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线圈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5:46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能够适用作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用于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圈装置。这种现有的线圈装置中,在线轴固定端子台,在端子台嵌合并固定端子金属件,将构成线圈的电线的端部与端子金属件连接,且在端子金属件连接外部电路。

这种线圈装置中,在端子金属件连接来自外部电路的引线的情况下没有问题。但是,最近,要将线圈装置的端子金属件直接定位并连接于作为其连接对象的电路基板或连接器等的请求不断变多,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需要使端子金属件的位置和连接对象的连接部的位置高精度一致,线圈装置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困难,制造成本增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61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连接对象的定位容易,而且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容易的线圈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线轴,其具有供电线卷绕于外周的卷绕部;

端子,其上连接所述电线的端部;

端子台,其上安装所述端子,

所述端子在所述线轴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双方移动自如。

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线圈装置中,端子在线轴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双方移动自如。因此,通过在粗略地定位连接对象和线圈装置之后,仅使端子相对于线轴进行相对移动,能够将端子和连接对象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线圈装置中,不需要在线圈装置的制造阶段,使端子台的端子的位置与连接对象的安装位置精确地对位地制造,构成线圈装置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容易,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线轴,其具有供电线卷绕于外周的卷绕部;

端子,其上连接所述电线的端部;

端子台,其上安装所述端子,并在所述线轴安装成在所述线轴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双方移动自如。

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线圈装置中,具有安装端子,且在线轴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双方移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线轴的端子台。因此,通过粗略地定位连接对象和线圈装置之后,仅使端子台相对于线轴进行相对移动,能够将端子台的端子和连接对象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线圈装置中,也不需要在线圈装置的制造阶段,使端子台的端子的位置与连接对象的安装位置精确地对位地制造,构成线圈装置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容易,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所述端子台也可以安装于收容所述线轴的壳体或覆盖所述线轴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通过设为这种结构,通过在粗略地定位连接对象和线圈装置之后,仅使端子台相对于壳体或盖进行相对移动,能够将端子台的端子和连接对象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优选所述端子在所述端子台上安装成在所述线轴的第三轴向上移动自如。通过这样构成,容易也在第三轴向上微调整端子和连接对象的安装位置。其结果,即使沿着第三轴向,也不需要使端子的位置与连接对象的安装位置精确地对位地制造,构成线圈装置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更容易,进一步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所述端子台也可以在所述线轴的第三轴向上移动自如。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端子台相对于线轴在第三轴向上相对移动,也容易在第三轴向上微调整端子和连接对象的安装位置,能够得到所述的效果。

也可以在所述线轴和所述端子台的任一方形成有向所述第一轴向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在任一另一方形成有所述缓和嵌合凸部进入的缓和嵌合凹部,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在所述缓和嵌合凹部内的预定范围内插入成可在所述第一轴向和所述第二轴向上移动。或,也可以在所述线轴和所述端子台的任一方形成有向第二轴向或第三轴向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在任一另一方形成有所述缓和嵌合凸部进入的缓和嵌合凹部,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在所述缓和嵌合凹部内的预定范围内插入成可在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上移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将安装端子的端子台在线轴上安装成在线轴的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双方移动自如。

也可以构成所述缓和嵌合凹部的内壁的一部分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支承片构成为可打开所述缓和嵌合凹部的入口的宽度,在所述支承片形成有与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卡合而止脱的止动件凸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通过仅向缓和嵌合凹部插入缓和嵌合凸部,同时进行缓和嵌合凸部相对于缓和嵌合凹部安装成在第一轴向及第二轴向上移动自如,而且端子台相对于线轴的止脱。因此,端子台相对于线轴的安装更容易。

也可以具有止动件壁部,其安装进入所述缓和嵌合凹部的内部的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并止脱,所述止动件壁部具有与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嵌合的嵌合部。通过使嵌合部与缓和嵌合凸部嵌合,能够在将缓和嵌合凸部相对于缓和嵌合凹部安装成在第一轴向及第二轴向上移动自如的状态下,利用止动件壁部进行端子台相对于线轴的止脱。

也可以具有止动件壁部,其安装于进入所述缓和嵌合凹部的内部的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并止脱,所述止动件壁部经由树脂与所述缓和嵌合凸部连接。通过将止动件壁部利用树脂与缓和嵌合凸部连接,能够在将缓和嵌合凸部相对于缓和嵌合凹部安装成在第一轴向及第二轴向上移动自如的状态下,利用止动件壁部进行端子台相对于线轴的止脱。

优选所述缓和嵌合凸部具有主凸部和副凸部,所述缓和嵌合凹部具有被所述主凸部插入的主凹部和被所述副凸部插入的副凹部,沿着所述第三轴向的所述副凸部和所述副凹部的间隙比沿着所述第三轴向的所述主凸部和所述主凹部的间隙小,沿着所述副凸部和所述副凹部接触的引导面,所述端子台相对于所述线轴被保持成在所述第一轴向和所述第二轴向上移动自如。通过设为这种结构,端子台能够沿着引导面相对于线轴在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不晃动地顺畅移动。而且,沿着第三轴向的主凸部和主凹部的间隙比较宽,因此,将缓和嵌合凸部插入缓和嵌合凹部的内部的作业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

优选在主凸部的两侧形成有两个副凸部,在主凹部的两侧形成有两个副凹部。另外,优选主凸部的第一轴向的突出高度比副凸部的第一轴向的突出高度大。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将缓和嵌合凸部插入缓和嵌合凹部的内部的作业容易,并且降低副凸部和副凹部接触的引导面上的摩擦。

也可以所述端子具有:电线连接部,其固定并连接所述电线的端部;钩部,其形成于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不同的位置,且在形成于所述端子台的端子槽插入成在所述第三轴向上移动自如。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电线的端部向端子的连接,而且,能够将端子相对于端子台装配成可沿着第三轴向容易地移动。

优选所述端子具有形成于所述电线连接部和所述钩部之间的插通孔或外部电路连接片。能够在插通孔安装螺栓或螺钉等的紧固件,经由紧固件将端子定位并安装于基板。另外,外部电路连接片可直接被定位并安装于基板。

优选与所述钩部卡合并限制所述端子的所述第三轴向的移动范围的内盖安装于所述端子台。通过仅安装内盖,能够进行端子相对于端子台的止脱。另外,也能够限制端子相对于端子台的第三轴向的移动。

也可以所述端子台在所述线轴的第三轴向上移动自如,且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台一体成形。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简化在端子台安装端子的工序,线圈装置的制造变得容易。

也可以所述端子由多个所述端子构成,所述端子台由多个所述端子台构成,相对于多个所述端子台各自安装多个所述端子各自。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在每个端子台独立地使各端子相对于线轴进行相对移动,能够将端子和连接对象高精度地定位并连接。

优选覆盖所述内盖,并且覆盖所述端子台的所述第一轴向的端部,进一步覆盖所述端子台的第二轴向的端部的外盖安装于所述端子台。通过利用绝缘部件构成外盖,能够期待绝缘性的提高。

优选所述外盖覆盖所述端子台的第三轴向的端部,使所述电线连接部露出。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利用外盖覆盖缓和嵌合凸部和缓和嵌合凹部的周围,能够抑制缓和嵌合凸部和缓和嵌合凹部由于外力等而变形,并有效地实现端子台相对于线轴的止脱。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线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安装于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线轴的端子台的主要部分扩大立体图。

图4是将图3所示的外盖卸下的端子台的主要部分扩大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将图4所示的内盖、端子台、端子金属件卸下的线轴的主要部分扩大分解立体图。

图5B是仅图2所示的端子金属件的扩大立体图。

图5C是仅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中使用的端子金属件的扩大立体图。

图6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5A所示的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线轴、端子台、内盖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位于与图5A所示的端子台相反侧的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8所示的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在图11所示的线轴安装端子时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端子台等的扩大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8A是在图17所示的线轴安装端子台时的扩大立体图。

图18B是在图17所示的线轴安装端子台时的扩大侧视图。

图19A是表示图17所示的线轴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B是表示图17所示的线轴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在图21所示的线轴安装端子台时的扩大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在图24所示的线轴安装端子台时的扩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例如安装于电路基板300等的基板进行使用,线圈装置10的设置面位于Z轴方向的上方,在X轴的两侧具有第一端子台70及第二端子台80。线圈装置10例如能够用作变压器等。

一第一端子台70中,在沿着Y轴方向的两侧安装有一对端子金属件91及92。另一第二端子台80中,在沿着Y轴方向的两侧安装有一对端子金属件93及94。这些端子金属件(端子)91~94通过将各个金属板等的导电性板材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分别一体地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图中,X轴、Y轴、Z轴相互大致垂直地交叉,相对于线圈装置10的设置面的垂直方向为Z轴,一对端子金属件91、92和一对端子金属件93、94分别相互位于相反侧的方向为X轴。

如图2A所示,线圈装置10具有4个芯12、线轴40、一对端子台70、80、两个芯盖60、60。组装4个芯12,形成使由后述的线圈产生的磁通通过的磁路。这些芯12具有对称的形状,相互连结为从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夹持芯盖60及线轴40。

各芯12分别为纵截面(包含Y轴及Z轴的切面)为大致E字形状的芯。各芯12例如由铁氧体、金属磁性体等的软磁性体构成,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底13;从各基底13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Z轴方向突出的一对侧腿16、16;从各基底13的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向Z轴方向突出的中腿14。

本实施方式中,各芯12的中腿14进入形成于线轴40的第一中空筒部44的第一贯通孔44a的内部。利用形成于第一中空筒部44的内周壁的分离用凸部44b,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芯12、12相互形成间隙。通过浇注树脂等的高热传导性树脂进入该间隙,产生于线圈装置10的内部的热的散热性提高。

由分离用凸部44b形成的间隙与分离用凸部44b的X轴方向的厚度对应。分离用凸部44b在贯通孔44a的内部,且在X轴方向的中央部,沿着Z轴形成于Y轴方向的两侧。分离用凸部44b的X轴方向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05~5mm,进一步优选为0.1~3mm。

如图2B所示,线轴40在其Z轴方向的下端部具有大致椭圆形平板状的线轴基板42。在线轴基板42的大致中央部,第一中空筒部44一体成形为向Z轴方向的上部伸展。

在第一中空筒部44的Z轴方向上部,线轴上凸缘部48在Y轴-X轴平面一体成形为从第一中空筒部44向径向突出。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两端部,绝缘壁100及200分别沿着Y轴一体成形为向Z轴的上方突出。

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壁100及200的X轴方向的外侧壁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缓和嵌合凸部102a和202a分别形成为向X轴方向突出。在各个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分别安装各端子台70、80的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在一端子台70安装作为端子的端子金属件91及92,在另一端子台80安装作为端子的端子金属件93及94。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端子台70及80分别与线轴40分开地成形,且利用相互不同的树脂材料构成,但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树脂材料成形。

如图2B所示,在位于线轴上凸缘部48和线轴基板42之间的第一中空筒部44的外周部形成有第一卷绕部45。将第一卷绕部45中、沿着构成内侧线圈20的第一电线22的卷绕轴(Z轴)而相互相邻的电线卷绕部分彼此分离的多个卷绕隔壁凸缘46沿着卷绕轴以预定间隔,与第一中空筒部44一体形成为与线轴基板42(及线轴上凸缘部48)大致平行。

通过线轴40的线轴基板42、第一中空筒部44、线轴上凸缘部48及卷绕隔壁凸缘46通过注塑成形等一体成形。在线轴基板42的第一中空筒部44的内部形成有沿Z轴方向贯通的第一贯通孔44a。

如图2A所示,在第一贯通孔44a,芯12的中腿14从Z轴方向的上下进入,在贯通孔44a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使中腿14的前端对接。此外,也可以在贯通孔44a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从Z轴的上下插入的中腿14的前端不接触而以预定间隔形成间隙。

如图2B所示,线轴盖50利用X轴方向上可分割成两个的一对半割体50a、50b构成,利用与卷绕轴(Z轴)平行的分割连接部53组合,在组合的状态下,第二卷绕部55形成于盖50的外周部。线轴盖50在向线轴40的第一卷绕部45卷绕第一电线22形成内侧线圈20后,装配于线轴40的外周,并利用分割连接部53组合。

线轴盖50具有从外侧覆盖内侧线圈20的第二中空筒部54,在第二中空筒部54的外周部,盖下凸缘部52和盖上凸缘部58在Z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沿着周向形成。下凸缘部52及上凸缘部58与X-Y轴的平面平行地设置,并与设置面平行地延伸。

这些下凸缘部52和上凸缘部58之间成为第二卷绕部55,在该第二卷绕部55,例如构成成为二次线圈的外侧线圈30的第二电线32进行整齐排列卷绕(或α卷绕)。整齐排列卷绕是从卷绕轴的一端向另一端卷绕电线的通常的卷绕方式。对α卷绕进行后述。

如图2A所示,在装配有外侧线圈30的线轴盖50的外周,从Y轴方向的两侧装配一对芯盖60。芯盖60例如利用合成树脂等的绝缘部件构成,具有盖主体62,其外周面成为引导芯12的侧腿16的引导面,外侧线圈30位于其内周面。

在盖主体62的Z轴方向的两端一体形成有安装缘64、64。Z轴上侧的安装缘64与线轴上凸缘部48的上表面卡合,Z轴下侧的安装缘64与线轴基板42的下表面卡合,芯盖60安装于线轴40。

盖主体62具有与芯盖60的外周面形状对应的内周面形状,在其X轴方向的两端一体成形有绝缘板部66。在绝缘板部66的Z轴方向的上下形成有向Y轴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卡合凸部66a。Z轴上方侧的卡合凸部66a与线轴40的绝缘壁100或200的内表面卡合,Z轴下侧的卡合凸部66a在线轴基板42的X轴两端与线轴基板42的下表面卡合。

其结果,芯盖60的绝缘板部66与绝缘壁100或200及线轴基板42组合,提高芯12和图2B所示的外侧线圈30的绝缘。绝缘板部66的内表面(线圈装置10的中心侧)也可以与芯12接触,也可以具有与芯12的外形状一致的形状。

如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椭圆环形状的卷绕隔壁凸缘46在与X-Y轴大致平行的平面形成,以在大致椭圆筒形状的第一中空筒部44的外周部沿着Z轴方向形成预定间隔的卷绕区域。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卷绕隔壁凸缘46沿着Z轴方向以预定间隔大致平行地形成,但其数没有特别限定。形成有这些卷绕隔壁凸缘46的区域成为第一卷绕部45。

由卷绕隔壁凸缘46分离的各卷绕区域中的沿着卷绕轴(Z轴)的卷绕区域宽度设定成仅一条电线22可进入的宽度。即,卷绕区域宽度w1(省略图示)相对于电线22的线径d1(省略图示),优选处于d1<w1<(2×d1),进一步优选处于d1<w1<(1.2×d1)的关系。当卷绕区域宽度w1相对于线径d1过宽时,容易产生卷绕混乱,并且与线圈装置的紧凑化的请求相反。

此外,各卷绕区域中,卷绕区域宽度优选全部相同,但也可以稍微不同。另外,线轴上凸缘部48和最上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之间的卷绕区域宽度也可以比卷绕隔壁凸缘46的相互间的卷绕区域宽度大。另外,同样,线轴基板42和位于最下位置的卷绕隔壁凸缘46之间的卷绕区域宽度也可以比卷绕隔壁凸缘46的相互间的卷绕区域宽度大。本实施方式中,卷绕于各卷绕区域的预定的总卷绕数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在最接近线轴基板42的卷绕隔壁凸缘46,插入线轴盖50的盖下凸缘部52的下表面用于定位的隔开凸片46a间断地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隔开凸片46a以外,在卷绕隔壁凸缘46的外周面和线轴盖50的内周面之间,高热传导性树脂可沿轴向流通的流通间隙形成为切口状。

优选隔开凸片46a即使在线轴盖50的分割连接部53的位置,也从卷绕隔壁凸缘46的外周面突出。隔开凸片46a的突出高度(径向高度)限定流通间隙的径向宽度。

线轴盖50的分割连接部53中,在一半割体50a的内侧连接片53a的径向的外侧插入另一半割体50b的外侧连接片53b,连结半割体50a、50b而构成线轴盖50。

线轴盖50具有:与第一电线22不同的第二电线32卷绕于外周的第二卷绕部54、具备于第二卷绕部54的沿着轴向的下方的作为非卷绕部的间隙保持片52a。作为非卷绕部的间隙保持片52a具有使线轴盖5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52b或切口。间隙保持片52a形成为从盖下凸缘部的外周缘向Z轴下方向延伸,其下端可与线轴基板42的上表面抵接。

开口部52b形成于位于X轴方向的两侧的半割体50a、50b各自,并形成于与设置于线轴40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隔开凸片46a的流通间隙对应的位置。在线轴盖50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未在盖下凸缘部52的外周缘形成间隙保持片52a,使高热传导性树脂等从盖下凸缘部52和线轴基板42之间的间隙自由地进入。

另外,在位于一半割体50a的连接部53a的盖上凸缘部58,在沿着Z轴比其它部分靠上方形成有变高的台阶状的连接上凸缘部58a。另外,在位于另一半割体50b的连接部53b的盖上凸缘部58形成有连接上凸缘部58b,该连接上凸缘部58b位于沿着Z轴比连接上凸缘部58a靠下侧,且可插入连接上凸缘部58a的下方进行连接。

另外,在位于另一半割体50b的连接部53b的盖上凸缘部58形成有连接上凸缘部58a的连接前端可抵接的止动件凸部58e。止动件凸部58e相对于盖上凸缘部58沿着Z轴向上侧突出。优选止动件凸部58e的相对于盖上凸缘部58的上表面的突出高度与连接上凸缘部58a的沿着Z轴的突出高度大致相同。这些止动件凸部58e的上表面和连接上凸缘部58a的上表面与线轴40的线轴上凸缘部48的下表面接触,在分割连接部53以外的大部分的盖上凸缘部58的上表面和线轴上凸缘部48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空气的出口间隙。

图2B所示的第一电线22也可以以单线构成,或也可以以绞线构成,优选以绝缘包覆导线构成。第一电线22的外径d1(省略图示)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流通大电流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

该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电线22构成的内侧线圈20构成变压器的一次线圈,由卷绕于线轴盖50周围的第二电线32构成的外侧线圈30构成二次线圈。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外侧线圈30的第二电线32的线径比第一电线22的线径粗,但线径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将线径设为相同,相反也可以不同。另外,关于第一电线22及第二电线32的材质,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线轴40中,在各卷绕隔壁凸缘46形成有将相邻的各卷绕区域彼此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槽。本实施方式中,以限定各个连接槽的周向宽度的方式形成于卷绕隔壁凸缘46的一对切口缘部的至少任一方的周向位置在沿着Z轴方向(卷轴)相邻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相互间不同,但也可以是相同位置。此外,周向是沿着中空筒部44的椭圆状外周面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线轴40中,第一电线22例如从第一卷绕部45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进行α卷绕。即,将第一电线22的中央部22b配置为通过位于第一卷绕部45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的连接槽,且将一下卷绕部分从第一电线22的中央部朝向端穿过距中央下一层的卷绕区域。另外,将另一上卷绕部分从第一电线22的中央部朝向端穿过位于被下卷绕部分穿过的卷绕区域之一上的卷绕区域。

然后,下卷绕部分在相同的卷绕区域,从Z轴上观察右卷卷绕一圈以上,上卷绕部分在上层的相同卷绕区域,从Z轴上观察左卷卷绕1圈以上。然后,下卷绕部分从卷绕的卷绕区域穿过连接槽,向Z轴方向的下一层的卷绕区域移动,在该卷绕区域,同样按照相同的方向卷绕。另外,上卷绕部分从卷绕的卷绕区域穿过连接槽,向Z轴方向的上一层的卷绕区域移动,在该卷绕区域,同样按照相同的方向卷绕。

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在第一卷绕部45的周围α卷绕第一电线。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卷绕部45被区分为:位于隔开凸片46a和线轴上凸缘部48之间的第一主卷绕部45a、位于隔开凸片46a和线轴基板42之间的第一副卷绕部45b。在第一主卷绕部45a,第一电线22沿径向以1层或2层以上进行α卷绕,在第一副卷绕部45b,第一电线22以与在第一主卷绕部45a卷绕的径向的卷绕层数(第一主卷绕层数)同等或比其多的层数(第一副卷绕层数)进行α卷绕。

卷绕于第一副卷绕部45b的第一电线22的最外周层的位置位于比第二卷绕部55的筒壁靠外侧。通过这样构成,也能够使卷绕于第一副卷绕部45b的第一电线22的凸缘状线圈部和卷绕于第二卷绕部55的第二电线32的外侧线圈部30从轴向观察进行重复。此外,图2B中,图示在第一副卷绕部45b卷绕与在第一主卷绕部45a卷绕的径向的卷绕层数(第一主卷绕层数)同等的情况。因此,卷绕于第一副卷绕部45b的第一电线22的凸缘状线圈部和卷绕于第二卷绕部55的第二电线32的外侧线圈部30从轴向观察不重复。

α卷绕后的位于第一电线22的下卷绕部分的最下端的来自凸缘状线圈部的引线部(电线22的一端部)22a从形成于图8所示的线轴40的绝缘壁200的取出槽206抽出于底座58f上,并向线轴盖50的外侧抽出。抽出至线轴盖50的外侧的引线部22a被端子金属件93的电线连接部93a夹持并接合。

另外,图2B所示的α卷绕后的来自第一电线22的上卷绕部分的引线部22a从形成于图8所示的线轴40的绝缘壁200的取出槽206抽出于图2B所示的底座58f上,并向线轴盖50的外侧抽出。抽出至线轴盖50的外侧的引线部22a被端子金属件94的电线连接部94a夹持并接合。

此外,如图2B所示,底座58f在一线轴盖50的X轴方向的端部,作为盖上凸缘部58的一部分形成。在另一线轴盖50,在X轴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底座58g也作为盖上凸缘部58的一部分形成,但X轴方向的宽度比底座58f短。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是远离线轴40的中心轴的侧,“内侧”是接近线轴的中心轴的侧。

图2B所示的线轴盖50中,在其第二卷绕部55,整齐排列卷绕构成成为二次线圈的外侧线圈30的第二电线32。整齐排列卷绕是相对于卷绕部55的外周面,从Z轴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卷绕电线32的卷绕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沿径向以1层或2层以上整齐排列卷绕。假定在以二层整齐排列卷绕的情况下,第一层被全部卷绕后,在其上卷绕第二层。

如图5A所示,构成外侧线圈30的第二电线30的各引线部32a、32a在形成于线轴40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Z轴下方,沿着Y轴方向相互向相反方向抽出。一引线部32a被端子金属件91的电线连接部91a夹持并接合,另一引线部32a被端子金属件92的电线连接部92a夹持并接合。

如图5A所示,端子金属件91及93装配于端子台70。另外,如图8所示,端子金属件93及94装配于端子台80。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具有4个端子金属件91~94。一对端子金属件91及92具有X轴及Z轴上相互线对称的形状,另一对端子金属件93及94具有X轴及Z轴上相互线对称的形状。

如图5A所示,端子金属件91、92分别具有用于夹入并接合电线32的引线部32a的电线连接部91a、92a。另外,端子金属件91、92分别具有形成于与电线连接部91a、92a不同的位置的钩部91b、92b。钩部91b、92b分别在形成于端子台70的端子槽74插入成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钩部91b、92b分别形成为从平面状的安装部91c、92c的Y轴方向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下侧突出,钩部91b、92b的下端前端成形为钩状。在安装部91c、92c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插通孔91d、92d。插通孔91d、92d分别与在设置于端子台70的安装孔76装配的螺母77的螺栓孔粗略地对位,各端子金属件91、92安装于端子台70。安装孔76的内径也可以比螺母77的螺栓孔的内径充分大。

安装部91c、92c和电线连接部91a、92a分别利用连结部91e、92e一体地连结。连结部91e、92e一体成形为与安装部91c、92c的平面成齐平面的平面。连结部91e、92e的X轴方向宽度比安装部91c、92c的X轴方向宽度狭窄。

X轴方向的宽度比连结部91e、92e宽的安装部91c、92c的与钩部91b、92b相反侧端部形成有从安装部91c、92c的平面向Z轴方向的下方突出的插入凸部91f、92f。插入凸部91f、92f分别插入形成于端子台70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上表面的嵌合槽75、75。

如图8所示,端子金属件93、94分别具有用于夹入并接合电线22的引线部22a的电线连接部93a、94a。另外,端子金属件93、94分别具有形成于与电线连接部93a、94a不同的位置的钩部93b、94b。钩部93b、94b分别在形成于端子台80的端子槽84、84插入成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钩部93b、94b分别形成为从平面状的安装部93c、94c的Y轴方向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下侧突出,钩部93b、94b的下端前端成形为钩状。在安装部93c、94c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插通孔93d、94d。插通孔93d、94d分别与在设置于端子台80的安装孔86安装的螺母(省略图示)的螺栓孔粗略地对位,各端子金属件93、94安装于端子台80。

安装部93c、94c和电线连接部93a、94a分别利用连结部93e、94e一体地连结。在各连结部93e、94e形成有台阶状折弯部,使电线连接部93a、94a的Z轴方向的高度比安装部93c、94c的平面变低。连结部93e、94e的X轴方向宽度比安装部93c、94c的X轴方向宽度狭窄。

在X轴方向的宽度比连结部93e、94e宽的安装部93c、94c的与钩部93b、94b相反侧端部形成有从安装部93c、94c的平面向Z轴方向的下方突出的插入凸部93f、94f。插入凸部93f、94f分别插入形成于端子台80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上表面的嵌合槽85、85。

如图5A所示,端子台70具有台主体71。在台主体71具有沿X轴方向贯通台主体71的贯通孔72。在台主体71的Y轴方向的两侧一体形成有端子安装部73、73。在端子安装部73、73的上表面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安装孔76、76,在各安装孔76可分别装配螺母77。

在端子安装部73、73和台主体71的分界分别形成有端子槽74、74,在各端子槽74、74,端子金属件91、92的钩部91b、92b分别插入成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另外,在端子安装部73、73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嵌合槽75、75,且分别插入端子金属件91、92的插入凸部91f、92f。其结果,端子金属件91、92相对于端子台70限制X轴及Y轴方向的移动,各端子金属件91、92相对于端子台70仅允许Z轴方向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金属件91、92的电线连接部91a、92a从端子台70的Y轴方向的两端沿着Y轴方向位于外侧,电线连接部91a、92a的上表面与安装部91c、92c的上表面成大致齐平面。

在与形成于台主体71的贯通孔72的线轴40面对面的侧形成有形成于线轴40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进入的缓和嵌合凹部72a。另外,在贯通孔72的与面对面于线轴40的侧的相反侧形成有安装凹部72b。在安装凹部72b安装图7所示的内盖78。

在图5A所示的端子金属件91、92的钩部91b、92b分别插入端子台70的端子槽74、74之后,内盖78安装于端子台70的安装凹部72b。其结果,端子金属件91、92的前端钩状的钩部91b、92b与图7所示的内盖78卡合,抑制从端子台70拔出端子金属件91、92,并且限制端子金属件91、92的相对于端子台70的Z轴移动范围。

在内盖78的外侧安装图4所示的外盖79。外盖79将安装了内盖78的端子台70与端子金属件91及92一起从X轴及Y轴的外侧覆盖,也覆盖它们的Z轴的下方,但不覆盖Z轴的上方。外盖79例如相对于端子台70安装,与端子台70一起相对于线轴40可在X轴及Y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如图5A所示,线轴40的绝缘壁100的从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具有主凸部102a1和形成于该主凸部102a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副凸部102a2、102a2。各副凸部102a2的Z轴方向的厚度比主凸部102a1的Z轴方向的厚度变小。另外,各副凸部102a2的X轴方向的突出高度比主凸部102a1的X轴方向的突出高度变小。

在与绝缘壁100连结的主凸部102a1的基端部形成有止脱孔104。如图7所示,止脱孔104沿Z轴方向贯通主凸部102a1。在图7所示的止脱孔104构成为,形成于图6所示的支承片72a3的前端的止动件凸部72a4进入,且端子台70不从线轴40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止脱。

如图6所示,作为贯通孔72的一开口部的缓和嵌合凹部72a具有位于Y轴方向的中央的主凹部72a1和位于该Y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副凹部72a2、72a2。副凹部72a2的Z轴方向的宽度比主凹部72a1的Z轴方向的宽度狭窄。

在图6所示的副凹部72a2,图7所示的线轴40的副凸部102a2嵌合成在X轴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在图6所示的主凹部72a1,图7所示的主凸部102a1插入成在X轴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图6所示的副凹部72a2的与X轴及Y轴大致平行的内表面成为与副凸部102a2的引导面(滑动面)。

本实施方式中,沿着Z轴方向的副凸部102a2和副凹部72a2的间隙比沿着Z轴方向的主凸部102a1和主凹部72a1的间隙变小。沿着副凸部102a2和副凹部72a2接触的引导面,端子台70相对于线轴40保持成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即,缓和嵌合凸部102a在缓和嵌合凹部72a1内的预定范围内插入成可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构成缓和嵌合凹部72的内壁的一部分利用可弹性变形成可打开缓和嵌合凹部72的开口入口的Z轴方向的宽度的支承片72a3构成。在支承片72a3的前端侧形成有与图7所示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止脱孔104卡合而止脱的图6所示的止动件凸部72a4。为了使支承片72a3弹性变形为悬臂,在支承片72a3的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狭缝。

另外,图6所示的止动件凸部72a4和图7所示的止脱孔104的卡合成为端子台70的相对于线轴40的止脱,但允许端子台70相对于线轴40的X轴及Y轴方向的自由的滑动移动。

图2A所示的端子台80、内盖88及外盖89分别具有与端子台70、内盖78及外盖79同样的结构。特别是内盖88及外盖89分别与内盖78及外盖79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以下,主要说明端子台80和线轴40的关系。

如图8所示,端子台80具有台主体81。在台主体81具有沿X轴方向贯通台主体81的贯通孔82。在台主体81的Y轴方向的两侧一体形成有端子安装部83、83。在端子安装部83、83的上表面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安装孔86、86,在各安装孔86可分别装配螺母(省略图示)。

在端子安装部83、83和台主体81的分界分别形成有端子槽84、84,在各端子槽84、84,端子金属件93、94的钩部93b、94b分别插入成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另外,在端子安装部83、83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嵌合槽85、85,并向各个嵌合槽插入端子金属件93、94的插入凸部93f、94f。其结果,端子金属件93、94相对于端子台80限制X轴及Y轴方向的移动,各端子金属件93、94相对于端子台80仅允许Z轴方向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金属件93、94的电线连接部93a、94a从端子台80的Y轴方向的两端沿着Y轴方向位于外侧,电线连接部93a、94a的上表面配置于Z轴方向上从安装部93c、94c的上表面低成台阶状的位置。

在形成于台主体81的贯通孔82的与线轴40面对面的侧形成有形成于线轴40的缓和嵌合凸部202a进入的缓和嵌合凹部82a。另外,在贯通孔82的与面对面于线轴40的侧的相反侧形成有安装凹部82b。在安装凹部88b安装内盖88。

在端子金属件93、94的钩部93b、94b分别插入端子台80的端子槽84、84后,内盖88安装于端子台80的安装凹部82b。其结果,端子金属件93、94的前端钩状的钩部93b、94b与内盖88卡合,抑制从端子台80拔出端子金属件93、94,并且限制端子金属件93、94的相对于端子台80的Z轴移动范围。

在内盖88的外侧安装外盖89。外盖89将安装了内盖88的端子台80与端子金属件93及94一起从X轴及Y轴的外侧覆盖,也覆盖它们的Z轴的下方,但不覆盖Z轴的上方。外盖89相对于例如端子台80安装,与端子台80一起,相对于线轴40可在X轴及Y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线轴40的绝缘壁200的从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202a具有主凸部202a1和形成于该主凸部202a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副凸部202a2、202a2。各副凸部202a2的Z轴方向的厚度比主凸部202a1的Z轴方向的厚度变小。另外,各副凸部202a2的X轴方向的突出高度比主凸部202a1的X轴方向的突出高度变小。

在与绝缘壁200连结的主凸部202a1的基端部形成有止脱孔204。止脱孔204在Z轴方向上贯通主凸部202a1。在止脱孔204构成为,形成于图9所示的支承片82a3的前端的止动件凸部82a4进入,且端子台80不会从线轴40的缓和嵌合凸部202a止脱。

如图9所示,作为贯通孔82的一开口部的缓和嵌合凹部82a具有位于Y轴方向的中央的主凹部82a1和位于其Y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副凹部82a2、82a2。副凹部82a2的Z轴方向的宽度比主凹部82a1的Z轴方向的宽度狭窄。

图8所示的线轴40的副凸部202a2与副凹部82a2嵌合为在X轴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向图9所示的主凹部82a1插入图8所示的主凸部202a1。图9所示的副凹部82a2的与X轴及Y轴大致平行的内表面成为与副凸部202a2的引导面(滑动面)。

本实施方式中,沿着Z轴方向的副凸部202a2和副凹部82a2的间隙比沿着Z轴方向的主凸部202a1和主凹部82a1的间隙变小。沿着副凸部202a2和副凹部82a2接触的引导面,端子台80相对于线轴40保持成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即,缓和嵌合凸部202a在缓和嵌合凹部82a1内的预定范围内可在X轴方向上Y轴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构成缓和嵌合凹部82的内壁的一部分利用可弹性变形成可打开缓和嵌合凹部82的开口入口的Z轴方向的宽度的支承片82a3构成。在支承片82a3的前端侧形成有与图8所示的缓和嵌合凸部202a的止脱孔204卡合而止脱的图9所示的止动件凸部82a4。为了使支承片82a3弹性变形为悬臂,在支承片82a3的Y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狭缝。

另外,图9所示的止动件凸部82a4和图8所示的止脱孔204的卡合成为端子台80的相对于线轴40的止脱,但允许端子台80相对于线轴40的X轴及Y轴方向的自由的滑动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70及80与线轴40分体地形成。作为构成端子台70及80的材料,例如能够选择能够清洗与线轴40不同的树脂、例如与线轴40相比、成形性良好的树脂或散热性良好的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PET、PBK或PPS等的树脂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通过如下制造,组装图2A~图2B所示的各部件,并且在线轴40及线轴盖50分别卷绕电线22、32。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例如也可以收容于可充填浇注树脂等的壳体(未图示)的内部,但壳体也可以并非总是必要的。

以下,说明线圈装置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线圈装置10的制作中,首先,准备图2B所示的线轴40。线轴4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线轴40利用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

接着,在线轴40的第一中空筒部44的外周卷绕第一电线22,形成内侧线圈20。作为内侧线圈20的形成中使用的第一电线22,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绞合线等。在内侧线圈20,外径比其它的内侧线圈20的部分粗的凸缘状线圈部也可以在内侧线圈部20的Z轴下端通过α卷绕形成。

接着,相对于形成了内侧线圈20的线轴40安装线轴盖50。在线轴盖50的第二中空筒部54的外周卷绕构成外侧线圈30的第二电线32。凸缘状线圈部位于线轴盖50的盖下凸缘部52的间隙保持片52a的内侧。

将引线部22a、22a在线轴盖50的底座58f上向Y轴方向的相互相反侧抽出,并且将引线部32a、32a从底座58g下向Y轴方向的相互相反侧抽出。然后,在线轴40的各绝缘壁100、200的外侧,使端子块70及80分别从X轴方向的外侧移动并安装。

在各个端子块70及80分别安装有端子金属件91、92及端子金属件93、94的情况下,然后,在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4a连接各引线部22a、32a。作为用于向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4a连接各引线部22a、32a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示例:钎焊、焊接、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铆接固定、热压接、热熔接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向线轴40的各绝缘壁100、200的外侧分别安装端子块70及80之前,向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4a预先连接各引线部22a、32a。在该情况下,然后,在线轴40的各绝缘壁100、200的外侧分别安装端子块70及80,然后,将各端子金属件91~94安装于各个端子台70及80,然后,只要将内盖78及88分别安装于端子台70、80即可。然后,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外盖79及89分别安装于端子台70、80。

在其前后,将图2A所示的芯盖60安装于线轴40的Y轴方向的两侧,然后,从Z轴方向的上下方向安装芯12。即,使芯12的中腿14、14的前端彼此、侧腿16、16的前端彼此对接。此外,也可以在中腿14、14的前端彼此之间保持间隙。

作为各芯12的材质,可举出金属、铁氧体等的软磁性材料,但没有特别限定。芯12也可以通过使用粘接材料进行粘接,或利用带状部件卷绕外周,而固定于线轴盖50及线轴40,但也可以仅安装。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组装的线圈装置10的大部分也可以收容于未图示的壳体的内部。也可以在壳体的内部收容了线圈装置10的状态下,充填浇注树脂等的高热传导性树脂。

在芯12上,散热板也可以配置为芯12的上表面及Y轴方向的侧面接触,各散热板的从Y轴方向的两端向下侧延伸的侧腿部也可以浸渍于在壳体的内部贮存的高传导性树脂的内部。通过这样构成,将芯12的上部的热向贮存于壳体的内部的高热传导性树脂传递,有效地实现散热。优选散热板利用例如铝等的金属等的高热传导性材料构成。

此外,高热传导性树脂向壳体内部的充填优选在将线圈装置10收容于壳体的内部之前,但树脂的充填也可以在将线圈装置10收容于壳体的内部之后。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能够用作线圈的卷轴相对于安装基板面垂直地配置的立式线圈装置,因此,容易冷却插入线轴40的中空部的芯12。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线轴盖50可利用与卷绕轴平行的分割连接部53分割,因此,能够在线轴40的外周容易地配置线轴盖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在各卷绕区域将电线22卷绕为沿着卷绕轴方向仅存在单一电线卷绕部分,因此,容易防止径向的每一层的电线22的卷绕数的差异,有助于泄漏特性(线圈间耦合)的稳定化。即,容易严格地控制构成二次线圈的外侧线圈30和构成一次线圈的内侧线圈20的耦合系数,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适用作泄漏变压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在线轴盖50的盖下凸缘部52的外缘端间断地具备间隙保持片52a。因此,容易在第一线圈20的Z轴方向的下端部形成径向的卷绕层数较多的凸缘状线圈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卷绕隔壁凸缘46的外周缘和线轴盖50的内周面之间,均匀地形成有流通间隙。通过这样构成,容易使卷绕于线轴盖50的内侧和外侧的电线的线圈20、30间距离一定,线圈特性值的不均变少。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线轴盖50具有间隙保持片52a,在间隙保持片52a形成有开口部52b或切口。因此,例如浇注树脂等的高热传导性树脂通过开口部52b或切口进入线轴盖50的内部,并进入线轴盖50和线轴40之间。其结果,卷绕于线轴40的第一卷绕部45的第一电线22与高热传导性树脂接触,来自第一电线22的发热从高热传导性树脂传递并良好地散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即使将线圈装置10小型化,散热性也优异。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线轴盖50具有盖下凸缘部52和盖上凸缘部58。而且,在盖下凸缘部52的下方具备间隙保持片52a。另外,在线轴上凸缘部48的轴方向的下侧配置有盖上凸缘部58,在线轴上凸缘部48和盖上凸缘部58之间形成有可将线轴盖50的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出口间隙。出口间隙通过如下形成,形成于盖上凸缘部58的上表面的连接上凸缘部58a、台阶凸部58c、58d及止动件凸部58e与线轴上凸缘部48的下表面抵接。

通过这样构成,高热传导性树脂从盖下凸缘部52下进入线轴盖50的内部时,位于线轴盖50的内部的空气容易从出口间隙排出,树脂的流通更顺畅。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内周侧的第一电线22为变压器的一次线圈,但也可以与其相反,是作用更高电压的二次线圈(内侧线圈20)。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作用高电压的二次线圈(内侧线圈20)配置于作用较低电压的一次线圈(外侧线圈30)的内侧,容易绝缘。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70及80与线轴40分体地形成。因此,在产生了线轴40的规格变更的情况下等,只要准备与该规格相应的端子台70及80,并安装于线轴40即可。即,不需要变更线轴的整体的设计,能够相对于规格变更灵活地对应。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能够通过卷绕于第一主卷绕部45a的第一电线22的内侧线圈部20和卷绕于第二卷绕部55的第二电线32的外侧线圈部30之间的半径方向的间隙,实现线圈间耦合的调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即使是卷绕于第一副卷绕部45b的第一电线22的凸缘状线圈部(省略图示)和卷绕于第二卷绕部55的第二电线32的外侧线圈部30之间的Z轴方向的间隙,也能够实现线圈间耦合的调整。

另外,如果增多卷绕于第一副卷绕部45b的第一电线22的卷绕层数,则从轴方向观察的凸缘状线圈部和外侧线圈部30的重复面积也变大,可调整泄漏特性。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可通过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双方调整泄漏特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通过增多卷绕于第一卷绕部45的第一副卷绕部45b的第一电线22的卷绕层数,能够增加第一电线22的合计的匝数,因此,能够缩短线轴40的轴向尺寸。因此,可实现线圈装置10的薄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卷绕部45,卷绕隔壁凸缘46沿着Z轴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通过这样构成,第一电线22的α卷绕容易。另外,在将第一主卷绕部45a和第一副卷绕部45b隔开的卷绕隔壁凸缘46形成有向比形成于第一主卷绕部45a的范围内的卷绕隔壁凸缘46的外缘端靠外侧突出的作为凸部的隔开凸片46a(参照图2B)。该隔开凸片46a能够作为与线轴盖50的定位发挥作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线轴盖50的盖下凸缘部52的外周缘,沿着周向间断地形成有间隙保持片52a,第一副卷绕部45b位于该间隙保持片52a的内侧,并形成凸缘状线圈部。通过这样构成,容易在第一副卷绕部45b的外周以多个匝数卷绕第一电线22。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主卷绕部45a和第一副卷绕部45b连续地α卷绕有第一电线22。通过设为α卷绕,第一电线22的卷绕变得容易,并且能够缩小由第一电线22形成的内侧线圈20的轴向长度。另外,容易在第一副卷绕部45b的外周以多数匝卷绕第一电线22。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如图2A及图2B所示,例如安装利用端子金属件91~94构成的端子的端子台70及80在线轴40安装成在线轴4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因此,将图1A所示的电路基板300等的基板和线圈装置10粗略地定位后,使端子台70及80相对于线轴40在X轴及Y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能够精确地定位端子金属件91~94的插通孔91d~94d和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302。因此,容易使用螺钉304等的紧固件,精确地定位并连接电路基板300的电路图案和各端子金属件91~9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中,不需要在线圈装置10的制造的阶段,使端子台70、80的端子金属件91~94的位置与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302的位置精确地对位地制造,构成线圈装置10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容易,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金属件91~94相对于端子台70及80安装成分别独立地在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通过这样构成,也容易在Z轴方向上独立地微调整端子金属件91~94和电路基板300的各安装孔302的位置。其结果,即使沿着Z轴方向,也不需要使端子金属件91~94向端子台70、80的安装位置与电路基板300精确地对位地制造,构成线圈装置10的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变得更容易,进一步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线轴40形成有向X轴方向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在端子台70、80形成有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分别进入的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另外,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分别在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内的预定范围内插入成可在X轴及Y轴方向上移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安装端金属件子91~94的端子台70及80在线轴40安装成在线轴40的X轴及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9所示,构成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内壁的一部分利用可弹性变形成可打开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开口入口的Z轴方向宽度的支承片72a3、82a3构成。而且,在支承片72a3、82a3形成有与图7及图8所示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的贯通孔104、204卡合而止脱的止动件凸部72a4、82a4(参照图6及图9)。

通过这样构成,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仅向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分别插入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同时进行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相对于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安装成在X轴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而且端子台70、80相对于线轴40的止脱。因此,端子台70、80的相对于线轴40的安装变得更容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分别具有主凸部102a1、202a1和副凸部102a2、202a2。另外,如图6及图9所示,在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具有被图7及图8所示的主凸部102a1、202a1插入的主凹部72a1、82a1和被副凸部102a2、202a2插入的副凹部72a2、82a2。沿着Z轴方向的副凸部102a2、202a2和副凹部72a2、82a2的间隙比沿着Z轴方向的主凸部102a1、202a1和主凹部72a1、82a1的间隙小。

通过这样构成,沿着副凸部102a2、202a2和副凹部72a2、82a2接触的引导面,端子台70、80相对于线轴40保持成在X轴和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而且,沿着引导面,端子台70、80能够相对于线轴40在X轴和Y轴方向上不晃动地顺畅移动。而且,沿着Z轴方向的主凸部102a1、202a1和主凹部72a1、82a1的间隙比较宽,因此,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将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插入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内部的作业。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主凸部102a1、202a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个副凸部102a2、202a2,在主凹部72a1、82a1的两侧形成有两个副凹部72a2、82a2。另外,主凸部102a1、202a1的X轴方向的突出高度比副凸部102a2、202a2的X轴方向的突出高度大。通过这样构成,将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分别插入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内部的作业容易,并且能够降低副凸部102a2、202a2和副凹部72a2、82a2接触的引导面上的摩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端子金属件91~94分别具有固定并连接作为图2B所示的电线22、32的端部的引线部22a、32a的电线连接部91a~94a、钩部91b~94b。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电线22、32的引线部22a、32a向端子金属件91~94的连接,而且,能够将端子金属件91~94相对于端子台70及80装配成可沿着Z轴方向容易地移动。

另外,端子金属件91~94具有形成于电线连接部91a~94a和钩部91b~94b之间的插通孔91d~94d。能够在这些插通孔91d~94d,安装图1A所示的螺栓或螺钉304等的紧固件,经由紧固件定位端子金属件91~94并安装于电路基板30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与各端子金属件91~94的钩部91a~94a卡合且限制端子金属件91~94的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内盖78、88(参照图2A)分别安装于端子台70、80。通过仅安装内盖78、88,能够进行各端子金属件91~94相对于端子台70、80的止脱。另外,也能够限制端子金属件91~94相对于端子台70、80的Z轴方向的移动。

另外,覆盖内盖78、88,并且覆盖端子台70、80的X轴方向的端部,进而覆盖端子金属件91~94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外盖79、89分别安装于端子台70、80。通过利用绝缘部件构成外盖79、89,能够期待绝缘性的提高。

图1B及图5C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A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同样的结构,并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1B及图5C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进行局部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A的各端子金属件95~9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端子金属件91~94的结构稍微不同,并且根据这样,仅端子台70及80的结构局部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图5C所示的各端子金属件的符号95~98所示的部件与图5B所示的端子金属件的符号91~94所示的部件对应,大部分相同。但是,与图5B所示的安装部91c~94c不同,在图5C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95c~98c未形成安装孔91d~94d。取而代之,在图5C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95c~98c形成有从各安装部95c~98c的平面向Z轴方向的上方立起的外部电路连接片95d~98d。

形成于这些各端子金属件95~98的外部电路连接片95d~98d可分别插入形成于图1B所示的电路基板300a(与图1A所示的电路基板300对应)的4个狭缝状的安装孔302a。插入安装孔302a的外部电路连接片95d~98d通过焊接或导电性粘接剂等连接为与形成于电路基板300a的电路图案分别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C所示,在端子金属件95~98未形成图5B所示的安装孔91d~94d,因此,图5A所示的端子台70及图8所示的端子台80中,不需要形成螺母77等的安装孔76、86。其它的端子台70、80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大致相同。另外,线轴40及其它的部件的结构也大致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A中,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同样的作用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A中,与图1B所示的电路基板300a等的基板的定位也容易,而且各零件的制造和组装容易。

图10~图12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B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同样的结构,并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10~图12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进行局部省略。

如图10所示,线圈装置10B在具有线轴40B、端子台70B、80B、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不同。

如图11所示,端子金属件91B、92B在连结部91e’、92e’形成有台阶状折弯部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金属件91、92(图5B)不同。端子金属件91B、92B的形状与端子金属件93、94的形状大致相等,电线连接部91a、92a的Z轴方向的高度比安装部91c、92c的平面变低。

线轴40B在具备端子台70B、80B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轴40(图2A)不同。端子台70B、80B与线轴40B一体地形成,分别配置于线轴40B(线轴上凸缘部48)的X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及另一侧的端部。

端子台70B、80B以预定长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且在Y轴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端子台70B、8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70、80一样,具有台主体71、81、端子安装部73、83、安装孔76、86,另一方面,不具备贯通孔72、82。另外,端子台70B、80B具有代替端子槽74、84的端子槽74B、84B,具有代替嵌合槽75、85的嵌合槽75B、85B。端子槽74B、84B及嵌合槽75B,85B从端子台70B、80B的表面向背面贯通。

此外,在端子金属件91B、92B的钩部91b、92b具备向Z轴方向的下方延伸且在X轴方向上成为宽度缩小的部分和向X轴方向的外侧延伸且在X轴方向上成为宽度扩大的部分,以下,将前者的部分称为宽度缩小部91b1、92b1,将后者的部分称为宽度扩大部91b2、92b。同样,对于端子金属件93、94的钩部93b1、94b1,也将向Z轴方向的下方延伸且在X轴方向上成为宽度缩小的部分称为宽度缩小部93b1、94b1,将向X轴方向的外侧延伸且在X轴方向上成为宽度扩大的部分称为宽度扩大部93b2、94b2。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槽74、74(图5A)相比,端子台70B的两个端子槽74B、74B形成为其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的槽宽度变大。端子槽74B、74B的X轴方向宽度比端子金属件91B、92B的钩部91b、92b(宽度缩小部91b1、92b1)的X轴方向宽度变大,端子槽74B、74B的Y轴方向宽度比端子金属件91B、92B的钩部91b、92b(宽度缩小部91b1、92b1)的Y轴方向宽度(端子金属件91B、92B的板厚)变大。因此,在向端子槽74B、74B插入了钩部91b、92b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在钩部91b、92b和端子槽74B、74B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G1。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合槽75、75相比,端子台70B的两个嵌合槽75B、75B形成为其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的槽宽度变大。嵌合槽75B、75B的X轴方向宽度比端子金属件91B、92B的插入凸部91f、92f的X轴方向宽度变大,嵌合槽75B、75B的Y轴方向宽度比端子金属件91B、92B的插入凸部91f、92f的Y轴方向宽度(端子金属件91B、92B的板厚)变大。因此,在向嵌合槽75B、75B插入了插入凸部91f、92f的状态下,在插入凸部91f、92f和嵌合槽75B、75B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G2。

因此,在端子槽74B、74B的内部,钩部91b、92b能够在间隙G1的范围内,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上自如地移动。另外,在嵌合槽75B、75B的内部,插入凸部91f、92f能够在间隙G2的范围内,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自如地移动。作为结果,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金属件91B、92B在线轴40B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端子金属件91B、92B在线轴40B的Z轴方向上也移动自如。

此外,钩部91b、92b的宽度扩大部91b2、92b2的X轴方向宽度比端子槽74B、74B的X轴方向宽度变大,由此,可防止钩部91b、92b从端子槽74B、74B脱离。宽度扩大部91b2、92b2的一部分配置于形成于端子台70B的内部的槽(省略图示)的内部,能够在该槽的内部沿着XYZ的各轴自如地移动。此外,端子金属件91B、92B相对于端子台70B的止脱也可以具备于插入凸部91f、92f,或具备于钩部91b、92b及插入凸部91f、92f双方。

图示的例子中,间隙G1、G2各自的X轴方向宽度相同,但也可以不同。另外,间隙G1、G2各自的Y轴方向宽度相同,但也可以不同。间隙G1、G2的X轴方向宽度及Y轴方向宽度只要根据端子金属件91B、92B相对于线轴40B的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移动预定量适当决定即可。

以上表示的结构同样也具备于端子台80B,在端子槽84B、84B的内部,钩部93b、94b能够在间隙G1的范围内,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上自如地移动。另外,在嵌合槽75B、75B的内部,插入凸部93f、94f能够在间隙G2的范围内,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自如地移动。作为结果,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金属件93、94也在线轴40B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端子金属件93、94也在线轴40B的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70B、80B与线轴40B一体地形成,因此,相对于线轴40B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不进行相对移动,其位置被固定。另一方面,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本身相对于线轴40B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进行相对移动。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在线轴40B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因此,通过粗略地定位图1A所示的电路基板300等的基板和线圈装置10B后,仅使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相对于线轴40B进行相对移动,能够精确地定位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的插通孔91d~94d和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302。因此,容易使用螺钉304等的紧固件,将电路基板300的电路图案和各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图13~图15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C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同样的结构,并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13~图15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进行局部省略。

如图13所示,线圈装置10C在具有线轴40C和端子台70C、80C,进而除了这些之外还具有壳体400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不同。如以下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装置10C构成为端子台70C、80C在壳体40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如图14所示,线轴40C在绝缘壁100、200未形成缓和嵌合凸部102a、202a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轴40不同。

壳体400是用于收容线轴40C及芯12等的容器,在其内部充填树脂600。壳体400具有侧方部410、两个端子台安装部420、420、两个缓和嵌合凸部430、430。

侧方部410构成壳体400的侧壁,并包围其四方。端子台安装部420、420分别形成于侧方部410的X轴方向的各端部,并一体成形为沿着Y轴向Z轴的上方突出。缓和嵌合凸部430、430分别形成于端子台安装部420、420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从其X轴方向的外侧壁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缓和嵌合凸部430、430具有大致棱柱形状,在缓和嵌合凸部430、430分别安装端子台70C、80C的缓和嵌合凹部72a、82a。

如图15所示,端子台70C在具有形成于Y轴方向的一侧的一对夹持部740、740和形成于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一对夹持部740、740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台70(图5A)不同。在一夹持部740、740插入并夹持端子金属件91B的钩部91b(宽度扩大部91b2),由此,端子金属件91B以稳定的状态固定于端子台70C。在另一夹持部740、740插入并夹持端子金属件92B的钩部92b(宽度扩大部92b2),由此,端子金属件92B以稳定的状态固定于端子台70C。端子台80C也同样地构成,上述的一对夹持部分别具备于Y轴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

缓和嵌合凹部72a的Y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430的Y轴方向宽度变大。因此,在向端子台70C的缓和嵌合凹部72a安装了缓和嵌合凸部430的状态下,在缓和嵌合凸部430和缓和嵌合凹部72a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G3。因此,在缓和嵌合凹部72a的内部,缓和嵌合凸部430能够在间隙G3的范围内插入成可在Y轴方向上移动,且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C在壳体400安装成在线轴40C的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另外,缓和嵌合凸部4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图5A)一样,插入成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能够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C在壳体400安装成在线轴40C的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以上表示的结构也具备于端子台80C,端子台80C也一样,可在壳体400安装成在壳体400或线轴40C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70C、80C安装于收容线轴40C的壳体400,因此,通过粗略地定位图1A所示的电路基板300等的基板和线圈装置10C之后,使端子台70C、80C相对于壳体400进行相对移动,而端子台70C、80C相对于线轴40C进行相对移动,能够精确地定位端子台70C、80C的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的插通孔91d~94d和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302。因此,容易使用螺钉304等的紧固件,将电路基板300的电路图案和各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图16~图19B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D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同样的结构,并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16~图19B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进行局部省略。

如图16所示,线圈装置10D在具有线轴40D和端子台70D、80D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不同。如以下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D构成为,端子台70D、80D除了在线轴40D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自如之外,在Z轴方向上也移动自如。此外,附图中,仅记载用于实现上述结构的概念性的特征,对止脱机构(例如图5A所示的止脱孔104、204或图6所示的止动件凸部72a4、82a4)省略图示。

线轴40D在缓和嵌合凸部102a不具备副凸部102a2而仅具备主凸部102a1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轴40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压入或嵌入成形于端子台70D、80D。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的钩部91b~94b及插入凸部91f~94f埋入端子台70D、80D的内部,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相对于端子台70D、80D成为一体。

端子台70D、80D在台主体71D、81D具备具有缓和嵌合凹部72aD、82aD的贯通孔72D、82D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台70、80不同。如图18A及图18B所示,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Y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Y轴方向宽度变大。另外,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Z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Z轴方向宽度变大。因此,在端子台70D的缓和嵌合凹部72aD安装了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状态下,在缓和嵌合凸部102a和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G4,以包围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周围。因此,在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缓和嵌合凸部102a能够在间隙G4的范围内插入成可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且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D在线轴40D安装成在线轴40D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另外,缓和嵌合凸部102a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插入成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D在线轴40D安装成在线轴40D的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例如也可以在向电路基板300(图1A)安装线圈装置10D的状态下,如图示,缓和嵌合凸部102a在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空间,以不与其内壁接触而悬浮的状态固定。或,缓和嵌合凸部102a也可以在与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壁(上侧的内壁或下侧的内壁)接触的状态下固定。

以上表示的结构同样也具备于端子台80D,端子台80D也一样,能够在线轴40D安装成除了线轴40D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之外,在Z轴方向也移动自如。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端子台70D、80D相对于线轴40D在Z轴方向上相对移动,容易在Z轴方向上微调整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的插通孔91d~94d和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302的安装位置。因此,容易使用螺钉304等的紧固件,将电路基板300的电路图案和各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70D、80D在线轴40D的Z轴方向上移动自如,且端子91B、92B、93、94与端子台40D一体成形。因此,可简化向端子台70D、80D安装端子91B、92B、93、94的工序,线圈装置10D的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图17所示的例子中,缓和嵌合凸部102a向X轴方向的外方突出,但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突出方向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变更。缓和嵌合凸部202a也一样。例如,在图19A所示的线轴40D’形成有向Z轴方向的外方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缓和嵌合凸部102a’和绝缘壁100利用端子台载置部105连接,缓和嵌合凸部102a’从端子台载置部105的上表面沿着Z轴方向延伸。在使缓和嵌合凸部102a’进入端子台70D的缓和嵌合凹部72aD时,可在端子台载置部105载置端子台70D。

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端子台70D(80D)形成沿Z轴方向延伸的缓和嵌合凹部72a(82a),且使缓和嵌合凸部102a’进入该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内部,由此,能够将端子台70D(80D)在线轴40D安装成沿着Z轴方向移动自如。另外,通过使该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X轴方向宽度及Y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X轴方向宽度及Y轴方向宽度增大,能够将端子台70D(80D)在线轴40D安装成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另外,在图19B所示的线轴40D”形成有向Y轴方向的外方突出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Y轴方向的一端和绝缘壁100利用从绝缘壁100的X轴方向的外壁面向X轴方向的外侧延伸的连接部106连接。

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端子台70D(80D)形成沿Y轴方向延伸的缓和嵌合凹部72a(82a),并使缓和嵌合凸部102a”进入该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内部,由此,能够将端子台70D(80D)在线轴40D安装成沿着Y轴方向移动自如。另外,通过使该缓和嵌合凹部72a(82a)的X轴方向宽度及Z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102a”的X轴方向宽度及Z轴方向宽度增大,能够将端子台70D(80D)在线轴40D安装成在X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图20~图22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E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同样的结构,并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20~图22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进行局部省略。

如图20所示,线圈装置10E在具有线轴40E和端子台70D、80D,并且除了这些之外还具有止动件壁部500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不同。如以下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E中,利用盖部500,进行端子台70D、80D相对于线轴40E的止脱。

如图21所示,线轴40E在具有缓和嵌合凸部102aE、202aE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轴40不同。在缓和嵌合凸部102aE未形成图5A所示的止脱孔104,另一方面,取而代之形成有插通孔102a3。插通孔102a3沿着缓和嵌合凸部102aE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插通孔102a3的X轴方向的长度比后述的止动件壁部500的嵌合部520的长度变长。在插通孔102a3的内部可插入止动件壁部500的嵌合部520。

止动件壁部500安装于进入缓和嵌合凹部52aD的内部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E,作为端子台70D相对于线轴40E的止脱发挥作用。止动件壁部500具有壁部510和嵌合部520。壁部510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壁部510的X轴方向的各面的面积比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安装部72b的开口面积变大。

嵌合部520形成于壁部510的X轴方向的内侧的面,并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嵌合部520具有中实形状,在缓和嵌合凸部102aE配置于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的状态下,插入缓和嵌合凸部102aE的插通孔102a3的内部,并与缓和嵌合凸部102aE嵌合。

在嵌合部520与缓和嵌合凸部102aE嵌合的状态下,端子台70D配置为利用绝缘壁100和壁部510夹持(参照图20)。端子台70D在该绝缘壁100和壁部510之间的范围内,在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当端子台70D向X轴方向的外侧移动预定量时,端子台70D的安装部72b的周边部与壁部510接触,阻止端子台70D向比该接触位置靠X轴方向的外侧的移动。由此,利用壁部510可防止端子台70D相对于线轴40E向X轴方向的外侧脱离。

如图22所示,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Y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102aD的Y轴方向宽度变大。另外,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Z轴方向宽度比缓和嵌合凸部102aD的Z轴方向宽度变大。因此,在向端子台70D的缓和嵌合凹部72aD安装了缓和嵌合凸部102aE的状态下,在缓和嵌合凸部102aE和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G5,以包围缓和嵌合凸部102aE。因此,在缓和嵌合凹部72aE的内部,缓和嵌合凸部102a能够在间隙G5的范围内插入成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D在线轴40D安装成在线轴40E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另外,缓和嵌合凸部102aE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插入成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能够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D在线轴40E安装成在线轴40E的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以上表示的结构同样也具备于缓和嵌合凸部202aE,端子台80D也一样,能够在线轴40E安装成沿着线轴40E的XYZ的各轴移动自如。另外,利用壁部510可防止端子台80D相对于线轴40E向X轴方向的外侧脱离。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嵌合部510与缓和嵌合凸部102aE嵌合,能够在将缓和嵌合凸部102aE相对于缓和嵌合凹部72aD安装成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状态下,利用止动件壁部500进行端子台70D相对于线轴40E的止脱。

此外,也可以代替将止动件壁部500和缓和嵌合凸部102aE经由嵌合部520连接,而将止动件壁部500和缓和嵌合凸部102aE利用树脂(例如,糊状的充填剂或粘接剂)连接。在该情况下,止动件壁部500的形状如果是能够经由树脂安装于进入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E的形状,则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将止动件壁部500利用树脂与缓和嵌合凸部102aE连接,能够在将缓和嵌合凸部102aE相对于缓和嵌合凹部72aD安装成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状态下,利用止动件壁部500进行端子台70D、80D相对于线轴40E的止脱。

图23~图25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F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E相同的结构,并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23~图25中,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E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局部省略。

如图23所示,线圈装置10F在具有线轴40F、两个端子台70F、70F、两个端子台80F、80F的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E不同。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多个端子台70F、70F、80F、80F各自安装多个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各自,在每个端子金属件具备端子台。

如图24所示,线轴40F在绝缘壁100形成有两个缓和嵌合凸部102aE、102aE,且在绝缘壁200形成有两个缓和嵌合凸部202aE、202aE的点上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线轴40E不同。两个缓和嵌合凸部102aE、102aE分别沿着Y轴方向以预定的间隔配置,并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从绝缘壁100向X轴方向的外侧延伸。两个缓和嵌合凸部202aE、202aE分别沿着Y轴方向以预定的间隔配置,并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从绝缘壁200向X轴方向的外侧延伸。

端子台70F和端子台80F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端子台80F的结构省略其说明。台主体71F、贯通孔72D、端子安装部73、端子槽74、嵌合槽75及安装孔76分别逐一具备于各端子台70F。

如图25所示,形成于绝缘壁100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E进入配置于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子台71F的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形成于绝缘壁100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缓和嵌合凸部102aE进入配置于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子台71F的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

在该状态下,与第五实施方式一样,在缓和嵌合凹部72aD的内部,缓和嵌合凸部102aE能够在间隙G5的范围内插入成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并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F在线轴40F安装成在线轴40F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另外,缓和嵌合凸部102aE能够插入成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将安装端子金属件91B、92B的端子台70F在线轴40F安装成在线轴40F的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以上表示的结构同样也具备于各端子台80F,各端子台80F也一样,能够在线轴40F安装成沿着线轴40F的XYZ的各轴移动自如。此外,端子台70F、80F相对于线轴40F的止脱能够应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中表示的各种止脱机构。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多个端子台70F(80F)各自,安装多个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各自。因此,可在每个端子台70F(80F)独立地使各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相对于线轴40F相对移动,能够在每个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精确地定位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的插通孔91d~94d和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302。因此,容易使用螺钉304等的紧固件,将电路基板300的电路图案和各端子金属件91B、92B、93、94精确地定位并连接。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第一电线22不需要为α卷绕,也可以整齐排列卷绕。即使整齐排列卷绕,也能够期待本发明的作用效果。另外,线轴40的具体的形状或芯12的具体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改变。另外,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作为例如用于充电器的变压器以外的用途,也能够用于电抗器等。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缓和嵌合凸部和缓和嵌合凹部也可以相反。即,也可以缓和嵌合凸部形成于端子台70或80,缓和嵌合凹部形成于线轴40。另外,卷绕于线圈装置10、10A的内部的电线22及32的卷绕方式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例子中,在内线圈部20的外侧卷绕外线圈部30,但也可适用于沿着Z轴分离成上侧线圈部和下侧线圈部的方式的线圈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也能够适用于仅在X轴的方侧具有端子台的线圈装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轴的X轴、作为第二轴的Y轴、作为第三轴的Z轴相互大致垂直,但这些轴的角度不限于90度,也可以是其它的角度。

也可以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技术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第七实施方式,除了端子台70、80之外,端子金属件91~94也在线轴4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也可以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技术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端子台70、80构成为在壳体40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移动自如。

也可以将上述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技术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并将端子台70、80构成为在线轴40的XYZ的各轴方向上移动自如。

也可以将上述第六实施方式所示的技术应用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及第七实施方式,并利用止动件壁部500进行端子台70、80相对于线轴40的止脱。

也可以将上述第七实施方式所示的技术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使每个端子金属件91~94具备端子台。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线22、32也可以利用圆线或平角线等的各种电线构成。在使用平角线电线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扁绕或平绕的任一类型的电线。另外,也可以代替电线22、32,而使用例如由铜板等构成的板状导体。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10的连接对象(安装对象)示例了电路基板300,但例如也可以向连接器等安装线圈装置10。例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外部电路连接片95d~98d插入连接器。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插通孔91d~94d利用与图1A所示的螺钉304螺合的螺纹孔形成。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外部电路连接片95d~98d形成螺纹孔,并使螺钉304与该螺纹孔螺合,由此,将线圈装置10A固定于电路基板300a。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外盖79、89也可以对端子台70、80的Z轴方向的端部进行覆盖,以露出端子91~94的电线连接部91a~98a。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利用外盖79、89覆盖缓和嵌合凸部102a和缓和嵌合凹部72a的周围,抑制它们由于外力等而变形,能够有效地实现端子台70、80相对于线轴40的止脱。

符号说明

10、10A~10F…线圈装置

12…芯

13…基底

14…中腿

16…侧腿

20…内侧线圈

22…第一电线

22a…引线部(电线的端部)

30…外侧线圈

32…第二电线

32a…引线部(电线的端部)

40、40B~40F…线轴

42…线轴基板

42a…腿部

44…第一中空筒部

44a…第一贯通孔

44b…分离用凸部

45…第一卷绕部

45a…第一主卷绕部

45b…第一副卷绕部

46…卷绕隔壁凸缘

46a…隔开凸片(凸部)

48…线轴上凸缘部

48a…台阶部

48b…定位凹部

48c…卡合凸部

50…线轴盖

50a、50b…半割体

52…盖下凸缘部

52a…间隙保持片(非卷绕部)

52b…开口部

53…分割连接部

53a…内侧连接片

53b…外侧连接片

54…第二中空筒部

55…第二卷绕部

58…盖上凸缘部

58a…连接上凸缘部

58b…连接下凸缘部

58c、58d…台阶凸部

58e…止动件凸部

58f、58g…底座

60…芯盖

62…盖主体

62a…分割片

64…安装缘

64a…突出片

64b…开口部

66…绝缘板部

66a…卡合凸部

70、70B~70F、80、80B~80F、…端子台

71、71B、71D、71F、81、81B、81D、81F…台主体

72、72D、82、82D…贯通孔

72a、72aD、82a、82aD…缓和嵌合凹部

72a1、82a1…主凹部

72a2、82a2…副凹部

72a3、82a3…支承片

72a4、82a4…止动件凸部

72b、82b…安装凹部

73、83…端子安装部

74、74B、84、84B…端子槽

740…夹持部

75、75B、85、85B…嵌合槽

76、86…安装孔

77…螺母

78、88…内盖

79、89…外盖

91~98、91B、92B…端子金属件(端子)

91a~98a…电线连接部

91b~98b…钩部

91c~98c…安装部

91d~94d…插通孔

95d~98d…外部电路连接片

91e~98e、91e’、92e’…连结部

91f~98f…插入凸部

100、200…绝缘壁

102a、102a’、102a”、202a、202a’、202a”…缓和嵌合凸部

102a1、202a1…主凸部

102a2、202a2…副凸部

102a3…插通孔

104、204…止脱孔

105…端子台载置部

106…连接部

206…取出槽

300、300a…电路基板

302、302a…安装孔

304…螺钉

400…壳体

410…侧方部

420…端子台安装部

430…缓和嵌合凸部

500…止动件壁部

510…壁部

520…嵌合部。

相关技术
  •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 用于电线圈装置的线圈支架和用于制造电线圈装置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73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