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合成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的新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合成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的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以2-吡啶基对亚甲基苯醌(2-Py-p-QMs)、末端炔烃和对甲苯磺酰基叠氮(TsN

背景技术

含咪唑并[1,5-a]吡啶骨架类化合物因其在药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使该片段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机架构。近年来,人们用各种方法来开发和设计新型的含咪唑并[1,5-a]吡啶架构的有机分子,以获得所需的应用性能。例如,利用构效关系(SAR),药物化学家在药物发现领域也发现了许多含有咪唑并[1,5-a]吡啶骨架的有价值的新药。由于含有3-酰基的独特结构,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骨架也被广泛发现在具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并显示出独特的生理活性。例如,如图1所示,化合物A被作为CB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制备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的方法存在着使用腐蚀性强的反应试剂、严重的环境污染、繁琐的实验操作,较昂贵的原料2-吡啶甲胺的使用和低效率等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向反应容器中加入原料2-吡啶基对亚甲基苯醌类化合物2-Py-p-QMs、末端炔烃、叠氮化合物TsN

步骤2):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稀释反应混合物,再加入有机溶剂B萃取分液,干燥有机相,浓缩,进行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

反应方程式如式I所示:

上述式I中,R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原料化合物2-Py-p-QMs的制备方法包括:将2,6-二取代基苯酚、不同取代基的2-吡啶甲醛、甲苯、哌啶和醋酸酐混合后在回流条件下反应制备得到2-Py-p-QMs;所述2,6-二取代基苯酚为2,6-二叔丁基苯酚或2,6-二异丙基苯酚;所述不同取代基的2-吡啶甲醛的化学结构式如式II所示:

上述式II中,R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A为四氢呋喃(THF)、氯仿(CHCl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碱为碳酸钾、三乙胺、碳酸铯、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和吡啶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2-Py-p-QMs、末端炔烃、TsN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有机溶剂B为氯代烷烃溶剂。

优选地,所述氯代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氯仿和2,6-二氯乙烷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柱色谱分离所采用的洗脱液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液。

优选地,所述混合液中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20~40: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2-吡啶基对亚甲基苯醌(2-Py-p-QMs)、末端炔烃和对甲苯磺酰基叠氮(TsN

(2)本发明扩展了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的合成路线,得到了更多结构丰富的化合物,而且对3-酰基咪唑并[1,5-a]吡啶的合成路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化合物A-C的化学结构式;

图2为实施例1的产物(1-(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咪唑并[1,5-a]吡啶-3-基)(苯基)甲酮的单晶谱图;

图3为实施例1的产物(1-(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咪唑并[1,5-a]吡啶-3-基)(苯基)甲酮的核磁共振氢谱;

图4为实施例1的产物(1-(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咪唑并[1,5-a]吡啶-3-基)(苯基)甲酮的核磁共振碳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以下实施例中,2-Py-p-QMs是以2,6-二取代基苯酚(2,6-二叔丁基苯酚或2,6-二异丙基苯酚)、不同取代基的2-吡啶甲醛、甲苯、哌啶和醋酸酐混合后在回流条件下反应制备得到;其中,不同取代基的2-吡啶甲醛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2-Py-p-QMs、末端炔烃和TsN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实施例1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3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4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5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6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7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8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0.5mmol)、TsN

1

实施例9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0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1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2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3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4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5

/>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6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7

/>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8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19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0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1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2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3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5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6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7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8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29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30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31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32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33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实施例34

在干燥的10ml烧瓶中依次加入2-Py-p-QMs(0.3mmol)、末端炔烃(0.5mmol)、TsN

1

相关技术
  • 用于铝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塑料复合导电膜制法及应用
  • 铝硅酸盐复合物、导电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导电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形成用组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形成用组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分类

061201165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