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配线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7:45


配线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线构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电线熔敷于形成为片状的功能性封装构件而得到的线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7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期望通过真空吸附来保持同时搬运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束那样的扁平的配线构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通过真空吸附来保持的配线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具备: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及片材,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排列的状态固定于该片材,所述片材包含从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1片材以及从另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2片材,在所述第2片材的外侧设置有平面区域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容易通过真空吸附来保持配线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配线构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配线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如下所述。

(1)一种配线构件,具备: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及片材,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以排列的状态固定于该片材,所述片材包含从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1片材以及从另一侧覆盖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的第2片材,在所述第2片材的外侧设置有平面区域部。由此,当将真空吸附盘贴到平面区域部后,平面区域部与真空吸附盘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由此,抑制真空吸附时的空气泄漏,所以,容易通过真空吸附来保持配线构件。此外,与通常的真空吸附同样地,本说明书中的真空吸附的真空只要是相比大气压成为负压即可,不一定需要是严格意义下的真空。

(2)也可以是,所述第2片材形成得比所述第1片材硬,在所述第2片材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底面形成为所述平面区域部。由此,即使第2片材发生弯曲,也能够设置平面区域部。

(3)也可以是,所述配线构件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第2片材的外表面的板材,所述板材的外表面形成为所述平面区域部。由此,平面区域部容易维持于平面状态。

(4)也可以是,所述板材形成得比所述第2片材硬。由此,即使第2片材发生弯曲,也能够设置平面区域部。

(5)也可以是,位于所述平面区域部的内侧的所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具有相同的外径。由此,第2片材不易弯曲。

(6)也可以是,所述平面区域部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所述第2片材中的不是所述平面区域部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由此,平面区域部与真空吸附盘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

(7)也可以是,所述平面区域部设置于在折叠状态的所述配线构件中露出的部位。由此,在配线构件折叠的状态下将真空吸附盘贴到平面区域部,能够将配线构件以保持折叠的状态进行搬运。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配线构件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10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中,左侧的末端部示出折叠之前的状态,右侧的末端部示出折叠之后的状态。如果展开右侧的末端部,则成为与左侧的末端部相同的状态。如果折叠左侧的末端部,则成为与右侧的末端部相同的状态。配线构件10通常在折叠的状态下搬运到向车辆的组装作业部位等,在向车辆的组装作业部位处展开同时组装到车辆。此时,设为配线构件10在折叠并放置于基座70上的状态下,由设置于机械臂80等的前端的真空吸附盘82吸附而提起同时进行搬运来进行说明。

配线构件10整体上形成为偏平的形态。配线构件10具备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和片材(sheet)30。

线状传输构件20只要是传输电或者光等的线状的构件即可。例如,线状传输构件20既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的周围的包覆体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

作为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被用作对空间发送信号或者电力或者从空间接收信号或者电力的天线、线圈等。

线状传输构件20包含传输电或者光等的传输线主体和覆盖传输线主体的包覆体。在线状传输构件20是一般电线的情况下,传输线主体是芯线22,包覆体是绝缘包覆体24。芯线22也可以由多个线材构成。也可以将多个线材扭绞。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将多根直径、结构相同的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于一张片材30,但适当设定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直径、结构等即可,也可以将直径、结构等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于相同的片材30。

线状传输构件20既可以是单个线状物,也可以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使双绞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用护皮将其覆盖而成的电缆等)。在线状传输构件20的端部,根据线状传输构件20与对方构件的连接形态,适当设置端子、连接器C等。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在片材30上沿着H字形的路径延伸。由此,将4个末端部分设置于配线构件10。当然,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路径不限于此。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最好在片材30上以沿着车辆的路径的状态配置。由于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在片材30上以沿着车辆的路径的状态配置,从而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路径成为受限制的状态,向车辆的组装变得容易。下面,在配线构件10的一部分,将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简单设为长度方向,将沿着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简单设为并排方向。

将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以排列的状态固定于片材30。片材30保持线状传输构件20的配线形态。片材30包含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第1片材32从一侧覆盖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第2片材34从另一侧(与第1片材32相反的一侧)覆盖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中间部被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包裹。由此,抑制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中间部露出。片材30形成为沿着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路径的形状。带状部分沿着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路径延伸而形成为片材30。带状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沿着并排方向的一侧部侧的线状传输构件20与另一侧部侧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间隔。

在这里,线状传输构件20仅固定于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中的第1片材32。线状传输构件20与第1片材32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粘接、熔敷等。粘接是指2个构件隔着粘接剂、双面胶带等夹杂物紧贴在一起。熔敷是指不隔着夹杂物,2个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中包含的树脂熔化而2个构件紧贴在一起。在这里,线状传输构件20的绝缘包覆体24中包含的树脂与第1片材32中包含的树脂中的至少一方熔化而与对方侧的构件紧贴在一起,从而将线状传输构件20与第1片材32固定。

构成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例如由包含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尼龙等树脂的材料形成。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既可以是无纺布、织物、针织物等具有纤维的纤维材料等,也可以是非纤维材料。作为非纤维材料,也可以是内部均匀填埋的实心状的构件或者对树脂进行发泡成形而成的发泡体等。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也可能包含金属等材料。

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层叠多层。在层叠多层的情况下,例如考虑将树脂层与树脂层层叠。另外,例如考虑将树脂层与金属层层叠。另外,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34既可以是使非纤维材料层与非纤维材料层重叠而成的,也可以是使非纤维材料层与纤维材料层重叠而成的,也可以是使纤维材料层与纤维材料层重叠而成的。

第1片材32例如形成为双层结构。第1片材32中的第1层是适于与线状传输构件20进行固定的层。例如,第1层以与线状传输构件20的绝缘包覆体24相同的树脂作为材料,形成为内部均匀填埋的实心状的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第1层上。第2层是提高片材30的功能的层。例如,第2层是无纺布。第1层既可以遍布第2层整体地设置,也可以局部地设置。例如,第1层也可以沿着第2层的宽度方向(线状传输构件20的并排方向)仅设置于中间部,不设置于侧边缘部。另外,例如第1层也可以沿着第2层的长度方向(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第1片材32容易弯曲。第1片材32柔软到在折叠配线构件10时能够跟随线状传输构件20的弯曲的程度。

第2片材34例如形成为单层结构。第2片材34的刚性比第1片材32的刚性高。第2片材34例如以尼龙作为材料,是内部均匀填埋的实心状的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未固定于第2片材34。第2片材34的边缘部与第1片材32固定。第1片材32与第2片材34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熔敷、粘接等。第2片材34既可以固定于第1片材32中的第1层,也可以固定于第2层。

在配线构件10设置有易折弯部12、14。易折弯部12、14设置于片材30存在的区域。易折弯部12是第2片材34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而成的部分。即,易折弯部12是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不存在第2片材34的部分。此外,在上述中示出了不存在第2片材34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本结构,例如,只要使与易折弯部对应的位置的第2片材的刚性与易折弯部以外的区域的第2片材的刚性相比变低即可。即,易折弯部14是形成为第2片材34容易局部地折弯的形状的部分。作为容易折弯的形状,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形成有折皱形状部。折皱形状部是形成为在线状传输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上峰、谷交替地连续的折皱状的部分。通过将末端部侧部分在易折弯部12、14的位置处折弯,从而配线构件10成为折叠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中,作为易折弯部,列举了一个例子,但易折弯部只要是例如折缝(未图示)等容易局部地折弯的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例如通过不对第2片材而对第1片材加入狭缝等(未图示)而形成为易折弯部的形状。

在配线构件10处,设定真空吸附部位。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区域A是真空吸附部位。关于真空吸附部位,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设定有2处真空吸附部位。真空吸附部位设定于当在该位置处对配线构件10进行真空吸附而提起的情况下配线构件10不易倾斜而大概保持平衡的部位。一个配线构件10的真空吸附部位的数量不限于2处。例如在配线构件10较小的情况等下,真空吸附部位也可以是1处。另外,例如在配线构件10较大的情况等下,真空吸附部位也可以是3处以上。在折叠配线构件10的情况下,真空吸附部位最好设置于在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中露出的部位。此外,为了方便说明,记载为真空吸附,但不限定于真空,这自不待言。只要具有能够吸附并提起的程度的负压即可。

在第2片材34的外侧设置有平面区域部36。平面区域部36与第2片材34中的不是平面区域部36的部分相比,优选表面粗糙度较小。由于平面区域部36的表面粗糙度小,从而在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36时,不易发生空气泄漏。此外,表面粗糙度例如能够由接触式(触针式)的表面粗糙度测定器来测定。在该情况下,能够依照例如JIS B 0633:2001标准,将针对各样品每个测定10次得到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数设为各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作为上述表面粗糙度测定器,能够使用市面销售的表面粗糙度测定器(例如,“アメテック株式会社”生产的“表面轮廓仪(フォームタリサーフ)PGI430”等)。平面区域部36设置于真空吸附部位。在这里,在第2片材34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陷部38。凹陷部38的底面形成平面区域部36。

在第2片材34中,至少在不存在凹陷部38的部分,在外表面产生台阶。台阶可能由于第1片材32与第2片材34的固定而产生。另外,台阶也可能由于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外径的差异而产生。在想要设为平面区域部36的部分,为了消除台阶,形成有凹陷部38。

凹陷部38形成为沿着并排方向延伸的槽状。在凹陷部38的边缘,存在沿着并排方向延伸并朝向长度方向的侧壁部。在凹陷部38的边缘,不存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侧壁部。

第2片材34具有能够形成凹陷部38的厚度。即使在第2片材34处形成凹陷部38,在第2片材34处仍残留覆盖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部分。凹陷部38的深度尺寸根据平面区域部36的沿着并排方向的尺寸来设定。平面区域部36的沿着并排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真空吸附盘82对应的尺寸。

在配线构件10中,将设置有上述平面区域部36的部分设为第1区域部。在配线构件10中,将第1区域部的旁边的部分设为第2区域部。其中,第2区域部是片材30存在的区域。即,第1区域部、第2区域部是在配线构件10中的片材30存在的区域中相互相邻的区域。例如,第2区域部是图3所示的部分。在第2区域部未设置平面区域部36。此外,在第2区域部中,也将第2片材34的外表面形成为平面。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如果沿着并排方向看,第1区域部中的平面区域部36的区域也大于第2区域部中的平面的区域。另外,在第2区域部也可以不存在平面。

位于平面区域部36的内侧的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具有相同的外径。由此,平面区域部36的位置处的第2片材34中的覆盖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的部分在整体上容易变成平面。由此,能够抑制凹陷部38的深度尺寸变大。由此,能够抑制第2片材34的厚度尺寸变厚。

<动作等>

当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36后,如图2所示,真空吸附盘82与平面区域部36接触。此时,在并排方向上,也抑制真空吸附盘82从平面区域部36冒出。由此,平面区域部36与真空吸附盘82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抑制真空吸附时的空气泄漏(真空泄漏)。

另一方面,当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不是平面区域部36的部分后,如图3所示,真空吸附盘82与第2片材34的外表面接触。此时,在并排方向上,有时真空吸附盘82贴到第2片材34的外表面的台阶部分,从平面冒出。在该情况下,第2片材34的外表面与真空吸附盘82难以在气密状态下贴紧,可能发生真空吸附时的空气泄漏(真空泄漏)。

<实施方式1的效果等>

在配线构件10中,当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36后,平面区域部36与真空吸附盘82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由此,抑制真空吸附时的空气泄漏。因此,能够通过小的真空压力对配线构件10进行真空吸附,容易通过真空吸附来保持配线构件10。

由于凹陷部38的底面形成平面区域部36,所以,即使第2片材34发生弯曲,也能够设置平面区域部36。

由于位于平面区域部36的内侧的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具有相同的外径,所以,第2片材34不易弯曲。

平面区域部36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小于第2片材34中的不是平面区域部36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由此,在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36时,不易发生空气泄漏。由此,平面区域部36与真空吸附盘82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

平面区域部36设置于在折叠状态的配线构件10中露出的部位。由此,在配线构件10折叠的状态下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36,能够将配线构件10以保持折叠的状态进行搬运。

[实施方式2]

说明实施方式2的配线构件。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配线构件110的剖面俯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与至此说明过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同一标号,省略其说明。

在配线构件110中,片材130包含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134。在第2片材134的外表面,未形成有凹陷部38。第2片材134具有均匀的厚度尺寸。在配线构件110中,第2片材134的外表面未形成平面区域部。配线构件110还具备设置于第2片材134的外表面的板材40。板材40的外表面形成平面区域部42。

板材40形成为平板状。俯视时的板材4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方形形状、圆形形状等。板材40的第1主面和第2主面是平面。板材40的第1主面朝向第2片材134侧。板材40的第1主面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第2片材134。板材40的第2主面是形成平面区域部42的外表面。

沿着并排方向的板材40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与真空吸附盘82对应的大小即可。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并排方向的板材40的尺寸小于沿着并排方向的第2片材134的尺寸。沿着并排方向的板材40的尺寸也可以与沿着并排方向的第2片材134的尺寸相同或者比它大。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并排方向的板材40的尺寸大于沿着并排方向分开最远的2根线状传输构件的间隔。沿着并排方向的板材40的尺寸也可以与沿着并排方向分开最远的2根线状传输构件的间隔相同或者比它小。

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的两端部与第2片材134的外边缘部相比未突出到外侧。沿着并排方向,既可以板材40的一端部与第2片材134的外边缘部相比突出到外侧,也可以两端部与第2片材134的外边缘部相比突出到外侧。

在第2片材134的外表面,存在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曲面。该曲面是由于在将第1片材32与第2片材134固定时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134从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中间部向未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外边缘部相互靠近而产生的部分。板材40具有覆盖第2片材134的曲面的部分。板材40的第1主面中的覆盖曲面的部分与曲面分开。仅板材40的第1主面的一部分与第2片材134接触。

使板材40与第2片材134相互接触的部分固定。板材40与第2片材134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粘接、熔敷等。

板材40最好具有板材40的未与第2片材134接触的部分也能够保持平板状的程度的刚性。例如,板材40也可以形成得比第2片材134硬。例如在板材40与第2片材134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由于板材40的厚度比第2片材134的厚度厚,从而板材40形成得比第2片材134硬。构成板材40的材料也可以与构成第2片材134的材料不同。在该情况下,如果构成板材40的材料是比构成第2片材134的材料硬的材料,则即使在板材40的厚度与第2片材134的厚度相同或者比它薄的情况下,板材40也能够形成得比第2片材134硬。此外,作为材料不同的情况,除了例如作为基底的树脂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作为基底的树脂的种类相同而添加剂的种类、掺合比等不同的情况。即,即使作为基底的树脂相同,但通过添加剂的种类、掺合比等不同,从而形成即使是相同的厚度,硬度也不同的板材40。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的中间部固定于第2片材134。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的两端部既未固定于第2片材134,也未与第2片材134接触。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的一端部也可以固定于第2片材134。在该情况下,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的一端部也可以位于与线状传输构件20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的另一端部既可以未固定于第2片材134,也可以未与第2片材134接触。

在第2片材134的外表面,也可以在设置板材40的部分形成有凹陷部。上述凹陷部的形状只要能够收容板材40,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中的凹陷部38同样地形成为槽状。通过将板材40收纳于上述凹陷部,从而将板材40相对于第2片材134进行定位。另外,由于板材40与凹陷部的底部接触,从而和板材40与第2片材134的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外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沿着并排方向,板材40与第2片材134的接触面积变大。另外,即使在设置板材40的情况下,在设置板材40的部分,配线构件110的厚度尺寸的增加量也变小。

<动作等>

当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42后,如图4所示,真空吸附盘82与平面区域部42接触。此时,在并排方向上,也抑制真空吸附盘82从平面区域部42冒出。由此,平面区域部42与真空吸附盘82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抑制真空吸附时的空气泄漏(真空泄漏)。

<实施方式2的效果等>

通过配线构件110,当将真空吸附盘82贴到平面区域部42后,平面区域部42与真空吸附盘82容易在气密状态下贴紧。由此,抑制真空吸附时的空气泄漏,所以,容易通过真空吸附来保持配线构件110。

根据配线构件110,板材40的外表面形成平面区域部42,所以,平面区域部42容易维持于平面状态。板材40形成得比第2片材134硬,所以,即使第2片材134发生弯曲,也能够设置平面区域部42。

[变形例]

图5是示出配线构件11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变形例的配线构件210中,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包含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和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比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粗。在配线构件210中包含外径不同的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

包含2根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既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3根以上。包含2根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既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3根以上。

沿着并排方向,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位于内侧,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位于外侧。沿着并排方向,也可以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位于内侧,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位于外侧。沿着并排方向,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和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也可以交替地定位。

在第2片材134的外表面,存在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曲面。该曲面包含由于在将第1片材32与第2片材134固定时第1片材32和第2片材134从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中间部向未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边缘部相互接近而产生的部分(下面称为第1曲面)。该曲面包含由于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的外径差而产生的部分(下面称为第2曲面)。第1曲面存在于不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部分,第2曲面存在于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部分。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1曲面、第2曲面不隔着平面地连续。在第1曲面、第2曲面之间也可能存在平面。例如,在多个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在片材30的一个侧部排列的情况下,在第1曲面、第2曲面之间可能存在平面。

将第2片材134中的沿着厚度方向从第1片材32分开最远的位置设为最远部。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2片材134中的与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接触的部分是最远部。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侧部,第1曲面、第2曲面相对于最远部位于相同的一侧。即,第2片材134从最远部经过第2曲面、第1曲面成为与第1片材32进行固定的部分。第1曲面、第2曲面也可以相对于最远部相互位于相反侧。例如,当在片材30的一个侧部沿着并排方向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位于内侧而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位于外侧的情况下,第1曲面、第2曲面可能相对于最远部相互位于相反侧。也能够理解为第1曲面相对于最远部位于外侧,第2曲面相对于最远部位于内侧。

板材40具有覆盖第2片材134的曲面的部分。板材40的第1主面中的覆盖曲面的部分与曲面分开。仅板材40的第1主面的一部分与第2片材134接触。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的配线构件10中,也可以同样地,多根线状传输构件20包含第1线状传输构件20A和第2线状传输构件20B。

除此以外,在上述例子中,设为将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第1片材32而未将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第2片材34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将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第2片材34而不将线状传输构件20固定于第1片材32。另外,在第1片材32与第2片材34的作用反过来的基础上,也可以将平面区域部36设置于第2片材34的外侧。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则能够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110、210 配线构件

20 线状传输构件

20A 第1线状传输构件

20B 第2线状传输构件

22 芯线

24 包覆体

30、130 片材

32 第1片材

34、134 第2片材

36 平面区域部

38 凹陷部

40 板材

42 平面区域部

70 基座

80 机械臂

82 真空吸附盘

A 区域

C 连接器

相关技术
  • 配线构件的支承结构及配线构件
  • 配线构件的支承结构及配线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36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