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净水器制造领域,并具体涉及一种双过滤单元反冲洗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来水过滤装置(如净水器)主要通过滤芯过滤水中的杂质。其中,常见的滤芯有PP滤芯、陶瓷滤芯、纳滤膜及RO反渗透膜等。根据滤出水用途的不同,采用的滤芯的种类也不同,具体体现为滤芯上滤孔的大小有差异。例如过滤饮用水时可采用滤孔较小、过滤精度较高的陶瓷滤芯(滤孔的平均孔径仅为0.1μm),以滤除更多的杂质和细菌。然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滤芯会因为杂质堆积而造成堵塞,从而影响净化效果,因此需要对滤芯进行冲洗。现有技术中包括正冲洗和反冲洗两种冲洗方式。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的过滤装置的内部示意图,其包括前置过滤单元11、主过滤单元12、进水阀13、出水阀14、第一冲洗阀15及第二冲洗阀16。制水时,第一冲洗阀15及第二冲洗阀16关闭,进水阀13及出水阀14开启,自来水从前置过滤单元11的进水口流入,经过进水阀13后从主过滤单元12的进水口进入,被主过滤单元12的滤芯过滤后成为过滤水,并依次经主过滤单元12的出水口及出水阀14流出。

图1B为其中的主过滤单元12的示意图,该过滤单元包括滤芯21、进水口22及过滤水出口23,滤芯21将过滤单元分隔为空间A和空间B。制水时,自来水通过进水口22进入主过滤单元的空间A,经滤芯21过滤后,自来水中的杂质一部分留在空间A,另一部分吸附在滤芯21上,自来水则进入主过滤单元的空间B,成为过滤水,从过滤水出口23流出。

图1C为图1A所示的过滤装置反冲洗时的水流流向示意图。反冲洗时,进水阀13及出水阀14关闭,第一冲洗阀15及第二冲洗阀16开启。自来水从前置过滤单元11的进水口流入,经过第一冲洗阀15后从主过滤单元12的出水口进入,穿过主过滤单元12的滤芯后,依次经主过滤单元12的进水口及第二冲洗阀16流出。

图1D为反冲洗时主过滤单元12的示意图。如图1C所示,反冲洗时,自来水从出主过滤单元12的水口23进入,从进水口22流出,这一过程可冲走空间A中的杂质以及吸附在滤芯11上的杂质。虽然反冲洗对滤芯的冲洗效果较好,但反冲洗时过滤水的部分水路以及过滤单元的空间B会被未经过滤的自来水污染,致使后续制水过程中的过滤水中带有杂质。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反冲洗的冲洗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涉及净水器制造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第一进水阀、第二进水阀、第一出水阀、第一冲洗排水阀、第二冲洗排水阀及冲洗水管;

其中,所述第一进水阀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水阀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阀连接;

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水阀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进水口之间,另一端连接至冲洗水管;

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进水阀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进水口之间,另一端连接至冲洗水管。

在一实施例中,制水时,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进水阀及所述第一出水阀开启,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冲洗水路时,所述第一进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开启,所述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一出水阀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关闭;或

所述第二进水阀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开启,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一出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一出水阀、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集成为一多水路控制阀。

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第一进水阀、第二进水阀、第一出水阀、第二出水阀、第一冲洗排水阀、及第二冲洗排水阀;

其中,所述第一进水阀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水阀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水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水阀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水阀;

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水阀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进水口之间,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水阀与所述第二出水阀之间;

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进水阀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进水口之间,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水阀与所述第二出水阀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制水时,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一出水阀及所述第二出水阀开启,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冲洗水路时,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及所述第一出水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二出水阀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关闭;或

所述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及所述第一出水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出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一出水阀、所述第二出水阀、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集成为一多水路控制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还包括前置过滤单元,其中,所述前置过滤单元的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接,所述前置过滤单元的出水口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水阀及所述第二进水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及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滤芯为陶瓷滤芯或UF滤芯。

本申请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利用第一过滤单元过滤后的水反冲洗第一过滤单元的滤芯,利用第二过滤单元过滤后的水反冲洗第二过滤单元的滤芯。由于反冲洗时,均采用过滤后的水,因此,过滤单元不会被未过滤的水污染。使用本申请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可以有效提高滤芯冲洗效率,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降低自来水的净化成本。同时,通过冲洗,可以有效防止过滤材料滋生细菌,预防发霉、发臭等问题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的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制水时主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图1C为图1A所示的过滤装置反冲洗时的水流流向示意图。

图1D为反冲洗时主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B和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反冲洗时的水流流向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B和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反冲洗时的水流流向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3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4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5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如图2A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单元2、第二过滤单元3、第一进水阀4、第二进水阀5、第一出水阀6、第二出水阀9、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第二冲洗排水阀8。

从图2A可知,所述第一进水阀4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水阀5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水阀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水阀9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水阀6的一端;所述第一出水阀6的另一端可根据实际需要连接至出水龙头或其他管道,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水阀4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水阀6与所述第二出水阀9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进水阀5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水阀6与所述第二出水阀9之间的管路上。

其中,第一过滤单元2和第二过滤单元3中均包含滤芯,只是滤芯的型号及材质可根据实际需求(如过滤水用途、成本等)进行选择。第一过滤单元2和第二过滤单元3的结构参见图1B和图1D即可。

基于图2A所示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制水时,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二出水阀9及所述第一出水阀6开启,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关闭。参见图2A中的水流走向,制水时,自来水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进水阀4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出;另一路经过第二进水阀5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一过滤单元2及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的水为过滤水,过滤水依次经第二出水阀9及第一出水阀6流出,以供使用。

基于图2A所示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冲洗水路时,有两种反冲洗模式,第一种反冲洗模式为利用第一过滤单元2的过滤水反冲洗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第二种反冲洗模式为利用第二过滤单元3的过滤水反冲洗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

在第一种反冲洗模式下,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及所述第一出水阀6开启,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二出水阀9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关闭。参见图2B中的水流走向,反冲洗时,自来水经过第一进水阀4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出的过滤水随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入,穿过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流出,实现了对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的反冲洗。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流出的冲洗水依次经第二冲洗排水阀8及第一出水阀6流出。实际应用中,可将第一出水阀6连接至一水龙头,以使冲洗水排出,或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冲洗水作其他用途。

在第二种反冲洗模式下,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所述第一出水阀6开启,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出水阀9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关闭。参见图2C中的水流走向,反冲洗时,自来水经过第二进水阀5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的过滤水随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入,穿过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流出,实现了对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的反冲洗。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流出的冲洗水依次经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第一出水阀6流出。实际应用中,可将第一出水阀6连接至一水龙头,以使冲洗水排出,或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冲洗水作其他用途。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图2A所示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冲洗水路时,可仅触发上述两种反冲洗模式的其中一种,也可依次触发这两种反冲洗模式,这主要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当仅需冲洗第二过滤单元的滤芯时,仅触发第一种反冲洗模式即可;当仅需冲洗第一过滤单元的滤芯时,仅触发第二种反冲洗模式即可;当第一过滤单元的滤芯及第二过滤单元的滤芯均需冲洗时,可依次触发上述两种反冲洗模式,本申请对其触发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定。

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中,仅示出两个过滤单元用以过滤自来水。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自来水管与第一出水阀之间并联比两个更多的进水阀和过滤单元,并相应连接冲洗排水阀,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可以实现两个过滤单元的相互反冲洗。反冲洗时,利用第一过滤单元的过滤水对第二过滤单元进行反冲洗,利用第二过滤单元的过滤水对第一过滤单元进行反冲洗,避免反冲洗时未被过滤的水流入过滤单元内的空间B(参见图1D),对空间B造成污染。

《实施例2》

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如图3A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单元2、第二过滤单元3、第一进水阀4、第二进水阀5、第一出水阀6、第一冲洗排水阀7、第二冲洗排水阀8及冲洗水管10。

从图3A可知,所述第一进水阀4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水阀5的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阀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阀6的另一端可根据实际需要连接至出水龙头或其他管道,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水阀4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的另一端连接至冲洗水管10;

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进水阀5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的另一端连接至冲洗水管10;

所述冲洗水管1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可根据需要连接水龙头等,以排出冲洗水,或利用冲洗水作其他用途。

其中,第一过滤单元2和第二过滤单元3中均包含滤芯,只是滤芯的型号及材质可根据实际需求(如过滤水用途、成本等)进行选择。第一过滤单元2和第二过滤单元3的结构参见图1B和图1D即可。

基于图3A所示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制水时,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进水阀5及所述第一出水阀6开启,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关闭。参见图4A中的水流走向,制水时,自来水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进水阀4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出;另一路经过第二进水阀5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一过滤单元2及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的水为过滤水,过滤水经第一出水阀6流出,以供使用。

基于图3A所示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冲洗水路时,有两种反冲洗模式,第一种反冲洗模式为利用第一过滤单元2的过滤水反冲洗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第二种反冲洗模式为利用第二过滤单元3的过滤水反冲洗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

在第一种反冲洗模式下,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开启,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一出水阀6及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关闭。第一种反冲洗模式下的水流走向参见图3B中的水流走向:自来水经过第一进水阀4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出的过滤水随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入,穿过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流出,实现了对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的反冲洗。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流出的冲洗水经第二冲洗排水阀8,并通过冲洗水管10排出。实际应用中,可将冲洗水管10的连接至一水龙头,以使冲洗水排出,或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冲洗水作其他用途。

在第二种反冲洗模式下,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开启,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一出水阀6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关闭。第二种反冲洗模式下的水流走向参见图3C中的水流走向:自来水经过第二进水阀5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进水口进入,经第二过滤单元3的滤芯过滤后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二过滤单元3的出水口流出的过滤水随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出水口流入,穿过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后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流出,实现了对第一过滤单元2的滤芯的反冲洗。从第一过滤单元2的进水口流出的冲洗水经第一冲洗排水阀7,并通过冲洗水管10排出。实际应用中,可将冲洗水管10连接至一水龙头,以使冲洗水排出,或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冲洗水作其他用途。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中,仅示出两个过滤单元用以过滤自来水。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自来水管与第一出水阀之间并联比两个更多的进水阀和过滤单元,并相应连接冲洗排水阀,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去掉第二出水阀9,并增加冲洗水管10。在反冲洗时,使得冲洗第一过滤单元2的冲洗水及冲洗第二过滤单元3的冲洗水通过冲洗水管10排出,冲洗水不会经过制水时过滤水经过的管道。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提供了专用于排出冲洗水的冲洗水管,在避免过滤单元内的空间B被污染以及保证反冲洗率的同时,也避免了冲洗水污染过滤水管道(即图2A中过滤水从第一过滤单元2流出后经第一出水阀6流出时经过的管道,以及过滤水从第二过滤单元3流出后经第一出水阀6流出时经过的管道)。

《实施例3》

参见图4A,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3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将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集成为一多水路控制阀。

《实施例4》

参见图4B,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4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将所述第一进水阀4、所述第二进水阀5、所述第二出水阀9、所述第一冲洗排水阀7及所述第二冲洗排水阀8集成为一多水路控制阀。

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将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中分散设置的阀门集成,用一多水路控制阀替代,在便于更换和操作控制的同时,减小了阀门的总体积,降低了阀门的成本。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的基础上改进,增加一前置过滤单元1,如图5A至图5D所示,所述前置过滤单元1的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接,所述前置过滤单元1的出水口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水阀4及所述第二进水阀5。

前置过滤单元用于对自来水进行初步过滤,与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类似,前置过滤单元中也包含有滤芯,滤芯的型号及材质可根据实际需求(如过滤水用途、成本等)进行选择。前置过滤单元的结构参见图1B和图1D即可。

前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及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滤芯例如为PP滤芯、活性炭滤芯、双节滤芯、陶瓷滤芯、树脂滤芯、钛棒滤芯、RO逆渗透滤芯及UF滤芯等。本申请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滤芯的反冲洗效果较好,尤其是对滤孔较小的滤芯而言,更是提高了冲洗效率,避免了滤芯频繁更换而增加成本。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利用第一过滤单元过滤后的水反冲洗第一过滤单元的滤芯,利用第二过滤单元过滤后的水反冲洗第二过滤单元的滤芯。由于反冲洗时,均采用过滤后的水,因此,过滤单元不会被未过滤的水污染。使用本申请的双过滤单元反冲洗过滤装置,可以有效提高滤芯冲洗效率,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降低自来水的净化成本。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2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