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市政管井的领域,尤其是涉及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政道路井盖装置在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部分用于下水道排水,一部分用于实施布线缆等用途。施工时先开挖形成管井通道,再将管井本体装入管井通道内,再通过水泥浇筑加固。最后再将管井本体的开口通过井盖盖合,由于井盖与管井本体为分体式结构,井盖易与管井本体分离,一旦井盖发生丢失,裸露的管井本体开口将会引发安全事故。

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959937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混凝土板和密封垫片之间连接有护壁角钢,护壁角钢分别固定在混凝土板和密封垫片上,护壁角钢底部连接一井筒本体,井筒本体顶部与护壁角钢之间通过可拆卸螺栓连接。通过将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无需二次铺装,整体结构性强,两者不易发生分离。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当将上述井筒本体作为市政下水道排水用时,此时若需要将线缆从井筒本体内穿过,流入下水道的污水极易与线缆表面的绝缘层直接接触,污水将会给线缆表面的绝缘层带来不良影响,从而降低线缆的安全系数。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下水道与线缆之间的安全性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包括有贯通的主井体,以及设置在主井体上的井盖体;所述主井体远离井盖体的一端连通有副井体;所述主井体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上设置有排水件;所述排水件一端向远离井盖体的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主井体与副井体的连通处;所述排水件另一端与主井体的内侧壁贴合,所述排水件上设置有贯通的排水孔;所述主井体与副井体的连通处形成有供线缆通过的进线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从井盖体表面流入至主井体内后,通过排水件能将流入的污水进行统一收集排放;当污水流至进线腔处时,在排水件的作用下能将污水与进线腔进行分隔,从而能有效预防污水与线缆的直接接触,给铺设在副井体内的线缆提供了一个相对干燥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线缆的安全系数;通过将下水道管井与电缆管井进行拼接,不仅能使地下管井的布局更加的合理,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地下有限的施工条件;方便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

优选的,所述排水件包括有靠近井盖体一侧的漏斗座,以及设置在所述漏斗座远离井盖体一端的排水座;所述漏斗座的开口沿远离井盖体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限位座上设置有贯通的限位孔,所述排水座穿过限位孔并与限位孔的内侧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排水件进行安装时,先将排水座对准限位座上的限位孔插入,当漏斗座下移至与限位座的上表面抵触时,通过限位座能对排水件起到支撑的作用,而限位孔能对排水件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能提高排水件整体的稳定性和牢靠性;当需要对副井体内的线缆进行检修时,通过将排水件从限位座上取出,此时工作人员便能通过限位孔顺利进入副井体内;由于主井体与副井体的连通处采用排水件分隔,从而保证了副井体内部的洁净,保证了工作人员能在洁净的环境下对副井体内的线缆进行检修。

优选的,所述漏斗座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沿排水座插入限位孔的方向设置;所述限位座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插杆的插槽,所述插杆插入至插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排水件安装在限位座上时,通过将插杆对准插槽的位置插入在限位座上,此时插杆能对漏斗座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排水件整体的稳定性,减小排水件的晃动;同时还能预防排水件在限位座上发生转动,对排水件起到了进一步限位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主井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位于进线腔远离井盖体一侧的防倒灌座,所述防倒灌座朝向排水座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贯通的插孔;所述排水座插入至插孔内并与防倒灌座连通,所述排水座外侧壁与插孔内侧壁相互贴紧;所述防倒灌座远离排水座的一端与主井体内侧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排水座与限位座安装到位后,排水座下端将插入至插孔内,并且通过排水座外侧壁与插孔内侧壁之间的相互贴紧,保证了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当位于进线腔下方的主井体发生污水倒灌时,由于防倒灌座远离排水座的一端与主井体内侧壁贴合,在防倒灌座的作用下能使倒流的污水进行收集并重新流回至排水件内,从而能有效减小倒流的污水流入副井体内的概率,对副井体内的线缆起到了防倒灌保护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排水孔的侧壁上设置有吊装架,所述吊装架沿排水孔的深度方向呈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排水座的侧壁上设置有位于进线腔内的人孔,所述人孔与排水座的连接处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装架方便供吊具将排水件从主井体内顺利吊起,为吊装工作提供了便利;由于吊装架沿排水孔的深度方向呈依次间隔设置,当人工需要下到主井体下段时,通过设置在排水件上的吊装架能方便人工在排水件内攀爬,使得人工能更加顺利的进入至主井体下段;而通过设置在排水座内的人孔可供人工顺利进入至进线腔内,方便对进线腔内的线缆进行检修;密封圈增强了人孔与排水座连接处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主井体靠近井盖体的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导流筛板,所述导流筛板的转动轴沿垂直于排水件插入主井体内的方向设置;所述导流筛板上设置有贯通的筛孔;所述井盖体一端转动设置在主井体的外侧壁上,且所述井盖体的转动轴与导流筛板的转动轴平行;所述井盖体与导流筛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井盖体相连,所述弹簧另一端与导流筛板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流入主井体内后,污水中体积较大的生活垃圾将无法通过筛孔,最终将被导流筛板从污水中筛分出来;通过将污水中体积较大的垃圾从污水中筛除,从而能有效预防大型垃圾在主井体内形成堵塞的情况;当将井盖体绕着与主井体间的转动轴从主井体的上端开口转出时,弹簧将带动导流筛板逐渐从主井体的上端开口转出,在弹簧的作用下实现了将井盖体与导流筛板的同步运动;当将井盖体盖合在主井体的上端开口处时,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将导流筛板进一步压紧在主井体的内侧壁。

优选的,所述主井体远离导流筛板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有筛分通道,所述筛分通道与主井体连通;所述导流筛板向靠近筛分通道的方向呈斜向下倾斜设置;所述导流筛板远离自身转动轴的一端压紧在筛分通道的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体积较大的垃圾落至导流筛板上时,垃圾将沿着倾斜的导流筛板滑入至筛分通道内,通过筛分通道能将落入主井体内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垃圾将筛孔堵塞的情况发生;垃圾在导流筛板与筛分通道的共同作用下能更加快速且顺利的从主井体内排出。

优选的,所述主井体朝向井盖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退位槽,所述退位槽的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转动轴与井盖体的转动轴平行,所述井盖体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支撑杆的嵌槽,所述嵌槽供支撑杆一端插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井盖体从主井体的开口翻出后,通过将支撑杆从退位槽内转出,再将支撑杆插入至井盖体上的嵌槽内;通过支撑杆能将打开后的井盖体进行支撑,使井盖体保持打开状态,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主井体内部进行检修。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排水件的作用下能将污水与进线腔进行分隔,从而能有效预防污水与线缆的直接接触,给铺设在副井体内的线缆提供了一个相对干燥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线缆的安全系数;通过将下水道管井与电缆管井进行拼接,不仅能使地下管井的布局更加的合理,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地下有限的施工条件;方便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

2.在防倒灌座的作用下能使倒流的污水进行收集并重新流回至排水件内,从而能有效减小倒流的污水流入副井体内的概率,对副井体内的线缆起到了防倒灌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凸显排水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井体;11、导流筛板;12、筛孔;13、弹簧;14、筛分通道;15、退位槽;16、支撑杆;2、井盖体;21、嵌槽;3、副井体;4、限位座;41、限位孔;42、插槽;5、排水件;51、漏斗座;511、插杆;52、排水座;521、人孔;53、吊装架;54、排水孔;6、进线腔;61、防倒灌座;62、连接座;621、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参照图1、图2,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包括有内部中空的主井体1,主井体1的顶部外侧壁上设置有将主井体1的入水口盖合的井盖体2。井盖体2上开设有贯通的雨水孔,井盖体2一端转动连接在主井体1的顶部侧壁上,且井盖体2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主井体1远离井盖体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用于铺设线缆的副井体3,副井体3与主井体1相互垂直,且副井体3与主井体1内部相互连通。副井体3与主井体1的连通处形成有供线缆通过的进线腔6。

如图1、图2所示,主井体1朝向井盖体2的顶部侧壁上呈对称开设有两个退位槽15,退位槽15的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支撑杆16,支撑杆16的转动轴与井盖体2的转动轴相互平行。井盖体2朝向支撑杆16的侧壁上开设有嵌槽21,嵌槽21与支撑杆16的位置一一对应。通过将支撑杆16绕着自身转动轴从退位槽15内翻出,再将支撑杆16远离退位槽15的一端插入至各自相对的嵌槽21内,此时支撑杆16便能将处于打开状态的井盖体2进行支撑,使井盖体2保持打开状态。

如图1、图2所示,主井体1靠近井盖体2的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位于井盖体2下方的导流筛板11,导流筛板11的转动轴位于井盖体2转动轴的下方,且导流筛板11的转动轴与井盖体2的转动轴相互平行。导流筛板11上开设有大量开口呈上下贯通的筛孔12,筛孔12呈均匀间隔排布在导流筛板11上。井盖体2与导流筛板11之间呈对称设置有两根弹簧13,弹簧13沿井盖体2将主井体1的入水口盖合的方向伸缩。弹簧13上端与井盖体2可拆卸连接,弹簧13下端与导流筛板11上表面连接固定。

如图1、图2所示,主井体1远离导流筛板11转动轴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筛分通道14,筛分通道14向远离主井体1的方向呈斜向下倾斜设置。筛分通道14靠近导流筛板11的一端与主井体1内部空腔连通,导流筛板11远离自身转动轴的一端向靠近筛分通道14的方向斜向下倾斜。导流筛板11靠近筛分通道14的一端从筛分通道14的开口插入,且导流筛板11在弹簧13的作用下压紧在筛分通道14的内侧壁。

如图1、图3所示,主井体1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位于进线腔6正上方的限位座4,限位座4呈水平设置。限位座4的中心轴上开设有开口上下贯通的限位孔41,限位座4上通过限位孔41设置有用于将污水进行统一聚集的排水件5。排水件5包括有一体成型的漏斗座51以及排水座52,漏斗座51与排水座52沿竖直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排水件5沿竖直方向的中心轴上设置有将主井体1、漏斗座51与排水座52连通的排水孔54。漏斗座51位于导流筛板11与限位座4之间,并且漏斗座51的开口宽度沿远离井盖体2的方向逐渐缩小。漏斗座51的上端外侧壁与主井体1的内侧壁相互贴合,从而能有效预防污水从两者的连接处渗入。

如图1、图3所示,漏斗座51的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沿排水孔54深度方向的插杆511,插杆511绕漏斗座51的中心轴呈周向均匀间隔环绕设置。限位座4朝向插杆511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与插杆511一一相对的插槽42,插杆511分别插入至各自相对的插槽42内。排水座52下端通过限位孔41从限位座4的下端面穿出至进线腔6的下方,且排水座52的外侧壁与限位孔41的内侧壁相互贴合。

如图1、图3所示,排水孔54的内侧壁上呈对称固定安装有两列吊装架53,两列吊装架53呈对称设置在排水孔54相对的内侧壁上。位于同列的吊装架53沿排水孔54的深度方向呈依次均匀间隔设置。排水座52的侧壁上还安装有位于进线腔6内的人孔521,人孔521与排水座52的连接处通过密封圈密封。通过设置在排水座52内的人孔521可供人工顺利进入至进线腔6内,方便对进线腔6内的线缆进行检修。

如图1、图3所示,主井体1的内侧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防倒灌座61,防倒灌座61位于进线腔6远离排水件5的一侧。防倒灌座61朝向排水座52的一端一体成型有连接座62,连接座62的中心轴上设置有贯通的插孔621。排水座52竖直向下插入至插孔621内并与防倒灌座61内部连通,防倒灌座61的下端开口与主井体1连通。排水座52的外侧壁与插孔621的内侧壁相互贴紧,防倒灌座61的宽度沿远离排水件5的方向逐渐增大,且防倒灌座61远离排水座52的外侧壁与主井体1的下端内侧壁紧密贴合。当位于进线腔6下方的主井体1发生污水倒灌时,由于防倒灌座61远离排水座52的一端与主井体1内侧壁贴合,在防倒灌座61的作用下能使倒流的污水进行收集并重新流回至排水件5内,从而能有效减小倒流的污水流入副井体3内的概率。

本申请实施例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污水从井盖体2表面流入至主井体1内后,通过排水件5能将流入的污水进行统一收集排放。当污水流至进线腔6处时,在排水件5的作用下能将污水与进线腔6进行分隔,从而能有效预防污水与线缆的直接接触,给铺设在副井体3内的线缆提供了一个相对干燥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线缆的安全系数。通过将下水道管井与电缆管井进行拼接,不仅能使地下管井的布局更加的合理,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地下有限的施工条件;方便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
  • 管井道路和市政井盖一体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907183