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适配器电路及显示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适配器电路及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配器电路及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电源的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子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具体用于将通用的供电电压转化为电子产品的工作电压,常见于手机、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上。

相关技术中,适配器通常输出固定的供电电压,只能适配单一功率的用电设备,对于不同功率的用电设配需要配备不同的适配器,这样使得用户的体验较差,因而提高适配器的通用性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适配器电路及显示系统,用于提高适配器的通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实施例供一种适配器电路包括:第一转换模块,所述第一转换模块用于接收直流电压信号,并依据第一驱动信号将所述直流电压信号转化为供电信号;第一反馈模块,所述第一反馈模块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第一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反馈模块和所述第一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依据接收的第一反馈信号,生成调节后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以使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基于所述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等于所述需求供电信号的供电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馈模块包括:第一可变电阻单元,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用于依据接收的所述需求供电信号,调节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第一调压单元,所述第一调压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第一转换模块及第一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调压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供电信号及当前的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生成对应的所述第一反馈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接收所述供电信号,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的一端连接;三端稳压器,所述三端稳压器的参考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端稳压器的阳极接地;第一光耦元件,所述第一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入端接收所述供电信号,所述第一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出端与所述三端稳压器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元件的副边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元件的副边输出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压单元还包括: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接收所述供电信号,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出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压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端稳压器的阴极连接;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端稳压器的参考极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接收所述需求供电信号;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接地;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二转换模块,所述第二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用于依据第二驱动信号将接收的交流供电信号转化为直流电压信号;第二反馈模块,所述第二反馈模块与所述第二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反馈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直流电压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二反馈信号;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反馈模块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依据接收的第二反馈信号,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二反馈模块包括:第二可变电阻单元,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单元用于依据接收的所述需求供电信号,调节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第二调压单元,所述第二调压单元与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单元、第二转换模块及第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调压单元用于基于直流电压信号及当前的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生成对应的所述第二反馈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二调压单元包括: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信号,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单元及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单元包括: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接收所述需求供电信号;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光耦元件,所述第二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入端接收第一供电电平,所述第二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元件的副边输出端接地;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元件的副边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一待机模块,所述第一待机模块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待机模块接收所述待机信号,所述第一待机模块用于依据接收的待机信号,调节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待机模块包括:第十四电阻,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接收待机信号;第三开关元件,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用于所述待机信号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通,以及所述待机信号处于第二状态时断开;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二待机模块,所述第二待机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待机模块接收待机信号及第二供电电平,所述第二待机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待机信号,将所述第二供电电平接入或不接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

可选的,所述第二待机模块包括,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接收所述待机信号;第四开关元件,所述第四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有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开关元件用于所述待机信号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通,以及所述待机信号处于第二状态时断开;第三光耦元件,所述第三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入端接收第三供电电平,所述第三光耦元件的原边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光耦元件的副边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二供电电平;

第十七电阻,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光耦元件的副边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显示装置、以及如上任一方案中的适配器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电路及显示系统中,第一反馈模块基于供电信号和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第一控制模块基于第一反馈信号及直流电压信号生成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第一转换模块依据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与需求供电信号相等的供电信号。本方案中,第一反馈信号是基于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这样第一反馈信号会随需求供电信号变化,因而基于第一反馈信号生成的第一驱动信号,能够对应的调节供电信号,以使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进而实现适配器电路输出不同的工作电压,从而提高适配器电路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的原理。

图1为一个示例中适配器电路的应用场景;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示例中第一反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示例中第二反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又一示例中第一反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又一示例中第二反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系统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为一个示例中适配器电路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适配器电路用于向显示装置供电,其中适配器电路接收的第一供电信号为U0,并将第一供电信号U0转化为与显示装置的工作电压相等的第二供电信号U1,以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正常工作。

实际应用中,适配器通常输出固定的供电电压,只能适配单一功率的用电设备,对于不同功率的用电设配需要配备不同的适配器,这样使得用户的体验较差,因而提高适配器的通用性是重要的。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各术语应在本领域内做广义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适配器电路包括:

第一转换模块10,第一转换模块10用于接收直流电压信号,并依据第一驱动信号将直流电压信号转化为供电信号;

第一反馈模块20,第一反馈模块20与第一转换模块10连接,第一反馈模块20用于基于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

第一控制模块30,第一控制模块30与第一反馈模块20和第一转换模块10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0用于依据接收的第一反馈信号,生成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以使第一转换模块10基于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等于需求供电信号的供电信号。

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路可以集成电源适配器中,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供电中。为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方案,下述皆以适配器电路为显示装置40供电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转换模块10用于实现功率的转化,作为示例,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转换模块10为LLC模块,LLC模块中包括变压器、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一储能电容Cb1及第一电感L1,第一驱动信号可以为PWM信号,PWM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开断,进而实现对变压器原边电压的控制,以使得经过变压器101变压后的电压达到显示装置40所需的工作电压(供电信号)。当然第一转换模块10也可以为如BUCK电路等其够能够实现功率转换的电路。

需求供电信号为表征显示装置40工作电压的信号,不同功率的显示装置40对应着不同的需求供电信号。实际应用中,需求供电信号可以由与适配器连接的显示装置40提供。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馈模块20接收的信号,可以为等于需求供电信号的信号;也可以是需要信号按预定比例缩小后了的信号,示例性的,可以用1V的电压信号表示100V的需求供电信号,这样是为了适配第一反馈模块20中元件的允许电压,同时也能够减少电耗。第一控制模块30可以为包括微处理器等处理单元的控制芯片,基于写入芯片内部的算法,依据第一反馈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一驱动信号。

下面将对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作示例性的说明:结合图2、图3,适配器电路与显示装置40连接,并向显示装置40供电,第一转换模块10输出供电信号,第一反馈模块20基于接收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第一控制模块30基于第一反馈信号,生成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随需求供电信号与供电信号的比较结果变化而改变。例如,以适配器电路基于负反馈调节保持输出稳定的供电信号为例,当需求供电信号大于供电信号时,第一反馈模块调小第一反馈信号,进而调整第一驱动信号,以使得输出的供电信号变大并等于需求供电号。同样,当需求供电信号小于供电信号时,第一反馈模块调大第一反馈信号,进而调整第一驱动信号,以使得输出的供电信号变大并等于需求供电号。因而本实施例保证了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这样则能够依据不同的需求供信号输出对应的供电信号,从而能够提高适配器电路的通用性。

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反馈模块20能够基于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图4为一示例中第一反馈模块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电路中的第一反馈模块20可以包括:

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用于依据接收的需求供电信号,调节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

第一调压单元220,第一调压单元220与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第一转换模块10及第一控制模块30连接,第一调压单元220用于基于供电信号及当前的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FB1。

本示例中,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能够依据需求供电信号变化改变自身的阻值,而第一调压单元220基于当前的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及供电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进而实现了依据需求供电信号及供电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从而实现对供电信号的调节,以使得第一转换模块10输出的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

在上述示例基础上,为进一步保证第一调压单元220能够基于供电信号及当前的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在一些示例中,继续参照图4,第一调压单元220可以包括:

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收供电信号,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一端连接;

三端稳压器TL1,三端稳压器TL1的参考极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端稳压器TL1的阳极接地;

第一光耦元件OP1,第一光耦元件OP1的原边输入端接收供电信号,第一光耦元件OP1的原边输出端与三端稳压器TL1的阴极连接;第一光耦元件OP1的副边输入端与第一控制模块30连接,第一光耦元件OP1的副边输出端接地。

本示例中,第一电阻R1与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串联分压。第一光耦元件OP1用于实现输出端与输入端的电气隔离,以避免传输过程中对信号的干扰,作为示例,第一光耦元件OP1可以为光电耦合器。

下面对本示例的工作原理做示例性的介绍:继续参照图4,三端稳压器TL1的参考极设定有基准电压,假设设定2.5V为基准电压,当A点的电压高于2.5V时,则基于三端稳压器TL1的内部运算,对应的调低由三端稳压器TL1阴极流向三端稳压器TL1阳极的电流,这样第一光耦元件OP1的发光二极管变暗,第一光耦元件OP1副边的阻抗变大,第一反馈信号FB1大,则第一转换模块10输出的供电信号变小,以降低A点处的电压,使其保持为基准电压。基于此原理,继续参照图4,第一电阻R1与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串联分压,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依据需求供电信号VR可调,当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变大时,A点的电压变小,低于基准电压2.5V,基于上述可知,三端稳压器TL1运算出对应的变大第一反馈信号FB1,以调节第一驱动信号,使得输出的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VR。反之,当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变小时,A点的电压变大,高于基准电压2.5V,三端稳压器TL1运算出对应的变小第一反馈信号FB1,以调节第一驱动信号,使得输出的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VR。

本示中的第一调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三端稳压器、第一光耦元件,依据这些元件,使得第一调压单元能够基于供电信号及当前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从而保证依据第一反馈信号调节的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

在上述基础上,另一个示例中,继续参照图4,第一调压单元220还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的一端接收供电信号,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光耦元件OP1的原边输出端连接。

本示例中,第二电阻R2与第一光耦元件OP1并联,这样即使第一光耦元件OP1处于不工作状态时,三端稳压器TL1也能保持导通状态,进而保证第一调压单元220的稳定运行。

又一示例中,继续参照图4,第一调压单元220还可以包括:

第三电阻R7,第三电阻R7的一端与三端稳压器TL1的阴极连接;

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三端稳压器TL1的参考极连接。

本示例中,第一电容C1和第三电阻R7组成RC回路,RC回路提供反馈补偿,能够降低三端稳压器TL1的反馈延时,进而避免因反馈延时导致的无效调节的问题。

在上述示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4,如图4所示,一个示例中,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包括:

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一端接收需求供电信号;

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开关元件V1,第一开关元件V1的控制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二端接地;

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一开关元件V1的第一端连接;

第八电阻R8,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及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为分压电阻,用于限制流入第一开关元件V1控制端的电流。第七电阻R7为限流电阻。第一开关元件V1可以为三极管,基于控制端接收的需求供电信号,可以控制三极管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进而实现对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阻值的控制。

下面对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做示例性的介绍:继续结合图4,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为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地之间的等效电阻。需求供电信号经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分压后,接入第一开关元件V1的控制端。当需求供电信号VR较小时,第一开关元件V1控制端的电压小于导通电压,第一开关元件V1处于截止状态,则此时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等于第八电阻R8的阻值r0。当需求供电信号增大,第一开关元件V1控制端的电压达到导通电压,则第一开关元件V1处于放大状态,且在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元件V1的阻抗随需求供电信号增大而减小,这样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也随需求供电信号增大而减小。直至当需求供电信号增大到一定值时,第一开关元件V1处于饱和状态,此时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取值最小,等于第八电阻R8(r0)与第七电阻R7(r1)的并联电阻r0r1/(r1+r2)。由此可以,需求供电信号能够调节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元件V1处于截止或放大状态时,需求供电信号的变化将不会引起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的变化,这也说明本示例中的适配器电路的适配的需求供电信号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该范围的上限值为恰能够使得第一开关元件V1处于饱和状态时对应得需求供电信号,该范围的下限值为恰能够使第一开关元件V1处于截止状态对应得需求供电信号。而该范围的上限值及下限值可以通过调整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阻值进行设定。

本示例中,需求供电信号经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分压后,接入第一开关元件的控制端,需求供电信号的变化能够影响第一开关元件阻抗得变化,进而引起第一可变电阻单元阻值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调压单元依据第一可变电阻单元阻值及供电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一反馈信号。

在上述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4,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还可以包括:

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本示例中,第二电容C2为滤波电容,用于滤除较高频率的信号,以避免干扰信号对第一开关元件V1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电路,可以与直流供电设备连接,直接接收直流电压信号,并通过适配器电路转化为需求供电信号,以向相应的显示装置供电;还可以接收交流电压信号,如市电供应的220V的交流电,该场景下,适配器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二转换模块50,第二转换模块50用于将交流供电信号转化为直流电压信号。此外,实际应用中,以第一转换模块10包括LLC转换模块为例,第一控制模块30通过调节第一驱动信号(PWM信号)的开关频率来调节LLC模块输出的供电信号的大小,LLC模块中变压器的变压比已经固定,若供电信号与需求供电信号的差距较大,则需要大幅度的调节第一驱动信号的开关频率,然而对于LLC模块来说,第一驱动信号的开关频率越偏离LLC模块的谐振频率,电源的转换效率越低。

为此,结合适配器电路接收交流供电信号的场景,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的适配器电路包括:

第二转换模块50,第二转换模块50与第一转换模块10连接,第二转换模块50用于依据第二驱动信号将接收的交流供电信号转化为直流电压信号;

第二反馈模块60,第二反馈模块60与第二转换模块50连接,第二反馈模块60用于基于直流电压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二反馈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70,第二控制模块70与第二反馈模块60和第二转换模块50连接,第二控制模块70用于依据接收的第二反馈信号,生成第二驱动信号。

实际应用中,第二转换模块50用于将接收的交流供电信号转化为直流电压信号,以供第二转换模块50使用。作为示例,第二转换模块50可以包括整流电路及功率因数校正模块(Power Factor Correction,简称PFC)。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转换模块50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流与PFC模块连接,PFC模块包括第三开关管Q3、第二电感L2、二极管及第二储能电容Cb2,第二驱动信号可以控制第三开管Q3的开断,进而控制第二储能电容Cb2两端的电压,从而实现对PFC输出电压的控制。当然第二转换模块50也可以为其他能实现将交流供电信号转化为直流电压信号的模块。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换模块50,如PFC模块通常通过调节第二驱动信号(PWM)的占空比来调节输出的直流电压信号,因而本示例中大幅度调节直流电压信号,不会出现电源转换效率过低的问题。

第二控制模块70可以为具有比较运算功能的控制芯片,芯片内部设定有预定的参考电压,基于参考电压与第二反馈信号的比较结果生成对应的第二驱动信号。

下面将结合图5、图6对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做示例性的说明:在适配电路向显示装置40供电过程中,第二转换模块50接收市电,并输出直流电压信号,第二反馈模块60依据接收直流电压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二反馈信号,这样第二反馈信号会随着需求供电信号变化,如,需求供电信号变高时,第二反馈信号相应的变小,而第二控制模块70会依据第二反馈信号生成调节后的第二驱动信号,第二转换模块50依据第二驱动信号生成与需求供电信号相对应的直流电压信号,第一转换模块10接收该直流驱动信号,直流电压信号已经基于需求供电信号做了相应的调整,因而基于调整后的直流信号生成的供电信号能够趋近于需求供电信号,这样则不需要大幅度调节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

举例来说,需求供电信号为120V,若第二反馈信号只是基于直流电压信号生成的,第二控制模块70中设定的参考电压为50V,相应的生成的直流电压信号为50V,基于预定的变压比(5:8),若不调节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则第一转换模块10会依据50V的直流信号生成80V的供电信号,若想让供电信号达到120V,则需要将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调节到能够使供电信号提升40V的频率。而若第二反馈信号是基于需求供电信号及直流电压信号生成的,则第二反馈信号会依据需求供电信号做相应的调整,基于调整后的第二反馈信号生成的直流电压信号为75V,则对应生成的供电信号为120V(基于5:8的变压比),这样则不需要大幅度的调整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就能够使得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因而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能够靠近谐振频率,从而能够提高电能的转换效率。

为进一步保证第二反馈模块60能够依据直流电压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图7为一示例中第二反馈模块6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二反馈模块60包括:

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用于依据接收的需求供电信号,调节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

第二调压单元620,第二调压单元620与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第二转换模块50及第二控制模块70连接,第二调压单元620用于基于直流电压信号及当前的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生成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

本示例中,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能够依据需求供电信号调节自身的阻值,也就是说通过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将需求供电信号的变化转化为其阻值的变化,而第二调压单元620依据直流电压信号及当前的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生成第二反馈信号。因而本示例使得第二反馈模块60能够依据需求供电信号及直流电压信号,生成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

为进一步保证第二调压单元620能够基于直流电压信号及当前的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生成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继续参照图7,一些示例中,第二调压单元620包括:

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接收直流电压信号,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20及第二控制模70块连接。

本示例中,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模块70连接,可以理解,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作为输出端,输出端B点的电压为第二反馈信号,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可调电阻单元620与串联,第二可调电阻单元620的阻值依据需求供电信号变化,当第二可调电阻单元620的阻值变小时,则输出端B点的电压升低,则第二反馈信号FB2变小,对应的生成的直流电压信号变大。反之,当第二可调电阻单元620的阻值变大时,则输出端B点的电压升高,则第二反馈信号FB2变大,对应的生成的直流电压信号变小。

通过本示例中的第二调压单元,可以实现依据需求供电信号及第二可调电阻单元的阻值,生成相对应的第二反馈信号,从而保证第二转换模块依据第二驱动信号生成与需求供电信号相对应的直流电压信号。

进一步地,一个示例中,继续参照图7,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包括:

第九电阻R9,第九电阻R9的一端接收需求供电信号;

第十电阻R10,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开关元件V2,第二开关元件V2的控制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元件V2的第二端接地;

第二光耦元件OP2,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原边输入端接收第一供电电平,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原边输出端与第二开关元件V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副边输出端接地;

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与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副边输入端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及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

本示例中,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为分压电阻,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的取值可以影响第二开关元件V2控制端的电压。实际应用中,第二开关元件V2可以为三极管。第二光耦元件OP2可以为光电耦合器,第二光耦元件OP2用于实现输出端与输入端的电气隔离,以避免传输过程中对信号的干扰。

下面对本示例的工作原理做示例性的介绍:继续结合图7,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为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地之间的等效电阻。需求供电信号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分压后,接入第二开关元件V2的控制端。当需求供电信号VR较小时,第二开关元件V2控制端的电压小于导通电压,第二开关元件V2处于截止状态,第二光耦元件OP2中的发光二极管不工作,相应的第二光耦元件OP2副边的阻抗无穷大,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等于第十二电阻R12的阻值。当需求供电信号增大时,第二开关元件V2控制端的电压达到导通电压,第二开关元件V2处于放大状态,且在该作状态下第二开关元件V2的阻抗随需求供电信号增大而减小,这样第二光耦元件OP2中的发光二极管变亮,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副边阻抗变小,则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也相应的变小。当需求供电信号增大到一定值时,第二开关元件V2处于饱和状态,此时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取值最小,近似等于第十二电阻R12与第十一电阻R11的并联电阻。因而本示例中,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能够随着需求供电信号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

本示例中,需求供电信号通过控制三极管的导通状态,实现对第二光耦元件副边的阻抗控制,进而实现对第二可变电阻单元的控制。因而本示例中的第二可变电阻单元能够依据需求供电信号控制第二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

在上述示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7,本示例中的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本示例中,第三电容C3为滤波电容,用于滤除较高频率的信号,以避免干扰信号对第二开关元件V2的影响。

继续参照图7,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还可以包括:第十八电阻R18,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接收第一供电电平,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原边输入端连接。本示例中,第十八电阻R18为限流电阻,用于避免第二开关元件V2在饱和状态下,第二开关元件V2及第二光耦元件OP2发生短路。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馈模块依据接收直流电压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二反馈信号,第二控制模块依据第二反馈信号生成调节后的第二驱动信号,第二转换模块依据第二驱动信号生成与需求供电信号相对应的直流电压信号,第一转换模块接收该直流驱动信号,直流电压信号已经基于需求供电信号做了相应的调整,因而基于调整后的直流信号生成的供电信号能够趋近于需求供电信号,这样则不需要大幅度调节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进而使得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靠近谐振频率,从而能够提高电能的转换效率。

此外,实际应用中,显示装置40的耗能元件主要包括背光组件和主板,待机状态下,不需要向背光组件供电,但需要向主板持续性的供电,而主板的电压相对较小,通常为12V。为降低待机状态下的能耗,图8为又一示例中第一反馈模块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适配器电路还可以包括:

第一待机模块80,第一待机模块80与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连接,第一待机模块80接收待机信号,第一待机模块80用于依据接收的待机信号,调节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

本实施例中,第一待机模块80接收待机信号,并基于待机信号,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示例性的,显示装置40处于待机状态时,增大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地之间的阻值,使得第一反馈信号增大,进而降低第一转化模块的输出电压,进而可以减少向主板供电的电压,例如,正常工作时,向主板提供12V的供电电压,进入待机状态时,基于待机信号,实现向主板提供9V的供电电压(9V能够保证主板工作),因而本实施例能够减少适配器电路在待机状态下的功耗。

一个示例中,继续参照图8,如图8所示,第一待机模块80包括:

第十四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接收待机信号;

第三开关元件V3,第三开关元件V3的控制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元件V3的第二端接地;第三开关元件V3用于待机信号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通,以及待机信号处于第二状态时断开;

第十五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三开关元件V3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

下面将对本示例的工作原理做示例性的介绍:以待机信号的第一状态为高电平,第二状态为低电平,即高电平表征工作状态,低电平表征待机状态为例,当第十四电阻R14接收到高电平(工作状态)时,第三开关元件V3导通,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变小,以使得第一反馈信号FB1变大,进而调低输出的供电信号。当第十四电阻R14接收到低电平(待机状态)时,第三开关元件V3断开,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变大,以使得第一反馈信号FB1变小,进而调高输出的供电信号。

本示例通过待机信号控制第三开关元件的开断,以控制第一可变电阻单元的阻值,进而控制第一反馈信号,以减低供电信号,因而能够实现在待机状态下,降低适配器电路的能耗。

为了进一步的节省待机状态下的能耗,图9为又一示例中第二反馈模块6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电路还可以包括:

第二待机模块90,第二待机模块90与第二控制模块70连接,第二待机模块90接收待机信号及第二供电电平,第二待机模块90用于依据待机信号,将第二供电电平接入或不接入第二控制模块70。

本实施例中,第二供电电平VCC2用于向第二控制模块70供电,待机状态下,第二控制模块70可以不工作,因而待机状态停止接入第二供电电平VCC2,能够进一步降低适配器电路的功耗,而本实施例中第二待机模块90能够依据待机信号,控制第二供电电平的接入和断开,因而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在显示装置40正常工作时,将第二供电电平接入第二供电模块,在待机状态下断开第二供电电平接入第二供电模块,从而降低适配器电路的在待机状态下的功耗。

一示例中,图9为又一示例中第二反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二待机模块90包括:

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接收待机信号;

第四开关元件V4,第四开关元件V4的控制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有另一端连接,第四开关元件V4的第二端接地,第四开关元件V4用于待机信号处于第一状态时导通,以及待机信号处于第二状态时断开;

第三光耦元件OP3,第三光耦元件OP3的原边输入端接收第三供电电平VCC3,第三光耦元件OP3的原边输出端与第四开关元件V4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光耦元件OP3的副边输入端接收第二供电电平VCC2;

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第三光耦元件OP3的副边输出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模块70连接。

本示例的工作过程为:继续参照图9,以待机信号处于第一状态时表征工作状态,第二状态表征待机状态,且第一状态为高电平,第二状态为低电平为例。当待机信号当第十六电阻R16接收的待机信号处于高电平,第四开关元件V4导通,第三光耦元件OP3正常工作,第二供电电平VCC2接入第二控制模块70,第二控制模块70正常工作。在待机状态下,第十六电阻R16接收低电平,第四开关元件V4断开,第三光耦元件OP3不工作,第二供电电平VCC2不能接入第二控制模块70,第二控制模块70工作。

本示例中,基于待机信号的不同状态,控制第四开关元件的开断,进而控制第二供电电平接入或不接入第二控制模块。

另一示例中,继续参照图9,第二待机模块90还可以包括:

第十九电阻R19,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接收第二供电电平,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第三光耦元件OP3的原边输入端连接。本示例中,第十九电阻R19为限流电阻,能够避免第四开关元件V4导通时,第三光耦元件OP3发生短路。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适配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图10对适配器电路的工作流程做示例性介绍,适配器电路用于向显示装置40供电,工作状态下,在适配电路的电压可调范围内,当显示装置40的需求供电信号VR变大时,第二开关元件V2的阻抗变小,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发光二极管变亮,第二光耦元件OP2的副边阻抗小,第二可变电阻单元610的阻值变小,第二反馈信号FB2变小,第二控制模块70基于变小的第二反馈信号FB2生成第二驱动信号,第二转换模块50基于第二驱动信号生成变大的直流供电信号。第一转换模块10接收变大的直流供电信号,并依据第一驱动信号生成变大的供电信号。对于第一反馈模块20来说,需求供电信号VR变大,则第一开关元件V1的阻抗变小,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小,在不考虑当前的供电信号时,A的电压变小,然而基于调节过后的直流电压信号生成的供电信号也增大了,因而当前A的点电压会在靠近基准电压的附近浮动,若A点的电压大于基准电压2.5V,可以理解,当前的需求供电信号小于供电信号,则第一光耦元件OP1变暗,其副边的阻抗变大,第一反馈信号FB1变大,从而调小供电信号,并使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从而保证适配器电路输出稳定的供电信号。当显示装置处于待机状态下,第一状态处于低电平,第四开关元件V4断开,第三光耦元件OP3不工作,第二供电电平VCC2不接入第二控制模块70,第二控制模块70不工作。需要说明的时,结合图6为例,即使第二控制模块70不工作,第二储能电容Cb2上仍有供电电压。对于第一待机模块,第十四电阻R14接收低电平信号,第三开关元件V3断开,第一可变电阻单元210的阻值变大,第一反馈信号变大,供电信号变小,以降低适配器电路的在待机状态下的功耗。

本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电路中,第一反馈模块基于供电信号和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第一控制模块基于第一反馈信号及直流电压信号生成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第一转换模块依据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与需求供电信号相等的供电信号。本方案中,第一反馈信号结合了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这样第一反馈信号会随需求供电信号变化,因而基于第一反馈信号生成的第一驱动信号,能够对应的调节供电信号,以使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进而实现适配器电路输出不同的工作电压,从而提高适配器电路的通用性。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显示系统包括:显示装置40、以及如上述任一方案中的适配器电路。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与适配器电路通过4条线路进行连接,其中适配器电路通过第一线路(VCC0-VCC0)向显示装置40提供供电信号;第二线路(GND-GND)为接地线;适配器电路通过第三线路(STB-STB)接收待机信号;适配器电路通过第四线路(VR-VR)接收需求供电信号。通过上述4条线路,实现了适配器电路向显示装置40输出相应的供电电压。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系统中,第一反馈模块基于供电信号和需求供电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第一控制模块基于第一反馈信号及直流电压信号生成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第一转换模块依据调节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与需求供电信号相等的供电信号。本方案中,第一反馈信号结合了供电信号及需求供电信号,这样第一反馈信号会随需求供电信号变化,因而基于第一反馈信号生成的第一驱动信号,能够对应的调节供电信号,以使供电信号等于需求供电信号,进而实现适配器电路输出不同的工作电压,从而提高适配器电路的通用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技术分类

0612011568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