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稳定碳循环的高炉生产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稳定碳循环的高炉生产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高炉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高炉是一个高温、逆流、密闭的反应容器。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通常采用石灰石),从位于高炉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在高温下燃料(如焦炭、煤粉、重油、天然气等)中的碳遇到进入高炉的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些气体在炉内上升过程中与铁矿石发生反应,从而还原得到生铁及副产物高炉渣和高炉煤气,炼出的铁水从铁口放出,铁矿石中未还原的杂质和石灰石等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铁口排出,产生的煤气从炉顶排出,经除尘后,作为热风炉、加热炉、焦炉、锅炉等的燃料。

高炉的稳定顺行是高炉高效低耗运行的基本条件。传统高炉通过稳定原燃料质量、稳定送风制度等方式稳定高炉炉况,原燃料质量、稳定送风制度等影响高炉稳定顺行的因素波动相对较小,且较好控制。然而,碳循环高炉炉况新增了喷吹煤气这一不稳定因素,相较于传统高炉炉况而言,高炉炉况波动的风险增加。并且,与原燃料条件波动等其他波动因素相比,喷吹煤气的波动性较大,由于其属于二次能源,其成分和发生量的波动频率和波动范围都更大,更加难以控制。将波动较大的煤气喷吹进入高炉,会导致碳循环高炉炉况难以稳定顺行,进而无法达到较好的利用煤气置换高炉固体燃料的效果,最终导致碳循环高炉炉况冶炼减碳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提供一种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所述生产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

根据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循环煤气种类,确定调整策略;

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

基于热量数据、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包括稳定和不稳定;

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重复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并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包括:

根据相邻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确定循环煤气波动量;

根据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确定热值波动量。

基于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波动量及热值波动量,确定调整策略。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热值波动量,包括:

根据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确定循环煤气实时热值;

根据相邻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确定热值波动量;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煤气种类包括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确定调整策略,包括: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焦炉煤气,将按照第一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一预设焦比提升焦比,按照第一预设富氧鼓风量提升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转炉煤气,将按照第二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二预设焦比提升焦比,按照第二预设富氧鼓风量提升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高炉煤气,将按照第三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三预设焦比提升焦比,按照第三预设富氧鼓风量提升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若热值波动量大于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将按照第四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四预设焦比降低焦比,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还包括: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焦炉煤气,将按照第五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五预设焦比降低焦比,按照第四预设富氧鼓风量降低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转炉煤气,将按照第六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六预设焦比降低焦比,按照第五预设富氧鼓风量降低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高炉煤气,将按照第七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七预设焦比降低焦比,按照第六预设富氧鼓风量降低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若热值波动量小于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将按照第八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八预设焦比提升焦比,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热量数据包括基于风口前焦炭燃烧释放的热量、风口前煤粉燃烧释放的热量、焦炭进入燃烧带时的物理热、鼓风带入的热量、水分分解消耗的热量及煤粉分解消耗的热量,确定运行状态,包括:

基于风口前焦炭燃烧释放的热量、风口前煤粉燃烧释放的热量、煤气带入的热量、煤气中烃类物质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氢气释放的热量、焦炭进入燃烧带时的物理热、鼓风带入的热量、水分分解消耗的热量、煤粉分解消耗的热量、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体积以及实时循环煤气的平均比热容,确定理论燃烧温度;

基于理论燃烧温度、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包括:

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置换比大于或等于预设置换比阈值,且实时生产指标大于或等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稳定;

若理论燃烧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若置换比小于预设置换比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若实时生产指标小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系统,所述生产控制系统包括:

第一采集模块,用于获取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循环煤气种类,确定调整策略;

处理模块,用于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第二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热量数据、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包括稳定和不稳定;

第三确定模块,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用于重复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并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上所述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

第四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上所述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获取通过获取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根据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循环煤气种类,确定调整策略,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基于热量数据、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重复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并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即在高炉生产过程中,本申请通过协同调节碳循环高炉生产的工艺条件,能够实现碳循环高炉稳定顺行,达到提高循环煤气置换固体燃料比,降低高炉冶炼碳排放的目的。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热值波动量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5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8为一具体实施例示出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在下文描述中,探讨了大量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更透彻的解释,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以方框图的形式而不是以细节的形式来示出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避免使本发明的实施例难以理解。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110至步骤S16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110.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煤气包括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

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通过实时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相应组分的比热容的乘积,再加和得到;

步骤S120.根据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循环煤气种类,确定调整策略;

步骤S130.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步骤S140.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

步骤S150.基于热量数据、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实时生产指标包括铁水产量、高炉的利用系数(即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能耗、综合燃料比等;

本申请中,运行状态包括稳定和不稳定;

步骤S160.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重复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并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

相关技术中,高炉通过稳定原燃料质量、稳定送风制度等方式稳定高炉炉况,原燃料质量、稳定送风制度等影响高炉稳定顺行的因素波动相对较小,且较好控制。发明人对相关技术分析后发现,碳循环高炉炉况新增了喷吹煤气这一不稳定因素,相较于传统高炉炉况而言,高炉炉况波动的风险增加。并且,与原燃料条件波动等其他波动因素相比,由于其属于二次能源,其成分和发生量的波动频率和波动范围都更大,更加难以控制。将波动较大的煤气喷吹进入高炉,会导致碳循环高炉炉况难以稳定顺行,进而无法达到较好的煤气置换高炉固体燃料的效果,最终导致碳循环高炉炉况冶炼减碳效果不理想。故而,发明人考虑到通过获取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根据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循环煤气种类,确定调整策略,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基于热量数据、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重复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并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即在高炉生产过程中,本申请通过协同调节碳循环高炉生产的工艺条件,能够实现碳循环高炉稳定顺行,达到提高循环煤气置换固体燃料比,降低高炉冶炼碳排放的目的。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1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的过程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3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210.根据相邻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确定循环煤气波动量;

具体的,相邻后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与相邻前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之间的差值,即为循环煤气波动量;

步骤S210.根据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确定热值波动量;

步骤S230.基于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波动量及热值波动量,确定调整策略。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热值波动量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热值波动量的过程包括步骤S310和步骤S32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310.根据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确定循环煤气实时热值;

示例性地,按照式(I)确定循环煤气实时热值:

其中,Q

步骤S320.根据相邻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确定热值波动量;

具体的,相邻后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与相邻前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之间的差值,即为热值波动量;

请参阅图4,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循环煤气种类包括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的过程包括步骤S410至步骤S44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410.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焦炉煤气,将按照第一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一预设焦比提升焦比,按照第一预设富氧鼓风量提升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步骤S420.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转炉煤气,将按照第二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二预设焦比提升焦比,按照第二预设富氧鼓风量提升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步骤S430.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高炉煤气,将按照第三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三预设焦比提升焦比,按照第三预设富氧鼓风量提升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步骤S440.若热值波动量大于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将按照第四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四预设焦比降低焦比,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第一预设喷吹量、第一预设焦比、第一预设富氧鼓风量、第二预设喷吹量、第二预设焦比、第二预设富氧鼓风量、第三预设喷吹量、第三预设焦比、第三预设富氧鼓风量、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第四预设喷吹量及第四预设焦比量可自行设定,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图5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2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调整策略的过程还包括步骤S510至步骤S54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510.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焦炉煤气,将按照第五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五预设焦比降低焦比,按照第四预设富氧鼓风量降低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步骤S520.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转炉煤气,将按照第六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六预设焦比降低焦比,按照第五预设富氧鼓风量降低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步骤S530.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循环煤气种类为高炉煤气,将按照第七预设喷吹量降低煤粉喷吹量,按照第七预设焦比降低焦比,按照第六预设富氧鼓风量降低富氧鼓风量,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步骤S540.若热值波动量小于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将按照第八预设喷吹量提升煤粉喷吹量,按照第八预设焦比提升焦比,确定为高炉生产条件的调整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预设喷吹量、第五预设焦比、第四预设富氧鼓风量、第六预设喷吹量、第六预设焦比、第五预设富氧鼓风量、第七预设喷吹量、第七预设焦比、第六预设富氧鼓风量、第八预设喷吹量、第八预设焦比和第八预设富氧鼓风量可自行设定,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热量数据包括基于风口前焦炭燃烧释放的热量、风口前煤粉燃烧释放的热量、焦炭进入燃烧带时的物理热、鼓风带入的热量、煤气带入的热量、煤气中烃类物质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氢气释放的热量、水分分解消耗的热量及煤粉分解消耗的热量,图1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的过程包括步骤S610和步骤S62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610.基于风口前焦炭燃烧释放的热量、风口前煤粉燃烧释放的热量、焦炭进入燃烧带时的物理热、鼓风带入的热量、煤气带入的热量、煤气中烃类物质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氢气释放的热量、水分分解消耗的热量、煤粉分解消耗的热量、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体积以及实时循环煤气的平均比热容,确定理论燃烧温度;

示例性地,按照式(II)确定理论燃烧温度:

其中,TF为理论燃烧温度,单位为K;

步骤S620.基于理论燃烧温度、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

请参阅图7,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6所示实施例中确定运行状态的过程包括步骤S710至步骤S75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S710.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置换比大于或等于预设置换比阈值,且实时生产指标大于或等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稳定;

具体的,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且小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置换比大于或等于预设置换比阈值,且实时生产指标大于或等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即各实时生产指标均大于或等于相应的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稳定;

步骤S720.若理论燃烧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步骤S730.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步骤S740.若置换比小于预设置换比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步骤S750.若实时生产指标小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具体的,若其中一个实时生产指标中小于相应的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则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请参阅图8,图8为一具体实施例示出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步骤如下:

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循环煤气种类包括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其中,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通过实时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相应组分的比热容的乘积,再加和得到;

根据相邻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确定循环煤气波动量,具体的,相邻后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减去相邻前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量,得到循环煤气波动量;

根据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按照式(I)确定循环煤气实时热值:

其中,Q

根据相邻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确定热值波动量,具体的,相邻后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减去相邻前一时间点对应的循环煤气实时热值,得到热值波动量;

基于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波动量及热值波动量,确定调整策略,具体的: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小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若热值波动量大于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100kJ/Nm

若热值波动量小于热值波动的预设阈值100kJ/Nm

若循环煤气和热值同时发生波动,则煤粉喷吹量和焦比的调整方式以循环煤气和热值分别波动时各自的调整幅度进行叠加即可,例如,若循环煤气波动量大于煤气量波动的预设阈值10Nm

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其中,热量数据包括基于风口前焦炭燃烧释放的热量、风口前煤粉燃烧释放的热量、焦炭进入燃烧带时的物理热、鼓风带入的热量、煤气带入的热量、煤气中烃类物质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氢气释放的热量、水分分解消耗的热量及煤粉分解消耗的热量,实时生产指标包括铁水产量、高炉的利用系数(即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能耗、综合燃料比等;

基于风口前焦炭燃烧释放的热量、风口前煤粉燃烧释放的热量、焦炭进入燃烧带时的物理热、鼓风带入的热量、煤气带入的热量、煤气中烃类物质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氢气释放的热量、水分分解消耗的热量、煤粉分解消耗的热量、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体积以及实时循环煤气的平均比热容,按照式(II)确定理论燃烧温度:

其中,TF为理论燃烧温度,单位为K;

基于理论燃烧温度、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具体的:

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2373K(即2100℃)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2673K(即2300℃),置换比大于或等于预设置换比阈值(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对应的预设置换比阈值分别为0.4kg/Nm

具体的,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且小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置换比大于或等于预设置换比阈值,且实时生产指标大于或等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即各实时生产指标均大于或等于相应的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稳定;

若理论燃烧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下限阈值2373K(即2100℃),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若理论燃烧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上限阈值2673K(即2300℃),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若置换比小于预设置换比阈值(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对应的预设置换比阈值分别为0.4kg/Nm

若实时生产指标小于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具体的,若其中一个实时生产指标中小于相应的预设生产指标阈值,将运行状态确定为不稳定;

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重复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系统M900的框图。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系统M900包括:

第一采集模块M910,用于获取获取高炉生产的循环煤气种类、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以及循环煤气的实时平均比热容;

第一确定模块M920,用于根据循环煤气实时量、循环煤气中各组分实时含量及循环煤气种类,确定调整策略;

处理模块M930,用于按照调整策略对高炉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第二采集模块M940,用于获取按照调整后的高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的实时产量、实时生产指标、循环煤气的置换比、热量数据以及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

第二确定模块M950,用于基于热量数据、风口前燃料燃烧形成的煤气量、置换比及实时生产指标,确定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包括稳定和不稳定;

第三确定模块M960,若运行状态为不稳定,用于重复按照调整策略进行调整,并重复确定运行状态,直至运行状态为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系统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其中各模块和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方法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此处不对此进行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提供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

图10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10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0所示,计算机系统10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0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002中的程序或者从储存部分10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10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10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001、ROM 1002以及RAM 1003通过总线10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005也连接至总线10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0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0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907;包括硬盘等的储存部分10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009。通信部分10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0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005。可拆卸介质10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0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储存部分10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0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9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0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计算机程序。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前所述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提供的稳定碳循环高炉的生产控制方法。

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相关技术
  • 一种智能控制方法、智能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一种分布式系统部署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操作系统的预安装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药材生产环境预警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一种浴室加热装置和用于控制浴室加热装置的方法、设备、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高炉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33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