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调湿的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4:27


用于调湿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湿度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商场或仓库等一些商业区域对内部空气的湿度往往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需求,但是室内空气中的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波动较大,因此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湿度调节,如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进行加湿或除湿,采用加湿机和除湿机两个独立的装置对环境进行加湿、除湿,比较占用空间且成本较高。

相关技术中存在通过设置两条连通室内与室外的通道,将吸湿转盘设置在两条通道内,在吸湿转盘的进风端设置加热装置对通道内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被加热后的气流穿过吸湿转盘会带走再生的水分,进而起到除湿或加湿的作用,但是相关技术中气流在流经加热装置时与加热装置的接触面积较小,气流与加热装置之间的换热效率较低。

因此,如何提高气流与加热装置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以提高气流与加热装置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罩壳、吸湿转盘和第一加热部。罩壳内部限定出第一流道;吸湿转盘可转动地设置于罩壳内,且部分位于第一流道内;第一加热部设置于第一流道内,第一加热部包括框架和电热片,框架设有通孔,电热片设置于通孔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第一流道内流通的气流能够穿过框架中的通孔,与通孔中设置的电热片充分接触,提高气流与第一加热部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气流与第一加热部之间的换热效率,气流能够更高效的被第一加热部加热,加热后的气流在穿过吸湿转盘时能够带走再生的水分,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隔断机构与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进风端、第一出风端、第二进风端与第二出风端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吸湿转盘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部与第二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隔断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罩壳;110、第一流道;120、第一加热部;121、框架;122、电热片;123、通孔;124、气道;130、第二流道;140、第二加热部;150、第一进风端;160、第一出风端;170、第二进风端;180、第二出风端;190、安装座;200、吸湿转盘;210、框架部;220、转盘部;300、隔断机构;310、第一隔板;320、第二隔板;321、第一板;322、第二板;330、连接架;331、第一架;332、第二架;400、第一驱动部;410、连接盘;411、第一环形齿条;420、第一电机;500、第二驱动部;510、传动圆盘;511、第二环形齿条;520、输出轴;530、第二电机;600、壳体;601、第一进风口;602、第一出风口;603、第二进风口;604、第二出风口;610、第一气流腔;620、第二气流腔;630、第三气流腔;640、第四气流腔;650、隔断板;651、第一通风口;652、第二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罩壳100、吸湿转盘200和第一加热部120。罩壳100内部限定出第一流道110;吸湿转盘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罩壳100内,且部分位于第一流道110内;第一加热部120设置于第一流道110内,第一加热部120包括框架121和电热片122,框架121设有通孔123,电热片122设置于通孔123内。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装置,第一流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穿过框架121中的通孔123,与通孔123中设置的电热片122充分接触,提高气流与第一加热部12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气流与第一加热部120之间的换热效率,气流能够更高效的被第一加热部12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在穿过吸湿转盘200时能够带走再生的水分,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部120封堵第一流道110的过流面。这样,使第一流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更好的与第一加热部120接触,提高气流与第一加热部120之间的换热效率,更好的对流经的气流加热,使被加热的气流能够更高效的使吸湿转盘200中的吸收的水分再生释放,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框架121封堵第一流道110的过流面。这样,使第一流道110内流动的气流均能通过框架121上设有的通孔123流过,更好的被设置于通孔123内的电热片122加热,提高气流与电热片122之间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电热片122设有多个,多个电热片122均匀的设置在通孔123内,且相邻的电热片122之间均限定出一气道124。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均匀排布的电热片122增大换热面积,流经的气流穿过相邻的电热片122之间限定出的气道124流过,增大流经的气流与电热片12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气流与第一加热部120之间的换热效率,使被加热的气流能够更高效的使吸湿转盘200中的吸收的水分再生释放,进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框架121为矩形框状结构,通孔123设置于矩形框状结构的内侧,多个电热片122沿矩形框状结构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这样,使第一流道110内的气流能够更通畅的穿过设置于框架121内侧的通孔123,且多个电热片122沿矩形框状结构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使相邻的电热片122之间限定出的气道124的过流面大小均匀,降低第一加热部120的风阻,使气流在换热的同时风阻损失降低。

可选地,电热片122为云母电加热片。这样,云母电加热片的加热效果较好,环境适应性较高,进一步提高气流与电热片122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罩壳100内还限定出第二流道130,吸湿转盘200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二流道130内,且第二流道130内设有第二加热部140。这样,使需要吸湿和加湿的气流分别流入第一流道110和第二流道130内,通过控制第一流道110内的第一加热部120以及第二流道130内的第二加热部140的开启或关闭,来控制第一流道110内流动的气流被吸湿或加湿,第二流道130内流动的气流被加湿或吸湿,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第二加热部140封堵第二流道130的过流面。这样,使流经第二流道130内的气流能够更好的与第二加热部140接触,提高气流与第二加热部14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第二加热部140与第一加热部120的结构相同。

在一些实例中,若第一流道110内流入需要吸湿的气流,第二流道130内流入需要加湿的气流,则控制第一加热部120关闭,第二加热部140开启,第一流道110内的气流在穿过位于第一流道110内的吸湿转盘200时,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第二流道130内的气流被第二加热部14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在穿过位于第二流道130内的吸湿转盘200时,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会再生释放到气流中,并随着气流排出;若第一流道110内流入需要加湿的气流,第二流道130内流入需要吸湿的气流,则控制第一加热部120开启,第二加热部140关闭,第二流道130内流动的气流在穿过位于第二流道130内的吸湿转盘200时,气流中的水分被吸湿转盘200吸收,第一流道110内流动的气流被第一加热部120加热,加热后的气流在穿过位于第一流道110内的吸湿转盘200时,吸湿转盘200内吸收的水分会再生释放到气流中,并随着气流排出,通过控制第一流道110和第二流道130与室内、室外的连通关系,从而起到加湿或除湿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流道110连通室外,第二流道130连通室内。这样,室外的气流进入第一流道110内流动,然后排出到室外,室内的气流进入第二流道130内流动,然后排出到室内,此时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状态,通过控制第一流道110内的第一加热部120关闭,第二流道130内的第二加热部140开启,能够通过吸湿转盘200吸收室外气流中的水分释放到室内,起到对室内加湿的作用,通过控制第一流道110内的第一加热部120开启,第二流道130内的第二加热部140关闭,能够通过吸湿转盘200吸收室内气流中的水分释放到室外,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第一流道110连通室外与室内,第二流道130连通室内与室外。这样,室外的气流通过第一流道110进入室内,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二流道130排出到室外,此时室内空气处于外循环状态,通过控制第一流道110内的第一加热部120开启,第二流道130内的第二加热部140关闭,能够在引入室外气流的同时通过吸湿转盘200吸收室内排放到室外气流中的水分再次释放到室内,起到对室内加湿的作用,通过控制第一流道110内的第一加热部120关闭,第二流道130内的第二加热部140开启,能够在引入室外气流的同时通过吸湿转盘200吸收引入的室外气流中的水分排放到室外,起到对室内除湿的作用,从而在引入室外气流的同时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

结合图4-6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罩壳100内设有隔断机构300,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通过隔断机构300与罩壳100内壁之间限定出。这样,通过隔断机构300与罩壳100内壁限定出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使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内流动的气流互不干扰,提高了该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且便于吸湿转盘200的安装。

可选地,隔断机构300包括:第一隔板310和第二隔板320。第一隔板310设置于吸湿转盘200的一侧;第二隔板320与第一隔板310连接,设置于吸湿转盘200的另一侧;其中,吸湿转盘200设置于第一隔板310与第二隔板320之间,且沿其径向上将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封堵。这样,通过第一隔板310与第二隔板320限定出吸湿转盘200的安装空间,使吸湿转盘200能够更稳定的安装在罩壳100内,而且通过第一隔板310与第二隔板320在罩壳100内限定出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使安装后部分位于第一流道110内,其余部分位于第二流道130内的吸湿转盘200能够更好的持续转动,且吸湿转盘200沿其径向上将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封堵,使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内的气流能够更好的穿过吸湿转盘200,增大气流与吸湿转盘200的接触面积,使气流中水分能够更高效的被吸附,以及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能够更高效的再生出被气流带走,从而提高了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二隔板320包括:第一板321和第二板322。第一板321与第一隔板310平行,且第一板321中心与第一隔板310中心的连线穿过吸湿转盘200的圆心;第二板322与第一板321交叉设置;其中,第一板321与第二板322在罩壳100的一端限定出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这样,使第二隔板320中的第一板321与第一隔板310处于同于平面上,能够更好的与罩壳100内壁之间限定出通畅的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由于第二隔板320位于吸湿转盘200另一端面,使通过第一板321与第二板322在罩壳100一端限定出的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均处于吸湿转盘200的同一端面上,使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的进风与出风互不干扰,流入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内的气流均二次穿过吸湿转盘200,提高气流与吸湿转盘200的接触时间,使气流中的水分能够被更高效的吸收,以及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能够更高效的再生释放,从而提高了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第一进风端150与第一出风端160均与室外连通,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均与室内连通,在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的情况下,第一流道110通过第一进风端150与第一出风端160连通室外,第二流道130通过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连通室内;在室内空气处于外循环的情况下,第一流道110通过第一进风端150与第二出风端180连通室外与室内,第二流道130通过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一出风端160连通室内与室外。这样,在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的情况下,室外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端150进入第一流道110内,然后经过第一出风端160再次吹出到室外,室内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端170进入第二流道130,然后经过第二出风端180再次吹出到室内,在室内空气处于外循环的情况下,室外的气流通过第一进风端150穿过吸湿转盘200进入第一流道110内,然后通过第二出风端180排出到室内,室内气流通过第二进风端170穿过吸湿转盘200进入第二流道130内,然后通过第一出风端160排出到室外,在空气循环的过程中气流均二次穿过吸湿转盘200,提高气流与吸湿转盘200的接触时间,使气流中水分能够更高效的被吸附,以及吸湿转盘200中吸收的水分能够更高效的再生出被气流带走,提高了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第一隔板310与第二隔板320之间通过连接架330连接,连接架330包括第一架331与第二架332,第一架331与第二架332均为板状结构,且第一架33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板321的一端与第一隔板310的一端,第二架33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板321的另一端与第一隔板310的另一端。这样,由于第二隔板320中的第一板321与第一隔板310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两端均通过连接架330连接,提高了隔断机构300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在罩壳100内限定出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

可选地,第一板321的中心与第二板322的中心交叉连接,且第一板321与第二板322垂直。这样,使通过第一板321与第二板322在吸湿转盘200一端面上限定出的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大小均匀,进风量也比较均匀,使室内和室外的气流能够更好的进入第一流道110和第二流道130内然后流出。

可选地,隔断机构300可转动地设置于罩壳100内。这样,由于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是通过隔断机构300与罩壳100内壁之间限定出的,而在吸湿转盘200的一端面上又设有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因此通过隔断机构300的转动能够改变第一流道110、第二流道130与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以及第二出风端180连通关系,来切换室内空气的循环状态,使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除湿或加湿、外循环除湿或加湿的状态,在更好的对室内进行除湿或加湿的同时,还能改变室内与室外的连通状态,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在一些实例中,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流道110通过第一进风端150与第一出风端160连通室外,第二流道130通过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二出风端180连通室内,即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状态;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流道110通过第一进风端150与第二出风端180连通室外与室内,第二流道130通过第二进风端170与第一出风端160连通室内与室外,即室内空气处于外循环状态。

可选地,第一加热部120位于第一隔板310的一侧,第二加热部140位于第一隔板310的另一侧,且第一加热部120与第二加热部140相对的一端均与第一隔板310的侧壁连接。这样,在隔断机构300转动切换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加热部120与第二加热部140均能够随着第一隔板310转动,使第一加热部120始终位于第一流道110内,第二加热部140始终位于第二流道130内,更好的对第一流道110和第二流道130内流经的气流加热。

可以理解的,在隔断机构300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时,隔断机构30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从而第二位置切换到第一位置时,隔断机构30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

结合图7-9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吸湿转盘200包括:框架部210与转盘部220。框架部210呈圆盘状,且内侧限定出圆形安装框,框架部210的外周与罩壳100内壁连接;转盘部220可转动地的设置于圆形安装框内。这样,通过框架部210的外周与罩壳100的内壁连接,将罩壳100封堵,能够防止气流从吸湿转盘200的边缘通过,引导气流更好的穿过转盘部220,使流经转盘部220的气流更好的被加湿或除湿,从而提高加湿或除湿效率。

可选地,转盘部220沿径向上封堵圆形安装框。这样,使流经圆形安装框的气流均能穿过转盘部220,进一步使吸湿转盘200能够更好的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提高加湿或除湿的效率。

可选地,转盘部220包括:骨架和吸湿材料。骨架为圆盘形;吸湿材料填充在骨架内。这样,通过设置骨架,可提高转盘部220的结构稳定性,防止转盘部220的损坏,将吸湿材料填充在骨架内,在气流穿过骨架时气流中的水分被填充在骨架内的吸湿材料吸收,或吸湿材料中的吸收的水分释放带气流中,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

可选地,骨架由玻璃纤维或陶瓷纤维组成。这样,时骨架的结构稳定且轻巧,便于转盘部220的旋转,提高了转盘部220的稳定性。

可选地,吸湿材料包括:硅胶、MOF、分子筛中的一个或多个。这样,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在常温下高效的吸收气流中的水分,且在加热情况下可高效的释放水分。

可选地,第二隔板320下端设有第一驱动部400,能够驱动第二隔板320转动,且第一驱动部400包括:连接盘410和第一电机420。连接盘410设置于第二隔板320下端,且与第二隔板320的下端面连接,其外周设有第一环形齿条411;第一电机420其输出端与第一环形齿条411啮合连接。这样,在隔断机构300需要切换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一电机420驱动连接盘410转动,进而驱动第二隔板320转动,由于第二隔板320通过连接架330与第一隔板310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第二隔板320带动第一隔板310同步转动,使隔断机构300转动时的稳定性更高,从而更好的切换第一流道110、第二流道130与第一进风端150、第一出风端160、第二进风端170以及第二出风端180连通关系,来切换室内空气的循环状态,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连接盘410下侧面设有第二驱动部500,能够驱动吸湿转盘200转动,且第二驱动部500包括:传动圆盘510、输出轴520和第二电机530。传动圆盘510可转动地的设置于驱动盘下侧面,且与驱动盘同心,传动圆盘510的外周设有第二环形齿条511;输出轴520穿过驱动盘与第二隔板320的中心设置,且其一端与传动圆盘510的圆形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吸湿转盘200的圆心处固定连接;第二电机530其输出端与第二环形齿条511啮合连接。这样,能够通过第二电机530驱动传动圆盘510转动,进而通过传动圆盘510带动输出轴520转动,通过输出轴520来带动设置于罩壳100内的吸湿转盘200持续转动,使吸湿转盘200位于第一流道110的部分与位于第二流道130内的其余部分不断切换,从而在转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吸湿与放湿,从而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或除湿,由于传动圆盘510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盘下侧面,且与驱动盘同心,输出轴520穿过第二隔板320的中心与吸湿转盘200连接,使吸湿转盘200的驱动与第二隔板320的驱动之间互不干扰,提高了吸湿转盘200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输出轴520与第二隔板320的中心位置的连接处通过密封轴承连接。这样,使输出轴520能够相对于第二隔板320自由转动,降低了第二隔板320中心与输出轴52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更好的通过输出轴520驱动吸湿转盘200转动,进一步提高吸湿转盘200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连接架330与罩壳100连接,罩壳100上端设有安装座190,罩壳100可转动地的安装于安装座190上。这样,使罩壳100能够连接架330与隔断机构300连接,能够随着隔断机构300转动,在需要切换第一流道110与第二流道130与室内外的连通关系时,通过驱动罩壳100与隔断机构300同时转动,能够进一步增强隔断机构300转动时的稳定性。

结合图10-11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用于调湿的装置还包括:壳体600。壳体600内部限定出安装腔,罩壳100安装于安装腔内,将安装腔分隔为第一气流腔610、第二气流腔620、第三气流腔630和第四气流腔640。这样,在对室内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室外环境质量或用户需求来驱动隔断机构300的转动切换位置,进而切换第一气流腔610、第二气流腔620、第三气流腔630和第四气流腔640的连通关系,能够实现在加湿或除湿的过程中,室内空气的循环状态的改变,使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或外循环状态,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发生交换,或者不发生交换,进而在对室内有换风需求的情况下使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发生交换,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没有换风需求的情况下使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之间不发生交换,避免室外污浊的空气进入到室内,有选择性的利用室外气流,降低对室外环境的依赖,提高湿度调节的稳定性,保持室内空气的质量。

可选地,罩壳100设置于安装腔的中间位置。这样,使通过罩壳100分隔出的第一气流腔610、第二气流腔620、第三气流腔630与第四气流腔640大小均匀,流通面积也相对均匀,使气流更顺畅的流通。

可选地,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气流腔610与第二气流腔620通过第一流道110连通,第三气流腔630与第四气流腔640通过第二流道130连通;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气流腔610与第三气流腔630通过第一流道110连通,第二气流腔620与第四气流腔640通过第二流道130连通。这样,通过隔断机构300的位置切换,能够切换壳体600内的流道的连通关系,使室外与室外连通、室内与室内连通,或室内与室外连通,在对室内环境持续加湿或除湿的同时还能根据室外环境的质量或用户的需求进行气流通道的切换,提高了环境适应性。

可选地,壳体600包括连通室外的第一进风口601与第一出风口602,连通室内的第二进风口603与第二出风口604,第一进风口601与第一气流腔610连通,第一出风口602与第二气流腔620连通,第二进风口603与第四气流腔640连通,第二出风口604与第三气流腔630连通。这样,通过隔断机构300的位置切换,能够切换壳体600内的流道的连通关系,进而切换室内与室外的连通关系,在对室内环境持续加湿或除湿的同时还能根据室外环境的质量或用户需求进行气流通道的切换,提高了环境适应性。

在一些实例中,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室外的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601进入第一气流腔610,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一进风端150穿过吸湿转盘200进入第一流道110内,然后经第一出风端160吹出流入第二气流腔620内,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602吹出到室外,完成一次室外气流的循环;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603进入第四气流腔640内,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二进风端170进入第二流道130内,然后经第二出风端180吹出流入第三气流腔630内,最终通过第二出风口604吹出到室内,完成一次室内气流的循环,此时室外与室外连通,室内与室内连通。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室外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601进入第一气流腔610内,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一进风端150穿过吸湿转盘200进入第一流道110内,然后经第二出风端180吹出到第三气流腔630内,最终通过第二出风口604吹出到室内,完成一次室外到室内的循环;室内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603进入第四气流腔640内,然后通过吸湿转盘200下端面上的第二进风端170进入第二流道130内,然后经第一出风端160流出到第二气流腔620内,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602排出到室外,完成一次室内到室外的循环,此时室内与室外连通。

可选地,第二气流腔620与第三气流腔630内均设有风机。这样,通过风机能够使第二气流腔620与第三气流腔630内的气流更好的排出,在第二气流腔620与第三气流腔630内产生负压,给气流流动提供足够的动力。

可选地,罩壳100为圆形结构,其外周处设有隔断板650,且隔断板650延伸至与其对应的壳体600内壁上。这样,通过罩壳100与隔断板650的配合更好的将安装腔分隔为第一气流腔610、第二气流腔620、第三气流腔630与第四气流腔640,提高该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罩壳100上端的安装座190固定设置于壳体600的上侧内壁上。这样,通过壳体600的上侧内壁对安装座190进行支撑,提高罩壳10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隔断板650设有四个,分别位于罩壳100外周的12点钟位置、3点钟位置、6点钟位置与9点钟位置,且分别延伸至与其对应的壳体600内壁上。这样,通过设置四个隔断板650与罩壳100配合能够更好的将安装腔均匀的分隔为第一气流腔610、第二气流腔620、第三气流腔630与第四气流腔640,进一步提高该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气流腔610与第三气流腔630之间设有第一通风口651;第二气流腔620与第四气流腔640之间设有第二通风口652。这样,在隔断机构300位于第一位置,室内空气处于内循环的情况下,此时第一气流腔610与第二气流腔620连通,第三气流腔630与第四气流腔640连通,此时能够通过第一通风口651使室外的少量空气通过第一气流腔610进入第三气流腔630内,然后进入室内,通过第二通风口652使室内的少量空气通过第四气流腔640进入第二气流腔620内,然后排放到室外,进行微新风的室外循环,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可选地,第一通风口651设置于第一气流腔610与第三气流腔630之间的隔断板650上,第二通风口652设置于第二气流腔620与第四气流腔640之间的隔断板650上,且第一通风口651与第二通风口652上均设有开关结构。这样,通过第一通风口651与第二通风口652能够使室内与室外之间进行微新风交换,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还能通过开关结构控制第一通风口651与第二通风口652的开闭。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相关技术
  • 调温调湿设备,具有调温调湿设备的处理设施和用于运行调温调湿设备的方法
  • 调湿系统、用于控制调湿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8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