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在橱窗展示、车窗显示、建筑外墙显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颗粒感较重,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画面质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颗粒感较重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显示面板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调整单元,所述光调整单元具有第一状态,所述光调整单元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其被配置为对从所述发光单元入射至所述光调整单元内的光线进行折射,以使该光线出射。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内设置有光调整单元,光调整单元能够将从发光单元入射至光调整单元内的光进行折射,以使该部分光线能够从未设置发光单元的区域出射,从而使得该区域能够显示图像,增大了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的扩散面积,在不增加像素密度的情况下,减轻了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颗粒感,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画面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发光器件层和触控层,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光调整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调整单元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所述光调整单元;或者,所述光调整单元位于与所述发光器件层不同的膜层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调整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第一电压差,所述液晶层具有第一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折射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所述液晶层内,在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交界面发生折射,并从所述第二电极出射;和/或,所述第一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折射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所述液晶层内,在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电极的交界面发生折射,并从所述第一电极出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晶层的材料包括向列型液晶、胆甾型液晶或近晶型液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调整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光调整单元还具有第二状态,所述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其被配置为使从所述发光单元入射至所述光调整单元内的光线在所述光调整单元内传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第二电压差,所述液晶层具有第二折射率,所述第二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折射率,且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折射率;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所述液晶层内,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液晶层的交界面,以及所述液晶层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交界面均发生全反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调整单元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电极、发光层和第二发光电极,所述光调整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发光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并形成第一电极层;所述发光层与所述液晶层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并形成器件层;所述第二发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并形成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器件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沿所述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并形成所述发光器件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光电极包括第一透光材料;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与所述第一透光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透光材料包括氧化铟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发光电极包括第二透光材料;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与所述第二透光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透光材料包括镁银合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限定层,所述限定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限定层包括限定部和露出第一发光电极的第一开口,以及露出第一电极的第二开口;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定部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定部为透光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口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开口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上方,所述光调整单元位于所述触控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调整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触控层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绝缘层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所述绝缘层与所述液晶层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第一网格结构,所述第一网格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镂空区域;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内,且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第二网格结构,所述第二网格结构包括多个第二镂空区域;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内,且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光调整单元位于所述触控层时,所述光调整单元还包括透光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与所述绝缘层设置于同一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离层和所述绝缘层为同一膜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也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7为图3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10为光线在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交界面发生折射与反射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光线在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全反射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限定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定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定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光调整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光单元;

110-第一发光电极; 111-第一材料层;

112-第二材料层; 113-第三材料层;

120-发光层; 130-第二发光电极;

20-光调整单元;

210-第一电极; 220-液晶层;

230-第二电极; 240-隔离层;

241-第三开口;

30-发光器件层;

310-第一电极层; 320-器件层;

330-第二电极层; 340-限定层;

341-第一开口; 342-第二开口;

343-限定部;

40-阵列基板;

50-封装层;

510-第一封装层;520-第二封装层;

530-第三封装层;

60-触控层;

610-第一触控电极;620-绝缘层;

630-第二触控电极;

70-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显示面板存在所显示的图像颗粒感较重的技术问题,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其原因在于:显示面板通常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当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的密度不变时,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便于观察显示面板后的物体,通常会增大未设置发光单元的区域的面积,导致发光单元的面积受到压缩,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的扩散面积小,使得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颗粒感严重,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画面质量。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设置有光调整单元,光调整单元能够对从发光单元进入其内部的光进行调整,以使该部分光线能够从光调整单元中出射,从而使得显示面板中设置光调整单元的区域能够显示图像,增大了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的扩散面积,在不增加像素密度的情况下,减轻了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颗粒感,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画面质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橱窗显示装置、车窗显示装置或建筑外墙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既具有显示功能,又具有透光功能。以橱窗显示装置为例,显示面板安装于橱窗上。当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时,人们可以看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同时还可以透过显示面板观看到橱窗内所展示的物体,丰富了用户体验。

参考图1、图2及图3,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0。发光单元10用于发出特定颜色的光,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显示图像。示例性地,发光单元10可以包括红光发光单元、绿光发光单元或蓝光发光单元。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光单元10可以包括红光发光单元、绿光发光单元、蓝光发光单元及白光单元。示例性地,发光单元10可以为液晶显示器件(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 LED)或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ni LED)等。

示例性地,多个发光单元10可以呈矩阵排布。例如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不透光的多条信号线L,多条信号线L相互交叉呈网状结构排列。发光单元10位于多条信号线L形成的网状结构内。示例性地,多个发光单元10也可以呈其他形式的阵列排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显示面板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调整单元20。参考图4,光调整单元20具有第一状态,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一状态时,其被配置为对从发光单元10入射至光调整单元20内的光线进行折射,以使该光线从未设置发光单元10的区域出射,从而使得该区域能够显示图像,增大了发光单元10所发出的光线的扩散面积,在不增加像素密度的情况下,减轻了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颗粒感,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画面质量。

示例性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40、发光器件层30和触控层60。发光单元10位于发光器件层30,光调整单元2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10之间。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光调整单元20可以同时对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10入射至光调整单元20内的光进行调整,从而扩大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10的发光面积,在不增加像素密度的情况下,减轻了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颗粒感,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画面质量。

示例性地,参考图3,光调整单元20可以位于发光器件层,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10之间设置光调整单元20。或者,光调整单元20也可以位于与发光器件层不同的膜层中。

示例性地,光调整单元2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210、液晶层220和第二电极230。例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210、液晶层220和第二电极230沿竖直向上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示例性地,液晶层220的材料可以包括向列型液晶、胆甾型液晶或近晶型液晶的至少一种。由于液晶层220具有各向异性,液晶层220内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可根据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30之间的电压差的变化而变化。可通过改变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30之间的电压差,来控制液晶层220内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从而调整液晶层220的折射率。

参考图4,例如当发光单元10为顶发光模式,即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朝向显示面板的顶面出射,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30之间具有第一电压差,液晶层220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一折射率可以小于第一电极210的折射率。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液晶层220内,在液晶层220与第二电极23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并从第二电极230出射。

例如,可以向第一电极210施加电场,不向第二电极230施加电场;或者,不向第一电极210施加电场,而向第二电极230施加电场;或者,向第一电极210施加第一电场,向第二电极230施加不同于第一电场的第二电场,从而在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产生第一电压差。此时,液晶层220的第一折射率可以为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例如当发光单元10为底发光模式,即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朝向显示面板的底面出射,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一状态时,参考图5,液晶层220的第一折射率可以小于第一电极210的折射率。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液晶层220内,在液晶层220与第一电极21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并从第一电极210出射。

例如,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产生第一电压差。此时,液晶层220的第一折射率可以为n

在本申请实施例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例如当发光单元10为双面发光模式,即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同时向显示面板的顶面及底面出射。参考图6,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一状态时,液晶层220的第一折射率可以小于第二电极230的折射率,且小于第一电极210的折射率。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倾斜入射至液晶层220内,该光线的一部分在液晶层220与第二电极23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并从第二电极230出射;该光线的另一部分在液晶层220与第一电极21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并从第一电极210出射。

例如,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产生第一电压差。此时,液晶层220的第一折射率可以为n

参考图7,光调整单元20还可以具有第二状态。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二状态时,其被配置为使从发光单元10入射至光调整单元20内的光线在光调整单元20内传播,以将该光线束缚于光调整单元20内,即使得该光线满足光波导模式。光调整单元20并不会对透过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显示面板未设置发光单元10的区域呈现为透光状态,仍然可通过该区域观看屏后物体。而且处于光波导模式的光线无法从该区域出射,从而避免与屏后物体透过该区域的光相混合,提高了屏后物体的清晰度。此外,从发光单元10入射至光调整单元20内的光线被束缚于光调整单元20内,使得该光线无法在显示面板未设置发光单元10的区域的其他膜层内发生折射或反射等而形成杂散光,从而避免杂散光对发光单元10所发出的用于形成图像的光线产生影响,提高了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的清晰度。

继续参考图8及图9,当发光单元10为顶发光模式、底发光模式或双面发光模式,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30之间具有第二电压差,液晶层220具有第二折射率。第二折射率大于第一电极210的折射率,且大于第二电极230的折射率。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倾斜入射至液晶层220内,在第一电极210和液晶层220的交界面,以及液晶层220和第二电极230的交界面均发生全反射。

例如,可以不向第一电极210及第二电极230施加电场,或者向第一电极210及第二电极230施加相同的电场,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的第二电压差为0,从而在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产生不同于第一电压差的第二电压差。此时,液晶层220的第二折射率可以为n

如图10所示,对于入射至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组成的任一交界面的光线来说,其存在折射与反射现象。光线的折射与反射满足斯涅耳定律,即:

其中,α为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β为光线的折射角。当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8和图9,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液晶层220内。在该光线中,存在部分光线满足在液晶层220与第一电极210的交界面入射角

下面以发光单元10为顶发光模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发光单元10为其他发光模式,以及其他类型的发光器件的方案可参照下面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调整单元20可以位于发光器件层30。参考图3,发光单元10可以包括第一发光电极110、发光层120和第二发光电极130,第一发光电极110和第一电极210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并形成第一电极层310。发光层120与液晶层220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并形成器件层320。第二发光电极130与第二电极230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并形成第二电极层330。第一电极层310、器件层320和第二电极层330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并形成发光器件层30。发光单元10及光调整单元20均位于发光器件层30内。

参考图4,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一状态时,由于光调整单元20与发光单元10位于同一层,发光单元10中发光层120的侧面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光调整单元20的液晶层220内,从而利用发光层120的侧面所发出的光线提高发光单元10所发出的光线的扩散面积,以使发光层120的侧面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用于显示图像,提高了发光层120的出光效率。

第一发光电极110可以包括第一透光材料,第一电极210的材料可以与第一透光材料相同。示例性地,第一发光电极110整体均为第一透光材料,例如,第一透光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TO)。第一电极210的材料可以为ITO。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光电极110的部分材料为第一透光材料。例如图12所示,第一发光电极110的材料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111、第二材料层112和第三材料层113。其中,第一材料层111和第三材料层113为第一透光材料,第二材料层112为不透光材料。第一电极210的材料可以与第一透光材料相同,即第一电极2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111和第三材料层113。示例性地,第一材料层111可以为ITO,第二材料层112可以为银(Ag),第三材料层113可以为ITO,则第一透光材料可以包括两层ITO。第一电极210的材料为两层ITO。

由于第一电极210的材料与第一发光电极110中的第一透光材料相同,在制作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发光电极110的至少部分工艺来制作第一电极210,从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步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

第二发光电极130可以包括第二透光材料,第二电极230的材料可以与第二透光材料相同。示例性地,第二发光电极130整体均为第二透光材料,例如,第二透光材料可以为镁银合金(Mg/Ag)。第二电极230的材料也可以为镁银合金(Mg/Ag)。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光电极130的部分材料为第二透光材料。例如,第二发光电极130的材料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四材料层、第五材料层和第六材料层。其中,第四材料层和第六材料层为第二透光材料,第五材料层为不透光材料。第二电极230的材料可以与第二透光材料相同,即第二电极23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四材料层和第六材料层。示例性地,第四材料层可以为ITO,第五材料层可以为Ag,第六材料层可以为ITO,则第二透光材料可以包括两层ITO。第二电极230的材料为两层ITO。

由于第二电极230的材料与第二发光电极130中的第二透光材料相同,在制作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发光电极130的至少部分工艺来制作第二电极230,从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步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参考图3及图13,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限定层340。限定层340覆盖第一电极层310,限定层340包括限定部343和露出第一发光电极110的第一开口341,以及露出第一电极210的第二开口342。发光层120设置于第一开口341内。液晶层220设置于第二开口342内。限定层340可以对发光层120和液晶层220进行隔离。

示例性地,限定部343可以位于发光器件层30。

示例性地,限定部343可以为透光结构。如此设置,第一开口341内的发光层120发出的光可以经由限定部343进入第二开口342的液晶层220内,从而被光调整单元20进行调整。

示例性地,第二开口342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第二开口342中的至少两个第二开口342可以相连通。例如图14所示,可以将位于同一列的第二开口342相连通。例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所有第二开口342相连通。在制作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形成液晶层220时,可向相连通的至少两个第二开口342内注入液晶材料,液晶材料可同时填充至少两个第二开口342,减少了注入液晶材料的次数,提高了液晶层220的填充效率,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参考图3,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封装层50,阵列基板40和封装层50分别设置于发光器件层30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的相对两侧。例如,阵列基板40可以位于发光器件层30的下方。阵列基板40内可以设置有显示驱动阵列和调整驱动阵列。显示驱动阵列可以与显示单元P中的发光单元10对应电连接,以对发光单元10进行驱动与控制。示例性地,显示驱动阵列可以为7T1C驱动电路阵列。调整驱动阵列可以与显示单元P中的光调整单元20对应电连接,以对光调整单元20进行驱动与控制。示例性地,调整驱动阵列可以为2T1C驱动电路阵列。显示驱动阵列和调整驱动阵列可以通过信号线L与发光单元10及光调整单元20电连接。

封装层50可以位于发光器件层30的上方,以对发光器件层30进行保护。示例性地,封装层50可以为薄膜封装结构。封装层5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510、第二封装层520和第三封装层530。第一封装层510和第三封装层530可以为有机封装层,第二封装层520可以为无机封装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考图16,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触控层60,触控层60位于发光器件层30的上方。发光单元10位于发光器件层30,光调整单元20位于触控层60。示例性地,调整驱动阵列可以与触控层60的驱动电路同层设置。

关于发光器件层30的结构可参考上述描述,与上述发光器件层30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电极层310未包括第一电极210;器件层320未包括液晶层220;第二电极层330未包括第二电极230;限定层340未设置第二开口342。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6,触控层60可以包括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610、绝缘层620和第二触控电极630。第一触控电极610和第一电极210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绝缘层620与液晶层220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第二触控电极630与第二电极230间隔地设置于同一层。

参考图17,当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一状态时,发光单元10的顶面发出的光线穿过封装层50进入光调整单元20的液晶层内。该光线在液晶层220与第二电极23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且从第二电极230出射。参考图18,当光调整单元20处于第二状态时,发光单元10的顶面发出的光线穿过封装层50进入光调整单元20内。该光线中的部分光线在液晶层220与第二电极230的交界面,以及液晶层220与第一电极210的交界面均发生全反射。

示例性地,第一触控电极610可以为第一网格结构,第一网格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镂空区域,。发光单元1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一电极21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镂空区域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内,且发光单元1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极21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如此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触控电极610和第一电极210对从发光单元10的正上方发出的光进行阻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

示例性地,第二触控电极630可以为第二网格结构,第二网格结构包括多个第二镂空区域。发光单元1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电极23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二镂空区域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内,且发光单元1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230在阵列基板4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如此设置,能够防止第二触控电极630和第二电极230对从发光单元10的正上方发出的光进行阻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

示例性地,参考图16,当光调整单元20位于触控层60时,光调整单元20还可以包括透光的隔离层240,隔离层240与绝缘层620设置于同一层。隔离层240可以设置有第三开口241,液晶层220可以设置于第三开口241内。隔离层240用于对液晶层220进行隔离。且隔离层240与绝缘层620位于同一层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小型化。

示例性地,隔离层240和绝缘层620可以为同一膜层。在制作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通过同一工艺步骤形成隔离层240与绝缘层620,减少了工艺步骤的数量,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触控电极610和第一电极210的材料可以相同。例如第一触控电极610的材料可以为透光材料,如ITO等。第一电极210的材料也可以为透光材料。由于第一触控电极610和第一电极210的材料相同,在制作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同一工艺步骤来制作第一触控电极610和第一电极210,从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步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触控电极630和第二电极230的材料可以相同。例如第二触控电极630的材料可以为透光材料,如ITO等。第二电极230的材料也可以为透光材料。由于第二触控电极630和第二电极230的材料相同,在制作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同一工艺步骤来制作第二触控电极630和第二电极230,从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步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生产效率。

参考图16至图18,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保护层70,保护层70设置于触控层60背向封装层50的一侧。保护层70能够对触控层60的第二触控电极630及光调整单元20的第二电极230进行保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平直度较高的双层钢帘线的捻股装置
  • 一种曲面玻璃镀膜装置、镀膜工艺及镀膜产品
  • 一种曲面玻璃清洗装置及其清洗方法
  • 一种利用形变自动紧贴曲面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清洗装置
  • 一种用于曲面屏手机屏幕玻璃的高效清洗装置
  • 一种平直曲面两用玻璃立线装置
  • 一种基于水平直元线法的高速犁犁体曲面参数化设计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1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