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两相吸收液分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

背景技术

两相吸收剂是一种新型吸收剂,因其具有大幅度降低再生能耗的潜力,正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广泛的关注。两相吸收剂是指吸收剂溶液在吸收CO

两相吸收剂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存在分相的需求,需要增设分相罐,使流体在其中处于层流状态,流动分相,但是现有的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在水流过急的情况下,会出现两相吸收剂还未分相就已经排出的现象,影响后期的实验工作。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

这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包括:分相罐,分相罐前端设有吸收剂进口管,后端的上下部均设有出口管,分相罐内部的前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朝向进口管一侧设有吸收剂缓冲机构;

固定板与分相罐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和吸收剂分流机构之间的分相罐内部通过限位卡条交错地插有数道流道板,固定板和流道板之间形成弯曲流道;

分相罐后端设有吸收剂分流机构;吸收剂分流机构包括上延伸板、下延伸板和分流板,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分别贴合在分相罐内壁,分相罐外侧设有用于控制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上下间距宽度的转盘,分流板遮挡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之间的间距。

作为优选,分流板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相对的端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齿轮延伸槽和第二齿轮延伸槽;第一齿轮延伸槽一侧开设有第一插槽,另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齿条;第二齿轮延伸槽一侧对应第一插槽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齿条,另一侧对应第一齿条开设有第二插槽;

分相罐后段贯穿地插设有转轴,转轴在分相罐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在第一齿轮延伸槽和第二齿轮延伸槽之间转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在分相罐内的前后位置不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

作为优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在分相罐内的前后位置不同,且存在重合的区域,转轴插入分相罐内的深度不同,则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的齿条不同;转轴在分相罐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分相罐后段还设有限位管,限位管套在转轴外侧,限位管上设有用于固定转轴旋转角度的固定转钮。

作为优选,限位卡条呈C型,限位卡条对称地设于分相罐两侧的内壁上,限位卡条的内壁对称开设有限位槽,流道板的宽度小于相对的两个限位槽的间距,相邻的流道板插在不同侧的限位槽内,固定板与分相罐内部固定的一侧与相邻的流道板插在限位卡条内的一侧相反,流道板和限位槽的空隙间插有限位插条。

作为优选,吸收剂缓冲机构包括缓冲挡板、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固定套;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中部交叉并通过固定轴转动连接,形成X型结构;X型结构的四个端部分别铰接连接有限位轴,X型结构前后的两对限位轴分别插在两个固定套的端部内滑动,限位轴在固定套内通过连接弹簧连接,数组X型结构分别通过前后端的固定套固定连接缓冲挡板和固定板,缓冲挡板呈朝固定板下凹的弧面。

作为优选,出口管包括吸收剂上方出口管和吸收剂下方出口管,吸收剂上方出口管和吸收剂下方出口管分别设于分相罐后端的两个对角。

作为优选,分相罐顶部铰接连接有密封盖,密封盖下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片,密封片底面贴合限位卡条和流道板的顶部。

这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两相吸收液的分相特性确定流道板的设定数量和间距,将流道板交错安装到分相罐内壁的限位卡条上;

步骤二、根据两相吸收液的分相特性,转动转盘,使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上下移动,改变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在高度方向上的总长;

步骤三、两相吸收液通过吸收剂进口管进入分相罐的内部,首先冲击吸收剂缓冲机构,然后从固定板不与分相罐连接的一侧流入弯曲流道;

步骤四、两相吸收液弯曲流过数道流道板的过程中逐渐分相,到达分相罐后端;

步骤五、两相吸收液的两相分别流向分流板的上方和下方,并分别从分相罐后端上下部的两个出口管流出。

作为优选,步骤二中,先通过传动齿轮同时啮合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通过旋转转盘,使上延伸板或下延伸板同时移动;然后推或拉出转盘,然后依次推或拉转盘,使传动齿轮依次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单独进行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高度调节。

作为优选,分相罐的上端面铰接有密封盖,步骤三中,先通过密封盖将分相罐顶部密封,再将两相吸收液通过吸收剂进口管输入分相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在分相罐的内壁对称安装多个限位卡条,根据需求将流道板交错安装到分相罐内壁的限位卡条内部,流道板上的限位插条插入到限位卡条上的限位槽内,从而将流道板固定,根据不同两相吸收液的分相特性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道板的数量,吸收剂分相时间越长,需要流道板的数量也越多,交错的流道板形成弯曲流道,延长了流道长度,并降低了流速,使得吸收剂在排出前可以充分分相。

2)本发明通过在分相罐的内部后端安装吸收剂分流机构,并在分相罐外设置转盘,转盘连接转轴,可以根据吸收剂的分相比,通过传动齿轮和齿条的配合使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移动,使吸收剂上下相分离,且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在分相罐内的前后位置不同,并存在重合的区域,通过抽拉转轴,传动齿轮可以实现同时或单独进行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高度调整,使两相吸收液分别从吸收剂上方出口管和下方出口管流出分相罐,送去系统的不同位置,大大提升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3)本发明通过在分相罐的内部设置吸收剂缓冲机构,两相吸收液通过吸收剂进口管进入到分相罐的内部,两相吸收液冲击缓冲挡板,缓冲挡板与固定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多个交叉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形成的X型结构,在两相吸收液的冲压下,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两端相互靠近,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两端的限位轴从固定套的两端延伸出,连接弹簧展开,缓冲挡板减少吸收剂进入分相罐的冲量,降低吸收剂的流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展开图。

图3为本发明分相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吸收剂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吸收剂缓冲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吸收剂分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吸收剂分流机构一侧的展开图。

图8为本发明吸收剂分流机构另一侧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分相罐1、密封盖2、吸收剂进口管3、吸收剂上方出口管4、吸收剂下方出口管5、限位管6、固定转钮7、转轴8、密封片9、限位卡条10、限位槽11、流道板12、限位插条13、固定板14、吸收剂缓冲机构15、转盘16、吸收剂分流机构17、缓冲挡板1501、第一支撑架1502、第二支撑架1503、连接槽1504、固定轴1505、卡槽1506、限位轴1507、固定套1508、连接弹簧1509、分流板1701、固定块1702、上延伸板1703、下延伸板1704、硅胶片1705、第一齿轮延伸槽1706、第一插槽1707、第一固定槽1708、第一齿条1709、第二插槽1710、第二固定槽1711、第二齿条1712、第二齿轮延伸槽1713、传动齿轮17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一

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这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包括:分相罐1,分相罐1前端设有吸收剂进口管3,后端的上下部均设有出口管,出口管包括吸收剂上方出口管4和吸收剂下方出口管5,吸收剂上方出口管4和吸收剂下方出口管5分别设于分相罐1后端的两个对角,用于分相后的两相吸收液分别流出。

如图3所示,分相罐1内部的前侧设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与分相罐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14朝向进口管3一侧设有吸收剂缓冲机构15。

如图4和图5所示,吸收剂缓冲机构15包括缓冲挡板1501、第一支撑架1502、第二支撑架1503和固定套1508;第一支撑架1502和第二支撑架1503的中部交叉,所述第一支撑架1502与第二支撑架1503相互靠近的端面均开设有连接槽1504,且两个连接槽1504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架1502与第二支撑架1503之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轴1505,形成X型结构;X型结构的四个端部分别开设有卡槽1506,所述卡槽1506分别铰接有限位轴1507,X型结构前后的两对限位轴1507分别插在两个固定套1508的端部内滑动,限位轴1507的外壁与固定套1508的内壁呈过盈配合,限位轴1507在固定套1508内通过连接弹簧1509连接,数组X型结构分别通过前后端的固定套1508固定连接缓冲挡板1501和固定板14。

缓冲挡板1501呈朝固定板14下凹的弧面,当两相吸收液冲击缓冲挡板1501时,X型结构在前后方向上压缩,使限位轴1507从固定套1508的端部抽出一定长度,同时拉长了连接弹簧1509,将冲击力的动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如图3所示,固定板14后方的分相罐1内部设有数组分设于分相罐1两侧的限位卡条10,限位卡条10提供了多个流道板12的安装位,数道流道板12通过限位卡条10交错地固定在分相罐1内。

具体的,限位卡条10呈C型,限位卡条10对称地设于分相罐1两侧的内壁上,限位卡条10的内壁对称开设有限位槽11,流道板12的宽度小于相对的两个限位槽11的间距,相邻的流道板12插在不同侧的限位槽11内,流道板12和限位槽11的空隙间插有限位插条13,使这一侧完全固定。

固定板14与分相罐1内部固定的一侧与相邻的流道板12插在限位卡条10内的一侧相反,使固定板14和流道板12之间形成弯曲流道,即两相吸收液流经这里时无法直接到达分相罐1末端,而是反复拐弯,拉长了流道长度,使其可以充分分相。

如图2所示,分相罐1顶部铰接连接有密封盖2,密封盖2下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片9,密封片9底面贴合限位卡条10和流道板12的顶部,使密封盖2盖住分相罐1顶部后,密封片9可以抵住限位卡条10和流道板12,使两相吸收液不会从限位卡条10和流道板12上方直接流过。

实施例二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具体的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分相罐1后端设有吸收剂分流机构17。

如图6至图8所示,吸收剂分流机构17包括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分别贴合在分相罐1内壁,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硅胶片1705。还存在分流板1701与分相罐1内壁固定,分流板1701的侧壁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702,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分别位于设在固定块1702的上下方。

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相对的端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齿轮延伸槽1706和第二齿轮延伸槽1713;第一齿轮延伸槽1706一侧开设有第一插槽1707,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固定槽1708,所述第一固定槽170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1709,第一齿条1709向下延伸;第二齿轮延伸槽1713一侧对应第一插槽1707开设有第二固定槽1711,所述第二固定槽17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的第二齿条1712,另一侧对应第一齿条1709开设有第二插槽1710。

分相罐1后段贯穿地插设有转轴8,且转轴8可以抽拉,转轴8在分相罐1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1714,传动齿轮1714在第一齿轮延伸槽1706和第二齿轮延伸槽1713之间转动,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在分相罐1内的前后位置不同,且存在重合的区域,通过抽拉转轴8,传动齿轮1714两侧可以同时啮合连接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或只用单侧啮合连接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中的一个,因此可以实现同时或单独进行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的高度调整。

当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合拢时,第二齿条1712插入第一插槽1707内,第一齿条1709插入第二插槽1710内,实现齿条的收纳。转轴8转动时,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被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推动分别向上和向下移动,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移动产生的一定的间距。

转轴8在分相罐1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6,分相罐1后段还设有限位管6,限位管6套在转轴8外侧,限位管6上设有用于固定转轴8旋转角度的固定转钮7,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防止出现松动现象。

分流板1701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坡面,且前窄后宽,引导两相吸收液上下相分离,分别从吸收剂上方出口管4吸收剂下方出口管5送去系统的不同位置,大大提升了装置的使用效果。同时分流板1701遮挡了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移动后产生的间距,防止两相吸收液从中间漏进。

需要说明的,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可相互参考,在本申请中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和二的基础上,提出这种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两相吸收液的分相特性确定流道板12的设定数量和间距,将流道板12交错安装到分相罐1内壁的限位卡条10上;根据不同两相吸收液的分相特性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道板12的数量,吸收剂分相时间越长,需要流道板12的数量也越多;当流道板12一侧插在限位卡条10的限位槽11内后,在流道板12和限位槽11的空隙间插入限位插条13固定。

步骤二、根据两相吸收液的分相特性,转动转盘16,改变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在高度方向上的总长;

步骤三、先通过密封盖2将分相罐1顶部密封,再将两相吸收液通过吸收剂进口管3输入分相罐1的内部,两相吸收液首先冲击吸收剂缓冲机构15,在两相吸收液的冲压下,第一支撑架1502和第二支撑架1503的两端相互靠近,第一支撑架1502和第二支撑架1503两端的限位轴1507从固定套1508的两端延伸出,连接弹簧1509展开,缓冲挡板1501减少吸收剂进入分相罐1的冲量,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然后两相吸收液从固定板14不与分相罐1连接的一侧流入弯曲流道;

步骤四、两相吸收液弯曲流过数道流道板12的过程中逐渐分相,到达分相罐1后端;

步骤五、两相吸收液的两相分别流向分流板1701的上方和下方,并分别从分相罐1后端上下部的两个出口管流出,送去系统的不同位置。

实施例四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具体的两相吸收液分相装置的使用方法。

步骤二中,根据吸收剂的分相比移动调节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的高度,首先使传动齿轮1714与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同时接触,推动转盘16,转盘16移动带动转轴8移动,转轴8移动带有第一齿轮延伸槽1706与第二齿轮延伸槽1713内部的传动齿轮1714移动,带动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沿相反方向移动,第一齿条1709和第二齿条1712同时移动带动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同时移动。

当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从分流板1701的内侧延伸出后,对上延伸板1703和下延伸板1704进行精准调节。

具体为,当需要调节上延伸板1703时,推动转盘16,改变传动齿轮1714的位置,使传动齿轮1714与第一齿条1709相互啮合,而第二齿条1712与传动齿轮1714完全分离,转动转盘16,转盘16转动带动转轴8和传动齿轮1714同时转动,传动齿轮1714转动带动第一齿条1709和上延伸板1703移动。

调整好上延伸板1703的位置后,开始调整下延伸板1704,拉动转盘16,改变传动齿轮1714的位置,使传动齿轮1714与第二齿条1712相互啮合,而第一齿条1709与传动齿轮1714分离,传动齿轮1714转动带动第二齿条1712和下延伸板1704移动。

调整好下延伸板1704的位置后,再将传动齿轮1714卡入到第一齿条1709与第二齿条1712之间,最后拧紧限位管6上的固定转钮7。

需要说明的,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可相互参考,在本申请中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相关技术
  • 一种光电集成基板400G硅光集成光模块
  • 一种光电集成基板400G硅光集成光模块
技术分类

061201163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