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以下简称UE)的移动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如果基站知道UE的移动速度,在进行资源管理中可以优化很多的参数,使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例如:对于高铁场景,若识别出UE移动速度,可以更精确的判定为高铁用户,使用高铁专网;对于功控参数,若识别出UE移动速度,就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动态改变周期、步长等功控参数;还可以根据UE移动速度的快慢情况,选择对应的MIMO技术方案,以便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对于连接态的UE,现有技术中UE的移动速度主要是由某时间内小区切换的次数得到,或是根据测量配置信息进行邻小区测量后上报的测量结果确定。

然而,当UE占用的小区不变,但UE仍在移动时,无法得到新无线(New Radio,NR)用户的移动速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UE占用的小区不变,但UE仍在移动时无法得到用户终端移动速度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包括:

在用户终端移动后,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的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其中,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晚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

获取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一定时提前命令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二定时提前命令;

根据所述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基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所述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

根据所述第一上报时刻、第二上报时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上报时刻、第二上报时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得到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得到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时长;

根据所述移动距离和所述移动时长,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所述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一上报时刻上报的第一测量报告中的第一波束索引;

获取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上报时刻上报的第二测量报告中的第二波束索引;

根据所述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索引和所述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

根据所述波束偏移量和波束场景中相邻两个波束之间的夹角,计算所述用户终端移动的偏移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索引和所述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确定取模标识;

根据所述取模标识和波束映射表,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索引和所述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其中,所述波束映射表包括在每个取模标识下,波束索引和波束标识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波束标识在所述波束映射表中的排列位置与波束在波束场景中的排列位置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包括:

获取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一定时提前量,并根据所述第一定时提前量和所述单向距离,确定所述第一距离;

根据所述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二定时提前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定时提前量和所述单向距离,确定所述第二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包括:

获取子载波间隔中的变量参数;

根据所述子载波间隔的变量参数,确定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

根据所述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和光速,确定所述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一定时提前命令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二定时提前命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用于所述基站生成定时提前命令。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用户终端移动后,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的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其中,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晚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一定时提前命令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二定时提前命令;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所述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上报时刻、第二上报时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设备,包括:

存储器;

至少一个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在用户终端移动后,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的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其中,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晚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获取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一定时提前命令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二定时提前命令;根据所述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所述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基于所述第一上报时刻和所述第二上报时刻所述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根据所述第一上报时刻、第二上报时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确定所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本申请首先通过获取用户终端移动过程中不同上报时刻及对应的定时提前命令,确定不同上报时刻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再根据不同上报时刻下NR波束的变化情况,得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最后,根据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以及偏移角度,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由于上行定时偏移的上报时刻间隔很小且增加了移动过程中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在UE占用小区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不仅便于实现小区内NR用户移动速度的动态测量,还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NR用户移动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移动距离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流程图三;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PCI mod3下取模标识为1的波束场景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设备的硬件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预设”、“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通信系统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通信系统中,如果基站获取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便可以优化资源管理中的很多参数。

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通过某时间内小区切换的次数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或者根据测量配置信息进行邻小区测量后上报的测量结果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然而,上述方案测量的是小区间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当用户终端所处的小区不变,用户终端仍在移动时,则无法得到其移动速度。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以测量小区内用户终端移动速度的方法,本申请主要以基站为执行主体,利用用户终端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精准快速地得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的距离变化,再根据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得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进而计算出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独立实现,也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R用户移动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场景包括:基站101和用户终端102。

基站101,用于提供无线覆盖,实现有线通信网络和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

在用户终端102移动过程中,基站101可获取用户终端102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的不同上报时刻,并获取不同上报时刻所对应的定时提前命令,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定时提前命令确定不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

基站101可以通过不同上报时刻用户终端所占用的不同NR波束,得到NR波束的变化情况,进而确定出用户终端102相对于基站101所移动的偏移角度。在确定出上述距离和偏移角度后,基站101便可进一步确定出移动时长内用户终端102的移动速度。

用户终端102,用于向基站101上报上行定时偏移,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等,本实施例对用户终端的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用于UE上行传输,是指UE发送上行数据的系统帧相比对应的下行帧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具体的提前量由基站根据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计算,然后再通过定时提前命令(Timing Advance Command,TAC)通知给UE,该TAC域占有6比特(bit),指示TA=(0,1,2……63)。基站通过发送TAC给UE,告知UE定时提前的时间大小。对于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UE在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Response,RAR)中收到的TAC,从发送Msg3开始生效。

TA是用来维护UE上行时间同步的方法。NR中UE要与gNodeB进行通信,为保证相同子帧上不同RB资源的用户互不干扰,保持传输正交性,需要用户进行上行的时间基本同步。gNodeB通过测量UE的上行传输来确定每个UE的timing advance值。因此,只要UE有上行传输,gNodeB就可以用来估计timing advance值。

基于上行定时偏移确定NR用户的移动速度,不仅便于实现小区内用户终端移动速度的动态测量,还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下面结合图2和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中确定小区内NR用户移动速度的实现过程。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流程图一。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在用户终端移动后,获取用户终端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的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其中,第二上报时刻晚于第一上报时刻。

在该步骤中,用户终端发生移动的过程中,用户终端间隔性地进行上行传输,基站接收用户终端在不同时刻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上述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可以是相邻的两个上报时刻,也可以是有一定间隔的两个上报时刻,当然也可以是移动始末的两个上报时刻,具体根据需要选择。

S202,获取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一定时提前命令和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二定时提前命令。

在上述方案之前,基站还需要根据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生成定时提前命令,以便通过定时提前命令将具体的提前量通知给UE,告知UE定时提前的时间大小。

在该步骤中,不同的上报时刻对应不同的定时提前命令,不同的定时提前命令对应不同的定时提前量,因此,通过定时提前命令便可准确获知该上报时刻下的定时提前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UE上行定时偏移的上报时刻为t

S203,根据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在上述方案中,根据定时提前命令便可获知该上报时刻下的定时提前量,此时,只需要知晓单位定时提前量TA对应的距离便可进一步确定该上报时刻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具体的实现过程参照后续实施例,此处不展开详述。

具体来说,第一上报时刻t

S204,基于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

在上述方案中,根据NR波束场景情况确定波束的数量,再结合每个波束之间相差的角度,便可知晓上述两个上报时刻下波束的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确定UE相对gNodeB移动的偏移角度x

S205,根据第一上报时刻、第二上报时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在上述方案中,首先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距离;再根据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时长;最后,根据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长,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移动距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知晓d

UE的移动时长计算公式为t

本实施例提供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首先通过获取用户终端移动过程中不同上报时刻及对应的定时提前命令,确定不同上报时刻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再根据不同上报时刻下NR波束的变化情况,得到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最后,根据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以及偏移角度,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由于上行定时偏移的上报时刻间隔很小且增加了移动过程中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在UE占用小区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不仅便于实现小区内NR用户移动速度的动态测量,还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下面结合图4和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方法中根据定时提前命令确定该上报时刻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距离的实现过程。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流程图二。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获取子载波间隔中的变量参数。

在该步骤中,3GPP TS 38.211物理信道和调制协议规范中总结了NR参数集(Numerology),每一个数字都被标记为一个变量参数μ,子载波间隔的计算公式为2

S402、根据子载波间隔的变量参数,确定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

在上述方案中,3GPP TS 38.213用于控制的物理层过程协议规范中定义了单位TA对应的时间,计算公式为16×64×T

S403、根据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和光速,确定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

在该步骤中,单位TA对应的时间是包含了上下行路径的时间,因此,单位TA对应的单向距离应是单向路径的时间与光速的乘积,计算公式为c×16×64×T

S404、根据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一定时提前量,并根据第一定时提前量和单向距离,确定第一距离。

在上述方案中,已经知晓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只需要确定第一定时提前命令中的第一定时提前量,便可由第一定时提前量和单向距离的乘积计算出第一距离d

S405、根据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二定时提前量,并根据第二定时提前量和单向距离,确定第二距离。

在该步骤中,与步骤S304的技术方案一样,同理可计算出第二上报时刻t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职能:3GPP主要是制订以GSM核心网为基础,UTRA(FDD为W-CDMA技术,TDD为TD-SCDMA技术)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技术的规范。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计算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确定了单位定时提前量所对应的单向距离,在此基础上,只需要根据不同上报时刻下定时提前命令中的定时提前量,便可准确计算出该上报时刻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

下面结合图5和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方法中基于两个上报时刻UE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UE相对gNodeB移动的偏移角度的实现过程。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流程图三。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获取用户终端在第一上报时刻上报的第一测量报告中的第一波束索引。

S502、获取用户终端在第二上报时刻上报的第二测量报告中的第二波束索引。

在上述方案中,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简称MR),是指信息在业务信道上每480ms(信令信道上470ms)发送一次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网络评估和优化。用户终端在不同上报时刻会上报测量报告,根据该上报时刻下测量报告中的内容,便可获知该上报时刻下所占用的NR波束的波束索引(SS index)。

S503、根据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确定取模标识。

PCI全称Physical Cell Identifier,即物理小区标识,终端以此区分不同小区的无线信号。

S504、根据取模标识和波束映射表,确定第一波束索引和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其中,波束映射表包括在每个取模标识下,波束索引和波束标识的映射关系,其中,波束标识在波束映射表中的排列位置与波束在波束场景中的排列位置对应。

在上述方案中,PCI小区的标识为0-503之间的一个号码,PCI干扰模式有PCImod3、PCI mod4和PCI mod30等,首先根据二者确定出取模标识,再根据取模标识和波束的映射表查找不同波束索引所对应的波束标识(Beam ID),便可获知波束标识的移动个数,即为第一波束索引和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

S505、根据波束偏移量和波束场景中相邻两个波束之间的夹角,计算用户终端移动的偏移角度。

在该步骤中,基于NR波束默认场景情况中的覆盖范围和波束个数,计算出相邻两个波束之间的夹角,夹角与上述波束偏移量的乘积便是UE相对gNodeB移动的偏移角度x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假设NR波束的默认场景为105°,主流为7波束场景,则第一上报时刻t

若PCI小区的标识为10,PCI干扰模式为PCI mod3,表1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示意,表1示出了PCI mod3下取模标识和波束的对应关系。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PCI mod3下取模标识为1的波束场景图。如图6所示,波束标识在表1中的排列位置与波束在图6中的排列位置一一对应。

表1 PCI mod3下取模标识和波束映射表

需要说明的是,表1只是以示例的形式示意取模标识和波束映射表,并非对取模标识和波束映射表的限定。

示例性的,PCI mod3=1,t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不同上报时刻所上报的测量报告中的波束索引,并根据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进一步确定出不同时刻用户终端所占用波束的波束标识,进而确定出该NR波束场景中波束标识的变化情况,即不同波束索引之间的波束偏移量,从而计算出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

综合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可以在用户终端占用小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基站获取用户终端移动过程中不同上报时刻即对应的定时提前命令,确定出不同上报时刻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进而基于NR波束变化的情况,获取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最终计算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在用户终端占用小区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而导致的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不仅可以方便掌握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还可以保证动态测量的技术方案的实现。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装置70可以包括用于实现前述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各个功能模块,任意功能模块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式实现。

例如,该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装置70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701、第二获取模块702、第一处理模块703、第二处理模块704和第三处理模块705。

第一获取模块701,用于在用户终端移动后,获取用户终端上报的上行定时偏移的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其中,第二上报时刻晚于第一上报时刻;

第二获取模块702,用于获取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一定时提前命令和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第二定时提前命令;

第一处理模块703,用于根据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一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二上报时刻对应的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第二距离;

第二处理模块704,用于基于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用户终端占用NR波束的变化情况,确定用户终端相对基站移动的偏移角度;

第三处理模块705,用于根据第一上报时刻、第二上报时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可选的,第一处理模块703还可以具体用于:获取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根据第一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一定时提前量,并根据第一定时提前量和单向距离,确定第一距离;根据第二定时提前命令确定第二定时提前量,并根据第二定时提前量和单向距离,确定第二距离。

可选的,第一处理模块703还可以用于获取子载波间隔中的变量参数;根据子载波间隔的变量参数,确定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根据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时间和光速,确定单位定时提前量对应的单向距离。

可选的,第二处理模块704还可以具体用于:获取用户终端在第一上报时刻上报的第一测量报告中的第一波束索引;获取用户终端在第二上报时刻上报的第二测量报告中的第二波束索引;根据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确定第一波束索引和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根据波束偏移量和波束场景中相邻两个波束之间的夹角,计算用户终端移动的偏移角度。

可选的,第二处理模块704还可以用于根据用户终端所处的PCI小区的标识和PCI干扰模式,确定取模标识;根据取模标识和波束映射表,确定第一波束索引和第二波束索引的波束偏移量;其中,波束映射表包括在每个取模标识下,波束索引和波束标识的映射关系,其中,波束标识在波束映射表中的排列位置与波束在波束场景中的排列位置对应。

可选的,第三处理模块705还可以具体用于: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偏移角度,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距离;根据第一上报时刻和第二上报时刻,得到用户终端的移动时长;根据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长,确定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

该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装置用于执行前述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设备的硬件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设备8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01和存储器802。该设备80还包括接收器803和发送器804。

接收器803,用于接收指令和数据;

发送器804,用于发送指令和数据;

存储器80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801,用于执行存储器80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所执行的各个步骤。具体可以参见前述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选地,上述存储器8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801集成在一起。

当存储器802独立设置时,该电子设备还包括总线805,用于连接存储器802和处理器801。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NR用户移动速度测量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技术分类

0612011592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