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1:13


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常规扫描时,在理想情况下被扫描人体的感兴趣区域的中心应该与CT扫描系统的旋转中心重合,从而避免摆位偏心时导致被扫描人体的感兴趣区域的扫描剂量不均匀,使得图像噪声不一致而影响图像质量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通常需要采用其他视觉辅助设备,如摄像头等进行位置校正,该方法需要额外的设备同时也会导致操作难度和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自动且准确地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其中,所述显示范围信息包括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所述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

根据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确定进行CT扫描的扫描床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所述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包括:

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进行CT扫描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从所述正位片数据中获得对应扫描部位的目标正位片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与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的重合比例;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包括:

在所述重合比例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包括:

将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中在所述扫描床行进方向上对应于同一位置的接收单元的数据进行合并,获得所述目标正位片对应的合并数据;

根据所述合并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衰减面积;

根据所述衰减面积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通过如下公式根据所述合并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衰减面积S:

其中,N用于表示所述接收单元的个数;

R用于表示射线源到扫描中心的距离;

α用于表示射线源对应的扇角;

μ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衰减面积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根据所述衰减面积S确定第一候选厚度和第二候选厚度:

S=π*R

其中,R

P用于表示人体侧躺和人体平躺时的厚度比值;

根据CT扫描的扫描类型、所述第一候选厚度和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根据CT扫描的扫描类型、所述第一候选厚度和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包括:

若所述CT扫描的扫描类型为平躺类型,则将所述第一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若所述CT扫描的扫描类型为侧躺类型,则将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进行CT扫描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从所述正位片数据中获得对应扫描部位的目标正位片数据,包括:

将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起始位置和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

将将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结束位置和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

将所述正位片数据中、从所述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至所述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对应的数据确定为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其中,所述显示范围信息包括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所述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确定进行CT扫描的扫描床的高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并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该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并根据所述厚度确定进行CT扫描的扫描床的高度。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无需其他辅助设备便可实现对CT扫描床的高度的准确校正,保证被扫描人体的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点与扫描系统的旋转中心对齐,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同时保证CT扫描的效率和成像准确率,为生成准确的CT扫描图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并且,通过正位片数据对扫描床的高度进行自动调整,从而可以保证扫描床的高度与被扫描人体的匹配性,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基于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的简化示意图;

图3为根据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的示例性实现方式的流程图;

图4为合并数据形成的曲线的示意图;

图5为基于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装置的框图;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7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CT扫描通常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因此,CT扫描成像的准确度要求则比较严格。

因此,在CT扫描过程中若围绕人体旋转的中心,即CT扫描系统的旋转中心与被扫描人体的感兴趣区域中心位置有所偏差,则会导致在探测器旋转的过程中被扫描人体的感兴趣区域的扫描剂量不均匀,从而使得图像噪声不一致,影响图像质量,降低扫描成像的准确度。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正位片获得人体图像,且正位片中通常包含被扫描人体更多的信息,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以下实施例,以基于正位片对扫描床的位置进行校正,以提高CT扫描成像的准确度和效率。

图1所示,为基于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在步骤11中,根据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确定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其中,所述显示范围信息包括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如图2所示,为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的简化示意图,其中,该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可以是Z向上的坐标值。如图2所示,在CT扫描系统中,Z向为扫描床的行进方向,也即人体脚部指向头部所在线的方向。X向为CT扫描系统中接收单元排列所在线的方向。如图2所示Z向,起始位置即为正位片数据中在Z向上的最小值,结束位置即为正位片数据在Z向上的最大值。

在步骤12中,根据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

其中,该扫描部位可以是该正位片数据所包含的整体部分,也可以是该正位片数据中的局部位置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或用户自行设置,本公开对此不进行限定。该扫描部位的厚度可以是该扫描部位在重力方向上对应的高度值之差。

在步骤13中,根据扫描部位的厚度确定进行CT扫描的扫描床的高度。

其中,可以将该扫描床的初始高度预先标记为扫描床的上表面处于扫描视野中心高度时的高度值。在确定出扫描部位的厚度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扫描床的高度DesHeight:

DesHeight=Height–0.5*Thickness;

其中,Height用于表示扫描床的初始高度;

Thickness用于表示扫描部位的厚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并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该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并根据所述厚度确定进行CT扫描的扫描床的高度。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无需其他辅助设备便可实现对CT扫描床的高度的准确校正,保证被扫描人体的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点与扫描系统的旋转中心对齐,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同时保证CT扫描的效率和成像准确率,为生成准确的CT扫描图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并且,通过正位片数据对扫描床的高度进行自动调整,从而可以保证扫描床的高度与被扫描人体的匹配性,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12中,根据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如下,该步骤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进行CT扫描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从所述正位片数据中获得对应扫描部位的目标正位片数据。

其中,该目标区域可以是进行CT扫描对应的感兴趣区域(ROI,Region ofInterest),其可以由用户通过显示装置进行框定。如图2所示,其中Q区域即为在正位片数据中用户确定出的目标区域。同理,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即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也可以是Z向上的坐标值。如起始位置即为目标区域在Z向上的最小值,结束位置即为目标区域在Z向上的最大值。示例地,可以直接将正位片数据中与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对应的数据确定为该目标正位片数据。

之后,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其中,人体各个部位的厚度可能不同,通常来说腹部区域的厚度会大于腿部区域的厚度,因此,确定出扫描部位的厚度从而可以确定出人体的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点,便于将扫描部位的该中心位置点与扫描系统的旋转中心对齐,从而保证在CT扫描过程中扫描成像的准确性,为后续进行CT扫描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进行CT扫描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可能并不会完全处于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内,因此,需要基于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对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进行校正,以便于准确获取目标区域的扫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进行CT扫描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从所述正位片数据中获得对应扫描部位的目标正位片数据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如下,该步骤可以包括:

将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起始位置和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

将将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结束位置和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

将所述正位片数据中、从所述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至所述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对应的数据确定为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

如图2所示,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可以表示为:起始位置PltS,结束位置PltE,校正前的目标区域Q的显示范围信息可以表示为:起始位置ROIS1,结束位置ROIE1。则基于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对目标区域Q的显示范围信息进行校正后,则:

校正后的起始位置ROIS1’=max(ROIS1,PltS)=ROIS1;

校正后的起始位置ROIE1’=min(ROIE1,PltE)=ROIE1。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2所示目标区域W,则对该目标区域W的显示范围信息进行校正后:

校正后的起始位置ROIS2’=max(ROIS2,PltS)=ROIS2;

校正后的起始位置ROIE2’=min(ROIE2,PltE)=PltE。

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对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避免目标区域中所要求的数据未在正位片数据中时导致的数据错误,保证目标正位片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兼容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与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的重合比例。

其中,可以基于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确定目标区域的总长度,即将结束位置与起始位置的差值确定为该目标区域的总长度,将所述目标区域内正位片数据对应的长度与该总长度的比值确定为该重合比例。作为示例,可以将校正后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的长度与该总长度的比值确定为该重合比例。

相应地,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如下,该步骤可以包括:

在所述重合比例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基于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设置,本公开对此不进行限定。在重合比例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表示该目标区域中的大部分区域均在正位片数据中对应表示,即目标区域中的正位片数据可以对该目标区域中的特征进行相对准确的表示,基于该正位片数据确定目标区域对应的扫描部分的厚度是相对准确的,则可以根据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进而对该扫描床的高度进行确定和调整,以保证对扫描床位置校正的准确性。

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目标区域中的大部分信息对应显示在正位片数据中的情况下,根据该目标正位片数据计算对应的扫描部位的厚度,一方面可以保证该厚度计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基于正位片数据对扫描床的高度进行调整的匹配性,避免基于目标区域中的局部特征进行高度调整对扫描成像准确度的影响,提高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的准确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如下,如图3所示,该步骤可以包括:

在步骤31中,将目标正位片数据中在扫描床行进方向上对应于同一位置的接收单元的数据进行合并,获得目标正位片对应的合并数据。

其中,扫描床行进方向即为Z向,接收单元的排列向为X向,相应地,目标正位片数据可以用M*N的数组进行表示,其中M用于表示Z向上采样的个数,N用于表示接收单元排列中的接收单元的个数。

作为示例,可以将目标正位片数据中在扫描床行进方向对应于同一位置的接收单元的数据进行平均处理以进行合并,从而可以获得1*N的数组,即该合并数据。

在步骤32中,根据合并数据,确定目标区域对应的衰减面积。

其中,目标区域的衰减面积可以是该合并数据形成的曲线所对应的面积,即射线源扫描人体衰减后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形成的面积,如图4所示,为合并数据形成的曲线。

示例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根据合并数据,确定目标区域对应的衰减面积S:

其中,N用于表示所述接收单元的个数;

R用于表示射线源到扫描中心的距离;

α用于表示射线源对应的扇角;

μ

由此,可以基于射线源的相关信息和积分计算方式确定出合并数据形成的曲线对应的面积,从而确定出被扫描部位的截面面积,以便于后续基于该截面面积确定该扫描部位的厚度,计算方法简单快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计算数据量。

在步骤33中,根据衰减面积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

其中,人体部位可以近似为椭圆形状。因此,根据所述衰减面积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如下,该步骤可以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根据所述衰减面积S确定第一候选厚度和第二候选厚度:

S=π*R

其中,R

P用于表示人体侧躺和人体平躺时的厚度比值。

其中,P可以通过预先对大量人体数据进行检测获得。示例地,可以预先采集同一扫描部位对应的多个人体数据对应的人体侧躺和人体平躺的厚度比值,从而可以通过该多个厚度比值确定出该扫描部位的综合厚度比值。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确定出多个扫描部位对应的厚度比值,示例地,人体头部的厚度比值P为1.0,人体肩部的厚度比值P为1.4,人体腹部的厚度比值P为1.2。作为示例,在确定出扫描部位后,可以将该扫描部位对应的综合厚度比值确定为P的取值,从而可以在确定出衰减面积的情况下确定出第一候选厚度和第二候选厚度,提高数据计算的效率。

作为另一示例,针对每一扫描部位,在采集多个人体数据对应的厚度比值的同时,可以获取该人体数据对应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中的一者或多者,之后可以获得该信息与厚度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通过上述公式确定第一候选厚度和第二候选厚度时,可以根据当前被扫描人体的相关信息和该对应关系,获取与该被扫描人体对应的厚度比值,以保证该厚度比值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确定出的第一候选厚度和第二候选厚度的准确性,为后续准确对扫描床的位置进行校正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之后,根据CT扫描的扫描类型、所述第一候选厚度和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其中,在进行CT扫描时针对同一扫描部位,被扫描人体平躺和侧躺时的厚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结合该扫描类型,准确确定出该扫描部位的厚度,为后续基于该厚度对扫描床的高度进行调整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同时可以贴合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使用场景,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CT扫描的扫描类型、所述第一候选厚度和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的示例性实现方式如下,该步骤可以包括:

若所述CT扫描的扫描类型为平躺类型,则将所述第一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若所述CT扫描的扫描类型为侧躺类型,则将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如上文所述,被扫描人体的截面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因此在被扫描人体平躺进行CT扫描的情况下,此时被扫描部位的厚度则会近似于椭圆短轴的长度,即第一候选厚度的两倍值,则可以将所述第一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在被扫描人体侧躺进行CT扫描的情况下,此时被扫描部位的厚度则会近似于椭圆长轴的长度,即第二候选厚度的两倍值,则可以将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由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扫描类型以及被扫描人体的扫描部位的近似计算,从而确定出该扫描部位的厚度,使得确定出的厚度与该被扫描人体的形态相匹配,提高厚度确定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确定出的厚度的准确性。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装置,如图5所示,所述装置1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100,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其中,所述显示范围信息包括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200,用于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所述正位片数据,确定扫描部位的厚度;

第三确定模块300,用于根据所述厚度确定进行CT扫描的扫描床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和进行CT扫描的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从所述正位片数据中获得对应扫描部位的目标正位片数据;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显示范围信息与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显示范围信息的重合比例;

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包括:

在所述重合比例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包括:

合并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中在所述扫描床行进方向上对应于同一位置的接收单元的数据进行合并,获得所述目标正位片对应的合并数据;

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合并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衰减面积;

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衰减面积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通过如下公式根据所述合并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对应的衰减面积S:

其中,N用于表示所述接收单元的个数;

R用于表示射线源到扫描中心的距离;

α用于表示射线源对应的扇角;

μ

可选地,所述第四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通过如下公式根据所述衰减面积S确定第一候选厚度和第二候选厚度:

S=π*R

其中,R

P用于表示人体侧躺和人体平躺时的厚度比值;

第六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CT扫描的扫描类型、所述第一候选厚度和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确定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六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七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CT扫描的扫描类型为平躺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第八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CT扫描的扫描类型为侧躺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候选厚度的两倍值确定为所述扫描部位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一校正子模块,用于将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起始位置和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

第二校正子模块,用于将将所述正位片数据对应的结束位置和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中的最小值确定为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

第九确定子模块,用于将所述正位片数据中、从所述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起始位置至所述校正后的所述目标区域的结束位置对应的数据确定为所述目标正位片数据。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700的框图。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该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703,输入/输出(I/O)接口704,以及通信组件7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7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7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7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7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7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7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7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702或通过通信组件7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704为处理器7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705用于该电子设备7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4G、NB-IOT、eMTC、或其他5G等等,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7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7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7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700的处理器7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9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190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参照图7,电子设备1900包括处理器1922,其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以及存储器1932,用于存储可由处理器1922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器193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器1922可以被配置为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

另外,电子设备1900还可以包括电源组件1926和通信组件1950,该电源组件1926可以被配置为执行电子设备1900的电源管理,该通信组件1950可以被配置为实现电子设备1900的通信,例如,有线或无线通信。此外,该电子设备19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1958。电子设备19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9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Server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的步骤。例如,该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193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1900的处理器1922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能够由可编程的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具有当由该可编程的装置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的代码部分。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例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相关技术
  • 基于正位片的扫描床校正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 基于病理切片扫描和分析一体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326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