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FIT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基于FIT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FIT的碳纤维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 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 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航空航天领域中复合材料的使用可极大减轻了飞机的重量,目前 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主的全复合材料飞机,主要以CFRP和KFRP为主, 结构减重达40%。目前国内传统碳纤维复合材料大量应用于座舱盖、 前起舱、壁板、中央翼、副翼、机翼、后机身等。传统碳纤维复合材 料通过原位增韧的方式提高碳纤维的韧性等。然而,传统的原位增韧 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热固性树脂良好的流动性和预浸料铺敷性,导致 其无法满足新的工艺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FIT的航空碳纤维复 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层间“离位”增韧技术来替代“原 位”增韧,层间“离位”增韧即通过提高层间塑性区域的韧性从而阻 止裂纹的扩展,达到增韧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使用层间功能化技术(FIT)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改性, 选取了韧性较好的聚丙烯(PP)无纺布和聚醚砜(PES)膜作为夹层材 料,使用喷涂法将多壁碳纳米管(CNTs)均匀分散在PP无纺布上,采 用溶液浇铸法分别制备了纯PES薄膜和CNTs掺杂的PES导电热塑 性薄膜,然后将获得的夹层材料插入到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预浸 料中,用热模压的方法得到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夹层材料 对(CF/EP)复合材料电导率和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

一种基于FIT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夹层材料的制备:将CNTs和PES颗粒在溶剂中混合, 干燥制备得到含CNTs的PES薄膜;或,将CNTs负载在PP无纺布 上制备得到负载CNTs的PP无纺布夹层材料;

(2)在模具型腔内沿同一纤维方向铺放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 料,然后将上述夹层材料铺放其上,再按之前的铺设方向平整铺放碳 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将模具闭合并升温,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下 固化,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后脱模,得到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

进一步的,将CNTs加入到溶剂中分散均匀得到分散液,再将PES 颗粒倒入分散液中使PES完全溶解,随后倒入玻璃皿中,干燥得到 含CNTs的PES薄膜;或,将CNTs在溶剂中分散均匀,然后将CNTs 溶液均匀喷在PP无纺布上,干燥使得溶剂挥发,得到负载CNTs的 PP无纺布夹层材料。

进一步的,PP无纺布面密度为15g/m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溶剂为DMF或乙醇。

进一步的,负载CNTs的PP无纺布夹层材料中,CNTs的负载量 为1-20mg/m

进一步的,含CNTs的PES薄膜中,CNTs的用量为5-10wt%。

进一步的,制备负载CNTs的PES薄膜时,干燥温度120℃,干 燥时间3h。

进一步的,制备负载CNTs的PP无纺布夹层材料时,干燥温度 为40℃、干燥时间30min。

进一步的,两次铺放的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数量为5-20层, 优选的,12层。

进一步的,步骤(2)中,固化条件为:在0.6MPa、80℃的条件 下固化30min,保持压力不变,继续升温到130℃,保温90min。

“层间功能化技术(FIT)”是一种旨在提高层间冲击容限的增韧 技术,由离位增韧(ES)发展而来。概括来说,FIT技术就是将具有增 韧效果的热塑网络结构进行预处理,使纳米尺度的导电材料负载在其 纤维上,最终将处理过的热塑性网络转入复合材料的层间区域的一种 技术。最终,采用FIT技术制造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同时具有优良的抗 冲击性能和出众的面内及厚度方向电导率。传统的原位增韧在一定程 度上牺牲了热固性树脂良好的流动性和预浸料铺敷性,导致其无法满 足新的工艺要求,本发明采用的FIT技术则不存在该问题,且降低了 生产成本,符合新时代的加工要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得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克服了传统原 位增韧无法满足新的工艺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韧性较好的聚 丙烯(PP)无纺布和聚醚砜(PES)膜作为夹层材料,同时将多壁碳纳米 管(CNTs)负载在夹层材料中,然后将获得的夹层材料插入到碳纤维/ 环氧树脂(CF/EP)预浸料中,用热模压的方法得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既可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同时具有 很好的韧性,特别是断裂韧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 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 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工艺示意图。

图2为各样品电导率对比图。

图3为Ⅰ型开裂过程图。

图4为DCB样品的示意图和几何尺寸。

图5为Ⅰ型开裂测试实验图。

图6为不同样品Ⅰ型开裂过程中的位移-ΔR/R0曲线。

图7为不同夹层复合材料Ⅰ型开裂的载荷-位移曲线比较图。

图8为ENF样品的示意图和几何尺寸图。

图9为Ⅱ型开裂测试实验图。

图10为不同样品Ⅱ型开裂过程中的位移-ΔR/R0曲线。

图11为不同夹层复合材料的GⅡC值。

图12为不同夹层复合材料Ⅰ型断裂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像,其中,(a,b)空白对照组;(c,d)PP无纺布;(e,f)含10mg/m

图13为不同夹层复合材料Ⅰ型断裂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像:(a,b) PES薄膜;(c,d)含5wt%CNTs的PES薄膜;(e,f)含10wt%CNTs的 PES薄膜。

图14为不同夹层复合材料的G

图15为不同夹层复合材料的G

图16为同夹层复合材料ENF实验的载荷-位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 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 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说明,但不以任何方 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多壁碳纳米管纯度>91%,内径3-5nm,外径 8-15nm,长度3-12μm;C15000单向无纬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由 63wt%的TR50S15L碳纤维和37wt%的YPH-308环氧树脂组成;聚丙 烯(PP)无纺布面密度15g/m

表1实验材料表

表2实验器材表

实施例1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过程如图 1所示):

(1)夹层材料的制备

PP无纺布夹层材料面密度为15g/m

(2)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

首先在平板刚性模具型腔内,沿同一纤维方向平整地铺放12层C15000预浸料,然后铺设制备好的夹层材料,再按之前的铺设方向 平整铺放12层同样大小的C15000预浸料。对于用于层间韧性测试的 样品,需要在中间层试样一端垂直纤维方向铺入25μm厚的聚四氟乙 烯薄膜作为预制裂纹,考虑到具体的测试要求,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 测试样品和Ⅱ型层间断裂韧性的测试样品的预制裂纹分别为70mm和 40mm,而用于电导率测试的样品则不需要预制裂纹。

将模具闭合并升温,在0.6MPa、80℃的条件下固化30min,保持 压力不变,继续升温到130℃,保温90min,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后脱模,得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

实施例2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夹层材料的制备

本实施例用到的膜材料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的,使用100×150mm 的玻璃皿作为成膜容器,称量0.03g的CNTs分散在30ml的DMF中, 50℃条件下磁力搅拌10min后超声搅拌30min,使CNTs在溶剂中分 散均匀,再将0.6g的PES颗粒倒入分散液当中,70℃下磁力搅拌90 min后超声60min使PES完全溶解,将混合液迅速倒入玻璃皿中, 在烘箱中120℃干燥3h,分别得到了含5wt%CNTsPES薄膜。

(2)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夹层材料的制备

该夹层材料的制备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称量0.06g的 CNTs,得到的是含10wt%CNTs的PES薄膜。

(2)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不同的是该实施例的夹层材料为PP无纺布。

实施例5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不同的是该实施例的夹层材料为不添加CNTs的PES薄膜。

实施例6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不同的是不铺设夹层材料。

实施例1-5制备的夹层材料厚度如表3所示。

表3夹层材料厚度

(一)导电性能测试

主要通过厚度方向上电导率来说明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优劣,对 于以PES膜、含5wt%CNTs的PES薄膜和含10wt%CNTs的PES薄膜 作为夹层的复合材料,还测试了其在Ⅰ型和Ⅱ型开裂过程中电阻值的 变化,进一步体现了不同夹层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厚度方向上的电阻值由数字精密万用表测得的。从无预裂纹的层 合板上切割出3块用来测试电阻值的矩形试样,长20mm,宽20mm, 切割完成后,用砂纸对试样的上下表面进行打磨,再用酒精擦净,放 入烘箱中干燥,待完全干燥后测量每块试样的具体尺寸,并进行编号, 如表4所示(单位:mm)。测试电阻R时,在样品表面涂覆一层导电银 浆并静置1min,从而使其接触电阻尽可能降低,用力矩扳手将样品 的上下表面用铜板压紧作为电极,正负夹头夹在伸出的铝箔上,待示 数稳定后再读取。厚度方向上的体积电导率σ由式(1)计算:

其中h为试样厚度,R为厚度方向上测得的电阻,S为试样沿厚 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积。

表4试样尺寸

用砂纸将样品预制裂纹和夹层材料交界位置处的上下表面进行 打磨,用于Ⅰ型开裂测试的样品交界处大约位于端部70mm处,用于 Ⅱ型开裂的样品交界处大约位于端部40mm处,打磨完成后用浸润无 水乙醇的脱脂棉将样品上下表面擦净,以免碎屑影响导电胶的粘黏 性,再把样品放入烘箱使其完全干燥,将导电胶混合均匀,涂覆在交 界位置处的上下表面,把15cm左右长的铜丝垂直与纤维方向压在导 电胶上,在其上再覆盖一层导电胶,用夹子将其固定,室温静置6小 时使导电胶固化完全。测试时,将两个夹头分别夹在上下两条铜丝上, 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计数,测试结束后停止计数,取下夹头并将数据 导出用于后续处理。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

(二)Ⅰ型断裂韧性的测量

在万能试验机上采用双悬臂梁弯曲实验方法(DCB)进行了测量, 用于实验的样品(如图4所示)长150mm,宽25mm,已经用25μm厚 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在样品的一端制得了70mm长的预裂纹,每个试件 的预制裂纹端应粘贴两个铰链,如图3所示。本次实验使用AB强力胶固定铰链,为保证粘黏强度,AB胶至少要固化3小时以上,铰链 表面要用砂纸打磨,从而使其在万用试验机上夹得更加牢固,为了直 观地观察裂纹的扩展和移动,在测试前在每个样品的侧面涂上白色涂 料,预制裂纹后前10mm每隔1mm用垂直细线在侧面进行标记,之后每隔5mm标记一次,为了便于观察裂纹的扩展,在实验设备前放置一 个带灯光的放大镜。

本发明采取位移控制的加载方式,加载速率为1mm/min,为了消 除应力集中的影响,测试前,对试样施加初始载荷,使其产生长度约 为5mm的新预裂纹,停止加载并回车,然后继续施加位移载荷,当产 生新的裂纹时,前5mm时每新产生1mm的裂纹记录一次位移与载荷的 数据,之后每新产生5mm的裂纹记录一次位移载荷数据,直到产生55mm的新裂纹,停止加载并回车,导出数据,总裂纹长度为载荷处 到预裂纹终点的距离加上裂纹扩展的长度。实验过程如图5所示。层 合板的Ⅰ型断裂韧性按式(2)计算:

其中P是载荷,δ是加载点位移,a是总裂纹长度,b是试样宽 度,|Δ|是以a为横坐标,

(三)Ⅱ型断裂韧性的测量

采用末端缺口弯曲实验(ENF)的方法在万能试验机上进行三点弯 曲试验,用于实验的样品尺寸为25mm×140mm,预制裂纹长度为40mm, 如图8所示。为了直观地观察裂纹的扩展和移动,在测试前在每个样 品的侧面涂上白色涂料,预制裂纹后前10mm每隔1mm用垂直细线在 侧面进行标记。之后每隔5mm标记一次,为了便于观察裂纹的扩展, 在每个样品前放置一个带灯光的放大镜。

实验采取位移控制的加载方式,加载速率为1mm/mi n,为了消除 预制裂纹尾部集中应力的影响,先要进行预裂,调整支座的跨距为 70mm,使加载头位于支座中间并与支座平行,支座的一端位于预制裂 纹尾部前25mm处,启动实验机,当裂纹扩展到5mm左右时,停止加 载并回车,然后调整跨距为100mm,支座的一端移到预裂纹前25mm 的位置,继续施加位移载荷,当产生新的裂纹时,前5mm时每新产生 1mm的裂纹记录一次位移与载荷的数据,之后每新产生5mm的裂纹记 录一次位移载荷数据,直到载荷-位移曲线重新开始上升一段后,停 止加载并回车,导出数据,总裂纹长度是从加载线到预裂纹终点的距 离加上裂纹扩展的长度。试验过程如图9所示。层合板的Ⅱ型断裂韧 性按式(3)计算:

/>

P是载荷,δ是加载点位移,a是总裂纹长度,2L是跨距,W是 试样宽度。实验结果如图10、11所示。

(四)表面形貌表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样品在Ⅰ型和Ⅱ型断裂韧性测试后的 断裂面的精细结构,电镜照片帮助分析了断裂面的形貌,以便更好的 解释实验结果,改进试验方案。实验结果如图12、13所示。

实验结果及分析

1、从图2可知,层合板中插入PPNWF和PES膜后,沿厚度方向 的电导率分别下降了98.6%和98%,加入CNTs后导电性能得到提升, 在PES膜中掺杂5wt%CNTs后,Z方向电导率提高了24倍,提升CNTs 的含量至10wt%后,电导率下降,比对照组低了94.7%。

2、从图2可知,插入插层材料后,Ⅰ型开裂过程中电阻的变化 率也有明显的提升,含10wt%CNT的PES膜作为夹层材料时,电阻变 化率最大可比空白对照组提升206.9%,PES膜作为夹层材料时,最大 也可提升145.6%。

3、DCB实验结果显示(如图6、图7所示),含5wt%CNTs的PES 膜对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提升效果最好,G

4、ENF实验结果显示(如图10、11所示),掺杂10wt%CNTs的 PES膜对Ⅱ型层间断裂韧性的提升效果最好,G

5、如图12和图13所示,图12(a,b)是对照样品断面形貌,可 以看出其层间失效主要包括纤维与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失效和环氧 树脂基体的断裂,断层表面光滑,只有少数树脂粘附,纤维可以很容 易地从基体中拔出,界面结合不牢固,呈现出典型的脆性断裂破坏模 式。图12(c,d)是PPNWF作为夹层时的断面形貌,可以看出PP纤维 的形状和分布与它们在无纺布当中的初始状态相似,大部分PP纤维 被从环氧树脂中被完整的剥离拔出,只有很少部分的PP纤维发生了 塑性变形或断裂,表明PP纤维和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非常 弱,复合材料层间断裂的主要机制是PP纤维与环氧树脂之间的弱界 面失效,综合之前的数据分析,即使仅仅只增加了这么一种弱界面失 效形式,Ⅰ型断裂韧性都提高了124%,证明无纺布对于层间韧性的 提升潜力是很大的。图12(e,f)是CNTs/PPNWF作为夹层时的断面形 貌,不难发现,CNTs的团聚现象严重,其较弱的界面使得PP纤维与 环氧基体的粘附性变差,不利于阻碍裂纹的扩展,这就使得加入CNTs 后,复合材料的Ⅰ型断裂韧性不升反降,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加入 CNTs后,出现了很多新的增韧模式,如塑性变形、桥接裂纹、PP纤 维断裂等,这些新的模式可以增加裂纹扩展时的阻力,吸收断裂能, 还可以看出,一些白色CNTs颗粒被涂覆在PP纤维的表面上,增加了 纤维的表面粗糙度。所以只要采取合适的分散方法并且控制好CNTs 的量,使其团聚尽可能减少,理论上可以使层合板的Ⅰ型断裂韧性得 到进一步提升。

图13(a,b)是PES薄膜作为夹层时的断面形貌,低倍放大图像a 中可以看出断面表面非常粗糙,一些凸起的小片PES膜粘附在基体表 面,显著改善了其光滑结构,证实了薄膜和环氧树脂之间有较大的界 面力,从而在应力作用时薄膜的塑性变形可以吸收更多的断裂能。同 时,突出部分对裂纹的扩展起到阻碍作用,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促进 裂纹偏转,增加层间断裂韧性。图13(c,d)是掺杂了5wt%CNTs的 断面形貌,显示了膜和环氧树脂基体之间界面的放大图像,从图像中 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相分离结构,d图中薄膜和环氧基体的断口呈现不 规则的形貌,表明了树脂在固化过程中会渗入薄膜当中形成纳米级相 分离结构,在维持基体原有机械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其断裂韧性,同时 还可以在结构边缘看到绒毛状的CNTs,说明多壁碳纳米管和基体结 合得很好,使得在拉伸过程中从基体中拔出CNTs需要消耗更多的能 量,此外,拔出的多壁碳纳米管显示出与纤维和基体之间的桥接效应, 这种效应通过增加对裂纹扩展的抵抗来提高层间断裂韧性。图13(e,f) 是掺杂了10wt%CNTs的断面形貌,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相分离结构和 绒毛状的碳纳米管,但也不难发现,相较掺杂了5wt%CNTs的电镜 照片,掺杂了10wt%CNTs的PES膜中CNTs分布不均匀,存在比较 严重的团聚现象,其较弱的界面能使其阻碍裂纹扩展的能力降低,这 种由团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桥接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导致 其型断裂韧性出现下降,但依旧优于空白对照组。

6、通过计算获得的各层合板Ⅰ型层间断裂韧性(G

7、复合材料的初始层间断裂韧性(G

8、图16显示了典型的ENF试验载荷-位移曲线,与Ⅰ型开裂相 似,在加载的初始阶段,曲线呈线性变化,直到达到最大载荷点,此 时裂纹开始萌生,曲线急速下降,之后随着裂纹的继续增长,载荷值 又开始缓慢上升,可以看出,在层合板中加入PES夹层后,裂纹的临 界载荷值比空白对照提高了9.75%,掺杂了5wt%CNTs后,其临界 载荷的数值出现了大幅下降,比纯PES膜降低了40%,值得注意的 是这是因为层合板样品的预裂纹出现了偏移,导致弯曲过程中受力不 均,裂纹最终扩展到了样品表面所致。

结合数据分析和电镜图片可以推断出断裂韧性与CF/EP体系与 夹层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有关,随着界面结合力的增强,裂纹在生长 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了断裂韧性。总之,这些发现改 善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电-力学性能,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更 高端的领域带去了希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 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