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泥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泥为粉末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入适量水后,可成为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将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目前水泥再经由原料的煅烧得到熟料,熟料经过进一步的粉磨,使其细度适合生产水泥,通常使用的设备是水泥磨,通过辊压和撞击的方式将熟料磨成细粉得到水泥材料,但是目前水泥普遍存在凝固后强度低且耐久性一般,容易出现开裂等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针对熟料进行添加石膏的方案,用于调节水泥的硬化时间和强度,同时可以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和中后期强度,但是石膏的添加对水泥强度的提升目的单一,无法针对水泥的抗拉性以及耐久性问题做出提升。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以提高水泥的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熟料研磨:将煅烧后的水泥熟料送入熟料磨进行细磨,通过筛网进行筛选,所述筛网的孔径为45μm-90μm,以确保水泥的细度和活性;

S2、添加剂制备:选取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放入磨粉机中,磨粉转速为500-1000r/min,时间为30-60min;

S3、添加剂筛选:采用筛网对S2的混合物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将混合物投入搅拌机中,搅拌时间为20-40min,得到添加剂;

S4,原料混合:将研磨后的水泥熟料与添加剂进行混合搅拌,同时加入增强剂得到高强度水泥。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细磨过程中,需间隔时间对熟料的温度进行检测,将研磨温度应控制在80℃以下,间隔时间为10-30min。

进一步的,对研磨后的熟料粉进行取样,检测其硫酸盐含量,控制熟料烧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气氛来影响硫酸盐的转化和释放,从而使熟料中的硫酸盐含量为整体比重的1%-3.5%。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按照重量份数配比为20-40份、10-20份、10-20份、5-10份、5-15份。

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所述筛网的孔径为0.1-0.6mm,对筛选出的不符合颗粒度要求的组分再次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出料颗粒度全部达到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增强剂为减水剂、增粘剂、强化剂或防水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增强剂与所述水泥熟料与添加剂的添加比例为(3-6):(70-80):(10-1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原料搅拌时间为20-50min,搅拌速度为200-600r/min。

进一步的,得到的高强度水泥采用皮带输送机进行输送,以在输送的过程中进行降温,在皮带输送机的尾端对高强度水泥进行打包、入库获得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熟料为硅酸盐水泥熟料。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中通过添加的添加剂用于提升现有水泥的综合性能,如玻璃纤维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增加水泥基材料的抗拉强度,磷酸二氢钾可以促进水泥中硫铝酸盐矿物的水化反应,加速水泥的硬化过程,从而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发展,此外,由于硫酸盐含量过高会导致水泥的膨胀和开裂,降低水泥的耐久性,因此本发明中通过对水泥熟料中硫酸盐的检测控制,以进一步增强水泥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制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发明中公开了一种水泥的制备方法,用于提升现有水泥的综合性能,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熟料研磨:将煅烧后的水泥熟料送入熟料磨进行细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熟料为硅酸盐水泥熟料,细磨后的熟料粉末通过筛网进行筛选,所述筛网的孔径为45μm,以确保水泥的细度和活性,具体的,在本步骤中,细磨过程中,由于研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控制研磨温度,避免过高的温度对水泥熟料造成热损伤,在本发明中需间隔时间对熟料的温度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以将研磨温度应控制在30℃为例,当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还知晓将上述研磨温度控制在其他数值,如0℃、10℃以及20℃,控制方式可采用制冷装置进行降温,检测的间隔时间为10min;

此外,对研磨后的熟料粉进行取样,检测其硫酸盐含量,控制熟料烧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气氛来影响硫酸盐的转化和释放,从而使熟料中的硫酸盐含量为整体比重的1%;

S2、添加剂制备:选取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放入磨粉机中,磨粉转速为500r/min,时间为30min,其中,所述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按照重量份数配比为20份、10份、10份、5份、5份;

S3、添加剂筛选:采用筛网对S2的混合物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将混合物投入搅拌机中,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添加剂;

S4,原料混合:将研磨后的水泥熟料与添加剂进行混合搅拌,其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20min,搅拌速度为200r/min,同时加入增强剂得到高强度水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所述筛网的孔径为0.1mm,对筛选出的不符合颗粒度要求的组分再次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出料颗粒度全部达到需求。

此外,所述增强剂为减水剂、增粘剂、强化剂或防水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更详细的是,所述增强剂与所述水泥熟料与添加剂的添加比例为3:70:10。

为了便于对搅拌混合后的水泥进行降温,以便于后续收集,本发明中,得到高强度水泥采用皮带输送机进行输送,以在输送的过程中进行降温,在皮带输送机的尾端对高强度水泥进行打包、入库获得成品。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不在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水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熟料研磨:将煅烧后的水泥熟料送入熟料磨进行细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熟料为硅酸盐水泥熟料,细磨后的熟料粉末通过筛网进行筛选,所述筛网的孔径为67.5μm,以确保水泥的细度和活性,具体的,在本发明中需间隔时间对熟料的温度进行检测,将研磨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控制方式可采用制冷装置进行降温,检测的间隔时间为20min;

此外,对研磨后的熟料粉进行取样,检测其硫酸盐含量,控制熟料烧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气氛来影响硫酸盐的转化和释放,从而使熟料中的硫酸盐含量为整体比重的2.25%;

S2、添加剂制备:选取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放入磨粉机中,磨粉转速为750r/min,时间为45min,其中,所述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按照重量份数配比为30份、15份、15份、7.5份、10份;

S3、添加剂筛选:采用筛网对S2的混合物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将混合物投入搅拌机中,搅拌时间为30min,得到添加剂;

S4,原料混合:将研磨后的水泥熟料与添加剂进行混合搅拌,其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35min,搅拌速度为400r/min,同时加入增强剂得到高强度水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所述筛网的孔径为0.35mm,对筛选出的不符合颗粒度要求的组分再次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出料颗粒度全部达到需求。

更详细的是,所述增强剂与所述水泥熟料与添加剂的添加比例为4.5:75:12.5。

实施例三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不在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水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熟料研磨:将煅烧后的水泥熟料送入熟料磨进行细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熟料为硅酸盐水泥熟料,细磨后的熟料粉末通过筛网进行筛选,所述筛网的孔径为90μm,以确保水泥的细度和活性,具体的,在本发明中需间隔时间对熟料的温度进行检测,将研磨温度应控制在80℃,控制方式可采用制冷装置进行降温,检测的间隔时间为30min;

此外,对研磨后的熟料粉进行取样,检测其硫酸盐含量,控制熟料烧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气氛来影响硫酸盐的转化和释放,从而使熟料中的硫酸盐含量为整体比重的3.5%;

S2、添加剂制备:选取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放入磨粉机中,磨粉转速为1000r/min,时间为60min,其中,所述石膏、碳酸盐、矿粉、玻璃纤维、磷酸二氢钾按照重量份数配比为40份、20份、20份、10份、15份;

S3、添加剂筛选:采用筛网对S2的混合物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将混合物投入搅拌机中,搅拌时间为40min,得到添加剂;

S4,原料混合:将研磨后的水泥熟料与添加剂进行混合搅拌,其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50min,搅拌速度为600r/min,同时加入增强剂得到高强度水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所述筛网的孔径为0.6mm,对筛选出的不符合颗粒度要求的组分再次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出料颗粒度全部达到需求。

更详细的是,所述增强剂与所述水泥熟料与添加剂的添加比例为6:80:15。

综上,本发明中通过添加的添加剂用于提升现有水泥的综合性能,如玻璃纤维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增加水泥基材料的抗拉强度,磷酸二氢钾可以促进水泥中硫铝酸盐矿物的水化反应,加速水泥的硬化过程,从而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发展,此外,由于硫酸盐含量过高会导致水泥的膨胀和开裂,降低水泥的耐久性,因此本发明中通过对水泥熟料中硫酸盐的检测控制,以进一步增强水泥的耐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1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