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后视镜壳体结构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44:28


一种后视镜壳体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视镜壳体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和车辆的不断增多,人们对车辆感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汽车风噪是影响驾乘人员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而后视镜风噪问题又是汽车风噪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为实现后视镜镜壳内排水、维修等功能,通常会在后视镜的镜壳或镜柄上设计漏水孔或维修孔等功能性小孔结构,而气流经过小孔结构时容易引发后视镜宽频噪声,导致车内感知明显,严重影响驾乘人员驾乘时的体验感,尤其是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汽车后视镜的风噪问题以提高驾乘人员驾乘时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后视镜壳体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镜壳和镜柄,所述镜壳和/或所述镜柄底部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所述第一孔壁位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迎风侧,且所述第一孔壁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孔壁。

可选地,所述第二孔壁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孔壁。

可选地,所述第一孔壁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轴向的倾斜程度小于所述第二孔壁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轴向的倾斜程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贯通孔包括第一通孔部和第二通孔部,所述第一孔壁和所述第二孔壁围成所述第一通孔部,所述第二通孔部的孔壁沿竖直方向朝上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部的开孔深度与所述第二通孔部的开孔深度之比大于或等于1。

可选地,所述镜壳的底部还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用于安装球头转轴,所述第二贯通孔包括第一轴孔部,所述第一轴孔部具有小头端和大头端,所述第一轴孔部的大头端用于与所述镜壳的外部空间连通,且所述第一轴孔部的开孔面积沿所述第一轴孔部的小头端至所述第一轴孔部的大头端方向递增。

可选地,所述第二贯通孔还包括第二轴孔部,所述第一轴孔部的小头端与所述第二轴孔部连通,且所述第二轴孔部的孔壁沿竖直方向朝上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镜壳的底部还设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围成所述第二贯通孔,并位于所述镜壳的内部空间。

可选地,所述翻边结构的凸起高度大于或等于5mm。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视镜壳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后视镜壳体结构可通过在镜壳和/或镜柄的底端设置第一贯通孔,以作为漏水孔和/维修孔使用,同时,将位于第一贯通孔的迎风侧的第一孔壁设置为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孔壁,以使第一孔壁整体大致呈前倾斜设置的锥面结构或类锥面结构,这样,当气流由第一贯通孔的前侧(即第一贯通孔的迎风侧)向后侧流动时,朝前倾斜设置的第一孔壁能够将气流平缓地导向后侧,使气流经过第一贯通孔时不容易形成涡流,而是从镜壳或镜柄的下表面穿过,不仅可以减少气流对第一贯通孔前侧边缘的冲击,还可以减少进入第一贯通孔的气流,从而可以有效改善因气流冲击第一贯通孔的边缘并贯穿进入后视镜壳体结构内部而产生的风噪问题,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驾乘人员驾乘时的体验感和驾驶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视镜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视镜壳体结构在第一贯通孔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镜壳在第二贯通孔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贯通孔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镜壳;11、第一镜壳;12、第二镜壳;2、镜柄;3、第一贯通孔;31、第一通孔部;311、第一孔壁;312、第二孔壁;313、第一弧面;314、第二弧面;32、第二通孔部;4、第二贯通孔;41、第一轴孔部;411、第三孔壁;42、第二轴孔部;43、第三弧面;5、翻边结构;51、第一翻边部;52、第二翻边部;

100、后视镜壳体结构;200、球头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前后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前侧,X轴的反向代表后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左右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左侧,Y轴的反向代表右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目前,后视镜通常安装于车外,且镜壳1与镜柄2之间因活动连接而形成有缝隙,当遇到雨天或飞溅的水花时,水分很容易从该缝隙进入镜壳1和镜柄2内部,故通常在后视镜的镜壳1或镜柄2上开设漏水孔,以将意外渗入镜壳1或镜柄2内的水分排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漏水孔的存在,使得迎面而来的气流吹过漏水孔时容易产生类似于口哨或“嘘嘘”的风噪声,尖锐刺耳,而由于后视镜距离主驾驶位置较近,外部噪声经侧窗进入车内,使驾驶员感知较明显,严重影响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感。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风噪的后视镜壳体结构,以提高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感和驾乘时的安全性。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后视镜壳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壳体结构100,包括相互连接的镜壳1和镜柄2,镜壳1和/或镜柄2的底端设有第一贯通孔3,第一贯通孔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311和第二孔壁312,第一孔壁311位于第一贯通孔3的迎风侧,且第一孔壁311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孔壁312。

具体地,镜壳1和镜柄2之间通常采用例如转轴或翻折机构等连接结构形成可拆卸连接,使得镜壳1能够相对于镜柄2转动以实现收展。第一贯通孔3通常为设置在镜壳1和/或镜柄2底端的小孔结构,其可以是设置在镜壳1和/或镜柄2底端的漏水孔,其中,漏水孔通常设置在镜壳1和/或镜柄2底端的最低位置处,并靠近镜壳1和/或镜柄2的前端;第一贯通孔3也可以是设置在镜壳1和/或镜柄2底端的维修孔,其中,维修孔是用来拆卸镜壳1/镜柄2的工艺孔结构,维修人员可采用例如顶针类专用工具伸入维修孔中,以顶开位于镜壳1/镜柄2内并用于锁紧镜壳1/镜柄2的卡扣结构,从而将镜壳1/镜柄2拆卸下来,便于维修人员对镜壳1/镜柄2内的元器件进行检修,维修孔通常设置在镜壳1/镜柄2的底端,并靠近镜壳1/镜柄2的后端。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是在镜壳1的底端设置漏水孔和维修孔;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是在镜柄2的底端设置漏水孔和维修孔,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更具体地,第一贯通孔3通常为圆孔或椭圆孔,且通常呈竖直设置,即第一贯通孔3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第一贯通孔3的顶端(即第一贯通孔3的上端)与后视镜壳体结构100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一贯通孔3的底端(即第一贯通孔3的下端)与后视镜壳体结构100的外部空间连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由前向后流动(图2中虚线箭头代表气流的流向),故第一贯通孔3的前侧(即位于车辆的前方向上的一侧,也是图1中X轴正向的一侧)为第一贯通孔3的迎风侧,相应地,第一贯通孔3的后侧为背风侧,同理,镜壳1/镜柄2的前侧为镜壳1/镜柄2的迎风侧,镜壳1/镜柄2的后侧为镜壳1/镜柄2的背风侧,而第一孔壁311位于第一贯通孔3的前侧,第二孔壁312位于第一贯通孔3的后侧,即第一孔壁311和第二孔壁312为半包围结构。而且,第一孔壁311从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孔壁312,使得第一孔壁311大致呈前倾斜设置的锥面结构或类锥面结构,其中,在第一贯通孔3的纵截面(即第一贯通孔3在经过第一贯通孔3的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中,若第一孔壁31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为斜直线,如图2所示,则第一孔壁311呈锥面结构,若第一孔壁31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为曲线(包括弧线),则第一孔壁311呈类锥面结构。另外,第二孔壁312可以是竖直设置的圆柱面或椭圆柱面,也可以是朝远离第一孔壁311的方向倾斜设置的锥面结构或类锥面结构,而图2中给出了第二孔壁312为朝后倾斜设置的锥面结构的示例。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镜壳1和/或镜柄2的底端设置第一贯通孔3,以作为漏水孔和/维修孔使用,同时,将位于第一贯通孔3的迎风侧的第一孔壁311设置为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孔壁312,以使第一孔壁311整体大致呈前倾斜设置的锥面结构或类锥面结构,这样,当气流由第一贯通孔3的前侧(即第一贯通孔3的迎风侧)向后侧流动时,朝前倾斜设置的第一孔壁311能够将气流平缓地导向后侧,使气流经过第一贯通孔3时不容易形成涡流,而是从镜壳1或镜柄2的下表面穿过,不仅可以减少气流对第一贯通孔3前侧边缘的冲击,还可以减少进入第一贯通孔3的气流,从而可以有效改善因气流冲击第一贯通孔3的边缘并贯穿进入后视镜壳体结构100内部而产生的风噪问题,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驾乘人员驾乘时的体验感和驾驶时的安全性。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第二孔壁312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孔壁311。

具体地,在第一孔壁311相对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倾斜设置的基础上,第二孔壁312也倾斜设置,使得第一贯通孔3整体大致呈小口端朝上、大口端朝下的锥形孔结构或类锥形孔结构。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位于第一贯通孔3后侧的第二孔壁312沿其顶端至底端的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孔壁311,以使第二孔壁312整体呈朝后倾斜设置,这样,在第一孔壁311将气流平缓地向后侧导向时,可利用朝后倾斜设置的第二孔壁312将吹到第二孔壁312上的气流平缓地向第一贯通孔3的后侧导向,以减少气流对第一贯通孔3后侧边缘的冲击,同时,也便于气流从镜壳1与镜柄2之间的缝隙穿过,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一贯通孔3的气流,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后视镜的风噪。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第一孔壁311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的倾斜程度小于第二孔壁312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的倾斜程度。

具体地,在第一贯通孔3的纵截面中,若第一孔壁31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以及第二孔壁312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均为斜直线时,如图2所示,则第一孔壁311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的倾斜程度(以下简称为第一孔壁311的倾斜程度)小于第二孔壁312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的倾斜程度(以下简称为第二孔壁312的倾斜程度)可以理解为第一孔壁311的倾斜角度α小于第二孔壁312的倾斜角度β,其中,α为第一孔壁311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β为第二孔壁312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且α和β通常指图2中所示的锐角;若第一孔壁31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以及第二孔壁312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均为曲线时,则第一孔壁311的倾斜程度小于第二孔壁312的倾斜程度可以理解为第一孔壁311的曲率大于第二孔壁312的曲率;若第一孔壁31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为斜直线、第二孔壁312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为曲线时,第一孔壁311的倾斜程度小于第二孔壁312的倾斜程度可以理解为第一孔壁311的倾斜角度α小于第二孔壁312的切平面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若第一孔壁31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为曲线、第二孔壁312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连线为斜直线时,第一孔壁311的倾斜程度小于第二孔壁312的倾斜程度可以理解为第一孔壁311的切平面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孔壁312的倾斜角度β。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孔壁311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的倾斜程度设置为小于第二孔壁312相对于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的倾斜程度,以使第一贯通孔3的后侧孔壁比前侧孔壁更加平缓,便于第二孔壁312将气流向第一贯通孔3的后侧导向,进而更利于气流从镜壳1与镜柄2之间的缝隙穿过。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第一孔壁311通过第一弧面313与镜壳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第二孔壁312通过第二弧面314与镜壳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这样,使得第一贯通孔3的边缘呈光滑的弧面结构,可以减小气流冲击第一贯通孔3的边缘时产生的涡旋,从而进一步降低后视镜风噪。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第一贯通孔3包括第一通孔部31和第二通孔部32,第一孔壁311和第二孔壁312围成第一通孔部31,第二通孔部32的孔壁沿竖直方向朝上延伸设置。

具体地,第二通孔部32的开孔面积沿其轴向基本一致,且其通常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孔或椭圆柱孔;第一通孔部31通常呈上端开口小、下端开口端大的通孔结构,且第一通孔部31的上端与第二通孔部32的下端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贯通孔3划分为第一通孔部31和第二通孔部32这两部分,以使第一贯通孔3的下半部分呈上端开口小、下端开口端大的通孔结构,且第一贯通孔3的上半部分呈例如圆柱孔或椭圆柱孔等开孔面积沿轴向基本保持一致的通孔结构。这样,使得第一贯通孔3能够利用第一通孔部31对气流进行平缓导向,同时,通过将第二通孔部32的孔壁沿竖直方向朝上延伸设置,以避免第一通孔部31与第二通孔部32的连通处形成即为尖锐的边缘结构(例如,第二通孔部32呈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通孔结构时,第一通孔部31与第二通孔部32的连通处形成较为尖锐的边缘结构),不仅可以避免在第一贯通孔3内形成容易产生涡旋的尖锐边缘结构,还使得第二通孔部32具有较大的开孔面积,从而保证在第一贯通孔3作为漏水孔孔具有较大的排水面积,以提高排水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第二通孔部32连通于第一通孔部31的一端的开孔面积与第一通孔部31的小头端的开孔面积相等。这样,可以避免第一贯通孔3在第一通孔部31与第二通孔部32的连通处形成凸台结构,从而可以减小气流对第一通孔部31与第二通孔部32的连通处的冲击,进而降低后视镜风噪。

可选地,第一通孔部31的开孔深度与第二通孔部32的开孔深度之比大于或等于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部31的开孔深度(以下简称孔深)指的是第一通孔部31在其轴向上的尺寸,同理,第二通孔部32的孔深指的是第二通孔部32在其轴向上的尺寸,而第一通孔部31的轴向和第二通孔部32的轴向重合,且为第一贯通孔3的轴向。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部31的孔深与第二通孔部32的孔深之比大于或等于1可以理解为第一通孔部31的孔深至少占第一贯通孔3的孔深的一半,例如,镜壳1或镜柄2的壳体厚度通常大于或等于2mm,在此基础上,第一通孔部31的孔深通常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mm,第二通孔部32的孔深通常设置为1mm。如此,以保证第一通孔部31的第一孔壁311、第二孔壁312以及第二通孔部32的孔壁具有足够的导向长度,从而能够对气流进行平缓导向。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镜壳1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镜壳11和第二镜壳12,第一贯通孔3设于第二镜壳12上,且第一镜壳11与第二镜壳12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壳11位于第二镜壳12的上方,并通常与第二镜壳12采用例如卡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形成连接。在使用时,可将第二镜壳12拆卸下来,以方便对后视镜的内部结构进行检修。

可选地,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镜壳1的底部还设有第二贯通孔4,第二贯通孔4用于安装球头转轴200,第二贯通孔4包括第一轴孔部41,第一轴孔部41具有小头端和大头端,第一轴孔部41的大头端用于与镜壳1的外部空间连通,且第一轴孔部41的开孔面积沿第一轴孔部41的小头端至第一轴孔部41的大头端方向递增。

具体地,第二贯通孔4可以是直接开设在镜壳1底部的通孔,也可以是由镜壳1底部的翻边结构5(后文介绍)围成的通孔,而且,第二贯通孔4包括上端开口小、下端开口大的第一轴孔部41,且第一轴孔部41的开孔面积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对于有边框的普通后视镜而言,镜壳1通常连接于镜柄2背离车门的一端,而对于可实现上下、左右旋转的无边框后视镜而言,镜壳1通过球头转轴200转动连接于镜柄2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二贯通孔4设置在无边框后视镜的镜壳1底部,更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二镜壳12的底部。为了避免镜壳1旋转过程中与球头转轴200干涉,第二贯通孔4与球头转轴200之间通常过盈配合,这使得镜壳1与镜柄2之间产生一个较大的空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由前向后流动(图4中虚线箭头代表气流的流向)以通过球头转轴200处的空腔结构时,与镜壳1边缘产生冲击,形成涡流,从而引起后视镜风噪问题。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镜壳1的底部设置用于安装球头转轴200的第二贯通孔4,以使镜壳1能够应用于无边框后视镜;而且,通过将第二贯通孔4的第一轴孔部41设置为开孔面积沿第一轴孔部41的小头端至第一轴孔部41的大头端方向递增,使得第二贯通孔4的边缘更加平顺,这样,当气流通过球头转轴200处的空腔结构时,在第一轴孔部41的孔壁的导向作用下,使得气流能够更加平缓地穿过镜壳1与镜柄之间的缝隙,不仅可以减小镜壳1底部边缘处的气流冲击,还可以减小进入第二贯通孔4的气流,从而降低后视镜在第二贯通孔4处的风噪。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二贯通孔4还包括第二轴孔部42,第一轴孔部41的小头端与第二轴孔部42连通,且第二轴孔部42的孔壁沿竖直方向朝上延伸设置。

具体地,第二轴孔部42的开孔面积沿其轴向基本一致,且其通常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孔或椭圆柱孔;第一轴孔部41通常呈上端开口小、下端开口端大的通孔结构,且第一轴孔部41的上端与第二轴孔部42的下端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贯通孔4划分为第一轴孔部41和第二轴孔部42这两部分,以使第一贯通孔3的下半部分呈上端开口小、下端开口端大的通孔结构,且第一贯通孔3的上半部分呈例如圆柱孔或椭圆柱孔等开孔面积沿轴向基本保持一致的通孔结构。这样,使得第一贯通孔3能够利用第一通孔部31对气流进行平缓导向,同时,通过将第二通孔部32的孔壁沿竖直方向朝上延伸设置,以避免第一通孔部31与第二通孔部32的连通处形成即为尖锐的边缘结构(例如,第二通孔部32呈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通孔结构时,第一通孔部31与第二通孔部32的连通处形成较为尖锐的边缘结构),不仅可以避免在第一贯通孔3内形成容易产生涡旋的尖锐边缘结构,还使得第二通孔部32具有较大的开孔面积,从而保证在第一贯通孔3作为漏水孔孔具有较大的排水面积,以提高排水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图4所示,第一轴孔部41具有第三孔壁411,第三孔壁411围成第一轴孔部41,且第三孔壁411沿竖直方向朝下延伸设置,并远离第一轴孔部41的轴线。

本实施例中,第三孔壁411呈封闭的环状结构,其沿竖直方向朝下延伸设置,并远离第一轴孔部41的中心,使得第三孔壁411的周向部位均呈倾斜设置,即第三孔壁411的前端部位朝前倾斜设置、第三孔壁411的后端部位朝后倾斜设置、第三孔壁411的左端部位朝左倾斜设置、第三孔壁411的右端部位朝右倾斜设置;其中,第三孔壁411的倾斜角度θ为第三孔壁411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且通常为图4中所示的锐角。这样,可利用朝前倾斜设置的第三孔壁411的前端部位将气流平缓地向后方导向时,可利用朝后倾斜设置的第三孔壁411的后端部位将吹到第三孔壁411上的气流平缓地向第二贯通孔4的后侧导向,以减少气流对第二贯通孔4边缘的冲击,同时,也便于气流从镜壳1与镜柄2之间的缝隙穿过,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入第二贯通孔4的气流,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后视镜在第二贯通孔4处的风噪。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二轴孔部42连接于第一轴孔部41的一端的开孔面积与第一轴孔部41的小头端的开孔面积相等。这样,可以避免第二贯通孔4在第一轴孔部41与第二轴孔部42的连通处形成凸台结构,从而可以减小气流对第一轴孔部41与第二轴孔部42的连通处的冲击,进而降低后视镜在第二贯通孔4处的风噪。

进一步地,第三孔壁411通过第三弧面43与镜壳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这样,使得第二贯通孔4的边缘呈光滑的弧面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小气流冲击第二贯通孔4的边缘时产生的涡旋,从而进一步降低后视镜在第二贯通孔4处的风噪。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镜壳1的底部还设有翻边结构5,翻边结构5围成第二贯通孔4,并位于镜壳1的内部空间。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贯通孔4用于安装球头转轴200,因此,第二贯通孔4的开孔面积要比第一贯通孔3大得多。若是采用直接在镜壳1的壳体上开孔来作为第二贯通孔4,容易导致球头转轴200处的空腔较大,进而容易导致水分随气流吹入镜壳1内部。故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镜壳1的底部通常开设一个中心孔,并在该中心孔的边沿设置一圈翻边结构5,利用翻边结构5围成第二贯通孔4,这样,翻边结构5的设置既可以增加第二贯通孔4乃至镜壳1底壁边缘的结构强度,又可以在保证镜壳1转动时不与球头转轴200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减小球头转轴200处的空腔体积,从而降低水分随气流吹入镜壳1内部的概率,而且,也可以增加第二贯通孔4的孔壁面积和高度,从而增加了第二贯通孔4的导向面积,使得气流能够更加平缓地导向后方,进而使得气流能够更加平顺地通过镜壳1的下表面,以达到降低后视镜在第二贯通孔4处的风噪的目的。另外,与翻边结构5设置在镜壳1的外部相比,将翻边结构5设置在镜壳1的内部,一方面可以对翻边结构5进行隐藏,提高美观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气流对冲击翻边结构5的冲击,从而减小气流对镜壳1底部边缘的冲击。

可选地,翻边结构5的凸起高度大于或等于5mm。

本实施例中,翻边结构5通常是朝上弯折设置,故翻边结构5的凸起高度指的是翻边结构5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而翻边结构5的凸起高度反映出第二贯通孔4的第一轴孔部41的孔深,故翻边结构5的凸起高度大于或等于5mm也相当于指第一轴孔部41的孔深大于或等于5mm。如此,以保证第一轴孔部41的孔壁具有足够的导向长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流经第二贯通孔4边缘的气流平缓地向后导向,以减小气流对第二贯通孔4的边缘的冲击以及进入第二贯通孔4的气流流量,从而降低后视镜风噪。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翻边结构5包括第一翻边部51和第二翻边部52,第一翻边部51围成第一轴孔部41,第二翻边部52围成第二轴孔部42,并沿第二贯通孔4的轴向朝远离第一翻边部51方向延伸设置。

具体地,第一翻边部51围成大致呈锥形孔结构的第一轴孔部41,第二翻边部52围成大致呈圆柱孔或椭圆柱孔的第二轴孔部42。

本实施例中,在采用第一翻边部51围成第一轴孔部41的基础上,利用第二翻边部52围成第二轴孔部42,以进一步增加镜壳1底壁边缘的结构强度,而且,将第二翻边部52沿第二贯通孔4的轴向朝远离第一翻边部51方向延伸设置,以增大第二轴孔部42的孔壁面积和高度,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二贯通孔4的导向面积,使得气流能够更加平顺地通过镜壳1的下表面,降低风噪。同时,与将第二翻边部52沿垂直于第二贯通孔4的轴向延伸相比,本实施例中将第二翻边部52沿第二贯通孔4的轴向朝远离第一翻边部51方向延伸设置,使得第二翻边部52的延伸方向与进入第一轴孔部41的气流的流向近乎平行,从而可以减小由第一轴孔部41进入镜壳1内部的气流对第二翻边部52的冲击,进而可以降低后视镜在第二贯通孔4处的风噪。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视镜壳体结构100。

本实施例中,车辆包括后视镜总成,后视镜总成包括后视镜壳体结构100和镜片,镜片装设于后视镜壳体结构100的镜框上,后视镜壳体结构100包括镜壳1和镜柄2,镜壳1与镜柄2可拆卸连接。对于有边框的后视镜总成而言,镜壳1通常连接于镜柄2背离车门的一侧(即镜柄2的左侧或右侧);对于无边框的后视镜总成而言,后视镜总成还包括球头转轴200,镜壳1通过球头转轴200转动连接于镜柄2的上方。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后视镜壳体结构10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29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