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发动机支架等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的发动机支架等的防振装置的一种,已知有将防振装置主体从侧方组装于托架而成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主体形成为上下分开的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的结构。另外,在托架的两侧腿部的对置内表面形成有一对连结槽部。而且,通过将在防振装置主体的第二安装构件设置的两侧一对连结部插入并嵌合支承于该托架的一对连结槽部,从而将防振装置主体从侧方组装于托架。

顺便提及的是,在这样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需要阻止从侧方组装于托架的防振装置主体从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托架脱出的机构。

为此,在日本特许第5083405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80855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机构:采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第二安装构件形成卡合突起,通过利用了合成树脂材料的弹性变形的卡扣配合作用等使该卡合突起与设置于托架的卡合承受部卡合,由此阻止防振装置从托架脱出。

然而,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机构中,在将防振装置主体从侧方组装于托架时,需要使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第二安装构件的卡合突起等弹性地变形而与卡合承受部卡合,变形时的损伤容易成为问题。

而且,由于需要将防振装置主体中的第二安装构件设为合成树脂制,因此有时难以实现所要求的耐载荷性能、强度特性,还存在蠕变变形等经时劣化成为问题的隐患。尤其是在输入载荷较大的发动机支架等中,还存在如下隐患:起因于合成树脂的经年劣化所导致的第二安装构件的连结部的尺寸变化,在该连结部与托架的连结槽部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产生由晃动引起的异响。

此外,鉴于这样的问题,本申请人在日本特许6644640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将插入到托架的连结槽部处的防振装置主体的连结部形成为将与第二安装构件一体形成的连结部主体和施力橡胶以上下重叠的状态一体地设置而成的复合结构。在该复合结构的连结部中,在将防振装置主体从侧方组装于托架时,施力橡胶积极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减轻乃至避免连结部主体的变形,防止组装时的损伤。另外,还能够将具备连结部主体的第二安装构件设为金属制,由此,能够有利地确保第二安装构件、连结部主体的耐载荷性能、强度特性,并且还能够避免蠕变变形等经时劣化。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即,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在设置于托架的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上,防振装置主体的一对连结部分别经由设置于外周面的施力橡胶抵接于一对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而被定位支承。

因此,在该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上,通过两侧的施力橡胶的平衡使防振装置相对于托架定位,存在难以进行高精度的位置设定的情况。另外,在对该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的一侧输入的输入载荷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夹设施力橡胶,因而还存在难以实现充分的耐载荷性能的隐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0834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8085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6644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该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与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相比,具备防止将防振装置主体从侧方组装于托架时的连结部等的损伤的新型的脱出防止机构,能够实现耐载荷特性的提高、经时劣化的抑制等,并且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相比,能够实现防振装置主体在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上的相对于托架的定位精度的提高、一侧的耐载荷性能的提高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记载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此外,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构成要素能够以尽可能地任意的组合来采用。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如下所述。

一种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使上下分离的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而成的防振装置主体通过将设置于该第二安装构件的两侧一对连结部插入于在托架的两侧腿部的对置内表面设置的一对连结槽部,从而将所述防振装置主体从侧方组装于该托架,其中,

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所述一对连结部与所述托架的所述一对连结槽部均由金属制成,

一方的该连结部在外周面和下表面露出金属而对一方的所述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和槽内下表面进行金属接触,并且在上表面设置有上侧施力橡胶而与该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上表面抵接,

另一方的该连结部在下表面露出金属而对另一方的所述连结槽部的槽内下表面进行金属接触,并且在上表面设置有上侧施力橡胶而与该另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上表面抵接,且在外周面设置有外周施力橡胶而与该另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抵接,

该另一方的该连结部的该外周施力橡胶所产生的作用力朝向侧方施加于该第二安装构件,由此将该第二安装构件的该一方的连结部的外周面以金属接触的方式按压于该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另一方面,

在该一方的连结部的外周面与该一方的连结槽部之间以及该另一方的连结部的内周面与该另一方的连结槽部之间分别设置有防脱卡合部,该防脱卡合部因该外周施力橡胶所产生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为卡合状态从而阻止插入到各该连结槽部中的各该连结部的脱出。

在本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在将各连结部插入于连结槽而将防振装置主体以压入状态组装于托架时,在上下方向上,上部施力橡胶弹性变形,并且在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上外周施力橡胶弹性变形,因此不需要连结部的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将包含连结部的第二安装构件设为金属制,能够防止将防振装置主体组装于托架时的包含连结部在内的第二安装构件的损伤,并且还能够避免由树脂制成的构件中的蠕变变形等的经时劣化所引起的晃动、强度降低等问题。

而且,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第二安装构件的一对连结部通过设置于各上表面的上部施力橡胶的作用力,在各下表面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按压于托架的连结槽部。因此,能够实现尤其容易被输入较大的载荷的弹跳方向(向下)的耐载荷性能的提高。

另外,一方的连结部的外周面因设置于另一方的连结部的外周施力橡胶的作用力,从而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按压于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因此,在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上,也能够良好地确保防振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的定位精度。另外,还能够在一方的连结部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按压于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的方向上,实现耐载荷性能的提高。

进一步地,在一对连结槽部和插入于其中的一对连结部之间,分别设置有阻止各连结部从各连结槽部脱出的防脱卡合部,因此发挥较大的脱出阻止力,并且即使在假设向脱出方向输入了较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防振装置主体的旋转位移、旋转方向上的力矩的产生,从而能够更稳定地维持防振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如下所述。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防脱卡合部构成为包含:

一方的凹凸卡合部,在该一方的凹凸卡合部中,使在所述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设置的台阶状的凸部与在所述一方的连结部的外周面设置的台阶状的凹部卡合;以及

另一方的凹凸卡合部,在该另一方的凹凸卡合部中,使在从所述另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突出设置的内壁部设置的台阶状的凸部与在所述另一方的连结部的内周面设置的台阶状的凹部卡合。

在本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通过各连结部的凹部的台阶状面与各连结槽部的凸部的台阶状面的卡合作用,能够阻止插入到各连结槽部中的各连结部的脱出。另外,在相互卡合的各连结部的凹部的台阶状面和各连结槽部的凸部的台阶状面中,能够设为金属接触的抵接面,因此能够以较大的强度、定位性能构成防脱卡合部,还能够有利地确保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的脱出方向上的耐载荷性能。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如下所述。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中,在所述防脱卡合部中,在插入到所述连结槽部中的所述连结部的脱出方向上相互卡止的卡止面被设置为位于将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在向所述托架组装的组装方向上进行三等分而成的中央区域内。

在本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在防振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的组装方向上,能够将防脱卡合部的卡止面的位置设定为接近于防振装置主体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位置。因此,例如还能够通过设置于两侧的防脱卡合部的卡止面的卡止作用而有效地防止在防振装置主体绕中心轴的旋转方向上的晃动等。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如下所述。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中,在所述一方的连结部中,所述防脱卡合部在该一方的连结部的上下方向上局部地设置。

在本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例如由连结部中的凸部、连结槽部中的凹部等构成的防脱卡合部在上下方向上局部地设置,因此能够更大地确保一方的连结部的外周面与一方的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之间的金属接触的面积。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如下所述。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从侧方朝向所述托架的组装方向上的前端面设置有前端施力橡胶并在组装方向上与该托架抵接。

在本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前端施力橡胶所产生的作用力朝向与向托架的组装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加于防振装置主体,由此在防脱卡合部中保持为阻止连结部从连结槽部脱出的抵接卡合状态,实现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的插入方向上的定位状态的稳定化,还有利于防止晃动等。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如下所述。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其中,在所述连结槽部的槽内底面,至少在供所述连结部插入的插入口侧的开口部分,附有以从该连结部的插入方向的里侧朝向开口侧而增大槽深度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锥形。

在本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中,连结部相对于连结槽部的插入被引导锥形引导而变得容易,即使在将设置于连结部的外周施力橡胶的作用力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连结部向连结槽部的插入的作业性乃至防振装置主体向托架的组装作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包含连结部的第二安装构件设为金属制,另外,在上下方向、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进一步地防振装置主体向托架组装的组装方向的各方向上,能够通过连结部对托架的金属接触而将第二安装构件以定位状态支承于托架。

因此,例如与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相比,能够防止将防振装置主体向托架组装时的连结部等的损伤,并且还能够避免连结部的蠕变变形等的经时劣化。另外,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相比,还能够实现一对连结槽部的对置方向上的防振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的定位精度的提高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发动机支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与图3正交的方向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2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里侧观察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防振装置主体即支架主体时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支架主体的主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支架主体的仰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支架主体的左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托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托架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用于对将图8所示的支架主体从侧方组装于图12所示的托架时的初始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6是用于对将图8所示的支架主体从侧方组装于图12所示的托架时的中间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7是用于对将图8所示的支架主体从侧方组装于图12所示的托架时的最终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支架;12:支架主体;14:托架;20:第一安装构件;22:第二安装构件;24:主体橡胶弹性体;26:安装构件;28:凹处(主体橡胶弹性体);30:密封构件;32:支承底部(密封构件);34:挠性膜;36:节流构件;38:密封橡胶(第二安装构件的下表面);40:液室;42:受压室;44:平衡室;46:节流通路;48:可动膜;50:卡止爪;52:卡止片;54a:一方的连结部;54b:另一方的连结部;58:基座部;60:安装腿部;62:顶板部;66:组装空间;68:里壁;70:插入孔;72a:一方的连结槽部;72b: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4:下表面(连结部);76:槽内下表面(连结槽部);78:上表面(连结部);80:槽内上表面(连结槽部);82:上侧施力橡胶;84:外周面(连结部);86:槽内底面(连结槽部);88:外周施力橡胶;90:凹部(一方的连结部);92:凸部(一方的连结槽部);94:卡止面(凹部);96:卡止面(凸部);100:凹部(另一方的连结部);102:凸部(内壁部,另一方的连结槽部);104:前后槽;106:卡止面(凹部);108:卡止面(凸部);112:前端施力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图7中,作为形成为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带托架的防振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示出了机动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通过将作为防振装置主体的支架主体12在横向上从侧方插入于托架14而形成为以所谓的横向插入组装而成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沿着支架中心轴的方向即图3中的上下方向。另外,假设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10将图3中的上下方向设为铅垂上下方向,将该图中的左右方向设为车辆前后方向,并且将该图中的纸面垂直方向设为车辆左右方向,并装配于机动车的车身与动力单元之间,但以附图上的理解容易度为优先,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3中的左右方向称为支架左右方向,将该图中的纸面垂直方向称为支架前后方向(或里侧/近前方向)。此外,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在组装于托架14的组装状态下的压缩的有无,设置于支架主体12的各橡胶弹性体(施力橡胶)以保持向托架14组装前的形状不变地方式示出。

更详细而言,支架主体12除了图1-图7之外,如图8-图11中以单件状态示出的那样,具有第一安装构件20和第二安装构件22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24弹性连结而成的结构。在上述第一安装构件20与第二安装构件22之间输入动力单元的支承载荷、振动。

第一安装构件20是由金属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形成为上下反向的圆锥台形状等实心块状结构。如图1-图4所示例的那样,安装于动力单元等的安装构件26通过固定螺栓等固定于该第一安装构件20。

第二安装构件22是由铝合金、钢材等金属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作为整体形成为大致厚壁环状的块状,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6可以理解,在中央具有圆角矩形形状的透孔,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厚壁环状的块状。

将上述第一安装构件20和第二安装构件22弹性连结的主体橡胶弹性体24形成为周向为大致椭圆形或圆角矩形形状且从下方朝向上方外径尺寸逐渐变小的外周面形状。而且,第一安装构件20以插入的方式以大致埋设状态固接于上端的小径部分,并且第二安装构件22固接于下端大径的外周部分。此外,主体橡胶弹性体24优选形成为具备第一安装构件20以及第二安装构件22的一体硫化成形件。

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4形成有在下表面中央开口的反向的凹处28,该凹处28通过第二安装构件22的透孔而向下方开口。另外,在第二安装构件22,从下方重叠组装有密封构件30。

密封构件30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形成为与第二安装构件22对应的大致厚壁环状的块状。另外,密封构件30具有从下端向内侧突出的支承底部32,密封构件3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字形。挠性膜34和节流构件36从上方插入于该密封构件30,以重叠在支承底部32上的方式组装成容纳状态。而且,上述挠性膜34和节流构件36在各外周部分,在第二安装构件22与密封构件30之间被上下夹持而被固定地支承。

另外,在密封构件30的上侧,第二安装构件22与密封构件30以及节流构件36之间通过夹着设置于第二安装构件22的下表面处的密封橡胶38而被密封。另外,在密封构件30的下侧,密封构件30与节流构件36之间通过上下夹着挠性膜34的外周部分而被密封。

由此,主体橡胶弹性体24的凹处28被挠性膜34覆盖而液密地密封,由此划分出封入有预定的液体的液室40。另外,该液室40由大致板形形状的节流构件36上下分隔。而且,在节流构件36的上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4构成并伴随着振动输入而产生压力变动的受压室42。另外,在节流构件36的下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隔膜橡胶等的挠性膜34构成而对压力变动进行吸收的容积可变的平衡室44。

上述受压室42和平衡室44由设置于节流构件36的节流通路46连通,发挥利用了在振动输入时通过节流通路46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位于节流构件36的中央部分且向与支架中心轴正交的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有分别与受压室42和平衡室44连通的容纳区域,在该容纳区域容纳配置有可动膜48。而且,例如在超过节流通路46的调谐频率的高频域的振动输入时,基于可动膜48的变形或位移来减轻乃至吸收受压室42的压力变动,避免显著的高动态弹簧化。

此外,液室40的具体结构、节流通路46的调谐特性、基于可动膜48的高频液压吸收机构的有无等没有限定,可以根据所要求的防振特性适当地设定。另外,密封构件30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22的组装结构也没有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使用了树脂钩的钩挂形成的卡止机构。

即,卡止机构由在第二安装构件22的外周面上突出地形成的卡止爪50、和在密封构件30的外周面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可挠性的卡止片52构成。上述卡止爪50和卡止片52设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而成对,在第二安装构件22和密封构件30的周向上设置有多对。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安装构件22和密封构件30中,在各前后方向的两侧在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各部位设置有各两对的卡止爪50和卡止片52。

卡止片52通过形成为大致倒U字形而具备在中央部分上下延伸的卡止孔,通过将卡止爪50钩挂于该卡止孔,将密封构件30组装并固定于第二安装构件22。此外,各卡止爪50向各卡止片52的钩挂通过从下方使密封构件30的上表面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22的下表面重叠,使它们一边按压密封橡胶38一边接近,从而能够利用各卡止片52的弹性变形和复原而大致同时进行钩挂。

进一步地,在组装有密封构件30的第二安装构件22,在未形成有卡止爪50的左右两侧的外周部分,分别设置有以大致一定厚度向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一对连结部54a、54b。而且,在支架主体12组装于托架14的组装状态下,利用上述连结部54a、54b,由托架14固定地支承第二安装构件22。

托架14是由铝合金这样的金属、纤维增强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除了图1-图7以外,还如图12-图14所示,一体地具备从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基座部58的上表面分别向上方立起的左右的安装腿部60、60和将上述左右的安装腿部60、60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结的顶板部62。而且,在被上述基座部58、左右的安装腿部60、60和顶板部62包围的状态下,组装支架主体12的组装空间66形成为向侧方开口。

此外,在组装空间66的里侧(与朝向侧方的开口侧相反的一侧),以将组装空间66的开口封闭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里壁68,并且在该里壁68的上侧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安装构件26并向支架主体12(第一安装构件20)组装的插入孔70。另外,基座部58的两侧形成为从各安装腿部60向外侧扩展的固定板部,在该一对固定板部中,托架14被螺栓固定于车辆车身侧。

左右的安装腿部60、6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的厚壁的板状,在左右相互对置。另外,在上述左右的安装腿部60、60形成有在对置内表面开口并向前后延伸的连结槽部72a、72b。

而且,相对于上述一对连结槽部72a、72b,从侧方插入设置于支架主体12的第二安装构件22上的一对连结部54a、54b,如在图15-图17中依次示出组装中途工序那样,将支架主体12横向插入并组装于托架14。此外,在该组装状态下,支架主体12的密封构件30的底壁下表面以抵接状态与托架14的基座部58的上表面重叠并被支承。

在此,各一对连结部54a、54b和连结槽部72a、72b具备特别的构成,以使得在支架主体12组装于托架14的组装状态下,第二安装构件22的连结部54a、54b被托架14的连结槽部72a、72b定位而被固定地支承。

具体而言,第二安装构件22的各连结部54a、54b在第二安装构件22的左右两侧端部以预定长度延伸设置有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在上述一对连结部54a、54b的下表面74、74,由金属制成的第二安装构件22露出,与对应的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下表面76、76一起,以大致水平且平坦的金属面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地延伸。

此外,一对连结部54a、54b的上表面78、78和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上表面80、80也可以形成为大致水平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平坦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上表面80、80分别形成为遍及开口侧(近前侧)的预定长度地朝向开口部(图7中的右端)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实现了连结部54a、54b的插入的作业性的提高。

从图7等能够理解,该一对连结部54a、54b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比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上下尺寸(槽宽尺寸)稍小。另外,在一对连结部54a、54b的上表面78、78分别设置有上侧施力橡胶82、82。

该上侧施力橡胶82的厚度尺寸(从连结部54a、54b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大于上述连结部54a、54b的上下厚度尺寸与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上下尺寸之差。由此,在通过将一对连结部54a、54b插入于一对连结槽部72a、72b而组装于托架14的第二安装构件22中,通过与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上表面80、80抵接而被压缩的上侧施力橡胶82、82的回弹弹力,一对连结部54a、54b的下表面74、74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按压于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下表面76、76而被定位。

另外,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外周面84、84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恒定宽度而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从里侧(图6的上侧、即前方)朝向近前(图6的下侧、即后方)向外周的突出高度逐渐且稍微地变大的倾斜面。

从图6等能够理解,该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外周面84、84间的左右分离尺寸、即连结部54a、54b的形成部位处的第二安装构件22的左右方向上的构件外尺寸比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底面86、86的对置面间距离稍小。另外,一方的连结部(图2、图3、图5、图6中的左侧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形成为由金属制成的第二安装构件22露出而成的金属面,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的金属面重叠。

此外,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底面86、86形成为与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外周面84、84对应的平面形状,遍及大致整个面地以金属接触的方式抵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底面86、86与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外周面84、84对应地,形成为一对槽内底面86、86的对置面间距离从里侧朝向近前而逐渐变大的倾斜面。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4的一对安装腿部60、60的对置内表面的大致整体形成为对置面间距离从里侧朝向近前而逐渐变大的倾斜面,由此,具有倾斜的槽内底面86的连结槽部72a、72b形成为从近前侧朝向里侧而大致恒定的槽深度尺寸。

更进一步地,在另一方的连结部54b的外周面84,遍及大致整个面地设置有外周施力橡胶88。该外周施力橡胶88的厚度尺寸(从连结部54b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大于上述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外周面84、84间的左右分离尺寸与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底面86、86的对置面间距离之差。

由此,在通过将一对连结部54a、54b插入于一对连结槽部72a、72b而组装于托架14的第二安装构件22中,通过在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侧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的槽内底面86抵接而被压缩的外周施力橡胶88的回弹弹力,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按压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被而被定位。

进一步地,在一方的连结部54a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之间以及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之间,分别设置有防脱卡合部,该防脱卡合部因外周施力橡胶88所产生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为卡合状态,阻止插入到一对连结槽部72a、72b中的一对连结部54a、54b的脱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连结部54a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之间的防脱卡合部由设置于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的台阶状的凹部90和设置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的台阶状的凸部92构成。

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台阶状凹部90在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以从后端朝向前方延伸到大致中央的切口形状而形成,通过作为台阶状凹部90的前方侧端面的台阶面,以与前后方向正交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而构成卡止面94。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台阶状凹部90以从连结部54a的下端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为止的大小而形成。由此,在一方的连结部54a中,避免了以金属接触的方式相对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抵接的抵接面积因台阶状凹部90而大幅受损,实现了该金属接触面的耐载荷性能等的提高。

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台阶状凸部92在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中,以从后端朝向前方延伸至大致中央的突条形状而形成,通过作为台阶状凸部92的前方侧端面的台阶面,以与前后方向正交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而构成卡止面96。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台阶状凸部92以从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的下端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为止的大小而形成。

由此,形成为连结槽部72a的台阶状凸部92进入并大致容纳于连结部54a的台阶状凹部90的状态,连结部54a的卡止面94相对于该台阶状凸部92的卡止面96从里侧朝向近前侧抵接,从而防止插入到连结槽部72a的连结部54a向近前侧脱出。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相互抵接的卡止面94和卡止面96以金属接触的方式重叠而实现耐载荷性能的提高。另外,通过将上述两卡止面94、96的抵接位置设置为位于将第二安装构件22在向托架14组装的组装方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进行三等分而成的中央区域内,例如,支架主体12的绕中心轴的旋转方向上的晃动等也能够通过由两卡止面94、96的抵接而产生的卡止作用而被有效地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之间的防脱卡合部由设置于另一方的连结部54b的内侧部分的台阶状的凹部100、和设置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的开口部分的台阶状的凸部102构成。

即,在另一方的连结部54b的内周侧形成有在下表面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槽104,在该前后槽104的外侧壁面,台阶状凹部100以从后端朝向前方延伸至大致中央的切口形状而形成。而且,通过作为该台阶状凹部100的前方侧端面的台阶面,以与前后方向正交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而构成卡止面106。

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的台阶状凸部102由从连结槽部72b的槽内下表面76朝向上方突出形成的内壁部形成。即,作为台阶状凸部的内壁部102形成为沿着连结槽部72b的开口端缘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从连结槽部72b的后端朝向前方延伸至大致中央的竖壁形状。而且,利用作为该台阶状凸部102的前方侧端面的台阶面,以与前后方向正交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构成卡止面108。

由此,形成为连结槽部72b的台阶状凸部(内壁部)102进入并大致容纳于连结部54b的台阶状凹部100的状态,连结部54b的卡止面106从里侧朝向近前侧与该台阶状凸部102的卡止面108抵接,从而能够防止插入到连结槽部72b的连结部54b向近前侧脱出。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相互抵接的卡止面106和卡止面108以金属接触的方式重叠而实现耐载荷性能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连结部54a以及连结槽部72a的防脱卡合部的卡止面94、卡止面96、与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以及连结槽部72b的防脱卡合部的卡止面106、卡止面108在前后方向上被设定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在包含支架中心轴的直线上位于左右两侧。由此,能够更稳定且有效地发挥阻止支架主体12从托架14脱出的脱出阻止力。

此外,在支架主体12组装于托架14的组装状态下,一方的连结部54a与连结槽部72a的防脱卡合部中的台阶状凹部90与台阶状凸部92、以及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与连结槽部72b的防脱卡合部中的台阶状凹部100与台阶状凸部102均可以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相互抵接的状态,但优选为以微小的间隙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更稳定地显现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之间的金属接触方式下的抵接状态。

顺便提及的是,如图15-图17所示,基于上述那样的一对连结部54a、54b向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组装的第二安装构件22向托架14的固定的支承状态是通过相对于一对连结槽部72a、72b将一对连结部54a、54b从近前朝向里侧插入并推进,并压入至第二安装构件22到达大致容纳于托架14的位置而实现的。

首先,如图15所示那样,从托架14的组装空间66的开口部分插入支架主体12,将第二安装构件22的一对连结部54a、54b相对于托架14的一对连结槽部72a、72b从近前侧的开口部插入。此时,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底面86、86的对置面间距离从里侧朝向近前侧而向左右外侧变大,并且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外周面84、84间的左右尺寸朝向插入方向的前方侧(里侧)而变小,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一对连结部54a、54b插入于一对连结槽部72a、72b。尤其是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在近前侧的端部附近向槽内底面86的外侧倾斜的倾斜角度进一步变大(参照图6、图14等),防止外周施力橡胶88的钩挂。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各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上表面80也从里侧朝向近前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尤其是在近前侧的端部附近,倾斜角度进一步变大(参照图7、图15等),由此防止上侧施力橡胶82、82的钩挂,连结部54a、54b相对于连结槽部72a、72b的插入变得更加容易。此外,外周施力橡胶88、上侧施力橡胶82、82例如通过减小插入方向的前方侧端部处的橡胶厚度尺寸,形成为朝向插入方向的后方侧而逐渐变厚的锥形形状,还能够使连结部54a、54b相对于连结槽部72a、72b的插入变得更加容易。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将插入到托架14的一对连结槽部72a、72b中的一对连结部54a、54b向里侧推进,此时,各连结部54a、54b的下表面74、74以金属接触的方式与连结槽部72a、72b的槽内下表面76、76重叠,以在平坦的槽内下表面76、76上滑动的方式,平坦的下表面74、74被引导而向里侧移动。此外,在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中,外周施力橡胶88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的槽内底面86抵接,利用其压缩反作用力将第二安装构件22整体地向左侧按压。但是,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与形成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上的台阶状凸部(内壁部)92抵接,以从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离开的状态,在该台阶状凸部92上向里侧移动。

然后,如图17所示,若沿着托架14的一对连结槽部72a、72b将一对连结部54a、54b向最里面推进,则形成于一方的连结部54a上的台阶状凹部90的卡止面94到达至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台阶状凸部92的卡止面96,由此使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从与形成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上的台阶状凸部(内壁部)92的抵接状态脱离。与此大致同时地,形成于另一方的连结部54b上的台阶状凹部100的卡止面106到达至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的台阶状凸部102的卡止面108,由此使另一方的连结部54b的外周面84从与形成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上的台阶状凸部(内壁部)102的抵接状态脱离。由此,第二安装构件22整体因外周施力橡胶88的压缩反作用力而向左侧移动。其结果是,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外周面84能够以金属接触的方式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槽内底面86抵接而保持为按压状态。

另外,如图17所示,在将一对连结部54a、54b相对于一对连结槽部72a、72b推进至最里侧的组装状态下,一方的连结部54a的台阶状凹部90的卡止面94相对于一方的连结槽部72a的台阶状凸部92的卡止面96,在第二安装构件22相对于托架14的组装方向上从里侧朝向近前侧重叠并以金属接触的方式抵接。另外,另一方的连结部54b的台阶状凹部100的卡止面106相对于另一方的连结槽部72b的台阶状凸部102的卡止面108,在第二安装构件22相对于托架14的组装方向上从里侧朝向近前侧重叠并以金属接触的方式抵接。通过上述一方以及另一方侧的抵接,阻止第二安装构件22从托架14脱出。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安装构件22相对于托架14的组装方向的前端面设置有朝向外周(里侧)突出的前端施力橡胶112,在图17的组装状态下,该前端施力橡胶112与托架14的里壁68抵接,从而其弹性的抵接反作用力作用为将连结部54a、54b的卡止面94、106与连结槽部72a、72b的卡止面96、108分别向抵接方向按压。由此,连结部54a、54b的卡止面94、106与连结槽部72a、72b的卡止面96、108被保持为抵接状态,从而防止晃动等。

根据上述说明可知,第二安装构件22相对于托架14在上下方向上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也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定位,进一步地在前后方向上也以金属接触的方式被定位,因此能够以高精度且较大的耐载荷性能,使第二安装构件22定位支承于托架14。

另外,在将第二安装构件22组装于托架14时,一对连结部54a、54b的平坦的下表面74、74以在一对连结槽部72a、72b的平坦的槽内下表面76、76上滑动的方式被引导,第二安装构件22大致平行地移动而组装,因此避免组装操作时的第二安装构件22相对于托架14的倾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安装构件22向托架14的组装,并且例如在向托架14组装第二安装构件22时,还能够避免因支架主体12整体倾斜而使钩挂卡合于第二安装构件22的密封构件30局部地强力地与托架14的基座部58抵接等引起的、第二安装构件22与密封构件30之间的密封性能的局部且暂时的降低、漏液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的记载。例如,上侧施力橡胶82、外周施力橡胶88等可以与主体橡胶弹性体24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形成。另外,上侧施力橡胶82、外周施力橡胶88、前端施力橡胶112等可以相互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形成。

另外,将第二安装构件22的连结部54a、54b沿着托架14的连结槽部72a、72b插入时的引导机构并不限定于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于两侧的连结槽部72a、72b的凸部92、102而分别对两侧的连结部54a、54b进行滑动引导的机构。例如,也可以仅在左右的一侧通过连结槽部72a或连结槽部72b对连结部54a或连结部54b进行滑动引导。另外,如上所述的引导机构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滑动式的引导机构,而以越过构成防脱卡合部的突起等的方式将连结部插入于连结槽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振装置主体而举例示出了液封式的支架主体12,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将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而成的、不具备液室的实心型的防振装置主体、能够得到基于致动器的主动的防振效果的主动型液封式的防振装置主体、能够切换防振特性的切换型液封式的防振装置主体等。

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托架的具体的结构只不过是示例,只要具备连结槽部,则能够适当地变更向车辆车身安装的安装结构、顶板部以及底板部的有无以及具体的结构等。

相关技术
  • 一种自动寻找托架的驱动装置和自动寻找托架的方法
  • 隔振装置用托架及其制造方法和带托架的隔振装置
  • 隔振装置用托架及其制造方法和带托架的隔振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21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