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拉挤成型工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脱模布是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固化过程中的工艺辅助材料,用于防止纤维之间的粘连以及纤维和模具之间的粘连,在制备碳纤维板工艺过程中需要将碳纤维纱线与脱模布成型在一体,在进入拉挤成型设备前需要对碳纤维纱线和脱模布进行输送。

但是由于脱模布和碳纤维进入成型模具时的张力不匹配,容易导致脱模布的脱落,或者导致脱模布无法完全脱除,粘连在碳纤维板表面导致碳纤维板的质量降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申请号为CN201920123370.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板拉挤成型的方案,在拉挤成型模具入模口的前方使上脱模布和下脱模布覆盖碳纤维的两侧,随碳纤维一同进入成型模具内,并通过设置纠偏装置避免脱模布不能完全附着在碳纤维板的表面而导致产品质量降低的问题;上述方案虽然通过纠偏装置提高了脱模布和碳纤维板的附着效果,避免脱模布偏离导致碳纤维板之间的粘连,但是并不能控制脱模布的张力与碳纤维相匹配,仍然可能因张力不匹配而导致脱模布脱离过程中残留在碳纤维板表面。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包括用于调整脱模布进入成型模具进料端时的张力的张力调整组件,通过张力调整组件调节脱模布的进布张力避免了脱模布张力与碳纤维不匹配而导致无法顺利脱除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设于成型模具的进料端,包括,

进布组件,用于将脱模布送入成型模具;

张力调整组件,可活动设置于成型模具的进料端的前侧,用于调整脱模布进入成型模具进料端时的张力。

上述方案中,通过张力调整组件对脱模布的张力进行调整,使得脱模布的进布张力与碳纤维纱线的张力相匹配,进而在成型得到碳纤维板后脱模布能够顺利从碳纤维板表面脱除而不会发生粘连,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张力调整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通过调整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调整脱模布的张力。

脱模布进布时的角度与其张力直接相关,通过调整脱模布的进布角度能够较为容易的实现对其张力的控制,并且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实现,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张力调整组件包括,

第一张力调整组件,位于成型模具的进料端所在平面的上方,用于调整上脱模布进入成型模具的进料端时的张力;

第二张力调整组件,位于成型模具的进料端所在平面的下方,用于调整下脱模布进入成型模具的进料端时的张力。

进一步的,第一张力调整组件调整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范围为 15-89°;

所述第二张力调整组件调整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15-89°。

上述方案中,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范围为技术人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优选的夹角范围,在此夹角范围内能够较为精准的实现对脱模布进布张力的控制,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则进布张力越大,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大则进布张力越小。

进一步的,张力调整组件调整脱模布的初始张力范围为0-10N/m,张力过大会造成脱模布去除困难。

上述张力范围为技术人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碳纤维板生产过程中脱模布较为适宜的张力范围,超出此范围会产生脱模布去除困难;夹角减小可起到张力加大效果。

进一步的,张力调整组件包括,

引导单元;

活动单元,与引导单元相连,可活动的设于成型模具的进料端的前侧,用于调整引导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具体的,引导单元为引导辊;

所述张力调整组件包括一个引导单元和两个活动单元,两个活动单元分别与引导单元的两端铰接。

上述方案中,活动单元从引导单元的两端与引导单元铰接,引导单元为引导辊,即脱模布在进布过程中受到引导单元的摩擦力更小,避免了摩擦力对脱模布进布张力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脱模布张力控制的准确度。

进一步的,成型模具的前侧具有沿远离进料端的方向延伸得到的相互平行的导轨,所述活动单元与导轨活动连接。

活动单元与导轨活动连接,即活动单元能够沿导轨滑动,简化了移动活动单元的操作,使得用户能够更加容易的实现对张力调整组件的位置进行调整。

为了实现活动单元与导轨活动连接的同时实现活动单元的定位,活动单元的底部具有向上凹陷形成的凹槽,通过凹槽夹持在所述导轨上与所述导轨活动连接,通过凹槽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生产过程中张力调整组件的移动和脱落,提高了工作稳定性,也无需额外设置固定装置,进一步简化了张力调整组件的结构。

进一步的,成型模具的进料端的前侧设有预成型模具,所述导轨设于所述预成型模具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张力调整组件调节脱模布的进布张力与碳纤维纱线的张力相匹配,避免了成型后脱模布无法顺利脱除影响碳纤维板的质量。

2、活动单元与引导单元铰接,降低了脱模布与引导单元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摩擦力对脱模布的张力控制产生影响,提高了对脱模布张力的控制精度。

3、通过第一张力调整组件和第二张力调整组件分别对上脱模布和下脱模布分别进行张力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碳纤维板的质量。

4、导轨位于预成型模具上,无需单独设置,简化了碳纤维板生产装置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中,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成型模具;2、碳纤维板;3、上脱模布;4、下脱模布;5、张力调整组件;51、引导单元;511、凹槽;52、活动单元;6、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的是,下列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设于成型模具1的进料端,包括,

进布组件,用于将脱模布送入成型模具1;

张力调整组件,可活动设置于成型模具1的进料端的前侧,用于调整脱模布进入成型模具1进料端时的张力。

本发明中提及的成型模具1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公开的公知常识,固在说明书中不做赘述,为此,图1仅示出了设有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的现有成型模具1 的进料端的具体结构。

上述方案通过张力调整组件5的移动调整脱模布进布时的张力,使得脱模布的张力与碳纤维纱线的张力相匹配,有效避免了脱模布与成型后的碳纤维板2 的粘连,脱模布在脱除过程中不会在碳纤维板2表面产生残留,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通过张力调整组件5调整脱模布的张力范围为0-10N/m,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范围为技术人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优选的夹角范围,在此夹角范围内能够较为精准的实现对脱模布进布张力的控制。

接下来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张力调整组件5沿水平方向移动,通过调整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调整脱模布的张力。

具体的,张力调整组件5包括与脱模布相接触的引导单元,以及与引导单元相连,可活动的设于成型模具1进料端的前侧的活动单元,每个张力调整组件5包括一个引导单元和两个活动单元,两个活动单元分别与引导单元的两端相连,成型模具1进料端的前侧具有沿远离进料端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6,活动单元与导轨6活动连接,实现张力调整组件5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活动单元的底部具有向上凹陷形成的凹槽511,通过凹槽511夹持在导轨6上与导轨6活动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稳定性,便于用户调整张力调整组件5的位置,同时也便于用户对活动单元和导轨6进行单独维护或者更换;并且,由于活动单元和导轨6之间存在摩擦,在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活动单元夹持在导轨6上,通过与导轨6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固定,即碳纤维板2生产过程中通过导轨6和活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脱模布的张力保持不变,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同时简化了装置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活动单元从导轨6上脱落,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凹槽511的开口处的大小小于凹槽511底部的大小,即凹槽511的截面沿远离开口的方向渐开设置,避免了活动单元的脱落;为了实现上述方案,活动单元优选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

用户对张力调整组件5的位置进行调整时,需要同时调整位于引导单元两侧的活动单元,可能出现因两侧活动单元的位置不能完全对齐而导致脱模布的张力不均匀,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可以在导轨6上设置标尺,通过标尺对活动单元在导轨6上的位置进行定位,提高脱模布所受张力的一致性。

进一步的,也可以在导轨6上间隔设置凸起,在凹槽511中设置用于容纳凸起的内凹结构,使得活动单元在滑动过程中因凸起的存在而产生阻力感,进而用户能够根据阻力感判断位于引导单元两侧的活动单元是否对齐;为了避免凸起影响活动单元的滑动,优选凸起部分平滑设置,即在活动单元靠近凸起时产生逐渐增强的阻力感,同时使得活动单元不易从凸起所在的位置移开,进一步提高了对活动单元的定位效果,保证了生产质量。

进一步的,进布组件为将脱模布送入成型模具1的输送辊,具体的,输送辊与动力单元相连,通过动力单元控制输送辊的旋转,进而将脱模布送入成型模具1的进料端;优选的,进布组件由2-5个输送辊组成,每个输送辊具有独立的动力单元提供动力,进而能够根据实际生产需要为脱模布提供一定初始张力。

实施例二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如下改进。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单元为引导辊,两个活动单元从引导辊的两端与引导辊铰接,即在张力调整组件5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同时,引导辊可自由旋转,由于张力调整组件5中引导单元与脱模布直接接触,因此将引导单元设置为可旋转的引导辊,降低了与脱模布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张力调整组件5不会因与脱模布之间的摩擦力而发生位移,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并且脱模布和引导单元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对脱模布的张力的控制不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即使存在影响,其影响力也较小,不会对张力控制产生干扰,提高了对脱模布张力控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对脱模布张力控制的稳定性。

具体的,在引导单元上设有与引导辊铰接的通孔,为了避免通孔与凹槽511 相互干涉,通孔设于引导单元上远离凹槽511的一端,用户通过调整位于引导辊两侧的活动单元,使得引导辊辊轴应该与水平面平行且垂直于成型模具1的进料方向,进而保证了脱模布受到的张力均匀且一致。

或者作为上述方案的替代引导单元上设置用于与引导辊的辊轴铰接的铰接槽,便于用户对引导辊单独进行更换和维护;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引导辊的脱出,铰接槽的开口小于引导辊辊轴的直径,实现了对引导辊辊轴的定位。

上述方案中,引导单元安装到位时可以垂直于活动单元,也可以不垂直于活动单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或者考虑到对具体结构的避让改变活动单元和引导单元的连接方式和连接角度。

优选的,为了便于用户调节和观察,活动单元上的通孔水平开设并且垂直于凹槽511的开设方向,即位于引导辊两侧的活动单元位置相对时,引导辊才能够正常工作,使脱模布受到的张力均匀一致;通过上述方案,用户能够肉眼观察到引导辊的偏离,进而及时调整和纠正位置,结合设于导轨6上的标尺能够保证引导辊始终处于正确的位置。

进一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已知本发明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在通孔中或者铰接槽中或者辊轴上设置轴承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摩擦力,在本发明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做出的简单改进和替换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如下改进。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组脱模布进布控制装置,分别用于调整上脱模布3 和下脱模布4的进布张力。

具体的,如图1所示,张力调整组件包括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和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具体的,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位于成型模具1的进料端前侧的上方,即位于进料端所在平面的上方;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位于成型模具1的进料端前侧的下方,即位于进料端所在的平面的下方;通过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 和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能够分别对上脱模布3和下脱模布4的进布张力进行控制。

其中,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包括引导单元51和活动单元52,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包括引导单元51’和活动单元52’,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和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的结构如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述,故在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的,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调整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15-89°,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调整脱模布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15-89°,在此角度范围内,上脱模布3和下脱模布4能够保持适当的进步张力,并且能够根据碳纤维纱线的张力对应调整进步角度,使得上脱模布3和下脱模布4的进布张力与碳纤维纱线相适应,进而提高了产品质量,避免了脱模布脱除是残留在碳纤维板2上影响产品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成型模具1的进料端的前侧设有预成型模具,所述导轨6设于所述预成型模具上;具体的,与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配合的第一导轨6位于预成型模具的顶端,从预成型模具的顶端向上延伸得到;与第二张力调整组件5’配合的第二导轨6位于预成型模具的底端,从预成型模具的底端向下延伸得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方案中导轨6的位置和数目与张力调整组件的位置和数目相匹配,例如,仅设置第一张力调整组件5时,则对应仅设置与其匹配的第一导轨6。

上述方案中,导轨6位于预成型模具上,无需单独设置,仅需要对预成型模具的外部进行简单改造就能够实现,降低了设备改造成本,有利于大规模生产中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85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