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打印装置、相机、打印方法及记录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装置、相机、打印方法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感光式即显胶片,已知有由如下构成即显胶片:感光面(曝光面)侧的感光片,由所入射的3原色(红、绿及蓝)进行感光;观察面侧的覆盖片,该观察面侧为与感光面相反的一侧;显影液囊,设置于即显胶片的一端(前端),并内含显影液;及收集部,设置于即显胶片的另一端(后端),用于回收剩余的显影液。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使用上述即显胶片时的打印相关的技术。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08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不需要胶片检测装置就能够适当地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的打印装置、打印方法及程序。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打印装置具备:装填室,装填容纳有胶片的胶片盒,所述胶片具有填充有显影液的显影液囊;曝光头装置,与从胶片盒排出的胶片的感光面侧对置配置,并对胶片进行曝光;展开辊,使胶片的显影液囊开裂,在胶片内展开显影液;输送辊,输送胶片;及负荷测定装置,至少测定因胶片进入展开辊或输送辊而产生的负荷变化。

优选如下,即,负荷测定装置具备旋转编码器装置,旋转编码器装置设置于输送辊的旋转轴端部,根据输送辊的旋转而输出脉冲信号。

优选如下,即,具备根据负荷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控制曝光头装置的处理器。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根据负荷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对曝光头装置输出曝光开始信号,以使曝光头装置开始曝光。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根据表示脉冲信号中的脉冲的时间间隔的脉冲时间和第1阈值,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在脉冲时间连续超过第1阈值规定次数时,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根据开始从胶片盒输送胶片之后且胶片进入输送辊之前的第1期间的负荷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设定第1阈值。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根据测定结果,检测胶片进入展开辊的时刻,并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根据表示脉冲信号中的脉冲的时间间隔的脉冲时间的增加量及减少量,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根据测定结果,检测胶片进入输送辊的时刻,并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优选如下,即,处理器与从旋转编码器装置输出的脉冲信号同步地控制输出曝光开始信号之后的曝光头装置的曝光。

优选如下,即,曝光头装置的胶片宽度方向的曝光范围大于胶片的感光面。

优选如下,即,展开辊设置于曝光头装置的胶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优选如下,即,输送辊配置于曝光头装置与展开辊之间。

优选如下,即,曝光头装置与展开辊的间隔为胶片的显影液囊与感光面的间隔以下。

优选如下,即,具备:摄影透镜;及摄像元件,拍摄由摄影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像。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搭载上述打印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方法,所述打印装置具备:装填室,装填容纳有胶片的胶片盒,所述胶片具有填充有显影液的显影液囊;曝光头装置,与从胶片盒排出的胶片的感光面侧对置配置,并对胶片进行曝光;展开辊,使胶片的显影液囊开裂,在胶片内展开显影液;及输送辊,输送胶片,所述打印方法包括:通过打印装置的负荷测定装置,至少测定因胶片进入展开辊或输送辊而产生的负荷变化的步骤;及通过打印装置的处理器,根据负荷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对曝光头装置输出曝光开始信号,以使曝光头装置开始曝光的步骤。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记录介质是计算机可读取的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该记录介质记录有程序,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使用打印装置的打印方法,所述打印装置具备:装填室,装填容纳有胶片的胶片盒,所述胶片具有填充有显影液的显影液囊;曝光头装置,与从胶片盒排出的胶片的感光面侧对置配置,并对胶片进行曝光;展开辊,使胶片的显影液囊开裂,在胶片内展开显影液;及输送辊,输送胶片,所述打印方法包括:使用所述打印装置的负荷测定装置,至少测定因胶片进入展开辊或输送辊而产生的负荷变化的步骤;及根据负荷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对曝光头装置输出曝光开始信号,以使曝光头装置开始曝光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打印装置的打印系统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在打印装置装填胶片盒的状态的图。

图3是胶片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感光面侧观察即显胶片的俯视图。

图5是从观察面侧观察即显胶片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机构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输送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设置于打印装置的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15是概念性地表示编码器信号及编码器脉冲信号的图。

图16是说明即显胶片的输送中的编码器脉冲时间变化的图。

图17是说明即显胶片的输送中的编码器脉冲时间变化的图。

图18是表示与编码器脉冲信号同步地曝光的曝光头装置的曝光时刻及发光量的校正(浓度校正)的图。

图19是表示打印装置的打印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从正面侧观察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带有打印装置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的结构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胶片盒,10-即显胶片,10a-感光面,10b-观察面,12-曝光部,14-囊部,14a-显影液囊,16-收集部,16a-吸收材料,18-观察部,20-外壳,22-外壳主体,22a-正面部分,22c-底面部,24-外壳盖,25-曝光头装置,26-曝光开口部,27-胶片排出引导件,28-排出口,29-外壳挡板材料,30-DC电机,31-胶片支承部,32-卡爪开口部,32a-入口部,32b-通道部,33-上推部件插入部,34-主动辊驱动部,35-主动辊,35a-辊,35c-微小凸起,36-旋转编码器,37-旋转狭缝板,37a-狭缝,38-检测部,39-夹送辊,40-展开辊,40a-辊,40b-辊,41-展开辊驱动部,42-遮光片安装部,45-系统控制器,46-电机驱动器,47-曝光控制部,47a-浓度校正部,48-行存储器,49-负荷测定装置,49a-旋转编码器装置,49b-测定部,50-遮光片,52-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3-第1遮光片,53b-固定部,54-第2遮光片,60-胶片罩,62-缺口部,64-胶片罩裙材料,71-卡爪驱动部,72-卡爪部件,73-曝光头驱动部,75-无线通信部,100-打印系统,200-智能手机,300-打印装置,302-盖部件,304-上推部件,311-胶片排出口,315-装填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装置、打印方法及程序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打印装置>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装置的打印系统的结构的外观图,图1所示的打印系统100由智能手机200及打印装置300构成。

智能手机200具备未图示的摄影光学系统及无线通信部,通过无线通信部将用户经由摄影光学系统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及对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指示发送至打印装置300。此时,可以一并发送所谓的模板(字符、数字、标记及插图等)数据,并与图像一同打印。智能手机200只要是能够进行摄影及无线通信的类型,就能够使用通常使用的智能手机。上述图像数据、打印指示及模板等的数据管理及发送也可以通过将专用应用程序安装于智能手机200来进行。

打印装置300能够进行无线通信,根据通过无线通信部75(参考图9;图像数据输入部)从智能手机200接收的图像数据、模板(从智能手机200发送时)及打印指示,在后述的作为打印媒体的即显胶片10上进行打印。打印完毕的即显胶片10从设置于打印装置300的端部的胶片排出口311排出。打印装置300具备未图示的操作部及显示部。

另外,对打印装置300发送图像数据的设备并不限于智能手机200,也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数码相机、信息移动终端、平板终端等。并且,打印装置300并不限于通过无线通信接收图像数据的情况,也可以经由通信电缆或存储卡等记录介质接收图像数据。

图2是表示在打印装置300装填胶片盒1的状态的图。在打印装置300设置有装填室315,在该装填室315装填胶片盒1。在装填室315设置有可开闭的盖部件302,用户在装填胶片盒1之后关闭盖部件302。在盖部件302设置有通过未图示的弹簧施力的上推部件304,若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315并关闭盖部件302,则上推部件304插入到设置于胶片盒1的背面的上推部件插入部33,向前面侧(上推部件插入部33的开口面的相反侧)上推遮光片50(参考图3),使即显胶片10抵接于外壳20的内表面。

<<胶片盒的结构>>

图3是胶片盒1的分解立体图。胶片盒1具备即显胶片10、容纳即显胶片10的外壳20(参考图2)、遮光片50及胶片罩60而构成。外壳20由外壳主体22及封闭外壳主体22的背面的外壳盖24构成。

外壳主体22是背面部开放的扁平的矩形箱形状。在外壳主体22具备:曝光开口部26,用于曝光即显胶片10的曝光区域;排出口28,用于排出即显胶片10;外壳挡板材料29,用于对排出口28进行遮光;及卡爪开口部32,用于插入卡爪部件72(参考图9至图12)。曝光开口部26具有与即显胶片10的曝光部12(参考图4)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曝光开口部26配置在容纳于外壳20的即显胶片10的曝光部12所露出的位置。

排出口28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顶面部,具有即显胶片10能够通过的尺寸的狭缝形状。排出口28配置在能够排出位于层叠方向的最上层的即显胶片10的位置。

外壳挡板材料29由矩形状的薄膜片构成,沿着一侧的长边粘接于外壳主体22,由此可开闭地遮蔽排出口28。

如图6所示,卡爪开口部32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正面部分22a及底面部22c。卡爪开口部32具有狭缝形状,以底面部22c为基点,以直线状配置于正面部分22a。如图6所示,在外壳主体22的底面部22c设置有构成卡爪开口部32的一部分的缺口状入口部32a。在外壳主体22的正面部分22a设置有构成卡爪开口部32的一部分的狭缝状通道部32b。通道部32b沿着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F以直线状配置。通道部32b的终点设为曝光开口部26。即,卡爪开口部32以将外壳主体22的底面部22c和曝光开口部26连结成直线状的形式配置。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设为能够插入卡爪部件72的宽度。

外壳盖24具有矩形的板形状,安装于外壳主体22的背面部,封闭被开放的外壳主体22的背面。在外壳盖24设置有一对上推部件插入部33、一对胶片支承部31及一对遮光片安装部42。上推部件插入部33是用于插入上述上推部件304(参考图2)的开口部。胶片支承部31是支承容纳于外壳20的胶片盒1的支承部。胶片支承部31由圆弧状的薄板构成,沿着外壳盖24的两侧的长边配置于外壳盖24的内侧。容纳于外壳20的即显胶片10由该胶片支承部31支承为凸状。遮光片安装部42是遮光片50的安装部。遮光片安装部42由圆柱状的销构成,并置配置于外壳盖24的中央部分。

遮光片50在外壳20内支承即显胶片10且进行遮光。遮光片50通过组合具有作为板簧的功能的第1遮光片53和具有作为支承板的功能的第2遮光片54而构成。将第1遮光片53及第2遮光片54一体化而成的遮光片50通过将第1遮光片53的固定部53b插入外壳盖24的遮光片安装部42,并进一步粘接所插入的部位,由此安装于外壳盖24。安装于外壳盖24的遮光片50配置于一对胶片支承部31之间。

如上所述,若胶片盒1装填于装填室315并关闭盖部件302,则上推部件304插入到上推部件插入部33。遮光片50被插入到上推部件插入部33的上推部件304推压,使即显胶片10抵接于外壳20的内表面。此时,第1遮光片53弹性变形而弹性地按压即显胶片10,使其抵接于外壳20的内表面。

胶片罩60遮蔽来自曝光开口部26的光。如图3所示,胶片罩60重叠配置于所层叠的即显胶片10的最上层,并容纳于外壳20。在胶片罩60设置有缺口部62及胶片罩裙材料64。缺口部62具有狭缝形状,设置于胶片罩60的后端部。缺口部62沿着胶片罩60的输送方向配置。配置缺口部62的位置设定在与卡爪开口部32相同的位置。由此,若将胶片罩60容纳于外壳20,则缺口部62配置成与卡爪开口部32相连。缺口部62具有与卡爪开口部32相同的宽度。另外,“相同的宽度”中包含大致相同的宽度。

胶片罩裙材料64为遮光部件的一例,安装于胶片罩60,遮蔽来自卡爪开口部32及缺口部62的光。胶片罩裙材料64由矩形状的薄片构成。胶片罩裙材料64安装于胶片罩60的背面部,遮蔽缺口部62。此时,安装成一部分从胶片罩60突出。突出的部分作为用于遮蔽卡爪开口部32的入口部32a的裙部发挥作用。若将胶片罩60容纳于外壳20,则卡爪开口部32的入口部32a被裙部遮蔽,来自入口部32a的光被遮蔽。

胶片罩裙材料64通过粘接而安装于胶片罩60。并且,安装于外壳20的胶片罩60通过胶片罩裙材料64的裙部粘接于外壳20的内表面而被固定。若卡爪部件72开始输送胶片罩60,则胶片罩裙材料64与胶片罩60一同移动,并从排出口28排出。

<<即显胶片>>

即显胶片10为公知的自显影型即显胶片10,具有矩形的卡片形状。如图4及图5所示,即显胶片10的一侧的面构成为感光面(曝光面)(感光片)10a,另一侧的面构成为观察面(覆盖片)10b。本例的即显胶片10为正感剂,所入射的3原色(红、绿及蓝)的光量越大,红、绿及蓝各自的浓度越亮。

图4是从感光面10a侧观察即显胶片10的俯视图。图4中,使用箭头来示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输送方向F)。输送方向的含义与即显胶片10的使用方向相同。将即显胶片10容纳于外壳20时,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成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在感光面10a设置有曝光部12、囊部14及收集部16。曝光部12为曝光区域,作为矩形状区域,配置于囊部14与收集部16之间。囊部14配置于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在囊部14内置有填充有显影液的显影液囊14a。收集部16配置于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的后端侧。在收集部16内置有吸收材料16a。

图5是从观察面10b侧观察即显胶片10的俯视图。图5中,使用箭头来示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输送方向F)。在观察面10b设置有成为所拍摄的图像的观察区域的观察部18。观察部18与感光面侧的曝光部12相对应而配置。

即显胶片10在曝光之后,通过使囊部14的显影液在曝光部12展开来进行显影处理。即显胶片10通过一对展开辊40(参考图6至图8)之间,由此囊部14的显影液被挤出并在曝光部12展开。此时,剩余的显影液被收集部16捕捉。

胶片盒1通过将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容纳于外壳主体22,并用外壳盖24关闭外壳主体22的背面来组装。此时,首先,将胶片罩60容纳于外壳主体22。然后,将胶片罩裙材料64的裙部粘接于外壳20的内表面。由此,曝光开口部26及卡爪开口部32被胶片罩60遮蔽。之后,以层叠状态将即显胶片10容纳于外壳主体22。即显胶片10以感光面10a(参考图4)朝上的方式层叠。然后,将感光面10a朝向曝光开口部26的一侧来容纳于外壳主体22。由此,在胶片罩60载置在位于最上层的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10a上的状态下,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容纳于外壳主体22。之后,用安装有遮光片50的外壳盖24关闭外壳主体22的背面。通过以上,完成胶片盒1的组装。

胶片盒1可以是卸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也可以是不卸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300中,在将胶片盒1装填于打印装置300中之后,卸下(排出)胶片罩60而使用。此时,即显胶片10在从外壳20输送之后,通过与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侧对置配置的曝光头装置25(参考图6及图7)曝光,并通过展开辊40(参考图6及图7)进行显影液的展开,由此被打印。对在外壳内位于最上层的即显胶片10到位于下层的即显胶片10依次进行输送及曝光(打印)。对于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的输送、排出及曝光,在后面进行叙述。

<打印装置的主要结构>

接着,对与打印装置300中的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的输送、排出及曝光相关的主要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与输送、排出及曝光相关的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图6及图7中,适当省略不作为说明对象的部件的图示,并且适当简化图示部件的形状、尺寸及配置。并且,将打印装置30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示于图9。

如图6及图7所示,在胶片盒1的输送方向F上的比胶片盒1靠下游侧的位置,从上流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曝光头装置25(行式头)、输送辊(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胶片排出引导件27及一对展开辊40(辊40a及辊40b)。各个位置是固定的。在此,曝光头装置25与展开辊40的间隔配置成即显胶片10的显影液囊14a与感光面10a的间隔以下。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胶片排出引导件27的图示,曝光头装置25的配置也进行了适当变更。

<<曝光头及曝光头驱动部>>

曝光头装置25为行型曝光头,其长度方向沿与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F正交的方向配置。曝光头装置25的即显胶片10的宽度方向的曝光范围设计成大于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10a。在曝光头装置25的内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排列以红色、绿色及蓝色作为像素单位进行显色的微小的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而成的LED阵列(未图示),来自各颜色的LED阵列的光透过配设于其前面的微透镜阵列(未图示)而照射于即显胶片10的同一行上。因此,对即显胶片10,对每行同时进行三色曝光,通过基于曝光头装置25的1次曝光,进行与1行量的行图像对应的曝光。

曝光头驱动部73(参考图9)根据从智能手机200接收的图像数据驱动曝光头装置25。此时,曝光头驱动部73如后述那样根据由旋转编码器36输出的编码器脉冲信号,接收来自系统控制器(处理器)45的曝光开始信号,控制基于曝光头装置25的行图像的曝光时刻等。

在打印装置300中,通过上述结构的曝光头装置25及曝光头驱动部73,对通过输送辊(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输送的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10a,逐行照射打印光,从而在即显胶片10上打印图像。另外,打印装置300从智能手机200接收到上述模板的数据时,将所接收到的模板和图像一并打印在即显胶片10上。

<<主动辊>>

主动辊35经由设置于主动辊驱动部34的减速齿轮系(未图示)等动力传递机构,作为电动电机与直流电机(DC电机)30连接(参考图9),DC电机3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减速齿轮系传递。并且,主动辊35组装于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10a侧。如图7所示,主动辊35配置于曝光头装置25的发光部附近。在主动辊35的端部配置有用于把持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的端部的一对圆盘状的辊35a及35b,辊35a及35b通过辊表面的多个微小凸起35c可靠地把持即显胶片10的端部。

<<旋转编码器装置>>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主动辊35的旋转轴端部配设有构成光学式的旋转编码器(编码器)36的旋转狭缝板(圆盘)37,夹着旋转狭缝板37固定有检测部38,该检测部38包括由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发光元件及发光二极管等受光元件。

在本例的旋转狭缝板37的周围形成有200个狭缝37a(图6),该狭缝37a的狭缝宽度为100μm,狭缝之间的间距为200μm。

若旋转狭缝板37伴随主动辊35的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则每当形成于旋转狭缝板37的狭缝37a通过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时,从发光元件照射到旋转狭缝板37的光透过狭缝37a而入射于受光元件,从受光元件输出与入射光量相应的电信号。因此,从旋转编码器36的检测部38输出与通过检测部38的狭缝37a的周期相同的周期的电信号(三角波状的电信号)。

旋转编码器36具有比较器,该比较器放大从检测部38输出的三角波状的电信号且波形成型为矩形波(脉冲信号),输出与旋转狭缝板37(主动辊35)的转速(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相应的周期的编码器脉冲信号。

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从旋转编码器36输入编码器信号,检测编码器信号中包含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的开始和/或结束),并根据检测出的脉冲信号,将编码器脉冲信号输出至测定部49b及系统控制器45。对于如此输出的编码器脉冲信号的每个脉冲信号,将即显胶片10输送规定的距离。例如,设计成每个1脉冲信号输送80μm的即显胶片10。并且,通过测定表示编码器脉冲信号中的脉冲的时间间隔的编码器脉冲时间(脉冲时间),能够测定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并且,如后所述,根据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变化,还能够测定即显胶片10的输送时的负荷变化。

系统控制器45与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同步地,如后述那样控制基于曝光头装置25的行图像的打印时刻(曝光时刻)。

<<夹送辊>>

夹送辊39例如由如硬质氨基甲酸酯这样的具有弹性的材质形成,与主动辊35对置配置。并且,夹送辊39从动于主动辊35而旋转。在该夹送辊39的两端部连接有未图示的螺旋弹簧,通过该螺旋弹簧的施力,通常抵接于主动辊35。通过利用该夹送辊39和主动辊35夹持即显胶片10的同时旋转(参考图8),能够向展开辊40输送即显胶片10,作为输送辊发挥作用。通过夹送辊39及主动辊35被输送的即显胶片10经由设置于下游侧的胶片排出引导件27进入展开辊40。

<<展开辊>>

如图6所示,展开辊40以两根为一组而构成,将它们对置配置。该展开辊40例如由金属部件形成,并以与主动辊35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形成。该一组展开辊40中的其中一个辊40a配置于与主动辊35相同的一侧,经由展开辊驱动部41的未图示的减速齿轮系等动力传递机构及转矩限制器与DC电机30连接(参考图9),被传递DC电机30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组装转矩限制器,在由展开辊40产生的转矩成为设定转矩以上时,能够限制由展开辊40产生的转矩。并且,和辊40a相对置的辊40b与夹送辊39同样地在两端连接有螺旋弹簧(未图示),通过其作用力夹入即显胶片10并从动于固定侧的辊40a而旋转。该展开辊40压扁设置于即显胶片10的囊部14来使显影液囊14a的封入部开裂,一边对即显胶片10进行加压并送出,一边使显影液囊14a内的显影液从囊部14流出,在感光片与覆盖片之间均匀地展开(参考图8)。

<<负荷测定装置>>

负荷测定装置49(参考图9)测定通过即显胶片10进入展开辊40或输送辊(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而产生的即显胶片10的输送时的负荷变化。

负荷测定装置49由上述旋转编码器36及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以下说明的测定部49b构成。另外,旋转编码器36及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构成旋转编码器装置49a。

测定部49b(参考图9)根据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测定脉冲之间的时间即编码器脉冲时间作为测定结果。然后,测定部49b将编码器脉冲时间输出至系统控制器45。系统控制器45根据接收到的编码器脉冲时间,检测即显胶片10的输送时的负荷变化。

<胶片罩及即显胶片的输送>

若未使用的胶片盒1装填于打印装置300,则系统控制器45为了检测未使用的胶片盒1的装填并自动输送(排出)胶片罩60,经由电机驱动器46驱动控制DC电机30。并且,系统控制器45若从智能手机200接收到图像数据及打印指示,则为了一边输送未曝光的即显胶片10一边曝光,并进行显影及展开,经由电机驱动器46驱动控制DC电机30。

另外,从未图示的电池或AC(alternatingcurrent,交流电)适配器对电机驱动器46供给直流电源,电机驱动器46根据从系统控制器45输入的驱动指令,将规定电压的驱动电力供给至DC电机30。在本例中,在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的输送中,从电机驱动器46对DC电机30施加规定电压(例如,5伏特),且不进行速度反馈等速度控制,是廉价的胶片输送装置。另外,由于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以即显胶片10的输送作为代表例进行说明。

系统控制器45对曝光控制部47及行存储器48发送信号。DC电机3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使卡爪部件72往复移动的平行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卡爪驱动部71,使卡爪部件72往复移动。卡爪部件72向后移动时,卡爪部件72从形成于胶片盒1的卡爪开口部32进入,卡止于即显胶片10的后端(参考图10)。然后,从排出口28沿输送方向F送出即显胶片10的前端。并且,主动辊35通过DC电机30的驱动开始旋转,夹送辊39从动于主动辊35的旋转而旋转。

即显胶片10随着卡爪部件72的移动而沿输送方向F移动。并且,随着输送辊(主动辊35)的旋转,系统控制器45开始对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另外,在本例中,使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计数开始与输送辊的旋转开始一致,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随着卡爪部件72的移动,系统控制器45开始对编码器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根据该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计数值,控制曝光及输送。

卡爪部件72从图10所示的状态(“初始状态”)继续移动,将即显胶片10送入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之间(参考图11)。在图11所示的状态(“输送辊进入状态”)下,即显胶片10开始被咬入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之间。然后,即显胶片10从卡爪部件72向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交接。在进行该交接的期间,除了卡爪部件72之外,还通过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输送即显胶片10。

之后,在继续输送而卡爪部件72进入到移动范围的端部的状态下(图12所示的状态“进入后状态”),即显胶片10成为完全被咬入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之间的状态。由此,即显胶片10的交接结束,卡爪部件72开始向输送方向F的相反方向退避。交接之后,继续由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进行即显胶片10的输送。之后,即显胶片10开始进入展开辊40(图13所示的状态“展开辊进入状态”)。即显胶片10进入到展开辊40时,之后如上所述,囊部14(及显影液囊14a)开裂,显影液被展开。

在上述输送中,卡爪部件72的移动范围(图10所示的位置与图12所示的位置的距离)及移动速度除了能够根据DC电机30的转速设定之外,还能够通过在卡爪驱动部71中使用齿轮、凸轮部件及连杆部件等(未图示)来设定。同样地,主动辊35的转速除了能够根据DC电机30的转速设定之外,还能够通过在主动辊驱动部34中使用齿轮等(未图示)来设定。

<编码器脉冲信号>

接着,对由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检测的编码器脉冲信号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设置于打印装置300的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图9)的框图。

如图14所示,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主要由编码器信号输入部521及脉冲信号检测部522构成。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打印装置300内的1个或多个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及编码器信号处理用的软件等构成。

旋转编码器36输出包含编码器脉冲信号的编码器信号,该编码器脉冲信号具有与旋转狭缝板37(主动辊35)的转速(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相应的周期。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旋转狭缝板37的周围形成有200个狭缝37a(图6),因此每当主动辊35旋转1.8度时,旋转编码器36产生1个编码器脉冲信号。

从旋转编码器36对编码器信号输入部521输入上述编码器信号。

图15是概念性地表示编码器信号及编码器脉冲信号的图。图15所示的编码器信号包含与旋转狭缝板37的狭缝37a对应而产生的矩形的脉冲信号A。脉冲信号检测部522从输入至编码器信号输入部521的编码器信号检测脉冲信号A并输出编码器脉冲信号。并且,编码器脉冲信号中的脉冲之间的时间即编码器脉冲时间T根据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出的编码器脉冲信号,由测定部49b测定。

<基于编码器脉冲信号的曝光开始位置的检测>

在本发明中,根据上述编码器脉冲信号,系统控制器45将曝光开始信号输出至曝光头驱动部73及曝光控制部47。

首先,对曝光开始位置检测及以往的打印机(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08223号公报)所记载的打印机)中的曝光开始位置检测进行说明。

为了在输送中对即显胶片10进行曝光,需要在正确的位置时刻开始对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10a进行曝光。因此,在以往的打印装置中,将从胶片PI(Photointerrupter,光斩波器)的通过开始检测起经过了根据各尺寸(胶片PI、曝光头装置25的安装位置距离及胶片尺寸)的关系计算出的距离(经过预先确定的脉冲数)的情况作为曝光开始位置,由此检测适当的曝光开始位置。即,在以往的打印装置中,根据胶片PI和编码器脉冲信号这两个信息进行了曝光开始位置的检测。然而,若这样为了用于曝光开始位置的检测而设置胶片PI,则在打印装置内需要用于设置胶片PI的空间,并且额外需要打印装置成本。因此,在本发明中,根据编码器脉冲信号,监视即显胶片10的胶片输送时的负荷变化来检测曝光开始位置。由此,在打印装置中不需要胶片PI的部件,能够减少打印装置内的胶片PI用空间,并且能够降低用于将胶片PI设置于打印装置的制造成本。

以下,对根据编码器脉冲信号,监视即显胶片10的胶片输送时的负荷变化来检测曝光开始位置的处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所输送的即显胶片10依次进入输送辊(主动辊35及夹送辊39)、展开辊40。然后,在该进入的时刻,即显胶片10的输送的负荷发生变化。该负荷变化能够经由主动辊35检测为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变化。

图16是说明即显胶片10的输送中的编码器脉冲时间变化的图。另外,在图16中,横轴表示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脉冲次数,在纵轴示出编码器脉冲时间(毫秒:ms)。并且,在图16中,细线L1表示编码器脉冲时间T,粗线L2表示编码器脉冲时间T的平均。

峰值P1表示即显胶片10进入输送辊的时刻的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变化。并且,峰值P2表示即显胶片10进入展开辊40的时刻的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变化。如峰值P1及峰值P2所示,在即显胶片10进入输送辊或展开辊40的时刻,施加于主动辊35的负荷增大,编码器脉冲时间变长。即,此时,由于输送负荷发生变化,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变慢。并且,如峰值P1及峰值P2所示,与即显胶片10进入到输送辊时的负荷的增大相比,即显胶片10进入到展开辊40时的负荷的增大更大。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在展开辊40中,即显胶片10中的显影液囊14a的开裂是其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符号C表示如以往的打印装置那样使用胶片PI时的曝光开始位置的检测位置。具体而言,通过胶片PI检测即显胶片10的通过之后,对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脉冲的次数进行计数,在达到预先确定的脉冲次数的时刻,输出曝光开始信号。如此,通过根据胶片PI的检测信号对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脉冲次数进行计数,能够在可开始印刷范围M(曝光余量)的范围内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如图16所示,在以往的打印装置中,检测胶片PI的即显胶片10的通过开始信号,并根据检测到的通过开始信号,开始对编码器脉冲信号的脉冲次数进行计数。然后,在达到预先确定的脉冲次数的时刻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由此在可开始印刷范围M的范围内开始曝光。

图17是与图16同样地说明即显胶片10的输送中的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变化的图,是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打印装置300中的曝光开始信号的输出进行说明的图。另外,与图16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并且,以下,对通过设定第1阈值来检测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的时刻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例中,设定有第1阈值TH1。另外,第1阈值可以采用预先确定的值,也可以如后述,例如根据期间R(第1期间)(图17中例示)内的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值来计算。

第1阈值TH1是用于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到展开辊40的时刻的阈值。编码器脉冲时间T超过第1阈值TH1时,系统控制器45判定为即显胶片10进入到展开辊40,之后经过规定期间输出曝光开始信号。另外,在图17所示的情况下,对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展开辊40的时刻(检测峰值P2)的第1阈值TH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用于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到输送辊的时刻(检测峰值P1)的第1阈值TH2。如图16及图17中图示,进入展开辊40的时刻具有负荷变化表现得较大的倾向,因此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展开辊40的时刻时,能够更准确地进行。

以下,对第1阈值TH1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第1阈值的具体例>>

对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展开辊40的时刻的第1阈值TH1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本例的第1阈值TH1由系统控制器45根据以下式计算。

第1阈值TH1=Vave+σ×n

另外,在上述式中,如下规定Vave、σ及n。

Vave:从开始接收到编码器脉冲信号起进行计数,100以上且250以下的脉冲次数的区间的平均速度(ms)

σ:从开始接收到编码器脉冲信号起进行计数,100以上且250以下的脉冲次数的区间的速度标准偏差

n:系数(1以上的整数)(例如,n=5)

根据如上所述那样计算出的第1阈值TH1,系统控制器45从开始接收到编码器脉冲信号起进行计数,第251个脉冲之后的速度连续5次超过第1阈值TH1时,立即输出曝光开始信号。另外,在本例中,假设连续5次超过第1阈值TH1的情况,但可适当设定该规定次数。

如以上说明,通过根据即显胶片10进入输送辊或展开辊40之前的编码器脉冲时间来计算第1阈值,能够抑制由DC电机30的驱动电压引起的编码器脉冲时间的偏差的影响。

<曝光控制>

如图9所示,系统控制器45控制与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同步地输出曝光开始信号之后的曝光头装置25的曝光。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器45与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同步地驱动曝光头驱动部73,由此控制曝光头装置25的曝光时刻,且控制通过曝光控制部47、行存储器48及曝光头驱动部73从曝光头装置25发出的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各颜色的发光量。

系统控制器45将经由无线通信部75接收到的图像数据中的1行量的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图像数据依次供给至行存储器48,使行存储器48暂时保存1行量的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图像数据。

并且,系统控制器45具有作为速度检测部的功能,根据从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求出即显胶片10的当前的输送速度,并将表示所求出的输送速度的输送速度信号输出至曝光控制部47。

曝光控制部47包括浓度校正部47a,以使从曝光头装置25的各LED发出的发光量成为与图像数据的各像素值(例如,0~255)相对应的发光量的方式,对曝光头装置25输出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但输出由浓度校正部47a校正脉冲宽度之后的PWM信号。

即,曝光控制部47根据暂时保存在行存储器48中的1行量的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图像数据,生成对图像数据的各像素值进行脉冲宽度调制而得的PWM信号。

浓度校正部47a是进行校正,使得与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无关地,打印于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的浓度成为与即显胶片10以基准输送速度输送时相同的浓度的部分,根据从系统控制器45输入的表示即显胶片10的当前的输送速度的输送速度信号,对所生成的PWM信号的脉冲宽度进行校正。

基于浓度校正部47a的PWM信号的脉冲宽度的校正中,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比基准输送速度V0慢时,以缩短曝光头装置25的发光时间的方式进行校正,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比基准输送速度V0快时,以延长曝光头装置25的发光时间的方式进行校正。

通过浓度校正部47a校正后的PWM信号输出至曝光头驱动部73。

在曝光头驱动部73的其他输入中,从系统控制器45施加与编码器脉冲信号同步的曝光时刻信号,曝光头驱动部73放大从曝光控制部47输入的PWM信号,并将放大后的PWM信号与从系统控制器45输入的曝光时刻信号同步地输出至曝光头装置25。

曝光头装置25根据从曝光头驱动部73施加的PWM信号,使曝光头装置25的各LED发光,对即显胶片10的感光面10a进行三色同时曝光。

图18是表示与编码器脉冲信号同步地曝光的曝光头装置25的曝光时刻及发光量的校正(浓度校正)的图。另外,图18所示的例子表示对曝光头装置25的1个红色(R)的LED进行发光控制的PWM信号。

如图18所示,与编码器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的开始)同步地控制曝光头装置25的曝光时刻。

并且,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V比基准输送速度V0慢,其结果,校正为使脉冲宽度比即显胶片10以基准输送速度V0输送时的PWM信号的脉冲宽度窄ΔW。即,校正为发光时间缩短ΔW,发光量减少。

另外,脉冲宽度的校正量ΔW与即显胶片10相对于基准输送速度V0的速度变动量相对应。

另一方面,若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V变动而输送速度V变得比基准输送速度V0慢或比基准输送速度快,则在输送速度V变动的部分产生条纹状的不均匀,但如上所述,通过浓度校正部47a进行与即显胶片10的输送速度相应的发光量的校正(浓度校正),因此能够避免在打印于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照片打印)上产生条纹状不均匀。

另外,在本例中,即显胶片10为正感剂的即显胶片,但在负感剂的即显胶片中,发光量的校正与正感剂的即显胶片相反,例如,负感剂的即显胶片的输送速度越慢,越增加曝光头装置25的发光量。

并且,在本例中,根据PWM信号(发光时间)控制曝光头装置25的发光量,但并不限于此,曝光头装置25的发光量的控制也可以通过曝光头的发光强度的控制或发光时间和发光强度两者的控制来实现。

<打印方法>

图19是表示打印装置300的打印方法的流程图。另外,打印方法通过由打印装置300的处理器执行专用程序来执行各步骤。并且,以下,对通过设定第1阈值来检测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的时刻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的脉冲信号检测部522从由旋转编码器36输出的编码器信号检测编码器脉冲信号(步骤S10)。之后,测定部49b根据由脉冲信号检测部522检测到的编码器脉冲信号检测编码器脉冲时间T(步骤S11)。由测定部49b检测到的编码器脉冲时间T输入至系统控制器45。系统控制器45根据第1阈值和编码器脉冲时间T,输出曝光开始信号。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器45判定编码器脉冲时间T是否超过第1阈值(步骤S12)。编码器脉冲时间T未超过第1阈值时,进行下一编码器脉冲信号及编码器脉冲时间T的检测。另一方面,编码器脉冲时间T超过第1阈值时,系统控制器45判定编码器脉冲时间T是否连续超过第1阈值规定次数(步骤S13)。编码器脉冲时间T未连续超过第1阈值规定次数时,进行下一编码器脉冲信号及编码器脉冲时间T的检测。另一方面,编码器脉冲时间连续超过第1阈值规定次数时,系统控制器45输出曝光开始信号(步骤S14)。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基于编码器脉冲信号来测量的编码器脉冲时间,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编码器脉冲信号,监视即显胶片10的胶片输送时的负荷变化来检测曝光开始位置。由此,在打印装置中不需要胶片PI的部件,能够减少打印装置内的胶片PI用空间,并且能够降低用于将胶片PI设置于打印装置的制造成本。

<带有打印装置的摄像装置>

图20是从正面侧观察搭载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述打印装置的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500(带有打印装置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与打印装置300(参考图2)相同,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500中设置有装填室515来装填胶片盒,装填室515由开闭式的盖部件509关闭。作为胶片盒,使用与打印装置300相同的胶片盒1,若装填胶片盒1并关闭盖部件509,则设置于盖部件509的上推部件520插入到上推部件插入部33,向前面侧(上推部件插入部33的开口面的相反侧)上推遮光片50(参考图3),使即显胶片10抵接于外壳20的内表面。另外,以下说明中,对与打印装置3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相机主体>>

如图20所示,在相机主体503的前表面暴露有物镜取景窗504、带有变焦功能的摄影透镜505、释放按钮506、频闪发光部及测光用受光窗。并且,在相机主体503的中央部设置有盖部件509。在相机主体503的上表面设置有胶片排出口510(图中虚线),通常由排出口用盖511封闭。

<<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的结构>>

图21是表示带有打印装置的相机500的结构的框图。在摄影透镜505的背后配置有摄像元件575,通过摄影透镜505在摄像元件575的受光面上成像被摄体图像。摄像元件575由摄像元件驱动器576驱动,将光学被摄体图像转换为电摄像信号来输出。作为摄像元件575,能够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及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摄像元件。

在摄像元件575的光电面上以矩阵状排列有红色、绿色及蓝色的滤色器,按每个颜色输出的摄像信号被放大器577放大之后,通过A/D(Analog to Digital,数字模拟)转换器578进行数字转换。A/D转换器578对摄像信号进行数字转换来生成图像数据,并将其输入至图像数据处理电路579。作为摄像部发挥作用的摄影透镜505、摄像元件575、摄像元件驱动器576、A/D转换器578及图像数据处理电路579构成图像数据输入部。另外,在本例中,对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适用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情况下进行之后的处理时,也可适用本发明的技术。

图像数据处理电路579对所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白平衡调节、伽马校正等信号处理,经由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模拟)转换器580及放大器581输出至视频信号用输出端子582,且输出至LCD驱动器554,从而将视频显示于LCD面板532上。并且,由图像数据处理电路579输出的图像数据通过系统控制器45的控制,利用曝光头装置25等打印于即显胶片10上。

<基于脉冲时间的增加量及减少量的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设定第1阈值来检测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的时刻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在本发明中,还能够根据脉冲时间的增加量及减少量来检测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的时刻。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根据脉冲时间的增加量及减少量来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输送辊的时刻,并检测输出曝光开始信号的时刻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由系统控制器45在规定的脉冲区间内检测VmaxN(减速量+相邻加速量成为最大的位置(夹送辊39的速度变动峰值位置)),在从VmaxN经过所设定的脉冲数之后,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VmaxN是减速量+相邻加速量成为最大值(Vmax)的位置(脉冲数)。在此,Vmax为以下所示的InteM+InteP的最大值。

InteM:在减速量……250~400脉冲区间内,对微分速度(移动平均值[n+1]-移动平均值[n-1])的负侧值进行绝对值的积分而得的值

InteP:在加速量……250~400脉冲区间内,对微分速度(移动平均值[n+1]-移动平均值[n-1])的正侧值进行绝对值的积分而得的值

另外,能够预先预测即显胶片10进入到输送辊时的峰值P1时,优选以峰值P1的半宽度值计算上述移动平均值。

如以上说明,在本例中,通过根据脉冲时间的增加量及脉冲时间的减少量来检测即显胶片10进入输送辊的时刻,能够在适当的时刻输出曝光开始信号。

<其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执行各种处理的处理部(例如,系统控制器45、曝光控制部47、编码器信号处理装置52及测定部49b)(processing unit,处理部)的硬件结构为如下示出的各种处理器(processor)。各种处理器中,包含执行软件(程序)来作为各种处理部而发挥作用的通用的处理器即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能够在制造之后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具有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为了执行特定的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

1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1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2个以上的处理器(例如,多个FPGA、或者CPU与FPGA的组合)构成。并且,也可以由1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作为由1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的例子,第1,有如客户机及服务器等计算机为代表,由1个以上的CPU和软件的组合构成1个处理器,该处理器作为多个处理部发挥作用的方式。第2,有如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等为代表,使用通过1个IC(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芯片实现包含多个处理部的整个系统的功能的处理器的方式。如此,各种处理部作为硬件结构利用上述各种处理器的1个以上来构成。

而且,作为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更具体而言,是组合了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的电路(circuitry)。

上述各结构及功能能够通过任意的硬件、软件或者两者的组合适当实现。例如,对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处理步骤(处理顺序)的程序、记录有这种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非暂时性记录介质)或者能够安装这种程序的计算机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理所当然的。

相关技术
  • 打印方法、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设备及介质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 残留打印丝的去除方法、FDM打印装置、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 图像处理装置、打印装置、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退丝方法、FDM打印装置、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 打印照片销售方法、打印照片销售程序、记录打印照片销售程序的记录介质、打印照片销售装置、打印介质和打印介质单元
  • 喷墨打印装置、该装置的喷墨打印方法、喷墨打印程序以及记录了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33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