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显示设备,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光模组主要在框架中装设导光板,并在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光源,且在导光板的出光侧设置多个光学膜片,以利用导光板对光产生的全反射性能以及出光面的微结构等,使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后均匀分散,再借由光学膜片使自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出的光进一步漫射分散与增亮,以对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均匀的背光源。

在现有的架构中,通常将胶框装设于光学膜片的外围以对光学膜片进行限位,然后将该胶框与布设有多个发光件的电路板结合。但上述设计将导致背光模组的整体框架的边缘尺寸与厚度尺寸偏大,这不利于背光模与显示装置薄型化与窄边框的结构设计。另外,胶框的制作还需要设计模具并进行开模、试模等作业,由此影响了开发时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整体结构更为薄型化与使边框更为窄化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含框架、设置于该框架内的多个发光件,及承置于该框架上以供出光的光学单元。其中,该框架由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型,该可弯折型电路板包括中央区,及由该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侧墙区。多个发光件间隔地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中央区内,而该光学单元不与该发光件接触。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侧墙区具有由该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墙部,及由该第一侧墙部一体弯折且朝向远离该中央区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侧墙部。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侧墙区具有由该中央区的边缘向外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弯折段,每一弯折段具有连接于该中央区的内弯折部、连接于该内弯折部的末端的外弯折部、用以分隔该中央区与该内弯折部的谷折线,及用以分隔该内弯折部与该外弯折部的山折线,该内弯折部沿该谷折线弯折后共同形成第一侧墙部,该外弯折部沿该山折线弯折后共同形成第二侧墙部,该第二侧墙部朝向远离该中央区的方向向外延伸,而该框架还包含多个补强片,每一补强片用以结合两个相邻的弯折段。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补强片固定于两个相邻的弯折段的该内弯折部上。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弯折段的内弯折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每一补强片具有本体段、分别连接于该本体段的两端且宽度小于该本体段的两个颈段,及分别连接于该两个颈段的末端且最大宽度大于该两个颈段的两个结合段,每一结合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的宽度,每一补强片的两个结合段分别插置于两个相邻的内弯折部上的穿孔内。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补强片由该弯折部的该内弯折段的末端向外延伸,并具有连接于该内弯折段的本体段、连接于该本体段且宽度小于该本体段的颈段,及连接于该颈段的末端且最大宽度大于该颈段的结合段,而该内弯折段的另一端形成有穿孔,每一补强片的结合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的宽度,每一补强片的该结合段插置于相邻的内弯折部上的穿孔内。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框架还包括多个顶抵件,其间隔地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中央区内,该顶抵件的高度大于该发光件的高度,该光学单元由该多个顶抵件共同撑抵定位。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光学单元由该侧墙区撑抵定位。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还包括由该侧墙区向外延伸以与外部元件形成电连接关系的连接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前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含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侧墙区上的黏贴件,该显示面板经由该黏贴件固定于该侧墙区上。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通过将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用以承置光学单元的框架,不但可以依需求弯折成不同尺寸,而且有利于薄型化与窄边框的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说明以冲压的方式使可弯折型电路板成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说明以折纸的方式使可弯折型电路板成型的示意图,其中,图中所示为可弯折型电路板的展开态样;

图4是说明可弯折型电路板以折纸方式成型且经由补强片结合于其中一个转角处的态样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说明补强片的第二种形态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6是说明图5的结合态样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说明补强片的第三种形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组合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其中,光学单元由可弯折型电路板的侧墙支撑定位;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组合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其中,光学单元是由多个顶抵件支撑定位;及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被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参阅图1,为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框架2、设置于框架2内的多个发光件5,及承置于框架2上以供出光的光学单元7。其中,光学单元7可依需求选择为导光板、导光膜及/或多个光学膜片的组合。

框架2由可弯折型电路板3弯折成型,可弯折型电路板3包括中央区31、由中央区31的周缘弯折延伸的侧墙区32,及由侧墙区32向外延伸以与外部元件(未图示)形成电连接关系的连接区33。多个发光件5间隔地设置于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中央区31内。

图2示出了框架2的一种成型方式:框架2通过直接对可弯折型电路板3进行冲压而成型,以使侧墙区32具有由中央区31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墙部321,及由第一侧墙部321一体弯折且朝向远离中央区31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侧墙部322。

图3示出了框架2的另一种成型方式:框架2通过将可弯折型电路板3进行弯折后再固定成型,以使侧墙区32具有由中央区31的边缘向外呈放射状延伸的四个弯折段323,每一弯折段323具有连接于中央区31的内弯折部324、连接于内弯折部324的末端的外弯折部325、用以分隔中央区31与内弯折部324的谷折线,及用以分隔内弯折部324与外弯折部325的山折线。要说明的是,短线与点依序串连的点虚线代表谷折线(VALLEY FOLD),即沿谷折线向上弯折,谷折线在弯折后为内凹状态;多个等长的短线串连的虚线代表山折线(MOUNTAIN FOLD),即沿山折线向下弯折,山折线在弯折后为外露凸出状态。四个内弯折部324沿谷折线弯折后共同接续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第一侧墙部321,四个外弯折部325沿山折线弯折后共同接续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第二侧墙部322。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谷折线与山折线是为了说明本实施例的弯折方式而绘示,实际上可弯折型电路板3上可能不会显示出谷折线与山折线。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在侧墙区32的四个弯折段323中,在相邻的两个弯折段323经过弯折后,较佳的是,相邻的内弯折部324互相接触,且相邻的外弯折部325互相接触,借由两者的互相依靠可以达到更佳的支撑强度。但是,也可以依照不同产品的需求,相邻的内弯折部324或相邻的外弯折部325不完全接合成一个连续的侧墙区32。

另外,参阅图4,框架2还包含四个补强片4,其与通过弯折方式而成型的可弯折型电路板3配合使用。当可弯折型电路板3完成弯折后,补强片4的两端分别结合于两个相邻的弯折段323上,也就是结合于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转角位置,用以固定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形状,同时加强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整体结构的强度。补强片4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结合。

第一种方式如图4所示,补强片4为独立元件,以黏设或钉设的方式,直接结合于两个相邻的弯折段323的内弯折部324上。

第二种方式如图5所示,每一内弯折部324上形成有穿孔320,而每一补强片4为独立元件,且具有本体段41、分别连接于本体段41的两端且宽度小于本体段41的两个颈段42,及分别连接于两个颈段42的末端且最大宽度大于两个颈段42的两个结合段43,且每一结合段43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320的宽度。每一补强片4弯折成接近直角的角度后,两个结合段43分别插置于两个相邻的内弯折部324上的穿孔320内。由于补强片4具有微小的可挠性,因此结合段43在穿过相对应的穿孔320时,可以略微弯折以通过穿孔320后再回复成原来的形状,并借助于每一结合段43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320的宽度的结构设计,使结合段43在穿过对应的穿孔320后就能产生卡制作用而不脱落,以形成如图6所示的结合态样。

第三种方式如图7所示,补强片4直接由内弯折部324的末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具有连接于内弯折部324的本体段41、连接于本体段41且宽度小于本体段41的颈段42,及连接于颈段42的末端且最大宽度大于颈段42的结合段43,而内弯折部324的另一端形成有穿孔3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内弯折部324的一端具有补强件,而另一端形成有穿孔320。其中,每一补强片4的结合段43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320的宽度。因此,每一补强片4在弯折后,通过将结合段43插置于相邻的内弯折部324上的穿孔320内而不脱落。弯折型电路板3的前述三种固定方式都可以达到加强框架2的结构强度的效果。第二种与第三种固定方式中所选用的片状补强片4的卡制方式还可以兼顾使框架厚度薄型化的窄边框效果。此外,从可弯折型电路板3直接延伸出来的补强片4,在装设过程中,组装人员只需要对准一次孔位,由此可以简化组装手续和缩短组装时间。

另外,光学单元7的设置也可以具有两种方式。第一种设置方式如图8所示,光学单元7借助于侧墙区32的撑抵定位而位于发光件5的出光侧,由此可增加混光距离。此外,当利用侧墙区32的外弯折部325来承置光学单元7的外周缘时,外弯折部325与光学单元7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可通过涂布黏胶来将光学单元7固定在框架2上,由此可提高结合稳固性。第二种设置方式则如图9所示,光学单元7通过间隔地设置于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中央区31内的多个顶抵件6(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一个)来共同撑抵定位。顶抵件6的高度大于发光件5的高度,在达到足够的混光距离前提下,光学单元7容置在框架2的内部空间中,由此不仅具有更佳的限位作用,而且还能够达到使背光模组薄型化的目的。上述两种设置方式,皆能够达成使光学单元7定位的效果,并且能够避免光学单元7与发光件5直接接触。

参阅图10,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包含如图9所示的背光模组、设置于可弯折型电路板3上的黏贴件8,及显示面板9,显示面板9经由黏贴件8固定于可弯折型电路板3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冲压或者弯折的方式,直接将可弯折型电路板3冲压或弯折出框架2的主要结构,由此能够省略胶框以及用以黏设胶框的黏着件,从而节省材料成本以及组装工序。另外,弯折成型的方式不需要另外设计模具,也不需要进行开模、试模等作业,由此除了节省开发时效与成本之外,还能依照不同的产品需求,通过切割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模板来决定框架的侧墙区宽度,从而具有更多的产品适应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及本发明的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2 框架

3 可弯折型电路板

31 中央区

32 侧墙区

320 穿孔

321 第一侧墙部

322 第二侧墙部

323 弯折段

324 内弯折部

325 外弯折部

33 连接区

4 补强片

41 本体段

42 颈段

43 结合段

5 发光件

6 顶抵件

7 光学单元

8 黏贴件

9 显示面板。

相关技术
  •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驱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方法
  • 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23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