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及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野生动物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的修建对野生动物迁移/迁徙产生的阻隔作用以及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占用和破坏等负面影响也随之提高,建设绿色交通廊道、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刻不容缓。为了确保道路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对野生动物长期保护,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评价、道路生态学影响域研究、野生动物通道监测与评价、野生动物道路回避距离研究、生态廊道构建以及野生动物通道设计等相关工作。道路对野生动物阻隔作用研究非常缺乏,没有从定量角度展开分析,无法科学评价道路对野生动物产生的阻隔影响程度以及指导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在野生动物通道选址方面缺乏基于栖息地连通性的分析,缺乏基于野生动物移动路线的跟踪监测,科学性不足;

现有技术中,通过物种分布概率计算生态阻力值为1-P,将相邻生态源地间累计阻力值最小获得生态廊道,仅根据物种分布来直接计算阻隔数值,很容易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导致构建的生态廊道不准确,使得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出现误差,最终导致野生动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得不到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及系统,根据生态阻力值以及生态源地来构建生态廊道,以保证提高数值精准度的前提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进行分析,提高了科学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数据,所述迁移数据包括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分布概率;

步骤S2,根据所述迁移数据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构建;

步骤S3,基于所述步骤S2构建的所述生态廊道进行连通性分析;

步骤S4,根据连通性分析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评价。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数据中的分布概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点位数据,所述分布点位数据是指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不同分布位置的分布数量;

步骤S12,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项圈数据,所述项圈数据是指在不同野生动物种类身上佩戴项圈式发射器来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位置以及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迁移路径;

步骤S13,将所述分布点位数据以及项圈数据输入物种分类模型,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根据所述迁移数据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构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根据所述迁移数据确定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的生态源地;

步骤S22,根据所述迁移数据计算所述生态源地的生态阻力值;

步骤S23,根据所述生态源地的生态阻力值确定野生动物种类的每条迁移路径下的生态阻力值,在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上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构建生态廊道。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2中所述生态源地的所述生态阻力值的计算,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确定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道路阻隔效应指数;

步骤S222,根据所述分布概率与所述道路阻隔效应指数计算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阻力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21中确定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道路阻隔效应指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1,获取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的道路信息,所述道路信息包括道路等级以及道路权重;

步骤S2212,根据步骤S2211中的道路信息确定每个道路等级下的道路总长度;

步骤S2213,根据步骤S2211中的道路信息确定不同道路等级下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回避距离;

步骤S2214,依据上述道路信息、每个道路等级下的道路总长度、不同道路等级下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回避距离以及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计算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道路阻隔效应指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214中所述道路阻隔效应指数为:

式中:I为道路阻隔效应指数、n为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的道路等级、a

进一步地,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阻力值为:

式中,j为不同野生动物的种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基于所述步骤S2构建的所述生态廊道进行连通性分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提取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夹点,所述生态夹点是指所述生态源地之间野生动物种类分布数量高于预设值的生态区域;

步骤S32,获取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夹点处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

步骤S33,提取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障碍点,所述生态障碍点是指所述生态源地之间野生动物种类分布数量低于预设值的生态区域;

步骤S34,获取所述生态障碍点处不同位置的区域得分;

步骤S35,根据所述生态夹点处的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和所述生态障碍点处不同位置的区域得分分析所述生态廊道的连通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系统,该系统用于上述的一种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生态阻力值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数据;

构建模块: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用于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构建;

分析模块:与所述构建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生态廊道进行连通性分析;

评价模块: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生态廊道进行评价;

生态廊道模型: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用于输入分析数据得到验证结果;

验证结果输出模块:与生态廊道模型连接,用于将所述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输入至训练好的生态廊道模型,输出生态廊道验证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基于道路阻隔系数获取生态阻力值,根据生态阻力值以及生态源地来构建生态廊道,以保证提高数值精准度的前提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进行分析,提高了科学性。

2、本发明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了实时监测的项圈数据,项圈数据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物种分类模型计算的精准度,能够更加精确的构建生态廊道,使得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减少误差,最终使得野生动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得到改善。

3、本发明根据物种分布概率、道路等级以及不同道路等级下的道路、道路权重、道路回避距离计算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道路回避距离,通过物种分布概率和道路回避距离计算不同野生动物的生态阻力值,力求获取更加准确的生态阻力值,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影响。

4、本发明基于道路阻隔效应指数构建生态阻力值,从定性到定量的初步尝试,从路网角度出发考虑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碎化影响;在对不同道路展开研究时,对不同等级道路、不同路段、是否封闭等进行系统研究,全方面考虑重点路段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不同阻隔影响,使得计算得到的阻隔效应指数更准确,能够在实际道路改扩建、路网规划、布设野生动物通道以及生态廊道构建时,提供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中生态廊道构建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中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的应用中藏羚生态夹点分析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的应用中藏羚生态障碍点分析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的应用中典型路段藏羚生态廊道验证分析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数据。

本实施例利用Argos卫星系统的定位跟踪技术对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迁移活动进行研究,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完整迁移过程的遥感数据集,遥感数据集包括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路线、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分布概率、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分布位置、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分布数量等等。对上述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道路两侧数据、重复冗余数据后得到预处理后的数据,用于物种分类模型的计算;

另外,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数据中分布概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点位数据,所述分布点位数据是指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不同分布位置的分布数量;

示例性地,对于分散分布的物种,为多个道路等级设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为10km,通过在道路两侧发现物种实体或痕迹记录物种名称、数量、种类、地理位置信息,根据初步得到的物种分布数量,将其与网格区域叠加,剔除重复点位数,筛选得到107个藏野驴的分布数量和73个藏原羚的分布数量;

步骤S12,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项圈数据,所述项圈数据是指在不同野生动物种类身上佩戴项圈式发射器来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位置以及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迁移路径;

本实施例选用三江源地区可可西里通道附近的藏羚三江源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gos卫星系统为10只雌性藏羚佩戴项圈式发射器,通过卫星定位跟踪技术对藏羚迁移过程进行实时追踪,以此来获取藏羚的项圈数据,可以保证项圈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下载藏羚三江源种群生存区域的环境因子数据,用于物种分类模型的构建,便于得出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

步骤S13,将所述分布点位数据以及项圈数据输入物种分类模型,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

步骤S213,将所述分布点位数据以及项圈数据输入物种分类模型,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

构建物种分类模型,其中物种分类模型为MaxEnt模型,用于分析三江源地区不同野生动物种类栖息地适宜度分布情况,将上述环境因子数据以及分布点位数据、项圈数据输入训练好的MaxEnt模型中进行预测,得到三江源地区藏羚三江源种群适宜栖息地分布数据,将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采用0-1的概率值来表示,即用存在的概率值来表示物种在分布区中分布的适宜度,其中0表示不适宜,1表示非常适宜,将预测的最终结果导入ArcGIS进行适生等级划分和可视化表达,将栖息地划分为四个等级,利用分级法根据其适宜指数进行划分,即0.00-0.10为不适生区,0.10-0.30为低适生区,0.30-0.50为边缘适生区,0.50-0.70为适生区,0.70-1.00为最适生区,同时利用ArcGIS软件中空间分析模块,得到不同野生动物种类栖息地适宜区分布图,通过栖息地分布图可以获取藏羚三江源种群的分布概率;

本实施例加入了藏羚三江源种群的项圈数据,通过项圈数据结合上述实际调查得到的分布点位数据,使得后续计算物种分布概率以及生态廊道通道性分析甚至生态廊道的验证在结果准确性上面得到明显的提升,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得到的结果具备更强的可信度。

步骤S2,根据所述迁移数据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构建。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中生态廊道构建的流程图。参照图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根据所述迁移数据确定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的生态源地;

本实施例采用MaxEnt模型评价藏羚三江源种群在三江源地区的适宜栖息地,基于藏羚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以其适宜生境结合Argos项圈数据核密度分析结果共同来确定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源地;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可视化,本实施例中的项圈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估算出任意点的概率密度函数值作为核密度分析结果,核密度分析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步骤S22,根据所述迁移数据计算所述生态源地的生态阻力值;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确定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道路阻隔效应指数;

步骤S2211,获取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的道路信息,所述道路信息包括道路等级以及道路权重;

通过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Map,OSM)获取三江源地区内路网数据,路网数据由三江源范围内各个等级道路组成,每个等级道路包含道路名称、道路编号、道路类型、道路长度、是否为桥梁、是否为隧道等等;

不同的所述道路等级按照道路类型分类,包括: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本实施例将道路权重的赋值范围定位为0-1,越接近0说明当前等级道路对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阻隔效应越小,特别地,由于隧道工程减缓了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使得隧道对野生动物阻隔影响程度最小,将所述隧道的道路权重赋值为0,铁路因完全封闭阻隔效应最大,将所述铁路的道路权重赋值为1;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所述道路等级中的公路按照公路类别分类,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所述一级公路按照道路路幅分类,包括单幅一级公路和双幅一级公路;所述二级公路按照道路分幅分类,包括单幅二级公路和双幅二级公路;所述三级公路按照道路分幅分类,包括单幅三级公路和双幅三级公路; 其中,双幅道路为中央分隔带的整体式路基,本实施例将分离式路基定义为双幅道路,对同为双幅路的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暂不作区分;

高速公路由于其完全封闭阻隔效应最大,将所述高速公路的道路权重赋值为1;分离式路基两侧边坡均需占地,对于整体式路基野生动物仅需穿越一次路基,双幅公路相较于单幅公路阻隔效应更大,基于此理由,对于分幅的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以及四级公路赋予道路权重,具体为:所述单幅一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0.8;所述双幅一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1;所述单幅二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0.5;所述双幅二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0.6;所述单幅三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0.3;所述双幅三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0.4;所述四级公路的道路权重为0.2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道路等级中的桥梁按照跨径分类,包括:中小桥、大桥和特大桥;所述中小桥按照道路路幅分类,包括单幅中小桥和双幅中小桥;所述大桥按照道路路幅分类,包括单幅大桥和双幅大桥;

由于特大桥的多孔跨径总长大于1000,可以满足藏野驴、藏原羚等有蹄类动物的穿越,对野生动物阻隔影响较小,将所述特大桥的道路权重为0;对于双幅分离式路基的桥梁路段,有蹄类动物需连续穿越,阻隔效应比单幅更为明显,基于此理由,对分幅的桥梁赋予道路权重,所述单幅中小桥的道路权重为0.2;所述双幅中小桥的道路权重为0.25;所述单幅大桥的道路权重为0.1;所述双幅大桥的道路权重为0.15;

步骤S2212,根据步骤S2211中的道路信息确定每个道路等级下的道路总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开放街道地图获取的每个道路等级下道路长度即为道路总长度;

步骤S2213,根据步骤S2211中的道路信息确定不同道路等级下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回避距离;

在不同道路等级下的不同道路两侧发现物种实体或物种痕迹时,记录物种名称、物种数量、物种种类;测量不同道路等级下不同野生动物种类与道路的垂直距离,筛选出不同野生动物与道路的最大垂直距离和最小垂直距离,通过最大垂直距离和最小垂直距离计算平均值确定不同道路等级下不同野生动物对道路的回避距离;

步骤S2214,依据上述道路信息、每个道路等级下的道路总长度、不同道路等级下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回避距离以及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计算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道路阻隔效应指数;

所述道路阻隔效应指数为:

式中:I为道路阻隔效应指数、n为野生动物生存区域内的道路等级、a

步骤S222,根据所述分布概率与所述道路阻隔效应指数计算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阻力值;

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阻力值为:

式中,j为不同野生动物的种类,

步骤S23,根据所述生态源地的生态阻力值确定野生动物种类的每条迁移路径下的生态阻力值,在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上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构建生态廊道;

根据生态源地的生态阻力值确定野生动物种类的每条迁移路径下的生态阻力值,在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上的生态源地之间构建生态廊道,可以保证生态廊道的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选择廊道的位置和设计时,需要考虑生态源地的生态阻力值,选择具有较低生态阻力值的区域进行建设,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步骤S3,基于所述步骤S2构建的所述生态廊道进行连通性分析。

基于电路理论,将生物流抽象成电流,结合Ciruitscape4.0.7插件,采用LinkageMapper3.0的Pinchpoint Mapper和Barrier Mapper工具,在ArcGIS软件中提取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用于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中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的流程图。参照图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提取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夹点,所述生态夹点是指所述生态源地之间野生动物种类分布数量高于预设值的生态区域;

具体地,生态夹点处的野生动物种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与其他野生动物种类形成紧密的生态关系,对于这种野生动物生存的区域定义为生态夹点,此区域的物种分布概率也会偏高;其中,Pinchpoint Mapper工具在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上通过电流分析提取生态夹点;

步骤S32,获取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夹点处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

Pinchpoint Mapper工具具有“相邻生态源地间单通道电流夹点区域”和“所有生态源地间电流夹点区域”这两种模式,选取相邻生态源地间单通道电流夹点区域作为生态夹点,其中成本加权廊道截取宽度步长设置为2500;

通过物种分布模型计算生态夹点区域的电流密度值,该区域物种经过数量,即在生态夹点区域物种出现的概率,生态夹点处的分布概率越大,说明当前区域的电流密度值越大,当前区域对野生动物的阻碍越小,代表当前区域应当值得被关注与保护;

步骤S33,提取所述生态阻力值总值最小的迁移路径的所述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障碍点,所述生态障碍点是指所述生态源地之间野生动物种类分布数量低于预设值的生态区域;

生态区域的预设值是指根据物种分类模型计算出的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分布区域的分布概率;生态障碍点的选取与生态障碍点的检测半径有关,对此,生态障碍点的检测半径的设置尤为重要,数值过小会导致景观局部特性掩盖整体特性,生成图像无连续性;数值过大则会导致细节丢失,生成图像模糊;

步骤S34,获取所述生态障碍点处不同位置的区域得分;

选择生成像元变化稳定、效果较好的检测半径作为生态障碍点计算参数输入至ArcGIS软件计算区域得分;Barrier Mapper工具可以检测到影响通道质量的重要屏障/障碍物,通过选定ArcGIS软件中改进得分相对最低成本加权廊道距离LCD百分比选项,可以分别检测出改进得分高的节点区域得分与原始连接相对较高的节点区域得分;

步骤S35,根据所述生态夹点处的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的分布概率和所述生态障碍点处不同位置的区域得分分析所述生态廊道的连通性;

生态夹点处的分布概率越大,代表当前区域应当值得被关注与保护;当改进得分越高的节点区域得分,说明修复该区域可以更好地提升通道的连通性,改进得分相对百分比越大,说明该区域通道原先就有较好的连通性。

步骤S4,根据连通性分析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评价;

藏羚栖息地高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公路K2920—K3000沿线区域,结合Argos项圈数据核密度分析结果,从中识别9处生态源地,1处位于藏羚产仔地卓乃湖附近,4处位于青藏铁路与S308之间,剩余4处位于S308东侧区域,基于道路阻隔影响域、物种对道路回避距离和区域物种分布,构建路网对藏羚阻隔效应指数I;根据藏羚栖息地适宜性和路网阻隔效应得到藏羚生态阻力面1-P+I,其中,湖泊水面及路网呈现较高的阻力值;根据上述生态廊道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藏羚主要从3处穿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区域A—公路藏羚羊通道桥及沿线缓坡路基、铁路五北大桥、铁路五道梁特大桥;区域B—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铁路楚玛尔河特大桥、铁路可可西里1#、2#特大桥;区域C—铁路清水河特大桥。其中,区域B的廊道成本加权距离最小,区域A相对较大;

研究区域道路沿线廊道电流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有3处:其中2处(A、B)分别位于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五北大桥、楚玛尔河大桥沿线区域,另一处D位于S308 K488—K495路段,这3处电流密度值高,说明该路段是值得关注与保护的区域,如图4所示;现有廊道改进得分较高区域集中于青藏公路K2954—K2975和K2987—K2998路段,该处青藏公路桥梁较少以缓坡路基为主,而青藏铁路完全封闭仅有7处中小桥可供通行,实际阻隔效应大,生态廊道连通性弱,因此改进该区域廊道对整体连通性极其重要;相对LCD改进百分比高值区域主要位于S308 K488—K495路段,说明该路段在藏羚现有生态廊道发挥较好的连接作用;而低值区域位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说明该区域生态廊道连通性整体较弱,如图5所示;

如图6所示,从藏羚现场调查监测及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结果中选取穿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典型路段进行验证分析:P1为藏羚Argos项圈编号75844个体于2011年6月12日产仔上迁利用五北大桥穿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P2为藏羚Argos项圈编号75841个体于2011年7月22日—30日回迁轨迹;P3为藏羚Argos项圈编号75840个体于2011年5月11日上迁利用中小桥穿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L1为拍摄于2019年8月16日藏羚群回迁穿越青藏公路K2996~K2997路段;L2为同日拍摄藏羚群回迁穿越可可西里1号特大桥;L3为同日拍摄的S308 K493路段附近一群藏羚。

P1、P2、L1、L2、L3均位于识别的藏羚生态廊道上,结合藏羚生态廊道连通性分析结果,P1、L1位于五北大桥通道附近,P2、L2位于楚玛尔河大桥、可可西里特大桥通道附近,均表现出较高的电流密度,说明该路段是藏羚穿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重要区域,是研究和保护的重要节点。L3为S308 K493路段拍摄的一群200多只藏羚,以雌性个体和幼仔为主。该区域电流密度较高,根据生态障碍点分析结果,其相对LCD改进百分比占比最高,说明该路段在藏羚现有生态廊道发挥较好的连接作用。从验证分析结果来看,研究识别的道路沿线生态廊道与野外调查一致,藏羚Argos项圈轨迹表明藏羚利用了五北大桥及铁路中小桥,电流密度高连通性较好,能够科学地分析评价研究区域内藏羚生态廊道及其连通性。

实施例2,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系统的结构图。参照图7,该系统用于上述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不同野生动物种类在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迁移数据;

构建模块: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用于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构建;

分析模块:与所述构建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生态廊道进行连通性分析;

验证模块: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生态廊道的连通性进行验证;

生态廊道模型: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用于输入分析数据得到验证结果;

验证结果输出模块:与生态廊道模型连接,用于将所述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输入至训练好的生态廊道模型,输出生态廊道验证结果。

实施例3,

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评价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中的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用术语仅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范围。如本发明说明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还需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

技术分类

0612011654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