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2:3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芦苇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芦苇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茎十分发达,根系扎的深,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生长在湿地及稻田环境中,开垦稻田的盐碱地一般是湿地,芦苇杂生,是盐碱土稻田的难防杂草。早期一般水田芦苇数量少,芦苇防除主要靠化学防除,但盐碱地稻田开垦于湿地,芦苇数量多,由于盐碱土稻田与正常稻田栽培管理方式不一样,为防止盐分在地表聚集、危害水稻,所以盐碱土稻田在水稻生育期间要全程有水层,并且水体中盐分浓度超过0.1%时就要排水,盐碱土种稻水分管理,要通过建立水层来达到以水压盐的目的,同时要通过不断的排水达到以水洗盐的目的,为此给恶性杂草芦苇的防治和根除带来很大的影响,药剂不能长期保持在水层中,芦苇在无水干燥条件下根茎会干缩致死,但盐碱土稻田为控制盐分不能无水层,达不到通过土壤干燥抑制芦苇生长的目标。在盐碱土这类特殊稻田土壤上,单一的防除方法不能彻底根除,对水稻生长带来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效益降低,持续大量施用化学药剂对粮食产生农业残留,因此采用多方位的芦苇综合防除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将机械防除和化学防除相结合,解决了单一防除不彻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机械防除: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前进行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对稻田进行深翻,第3年及以后对稻田进行旋耕;

(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和水稻成熟时分别施用除草剂;

(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前深翻的深度为28~30cm。

作为优选,所述种植第1年和第2年深翻的深度为20~25cm。

作为优选,所述旋耕的深度为10~12cm。

作为优选,所述深翻和旋耕的时间为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

作为优选,所述水稻生育期使用的除草剂为精吡氟禾草灵,所述水稻成熟时使用的除草剂为草甘膦异丙胺盐。

作为优选,所述精吡氟禾草灵在芦苇株高50~70厘米、4~7叶时施用,所述精吡氟禾草灵每公顷的使用量为2700~33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675~750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作为优选,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在芦苇株高45~55cm时施用,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每公顷的使用量为600~8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25~35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作为优选,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还可以在芦苇株高10~20cm时施用,施用时用水稀释5~10倍后涂抹到芦苇茎叶上。

作为优选,所述稻田灌水后水层深度为2~3cm。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机械防除: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前进行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对稻田进行深翻,第3年及以后对稻田进行旋耕;(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和水稻成熟时分别施用除草剂;(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本申请的芦苇防除方法将机械防除、化学防除与水分控制相结合,解决了单一防除不彻底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所产生的农药残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机械防除: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前进行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对稻田进行深翻,第3年及以后对稻田进行旋耕;

(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和水稻成熟时分别施用除草剂;

(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在本发明中,所述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前深翻的深度优选为28~30cm,进一步优选为29~31cm,再进一步优选为30cm。

在本发明中,所述种植第1年和第2年深翻的深度优选为20~25cm,进一步优选为21~24cm,再进一步优选为22~23cm。

在本发明中,所述旋耕的深度优选为10~12cm,进一步优选为11cm。

在本发明中,所述深翻和旋耕的时间优选为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进一步优选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

在本发明中,所述深翻和旋耕为了切断芦苇地下根茎,防止次年萌发。

在本发明中,所述水稻生育期使用的除草剂优选为精吡氟禾草灵。

在本发明中,所述水稻成熟时使用的除草剂优选为草甘膦异丙胺盐。

在本发明中,所述精吡氟禾草灵优选在芦苇株高50~70厘米、4~7叶时施用,进一步优选为在芦苇株高60厘米、5~6叶时施用。

在本发明中,所述精吡氟禾草灵每公顷的使用量优选为2700~3300mL,进一步优选为2900~3100mL,再进一步优选为3000mL。

在本发明中,所述精吡氟禾草灵使用时优选按照每公顷675~750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进一步优选为按照每公顷700~725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在本发明中,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优选在芦苇株高45~55cm时施用,进一步优选为在芦苇株高50cm时施用。

在本发明中,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每公顷的使用量优选为600~800mL,进一步优选为650~750mL,再进一步优选为700mL。

在本发明中,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使用时优选按照每公顷25~35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进一步优选为按照每公顷30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在本发明中,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还可以在芦苇株高10~20cm时施用,施用时用水稀释5~10倍后涂抹到芦苇茎叶上。

在本发明中,所述涂抹时芦苇株高优选为12~18cm,进一步优选为15cm。

在本发明中,所述涂抹时草甘膦异丙胺盐稀释倍数优选为6~9倍,进一步优选为7~8倍。

在本发明中,所述精吡氟禾草灵剂型优选为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

在本发明中,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剂型优选为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

在本发明中,所述稻田灌水后水层深度优选为2.5cm。

在本发明中,所述稻田灌水有利于控制芦苇生长,同时降低盐度,夜间湿润可以保持土壤透气,防止盐分向耕层聚集。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1)机械防除:在10月1日将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开垦前进行28cm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的10月1日对稻田进行25cm深翻,第3年及以后的10月1日对稻田进行10cm旋耕;

(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使用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在芦苇株高50厘米、4叶时施用,每公顷的使用量为27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675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在水稻成熟时使用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在芦苇株高45cm时施用,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每公顷的使用量为6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25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水层深度2厘米,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实施例2

(1)机械防除:在10月20日将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开垦前进行29cm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的10月20日对稻田进行22cm深翻,第3年及以后的10月20日对稻田进行11cm旋耕;

(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使用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在芦苇株高30厘米、6叶时施用,每公顷的使用量为30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700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在水稻成熟时使用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在芦苇株高55cm时施用,所述草甘膦异丙胺盐每公顷的使用量为8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35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水层深度2.5厘米,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实施例3

(1)机械防除:在11月9日将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开垦前进行30cm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的11月9日对稻田进行20cm深翻,第3年及以后的11月9日对稻田进行12cm旋耕;

(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使用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在芦苇株高70厘米、7叶时施用,每公顷的使用量为3300mL,使用时按照每公顷750L的用水量稀释后喷雾;

在水稻成熟时使用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在芦苇株高15cm时施用,施用时用水稀释8倍后涂抹到芦苇茎叶上;

(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水层深度3厘米,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实验结果:通过连续2年的综合防除,芦苇单位面积发生数量比种稻前少80%~90%;和单一药剂防除相比,芦苇单位面积发生量降低30%~40%。深翻降低了芦苇的次年发生率,水分控制可以减弱芦苇长势,配合药剂施用,杀除效果好。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机械防除:盐碱地开垦为稻田前进行深翻,种植第1年和第2年对稻田进行深翻,第3年及以后对稻田进行旋耕;(2)化学防除: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育期和水稻成熟时分别施用除草剂;(3)水分控制:在芦苇发生时,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灌水,夜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本申请的芦苇防除方法将机械防除、化学防除与水分控制相结合,解决了单一防除不彻底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所产生的农药残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盐碱地稻田综合防除芦苇的方法
  • 一种稻田杂草的综合防除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6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