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一种智能车辆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如今车辆已经是居民家庭生活中一种的必需品,车辆的后视镜作为驾驶员的第二双眼睛,调节后视镜的目的就是扩大视野,减少驾驶员对车辆的视野盲区,因此后视镜的调节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以及车辆进出库的安全。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有很多的新手司机对如何调整车辆两侧后视镜存在困难。其次对于车辆的使用,同一辆车,会有不同的驾驶员驾驶,但是当不同的驾驶员的身高、体重和开车习惯等不同,经常在驾驶车辆之前调整座椅,导致驾驶员的车辆的左后和右后两侧的视野区域发生变化,会进一步的调整后视镜的角度,降低了车辆使用的舒适度。同时对于新手来说,每次驾驶车辆都需要调整座椅和后视镜这种的繁琐操作,也会导致其对驾驶有不好的体验感。

目前,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一些车辆后视镜调整的相关技术方案,如公开号为:CN115294637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后视镜调整方法及系统,该后视镜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视线追踪模块获取用户的注视位置;在检测到所述用户注视后视镜时,向所述用户发起调整后视镜的提示;在获取所述用户调整后视镜后,通过所述视线追踪模块获取所述用户的眼睛的高度及前后距离;根据所述用户的眼睛的高度及前后距离,计算后视镜的最佳角度;根据所述最佳角度调整所述后视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视线追踪模块追踪用户视线,感知用户调整后视镜的需求,方便用户使用,提高了用户调整后视镜的便捷性。该技术方案中,仅根据用户眼睛高度及前后距离,计算后视镜的最佳角度,这种情况下,准确性较低。

从现有技术公开的内容来看,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后视镜调整方法,仅根据实现追踪模块获取用户眼睛高度及前后距离,对后视镜进行调节,没有考虑到座椅的高度等对调节结果的影响,准确性较低,因此需要实现座椅和后视镜协同调节,提高后视镜角度自动调节的精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后视镜调节精度较低的技术问题,实现座椅和后视镜协同调节,提高后视镜角度自动调节精准性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当前驾驶员的人脸图像,通过所述人脸图像得到并输出人脸信息,所述人脸信息包括所述人脸模板、人脸距离和角度信息;

步骤S200:根据所述人脸模板识别当前驾驶员的身份,判断存储模块中是否有与所述人脸信息相匹配的人脸模板,若是,则直接调用所述当前驾驶员相对应的座椅调节信息和后视镜调节信息,对座椅和后视镜进行自动调节,跳过步骤S300-S400;

步骤S300:接收所述人脸信息,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对所述座椅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步骤S400:接收所述人脸信息和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对所述后视镜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

步骤S500:判断所述座椅状态和所述后视镜状态是否被再次调整,若是,则更新并存储所述当前驾驶员相对应的所述座椅调节信息和所述后视镜调节信息;

其中,所述人脸距离为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两种调节方法:第一种为半智能调节方法,第二种为全智能调节方法。

在半智能调节方法中,当驾驶员初次使用车辆,会根据方向盘上的相机对驾驶员的头部获得一个人脸距离和角度信息,然后先大致自动调节座椅,随着主驾驶的座椅的调动,车的后视镜也会跟着相应的调节角度;通过上述步骤获得一个相应的座椅调节和后视镜的调整,为达到驾驶员的最佳角度,需要人为的去进行微调(包含座椅和后视镜),实现精确调节;调整到驾驶员的最佳状态时,保存该驾驶员的信息、座椅的状态和后视镜的角度等。结合方向盘上的相机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在全智能调节方法中,适用于当前驾驶员再次使用车辆时,驾驶员扎上座椅安全带后,方向盘上的相机会对驾驶员进行识别,与保存信息进行匹配;在存储的信息中自动匹配到驾驶员的信息,根据存储的信息,自动调节座椅位置和后视镜的角度;如驾驶员再次对后视镜和座椅进行了调整,则更新存储该驾驶员信息。

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和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为当前驾驶员初次使用车辆时,存储模块中不存在和当前驾驶员人脸模板相匹配的人脸模板,即不存在当前驾驶员的座椅和后视镜调节信息,需要进行初步的调节时,座椅调节模块和后视镜调节模块生成的调节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获取当前驾驶员的人脸图像,通过所述人脸图像得到并输出人脸信息,所述人脸信息包括所述人脸模板、人脸距离和角度信息,包括:

步骤S110:获取所述当前驾驶员的整体图像;

步骤S120:寻找所述整体图像上的人脸位置,标记所述人脸位置,并切割人脸区域,形成多个人脸图像;

步骤S130:根据所述多个人脸图像生成所述人脸模板;

步骤S140:判断是否有与所述人脸模板相匹配的人脸存储模板,若否,则对所述人脸模板进行存储;

步骤S150:获取当前座椅的位置状态和相机状态信息,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设于方向盘上的相机获取当前驾驶员的整体图像,可以获得多个整体图像,采用HOG的方法寻找整体图像上人脸的位置,当发现人脸出现在图像中,会标记出人脸的坐标信息,并将人脸的区域切割出来,得到多个人脸图像;其次将多个人脸图像生成一个人脸模板,并进行人脸匹配,比较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和存储模块中存在的人脸模板,比较两种模板并得到相似度分数,从而判断两者属于同一个主题的可能性,当存储模块中没有相应的匹配模板时,则重新生成一模板并且保存在存储模块当中;通过中央处理处理模块得到座椅的位置状态和相机的状态信息等,然后输入到测距算法当中,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根据所述人脸图像生成所述人脸模板,包括:

步骤S131:将所述多个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标准的形状,形成标准图像;

步骤S132:对所述标准图像进行人脸编码;

步骤S133:根据所述标准图像和所述人脸编码,形成对应的所述人脸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由于获取并切割出的多个人脸图像一般为不同角度的图像,将不同角度的多个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标准的形状,主要是先定位人脸图像上的特征点,比如眼睛、嘴巴等特征点,然后通过几何变换(仿射、旋转、缩放等),使各个特征点对齐(将眼睛、嘴等部位移到相同的位置),形成一个标准图像,将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标准的形状能够方便给人脸进行编码;再对所述标准图像进行人脸编码,把标准图像的像素值形成模板(紧凑且可判别的特征向量),通过形成对应的人脸模板,能够将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和存储模块中预先设有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匹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接收所述人脸信息,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对所述座椅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包括:

步骤S310:初始化所述座椅的状态;

步骤S320:对接收的所述人脸模板、所述人脸距离和所述角度信息进行处理,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对所述座椅状态进行调节;

步骤S330:记录所述座椅状态,根据所述座椅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人脸ID匹配成功,直接调用存储模块中的座椅调节信息对座椅进行调节,跳过下面的步骤,否则继续执行下面的步骤;初始化座椅的状态,座椅调节模块当中结合中央处理模块,根据ICS发布的人体坐姿与乘坐空间舒适性规范进行自动初始化调节,靠背角度23°,考虑人体舒适驾驶姿势的膝盖的角度α范围95°~135°,胯部和脚踝点的垂直距离d范围25cm~40.5cm和最优的伸腿距离l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记录所述座椅状态,根据所述座椅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还包括:

判断所述座椅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

若否,则直接存储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若是,则记录所述座椅的最终状态,更新并存储对应的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对座椅进行初步调节后,可能当前驾驶员对当前的初步调节不满足,还需要人为地在此状态上进行微调,因此需要在对座椅进行初步调节后判断座椅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若当前驾驶员进行了人为的调整,则记录驾驶员调整完的最终状态,且对座椅调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存储;若当前驾驶员未进行人为的调整,则直接对初步调节后的座椅状态和座椅调节信息进行存储。完成以上操作后,更新或存储在存储模块中的座椅调节信息和人脸距离和角度信息。通过该步骤存储驾驶员最合适的座椅状态和座椅调节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接收所述人脸信息和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对所述后视镜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包括:

步骤S410:接收所述人脸模板、所述人脸距离、所述角度信息和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步骤S420: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和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分别调整所述内后视镜、所述左后视镜和所述右后视镜的位置状态;

步骤S430:记录所述后视镜状态,根据所述后视镜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人脸ID匹配成功,直接调用存储模块中的后视镜调节信息对后视镜进行调节,跳过下面的步骤,否则继续执行下面的步骤;根据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记录所述后视镜状态,根据所述后视镜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还包括:

判断所述后视镜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

若否,则直接存储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

若是,则记录所述后视镜的最终状态,更新并存储对应的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对后视镜进行初步调节后,可能当前驾驶员对当前的初步调节不满足,还需要人为地在此状态上进行微调,因此需要在对后视镜进行初步调节后判断后视镜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若当前驾驶员进行了人为的调整,则记录驾驶员调整完的最终状态,且对后视镜调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存储;若当前驾驶员未进行人为的调整,则直接对初步调节后的后视镜状态和后视镜调节信息进行存储。通过该步骤存储驾驶员最合适的后视镜角度态和后视镜调节信息。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得到相应的人脸模板和人脸信息;座椅调节模块,用于对座椅做出大致的位置调节,并生成座椅调节信息;后视镜调节模块,用于对后视镜做出大致的位置调节,并生成后视镜调节信息;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人脸模板、人脸信息、座椅调节信息、后视镜调节信息等;中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座椅调节模块、所述后视镜调节模块和所述存储模块进行协调。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包括了人脸识别模块、座椅调节模块、后视镜调节模块、存储模块和中央处理模块。人脸识别模块主要由方向盘上的相机获得驾驶员的人脸信息,用于得到相应的人脸模板和人脸信息;座椅调节模块主要输入的优先级来自方向盘上的相机,根据相机提供的信息对座椅做出大致的位置调整;后视镜调节模块与座椅调节模块功能相似,唯一不同是后视镜调节模块考虑了座椅的调节位置;存储模块主要保存新驾驶员的一些信息,包含了人脸ID、人脸距离、角度信息、座椅调节模块最终的位置信息和后视镜最终的角度信息等;中央处理模块主要的作用是协调各个模块之间的协作,将各个模块间的信息在中央处理模块中进行耦合,以此达到协同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用于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考虑多车交互的横向变道决策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智能车辆用于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的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结合方向盘上的相机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2)基于半智能调节的方法,能大致的为新驾驶员估计一个座椅的位置和后视镜的角度范围,简化常规的手动调节繁琐步骤;

(3)基于全智能调节方法,根据存储的信息,自动还原回与驾驶员人脸ID匹配的最佳驾驶状态,实现车辆全自动调节,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的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人脸识别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座椅调节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座椅调节模块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后视镜调节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辆的框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读存储介质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智能车辆;110-存储器;111-计算机程序;120-处理器;200-可读存储介质;210-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当前驾驶员的人脸图像,通过人脸图像得到并输出人脸信息,人脸信息包括人脸模板、人脸距离和角度信息;

步骤S200:根据所述人脸模板识别当前驾驶员的身份,判断存储模块中是否有与所述人脸信息相匹配的人脸模板,若是,则直接调用所述当前驾驶员相对应的座椅调节信息和后视镜调节信息,对座椅和后视镜进行自动调节,跳过步骤S300-S400;

步骤S300:接收所述人脸信息,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对所述座椅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步骤S400:接收所述人脸信息和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对所述后视镜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

步骤S500:判断所述座椅状态和所述后视镜状态是否被再次调整,若是,则更新并存储所述当前驾驶员相对应的所述座椅调节信息和所述后视镜调节信息;

其中,所述人脸距离为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相机和人脸识别模块,相机设于方向盘上,用于获取当前驾驶员的人脸图像,人脸识别模块主要是由方向盘上的相机获得当前驾驶员的人脸信息,得到一个相应的人脸模板,并且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本发明提供两种调节方法:第一种为半智能调节方法,适用于当前驾驶员初次使用车辆时,存储模块中不存在和当前驾驶员匹配的人脸模板、座椅调节信息和后视镜调节信息,人脸识别模块对获取的当前驾驶员的整体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和人脸到方向盘的相对俯仰角度β,然后座椅调节模块根据接收到的距离l和相对俯仰角度β大致自动调节主驾驶座的座椅位置,随着主驾驶座座椅的调动,车辆的内后视镜、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的角度也会根据接收到的距离l、相对俯仰角度β和座椅调节位置进行相应的调节;当座椅调节模块和后视镜调节模块对座椅和后视镜进行初步的调节后,为了达到当前驾驶员的最佳座椅位置和后视镜角度,当前驾驶员可自行选择对初步调节后的座椅和后视镜进行人为的微调,当判断座椅和后视镜的状态被当前驾驶员人为调整后,存储模块对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座椅状态和后视镜角度进行对应的存储,以便于当将来当前驾驶员再次使用该车辆时,人脸ID和存储模块中的人脸模板匹配,能直接从存储模块中调取当前驾驶员的座椅调节信息和后视镜调节信息,对座椅状态和后视镜角度进行调节。基于半智能调节的方法,能大致的为新驾驶员估计一个座椅的位置和后视镜的角度范围,简化常规的手动调节繁琐步骤。

第二种为全智能调节方法,适用于当前驾驶员再次使用车辆时,存储模块中匹配到当前驾驶员的信息,座椅调节模块和后视镜调节模块根据存储模块中当前驾驶员对应的座椅调节信息和后视镜调节信息做出相应的调节,若当前驾驶员再次对座椅和后视镜进行调整,则更新并存储当前驾驶员相对应的最终座椅和后视镜状态并存储至对应的座椅调节信息和后视镜调节信息中。基于全智能调节方法,根据存储的信息,自动还原回与驾驶员人脸ID匹配的最佳驾驶状态,实现车辆全自动调节,简单便捷。

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和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为当前驾驶员初次使用车辆时,存储模块中不存在和当前驾驶员人脸模板相匹配的人脸模板,即不存在当前驾驶员的座椅和后视镜调节信息,需要进行初步的调节时,座椅调节模块和后视镜调节模块生成的调节信息。

优选的,若存储模块中存储的信息和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相匹配,可以跳过生成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进一步的,获取当前驾驶员的人脸图像,通过人脸图像得到并输出人脸信息,所述人脸信息包括所述人脸模板、人脸距离和角度信息,包括:

步骤S110:获取所述当前驾驶员的整体图像;

步骤S120:寻找所述整体图像上的人脸位置,标记所述人脸位置,并切割人脸区域,形成多个人脸图像;

步骤S130:根据所述多个人脸图像生成所述人脸模板;

步骤S140:判断是否有与所述人脸模板相匹配的人脸存储模板,若否,则对所述人脸模板进行存储;

步骤S150:获取当前座椅的位置状态和相机状态信息,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于方向盘上的相机获取当前驾驶员的整体图像,可以获得多个整体图像,采用HOG的方法寻找整体图像上人脸的位置,当发现人脸出现在图像中,会标记出人脸的坐标信息,并将人脸的区域切割出来,得到多个人脸图像;其次将多个人脸图像生成一个人脸模板,并进行人脸匹配,比较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和存储模块中存在的人脸模板,比较两种模板并得到相似度分数,从而判断两者属于同一个主题的可能性,当存储模块中没有相应的匹配模板时,则重新生成一模板并且保存在存储模块当中;通过中央处理处理模块得到座椅的位置状态和相机的状态信息等,然后输入到测距算法当中,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人脸图像生成所述人脸模板,包括:

步骤S131:将所述多个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标准的形状,形成标准图像;

步骤S132:对所述标准图像进行人脸编码;

步骤S133:根据所述标准图像和所述人脸编码,形成对应的所述人脸模板。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获取并切割出的多个人脸图像一般为不同角度的图像,将不同角度的多个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标准的形状,主要是先定位人脸图像上的特征点,比如眼睛、嘴巴等特征点,然后通过几何变换(仿射、旋转、缩放等),使各个特征点对齐(将眼睛、嘴等部位移到相同的位置),形成一个标准图像,将人脸图像对齐成同一标准的形状能够方便给人脸进行编码;再对所述标准图像进行人脸编码,把标准图像的像素值形成模板(紧凑且可判别的特征向量),通过形成对应的人脸模板,能够将当前驾驶员的人脸模板和存储模块中预先设有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匹配。

优选的,通过Dlib有专门的函数和模型,能够实现人脸68个特征点的定位。

进一步的,参考图4-图5,接收所述人脸信息,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对所述座椅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包括:

步骤S310:初始化所述座椅的状态;

步骤S320:对接收的所述人脸模板、所述人脸距离和所述角度信息进行处理,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对所述座椅状态进行调节;

步骤S330:记录所述座椅状态,根据所述座椅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如人脸ID匹配成功,直接调用存储模块中的座椅调节信息对座椅进行调节,跳过下面的步骤,否则继续执行下面的步骤;初始化座椅的状态,座椅调节模块当中结合中央处理模块,根据ICS发布的人体坐姿与乘坐空间舒适性规范进行自动初始化调节,靠背角度23°,考虑人体舒适驾驶姿势的膝盖的角度α范围95°~135°,胯部和脚踝点的垂直距离d范围25cm~40.5cm和最优的伸腿距离l

进一步的,记录所述座椅状态,根据所述座椅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还包括:

判断所述座椅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

若否,则直接存储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若是,则记录所述座椅的最终状态,更新并存储对应的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对座椅进行初步调节后,可能当前驾驶员对当前的初步调节不满足,还需要人为地在此状态上进行微调,因此需要在对座椅进行初步调节后判断座椅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若当前驾驶员进行了人为的调整,则记录驾驶员调整完的最终状态,且对座椅调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存储;若当前驾驶员未进行人为的调整,则直接对初步调节后的座椅状态和座椅调节信息进行存储。

进一步的,参见图6,接收所述人脸信息和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对所述后视镜进行调节,生成并存储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包括:

步骤S410:接收所述人脸模板、所述人脸距离、所述角度信息和所述第二座椅调节信息;

步骤S420:根据所述人脸信息和第二座椅调节信息,分别调整所述内后视镜、所述左后视镜和所述右后视镜的位置状态;

步骤S430:记录所述后视镜状态,根据所述后视镜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如人脸ID匹配成功,直接调用存储模块中的后视镜调节信息对后视镜进行调节,跳过下面的步骤,否则继续执行下面的步骤;根据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同时,结合方向盘上的相机得到人脸到方向盘的距离l

进一步的,记录所述后视镜状态,根据所述后视镜状态生成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并进行存储,还包括:

判断所述后视镜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

若否,则直接存储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

若是,则记录所述后视镜的最终状态,更新并存储对应的所述第二后视镜调节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对后视镜进行初步调节后,可能当前驾驶员对当前的初步调节不满足,还需要人为地在此状态上进行微调,因此需要在对后视镜进行初步调节后判断后视镜状态是否被人为再次调整,若当前驾驶员进行了人为的调整,则记录驾驶员调整完的最终状态,且对后视镜调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和存储;若当前驾驶员未进行人为的调整,则直接对初步调节后的后视镜状态和后视镜调节信息进行存储。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2-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得到相应的人脸模板和人脸信息;座椅调节模块,用于对座椅做出大致的位置调节,并生成座椅调节信息;后视镜调节模块,用于对后视镜做出大致的位置调节,并生成后视镜调节信息;存储模块,用于存储人脸模板、人脸信息、座椅调节信息、后视镜调节信息等;中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座椅调节模块、所述后视镜调节模块和所述存储模块进行协调。

在本实施例中,全自动后视镜调节系统包括了人脸识别模块、座椅调节模块、后视镜调节模块、存储模块和中央处理模块。人脸识别模块主要由方向盘上的相机获得驾驶员的人脸信息,用于得到相应的人脸模板和人脸信息;座椅调节模块主要输入的优先级来自方向盘上的相机,根据相机提供的信息对座椅做出大致的位置调整;后视镜调节模块与座椅调节模块功能相似,唯一不同是后视镜调节模块考虑了座椅的调节位置;存储模块主要保存新驾驶员的一些信息,包含了人脸ID、人脸距离、角度信息、座椅调节模块最终的位置信息和后视镜最终的角度信息等;中央处理模块主要的作用是协调各个模块之间的协作,将各个模块间的信息在中央处理模块中进行耦合,以此达到协同的作用。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车辆100,包括:相机,所述相机设于方向盘上,用于获取当前驾驶员的所述人脸图像;处理器120,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10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20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

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辆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智能车辆100例如包括处理器120以及电连接处理器120的存储器110,存储器110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111,处理器120加载计算机程序111以实现如第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车辆用于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200,所述可读存储介质200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111,其中,在所述计算机程序111被处理器120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200所在设备执行如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200,所述可读存储介质200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210,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210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控制所述可读存储介质200所在的智能车辆100实施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全自动后视镜调节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设备自调节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车辆
  • 一种车辆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一种术野摄像头、术野摄像头的调节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一种调节屏幕显示亮度的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后视镜调节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后视镜
  • 后视镜调节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后视镜
技术分类

0612011633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