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8: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胎侧压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

背景技术

在轮胎发展过程中,高宽比是影响轮胎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子午线轮胎问世以来,轿车子午胎的断面形状逐步趋于扁平化。

因为子午胎帘线方向是径向排列的,所以胎侧柔软刚性低,从而影响了轮胎的侧向稳定性,因此减小高宽比即轮胎趋于扁平化来增加胎侧刚性对子午线轮胎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

而低扁平比轮胎(≤45%)在生产过程中多数采用侧包冠的成型方式,侧包冠工艺特点主要为:采用一次法成型机,扣圈完成后,带束层和胎面复合件完成与胎体定中后,胎体鼓向胎体内侧充气,胎体中间伸张-接触到带束层后,胎体鼓预定型转到定型位置,胎面压合,反包机械鼓张开反包胎侧,压合胎侧。

由于侧包冠为胎侧包胎冠,即先贴合胎面压合后胎侧反包压合在胎面翼部上方,这样就使得整个胎侧部分位于轮胎的外表面,如果胎侧反包高度过高,就会使成品胎中胎侧胶位于轮胎接地面内,这样在轮胎行驶磨耗过程中,胎侧胶与胎面胶会逐

步脱层分离,导致轮胎损坏,严重时会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另一方面,胎侧反包高度过低会在胎胚上形成材料高度段差,易导致成品胎出现缺胶病象,如图5-图8所示。

因此采用侧包冠成型方式时,胎侧反包端点位置的控制是一个技术难题,过高过低都会对轮胎质量及外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该发明针对轮胎的侧包冠成型方式,在胎侧的上部增设了胎面胶部分,将胎侧反包高度控制在轮胎接地端部附近,减少了传统生产工艺过程中胎侧反包高度偏低所引起的成品胎胎肩缺胶现象,完全避免了胎侧反包高度偏高所导致胎侧胶位于轮胎接地面内的情况。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包括三复合胎侧与其预口型,所述三复合胎侧包括:子口胶部分、胎侧胶部分和胎面胶部分,所述预口型开设有贯穿的两个胎面胶通道、两个胎侧胶通道和两个子口胶通道,且预口型一侧的胶料通道与另一侧相同胶料通道对称分布,由上前面、正前面、下前面和正后面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其中胎面胶通道与子口胶通道开设于下前面的表面,胎侧胶通道从正后面贯穿预口型至正前面,胎面胶出口、胎侧胶出口及子口胶出口均在正前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胎面胶部分的宽度为25mm-30mm,所述胎面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复合的角度为25°-30°。

其中,胎面胶部分的宽度为25mm-30mm的有利作用为:覆盖轮胎肩部,保证轮胎接地面内均为高硬度耐磨胎面胶。因为胎面胶硬度大,不耐曲挠,如果胎面胶部分宽度过大,会导致胎面胶位于曲挠程度较大的轮胎水平轴附近,易出现裂口,而胎面胶部分宽度过小无法保证轮胎接地面内均为胎面胶,无法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胎面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复合角度为25°-30°,是为了控制胎面胶与胎侧胶的复合界面的长度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两种胶料的复合部分均匀过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子口胶部分的宽度为50mm-80mm,所述子口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复合的角度为15°-20°。

其中,子口胶部分的宽度为50mm-80mm的有利作用为:保证轮胎与轮辋配合的部分均为耐磨子口胶,子口胶部分宽度过小会使胎侧胶部分与轮辋配合,易导致轮胎胎圈部损坏。子口胶部分宽度过大同样会处于曲挠程度较大的轮胎水平轴附近,易导致胎侧出现裂口。

子口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搭接的角度为15°-20°,是为了控制子口胶与胎侧胶的复合长度在合理范围内,因为子口部位与轮辋配合,该部位受剪切力较大,如果子口胶与胎侧胶复合角度大,即复合部分长度小易造成子口胶与胎侧胶分离脱层。复合角度小会使子口胶部分超出子口部位,对轮胎的受力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优选方案,通过控制胎侧与内衬层复合件的宽度,使所述三复合胎侧的反包端点位于胎肩端部上下2mm范围内。

其中,胎侧反包端点位于胎肩端部上下2mm范围内的有利作用为:即避免了胎侧反包高度偏低所引起的成品胎胎肩缺胶现象,三复合胎侧上端的胎面胶部分又参与形成了胎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胎面胶出口的宽度为25mm-30mm,所述胎面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5°-30°。

其中,胎面胶出口的宽度为25mm-30mm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胎面胶的宽度在25mm-30mm范围内。

胎面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5°-30°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胎面胶与胎侧胶的复合角度在25°-30°范围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子口胶出口宽度为50mm-80mm,所述子口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20°。

其中,子口胶出口宽度为50mm-80mm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子口胶的宽度在50mm-80mm范围内。

子口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20°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子口胶与胎侧胶的复合角度在15°-20°范围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胎面胶出口的高度为10mm-15mm,所述胎侧胶出口的高度为10mm-20mm,所述子口胶出口的高度为10mm-20mm,均是为了控制胎侧各部位的厚度范围。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备的整体结构,该发明避免了侧包冠成型方式由于胎侧反包高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轮胎在使用过程中胎侧胶与胎面胶分离脱层以及成品胎胎肩缺胶的风险,减少了成品胎的外观缺陷,同时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口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口型的后视图;

图3是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胎侧部件所生产的成品胎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预口型压出胎侧部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背景技术提供的传统预口型压出胎侧部件示意图;

图6是传统胎侧反包端点位置过高所产生的胎胚示意图;

图7是传统胎侧反包端点位置过高所产生的成品胎示意图;

图8是传统胎侧反包端点位置过低所产生的胎胚示意图。

图中:胎面胶通道1、胎面胶出口1a、胎侧胶通道2、胎侧胶出口2a、子口胶通道3、子口胶出口3a、胎侧4、子口胶部分41、胎侧胶部分42、胎面胶部分43、胎面5、上前面6、正前面7、下前面8、正后面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阅图1-8,本发明: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复合胎侧4包括子口胶部分41、胎侧胶部分42和胎面胶部分43,所述预口型开设有贯穿的两个胎面胶通道1、两个胎侧胶通道2和两个子口胶通道3,且预口型一侧的胶料通道与另一侧相同胶料通道对称分布,由上前面6、正前面7、下前面8和正后面9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其中胎面胶通道1与子口胶通道3开设于下前面8的表面,胎侧胶通道2从正后面9贯穿预口型至正前面7,胎面胶出口1a、胎侧胶出口2a及子口胶出口3a均在正前面7。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胎面胶部分43的宽度为25mm-30mm,所述胎面胶部分43与胎侧胶部分42的复合角度为25°-30°,所述子口胶部分41的宽度为50mm-80mm,所述子口胶部分41与胎侧胶部分42复合的角度为15°-20°,所述胎侧面7反包端点位置位于胎肩端部及端部以上3mm范围内。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胎面胶出口1a的宽度为25mm-30mm,所述胎面胶出口1a与胎侧胶出口2a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5°-30°,所述胎面胶出口1a的高度为10mm-15mm,所述子口胶出口3a的宽度为50mm-80mm,所述子口胶出口3a与胎侧胶出口2a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20°,所述子口胶出口3a的高度为10mm-20mm,所述胎侧胶出口2a的高度为10mm-20mm。

子口胶部分41,位于胎侧下部,用于与轮辋装配,起到耐磨的作用;胎侧胶部分42,位于胎侧中部,具有耐屈挠的特征;胎面胶部分43,位于胎侧上部,与胎面5贴合后参与形成轮胎肩部部分。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
  • 适用于生产UHP轮胎的三复合胎侧挤出预口型
技术分类

061201147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