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空调器的出风组件多采用双出风设计,即出风组件的风道具有两个出风口。风道内扫风叶片的布置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风道内设置一组扫风叶片,扫风叶片的两部分分别对应两个出风口,即利用同一组扫风叶片同时控制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此时,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出风模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第二种方式是:在风道内设置两组扫风叶片,两组扫风叶片分别对应两个出风口,并利用两组连杆分别驱动两组扫风叶片,即利用两组扫风叶片分别控制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此时,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可以不同,可以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但是,第二种方式中两组扫风叶片的设计,无疑会增加出风组件的结构复杂度,导致出风组件的成本较高,进而增加空调器的成本。因此,如何在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的情况下,简化出风组件的结构,降低出风组件的成本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提出一种出风组件,以在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的情况下,简化出风组件的结构,降低出风组件的成本。

本公开的出风组件包括风道壳体、扫风叶片、左连杆和右连杆,所述风道壳体具有风道、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所述左出风口和所述右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扫风叶片包括一体成型的安装基座、左扫风部和右扫风部,所述安装基座与所述风道壳体连接,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柔性部,所述左扫风部对应所述左出风口设置,所述右扫风部对应所述右出风口设置;所述左连杆与所述左扫风部传动连接,所述左连杆用于带动所述左扫风部在所述第一柔性部处弯折以改变所述左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所述右连杆与所述右扫风部传动连接,所述右连杆用于带动所述右扫风部在所述第一柔性部处弯折以改变所述右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可选地,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之间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所在的区域形成所述第一柔性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穿孔为长条形孔,所述第一穿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的布置方向相交。

可选地,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之间设有减薄部,所述减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扫风叶片其他部分的厚度,所述减薄部形成所述第一柔性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风道壳体连接,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中的一个为第一扫风部,另一个为第二扫风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扫风部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扫风部连接,所述第二扫风部与所述第一扫风部连接,所述安装基座和所述第一扫风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柔性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和所述第一扫风部之间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所在的区域形成所述第二柔性部;所述第二穿孔为长条形孔,所述第二穿孔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基座的宽度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风道壳体连接,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左扫风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右扫风部之间均形成有所述第一柔性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风道壳体连接,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同一侧,且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基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

可选地,所述风道包括主风道、左出风通道和右出风通道,所述左出风通道和所述右出风通道均凸出所述主风道设置,所述左出风口设于所述左出风通道的远离所述主风道的一侧,所述右出风口设于所述右出风通道的远离所述主风道的一侧;所述左扫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左出风通道内,所述右扫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右出风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左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右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左扫风部和所述右扫风部均呈长条行,所述左扫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右扫风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其中,所述左扫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左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右扫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右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左扫风部的外周轮廓呈矩形,所述右扫风部的外周轮廓呈矩形。

可选地,所述风道壳体包括蜗舌,所述扫风叶片与所述蜗舌一体成型,所述蜗舌形成所述风道的喉部。

可选地,所述扫风叶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扫风叶片沿所述风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扫风叶片的所述左扫风部均与同一所述左连杆传动连接,多个所述扫风叶片的所述右扫风部均与同一所述右连杆传动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公开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的出风组件,通过将左扫风部对应左出风口设置,利用左连杆带动左扫风部在第一柔性部处弯折,使得左扫风部发生偏转,从而改变左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通过将右扫风部对应右出风口设置,利用右连杆带动右扫风部在第一柔性部处,使得右扫风部发生偏转,从而改变右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从而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控制,以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安装基座、左扫风部和右扫风部一体成型,可以减少扫风叶片的数量,从而简化出风组件的结构,降低出风组件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一组扫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扫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扫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出风组件;

1、风道壳体;11、风道;111、主风道;112、左出风通道;113、右出风通道;12、左出风口;13、右出风口;101、壳体本体;1011、蜗舌;102、顶盖;103、底座;104、分流锥;

2、扫风叶片;21、安装基座;211、第一连接段;2111、第一连接部;212、第二连接段;2121、第二连接部;22、左扫风部;23、右扫风部;24、第一柔性部;241、第一穿孔;25、第二柔性部;251、第二穿孔;26、左转轴;27、右转轴;

31、左连杆; 32、右连杆;

41、左曲柄; 42、右曲柄;

51、左电机; 52、右电机;

6、贯流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出风组件100包括风道壳体1、扫风叶片2、左连杆31和右连杆32,风道壳体1具有风道11、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均与风道11连通。扫风叶片2包括一体成型的安装基座21、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安装基座21与风道壳体1连接。左扫风部22对应左出风口12设置,右扫风部23对应右出风口13设置。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形成有第一柔性部24。左连杆31与左扫风部22传动连接,左连杆31用于带动左扫风部22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以改变左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右连杆32与右扫风部23传动连接,右连杆32用于带动右扫风部23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以改变右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的出风组件100,通过将左扫风部22对应左出风口12设置,利用左连杆31带动左扫风部22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使得左扫风部22发生偏转,从而改变左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通过将右扫风部23对应右出风口13设置,利用右连杆32带动右扫风部23在第一柔性部24处,使得右扫风部23发生偏转,从而改变右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从而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进行控制,以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安装基座21、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一体成型,可以减少扫风叶片2的数量,从而简化出风组件100的结构,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

其中,出风组件100的出风模式可以具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仅利用左扫风部22对左出风口12进行导风;第二种,仅利用右扫风部23对右出风口13进风导风;第三种,同时利用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分别对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进行导风,且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偏转方向相同;第三种,同时利用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分别对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进行导风,且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偏转方向相反。

如图1和图2所示,出风组件100还包括左曲柄41、右曲柄42、左电机51和右电机52。其中,左电机51的电机轴与左曲柄41连接,左电机51用于带动左曲柄41转动,左曲柄41与左连杆31转动连接,左曲柄41用于带动左连杆31活动;右电机52的电机轴与右曲柄42连接,右曲柄42与右连杆32转动连接,右曲柄42用于带动右连杆32活动。

可选地,如图3至图7所示,扫风叶片2还包括左转轴26和右转轴27,左转轴26与左扫风部22连接,左连杆31与左转轴26转动连接,右转轴27与右扫风部23连接,右连杆32与右转轴27转动连接。

其中,左转轴26的轴线与左扫风部22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时的弯折轴线平行,右转轴27的轴线与右扫风部23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时的弯折轴线平行。例如,左转轴26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左扫风部22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时,弯折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右转轴27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右扫风部23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时,弯折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左连杆31与左扫风部2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动连接,右连杆32与右扫风部2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动连接,并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获得的,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扫风叶片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扫风叶片2沿风道1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扫风叶片2的左扫风部22均与同一左连杆31传动连接,多个扫风叶片2的右扫风部23均与同一右连杆32传动连接。

例如,如图1、图2和图4所示,风道11的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多个扫风叶片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扫风叶片2的左扫风部22沿上下方向成排布置,左连杆31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扫风叶片2的左扫风部22均与同一左连杆31传动连接;多个扫风叶片2的右扫风部23沿上下方向成排布置,右连杆32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扫风叶片2的右扫风部23均与同一右连杆32传动连接。

多个扫风叶片2的左扫风部22均与同一左连杆31传动连接,可以利用同一左连杆31同时带动多个扫风叶片2的左扫风部22偏转,多个扫风叶片2的右扫风部23均与同一右连杆32传动连接,可以利用同一右连杆32同时带动多个扫风叶片2的右扫风部23偏转。由此,有利于进一步简化出风组件100的结构,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

可选地,多个扫风叶片2分成多组,每组包括多个扫风叶片2。

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扫风叶片2的数量为16个,16个扫风叶片2分成上下两组,每组包括8个扫风叶片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风道11包括主风道111、左出风通道112和右出风通道113,左出风通道112和右出风通道113均凸出主风道111设置。左出风口12设于左出风通道112的远离主风道111的一侧,右出风口13设于右出风通道113的远离主风道111的一侧。其中,主风道111内的气流可以分别进入左出风通道112和右出风通道113内,之后,左出风通道112内的气流通过左出风口12流出,右出风通道113内的气流通过右出风口13流出。

例如,如图3所示,左出风通道112和右出风通道113均朝前凸出主风道111设置,左出风通道112设置在右出风通道113的左侧。左出风通道112的后端与主风道111连通,左出风口12设于左出风通道112的前端。右出风通道113的后端与主风道111连通,右出风口13设于右出风通道113的前端。

如图3所示,左左扫风部2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右扫风部23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

左扫风部2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可以理解为:左扫风部22一部分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且左扫风部22的另一部分位于主风道111内;或者,左扫风部22全部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右扫风部23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可以理解为:右扫风部23一部分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且右扫风部23的另一部分位于主风道111内;或者,右扫风部23全部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

例如,如图3所示,左扫风部22的向前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右扫风部23向前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

通过将左扫风部2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使得利用左扫风部22可以对左出风通道112内的气流进行导风,提高左扫风部22对左出风口12的导风效果。通过将右扫风部23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使得利用右扫风部23可以对右出风通道113内的气流进行导风,提高右扫风部23对右出风口13的导风效果。由此,可以提高扫风叶片2对出风口的导风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壳体1包括壳体本体101、顶盖102、底座103和分流锥104。壳体本体101沿上下方向延伸,顶盖102设置在壳体本体101的上侧且与壳体本体101连接,底座103设置在壳体本体101的下侧且与壳体本体101连接,壳体本体101、顶盖102和底座103围成腔室,该腔室的前侧开口。分流锥104设置在开口处,位于分流锥104后侧的壳体本体101、顶盖102、底座103和分流锥104之间围成主风道111,位于分流锥104左侧的壳体本体101、顶盖102、底座103和分流锥104之间围成左出风通道112,位于分流锥104右侧的壳体本体101、顶盖102、底座103和分流锥104之间围成右出风通道113。如图1至图3所示,主风道111内设有贯流风叶6,贯流风叶6用于对主风道111内的气流提供流动动力。

可选地,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和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相交。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均呈长条行,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与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相交。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与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一致,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与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一致。

例如,如图3所示,左出风通道112沿自后向前的方向逐渐向左倾斜设置,左扫风部22沿自后向前的方向逐渐向左倾斜设置。右出风通道113沿自后向前的方向逐渐向右倾斜设置,右扫风部23沿自后向前的方向逐渐向右倾斜设置。

通过将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设为与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在左扫风部22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提高左扫风部22对左出风口12的导风效果;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设为与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在右扫风部23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提高右扫风部23对右出风口13的导风效果。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扫风叶片2对出风口的导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和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60°~150°。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与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60°~150°。

例如,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和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20°,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与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20°。

可选地,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

通过将左扫风部22的延伸方向设为平行于左出风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使得在左扫风部22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伸入左出风通道112内,提高左扫风部22对左出风口12的导风效果;右扫风部23的延伸方向设为平行于右出风通道113的延伸方向,使得在右扫风部23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伸入右出风通道113内,提高右扫风部23对右出风口13的导风效果。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扫风叶片2对出风口的导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3至图7所示,左扫风部22的外周轮廓呈矩形,右扫风部23的外周轮廓呈矩形。

通过将左扫风部22的外周轮廓设为矩形,右扫风部23的外周轮廓设为矩形,一方面,方便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加工制造,从而方便扫风叶片2的加工制造,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另一方面,使得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扫风面积均较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扫风叶片2的扫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风道壳体1包括蜗舌1011,扫风叶片2与蜗舌1011一体成型,蜗舌1011形成风道11的喉部。

例如,扫风叶片2与蜗舌1011一体注塑成型。

通过将扫风叶片2与蜗舌1011一体成型,可以进一步减少出风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进一步简化出风组件100的结构,进一步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扫风叶片2与蜗舌1011也可以分体设置,且安装基座21与蜗舌1011连接。

例如,安装基座21与蜗舌1011焊接、粘接或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设有第一穿孔241,第一穿孔241所在的区域形成第一柔性部24。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设置第一穿孔241,可以降低第一穿孔241附近的刚度,从而使得第一穿孔241所在区域的刚度较低,以形成受力容易发生弯折的第一柔性部24。

通过在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设置第一穿孔241,使得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形成第一柔性部24,方便扫风叶片2的加工制造,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

可选地,第一穿孔241为长条形孔,第一穿孔241的长度方向与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布置方向相交。其中,第一穿孔24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柔性部24弯折时的弯折轴线大体一致。

例如,左扫风部22布置在右扫风部23的左侧,此时,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布置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穿孔241沿前后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穿孔241设为长条形孔,通过对第一穿孔241的长度方向进行设计,便可以实现对第一柔性部24的弯折轴线的设计,从而方便扫风叶片2的设计制造。此外,第一穿孔241设为长条形孔,还使得在第一穿孔241的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便可以使得第一柔性部24的刚度较小,有利于简化扫风叶片2的结构,进一步方便扫风叶片2的加工制造,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孔241也可以设为圆形孔或方形孔,且第一穿孔241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多个第一穿孔241间隔布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设有减薄部,减薄部的厚度小于扫风叶片2其他部分的厚度,该减薄部形成第一柔性部24。

通过在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设置减薄部,利用减薄部形成第一柔性部24,与通过设置第一穿孔241形成第一柔性部24相比,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的连接面积更大,有效降低扫风叶片2发生断裂的风险,有利于延长扫风叶片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基座21具有第一连接部2111和第二连接部2121,第一连接部2111与风道壳体1连接。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中的一个为第一扫风部,另一个为第二扫风部。第二连接部2121对应第一扫风部设置且与第一扫风部连接,第二扫风部与第一扫风部连接。安装基座21和第一扫风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柔性部25。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右扫风部23为第一扫风部,左扫风部22为第二扫风部。第二连接部2121设置在左扫风部22的右侧,且第二连接部2121与右扫风部23的一部分对齐设置并连接。安装基座21与右扫风部23之间形成有第二柔性部25。在右连杆32带动右扫风部23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时,右扫风部23在第二柔性部25处也发生弯折,以使得右扫风部23整体发生偏转以改变右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而在左连杆31带动左扫风部22在第一柔性部24处弯折时,由于安装基座21与左扫风部22没有直接连接,使得安装基座21不会影响左扫风部22发生偏转,从而使得左扫风部22可以整体发生偏转。

扫风叶片2的上述设计,可以实现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整体偏转,有利于提高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导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安装基座21和第一扫风部之间设有第二穿孔251,第二穿孔251所在的区域形成第二柔性部25。第二穿孔251为长条形孔,第二穿孔25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基座21的宽度方向一致。

通过在安装基座21和第一扫风部之间设置第二穿孔251,使得安装基座21和第一扫风部之间形成第二柔性部25,方便扫风叶片2的加工制造,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出风组件100的成本。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基座21和第一扫风部之间也可以设有减薄部,减薄部的厚度小于扫风叶片2其他部分的厚度,该减薄部形成第二柔性部2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分别设于第二连接部2121的相对两侧,且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均与第二连接部2121连接。第二连接部2121和左扫风部22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2121和右扫风部23之间均形成有第一柔性部24。

例如,如图6所示,左扫风部22设于第二连接部2121的左侧,右扫风部23设于第二连接部2121的右侧,左扫风部22和第二连接部2121之间以及右扫风部23和第二连接部2121之间均设有第一穿孔241,第一穿孔241所在的区域形成第一柔性部24。以左扫风部22和第二连接部2121之间的第一柔性部24为左柔性部,右扫风部23和第二连接部2121之间的第一柔性部24为右柔性部。扫风叶片2工作时,左连杆31带动左扫风部22在左柔性部处发生弯折,使得左扫风部22整体相对安装基座21发生偏转,以改变左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右连杆32带动右扫风部23在右柔性部处发生弯折,使得右扫风部23整体相对安装基座21发生偏转,以改变右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

扫风叶片2的上述设计,可以实现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整体偏转,有利于提高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导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设于第二连接部2121的同一侧,且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均与第二连接部2121连接。

例如,如图7所示,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均设于第二连接部2121的前侧,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设有第一穿孔241,第一穿孔241所在的区域形成第一柔性部24。扫风叶片2工作时,左连杆31带动左扫风部22在第一柔性部24发生弯折,使得左扫风部22整体相对右扫风部23发生偏转,以改变左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右连杆32带动右扫风部23在第一柔性部24处发生弯折,使得右扫风部23整体相对左扫风部22发生偏转,以改变右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

扫风叶片2的上述设计,可以实现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整体偏转,有利于提高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导风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5至图7所示,安装基座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11和第二连接段212,第一连接段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段212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连接部2111设于第一连接段211的远离第二连接段212的一端,第二连接部2121设于第二连接段212。

例如,第一连接段211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21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段211的右端与第二连接段212的后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1设于第一连接段211的左侧。

可以理解的是,要避免安装基座21遮挡风道11、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则需要将安装基座21与风道壳体1的连接点偏离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即将第一连接部2111偏向左扫风部22或右扫风部23设置;而要实现安装基座21与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可靠连接,安装基座21需要与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的区域连接,即第二连接部2121需要设置在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之间的区域。

通过将安装基座21设为上述结构,既可以避免安装基座21遮挡风道11、左出风口12和右出风口13,还可以实现安装基座21与左扫风部22和右扫风部23的可靠连接,有利提高出风组件100的整体性能。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组件100。其中,空调器可以为立式空调器。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成本低等有点。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