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加湿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一部分浸入在贮水容器内的水中的过滤器旋转、并且对过滤器通风而进行加湿的气化式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这种加湿装置的结构如下。

即,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设置在主体壳内的蓄积水的贮水分区、周缘的一部分浸渍在贮水分区内的水中的圆板状的过滤器;保持过滤器的过滤器框;以过滤器框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的支承部;使过滤器框旋转的旋转部件;将主体壳外的空气向过滤器输送的鼓风部;和将通过鼓风部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输送至吹出口的风路(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63977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这种以往的加湿装置中,过滤器一边将一部分浸入贮水容器内的水中一边旋转,通过鼓风部向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送风。在过滤器保有较多的水、且由鼓风部向过滤器输送的风量较多的情况下,存在水滴从过滤器飞散,从吹出口吹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水滴从吹出口飞散的加湿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加湿装置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在主体壳内连通进气口和吹出口的风路;设置在风路的鼓风部;和设置在风路中的鼓风部的上游侧的气液接触部。鼓风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风扇;和使风扇旋转的电动机。壳体具有:具有吸入口的吸入口面,在风扇旋转时空气经吸入口进入壳体内;与吸入口面相对的吸入口相对面;设置在吸入口面的周缘与吸入口相对面的周缘之间的涡旋面(即,涡形面)。壳体还在风扇的上方具有排出口,该排出口由相对的涡旋面、吸入口面和吸入口相对面包围,当风扇旋转时供壳体内的空气吹出,在排出口与风扇之间设置有壳体风路部。在壳体风路部设置有水飞溅抑制部件。

本发明另一方式的加湿装置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设置在主体壳内,用于蓄积水的贮水分区;圆板状的过滤器,其周缘的一部分可浸渍在贮水分区内的水中;保持过滤器的过滤器框部;以使过滤器框部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的支承部;使过滤器框部旋转的旋转部件;向过滤器输送主体壳外的空气的鼓风部;和将由鼓风部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向吹出口输送的风路。过滤器框部的旋转轴方向为水平方向,过滤器框部具有:第一过滤器框;和相对于第一过滤器框可拆装的第二过滤器框。第一过滤器框具有:向对过滤器的送风方向的下风侧延伸的第一旋转轴;和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从第一旋转轴呈辐射状地延伸的多个第一内棂条部。在第一内棂条部设置有水飞溅抑制部件。

本发明又一方面的加湿装置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设置在主体壳内,用于蓄积水的贮水分区;圆板状过滤器,其周缘的一部分可浸渍在贮水分区内的水中;保持过滤器的过滤器框;以使过滤器框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的支承部;使过滤器框旋转的旋转部件;向过滤器输送主体壳外的空气的鼓风部;和将由鼓风部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向吹出口输送的风路。过滤器的旋转轴方向为水平方向,贮水分区是相对于过滤器的旋转轴方向呈直角且在水平方向上是细长的上表面开口的容器,对过滤器的送风方向上的贮水分区的下风侧的侧面即下风侧面的上端的高度,比对过滤器的送风方向上的贮水分区的上风侧的侧面即上风侧面的上端的高度高。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获得抑制水滴从吹出口飞散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和过滤器框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供水部和过滤器框部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吹出口和水飞溅抑制部件的截面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吹出口和水飞溅抑制部件的截面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分解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和过滤器框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供水部和过滤器框部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第一过滤器框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第一过滤器框的截面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气液接触部的分解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和过滤器框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供水部和过滤器框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的截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此外,实施方式1至少包括以下的实施方式1-1、实施方式1-2和实施方式1-3。

(实施方式1-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立体图,是门4a打开着的状态。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截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截面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气液接触部6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气液接触部6的分解图。

此外,以下,如图1所示,有时将设置有加湿装置1的状态(以下也称为“设置状态”)下的铅垂方向记载为上下方向,将水平方向记载为左右方向。另外,以下,在设置状态下,将加湿装置1的、横长四边形的顶面中的设置操作部34的长边侧的侧面设为“前表面”,将与加湿装置1的前表面相对的面(前表面的相反侧的面)设为“背面”,将从加湿装置1的前表面侧观察时右侧的侧面设为“右侧面”,将从加湿装置1的前表面侧观察时左侧的侧面设为“左侧面”。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包括具有进气口2和吹出口3的纵长箱形的主体壳4。在主体壳4内包括空气净化部5、气液接触部6、鼓风部7和控制部9。在主体壳4内的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配置有空气净化部5,在主体壳4的后表面侧配置有鼓风部7,在空气净化部5与鼓风部7之间配置有气液接触部6。在与进气口2和吹出口3连通的风路32中配置有空气净化部5、作为气液接触部6的后述的过滤器12、鼓风部7。

进气口2位于主体壳4的左右侧面,吹出口3位于主体壳4的上表面。吹出口3具有在上下方向转动的多个百叶板3a。在图1中,吹出口3处于百叶板3a关闭着的状态。

空气净化部5捕捉通过空气净化部5的空气的微细颗粒并将其从气流中除去。空气净化部5为纵长形状,是将滤材折成波纹状而得到的,设置于风路32中的进气口2的下风侧。

气液接触部6保持水,促进净化对象空气与水的气液接触,设置于风路32中的空气净化部5的下风侧。气液接触部6具有供水部10、贮水容器11、过滤器12、过滤器框部13、和旋转部件14。在主体壳4的侧面具有开闭式的门4a,当打开门4a时,供水部10和贮水容器11出现。

供水部10向贮水容器11内供给水。供水部10的一例是水箱15。水箱15为这样的机构:安装于贮水容器的端部,在水箱15内贮存水,从该水箱15通过阀机构向贮水容器11供给水,由此,贮水容器11内的水位被保持为大致一定的状态。此外,供水部10也可以是从与自来水管连结的管供给水的结构。

贮水容器11为上表面开口的大致横长箱形,贮存从水箱15供给的水,设置成在主体壳4的下部可沿水平方向拆装。贮水容器11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3的支承部16。支承部16具有:从贮水容器11的上端缘向上方延伸的大致纵长板形的第一支承板16a和第二支承板16b。在第一支承板16a的上部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3的第一轴承17a,在第二支承板16b的上部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3的第二轴承17b。第一支承板16a配置于比第二支承板16b靠风路32中的下风侧的位置。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过滤器12和过滤器框部1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图7所示,过滤器12为圆板形状,周缘的一部分周期性地浸渍于贮水容器11的水中,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吸上来。利用毛细管现象吸上来的水被过滤器12的连结线保持,通过使空气通过这里而进行净化。过滤器12保持于过滤器框部13内。

过滤器框部13具有第一过滤器框20和第二过滤器框21。

第一过滤器框20为圆形的浅盘形状,在底面具有多个开口22。在第一过滤器框20的底面的中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一旋转轴23。

第二过滤器框21为圆形的浅盘形状,在底面具有多个开口24。在第二过滤器框21的底面的中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二旋转轴25。

过滤器12配置于第一过滤器框20与第二过滤器框21之间,第二过滤器框21的直径比第一过滤器框20的直径小一圈,第二过滤器框21为嵌在第一过滤器框20内的结构。在此状态下,第二过滤器框21的第二旋转轴25和第一过滤器框20的第一旋转轴23分别向外侧突出。过滤器框部13通过第一过滤器框20的第一旋转轴23和第二过滤器框21的第二旋转轴25,可旋转地支承在设置于贮水容器11的第一支承板16a的第一轴承17a和设置在第二支承板16b的第二轴承17b。第一过滤器框20的第一旋转轴23和第二过滤器框21的第二旋转轴25在主体壳4的前后方向(过滤器框的送风方向)上延伸。过滤器12和过滤器框部13为通过旋转部件14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结构。就过滤器框部13而言,以过滤器12的周缘的一部分浸渍于贮水容器11内的水中的方式,第一过滤器框20的第一旋转轴23安装于第一轴承17a,第二过滤器框21的第二旋转轴25安装于第二轴承17b。

如图3所示,鼓风部7设置于主体壳4的中央部,包括电动机26、在电动机26的作用下旋转的风扇27、和包围它们的涡旋形状的壳体28。

在壳体28设置有排出口29和吸入口30。排出口29设置于壳体28的主体壳4中的上表面侧。另外,吸入口30以与过滤器12相对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8的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

电动机26具有旋转轴31,电动机26的旋转轴31从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向背面侧水平地延伸。

风扇27是西洛克风扇,固定于从电动机26延伸的旋转轴31。当电动机26的旋转轴旋转时,风扇27也旋转,从主体壳4的进气口2吸入的空气从吸入口30吸入壳体28内,经由壳体28的排出口29向吹出口3送风(输送)。

风路32是从进气口2依次经由空气净化部5、过滤器12、鼓风部7连通至吹出口3的风路。首先,当鼓风部7的风扇27旋转时,主体壳4外的空气从进气口2被吸入,向风路32送风。输送至风路32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部5,被空气净化部5收集粉尘等,成为清洁空气。接着,清洁空气通过保持有水的过滤器12,成为含有水分的清洁加湿空气。清洁加湿空气经由鼓风部7从吹出口3向主体壳4外送风。

控制部9控制气液接触部6(旋转部件14)和鼓风部7(电动机26)。具体而言,控制部9根据操作部34的操作,控制作为气液接触部6的旋转部件14的动作、作为鼓风部7的电动机26的转速等。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的贮水容器11、供水部10和过滤器框部13的俯视图。

如图4~图8所示,贮水容器11具有供水分区35、贮水分区36、隔板37和连通孔38。

隔板37是分隔供水分区35和贮水分区36的板。隔板37从贮水容器1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隔板37的上端配置于比水面靠上方的位置。

连通孔38是横长的开口,配置于隔板37的下端。连通孔38将供水分区35和贮水分区36连通。供水分区35的水经由连通孔38流入贮水分区36。此外,供水分区35的底面和贮水分区36的底面配置于同一面上。此外,在从水箱15通过阀机构向贮水容器11供给水,贮水容器11内的水位被保持为大致一定状态的状态下,连通孔38位于比水面靠下方的位置。

供水分区35是配置有水箱15的分区。在图7中是右侧的分区。从水箱15向供水分区35内供给水。

贮水分区36是配置有作为气液接触部6的一部分的过滤器12和过滤器框部13的分区。在图8中为左侧的分区。

如上所述,如图3、图4所示,加湿装置1包括:具有进气口2和吹出口3的主体壳4、将设置在主体壳4内的进气口2和吹出口3连通的风路32、设置于风路32的鼓风部7、和设置于风路32中的鼓风部7的上游侧的气液接触部6。鼓风部7包括壳体28、设置于壳体28内的风扇27、和使风扇27旋转的电动机26。壳体28具有:具有吸入口30的吸入口面40,当风扇27旋转时空气经吸入口30进入壳体28内;与吸入口面40相对的吸入口相对面41;和设置在吸入口面40的周缘与吸入口相对面41的周缘之间的涡旋面42。在风扇27的上方具有由相对的涡旋面42、吸入口面40和吸入口相对面41包围、且当风扇27旋转时供壳体28内的空气吹出的排出口29。在排出口29与风扇27之间设置有壳体风路部43。此外,排出口29与吹出口3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壳体风路部43设置有水飞溅抑制部件44。由此,能够利用水飞溅抑制部件44抑制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中的水滴从吹出口3飞散。具体而言,水飞溅抑制部件44构成为使壳体风路部43中的空气的流动向吸入口相对面41侧变化。壳体风路部43是从风扇27向上方延伸,将风扇27和壳体28的排出口29连通的风路。壳体风路部43为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四方筒形状,被壳体28的吸入口面40(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的面)、与吸入口面40相对的吸入口相对面41(主体壳4的背面侧的面)、和设置在吸入口面40的周缘与吸入口相对面41的周缘之间且相对的涡旋面42(主体壳4的左面侧的面和右面侧的面)包围。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的空气经由壳体风路部43向排出口29送风。水飞溅抑制部件44构成为使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了的空气向吸入口相对面41侧变化。即,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了的空气的送风方向,因水飞溅抑制部件44而向主体壳4的背面侧改变。

具体而言,水飞溅抑制部件44是从壳体风路部43的吸入口面40内表面向吸入口相对面41侧去向斜上方延伸的平板形状的突起。水飞溅抑制部件44的主体壳4的左侧和右侧的端部,与涡旋面42(主体壳4的左面侧的面和右面侧的面)相连,在水飞溅抑制部件44的前端部分与吸入口相对面41之间具有空间45。

由此,当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碰到作为水飞溅抑制部件44的突起时,风向向作为主体壳4的背面侧的吸入口相对面41侧变化。该风向发生了变化的空气碰到吸入口相对面41,经由水飞溅抑制部件44的前端部分与吸入口相对面41之间的空间45,以沿着吸入口相对面41的方式向上方送风。即,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了的包含水滴的空气,首先碰到作为水飞溅抑制部件44的突起,一部分水滴附着在水飞溅抑制部件44。进而,碰到吸入口相对面41,一部分水滴附着在吸入口相对面41。其结果是,向排出口29送风的空气中包含的水滴的量减少,能够抑制水滴从吹出口3飞散。此外,水飞溅抑制部件44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孔的过滤器。由此,能够改变风向并抑制送风阻力,能够利用过滤器保持一部分的水滴。

(实施方式1-2)

图9是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1的截面图。图10是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1的截面立体图。对于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如图9、图10所示,实施方式1-2与实施方式1-1的不同之处在于水飞溅抑制部件44a。

水飞溅抑制部件44a构成为使壳体风路部43中的空气的流动向吸入口面40侧变化。壳体风路部43是从风扇27向上方延伸,将风扇27和壳体28的排出口29连通的风路。壳体风路部43为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四方筒形状,被壳体28的吸入口面40(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的面)、与吸入口面40相对的吸入口相对面41(主体壳4的背面侧的面)、和设置于吸入口面40的周缘与吸入口相对面41的周缘之间且相对的涡旋面42(主体壳4的左面侧的面和右面侧的面)包围。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的空气经由壳体风路部43向排出口29送风。水飞溅抑制部件44a构成为使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向吸入口面40侧变化。即,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了的空气的送风方向因水飞溅抑制部件44a而向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变化。

具体而言,水飞溅抑制部件44a是从壳体风路部43的吸入口相对面41的内表面向吸入口面40侧向斜上方延伸的平板形状的突起。水飞溅抑制部件44a的主体壳4中的左侧和右侧的端部,与涡旋面42(主体壳的左面侧的面和右面侧的面)相连,在水飞溅抑制部件44a的前端部分与吸入口面之间具有空间45a。

由此,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了的空气在碰到作为水飞溅抑制部件44a的突起时,风向向作为主体壳4的前表面侧的吸入口面40侧变化。该风向发生了变化的空气碰到吸入口面40,经由水飞溅抑制部件44a的前端部分与吸入口面40之间的空间45a,以沿着吸入口面40的方式向上方送风。即,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了的包含水滴的空气首先碰到作为水飞溅抑制部件44a的突起,一部分水滴附着在水飞溅抑制部件44a。进而碰到吸入口面40,一部分水滴附着在吸入口面40。结果是,向排出口29送风的空气中所含的水滴的量减少,能够抑制水滴从吹出口3飞散。此外,水飞溅抑制部件44a的材质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孔的过滤器。由此,能够改变风向并抑制送风阻力,能够利用过滤器保持一部分水滴。

(实施方式1-3)

图11是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的截面图。图12是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的截面立体图。图13是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的吹出口3和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截面立体图。图14是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的吹出口3和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截面立体图。对于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如图11、图12、图13所示,实施方式1-3与实施方式1-1的不同之处在于水飞溅抑制部件44b。

特征在于,在吹出口3设置具有多个开口47的格栅部48,水飞溅抑制部件44b以阻挡(堵塞)壳体风路部43的方式设置于壳体风路部43,具有多个孔46。由此,从风扇27向上方吹出的包含水滴的空气在通过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多个孔46时碰到水飞溅抑制部件44b,一部分水滴附着在水飞溅抑制部件44b。进而,通过了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多个孔46的水滴中,一部分水滴附着在配置于吹出口3的具有多个开口47的格栅部48。其结果是,向排出口29送风的空气中所含的水滴的量减少,能够抑制水滴从吹出口3飞散。

另外,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孔46的面积比格栅部48的开口47的面积小。水飞溅抑制部件44b因为设置于壳体风路部43,所以配置在比吹出口3的格栅部48靠风路32的上风侧的位置。由此,进而,通过了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水滴附着在格栅部48,能够抑制水滴从吹出口3飞散的情况。

另外,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格栅部4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水飞溅抑制部件44b为多孔质的形状。多孔质是指,在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上下方向上存在多个孔,这些孔是连通的相连结构。这样,由于水飞溅抑制部件44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多个相连结构的孔,所以即使在附着于水飞溅抑制部件44b中的下部的孔内的水滴再次飞散的情况下,也容易再次附着于水飞溅抑制部件44b中的上部的孔内,能够抑制附着于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水滴再次飞散。

另外,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多个孔46的开口面积比格栅部48的多个开口47的开口面积大。由此,能够抑制水飞溅抑制部件44b的送风阻力,降低从吹出口3输送的风量的降低。

另外,加湿装置1在主体壳4的上部具有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形状的吹出口3。在吹出口3的下部具有包括多个开口47的格栅部48,在吹出口3的上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多个百叶板3a。这些吹出口3、百叶板3a和格栅部48形成为一体,这是吹出口单元49。吹出口单元49为在主体壳4的上部可拆装的结构。设置于吹出口单元49的下方的壳体风路部43的水飞溅抑制部件44b构成为,在设置于壳体风路部43的安装部50可拆装。使用者从主体壳4卸下了吹出口单元49时,能够从主体壳4的上方拆装壳体风路部43内的具有柔软性的水飞溅抑制部件44b。

(实施方式2)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立体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立体图,是门104a打开着的状态。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截面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气液接触部106的立体图。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气液接触部106的分解图。

此外,以下,如图15所示,有时将设置有加湿装置101的状态(以下也称为“设置状态”)下的铅垂方向记载为上下方向,将水平方向记载为左右方向。另外,以下,在设置状态下,将加湿装置101的、横长四边形的顶面中的设置有操作部134的长边侧的侧面设为“前表面”,将与加湿装置101的前表面相对的面(前表面的相反侧的面)设为“背面”,将从加湿装置101的前表面侧观察时右侧的侧面设为“右侧面”,将从加湿装置101的前表面侧观察时左侧的侧面设为“左侧面”。

如图15~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01包括具有进气口102和吹出口103的纵长箱形的主体壳104。在主体壳104内包括空气净化部105、气液接触部106、鼓风部107和控制部109。在主体壳104内的主体壳104的前表面侧配置有空气净化部105,在主体壳104的后表面侧配置有鼓风部107,在空气净化部105与鼓风部107之间配置有气液接触部106。在与进气口102和吹出口103连通的风路132中配置有空气净化部105、作为气液接触部106的后述过滤器112、鼓风部107。

进气口102位于主体壳104的左右侧面,吹出口103位于主体壳104的上表面。吹出口103具有在上下方向转动的多个百叶板103a。在图15中,吹出口103是百叶板103a关闭着的状态。

空气净化部105捕捉通过空气净化部105的空气的微细颗粒并将其从气流中除去。空气净化部105为纵长形状,是将滤材折成波纹状而得到的,设置于风路132中的进气口102的下风侧。

气液接触部106保持水,促进净化对象空气和水的气液接触,设置于风路132中的空气净化部105的下风侧。气液接触部106具有供水部110、贮水容器111、过滤器112、过滤器框部113、和旋转部件114。在主体壳104的侧面具有开闭式的门104a,当打开门104a时,供水部110和贮水容器111出现。

供水部110向贮水容器111内供给水。供水部110的一例是水箱115。水箱115安装于贮水容器的端部,在水箱115内贮存水,从该水箱115通过阀机构向贮水容器111供给水,由此,贮水容器111内的水位被保持为大致一定的状态。此外,供水部110也可以是从与自来水管连结的管供给水的结构。

贮水容器111为上表面开口的大致横长箱形,贮存从水箱115供给的水,生长成在主体壳104的下部能够沿水平方向拆装。贮水容器111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1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13的支承部116。支承部116具有从贮水容器111的上端缘向上方延伸的大致纵长板形的第一支承板116a和第二支承板116b。在第一支承板116a的上部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1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13的第一轴承117a,在第二支承板116b的上部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1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13的第二轴承117b。第一支承板116a配置于比第二支承板116b靠风路132的下风侧。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过滤器112和过滤器框部11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7~图20所示,过滤器112为圆板形状,周缘的一部分周期性地浸渍于贮水容器111的水中,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吸上来。通过毛细管现象吸上来的水被过滤器112的连结线保持,通过空气通过这里而进行净化。过滤器112保持于过滤器框部113内。

过滤器框部113具有第一过滤器框120和第二过滤器框121。

第一过滤器框120为圆形的浅盘形状,在底面具有多个开口122。在第一过滤器框120的底面的中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一旋转轴123。

第二过滤器框121为圆形的浅盘形状,在底面具有多个开口124。在第二过滤器框121的底面的中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二旋转轴125。

过滤器112配置于第一过滤器框120和第二过滤器框121之间,第二过滤器框121为嵌入第一过滤器框120内的结构。在此状态下,第二过滤器框121的第二旋转轴125、和第一过滤器框120的第一旋转轴123分别向外侧突出。过滤器框部113通过第一过滤器框120的第一旋转轴123和第二过滤器框121的第二旋转轴125可旋转地支承于,设置在贮水容器111的第一支承板116a的第一轴承117a和设置在第二支承板116b的第二轴承117b。第一过滤器框120的第一旋转轴123和第二过滤器框121的第二旋转轴125,在主体壳104的前后方向(过滤器框的送风方向)上延伸。过滤器112和过滤器框部113为通过旋转部件114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结构。就过滤器框部113而言,以过滤器112的周缘的一部分浸渍于贮水容器111内的水中的方式,第一过滤器框120的第一旋转轴123安装于第一轴承117a,第二过滤器框121的第二旋转轴125安装于第二轴承117b。

如图17所示,鼓风部107设置于主体壳104的中央部,包括电动机126、通过电动机126而旋转的风扇127、和包围它们的涡旋形状的壳体128。

在壳体128设置有排出口129和吸入口130。排出口129设置于壳体128的主体壳104的上表面侧。另外,吸入口130设置于壳体128的主体壳104的前表面侧。

电动机126具有旋转轴131,电动机126的旋转轴131从主体壳104的前表面侧向背面侧水平地延伸。

风扇127是西洛克风扇,固定于从电动机126延伸的旋转轴131。当电动机126的旋转轴旋转时,风扇127也旋转,从主体壳104的进气口102吸入的空气,从吸入口130吸入壳体128内,经由壳体128的排出口129向吹出口103输送(送风)。

风路132是从进气口102依次经由空气净化部105、过滤器112、鼓风部107连通至吹出口103的风路。首先,当鼓风部107的风扇127旋转时,主体壳104外的空气从进气口102被吸入,向风路132送风。输送到风路132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部105,由空气净化部105收集粉尘等,成为清洁空气。接着,清洁空气通过保持有水的过滤器112,成为含有水分的清洁加湿空气。清洁加湿空气经由鼓风部107从吹出口103向主体壳104外送风。

控制部109控制气液接触部106(旋转部件114)和鼓风部107(电动机126)。具体而言,控制部109根据操作部134的操作,控制作为气液接触部106的旋转部件114的动作、作为鼓风部107的电动机126的转速等。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01的贮水容器111、供水部110、和过滤器框部113的俯视图。

如图18~图21所示,贮水容器111具有供水分区135、贮水分区136、隔板137和连通孔138。

隔板137是分隔供水分区135和贮水分区136的板。隔板137从贮水容器11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隔板137的上端配置于比水面靠上方。

连通孔138是横长的开口,配置于隔板137的下端。连通孔138将供水分区135和贮水分区136连通。供水分区135的水经由连通孔138流入贮水分区136。此外,供水分区135的底面和贮水分区136的底面配置于同一面上。此外,在从水箱115通过阀机构向贮水容器111供给水,贮水容器111内的水位被保持为大致一定状态的状态下,连通孔138位于比水面靠下方的位置。

供水分区135是配置有水箱115的分区。在图21中是右侧的分区。从水箱115向供水分区135内供给水。

贮水分区136是配置有作为气液接触部106的一部分的过滤器112和过滤器框部113的分区。在图21中为左侧的分区。

如上所述,如图17、图19、图20所示,加湿装置101包括:具有进气口102和吹出口103的主体壳104;设置于主体壳104内的蓄积水的贮水分区136;周缘的一部分浸渍于贮水分区136内的水中的圆板状的过滤器112;保持过滤器112的过滤器框部113;以使过滤器框部1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113的支承部116;使过滤器框部113旋转的旋转部件114;向过滤器112输送主体壳104外的空气的鼓风部107;和将由鼓风部107从进气口102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112向吹出口103输送的风路132。过滤器框部113的旋转轴方向为水平方向,过滤器框部113具有第一过滤器框120、和相对于第一过滤器框120可拆装的第二过滤器框121。第一过滤器框120具有:向对过滤器112的送风方向的下风侧延伸的第一旋转轴123;和以第一旋转轴123为中心从第一旋转轴123呈辐射状地延伸的多个第一内棂条部140。

图22是加湿装置101的第一过滤器框120的立体图。图23是加湿装置101的第一过滤器框120的截面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22、图23所示,在第一内棂条部140设置有水飞溅抑制部件141。具体而言,第一内棂条部140为细长板形状,水飞溅抑制部件141具有:从第一内棂条部140的与过滤器112相对的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向过滤器112侧突出,且从第一旋转轴123在第一内棂条部140的长度方向(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板形状的第一承接部142。由此,在水滴从过滤器112飞散到对(去往)过滤器112的送风方向的下风侧的情况下,飞散了的水滴的一部分碰到第一内棂条部140的与过滤器112相对的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顺着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流入第一承接部142,容易沿着第一承接部142流动。在此,第一内棂条部140的一部分与过滤器框部113旋转时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112一起向上方移动。从向该上方移动的中途开始,第一承接部朝向过滤器框部113的旋转轴向下方倾斜。由此,蓄积于第一承接部142上的水滴顺着第一承接部142流向第一旋转轴123,进而,从第一旋转轴123经由第一轴承117a、作为支承部116的第一支承板116a流入贮水分区136。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水滴从吹出口103飞散(参照图19)。

另外,第一承接部142配置于第一内棂条部140的过滤器框部113的旋转方向的后端。第一承接部142和第一内棂条部140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状。由此,在水滴从过滤器112向对过滤器112的送风方向的下风侧飞散了的情况下,飞散了的水滴的一部分碰到第一内棂条部140的与过滤器112相对的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碰到了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的水滴顺着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流入第一承接部142,容易沿着第一承接部142流动。

另外,水飞溅抑制部件141具有:从第一承接部142的对过滤器112的送风方向的上风侧端部向过滤器框部113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侧突出的细长板形状的第二承接部143。第二支承部143的从第一承接部142突出的尺寸比第一内棂条部140的短边方向(较短方向)的尺寸小。具体而言,细长板形状的第一内棂条部140的面与细长板形状的第二承接部143的面被配置为相对且各自的长边平行。在第一内棂条部140的过滤器框部113的旋转方向上的后端侧的长边、与第二承接部143的过滤器框部113的旋转方向上的后端侧的长边之间,设置有第一承接部142。第一内棂条部140、第一承接部142和第二承接部143的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形状。第二承接部143的短边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内棂条部140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小。

由此,在水滴从过滤器112向对过滤器112的送风方向的下风侧分散了的情况下,飞散了的水滴的一部分碰到第一内棂条部140的与过滤器112相对的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顺着内棂条上风侧面140a流入第一内棂条部140与第二承接部143之间的第一承接部142,容易沿着第一承接部142流动。其结果是,通过第二承接部143,送风难以碰到在第一内棂条部140与第二承接部143之间的第一承接部142流动的水滴,能够抑制再次飞散。进而,因为第二承接部143的短边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内棂条部140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小,所以在水滴从过滤器112向对过滤器112的送风方向的下风侧飞散了的情况下,碰到第一内棂条部140的水滴容易碰到。

(实施方式3)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立体图。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立体图,是门204a打开着的状态。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截面图。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气液接触部206的立体图。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气液接触部206的分解图。

此外,以下,如图24所示,有时将设置有加湿装置201的状态(以下也称为“设置状态”)下的铅垂方向记载为上下方向,将水平方向记载为左右方向。另外,以下,在设置状态下,将加湿装置201的、横长四边形的顶面的设置有操作部234的长边侧的侧面设为“前表面”,将与加湿装置201的前表面相对的面(前表面的相反侧的面)设为“背面”,将从加湿装置201的前表面侧观察为右侧的侧面设为“右侧面”,将从加湿装置201的前表面侧观察为左侧的侧面为“左侧面”。

如图24~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201包括:具有进气口202和吹出口203的纵长箱形的主体壳204。在主体壳204内包括空气净化部205、气液接触部206、鼓风部207和控制部209。在主体壳204内的、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配置有空气净化部205,在主体壳204的后表面侧配置有鼓风部207,在空气净化部205与鼓风部207之间配置有气液接触部206。在与进气口202和吹出口203连通的风路232中配置有空气净化部205、作为气液接触部206的后述过滤器212、鼓风部207。

进气口202位于主体壳204的左右侧面,吹出口203位于主体壳204的上表面。吹出口203具有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多个百叶板203a。在图24中,吹出口203是百叶板203a关闭着的状态。

空气净化部205捕捉通过空气净化部205的空气的微细颗粒并将其从气流中除去。空气净化部205为纵长形状,是将滤材折成波纹状而形成的,设置于风路232中的进气口202的下风侧。

气液接触部206保持水,促进净化对象空气和水的气液接触,设置于风路232中的空气净化部205的下风侧。气液接触部206具有供水部210、贮水容器211、过滤器212、过滤器框部213、和旋转部件214。在主体壳204的侧面具有开闭式的门204a,当打开门204a时,供水部210和贮水容器211出现。

供水部210向贮水容器211内供给水。供水部210的一例是水箱215。水箱215安装于贮水容器的端部,在水箱215内贮存水,从该水箱215通过阀机构向贮水容器211供给水,由此,贮水容器211内的水位被保持为大致一定的状态。此外,供水部210也可以是从与自来水管连结的管供给水的结构。

贮水容器211为上表面开口的大致横长箱形,贮存从水箱215供给的水,设置成在主体壳204的下部可沿水平方向拆装。贮水容器211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2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213的支承部216。支承部216具有从贮水容器211的上端缘向上方延伸的大致纵长板形的第一支承板216a和第二支承板216b。在第一支承板216a的上部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2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213的第一轴承217a,在第二支承板216b的上部具有以使过滤器框部2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213的第二轴承217b。第一支承板216a配置于比第二支承板216b靠风路232的下风侧的位置。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过滤器212和过滤器框部21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图29所示,过滤器212为圆板形状,周缘的一部分周期性地浸渍于贮水容器211的水中,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吸上来。通过毛细管现象吸上来的水被过滤器212的连结线保持,在空气通过这里的情况下进行净化。过滤器212保持于过滤器框部213内。

过滤器框部213具有第一过滤器框220和第二过滤器框221。

第一过滤器框220为圆形的浅盘形状,在底面具有多个开口222。在第一过滤器框220的底面的中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一旋转轴223。

第二过滤器框221为圆形的浅盘形状,在底面具有多个开口224。在第二过滤器框221的底面的中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二旋转轴225。

过滤器212配置于第一过滤器框220与第二过滤器框221之间,第二过滤器框221为嵌入在第一过滤器框220内的结构。在此状态下,第二过滤器框221的第二旋转轴225和第一过滤器框220的第一旋转轴223分别向外侧突出。过滤器框部213通过第一过滤器框220的第一旋转轴223和第二过滤器框221的第二旋转轴225,可旋转地由设置在贮水容器211的第一支承板216a的第一轴承217a和设置在第二支承板216b的第二轴承217b支承。第一过滤器框220的第一旋转轴223和第二过滤器框221的第二旋转轴225在主体壳204的前后方向(过滤器框的送风方向)上延伸。过滤器212和过滤器框部213成为通过旋转部件214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结构。就过滤器框部213而言,以过滤器212的周缘的一部分浸渍于贮水容器211内的水中的方式,将第一过滤器框220的第一旋转轴223安装于第一轴承217a,将第二过滤器框221的第二旋转轴225安装于第二轴承217b。

如图26所示,鼓风部207设置于主体壳204的中央部,包括电动机226、通过电动机226而旋转的风扇227、和包围它们的涡旋形状的壳体228。

在壳体228设置有排出口229和吸入口230。排出口229设置于壳体228的主体壳204的上表面侧。另外,吸入口230设置于壳体228的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

电动机226具有旋转轴231,电动机226的旋转轴231从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向背面侧水平地延伸。

风扇227是西洛克风扇,固定于从电动机226延伸的旋转轴231。当电动机226的旋转轴旋转时,风扇227也旋转,从主体壳204的进气口202吸入的空气,从吸入口230吸入到壳体228内,经由壳体228的排出口229向吹出口203送风。

风路232是从进气口202依次经由空气净化部205、过滤器212、鼓风部207连通至吹出口203的风路。首先,当鼓风部207的风扇227旋转时,主体壳204外的空气从进气口202被吸入,向风路232送风。输送至风路232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部205,被空气净化部205收集粉尘等,成为清洁空气。接着,清洁空气通过保持有水的过滤器212,成为含有水分的清洁加湿空气。清洁加湿空气经由鼓风部207从吹出口203向主体壳204外送风。

控制部209控制气液接触部206(旋转部件214)和鼓风部207(电动机226)。具体而言,控制部209根据操作部234的操作,控制作为气液接触部206的旋转部件214的动作、作为鼓风部207的电动机226的转速等。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201的贮水容器211、供水部210和过滤器框213的俯视图。

如图27~图30所示,贮水容器211具有供水分区235、贮水分区236、隔板237、和连通孔238。

隔板237是分隔供水分区235和贮水分区236的板。隔板237从贮水容器21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隔板237的上端配置于比水面靠上方的位置。

连通孔238是横长的开口,配置于隔板237的下端。连通孔238将供水分区235和贮水分区236连通。供水分区235的水经由连通孔238流入贮水分区236。此外,供水分区235的底面和贮水分区236的底面配置于同一面上。此外,在从水箱215通过阀机构向贮水容器211供给水,贮水容器211内的水位被保持为大致一定状态的状态下,连通孔238位于比水面靠下方的位置。

供水分区235是配置有水箱215的分区。在图30中是右侧的分区。从水箱215向供水分区235内供给水。

贮水分区236是配置有作为气液接触部206的一部分的过滤器212和过滤器框部213的分区。在图30中为左侧的分区。贮水分区236是由隔板237、下风侧面240、上风侧面241和隔板相对面242包围的分区。

下风侧面240从贮水容器21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是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从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到背面侧)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下风侧(主体壳204的背面侧)的侧面。

上风侧面241从贮水容器21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是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从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到背面侧)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上风侧(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的侧面。

隔板相对面242从贮水容器21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是与隔板237相对的侧面。其中,隔板237、下风侧面240、隔板相对面242、上风侧面241、和贮水容器211的底面形成为一体,构成顶面开口的大致箱形状。

如上所述,加湿装置201包括:具有进气口202和吹出口203的主体壳204;设置于主体壳204内的蓄积水的贮水分区236;周缘的一部分浸渍于贮水分区236内的水中的圆板状过滤器212;保持过滤器212的过滤器框部213;以使过滤器框部213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过滤器框部213的支承部216;使过滤器框部213旋转的旋转部件214;向过滤器212输送主体壳204外的空气的鼓风部207;和将由鼓风部207从进气口202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212向吹出口203输送的风路232。过滤器212的旋转轴方向为水平方向,贮水分区236是相对于过滤器212的旋转轴方向成直角且在水平方向(主体壳204的左右方向)上细长的上表面开口的容器。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贮水分区236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高于上风侧面241的上端的高度。下风侧面240是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从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到背面侧)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下风侧(主体壳204的背面侧)的侧面,上风侧面241是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上风侧(主体壳204的前表面侧)的侧面。从贮水容器211卸下包括过滤器212的过滤器框部213,从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上的上风侧观察贮水容器211时,能够在比上风侧面241的上端高的位置看到下风侧面240的上端。

由此,由鼓风部207送风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上风侧的侧面即上风侧面241的上端附近流动,流入过滤器212。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器212旋转而刚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212的区域、即保有大量水的区域,因此,水滴容易从过滤器212飞散。在此,因为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比上风侧面241的上端的高度高,所以从刚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212的区域飞散了的水滴碰到贮水分区236的下风侧的侧面即下风侧面240的内表面,水滴不易从贮水分区236内向外飞散。

另外,过滤器212旋转,过滤器212周缘从贮水分区236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离开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参照图30)进入贮水分区236内的水中,而从贮水分区236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的右侧、参照图30)自贮水分区236内的水中出来。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高于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一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

由此,由鼓风部207输送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上风侧的侧面即上风侧面241的上端附近流动,流入过滤器212。在过滤器212旋转的情况下,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刚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的区域、即贮水分区235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即保有大量水的区域,因此,水滴容易从过滤器212飞散。

在此,因为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高于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一侧(离开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右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所以从刚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212飞散了的水滴容易碰到贮水分区236的下风侧的侧面即下风侧面240的内表面,水滴不易从贮水分区236内向外部飞散。

另外,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一侧(离开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低于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右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由此,通过过滤器212即将进入水中前的过滤器212的区域(保有水但水滴几乎不飞散的过滤器212的区域)的空气增加。其结果是,相较于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一侧(离开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与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靠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右侧)的下风侧面240的上端的高度相同的情况,能够抑制水滴飞散,同时使加湿量增加。

另外,在位于过滤器212的旋转轴与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右侧)之间的下风侧面240中,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的上端的高度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侧的上端的高度高。

由此,由鼓风部207送风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对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上的贮水分区236的上风侧的侧面即上风侧面241的上端附近流动,流入过滤器212。空气一部分通过过滤器212的刚从水中出来的区域、即过滤器212的旋转轴与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之间的、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作为过滤器212的周缘部分的保有大量水的部分,因此,水滴容易从过滤器212飞散。

在此,在过滤器212旋转轴与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之间的下风侧面240中,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上端的高度比过滤器212的旋转轴侧的上端的高度高,因此,从刚从水中出来的过滤器212的周缘部分飞散的水滴容易碰到贮水分区236的下风侧的侧面即下风侧面240,水滴不易从贮水分区236内向外飞散。

另外,在过滤器212旋转轴与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之间的下风侧面240中,过滤器212的旋转轴侧的上端的高度比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上端的高度低。由此,通过过滤器212的不进入水中的区域(保有水但水滴几乎不飞散的过滤器212的区域)的空气增加。其结果是,与在过滤器212旋转轴与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之间的下风侧面240,过滤器212的旋转轴侧的上端的高度和贮水分区236的另一侧(靠近供水分区235的一侧、主体壳204的左侧)的上端的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水滴的飞散,同时增加加湿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能够抑制水滴从吹出口飞散,因此,作为用于业务用、家庭用的加湿装置等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加湿装置

2进气口

3吹出口

3a百叶板

4主体壳

4a门

5空气净化部

6气液接触部

7鼓风部

9控制部

10供水部

11贮水容器

12过滤器

13过滤器框部

14旋转部件

15水箱

16支承部

16a第一支承板

16b第二支承板

17a第一轴承

17b第二轴承

20第一过滤器框

21第二过滤器框

22开口

23第一旋转轴

24开口

25第二旋转轴

26电动机

27风扇

28壳体

29排出口

30吸入口

31旋转轴

32风路

34操作部

35供水分区

36贮水分区

37隔板

38连通孔

40吸入口面

41吸入口相对面

42涡旋面

43壳体风路部

44水飞溅抑制部件

44a水飞溅抑制部件

44b水飞溅抑制部件

45空间

45a空间

46孔

47开口

48格栅部

49吹出口单元

50安装部

101加湿装置

102进气口

103吹出口

103a百叶板

104主体壳

104a门

105空气净化部

106气液接触部

107鼓风部

109控制部

110供水部

111贮水容器

112过滤器

113过滤器框部

114旋转部件

115水箱

116支承部

116a第一支承板

116b第二支承板

117a第一轴承

117b第二轴承

120第一过滤器框

121第二过滤器框

122开口

123第一旋转轴

124开口

125第二旋转轴

126电动机

127风扇

128壳体

129排出口

130吸入口

131旋转轴

132风路

134操作部

135供水分区

136贮水分区

137隔板

138连通孔

140第一内棂条部

140a内棂条上风侧面

141水飞溅抑制部件

142第一承接部

143第二承接部

201加湿装置

202进气口

203吹出口

203a百叶板

204主体壳

204a门

205空气净化部

206气液接触部

207鼓风部

209控制部

210供水部

211贮水容器

212过滤器

213过滤器框部

214旋转部件

215水箱

216支承部

216a第一支承板

216b第二支承板

217a第一轴承

217b第二轴承

220第一过滤器框

221第二过滤器框

222开口

223第一旋转轴

224开口

225第二旋转轴

226电动机

227风扇

228壳体

229排出口

230吸入口

231旋转轴

232风路

234操作部

235供水分区

236贮水分区

237隔板

238连通孔

240下风侧面

241上风侧面

242隔板相对面。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