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4:22


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是以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目前采用的电池的主流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受温度的影响。比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倍率性能和可用容量都大大下降,同时启动困难。而在高温环境下,电池的寿命会急剧的下降,温度超过60度后,可能引起锂离子电池中SEI膜的损坏,造成电池不可逆的损伤。温度更高时电池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会发生分解反应而引起热失控,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即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若电池模组的特定部分发热,可能会导致整体电池模组发热,这就必须要求对电池的温度进行良好的管理。现有的电池管理技术,会对电池的温度设置两到三个控制数值,温度达到某个设定的限定高温时,电池管理系统限制电池的输出功率。温度再高到某个特定温度后,电池管理系统会禁止电池的充放电使用。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会给电动汽车的行驶造成影响温度会发生变化。在低温环境下,电池的温度会在车辆不使用的情况下降到环境温度,此时锂离子电池无法进行充电。

例如公开号为“CN102308432B”专利名称为:“电池温度测定装置和电池温度测定方法、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专利,专利公开了“本发明以提供电池的温度的测定精度提高的电池温度测定装置和电池温度测定方法、电池的制造方法为课题。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电池温度测定装置,测定电池的温度,具有: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热敏电阻;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导电性部件;以及基于上述热敏电阻的特性变化来测定上述电池的温度的温度计测部;使上述热敏电阻的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电池所具备的具有导电性的壳体接触,使上述热敏电阻的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温度计测部连接;使上述导电性部件的上述第一端部与上述壳体接触,使上述导电性部件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温度计测部连接”。

现有的电池温度测定装置和电池温度测定方法、电池的制造方法在使用中发现,其没有电池减震装置,电池工作不稳定,制冷片上容易吸附尘土,方便吸附,装置制热效果差,使用不安全,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导致其使用局限性较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包括安装箱和电池本体,所述安装箱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有安装板,所述电池本体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下方固定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粗杆和细杆,所述粗杆一端与所述安装槽连接,所述粗杆另一端设置有滑槽,所述细杆一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细杆另一端固定有凸块,所述细杆另一端与所述滑槽相匹配,所述滑槽上方固定有挡板,所述安装板上固定有温度探头,所述温度探头设置在所述电池本体周侧,所述安装槽内壁上固定有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温度探头相匹配,所述制冷片上固定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上固定有保护栏,所述保护栏上固定有刮片,所述保护壳两端固定有电动滑轨,所述电动滑轨内固定有滑块,所述刮片两端固定在滑块上,所述保护壳下方固定有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固定有吸尘口,所述吸尘口与所述保护栏相匹配,所述安装箱上方固定有真空超导散热器,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与所述温度探头连接,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内填充有超导液,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通过连接管与真空泵连接,所述真空泵固定在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周侧。

为了方便导热,本发明改进有,所述超导液采用CY-N速热防冻高效传热复合超导液体。

为了方便吸附尘土,本发明改进有,所述保护栏上固定有吸尘贴。

为了方便除湿,本发明改进有,所述安装槽下方固定有除湿槽,所述除湿槽内固定有排风扇。

为了保证良好的除湿效果,本发明改进有,所述除湿槽和所述排风扇设置为两组。

为了方便固定减震带,本发明改进有,所述安装板上方两端固定有卡扣。

为了方便固定电池本体,本发明改进有,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减震带,所述减震带两端固定有卡圈,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圈相匹配。

为了方便减震,本发明改进有,所述伸缩杆上套有弹簧。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装置对电池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保护,通过伸缩杆上下移动时,弹簧吸收震动,在安装板上固定有减震带,减震带通过卡扣与卡圈相匹配将电池固定,装置通过温度探头控制制冷片和真空超导散热器,制冷片上固定有除尘装置在放置尘土堆积,超导传热介质的散热器,其热效率比水暖提高30%以上,大大降低了供热燃料消耗,降低供暖成本和费用。另外,其不会存在偷放水的可能,并因其换热管体的直进直出方式,大大降低了采暖系统的循环消耗,该散热器的真空内腔里,充装有特制的CY-N5速热防冻高效传热复合超导液体,在零下40度的低温环境也不会结冰,彻底杜绝了寒冷的北方因供热中断而导致的水管暖气片的冻裂隐患,所采用的超导介质起动温度极低,只需30度就可激发传温,装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伸缩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局部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局部俯视图。

图中:1、安装箱;2、电池本体;3、安装槽;4、安装板;5、伸缩杆;6、粗杆;7、细杆;8、滑槽;9、凸块;10、挡板;11、弹簧;12、卡扣;13、减震带;14、卡圈;15、温度探头;16、制冷片;17、保护壳;18、保护栏;19、刮片;20、吸尘贴;21、电动滑轨;22、滑块;23、吸尘器;24、吸尘口;25、真空超导散热器;26、超导液;27、连接管;28、真空泵;29、除湿槽;30、排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包括安装箱1和电池本体2,所述安装箱1内设置有安装槽3,所述安装槽3内固定有安装板4,所述电池本体2固定在所述安装板4上,所述安装板4下方固定有伸缩杆5,所述伸缩杆5包括粗杆6和细杆7,所述粗杆6一端与所述安装槽3连接,所述粗杆6另一端设置有滑槽8,所述细杆7一端与所述安装板4连接,所述细杆7另一端固定有凸块9,所述细杆7另一端与所述滑槽8相匹配,所述滑槽8上方固定有挡板10,所述安装板4上固定有温度探头15,所述温度探头15设置在所述电池本体2周侧,所述安装槽3内壁上固定有制冷片16,所述制冷片16与所述温度探头15相匹配,所述制冷片16上固定有保护壳17,所述保护壳17上固定有保护栏18,所述保护栏18上固定有刮片19,所述保护壳17两端固定有电动滑轨21,所述电动滑轨21内固定有滑块22,所述刮片19两端固定在滑块22上,所述保护壳17下方固定有吸尘器23,所述吸尘器23固定有吸尘口24,所述吸尘口24与所述保护栏18相匹配,所述安装箱1上方固定有真空超导散热器25,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25与所述温度探头15连接,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25内填充有超导液26,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25上设置有连接管27,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25通过连接管27与真空泵28连接,所述真空泵28固定在所述真空超导散热器25周侧。

所述超导液26采用CY-N速热防冻高效传热复合超导液体,为了方便导热。

所述保护栏18上固定有吸尘贴20,为了方便吸附尘土。

所述安装槽3下方固定有除湿槽29,所述除湿槽29内固定有排风扇30,为了方便除湿。

所述除湿槽29和所述排风扇30设置为两组,为了保证良好的除湿效果。

所述安装板4上方两端固定有卡扣12,为了方便固定减震带13。

所述安装板4上设置有减震带13,所述减震带13两端固定有卡圈14,所述卡扣12与所述卡圈14相匹配,为了方便固定电池本体2。

所述伸缩杆5上套有弹簧11,为了方便减震。

综上所述,该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在使用时,安装箱1内设置有安装槽3,安装槽3内固定有安装板4,电池本体2固定在安装板4上,安装板4下方固定有减震装置,伸缩杆5的细杆7与粗杆6的滑道相匹配,滑道上方固定有挡板10,细杆7下方固定有凸块9,放置细杆7脱离粗杆6,在伸缩杆5外侧套有弹簧11,保证安装板4良好的减震效果,在安装板4上固定有卡扣12,在安装板4上设置有减震带13,减震带13上的卡圈14与卡扣12相匹配,在电池本体2周侧固定有温度探头15,温度探头15与安装槽3内壁上的制冷片16连接,制冷片16上固定有保护壳17,保护壳17上设置有保护栏18,保护栏18上套有刮片19,在保护壳17两端固定有电动滑轨21,电动滑轨21内固定有滑块22,刮片19固定在滑块22上,在保护栏18上固定有吸尘贴20,刮片19在电动滑轨21的控制下定时清理灰尘将灰尘划入吸尘器23,在安装箱1内固定有真空超导散热器25,真空超导散热器25内填充有超导液26,真空超导散热器25通过连接管27与真空泵28连接,真空超导散热器25不易冻裂,制热效果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新能源车的电池温度冷热控制装置
  •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充放电转换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52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