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4:58


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

背景技术

骨科在对骶骨进行手术治疗时,由于如骶骨肿瘤切除等各种不同的原因会造成骶骨骨缺损,骨缺损之后需要重建骶骨,骶骨的重建是一个复杂而难度大的过程,现有的重建技术有“教堂式”重建、经髂骨棒重建和骶骨假体重建等。

“教堂式”重建是通过髂骨钉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将腰椎直接固定于髂骨上的重建方法。经髂骨棒重建是通过植骨块或内植物横向将两侧髂骨连接,恢复骨盆后环之后,接着通过钉棒系统与上述结构相连接,从而将腰椎以上的重量传导到髂骨。以上两种结构性重建的方法因不能实现远期骨性融合的生物学稳定,容易造成重建物应力集中而疲劳断裂,从而导致重建失败。

基于上述尝试同时重建腰骶部、骨盆后环和椎体前柱的理念,人工骶骨假体开始应用于骶骨的重建。然而,目前所有骶骨假体均为定制式假体,一方面,这些定制式骶骨假体的制造周期较长,而肿瘤患者的治疗往往来不及等待,因此,对肿瘤患者其应用存在时效性差的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对于骶骨肿瘤的切除,外科医生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规划手术切除范围,并以此定制个性化的3D打印假体,而术中的情况有时难以预料,若不确定因素导致骨缺损范围与术前规划的不一致,那么此前定制的假体将不再适用,造成术中重建困难。因此,需要将骶骨假体设计为由多个组件组配而成,且每个组件拥有多个尺寸型号,并提前制备,术中根据需求选取,无需提前定制。

授权公告号为CN20880875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悬挂式定制组配式全骶骨假体,包括:假体主体,假体主体形成有贴合腰椎下终板的第一融合面,假体主体中间开设有多个螺纹孔,螺纹孔轴向延伸至腰椎内部;右髂翼固定件,右髂翼固定件延伸于假体主体右侧,右髂翼固定件顶部形成有右钩体,右钩体勾住右髂翼,右髂翼固定件贴合右髂翼的侧面形成有第二融合面,第二融合面延伸至右钩体内表面;左髂翼固定件,左髂翼固定件转动可拆卸连接于假体主体左侧,左髂翼固定件沿左髂翼延伸方向转动,左髂翼固定件顶部形成有左钩体,左钩体勾住左髂翼,左髂翼固定件贴合左髂翼的侧面形成有第三融合面,第三融合面延伸至左钩体内表面。

上述的悬挂式定制组配式骶骨假体的左髂翼固定件、右髂翼固定件均与假体主体可拆连接,实现组配,同时左髂翼固定件可转动,调节左髂翼固定件的方向,适用于术中骨缺损范围的不确定性。

但是由于每个人骨盆的倾斜角度不一样,加之术中截骨操作的复杂性,将导致骨缺损中骨界面的朝向具有不确定性且因人而异,而上述的骶骨假体仅有左髂翼固定件可转动,并且转动方向是唯一的,难以满足不同的患者精准重建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患者的骨界面朝向不同,髂骨假体难以满足不同患者精准重建需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包括用于承接腰椎椎体的椎体承接部和与所述椎体承接部连接的髂骨连接组件,所述椎体承接部上设有用于与腰椎椎体连接的第一螺钉孔道,所述髂骨连接组件共有两组,两组髂骨连接组件对称布置在所述椎体承接部的两侧,两组髂骨连接组件分别用于与左侧髂骨、右侧髂骨连接;

所述髂骨连接组件包括髂骨连接板和固定部,所述髂骨连接板上设有用于与髂骨连接的第二螺钉孔道,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椎体承接部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髂骨连接板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不平行。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椎体连接台、髂骨连接台和过渡连接台,所述椎体连接台与髂骨连接台通过所述过渡连接台连接,所述椎体连接台与所述椎体承接部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所述髂骨连接台与所述髂骨连接板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椎体连接台与所述椎体承接部的连接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齿,所述第一定位齿绕所述第一转轴均匀布置有多个,所述髂骨连接台与所述髂骨连接板的连接面设有第二定位齿,所述第二定位齿绕所述第二转轴均匀布置有多个。

优选地,所述过渡连接台上还布置有用于与腰椎后路连接棒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由所述过渡连接台的顶面延伸至所述过渡连接台的侧面的穿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为连接螺钉。

优选地,所述椎体承接部包括用于与腰椎椎体连接的主体和与所述主体连接的两个连接臂,两个连接臂成V形布置,两个连接臂与两组髂骨连接组件一一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体的顶面成型有骨小梁多孔结构,所述骨小梁多孔结构的厚度为2-6mm。

优选地,所述骨小梁多孔结构的孔隙率为50-80%,孔直径为100-800μm。

优选地,所述髂骨连接板的外侧面上成型有骨小梁多孔结构,所述骨小梁多孔结构的厚度为2-6mm。

优选地,所述骨小梁多孔结构的孔隙率为50-80%,孔直径为100-800μm。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椎体承接部与腰椎椎体通过第一螺钉孔道内的螺钉连接,髂骨连接组件的固定部同时与髂骨连接板、椎体承接部转动连接,通过调节固定部与髂骨连接板、椎体承接部的连接角度可以改变髂骨连接板的方向,同时由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不平行,改变固定部与髂骨连接板、固定部与椎体承接部的角度组合,髂骨连接板可以在双向360度内调节,适用于不同患者骨界面朝向不同的情况,满足不同患者骨界面精准重建的需求。

椎体承接部、髂骨连接板、固定部之间可以组配,预先制造出不同尺寸型号的上述各组件,每一个病例均可以术中根据即时测量的相应数据选择不同尺寸型号的组件,实现术中骶骨假体的自由组配,无需定制,随时可用,解决骶骨假体需定制导致时效性差的不足,也能很好应对术中因各因素导致骨缺损范围与术前规划的不一致的不确定性。

将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连接棒通过固定部上的固定孔连接,固定孔为由过渡连接台的顶面延伸至所述过渡连接台的侧面的穿孔,使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穿过骶骨假体的内部区域,避免因骶骨肿瘤切除后皮下剩余软组织少,固定物对皮肤产生压迫而导致疼痛甚至皮肤破溃的问题。

腰椎后路固定系统整合于骶骨假体内部的设计理念,实现骶骨假体结构分布的科学性和达到骶骨假体与人体结合的良好相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的上方视图;

图4是图1的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的侧视图;

图5是图1的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装配连接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装配连接棒后的俯视图。

图中,1、椎体承接部;11、主体;12、连接臂;13、第一螺钉孔道;2、髂骨连接板;21、第二螺钉孔道;3、固定部;31、椎体连接台;32、髂骨连接台;33、过渡连接台;34、固定孔;4、骨小梁多孔结构;5、连接棒;6、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该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包括椎体承接部1和与椎体承接部1连接的髂骨连接组件,椎体承接部1用于承接腰椎椎体,髂骨连接组件用于与髂骨连接。

椎体承接部1模仿骶骨主体11结构,与上方的腰椎椎体形成“腰骶部”,起到恢复“椎体前柱”的作用。椎体承接部1包括用于与腰椎椎体连接的主体11和与主体11连接的两个连接臂12,两个连接臂12成V形布置,两个连接臂12与两组髂骨连接组件一一对应连接,即两个连接臂12分别与两组髂骨连接组件连接;V形的连接臂12与人体结构仿形,支撑连接效果好。

主体11上设有若干枚第一螺钉孔道13,第一螺钉孔道13内用于穿装与腰椎椎体连接的螺钉。第一螺钉孔道13穿过主体11,从底部向上延伸,第一螺钉孔道13的数量优选为两枚,从椎体承接部1的主体11的底部向腰椎椎体拧入螺钉,实现重建初期机械学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螺钉孔道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三枚、四枚。

整个椎体承接部1采用增材制造工艺制作而成,同时,椎体承接部1的主体11的顶面为与腰椎椎体骨接触的接触面,主体11的顶面上成型有骨小梁多孔结构4,骨小梁多孔结构4的厚度为2-6mm。骨小梁多孔结构4优选采用钛金属材料,骨小梁多孔结构4的孔隙率为50-80%,孔直径为100-800μm,以实现快速骨长入,达到生物融合的目的,进一步加强肩关节重建后稳定性,实现重建后中长期生物学稳定。

两个连接臂12布置在垂体承接部的后方,第一螺钉孔道13布置在两个连接臂12之间。椎体承接部1的长度范围为35-50mm,宽度范围为25-35mm,高度为30-40mm。椎体承接部1设置大小相差5mm的多种规格型号,并预先制造,备用。优选地,设置大、中、小三个规格:大号长为50mm、宽为35mm、高为40mm;中号为45mm、宽为30mm、高为35mm;小号为40mm、宽为25mm、高为30mm。

髂骨连接组件共有两组,两组髂骨连接组件分别与左髂骨、右髂骨连接,两组髂骨连接组件以椎体承接部1为中心对称布置,两组髂骨连接组件的结构相同处,此处仅以一组髂骨连接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髂骨连接组件包括髂骨连接板2和固定部3,髂骨连接板2上设有若干枚用于穿装与髂骨连接的第二螺钉孔道21,髂骨连接板2的外侧面与髂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第二螺钉孔道21穿过髂骨连接板2向髂骨侧延伸,第二螺钉孔道21优选为4-5枚,从假体侧向髂骨拧入螺钉固定,实现重建初期机械学稳定,这些螺钉的拧入方向优选地设置为朝向髋臼。

整个髂骨连接板2优选地采用增材制造工艺制作而成,与此同时,把髂骨连接板2与骨接触的外侧面制作成骨小梁多孔结构4,骨小梁多孔结构4的厚度为2-6mm。骨小梁多孔结构4优选采用钛金属材料,骨小梁多孔结构4的孔隙率为50-80%,孔直径为100-800μm,以实现快速骨长入,达到生物融合的目的,进一步加强肩关节重建后稳定性,实现重建后中长期生物学稳定。

固定部3布置在髂骨连接板2的背离髂骨的一侧,即固定部3布置在髂骨连接板2的内侧,固定部3用于连接髂骨连接板2与椎体承接部1的连接臂12。固定部3与椎体承接部1的连接臂12之间通过第一转轴6转动连接,固定部3与髂骨连接板2之间通过第二转轴7转动连接,第一转轴6与第二转轴7不平行。由于第一转轴6、第二转轴7不平行,改变固定部3与髂骨连接板2、固定部3与椎体承接部1的角度组合,髂骨连接板2可以在双向360度内调节,适用于不同患者骨界面朝向不同的情况,满足不同患者骨界面精准重建的需求。

固定部3包括椎体连接台31、髂骨连接台32和过渡连接台33,椎体连接台31与髂骨连接台32通过过渡连接台33连接,椎体连接台31与和过渡连接台33的连接平面、髂骨连接台32和过渡连接台33的连接平面之间不平行,三者之间成立体的锥形,椎体连接台31与椎体承接部1通过第一转轴6连接,髂骨连接台32与髂骨连接板2通过第二转轴7连接,使髂骨连接板2可360度调节。优选地,第一转轴6、第二转轴7均为连接螺钉,在确定连接角度后连接螺钉对固定部3、髂骨连接板2、椎体承接部1进行牢固固定。

椎体连接台31与椎体承接部1的连接面上设有第一定位齿,第一定位齿绕第一转轴6均匀布置有多个,髂骨连接台32与髂骨连接板2的连接面设有第二定位齿,第二定位齿绕第二转轴7均匀布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齿、第二连接齿均为24个,形成24个“关卡”格,椎体连接台31绕第一转轴6转动一个关卡、髂骨连接台32绕第二转轴7转动一个关卡均旋转15度,术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选择,角度选择完成后通过拧紧连接螺钉牢固固定。第一连接齿、第二连接齿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与背景技术中对比文件的锯齿面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做重复叙述。

过渡连接台33上还布置有用于与腰椎后路连接棒5连接的固定孔34,固定孔34为由过渡连接台33的顶面延伸至过渡连接台33的侧面的穿孔,即该穿孔整体位于假体的内部。为了让腰椎以上部位的重量更好的通过骶骨假体传导到两侧髂骨,需设置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与骶骨假体相连接,但因骶骨肿瘤切除后皮下剩余软组织往往较少,若连接棒5固定钉孔设置于假体表面上,将对浅部软组织产生压迫,从而导致疼痛甚至皮肤破溃。连接棒5通过固定孔34穿过假体内部区域,可以避免因骶骨肿瘤切除后皮下剩余软组织少,固定物对皮肤产生压迫而导致疼痛甚至皮肤破溃的问题。

假体宽度的尺寸型号通过改变髂骨连接板2与髂骨连接台32之间的距离来实现,髂骨连接板2与髂骨连接台32的长度设置为相差5mm的多种尺寸型号,并预先制造以备用,术中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其长度范围为0-20mm,以对应髂骨侧不同截骨范围的情形。优选地,设置长度分别为0、5、10、15、20mm五种规格。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其椎体承接部与腰椎椎体通过第一螺钉孔道内的螺钉连接,髂骨连接组件的固定部同时与髂骨连接板、椎体承接部转动连接,通过调节固定部与髂骨连接板、椎体承接部的连接角度可以改变髂骨连接板的方向,同时由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不平行,改变固定部与髂骨连接板、固定部与椎体承接部的角度组合,髂骨连接板可以在双向360度内调节,适用于不同患者骨界面朝向不同的情况,满足不同患者骨界面精准重建的需求。

椎体承接部、髂骨连接板、固定部之间可以组配,预先制造出不同尺寸型号的上述各组件,每一个病例均可以术中根据即时测量的相应数据选择不同尺寸型号的组件,实现术中骶骨假体的自由组配,无需定制,随时可用,解决骶骨假体需定制导致时效性差的不足,也能很好应对术中因各因素导致骨缺损范围与术前规划的不一致的不确定性。

将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连接棒通过固定部上的固定孔连接,固定孔为由过渡连接台的顶面延伸至所述过渡连接台的侧面的穿孔,使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穿过骶骨假体的内部区域,避免因骶骨肿瘤切除后皮下剩余软组织少,固定物对皮肤产生压迫而导致疼痛甚至皮肤破溃的问题。

腰椎后路固定系统整合于骶骨假体内部的设计理念,实现骶骨假体结构分布的科学性和达到骶骨假体与人体结合的良好相容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组配式骶骨重建假体
  • 悬挂式定制组配式全骶骨假体及定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2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