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48:15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汽车充电桩是一种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设备,在使用时,使用人员将充电线从汽车充电桩内取出,随后将充电线连接在需要充电的电动汽车上并对其充电,但现有的汽车充电桩大多安装在街道、停车场等公共场所,而且现有的汽车充电桩大多是安装在地面上,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公共空间,而且由于街道上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都很大,使得安装在街道上的充电桩会对路过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过往的车辆极易剐蹭到充电桩,对设备造成损坏,导致充电桩漏电而对路过的行人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充电桩占用大量公共场所的空间,且安装在街道上的汽车充电桩容易被车辆碰撞导致其漏电从而对路过的行人造成伤害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包括有筒体,筒体设置有筒盖,筒盖滑动连接有充电柱,充电柱远离筒盖的一侧开设有深孔,充电柱的深孔内固接有支撑环,筒体开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安装有第一电机和控制终端,控制终端与第一电机电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接有大丝杠,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筒体转动连接,筒体内固接有导气圆台,导气圆台与大丝杠转动连接,导气圆台与支撑环滑动连接,导气圆台滑动连接有传动环,大丝杠与传动环螺纹连接,充电柱的上部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存放有充电设备,充电柱设置有用于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的防进水散热机构,充电柱设置有用于防止散热进气孔封堵的防封堵机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防进水散热机构包括有方壳,方壳固接于充电柱,充电柱固接有分流板,分流板开设有通孔,方壳和分流板均位于第二空腔内,充电柱开设有通孔,第二空腔通过通孔与充电柱的深孔连通,支撑环开设有圆形通孔,方壳设置有吸风柱,吸风柱远离导气圆台的一侧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筒盖开设有单向排气口,吸风柱内开设有导气孔,导气孔与吸风柱的进气孔连通,吸风柱安装有气泵,控制终端与气泵电连接,气泵的进气口与导气孔连通,方壳、分流板和充电柱配合形成第一腔室,气泵的排气口与第一腔室连通,吸风柱的进气孔内滑动连接有浮板,浮板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浮板与第一活塞之间连接有弹簧,浮板固接有封堵圆台,浮板固接有第一气囊,浮板与第一活塞配合形成第二腔室,且第二腔室内存放有液压油,浮板开设有通孔,第二腔室通过通孔与第一气囊连通,第一气囊与吸风柱挤压配合,第一气囊和浮板的通孔内均存放有液压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浮板靠近封堵圆台的一侧开设有周向等间距分布的凹槽,吸风柱进气孔设置为等间距分布的条形,且进气孔的朝向为水平偏下,导气圆台的下侧设置为圆台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防封堵机构包括有气导管,气导管的一端连通于气泵的排气口,气导管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与吸风柱固接,气导管的中部开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通孔,且通孔处安装有第一压力阀,第二气囊通过导管与导气孔连通,第二气囊与吸风柱之间安装有第二压力阀,第二气囊的进气口安装有单向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压力阀的触发压力值为第二气囊膨胀到最大时气导管内的压力,第二压力阀的触发压力值为第二气囊膨胀到最大时其内的压力与导气孔被封堵时所产生负压的压力之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有设置于充电柱的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于在车辆碾压充电柱时,减小充电柱所受的硬性冲击力,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滑动连接于充电柱,充电柱靠近传动环的一侧开设有空腔,第二活塞位于空腔内,第二活塞固接有支撑滑杆,支撑滑杆与充电柱滑动连接,支撑滑杆贯穿充电柱的空腔并固接有垫板,垫板与充电柱之间连接有弹簧,充电柱的空腔内安装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方壳固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与吸风柱滑动连接,吸风柱与方壳滑动连接,支撑杆与吸风柱之间连接有弹簧,充电柱的顶部固接有保护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支撑环与传动环之间的距离等于垫板的厚度与支撑滑杆探出充电柱的长度之和,充电柱的空腔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L形通孔,且L形通孔的面积小于单向阀的面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有设置于筒盖的密封机构,密封机构用于防止外界雨水流入筒体内,密封机构包括有传动杆,传动杆滑动连接于导气圆台,传动杆与导气圆台之间连接有弹簧,传动杆与传动环挤压配合,传动杆固接有挤压环,挤压环和传动杆均与筒盖滑动连接,筒盖内固接有第三气囊,第三气囊内存放有液压油,挤压环和第三气囊均位于筒盖内,第三气囊与充电柱配合,挤压环与第三气囊挤压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有设置于筒体的刮除机构,刮除机构用于将筒体内凝结的水滴排出到外界,刮除机构包括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安装于第一空腔内,控制终端与第二电机电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接有小丝杠,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筒体转动连接,筒体固接有与小丝杠对称的定位杆,小丝杠螺纹连接有安装环,安装环与定位杆滑动连接,小丝杠和定位杆均位于安装环内,安装环固接有橡胶环,橡胶环的外径与筒体的内径相等,安装环滑动连接有传动滑杆,筒盖和筒体均与传动滑杆配合,传动滑杆靠近筒盖的一端固接有定位环,传动滑杆的另一端固接有斜面环,定位环和斜面环均与橡胶环挤压配合,筒体与筒盖滑动连接,且筒体与筒盖之间连接有拉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安装环与传动滑杆之间存在阻尼,且安装环与传动滑杆之间的阻尼大于初始时筒体与筒盖之间拉簧的拉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控制终端控制本装置向下移动至地下,在不影响充电效果的情况下,节省了地面的空间,同时避免被车辆碰撞而造成行人受伤,提高了安全性。

2、通过第二气囊在吸风柱进气孔堵住时喷出高压气体,将吸风柱进气孔附近的树叶、塑料袋等朝下侧吹走,防止进气口被堵住导致装置散热效果减弱。

3、通过散热时利用外界空气将本装置使用时产生的热量以及在地底的潮气裹挟带出,在对装置进行降温的同时还能避免潮气在筒体内凝结水滴,造成筒体的筒壁的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筒体、筒盖和充电柱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大丝杠、导气圆台和传动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方壳、分流板和吸风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导气孔、气泵和浮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活塞、封堵圆台和第一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气导管、第二气囊和第一压力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活塞、支撑滑杆和垫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传动杆、挤压环和第三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筒体、导气圆台和传动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电机、小丝杠和定位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电机、小丝杠和定位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安装环、橡胶环和传动滑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1-筒体,2-筒盖,3-充电柱,4-支撑环,5-第一空腔,6-第一电机,7-大丝杠,8-导气圆台,9-传动环,10-第二空腔,11-方壳,12-分流板,13-吸风柱,14-单向排气口,15-导气孔,16-气泵,17-浮板,18-第一活塞,19-封堵圆台,20-第一气囊,21-气导管,22-第二气囊,23-第一压力阀,24-第二压力阀,25-第二活塞,26-支撑滑杆,27-垫板,28-单向阀,29-支撑杆,2901-保护环,30-传动杆,31-挤压环,32-第三气囊,33-第二电机,34-小丝杠,35-定位杆,36-安装环,37-橡胶环,38-传动滑杆,39-定位环,40-斜面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充电桩,如图1-图3所示,包括有筒体1,筒体1的上部设置有筒盖2,筒盖2的中部滑动连接有充电柱3,充电柱3的下部开设有深孔,充电柱3的深孔的下部固接有支撑环4,支撑环4开设有周向等间距分布的三个通孔,筒体1的下部开设有圆柱形第一空腔5,第一空腔5内的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6和控制终端,控制终端与第一电机6电连接,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固接有大丝杠7,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与筒体1转动连接,筒体1内固接有导气圆台8,大丝杠7和导气圆台8的上部均位于充电柱3下部的深孔内,导气圆台8的下部为圆台形,导气圆台8的上部为周向分布的三根圆柱杆,用于限制支撑环4和传动环9转动,充电柱3的下侧面为与导气圆台8下侧圆台配合的形状,导气圆台8的中部与大丝杠7转动连接,导气圆台8的圆柱杆与支撑环4滑动连接,导气圆台8的圆柱杆滑动连接有传动环9,大丝杠7与传动环9螺纹连接,充电柱3的上部开设有第二空腔10,第二空腔10内存放有充电设备,通过第一电机6旋转,带动大丝杠7转动,传动传动环9和支撑环4向上移动,控制充电柱3在充电结束后缩回到筒体1内,节省地面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充电柱3设置有用于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的防进水散热机构,充电柱3设置有用于防止散热进气孔封堵的防封堵机构。

如图4-图6所示,防进水散热机构包括有方壳11,方壳11固接于充电柱3,充电柱3固接有分流板12,分流板12的表面开设有等间距分布的通孔,方壳11位于第二空腔10的一侧,充电柱3的上部开设有通孔,第二空腔10通过通孔与充电柱3的深孔连通,用于将第二空腔10内的空气输送到充电柱3的深孔内,分流板12位于第二空腔10的上部,方壳11设置有吸风柱13,吸风柱13的上侧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筒盖2开设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单向排气口14,用于将装置内的热空气和潮气排出,吸风柱13内开设有导气孔15,导气孔15与吸风柱13右侧的进气孔连通,吸风柱13进气孔设置为等间距分布的条形,且进气孔的朝向为水平偏下,吸风柱13内的下部安装有气泵16,用于将外界气体输送到第二空腔10内,为充电元件降温,控制终端与气泵16电连接,气泵16的进气口与导气孔15连通,方壳11、分流板12和充电柱3配合形成第一腔室,气泵16的排气口与第一腔室连通,吸风柱13右侧的进气孔内滑动连接有浮板17,用于检测外界的水位,并控制吸风柱13进气孔的开合,防止外界水流动到本装置内,浮板17的上侧开设有周向等间距分布的凹槽,用于在第一气囊20未膨胀时,保证外界空气始终能流入吸风柱13内,浮板17内的下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18,浮板17与第一活塞18之间连接有弹簧,浮板17的上侧固接有封堵圆台19,浮板17的上侧固接有第一气囊20,第一气囊20位于封堵圆台19的直径最大处,浮板17与第一活塞18配合形成第二腔室,且第二腔室内存放有液压油,浮板17的上侧开设有通孔,第二腔室通过通孔与第一气囊20连通,用于控制第一气囊20膨胀与收缩,第一气囊20与吸风柱13挤压配合,用于对吸风柱13密封,第一气囊20和浮板17的通孔内均存放有液压油,通过浮板17利用浮力带动第一活塞18移动,进而控制第一气囊20膨胀,将吸风柱13封堵,防止外界水流入本装置内部造成充电设备损坏。

如图5和图7所示,防封堵机构包括有气导管21,气导管21的上端连通于气泵16的排气口,气导管21的下端连通有第二气囊22,第二气囊22与吸风柱13固接,气导管21的中部开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通孔,且通孔处安装有第一压力阀23,第一压力阀23的触发压力值为第二气囊22膨胀到最大时气导管21内的压力,第二气囊22通过导管与导气孔15连通,第二气囊22与吸风柱13之间安装有第二压力阀24,第二气囊22的进气口安装有单向阀,用于防止第二气囊22内的气体回流,第二压力阀24的触发压力值为第二气囊22膨胀到最大时其内的压力与导气孔15被封堵时所产生负压的压力之差,通过导气孔15内的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气囊22内气体的喷出,利用气体的冲力将吸附在吸风柱13进气孔的树叶等反冲出去,防止其影响本装置的散热效果。

在有人需要使用本装置时,控制终端启动第一电机6,带动大丝杠7旋转,传动传动环9向上移动,推动支撑环4和充电柱3一同向上移动,直到传动环9推动支撑环4移动到导气圆台8的最上侧时,停止第一电机6,使用人员将充电线从第二空腔10内取出进行充电,此时控制终端启动气泵16,外界空气在气泵16的吸力下通过吸风柱13的进气孔、导气孔15和气泵16进入气导管21内,并通过气导管21挤压并打开第二气囊22进气口的单向阀,将气体输送到第二气囊22内,此时第一压力阀23和第二压力阀24均闭合,直到第二气囊22膨胀到最大时,此时气导管21内的气压与第二气囊22内的气压相等,进而推动第一压力阀23打开,气导管21内的气体通过第一压力阀23流动到第一腔室内,由于第二气囊22内气压大于气导管21内的气压,使得第二气囊22内的气体有向气导管21流动的趋势,此时第二气囊22进气口的单向阀关闭,使得外界气体进入由方壳11、分流板12和充电柱3配合形成的第一腔室内。

随后外界空气通过分流板12表面的通孔流入第二空腔10内,进而将第二空腔10内的充电元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裹挟带走,经过第二空腔10的热空气通过充电柱3的通孔流入到其深孔内,随后热空气通过支撑环4的通孔吹到导气圆台8的外侧面,导气圆台8的外侧面将热空气导向到筒体1底部的四周,顺带将筒体1内中部的潮气向四周吹动,随后热空气以及潮气沿筒体1的筒壁向上流动,直到流动到筒盖2处,热空气将单向排气口14顶开并流向外界,利用外界空气将本装置使用时产生的热量以及在地底的潮气裹挟带出,在对装置进行降温的同时还能避免潮气在筒体1内凝结水滴,腐蚀筒体1的筒壁。

当使用人员充电结束并将充电线放置在第二空腔10内后,控制终端启动第一电机6,带动大丝杠7旋转,传动传动环9和支撑环4均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充电柱3向下移动,直到充电柱3下降到筒体1的底部时,控制终端停止第一电机6,在使用人员充电结束后,本装置在控制终端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到地下,在不影响充电效果的情况下,节省了地面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当充电结束,本装置移动到地下后,第二空腔10内仍然残存有热量,所以控制终端控制气泵16继续工作,持续利用风力将第二空腔10内残存的热量和筒体1内的潮气输送到外界。

当外界地面存在积水,由于吸风柱13的进气孔要探出地面一段距离供本装置吸风散热,所以在水面升高并逐渐没过吸风柱13的进气孔时,外界积水通过吸风柱13的进气孔进入其内,使得浮板17在水的浮力下向上移动,带动第一活塞18、封堵圆台19和第一气囊20一同向上移动,直到浮板17的上侧面与吸风柱13进气孔的上侧面接触并将其遮住,当外界水滴通过吸风柱13的进气孔进入其内并被气泵16向上吸引时,由于惯性水滴会撞击在浮板17的下侧面,从而防止外界飞溅的水滴被吸入导气孔15内,此时外界气体通过浮板17上侧面的凹槽、吸风柱13的进气孔和导气孔15进入到气泵16内,当外界水位持续上升,但浮板17被吸风柱13限位无法向上移动,导致浮板17所受水的浮力越来越大,推动第一活塞18向上移动并压缩浮板17与第一活塞18之间的弹簧,此时浮板17与第一活塞18之间的空间逐渐减小,挤压其内的液压油沿浮板17的通孔流向第一气囊20,使得第一气囊20膨胀将吸风柱13的进气孔堵住,当外界水位下降后,浮板17所受浮力逐渐减小,此时第一活塞18在其与浮板17之间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浮板17与第一活塞18之间体积增大,第一气囊20内的液压油逐渐流向浮板17与第一活塞18之间,解除第一气囊20对吸风柱13进气孔的封堵,在外界水位高于吸风柱13进气孔的位置时,通过浮板17、第一活塞18与第一气囊20配合,将吸风柱13封堵,防止外界水流入本装置内部造成充电设备损坏。

当外界树叶、塑料袋等飘到吸风柱13处并将吸风柱13的进气孔堵住时,气泵16的吸力不变,由于吸风柱13的进气孔能进入的空气量减小,导致吸风柱13的进气孔和导气孔15内的压强减小并最终形成负压,同时气导管21处压强减小,第一压力阀23关闭,此时第二压力阀24受到第二气囊22内气压向上的推力和导气孔15内负压向上的吸力,使得第二压力阀24开启,第二气囊22内的高压气体通过导管和导气孔15流动到吸风柱13的进气孔,利用一瞬间的高压气体将吸附在吸风柱13进气孔附近的树叶、塑料袋等向右下侧吹走。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8所示,还包括有设置于充电柱3的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于在车辆碾压充电柱3时,减小充电柱3所受的硬性冲击力,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二活塞25,第二活塞25滑动连接于充电柱3的下侧,充电柱3下侧的后部开设有空腔,第二活塞25位于空腔内,第二活塞25的下侧固接有支撑滑杆26,支撑滑杆26与充电柱3滑动连接,支撑滑杆26贯穿充电柱3的空腔并固接有垫板27,垫板27与充电柱3之间连接有弹簧,用于带动充电柱3复位,充电柱3空腔内的上侧安装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28,支撑环4与传动环9之间的距离等于垫板27的厚度与支撑滑杆26探出充电柱3的长度之和,充电柱3的空腔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L形通孔,且L形通孔的面积小于单向阀28的面积,方壳11固接有支撑杆29,支撑杆29和方壳11均与吸风柱13滑动连接,支撑杆29与吸风柱13之间连接有弹簧,充电柱3的顶部固接有保护环2901,用于防止汽车直接碾压充电柱3,通过在车辆碾压前将本装置收缩进筒体1内的同时利用充电柱3与垫板27之间的弹簧进行缓冲,避免本装置受到硬性的冲击造成损伤。

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还包括有设置于筒盖2的密封机构,密封机构用于防止外界雨水流入筒体1内,密封机构包括有传动杆30,传动杆30滑动连接于导气圆台8的左后侧,传动杆30与导气圆台8之间连接有弹簧,用于推动传动杆30复位,解除挤压环31对第三气囊32的挤压,传动杆30与传动环9挤压配合,用于推动挤压环31移动挤压第三气囊32,传动杆30的上端固接有挤压环31,挤压环31和传动杆30均与筒盖2滑动连接,挤压环31和第三气囊32均位于筒盖2内,筒盖2的内侧固接有第三气囊32,第三气囊32内存放有液压油,第三气囊32与充电柱3配合,用于对筒盖2和充电柱3进行密封,挤压环31与第三气囊32挤压配合,用于使第三气囊32发生形变从而更加贴合充电柱3的侧壁,通过控制终端控制第一电机6的启停,传动挤压环31挤压第三气囊32,使第三气囊32紧贴充电柱3的侧壁,有效防止了外界的水通过充电柱3与筒盖2的缝隙处流入本装置内部,造成本装置内部的锈蚀。

当本装置在地下时,由于需要进行吸气散热,所以本装置的顶端会高出地面一小段距离,可能导致被路过的汽车等碾压,当汽车碾压时,车轮首先接触保护环2901,挤压保护环2901快速向下移动,传动充电柱3向下移动,此时垫板27与筒体1的底部接触,传动第二活塞25相对于充电柱3向上滑动并压缩垫板27与充电柱3之间的弹簧,充电柱3空腔内的气体被第二活塞25挤压并通过单向阀28和L形通孔流向外界,当车轮移动到吸风柱13的侧面时,挤压吸风柱13向下移动并压缩其与支撑杆29之间的弹簧。

当车轮从本装置上方移动过去后,吸风柱13在其与支撑杆29之间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充电柱3在其与垫板27之间弹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带动第二活塞25相对于充电柱3向下移动,此时单向阀28关闭且L形通孔面积较小,导致外界空气进入充电柱3空腔内的速度跟不上充电柱3空腔内体积增大的速度,使得充电柱3空腔内的压强减小,阻止第二活塞25向下移动,使得充电柱3缓慢向上移动,防止后方车轮再次对本装置碾压。

在本装置充电结束并向下移动到初始位置后,此时垫板27与筒体1的底面接触,充电柱3在其与垫板27之间弹簧的作用下停止向下移动,此时控制终端控制第一电机6继续转动,带动大丝杠7转动,随后传动传动环9向下移动,直到传动环9与传动杆30接触,此时随着传动环9向下移动,带动传动杆30一同向下移动并压缩其与导气圆台8之间的弹簧,传动挤压环31向下移动并通过斜面挤压第三气囊32,第三气囊32内的液压油受到挤压带动第三气囊32向内侧移动,并最终与充电柱3的侧壁接触,直到传动环9与导气圆台8的圆台处接触时,控制终端停止第一电机6,此时第三气囊32与充电柱3紧密贴合,有效防止了外界的水通过充电柱3与筒盖2的缝隙处流入本装置内部,造成本装置内部的锈蚀。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1-图13所示,还包括有设置于筒体1的刮除机构,刮除机构用于将筒体1内凝结的水滴排出到外界,刮除机构包括有第二电机33,第二电机33安装于第一空腔5内的右侧,控制终端与第二电机33电连接,筒体1与筒盖2接触的位置为斜面,第二电机33的输出轴固接有小丝杠34,第二电机33的输出轴与筒体1转动连接,用于带动安装环36、橡胶环37、传动滑杆38、定位环39和斜面环40上下移动,筒体1内的左侧固接有定位杆35,定位杆35与小丝杠34呈对称分布,小丝杠34螺纹连接有安装环36,安装环36与定位杆35滑动连接,小丝杠34和定位杆35均位于安装环36内,安装环36固接有橡胶环37,橡胶环37的外径与筒体1的内径相等,用于将筒体1内壁的水滴完全刮除,安装环36滑动连接有对称分布的两个传动滑杆38,筒盖2和筒体1均与传动滑杆38配合,用于切换橡胶环37与筒体1的接触状态,传动滑杆38的上端固接有定位环39,传动滑杆38的下端固接有斜面环40,斜面环40侧面为与橡胶环37弧度相同的斜面,定位环39和斜面环40均与橡胶环37挤压配合,用于控制橡胶环37与筒体1的接触状态,筒体1与筒盖2滑动连接,且筒体1与筒盖2之间连接有拉簧,安装环36与传动滑杆38之间存在阻尼,且安装环36与传动滑杆38之间的阻尼大于初始时筒体1与筒盖2之间拉簧的拉力,确保在橡胶环37将装置内的水滴排出在外界后再解除橡胶环37与筒体1的接触,通过启动第二电机33,传动安装环36向上移动,将筒体1内的水滴刮除并排出到外界,避免筒体1内由于潮湿凝结成水滴造成本装置短路。

控制终端间歇式启动第二电机33,带动小丝杠34旋转,传动安装环36向上移动,初始时斜面环40的下侧面紧贴筒体1的底部且其上侧斜面紧贴橡胶环37的下侧,支撑橡胶环37的外侧与筒体1的内壁接触,防止水汽凝结的水滴流动到橡胶环37的下方即筒体1的底部,当安装环36向上移动时,带动橡胶环37移动并持续与筒体1的侧壁接触,将筒体1侧壁的水滴刮下并聚集在橡胶环37与筒体1侧壁形成的夹角处。

当安装环36、橡胶环37、传动滑杆38、定位环39和斜面环40移动到小丝杠34的上部,且传动滑杆38与筒盖2的下侧面接触,随着小丝杠34继续转动,带动安装环36、橡胶环37、传动滑杆38、定位环39、斜面环40和筒盖2向上移动,并拉伸筒盖2与筒体1之间的拉簧,随着筒盖2向上移动,筒盖2与筒体1之间拉簧的拉力逐渐增大,直到筒盖2与筒体1之间拉簧的拉力大于安装环36与传动滑杆38之间阻尼时,此时橡胶环37的最下侧与筒体1上侧的斜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筒盖2在其与筒体1之间拉簧的拉力下不在向上移动,随着小丝杠34持续转动,带动安装环36挤压传动滑杆38,使传动滑杆38相对于安装环36向下滑动,并带动定位环39和斜面环40向下移动,斜面环40不再对橡胶环37进行支撑,同时定位环39将橡胶环37向下侧挤压,使得橡胶环37收缩在定位环39内失去与筒体1的接触,此时控制终端反向启动第二电机33,带动安装环36、橡胶环37、传动滑杆38、定位环39和斜面环40向下移动,直到斜面环40与筒体1的底部接触并将斜面环40向上挤压,带动定位环39解除对橡胶环37的收缩,同时斜面环40重新与橡胶环37接触并将橡胶环37撑开,使橡胶环37与筒体1的内壁接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分类

0612011631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