具有第一通孔,所述发热部从所述加热腔伸入或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孔洞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包括至少两个子加热腔,所述子加热腔依次对接,位于一侧最外端的子加热腔与排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所述位于一侧最外端的子加热腔和排液腔之间,相邻子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子加热腔具有进液口,所述发热部位于至少一个子加热腔内,用于对对应子加热腔内液体进行加热。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包括第一加热腔和第二加热腔,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第一加热腔和排液腔之间,所述第一加热腔和第二加热腔之间隔开,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加热腔和第二加热腔经第二通道连通,所述进液口与第二加热腔连通,所述第一加热腔和第二加热腔中至少所述第二加热腔内设置所述发热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从所述第二加热腔伸入第一加热腔内。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自所述第二加热腔伸入且穿过第一加热腔,并伸入至所述排液腔中。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的最大宽度a2的取值范围为:0.5mm≤a2≤6mm;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最大宽度与第二加热腔的最大宽度的比值b2取值范围为:1/15≤b2≤1/3。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最外侧与所述发热部的距离c2取值范围为:0.5mm≤c2≤23mm;或所述第二通道最外侧与所述发热部的距离与第二加热腔的最大宽度的比值d2取值范围为:d2≤1/3。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发热部的上方或围绕所述发热部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相邻子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二隔板隔开,所述第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上。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发热部从所述第二加热腔伸入或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道为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与发热部之间的间隙。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包括多个围绕所述发热部设置的孔洞。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发热部从所述第二加热腔伸入或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孔洞围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腔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加热腔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

一种实施例中,包括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的容腔被分割成自下而上设置的三个腔体,所述腔体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二加热腔、第一加热腔和排液腔。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加热腔的底壁和/或侧壁;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排液腔的顶壁和/或侧壁。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所述温度检测单元与所述排液腔连通,用于检测所述排液腔内液体的温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为条状结构,其竖直设置在所述加热腔和排液腔中。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包括第一加热腔和第二加热腔,所述第一加热腔和第二加热腔通过第二隔板隔开,所述第二隔板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加热腔与进液口连通,用于液体进入到第二加热腔内;

排液腔,所述排液腔具有出液口,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液体;所述第一加热腔和排液腔通过第一隔板隔开,所述第一隔板具有第一通孔;

以及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具有发热部,所述发热部从所述第二加热腔经第二通孔伸入第一加热腔,并从所述第二加热腔经第一通孔伸入至所述排液腔中;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与发热部之间具有缝隙,用于第二加热腔内液体顺着所述发热部经第二通孔与发热部之间的缝隙流入第一加热腔内,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与发热部之间具有缝隙,用于第一加热腔内液体顺着所述发热部经第一通孔与发热部之间的缝隙流入排液腔内。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液体加热装置,其包括加热腔、排液腔以及加热单元。该加热腔具有进液口,用于液体进入到加热腔内。该排液腔具有出液口,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液体。该加热单元具有发热部,在加热腔和排液腔中,至少加热腔内具有发热部,用于对加热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液体首先在加热腔中被加热,该加热腔和排液腔之间设有第一通道,加热腔中被加热的液体需经第一通道进入排液腔,在一部分液体通过第一通道向排液腔流动时,其他液体在加热腔内部运动,从而加强加热腔内各液体的混匀,使各部分液体具有更加趋于一致的初始温度。该第一通道位于发热部的上方或围绕发热部设置,使得从加热腔进入到排液腔的液体主要为位于发热部四周的液体,这样可保证进入排液腔内液体能够被更加充分的加热,进而流入排液腔的液体温度基本一致,而液体进入排液腔后,再在排液腔内进一步混匀,从而提高排液腔内液体的均匀性,被加热的液体最后由出液口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液体加热装置立体视角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液体加热装置正视视角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液体加热装置立体视角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8为本申请几种不同实施例中进液口和出液口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该样本分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生化免疫分析仪等设备。该液体加热装置用于对液体进行加热,该液体可用于清洗各种部件(例如反应杯、样本针、试剂针、混匀等机构),当然,该被加热的液体也可用作除清洗外的其他用途,并不限于清洗目的。

请参考图1至3,该液体加热装置包括排液腔100、加热腔200以及加热单元300。

该加热腔200主要用于对液体进行加热,其具有进液口201,如图1进液口201处的箭头所示,液体经进液口201进入到加热腔200内。该排液腔100具有出液口101,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液体。

该加热单元300具有发热部310,在加热腔200和排液腔100中,至少加热腔200内具有发热部310,用于对加热腔20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即,该发热部310至少对加热腔200内液体进行加热,当然,某些实施例中,该发热部310也可以伸入到排液腔100中,在对加热腔200内液体进行加热时,也对排液腔10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该加热腔200和排液腔100之间隔开,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一通道211。加热腔200中被加热的液体需经第一通道211进入排液腔100,在一部分液体通过第一通道211向排液腔100流动时,其他液体在加热腔200内部运动,从而加强加热腔200内各液体的混匀,使各部分液体具有更加趋于一致的初始温度。该第一通道211位于发热部310的上方或围绕发热部310设置,使得从加热腔200进入到排液腔100的液体主要为位于发热部310四周的液体,这样可保证进入排液腔100内液体能够被更加充分的加热,进而流入排液腔100的液体温度能够更趋于一致,而液体进入排液腔100后,再在排液腔100内进一步混匀,从而提高排液腔100内液体的均匀性,被加热的液体最后由出液口101流出。

具体来说,如图1至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道211围绕发热部310设置,由于液体中与发热部310接触的部分最先受热,而受热后的液体密度变小,容易向上流动,从而如图1中第一通道211处的箭头所示,大部分从对应的第一通道211流入到排液腔100内,保证被加热的液体尽可能的流入到排液腔100中,提高加热效率,避免热液过多的向腔体四周周边流动而最终被散发到装置外部,以便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而加热腔200中液体混匀后具有更加趋向一致的初始温度,因此这些液体在被加热并从第一通道211流入排液腔100时,其温度差异不大,即进入排液腔100的液体的温度更加一致,有利于提高排液腔100内温度的均匀性。

除了上述第一通道211围绕发热部310设置以外,该第一通道211也可能位于发热部310的上方,发热部310位于第一通道211的下方,经发热部310加热的液体因受热而密度减小后,将会向上流动,从而从第一通道211流入至排液腔100内。

当然,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可以增加发热部310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例如,请参考图1至3,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部310自加热腔200伸入到排液腔100内,用于对排液腔100内液体进行加热。排液腔100内液体被加热后,并在排液腔100内混匀,这样可加快液体升温速度,提高加热效率。

该第一通道211可以为各种能够允许液体流动的结构,例如为各种形状的缝隙、孔洞等。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道211的最大宽度a1的取值范围为:0.5mm≤a1≤6mm,例如可以是0.8mm、1mm、2mm、3mm、4mm以及5mm等;或,第一通道211的最大宽度与第一通道211所在加热腔20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b1取值范围为:1/15≤b1≤1/3,例如可以是1/10、1/8、1/5等。该第一通道211所在加热腔200的最大宽度是指,加热腔200中第一通道211所在一面的最大宽度。该尺寸设计可使自加热腔200流入排液腔100的液体形成类似喷泉的喷射效果,加强排液腔100内液体流动效果,有利于各部位液体的混匀。

进一步地,为了尽可能的将发热部310周围的被加热液体导向排液腔100内,一些实施例中,较好地,该第一通道211最外侧与发热部310的距离c1取值范围为:0.5mm≤c1≤23mm;或第一通道211最外侧与发热部310的距离与第一通道211所在加热腔20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d1取值范围为:d1≤1/3。该第一通道211最外侧与发热部310的距离c1为第一通道211的通道壁与发热部310的最远距离。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加热腔200和排液腔100通过第一隔板212隔开,第一通道211设置在第一隔板212上。该第一隔板212对加热腔200内的液体形成阻挡,液体在流动时撞击该第一隔板212,被反弹后朝向不同方向流动,如图1中第一隔板212下方的箭头所示,形成绕流效果,可加强加热腔200内液体流动性,提高各部分液体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2和4,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12具有第一通孔213,第一通孔213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发热部310从加热腔200伸入或穿过第一通孔213,第一通道211为第一通孔213的孔壁与发热部310之间的间隙。该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通孔213与发热部310直接相通,液体可贴着发热部310的外壁流向排液腔100,加热效果更好。该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道211为环形的缝隙,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缝隙也可以为间断、不连续的。

请参考图3和5,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11包括多个围绕发热部310设置的孔洞。这些孔洞围绕发热部310设置,从而便于发热部310周围的液体经孔洞流入至排液腔100内。

请继续参考图3和5,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12具有第一通孔213,第一通孔213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发热部310从加热腔200伸入或穿过第一通孔213,孔洞围绕第一通孔213设置,例如孔洞围绕第一通孔213中心呈旋转对称或中心对称。该发热部310与第一通孔213之间可以密封连接,当然也可以形成如图1和2所示的缝隙,从而通过该缝隙和孔洞一起向排液腔100输入液体。

另一方面,该加热腔200可以仅仅为一个腔体,液体进入该腔体,经发热部310加热后,经过第一通道211流入排液腔100中。但,较好地,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腔200包括至少两个子加热腔。子加热腔依次对接,位于一侧最外端的子加热腔与排液腔100连通。第一通道211设置在位于一侧最外端的子加热腔和排液腔100之间(例如上述的第一隔板上),相邻子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至少一个子加热腔具有进液口201。这些子加热腔依次连接,每个子加热腔都可对液体进行混匀,从而提高液体温度的均匀性。该发热部310位于至少一个子加热腔内,用于对对应子加热腔内液体进行加热。一种实施例中,每个子加热腔内都具有发热部310,增加液体与发热部310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通常,这些子加热腔可以自下而上沿竖直方向设置。不过某些特殊的实施例中,这些子加热腔也可能是横向、斜向或者沿其他方向排布设置。

请参考图1至3,作为一种更具体的实施例,该加热腔200包括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第一通道211设置在第一加热腔210和排液腔100之间,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之间隔开,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二通道221,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经第二通道221连通,进液口201与第二加热腔220连通,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中至少第二加热腔220内设置发热部310。

当然,为了增加液体与发热部310的接触面积,可以将使发热部310从第二加热腔220伸入第一加热腔210内,该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内液体都能够被发热部310加热。进一步地,该发热部310还可以自第二加热腔220伸入且穿过第一加热腔210,并伸入至排液腔100中,因此发热部310也可对排液腔100内液体进行加热。

第二加热腔220中被加热的液体需经第二通道221进入第一加热腔210,在一部分液体通过第二通道221向第一加热腔210流动时,其他液体在第二加热腔220内部运动,从而加强第二加热腔220内各液体的混匀,使各部分液体具有更加趋于一致的初始温度。与第一通道211类似,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221位于发热部310的上方或围绕发热部310设置,使得从第二加热腔220进入到第一加热腔210的液体主要为位于发热部310四周的液体,这样可保证进入第一加热腔210内的液体能够被更加充分的加热,进而流入第一加热腔210的液体温度能够更趋于一致,而液体进入第一加热腔210后,再在第一加热腔210内进一步混匀,从而提高第一加热腔210内液体的均匀性,被加热的液体最后再由第一通道211流入排液腔100中。

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通道221围绕发热部310设置,由于液体中与发热部310接触的部分最先受热,而受热后的液体密度变小,容易向上流动,从而如图1中第二通道221处的箭头所示,大部分从对应的第二通道221流入到第一加热腔210内,保证被加热的液体尽可能的流入到第一加热腔210中,提高加热效率,减少热量被液体带到装置外壁的情况,避免将热量向装置外部散发,提高加热效率。而第二加热腔220中液体混匀后具有更加趋向一致的初始温度,因此液体在被加热并从第二通道221流入第一加热腔210时,其温度差异不大,即进入第一加热腔210的液体的温度更加一致。

除了上述第二通道221围绕发热部310设置以外,该第二通道221也可能位于发热部310的上方,例如发热部310只设置在第二加热腔220中,发热部310位于第二通道221的下方,经发热部310加热的液体因受热而密度减小后,将会向上流动,从而从第二通道221流入至第一加热腔210内。

该第二通道221可以为各种能够允许液体流动的结构,例如为各种形状的缝隙、孔洞等。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通道221的最大宽度a2的取值范围为:0.5mm≤a2≤6mm,例如可以是0.8mm、1mm、2mm、3mm、4mm以及5mm等;或,第二通道221的最大宽度与该第二通道221所在子加热腔(如第二加热腔22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b2取值范围为:1/15≤b2≤1/3,例如可以是1/10、1/8、1/5等。该第二通道221所在子加热腔的最大宽度是指,与第二通道221入口对接的子加热腔(如第二加热腔220)上设置了第二通道221的一面的最大宽度。该尺寸设计可使自第二加热腔220流入第一加热腔210的液体形成类似喷泉的喷射效果,加强第一加热腔210内液体流动效果,有利于各部位液体的混匀。

进一步地,为了尽可能的将发热部310周围的被加热液体导向第一加热腔210内,一些实施例中,较好地,该第二通道221最外侧与发热部310的距离c2取值范围为:0.5mm≤c2≤23mm;或第二通道221最外侧与发热部310的距离与第二通道221所在子加热腔(如第二加热腔22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d2取值范围为:d2≤1/3。该第二通道221最外侧与发热部310的距离c2为第二通道221的通道壁与发热部310的最远距离。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相邻子加热腔之间(如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通过第二隔板222隔开,第二通道221设置在第二隔板222上。该第二隔板222对第二加热腔220内的液体形成阻挡,液体在流动时撞击该第二隔板222,被反弹后朝向不同方向流动,形成绕流效果,可加强第二加热腔220内液体流动性,提高各部分液体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2和4,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隔板222具有第二通孔223,第二通孔223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一种实施例中,该结构可类似于图4所示第一通孔213。发热部310从第二加热腔220伸入或穿过第二通孔223,第二通道221为第二通孔223的孔壁与发热部310之间的间隙。该实施例所示的第二通孔223与发热部310直接相通,液体可贴着发热部310的外壁流向第一加热腔210,加热效果更好。该实施例中,该第二通道221为环形的缝隙,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缝隙也可以为间断、不连续的。

请参考图3,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通道221包括多个围绕发热部310设置的孔洞。这些孔洞围绕发热部310设置,从而便于发热部310周围的液体经孔洞流入至第一加热腔210内。

请继续参考图3和5,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隔板222具有第二通孔223,一种实施例中,该结构类似于图5所示第一通孔213,发热部310从第二加热腔220伸入或穿过第二通孔223,孔洞围绕第二通孔223设置,例如孔洞围绕第二通孔223中心呈旋转对称或中心对称,第二通孔223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该发热部310与第二通孔223之间可以密封连接,当然也可以形成如图1和2所示的缝隙,从而通过该缝隙和孔洞一起向第一加热腔210输入液体。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腔21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长于第二加热腔22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该第一加热腔210具有较大长度,发热部310贯穿在该第一加热腔210内,从而增大发热部310与第一加热腔210内液体的接触面积,该第一加热腔210可作为主要的加热区域。

该加热腔200(包括各子加热腔)和排液腔100可以由不同的容器形成,也可以由同一个容器分割而成。例如,请继续参考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包括加热容器,该加热容器的容腔被分割成自下而上设置的三个腔体,腔体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二加热腔220、第一加热腔210和排液腔100。

该发热单元可以为各种能够用于液体加热的结构,例如,请参考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该发热部310为条状结构,例如加热棒,该发热部310竖直设置在加热腔200和排液腔100中,比如贯穿的设置在排液腔100、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中。

在本装置中,该进液口201和出液口101的设置可根据需要而选择,例如请参考图1至8,该进液口201可位于加热腔200(包括任意子加热腔)的底壁和/或侧壁。而出液口101位于排液腔100的顶壁和/或侧壁。具体来说,如图1至3所示,该出液口101设置在排液腔100的顶壁,进液口201设置在第二加热腔220的侧壁。如图6所示,该出液口101设置在排液腔100的顶壁,进液口201设置在第二加热腔220的底壁。如图7所示,该出液口101设置在排液腔100的侧壁,进液口201设置在第二加热腔220的侧壁。如图8所示,该出液口101设置在排液腔100的顶壁,进液口201设置在第二加热腔220的侧壁。

进一步地,请参考如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400,温度检测单元400与排液腔100连通,用于检测排液腔100内液体的温度,从而根据检测温度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情况,使温度保持在需要的度数。该温度检测单元400可设置在排液腔100的各个位置。该温度检测单元400可以为温度传感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加热装置也可不设置温度检测单元400,而是将温度检测单元400设置在于该加热装置的出液口101对接的管路上,通过检测管路中液体的温度来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请参考如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保护开关500,该温度保护开关50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液体被加热过高温度。

另一方面,请参考图1至3,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其包括加热腔200、排液腔100以及加热单元300。加热腔200包括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第一加热腔210和第二加热腔220通过第二隔板222隔开,第二隔板222具有第二通孔223,第二加热腔220与进液口201连通,用于液体进入到第二加热腔220内。排液腔100具有出液口101,用于输出加热后的液体;第一加热腔210和排液腔100通过第一隔板212隔开,第一隔板212具有第一通孔213。加热单元300具有发热部310,发热部310从第二加热腔220经第二通孔223伸入第一加热腔210,并从第二加热腔220经第一通孔213伸入至排液腔100中;第二通孔223的孔壁与发热部310之间具有缝隙,用于第二加热腔220内液体顺着发热部310经第二通孔223与发热部310之间的缝隙流入第一加热腔210内,第一通孔213的孔壁与发热部310之间具有缝隙,用于第一加热腔210内液体顺着发热部310经第一通孔213与发热部310之间的缝隙流入排液腔100内。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相关技术
  • 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
  • 样本分析设备的液体加热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00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